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风险投资史

    作者:[英]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如果你只能读一本关于风险投资的书,那么请读这本。

    ●这是风险投资真实运作的故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风险投资一直是神话般的存在,掌握着改变风向和创造巨额财富的密码。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打开风险投资神话般的外壳,如穿越时间的虫洞般,窥见其中关于人性、时代、财富甚至资本善恶的秘密。它将硅谷传奇企业与人物的故事与对风投行业发展脉络的洞见交织起来,首度权威揭秘硅谷指数级技术革命背后的千亿资本运作实情。

    ●它揭示了驱动风投行业、整个硅谷乃至整个世界的基本原理——指数法则。风投的蕞大秘密是蕞佳投资所创回报等于或超过基金其他部分的收益总和。成功虽是罕见的,但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力却是变革性的。也正因如此,风险投资家总是有着异乎常人的洞察力和直觉,有着对于风险的偏好和对失败的宽容,他们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敢于大举押注。对于他们而言,那些看似疯狂的梦想,越是大胆、越是看起来不可能,就越有价值。风险投资不只是一个生意,也是一种能带来社会进步的方法、思维方式和哲学,通过大胆支持勇敢的创新者来更好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甚至可以说,风险投资本身就是巨大的创新。

  • 悬崖边的造物者

    作者:[美]贝丝·夏皮罗

    数万年来,我们一直在影响和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操纵周围的生物。

    我们猎杀它们,让群落和生态系统重新洗牌;我们驯化动植物,通过育种来满足人类的需求。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接管地球,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维系生命的土地和水源都出现了污染。于是,我们制定了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规则,试图替它们寻找栖息地、食物,甚至干涉它们的繁殖。

    我们还掌握了生物技术——

     用一头公牛就可以繁衍出数千只小牛;

     基因改良作物能够抵抗病虫害,增加粮食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 濒危物种的演化轨迹可以被改变,我们甚至试着复活猛犸象;

     工程菌可以用来解决太平洋垃圾带的问题;

     抗蜱小鼠和抗疟疾蚊子可以消除困扰我们和其他物种的特定疾病。

    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演化力量掌握在人类手中,我们是捕猎者、破坏者,也是保护者、创造者。如今我们正站在悬崖边,在未来几十年间做出的决定,将会决定人类自身和其他物种的未来命运。心怀善意,手握利器,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本书试图通过追溯人类利用科技创新重塑自然的历史,找到一个答案。

  • 遇见动物的时刻

    作者:[美] 克雷格·查尔兹

    每一个大人和小孩都能因遇见动物而变得柔软

    只身深入荒野,呈现与动物屏息相遇的奇妙时刻

    本书被称为“纯氧气”让你的世界柔软而宽阔

    美国当代最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

    克雷格·查尔兹代表作

    ◆西格德•奥尔森自然写作奖、盖伦•洛威尔探险艺术奖获奖作品。

    ◆博物学家、冒险家、沙漠生态学家,当今美国最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克雷格·查尔兹代表作,自出版十余年来再版不断。

    ◆新锐知名插画师卤猫担纲封面插画师,内附彩插,装帧全新升级。

    ◆只身深入荒野,与30多种动物屏息相遇,呈现动物富有神性的一面。一本书改变你的世界观!

    内容简介:

    克雷格•查尔兹的大半生都在荒野中探险。他写下自己与30 多种动物的偶遇过程——在美国大峡谷被大角羊追逐,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海岸与鲨鱼一起浅游,在空中观看游隼以每小时约320 千米的速度表演特技,在水洞边与美洲狮展开激烈的对峙,在犹他州的沙漠感受一只灰熊的孤独……他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王国蕴含的野性之美。每一次相遇,他都将自身还原为生命的原始状态,去感受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搏斗与死亡。他的优美文字深深唤起了人们对失去的天空、原野的记忆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

  • 家庭心理健康手册

    作者:壹心理

    壹心理为每一个家庭倾情打造,涵盖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主要心理困惑,与家人一起让生命充满正能量。

    ◆ 内容简介 ◆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了获得从挫折中站起来的能力,科学地关注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本书由壹心理携手多位高校学者创作,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聚焦一生中四个重要年龄阶段——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探讨了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重大心理问题,涵盖容貌焦虑、校园暴力、分手、职业倦怠、老年孤独等多个生活中常见主题,以及残疾、绝症等重大创伤性事件。

    你可以根据本书中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学会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度,正确疏解负面情绪,重建安全、信念、价值感与目标感,强化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并适应环境的需要调适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愿你在变化不断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稳定与平和的心态,关怀自己,也施之于人。

    ◆ 编辑推荐 ◆

    涵盖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主要心理困惑:

    ·如何安稳度过动荡的青春期?

    如何看待压力,影响了负面情绪是否会产生。

    不妨把困难看作是自我成长的契机。

    从学会应对学习压力开始,

    成为能在以后的生命中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的人。

    ·如何独立应对成年期的问题?

