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生活

  • 妥协社会

    作者:(德) 韩炳哲

    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政治安守在一个妥协区域,失去一切生机与活力。

    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苦难的被动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物化了幸福。幸福绝不仅仅是众多能带来更高绩效的积极情感之总和,它对优化逻辑避之不及,不可用性是其特征。幸福中蕴含着否定性,真正的幸福绝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载着幸福,使幸福长久。“痛并快乐着”并非矛盾的修辞。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3月即将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3月即将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5月即将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大地颂歌:园艺之旅》(2023年5月即将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5月即将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时间的香气:逗留的艺术》(2023年5月即将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现象。韩炳哲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包括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称赞,巴迪欧亲自为其代表作《爱欲之死》作序。

    (5)在国内学界和读者群体迅速觅得知音。韩炳哲作品第1辑共9种(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后,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政治学界、传播学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其中《爱欲之死》《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在群中》等书备受欢迎。

    (6)中文世界较系统和完整的韩炳哲作品集。韩炳哲作品第2辑共11种,预计2023年5月出齐,与第1辑图书共同囊括了作者主要的和代表性的作品(计20种)。

    (7)《妥协社会:今日之痛》:在大流行时代直面痛苦、思考生命,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勇气之作!

    面对全球大流行,妥协社会变成苟活社会。病毒进入健康的缓冲区,将它变成勉强维持生存的隔离区。越来越多的人幸存下来,越来越多对死亡的恐惧积累起来,那原先被我们小心翼翼地压制、置之不理的死亡,重新变得可见。无论在什么地方,生命的延长都以卓越价值的丧失为代价,人们甚至准备牺牲所有一切,只为能够生存下去。

    这是韩炳哲在大流行时代对全球政治生态和社会问题的最新思考。诉诸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以及卡夫卡、汉德克等文学名家,作者揭示出痛苦之于人的存在论意义和伦理学、美学意义,引导读者在过度注重自我、过度追求幸福,而现实又远远不能满足、甚至称得上是残酷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避免被抽空意义的为生存而生存。

    【精彩书评】

    韩炳哲摆脱了繁琐的哲学论证,他将哲学洞见直截了当地切入当下。这种植根于法德传统的批判视角,剥开了现实的面纱而暴露出它残酷的真相。这不是快乐的知识,而是发人深省的知识。

    ——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不风,中山大学哲学系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韩炳哲这套语言文字炼金术,对概念的追根溯源,无论对于外语学习者还是哲学爱好者来说,都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安尼,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

    就算不懂得海德格尔独创的那些术语体系,仍然不会影响对韩炳哲本人想要讨论的话题的把握,这也正是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小册子之所以厉害的地方。

    ——毛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媒体评论】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 我的儿子马友友

    作者:马卢雅文 / 约翰·艾·拉洛

    ★ 马友友,当今世界最富成就的大提琴家之一。


    ★ 7岁登上全国性舞台,年少成名,长期与世界顶尖的交响乐团和艺术家合作,为《卧虎藏龙》《天堂电影院》等经典电影演奏主题曲,19次斩获格莱美各项音乐大奖,同时,他还拥有哈佛大学人类学学位。


    ★  他的人格魅力更是使他收获了超乎一个音乐大师的受欢迎程度,成为联合国13位“和平大使”之一。


    ★ 于普通人而言,他是大提琴音乐家的代名词;于每一个学大提琴的年轻人而言,他就是那个高挂在琴房里的传奇偶像。



    马卢雅文在书中忆述了儿子马友友童年及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带领读者一起经历这位传奇大提琴家由出生到入读哈佛大学这一时期的成长过程——他惊人的音乐天分如何被父母发掘与培养,他与家人相处的片段、小时候淘气的事迹、父母亲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还有他如何克服成长时必须经历的困难、怎样面对文化冲击和危机,最后如何踏上成功之路,成为古典音乐界璀璨的明星……


    “生命是艰苦的奋斗,而痛苦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马卢雅文讲述儿子早年的故事,是希望其他父母亲及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受到激励。这是一本关于马友友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奋斗与成长,关于家庭的爱与关怀的书。


  • 婚难时代

    作者:[日] 筋野茜 / [日] 尾原佐和子 / [日] 井上词子

    人人都结婚的日子一去不返!没结婚的人都过得怎么样?