    面对亲密关系从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两个家庭的结合,

    以及成为父母、扮演人生新角色的挑战,

    真实地去了解一个人,并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

    积极沟通,学会正确认识并合理地调控生活事件。

    ·如何从容化解中年危机?

    进入中年,精力和体力不比从前,

    但中年期却是我们一生中扮演最多角色的时期:

    父母、子女、承上启下的中层、配偶、社会角色……

    学会与倦怠相处,在生活的变化中找寻新的意义。

    ·如何让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退休并不意味着不再被需要。

    用心经营生活与家庭,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

    愿每位步入新阶段的人依然可以生活得丰富多彩,

    不单调、不孤独。

    ·如何坚强面对突发的危机?

    有高潮也有低谷才是真实、完整的人生。

    逃避不能解决任何,

    直面问题并努力地改善现状,

    是最能缓解负面情绪的方式。

    愿这本书给你支持与力量,也让你学会陪伴身边重要的人,战胜人生的每一次考验。

    ◆ 名人推荐 ◆

    壹心理出版的这本《家庭心理健康手册》源于其之前发行的《心理急救手册》,我曾经参与其前身的专业审核工作。相对于其他心理自助类型的书籍,个人觉得这本书覆盖了人生多个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内容也相对比较专业,在科学性和实效性上有较强的保证,因此能够较好地帮助到有需求的个体。

    ——黄喜珊,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有人问我,心理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我会告诉他,心理学是一门助人助己的学科,是一门让我们找到幸福的学科。而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来自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该如何获得幸福呢?尤其是很多人面对种种压力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解决。这本书里,来自国内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会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出发,给出干货满满,且经过了科学的检验的解决方案。帮助你自己,也帮助身边人重获幸福。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导

    身为高校教师,我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扰、生涯迷茫,也听他们经常问:有什么书可以看呢?

    作为家庭治疗师,我见过被霸凌的小学生,有网瘾的中学生,为青春期孩子头疼的年轻父母,被成年子女“绝交”的中年父母,退休后孤独的空巢老人。无论年龄大小、人生经验多少,他们也在问:有什么书可以看呢?

    壹心理这本《家庭心理健康手册》就是大家可以看的书,这本书跨越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直至老年期,希望它成为你终生的陪伴和支持,帮你走过各个时期的迷茫与焦虑。

    ——蔺秀云,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继承与叛逆

    作者:陈方正

    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远不止此,因为作者不仅仅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且要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而发,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有着深入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本书初版于 2009 年,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并获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今增订版为作者重新修订补充,将原来的十二章扩充为十五章,增订内容占原书近半篇幅:除增加医学及地理学之发展梗概外,还详述讨论了自哥白尼以迄牛顿多条导致现代科学革命之发展脉络。增订本无论篇幅还是内容均极具分量,值得细心阅读及思考。

  • 学术搜索

    作者:郭劲赤

    本书主要面向广大高校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及对科研、论文写作、信息搜集感兴趣的人士。内容涵盖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搜索,包含丰富的实用技巧与有趣的案例故事,帮你打破传统检索方式,实现精准“学术搜索”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共分四篇(导论篇、入门篇、精通篇、学术规范篇)十五章,具体涵盖了纸本资源导航,包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联合目录CASHL、NSTL、CALIS等; 学术搜索引擎使用指南,包括Semantic Scholar、BASE等; 期刊数据库使用攻略,包括知网、万方、维普、ScienceDirect、EBSCO等; 图书数据库使用要点,包括超星、读秀、SpringerLink等; 学位论文数据库使用诀窍,包括知网、万方、PQDT等; 引文数据库利用方法,包括CSSCI、SCI、Web of Science、Scopus等; 统计数据库介绍,包括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OECD iLibrary、国际组织数据公开网站等。 同时专门为奋战在“论文写作前线”的读者,准备了论文写作与投稿规范、如何辨别真假投稿期刊、论文查重“通关秘籍”等内容。 为沉迷手机上网的读者专辟一章,讲解如何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和数据库App。通过本书,帮助读者成为学术信息搜索达人,尽情遨游学术海洋。

  • 别再想歪了

    作者:日本信息文化研究所 / 【日】山崎纱纪子 / 【日】宫代幸枝 / 【日】菊池由希子 / 【日】高桥昌一郎

    日文版上市一年,销量就达77000册。本书聚焦于日常问题,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3个角度出发,剖析了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给出解决之道。别再“想歪”,打造正确的认知方式,我们就能减少错觉和误判,活得更通透、更高效、更愉悦。

    三位学者,三大学术领域;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高桥昌一郎监修!

    逻辑学:看透思维的惯性(山崎纱纪子 东京都立大学研究员)

    认知科学:更新认知世界的方式(宫代幸枝 筑波大学心理学博士)

    社会心理学:理解人类行为的非理性(菊池由希子 长野县林业大学学者)

    60个认知偏差条目,贴合现实生活场景,涵盖职业规划、商业谈判、产品开发、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

    思维导图式串联,所有知识点举一反三,从思考武装到行动,帮你建立蛛网般的完整逻辑链条。

    10分钟一章,轻松阅读,一看就懂,现学现用!适合各类人群,只要你经常误解(或被误解),说错话、做错事,那你,就需要这本书!

    你被假新闻骗过吗?

    你有过吵架没发挥好的经历吗?

    你相信与血型和星座相关的性格测试吗?

    为什么“双十一”忍不住大批囤货?

    为什么总在分手后才发现对方有多渣?

    不管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选择错误信息、做出错误决定。即便是成功的学者、受欢迎的公众人物,有时也会放出离谱言论。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常识”就是“世界的常识”。

    认知偏差是影响人类判断的一大障碍。

    作者简介

    信息文化研究所:以“推进和交流信息文化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为目的,以1996年成立的“信息文化研究会”为基础,于2018年成立。新锐的研究人员和活跃在其他相关领域的社会人士广泛参与其中。

    山崎纱纪子:哲学、逻辑学学者,东京都立大学博士,东京医疗保健大学外聘讲师。执笔第1部分“逻辑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宫代幸枝: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学者。筑波大学心理学博士,宇都宫大学共同教育学部助教。执笔第2部分“认知科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菊池由希子:社会心理学学者。信州大学人文科学硕士,长野县林业大学外聘讲师。执笔第3部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认知偏差”。

    高桥昌一郎:生于1959年,国学院大学教授,信息文化研究所所长,日本怀疑论者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逻辑学、科学哲学。著有:《理性的界限》《知性的界限》《感性的界限》《自我分析论》《爱的逻辑学》等。

  • 你想飞吗,像鸟一样?

    作者:[英] 理查德·道金斯 / [斯洛伐克] 亚娜·伦佐娃

    你是否做过这样的梦: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在梦中,你轻松自如地掠过树梢,翱翔、俯冲、嬉戏和躲闪。电脑游戏和虚拟现实头盔能够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引领我们飞入传说中的神秘空间。但那毕竟不是真的。难怪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一些人物,比如莱奥纳多·达·芬奇,会渴望加入飞鸟的行列,还致力于设计飞行器帮助自己上天。

    这是一本关于飞行的书,从神话中的伊卡洛斯到已经灭绝的、壮观的阿根廷巨鹰,从袋鼯到跳蛛,从莱特飞行器到波音飞机,道金斯描绘出生物为了飞行做出的巨大演化,以及人类为克服地球重力付出的艰辛努力。

    科学本身是朝向未知的史诗级飞行,它或是去往其他行星的迁徙,或是心灵的畅想。就像飞行是摆脱重力进入第三维度,科学也在摆脱日常生活,盘旋地升上想象的精妙高度。

  •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

    作者:简单心理

    国内领先的专业心理平台“简单心理”,历时八年,以数百万的案例为基础,给大家打造的自我疗愈之书。

    希望它有助于解决你当下正在面临的人生困境——高敏感、低自尊、负面幻想、自我苛责;拖延症、抑郁、焦虑、强迫症、进食障碍;家庭创伤、同理心耗竭、爱无能、讨好别人、PUA……

    【编辑推荐】

    ♡ 本书围绕心理咨询中最容易遇到的困境和痛苦感切入,认识自我,向内看见,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观点。

    ♡ 高敏感、低自尊、负面幻想、自我苛责;拖延症、抑郁、焦虑、强迫症、进食障碍;家庭创伤、同理心耗竭、爱无能、讨好别人、PUA——你人生中可能所遭遇的困境,这本书都有。

    ♡ 解锁困扰你的关系。本书处理你与自我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亲密爱人的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 这本书用生动的案例、心理学硬核知识和理性的温柔告诉我们:

    自尊要恰如其分。

    确立自我边界,比迎合讨好更重要。

    如果你经历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和解也是可以的。

    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之上,任何以爱为名的打压与践踏都是爱的谎言。

    ♡ 随书赠送超值心理咨询优惠券。

    向内看见,与自己和解,抵达生命的自洽。

    直面平凡生活中每天上演的痛苦、创伤、遗憾。

    ————————

    ◎ 内容简介

    国内领先专业心理平台“简单心理”历时八年,以数百万的案例为基础,为大家打造的自我疗愈之书。

    我们时不时处在各种各样让人纠结的痛苦里。这本书旨在让你的人生发生有效改变。

    你是否高敏感、低自尊,经常负面幻想、自我苛责?你是否有拖延症,经常抑郁、焦虑,还有一定的强迫症?你是否被家所伤,习惯讨好别人,还时不时还被PUA?