    ★ 3位资深记者、3年跟踪调查,走心采访数十组不同背景受访者:

    如何面对父母催婚?相亲怎样才能不踩坑?小县城找对象更难?大城市婚恋内卷怎么办?……

    ★ 不塞观点、不卖焦虑,捕捉时代脉动,展现当下婚恋潮流的转变:

    寺庙相亲、AI做媒、找纸片人老公……提供一份婚难时代的多元人生实录!

    ★ 数据详实、案例丰富,婚难现象背后,是跨越国界也能感同身受的社会现实:

    就业困难、职场歧视、年龄焦虑、疫情焦虑、老龄化与孤独死……

    ★ 呈现婚难时代下真实的婚育压力与多样的选择:

    家长代理相亲、终身不婚、主动单身母亲……

    ===

    “找对象和找工作挺像,选不选你由对方决定。”

    ——职场和相亲都历经坎坷的40岁女性

    “我儿子长得年轻,而且年纪小的媳妇能给我生两个孙子。”

    ——想替40岁儿子物色20岁对象的母亲

    “晚上泡澡的时候,我经常会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我就这么死了怎么办?”

    ——长年单身的60岁男性

    “我在游戏里有许多恋爱对象,人生比其他人快乐许多倍。”

    ——恋爱手游玩家

    ……

    现在,日本人结婚似乎越来越困难了,有媒体专门提出“婚难时代”一词,来记述这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每四名男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每六名女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

    同时,人们的婚恋形式更加多元。有人在东京相亲超过十年;有人代替子女相亲;有人年近七十才初次结婚。寺庙相亲、旅行团相亲、AI相亲……形形色色的相亲活动层出不穷。

    结婚难,到底难在哪里?

    本书是三位日本资深记者三年调查的成果,带我们走进现代人的真实生活。

    ===

    我们不得不认同书中提到的一点:对年轻一代来说,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

    ——印南敦史,作家、书评家

    本书探讨的,是能够突显年龄、地域和价值观差异的话题。因为不可能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与其听取不偏不倚的一家之言,不如听取大量各有偏向的观点。

    ——bookmeter网站读者

    希望父母辈也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他们会睁眼发现:时代已经变了。

    ——日亚读者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疗愈全书

    作者:[美] 凯瑟琳·R.辛普森

    读懂甲状腺激素异常的信号,脱发、体重增加、睡眠障碍、抑郁、疲倦、皮肤干燥、月经失调等,这些看似衰老或亚健康的表现,小心是甲减在作怪!

    甲状腺健康管理全书,一定要知道的甲状腺和内分泌知识!

    ◎ 编辑推荐

    试着评估你的身体是否正在发生着这些改变:

    体重在一天天增加,总觉得所有衣服都缩水了

    注意力和记忆力都不如往日,备忘录主宰着工作和生活

    生理周期越来越不规律,月经过多或是稀少

    戒掉了以前的坏习惯,却仍然感觉不舒服

    明明重复过上百次,突然在某个早晨,脑子像被关上了开关,站在台前的自己一脸茫然……

    也许你没有想过,是你的甲状腺健康正在影响着这一切的发生……

    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每一个功能都至关重要。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很少有人能让甲状腺激素和许多其他重要激素保持在最佳水平。一些看似和衰老和亚健康相关的问题,例如睡眠障碍、脱发、皮肤干燥、月经不调、体重增加等,却可能在提示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甲状腺和内分泌功能紧密相关。然而,甲状腺的早期病变表现较为隐匿,想要得到明确诊断往往并不容易。掌握甲状腺的健康知识,能帮助我们尽早发现异常,做到早诊早治。