    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问题。而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关系,是处理好你与自我的关系。

    本书就是带领大家“向内看见”,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抵达生命的自洽。本书在温尼科特诗意的描述之上,沿着人出生后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脉络,以理解自己、理解家庭、理解人际关系,理解性别和亲密关系四条路线,来切实解决你生活和生命中遇到的诸多困境。本书没有选择常见的角度,而是选择了人们在心理咨询室里讨论的困境和痛苦感来切入,在每个议题上,讨论它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它们很体贴,它们活生生,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相信这本书可以切实帮助到你。

  • 人工虚拟智能

    作者:哈里·柯林斯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并试图回答人工智能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计算机能否在智能方面与人类媲美?作者极力避免艰深的学术词汇,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运用思维实验的方法,分析了图灵测试、中国屋等传统思维实验模型,提出了包含六个等级的人工智能发展框架。作为一个科普类读物,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比较精辟,富于启发性,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读一读必然有所裨益。

  • 树懒是节能,不是懒!

    作者:[英] 露西· 库克

    从古至今,神奇的动物故事一再被传诵,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以及迪士尼笔下的动物叙述,即使其中有不少谬误。比如,鳗是从沙地里生长出来的,燕子在水底冬眠,等等。动物学家、本书的作者露西•库克走遍全球寻找奇珍动物,发现被误解的动物及其故事总是掩盖了令人感到意外的真相。而探寻过程也不乏令人捧腹大笑的时刻:她往往是在追逐土狼、偷窥企鹅或是跟踪喝醉的驼鹿之际,才挖掘出了这些神奇真相。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树獭如何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便便,蝙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加入同盟国。你还将发现,无论多冷僻的理论都有其真实的成分。常人认为偷懒、愚钝的树獭,其实是节能生活的最佳典范,露西对树獭的爱促使她成立了树獭观赏学会,她们提出的口号就是“快速被远远高估了”。

  • 世界文明中的技术

    作者:[英]阿诺德·佩西 / [英]白馥兰

    【内容简介】

    本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这场讨论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工业革命。作者使用了“技术对话”这个术语来挑战自上而下的“技术转移”概念,它表明技术传入一地后,通常被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条件,也常常引发进一步的创新。本书追溯了一千多年来的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农业、火器、印刷、电力和铁路等技术的变化,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

    以往,衡量进步的标准是技术革新的速度、创造产出及利润的提升效率;当下,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最主要的问题。因此,本书的最后几章将故事带入更具现实意义的21世纪,从全球视角讨论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数字化在内的技术发展,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工业革命来迎接人类世的挑战。

    【编辑推荐】

    全球视角的写作格局,将技术的发展置于“世界文明”的背景之下

    技术的革新在相互交流与往来间,西方技术从与中国、印度和伊斯兰文明的持续对话中获益的无数关键方式。这些文化在水利工程、炼铁、枪支和火药的发明、造船、印刷和纺织等方面的创新又强烈地影响了西方的技术发展。本书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何影响其接受新技术方式。

    挑战标准,聚焦技术发展史上重要却被忽视的阶段

    本书挑战了关于工业革命的根源和资源的标准故事线,承认在那些历史时刻帮助欧洲在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方面取得进展的具体因素,同时也强调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技能和知识方面不可或缺的贡献,而这些贡献塑造了后来出现的机器时代。

    数十幅手绘图+原版地图

    详解生产工具的工作原理,历史地图原样保留,详尽记录技术发展历程,呈现历史中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百景图。

  • 癌症密码

    作者:[加拿大]杰森·冯

    ✺给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常识课

    ✺揭示癌症奥秘,直抵医学真相

    ✺国际知名医师杰森·冯对癌症的全新见解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吴舟桥审校并作序推荐

    ✺医学博士、脑科学专家、北京积水潭医院副主任医师金铂郑重推荐

    ——————

    作为人类疾病史上最古老的医学奥秘,癌症备受世人关注。所有的癌症都起源于人体正常细胞,这是癌症特别令人恼火和反常的地方——它最初来自我们自身。癌症不是外敌入侵,而是一场内部叛乱。抗癌战争实为一场与我们自己的战争。

    《癌症密码》汇集了医学博士杰森·冯关于癌症的研究结晶。冯博士结合大量实例与数据,指出了癌症研究史上前两种理论范式的不足之处,并以进化论的视角提出第三种范式,回答了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癌症?是什么导致了癌症?癌症治疗的希望在何处?

    我们对癌症的理解正在慢慢地经历一场革命。癌症的“种子”存在于所有人体内,但改变“土壤”的力量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 本草

    作者:[加] 卡拉·纳皮

    这不是一本关于中医的书。这是一位西方的中国史研究者通过对《本草纲目》及其相关文本的阅读,尝试从李时珍的视角反观其自身的大胆实验,也是能够让我们以陌生化的视角重新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体验。

    作者通过解读《本草纲目》的内容构成、分析李时珍获取和辨析文本收藏的方式,并与同时期的西方博物学者的研究方式加以比对,来理解他是如何将自己的认知实践方法应用于理解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的研究中的。李时珍试图将他所观察和认识到的自然与人体的变化加以调和贯通,转化为一种以自然史为依据的医学实践来治愈人类,他对自然界知识复杂性、多元性的认可,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历史研究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秘的曼陀罗花会根据采收人的不同状态而有不同的药效?中亚地区有能长出绵羊的植物——“地生羊”?无畏的波斯人如何从无边无际的“水银海”中获得水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博物学和自然史的经典著作。它独树一帜的分类方法和包罗万象的宏大规模,影 响了后世的许多博物学家,在中西方文化研究中都拥有持久的魅力。

  •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作者:[美] 丹尼尔·莱维廷

    《纽约时报》《环球邮报》霸榜畅销书,

    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译为18种语言

    源源不断的启发、精彩非凡的论述,

    只有深谙音乐的神经科学家才能做到

    编辑推荐

    ○ 一段追寻音乐本能的故事,讲述音乐和大脑如何协同进化

    一名前途无限的职业音乐人,凭借对人类音乐痴迷的强烈好奇心重返校园,在认知科学领域取得突破。他想知道,为什么好音乐让人们哭哭笑笑,百听不厌;为什么音乐串联记忆,调动神经,疗愈心情,点亮生活;一万小时理论”在音乐领域的运用,对家长们有怎样出人意料的启示?

    音乐在人类史上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进步,答案开始变得清晰。

    ○ 结合音乐分析、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解译人类最优美的神经冲动

    如果音乐是文化的声音,那么莱维廷既是了解音乐的学者,也是研究文化的科学家。莱维廷的书揭开了音乐的面纱,让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能有幸窥见大脑与音乐之间复杂而重要的相互作用……这本书就像一块瑰宝,蕴藏着解读音乐的独特文字。

    他将告诉我们,刻在人类DNA里的音乐本能是多么美妙而严谨。在读过莱维廷的作品之后,你的大脑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受音乐。

    ○ 是我们迷恋音乐,还是借由音乐读懂我们自己?

    本书宜与音乐一同“食用”,书中所涉曲目均收录于歌单,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搜索完整书名即可选中并播放该歌单,亦可聆听您的私人音乐收藏夹,让您的音乐大脑获得沉浸式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关于音乐和大脑如何协同进化。

    心理学教授、资深音乐人丹尼尔·莱维廷结合音乐分析、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述说音乐为何令人迷恋,解译人类最优美的神经冲动。

    音乐是最能贴近心灵、感染情绪的创作形式。音乐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够随身携带、不时重新温习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易举出喜爱的音乐家或音乐类型,却难以解释为何喜欢这些音乐,而非其他音乐。仿佛在音符与和弦之间,还有某种我们能够感知却无法言说的神秘。

    作曲家勋伯格说过“总有一天,心理学家将解译音乐语言。”如今预言的时代已然来临。心理学家运用核磁共振成像与记忆理论,探究人类心智与大脑如何倾听、感受音乐,以完形理论分析音乐家如何颠覆听众心理、创作令人惊艳的乐曲。科学的意义并不是要为我们消除神秘,而是要让神秘重现光彩,让神秘焕发生机。如果我们理解人类对音乐的迷恋的本质,就能更能深入地认识自己。

    名人/媒体推荐

    丹尼尔奏响了所有文化的和声,触动了所有音乐爱好者。我现在更充分地理解了自己的一些“直觉”行为,也很欣赏丹尼尔略带诙谐的写作风格。这是一本真正适合音乐、诗歌和艺术爱好者的好书。

    ——唐·德维托(Don DeVito),鲍勃·迪伦制作人,长期担任哥伦比亚A&R和索尼音乐高管

    莱维廷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将音乐之美进行神经学解构,不但没有抹去音乐的魅力,反而让它变得更有魔力。

    ——《吉他手》

    这本书博大精深、扣人心弦,我认识的人里只有莱维廷有资格写这个内容。这本书会给所有音乐爱好者带来欣喜与挑战。

    ——佩里·R·库克,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音乐教授

    既是非常深刻的学术著作,又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虽然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神经科学像脑外科手术一样复杂,这本书却妙趣横生。

    ——《波士顿环球报》

    我等了一辈子的书。

    ——南希·珀尔(Nancy Pearl),公共电台图书馆员、《书迷探宝》(Book Lust)系列作者

    向同时研究雷蒙斯乐队、披头士乐队和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人致敬。“音乐为什么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丹尼尔·莱维廷能够以其洞察力、同理心和幽默感给出解释,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马特·海莫维茨(Matt Haimovitz),大提琴家,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柏林和以色列爱乐乐团独奏演奏家

    音盲都会为此着迷。

    ——《卫报》(伦敦)

    获奖记录

    ○ 《环球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 《独立报》年度最佳图书

    ○ 《卫报》年度最佳图书

    ○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入围

    ○ 鹅毛笔奖 2007年 最佳出版新人

    ○ 2006年首版至今仍是亚马逊kindle“音乐哲学类”第一名

    ○ Goodreads网站59751人投票、1776 篇长书评

  • 欢迎来到耳鼻喉接待室

    作者:[德] 克里斯蒂娜·罗伯 / 汉娜·格拉比

    耳鼻喉医生的碎碎念科普,有趣知识大放送+内心OS叨不停,为这些常被忽视的神奇器官鸣不平!