    在本书中,凯瑟琳•R. 辛普森提供了大量关于甲状腺和内分泌健康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和获得健康至关重要。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实施必要的激素替代疗法以纠正激素和营养不足,对甲状腺功能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原因、治疗以及补充支持疗法的方方面面,还介绍了甲状腺及其功能、甲状腺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如何评估甲状腺健康等内容。同时涉及了儿童甲状腺功能障碍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部分内容。本书适用于广大对甲状腺健康有认识需求的读者。

  • 贝尔维尤

    作者:[美国]戴维•奥辛斯基

    自诞生之日起,这家公立医院从未将任何病人拒之门外

    这里是最后的庇护所,是一座城市的死亡哀鸣与生命搏动

    ·

    一家公立医院的演变史,一座巨变城市的发展史,一个新生国家的医学进步史

    特别收录42张珍贵历史照片,还原贝尔维尤历史上关键人物与重大事件

    ·

    王晨光 罗新 杨震 鼎力推荐

    ··

    【内容简介】

    提到贝尔维尤医院,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以下画面:危险的传染病患者,发狂的精神病人,遍体鳞伤的案件受害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公立医院,贝尔维尤早已成为美国历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救助声名狼藉之人,照护最弱势群体。它经受了未知疾病、经济动荡、政治变局与自然灾难的考验,也见证了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创新与持续存在的争议,甚至在三次关涉美国总统的重大医疗危机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贝尔维尤曾改写美国医学史。它是美国第一家拥有妇产科、急诊室和附属医学院的医院;它成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支平民救护队,开设了第一所女护士学校,促使纽约市成立全美第一个公共卫生部门;它在法医学、精神病学和传染病学等方面总是走在时代前列。

    同时,贝尔维尤也是艺术家和好莱坞的灵感源泉,在美国流行文化中留有深刻的烙印。索尔·贝娄、艾伦·金斯堡、理查德·耶茨都曾在作品中为贝尔维尤留下一笔,比利·怀尔德和弗朗西斯·科波拉甚至把这家医院搬上了大荧幕。

    在美国,有经济能力的人往往选择去私立医院寻求医疗服务,而贫民的健康只有类似贝尔维尤这样的公立医院来保护。贝尔维尤的病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很多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但贝尔维尤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位病人。这也意味着,这家医院的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承担了社会对穷人应负的责任,得到的回报却近乎微薄。

    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奥辛斯基耗费数年研究与采访,撰写了这部精彩动人的医院大历史。贝尔维尤的故事凝结了一座城市曲折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史的缩影,至今仍在继续。

    ··

    【学者及媒体评论】

    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描绘出贝尔维尤这家公立医院艰辛与成就交织的历史,勾勒出三百多年来美国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折射出卫生与移民、疾病、社会和经济动荡的联系。

    ——王晨光(清华大学法学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

    ·

    本书聚焦于颇具传奇色彩的公立医院贝尔维尤,它创造了美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作者以扎实、严谨的治史态度,勾勒出这家医院三个世纪以来的曲折艰辛。阅读医院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回归医疗的本质,厘清医学如何以人为本。

    ——杨震(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尽管贝尔维尤经受了三个世纪的战争、疫病和自然灾害,尽管在美国最大的城市运营这家美国最大的公立医院将面临无穷无尽的难题,但是奥辛斯基这本优秀的著作提醒我们,奇迹不在于这家公立机构运转至今,而在于它仍然运转得这么好。

    ——《纽约书评》

    ·

    本书既是一家医院的发展史,也是疾病、现代医学以至纽约的历史。作为普利策奖得主,奥辛斯基在描述细节方面极具天赋。

    ——《纽约时报》

    ·

    在奥辛斯基的努力下,极为复杂的机构历史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奥辛斯基搜寻与讲述令人难忘的逸闻与掌故,使这段历史跃然纸上,他是这方面的大师。本书的确是一部严肃著作,但书中还不时穿插丰富有趣、时而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细节。