    照顾好耳鼻喉,大脑更清爽,心情更顺畅,病毒炎症疲劳压力都退退退!

    ◎ 编辑推荐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耳鼻喉科医师专业审校,特邀生物医学可视化团队设计封面形象

    您好,这里是耳鼻喉接待室,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鼻屎的蛋白含量竟超过燕麦奶?听力退化可能引起痴呆症?喉咙里的小肌肉也极其情绪化?耳鼻喉如此重要却常为人忽视,本书将一一揭开它们不为人知的秘密,替它们倒倒苦水。

    这绝非一本常规科普书籍:不仅有人体生理科普知识,更有如恐慌和压力能使过敏症恶化等心理话题,还发散到对性吸引力、声音权力、整形狂热、购买欲等社会话题的有趣思考。

    不必因突发耳聋、睡觉被憋醒、说话失声而过于恐慌,也不要觉得感冒、鼻炎、耳鸣过于普遍就不好好对待。本书贴心整理保健方法,额外提供如何看医生的建议,实用值拉满!

    ☎ 希望你的问题和好奇都能在耳鼻喉接待室中获得满意的答案。欢迎下次光临!

    ◎ 内容简介

    鼻屎比燕麦牛奶含有更多的蛋白质?耳朵也能品尝味道?为什么薰衣草味让人更专注?

    耳鼻喉除了负责我们早已熟知的各项基本功能之外,还管理着大部分大脑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也紧密相关。仅次于眼睛,耳鼻喉是我们与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通道,每当有入侵者悄悄溜进来时,它们也会生病、疲惫或倍感压力——病毒性感冒、扁桃体炎、耳鸣、眩晕、声音嘶哑……

    本书不仅以趣味俏皮的科普方式解释了耳鼻喉的基本运作方式及常见病症,还介绍了耳鼻喉对大脑和情绪的影响。最后,针对如何保持耳鼻喉健康也给出一些实用建议。

    了解身体中为你工作的耳鼻喉系统,才能在出现状况时及时干预调整,击退耳鼻喉疾病的困扰。照顾好耳鼻喉,就是在照顾我们的身心健康。

  • 恐龙研究指南

    作者:[英]达伦·奈什(Darren Naish)

    ◎编辑推荐

    ☆专家作者,权威机构出品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古生物领域的专家,在恐龙研究领域是泰斗级人物,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科普写作者。原书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出品,权威机构认证。

    ☆内容全面,与时俱进

    本书一方面从演化的角度对恐龙进行探讨,比如恐龙是何时且如何成为地球霸主的,又是如何衰亡的,最后又是如何演化出鸟类的;另一方面是从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等角度对恐龙进行探讨,比如恐龙是如何取食、移动、产卵的,恐龙的骨骼有哪些特征,如何估算恐龙的体重、还原恐龙的颜色等。内容全面细致,囊括了各领域的研究成果。

    ☆打破常规,观点新颖

    传统的观点认为恐龙已经灭绝了,但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出“恐龙没有灭绝”,灭绝的是“非鸟恐龙”,鸟类作为恐龙的后裔一直生存到现在。作者还对博物馆中一些恐龙骨骼的陈列提出质疑,对艺术作品中恐龙的颜色、鼻孔的位置等提出了疑义。

    ☆插图生动,易于阅读

    作者在介绍恐龙的每个方面时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全书300多张生动细致的插图,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所探讨的恐龙及其特征。

    ◎媒体推荐

    作者是古生物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也是才华横溢的交流者。本书是研究恐龙的必备资料。

    ——《BBC野生动物》杂志

    这本关于恐龙的书充满了智慧的现代观点,适合有思想的读者……配有彩色插图,制作精美。

    ——《生物学季刊》

    ◎内容简介

    恐龙是曾经存在过的最壮观的动物群之一。其中许多都是非常奇异的生物,至今仍吸引着我们,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超级掠食者暴龙、背具骨板的剑龙、长颈长尾的梁龙和长有羽毛的小盗龙。

    本书主要讨论恐龙是如何兴起和消失的,有哪些演化分支,如何生活,其中一些类群又是如何演化出羽毛并最终演化成鸟类一直存活到今天的。作者主要从演化史、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

  • 中年之路

    作者:[美] 詹姆斯·霍利斯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中年遭遇众多挫折?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挫折当作一种危机?

    这种危机与经历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中年危机——詹姆斯·霍利斯将其称为“中年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霍利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可怕实则具有解放意义的问题:“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

    在本书中,霍利斯教授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

    中年,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旅程。

    许多人把生活当作一部小说,我们被动地从一页翻到另一页,以为造物主会在最后一页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但并非如此。

    勇敢踏上中年之路,会让我们更加清醒,为人生余下篇章担负起责任。

  • 作者:[英] 尼基·海斯

    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努力,是底层思维!

    走出认知谬误与盲区,告别“后见之明”;所谓聪明,就是提前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

    英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博士、畅销书作家给你的实用思维科学。

    ◆ 内容简介 ◆

    在这本涵盖全面、简单易懂的思维科学指南中,心理学家尼基·海斯探索了我们大脑的运转逻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大脑能帮助我们做出最佳决策?为什么有时候大脑毫无用处,甚至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呢?

    关于“思维的逻辑”方面的科学是能够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本原理。

    你在处理信息时,你的大脑在做什么——思考、储存记忆、注意、理解、创造、处理问题和学习——都影响着我们跟他人的互动,也在激励和鼓励着我们做出日常决定。

    本书包括归因、偏见、我们如何形成信念、记忆的方法、有意识与无意识记忆,以及我们如何顿悟和创造等,研究了我们在思考时的科学性问题。本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影响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复杂却又迷人的过程脉络,也在不知不觉中撼动了我们曾经自以为稳固的认知,让我们重新觉察到自身思维的盲区,激活内在的潜能与创造力。

    ◆ 编辑推荐 ◆

    1.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努力,是底层思维!

    2.走出认知谬误与盲区,告别“后见之明”;所谓聪明,就是提前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

    3.涵盖归因、偏见、我们如何形成信念、记忆的方法、有意识与无意识记忆,以及我们如何顿悟和创造等八大底层逻辑,剖析100个有趣、有用的思维科学规则:

    心理定势:你更关注何种类型的信息?

    无意视盲:你根本不知道你决策时忽略了什么!

    满意度法则:不用完美,有时候差不多得了?

    群体盲思:长期稳固的群体更容易自以为是,智慧下降。

    沉没成本:因为不想放弃已经投入的成本,个体会继续采取无效的行为方式来加大投入。

    ……

    当我们选择那些看似容易的选项,是如何误入歧途,之后又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

    当我们陷入选择与解决的困境,我们该如何获得顿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阅读本书,洞察思维不同的侧面,成为智慧的多向思考者。

    4.阅读本书,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晰的逻辑、清楚的方向。用思维科学、心理学走出常见的认知与成长误区,成长的本质,就是思维的成长!

    5.本书作者尼基·海斯博士是英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学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她善于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拥有丰富的在企业、公共部门和大学的工作经验,她写了很多文章,是一位杰出的媒体人物。她关于脑神经科学的作品超过20多部。

    ◆ 作者简介 ◆

    [英]尼基·海斯

    尼基·海斯博士,心理学作家、顾问和教育家,英国心理学会会员,特许心理学家。曾在布拉德福德大学、利兹大学和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讲授心理学,善于将心理学理论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著有20多本畅销书及教材。

  • 要命还是要灵魂

    作者:[美] 安妮·法迪曼 / Anne Fadiman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东方苗族巫术与现代医学的角力,一部独特的在美苗族民族志

    爱与信仰、高超的医学,都无法挽回黎亚的性命

    当文化的藩篱成为冲突的起点

    命与灵魂的二选一之外,是否有新的可能?

    ❊编辑推荐

    “假如你看不清自己的文化里也有一套维护自身利益、感情和偏好的模式,如何奢望自己能好好和别人的文化打交道?”

    “希望这本书的定位不是关于苗族的‘那一本书’,而是描写沟通与误解的众多书籍之一。”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1997年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媒体好评,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探讨医患关系与文化冲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被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列入推荐阅读书目。

    ◎促使美国医疗体系做出改变的真实案例

    1982年10月24日,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之后的几年中,黎亚被频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她被宣布脑死亡……

    该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受到广泛关注。后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人人都爱黎亚,却都救不了黎亚。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语言、宗教和社会习俗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苗人以为西方医生“吃人脑”,医生以为苗人“吃胎盘”;苗人以为身体被切割会影响健康,所以手术于他们是禁忌,西方医生认为苗人手上戴的安魂绳环不卫生,会直接给他们剪断;西方医学要“命”,苗族文化要“灵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是否有达成和解的可能?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度记录,处在文化的交界点,倾听双方的声音,深入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沟通的破解之道。不仅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还给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启迪。

    ◎蒙太奇般穿插叙事,爬梳出苗族的特质

    作者一方面用温情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另一方面以理性的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整体性地描述在美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穿插进行,内涵丰富、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他们在陌生的国度,无法找到文化认同,不能进行正常交流,不会西方人的“简单”日常操作,他们处处碰壁,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几乎没有人知道,苗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复杂的文化、有效率的社会体系,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作者的思考充满了人道关怀,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媒体推荐