    ——《芝加哥论坛报》

    ·

    在阅读这部厚重史书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贝尔维尤如何从18世纪设备简陋的传染病院演变为如今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中心……奥辛斯基简直坐拥文献富矿,与他一同穿越这段历史,实为一桩乐事。

    ——《今日美国》

  • 神奇生物的力量

    作者:[挪威] 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

    为什么朽木会发光?

    为什么灯塔水母能永生?

    为什么花与蜂“相爱又相杀”?

    是哪些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

    每一天,每一时,

    我们身边的万千生物都在上演奇妙的生命故事与生态史诗——

    它们无情争斗,却也深深相爱;它们轰然覆灭,却也奇迹般地重生。

    在变化与永恒共存的世界里,它们被掠夺、被遗忘,却一直默默造福人类.......

    ·

    【编辑推荐】

    ★ 没有神奇生物,就没有渺小人类!

    ★ 为什么朽木会发光?为什么灯塔水母能永生?为什么花与蜂“相爱又相杀”?是哪些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透视1000万物种全图景复杂互联,纵览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秘密奇观。如果你想知道大自然究竟如何悄悄“爱”人类的,本书给出了有趣、奇妙的答案。

    ★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教授、火遍20多国的畅销书《昆虫的奇妙生活》作者、首位获得邦内维奖的女科学家,写给所有人的神奇生物故事集,探索人与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入门之作。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雅涵翻译、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鑫审校。添加近百条物种相关专业学科注解,译文严谨,干货十足。

    ★海报级原创手绘彩插,精妙细作的复古版画风格,再现神奇生物生动细节与罕见生境。

    ★随书附赠精美“神奇生物”原创手绘明信片一套4张。

    ★精装双封面,内封采用独特夜光印刷工艺,呈现静谧森林之夜的“闪亮奇迹”。

  • 成为你自己

    作者:[英] 卡丽 ·赫伯特

    “要得到梦想的东西,就万万不能妥协。”

    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女性艺术家传记

    以诗意笔触见证女性艺术家的成长心路

    草间弥生|乔治亚·欧姬芙|弗里达·卡罗|托芙·扬松......

    15位全球女性艺术家x跨越肤色与年龄x打破性别定义

    送给同样热爱艺术的大人和孩子:你很了不起,你可以创造一切

    编辑推荐

    ▲ 15位全球当代女艺术家,跨越性别定义,书写精彩人生:

    肯胡克·阿什瓦克|芭芭拉·赫普沃斯|汉娜·霍克|托芙·扬松|弗里达·卡罗|科丽塔·肯特|

    埃米莉·卡梅·肯华雷耶|草间弥生|加布里埃尔·穆特|乔治亚· 欧姬芙|柳博芙·波波娃|

    费思·林戈尔德|阿姆丽塔·谢尔-吉尔|阿尔玛·托马斯|苏珊·瓦拉东

    ▲聚焦油画、版画、插画、雕塑、设计等多个领域:

    因纽特民间艺术 |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 | 俄罗斯建构主义……

    让读者对当今艺术界和艺术流派产生全新认识。

    书中附有27幅彩色艺术作品的复制品。

    ▲激励青少年和有抱负的年轻艺术家,打破性别局限,勇敢向艺术界迈进,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世界做出贡献。

    简洁的故事,独特的油画风插图 | 硬壳精装封面,精致锁线装帧

    适合同样热爱艺术的大人和孩子

    内容简介

    草间弥生为什么钟情于波点?

    弗里达·卡罗为什么偏爱自画像?

    托芙·扬松的“姆明”是如何诞生的?

    本书讲述了全球15位女性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她们在艺术领域内外所做的独特贡献。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传记,该书聚焦于因性别而被边缘化的女性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插画家、设计师等。通过阅读她们的个人故事,你将对当今艺术界和艺术流派产生全新认识,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女性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 杨振宁传

    作者:江才健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从战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到万众瞩目的世界科学巨匠,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壮阔传奇人生!

    跨洋亲访本人及众多同时代物理大师,

    第一手资料翔实的空前绝后之作!

    收录近百张私家照片,增补特别章节,

    杨振宁本人签名认可传记版本

    ★ 编辑推荐 ★

    ◎ 杨振宁——屹立于世界物理发展史的科学巨匠 ◎

    他是掀起革命的首位华人诺奖得主——在 “上帝怎会是左撇子”的质疑声中,与李政道一起大胆提出“宇称不守恒”,破除令整个物理学界一筹莫展的“θ-τ之谜”,不过而立之年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因而感叹人类终于“走出了房门”。

    他是为近代物理科学奠基的一代大师——“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的重要理论工作,是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理论规范架构,其方程是近代物理科学300年来九组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杨—巴克斯特方程”被认为是影响拓扑学、量子群、代数等多个领域的基本数学结构。

    CP不守恒、电弱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重整化……在杨振宁的学术贡献基础上,相继产生了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甚至还有3位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得主。

    他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泰斗级人物。已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在鲍尔科学奖颁奖词中如此形容——杨振宁的贡献“必将对未来世代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 读杨振宁,体味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天才的诞生与成长 ◎

    从战火纷飞的祖国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如何成长为攀登学术高峰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出生在动荡的五四年代,文化不高的母亲让四岁的杨振宁在战乱频频的一年中,认识了3000多个方块字;中国学习代数获博士学位第一人的父亲在与儿子下棋的同时,教授他唐诗和古籍知识,在看出其数学天赋后,又请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雷海宗的学生丁则良教授《孟子》,直至他能全篇背诵。

    少年杨振宁进入了民气凝聚的西南联大,开始炮火之下的学习生涯,此时不仅他的物理老师是“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等人,他的国文老师更是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和王力……

    之后,这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天才来到美国物理学顶尖重镇的芝加哥大学,接受“原子能之父”费米与“氢弹之父”泰勒的教诲。当时,与他一同学习切磋的同窗有日后的美国核武器重要顾问、加州理工学院前校长的戈德伯格,198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施泰因贝格尔,日后的通用原子能公司总裁阿格纽,还有后来替美国海军设计响尾蛇导弹的威尔科克斯等等。

    在异国之地,凭借因对中国文化深刻认知而来的信心,这位来自战时中国的天才少年面对不同文化和环境挑战时,不仅以西南联大得来的扎实的物理实力惊艳众人,更是让费米认可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的物理学顶尖学者。

    ◎ 读杨振宁,追寻物理学与人类科学事业发展的激昂与宏伟 ◎

    正如人类科学进步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发现,本书跟随杨振宁的人生轨迹,探寻充满惊异与震荡的诺奖成果诞生录:从“θ-τ之谜”的学界困惑与两个年轻人的大胆假设,到慧眼识珠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的证实,再到杨振宁他们发表时拥挤到就差叫人爬上吊灯的学术报告厅……人类终于在摸索中走出了备受谜题困扰的黑暗房间,一连串令人惊讶的物理发展就此进发,对物质基本结构的看法步步深化。

    “量子规范理论是否足够美,以至于它是真确的?”在本书中,我们跟随杨振宁的学术轨迹,探寻秉承这种信念架构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何发展,成为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理论规范架构之一。不止如此,还有数学界与物理学界的互相渗透,以及统计力学和量子流体理论的领域的单位圆定理、在非对角长程序和磁通量量子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等等……通过杨振宁,了解古典物理科学如何在众多科学家的思考交织之中层层垒砌,焕然一新。