    2019年,被Slate评为过去25年最伟大的50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深入探索两种不同文化共存时所引发的不安,引人入胜又启迪人心……法迪曼的书很了不起的一点,是她能平衡而细腻的呈现出这些不同的文化及其分歧的观点,而她的公平不是冷酷、毫无同情,而是温暖、相知相惜的,她看见了,也拥抱每一事件的两方面……不同凡响、非正式的文化人类学,让人大开眼界,可读性强,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以诗歌般的优雅、悬疑而惊心的笔法所呈现的一部既深入且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学调查。

    ——《新闻日报》(Newsday)

    这本精美的书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悲剧……它既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但是它有着丰富而无辜的痛苦,以及确切的寓意……这是一本悲伤但优秀的书。

    ——《纽约时报》

    法迪曼以高超的叙事技巧,描绘出西方医学和苗族文化的冲突世界。

    ——《纽约客》

    法迪曼高敏感风格的报道,等于是在一条巨大的文化鸿沟上探索。

    ──《时人杂志》(People Magazine)

    法迪曼给我们一个叙事式的故事,却和任何惊悚故事一样令人注目,故事中出现大量人物,人人都爱上黎亚。本书热情的倡议,呼吁我们的医界大老要考虑到移民父母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这本令人惊讶的书不但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文化,也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最深层的对于神祕的身、心、灵的关系的信念,也会因之改变。

    ──《Elle杂志》

    ✨名人推荐

    这本书不但医界、文化人类学家、新闻记者要看,任何对如何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沟通有兴趣的人都要读一读。法迪曼对于一心一意要自己解决问题的苗族人能感同身受,对尽责的医生、社工和政府官员,她也具有同理心,这使得她的故事既丰富又充满人性的光辉。有时候是多种文化和谐共存,互相体谅,有时是生死交关,不论是在战时或是在急诊室里。但是不论场景为何,法迪曼的报导严密,文字则是让人读来欣喜。从开始到最后,其成就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迈克尔·贝鲁贝(Michael Bérubé),医学研究学者、文学家

    在1982年黎亚癫痫发作后,黎亚家人一心信赖将她送进默塞德医院时,每个人都失控了。法迪曼在黎亚何以毁于西方医学的问题上,以优美而痛心的文笔勾画出这令人信服的故事。

    ──史蒂夫·温伯格(Steve Weinberg),知名作家、文学教授

    本书改变了医生看待自己与病患的方式,作者赞扬人类互动的复杂与特性,这帮助了医疗实务的建立,并同时指出应该修正的方向,也让读者在这个文化错置的悲剧、医疗的局限与自认高明的善意中,无比心碎。

    ──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权威医师、获奖作家

    很少有像本书这样让我列为必读的非文学读物,本书探讨的主题包含了文化、移民、医药以及越战,并以如此近乎完美的写作技巧呈现出来。我读完既悲伤且深受启发。

    ──林内亚·兰农(Linnea Lannon),资深主编

    法迪曼是个高手。她的报道极具启示性,她的写作风格优雅,她的故事扣人心弦。本书是一部让人难忘的非虚构作品。

    ──戴维·麦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资深调查记者、获奖作家

    任何曾经思考过美国医学现况的人,都会深感震撼。但是绝不止如此……在法迪曼笔下,书中的人物也尽显其人性,以及脆弱与高贵的一面。

    ──舍温·B. 努兰(Sherwin B. Nuland),知名医师、获奖作家

    这是安妮·法迪曼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好书,将难民父母为保护重病女儿的大爱、努力维系古老文化传统,以及社工人员和医院科技官僚的傲慢,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阿尔·圣托利(Al Santoli),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高级官员、亚洲政策顾问

    法迪曼这个记录苗族家庭与美国医护体系的故事,直指出许多我们这号称世界最佳医护体系的薄弱之处。

    ──朱迪安·比格比(JudyAnn Bigby),美国麻省卫生与福利厅长,权威医师

    法迪曼以一种小说家的优雅来说故事,她扮演了文化中介的角色,深入了解那些互不了解的人,观察出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哪些事或哪些话语可以做到或说的,故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局。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资深记者、知名作家

    一本独特的美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之作。

    ──路易丝·斯坦曼(Louise Steinman),知名作家

    发自理性和感性的力作。我禁不住一口气看完,然后再看一遍,又再一次思索其中深意。本书是一场医学悲剧的研究之作。

    ──戴维·H. 马克(David H. Mark),知名医师、《美国医学学会期刊》主编

    本书是法迪曼的大作,费时九年才完成,写的是加州默塞德郡一个病重女孩的故事……发生在黎黎亚身上的故事既给人启发,也让人深思。

    ──克里斯廷·范奥托普(Kristin Van Ogtrop),时尚生活杂志资深编辑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我并没有计划要买的书,八个小时以后,我只有在结账时才暂停埋首其间,我开车回家,待我阖上安妮·法迪曼的《黎亚的故事》,我开始打电话给各位朋友……这是一本重要的书。

    ──万达·A. 亚当斯(Wanda A. Adams),知名作家

    获奖记录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