    通过本书,理解杨振宁深邃清简的学术风格,一同体会万千物理学家在面对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时的庄严感、神圣感与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物理学的荣耀,杨振宁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一个“完整的可用的理论物理系统”能够被建构起来,“用这个系统,宇宙能够用纯粹推导的方式建造起来”。

    ◎ 读杨振宁,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与深切希冀 ◎

    五四时代出生,七岁时在颐和园看王国维殉国处的纪念碑,少年时进入西南联大,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似无止尽的长夜”,而后考取庚款留美,前往世界的舞台……

    这位百岁老人,曾因背后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做后盾,而在异国之地从没有过少数民族的感觉;曾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方奔走,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赴美深造,也曾在得知中国原子弹是完全自主研发之后差点止不住泪水……他是一个年代的见证,与家国一道,从长夜步入曙光,再到“天大亮”的晨曦。

    ◎ 杨振宁签字认可的权威传记版本,新近增补特别章节,完整呈现传奇励志人生 ◎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江才健,作为《中国时报》前科学主笔,曾前往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科学实验室以及重要科学活动,深耕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多年,带着撰写《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经验,穷四年之功,跨洋亲访杨振宁以及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地故旧,整理大量生动详实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众多接收采访的重要科学家如今已离世,使得本传记成为无法复制的空前绝后之作。

    本书还收录由杨振宁亲自提供的近百张私家照片,其中涉及众多科学界名留青史的重要人物,在深度刻画这位兼具天才禀赋、谦抑修为的跨世纪人物的同时,展现了他背后整个科学时代的丰富画卷。

    另外,本次增订版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特别篇章《再版后记:东篱归根》,不仅对初次出版后杨振宁18年来的生活轨迹进行了补充,还对杨振宁在物理科学历史上的地位给出了一个总体评价。

    ★ 名人推荐 ★

    ◎ 江才健先生费时多年所完成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是一部甚具雄心的书。透过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杨先生的学思生涯,也可以管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可以掌握近代物理学的流变与演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

    ◎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

    ◎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 我最好的学生就是一个中国人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原子能之父”费米

    ◎ 杨振宁应该再次得到诺贝尔奖。

    ——“氢弹之父”泰勒

    ◎ 在芝加哥大学和费米以及杨振宁、罗森布卢特一起学习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经验。我从杨振宁那里学到的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多。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施泰因贝格尔

    ◎ 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格雷

    ★ 内容简介 ★

    本书详细梳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对现代物理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深入探寻其学术研究上深邃精简风格与独特科学品位的形成。这本传记不仅描述了杨振宁一生的行止,也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历史地位做了一个总体评价,展示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群星闪耀、蓬勃发展的鲜活剖面。

  • 我教过的苦孩子

    作者:艾苓

    【内容介绍】

    1999年,大学扩招;2000年,大学全面取消分配制度。

    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本书作者艾苓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 ,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买房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

    贫困会留下哪些持久的心理烙印,又如何突破?

    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

    本书不仅试图以当事人的口述回答上述问题,更以动情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泥泞中的艰辛摸爬。没有奇迹,只有一点一滴地层层突破,不断累积确定的幸福和成就。作者将其称之为“摸爬式努力”。几乎每个故事都直戳人心,催人泪下!

    【编辑推荐】

    1.56个寒门学子的阶层跨越,催人泪下的“摸爬式努力”。

    2.一位教授的20年追踪记录。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 生,追踪记录他们从出生、求学,到结、婚工作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3.北大教授林小英作序推荐。

    在大数据时代讨论教育、贫困、阶层等话题,很多时候会忽略鲜活的个体故事,而艾苓老师选择用当事人口述形式,让我们看到社会、制度、人心的细微肌理。

    4.以当事人口述形式,回答“寒门为何再出贵子”。

    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

    为什么说穷孩子和富孩子的脑电波都不一样?

    5.催人泪下,平均每页1个泪点。

    艾苓教授:其他阶层孩子是“直升机式成长”,寒门学子则是“摸爬式努力”,正如广为流传的那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但他们从没放弃,他们说没伞的孩子只能拼命跑。

    【摘要】

    上大学前那个晚上,大哥让大嫂炒了四个菜,请来叔叔、 姐姐和姐夫,一家人为我送行。端起第一盅白酒,大哥泪眼模糊, 四下环顾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咱家终于 有大学生了!”

    那天晚上,那些离开的亲人好像就在身边,特别是帮我上学的奶奶,他们都参加了这次团圆饭。我对所有的亲人说:“谢谢你们!放心吧,我一定不负众望!”

    ——摘自《13章:如果重新开始》

    我天生对痛苦后知后觉,对快乐却数倍放大。小时候打完疫苗,可以领到一粒糖豆。我把糖豆放到嘴里,感觉好甜。那时候也没啥零食,为了再领一粒糖豆,我赶紧到后面排队,再打一次疫苗。

    ——摘自《45章:向温暖靠近》

  • 小津之美

    作者:[日]中野翠

    小津安二郎是举世皆知的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有多部名作留芳影史。

    小津安二郎把自己的爱好和欣赏之物最大限度地融入了电影中。他导演的电影,充满了他的审美意识和兴趣——从衣服时尚、室内装饰、杂货等表层的东西,到演员尤其是女演员的容貌、举止、语气和对话的深层意韵。原节子、三宅邦子、笠智众、佐分利信、东野英治郎等电影明星的音容气质自然而然地在小津电影的气氛中涌现出来。

    本书是一本新颖的小津电影评论集,全书分四章,讨论了小津电影中的器物美学、男女演员的选择、镜头中的动作与台词风格的特殊性。

  • 制造白痴

    作者:[法] 米歇尔·德米尔热 / Michel Desmurget

    荣获 2019 年费米娜杂文奖特别奖

    连续 28 周上榜 GfK 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世界报》《解放报》《观点》杂志书评相继报道

    版权售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巴西语、日语、俄语等十多种语言,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开电子产品的真实影响

    ◎ 编辑推荐

    ☆ 认知神经科学家的科学分析

    作者米歇尔·德米尔热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领导一个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小组。本书中的论述综合了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大量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更进一步来说,本书中的结论和立场并不仅仅来自这些研究的结论:作者从统计学的特点和访谈、调查、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开始分析,尤其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上看似矛盾的结论和数据,深入揭示研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 解构“数字原住民”神话,揭示真相

    针对各方媒体大肆宣扬的“数字原住民”神话,作者立足生理学基础,向我们强调,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几十万年未曾改变。电子产品诞生以来的这短短几十年不可能带来“基因突变”的儿童,它们不能够改变年轻人的大脑功能。作者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事情的真相是各方都在为自己获取利益,而孩子们正在为其所苦。

    ☆ 数字化学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美好

    在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并不能带来想象中的美好结果,通过人类获得教育的效果总是好于没有任何人际因素的电子产品教学。最能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的儿童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他们本身已获得足够多的人类途径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技术的使用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社会不平等,这将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问题。也因此,法国国际广播集团(RFI)将本书称为“一本公共卫生书”。

    ☆ 电子产品通过损害人际交往、语言和专注力的发展,威胁下一代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曾经发文指出,人类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弗林效应(智商测试结果逐年增加)1970年代起就不再继续,相反,IQ测试分数在逐年降低。在本书中,语言能力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代表,被用来量化地讨论电子产品对智力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延迟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育,也影响了幼儿的词汇量。而根据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的解释,“词汇量(很好地反映了语言发展的一般状况)可能是衡量一个人整体智力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行动建议,尤其是在结语中。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综合了世界各地进行的大量相关科学研究,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示电子产品对我们孩子的真实影响。电子产品并非一无是处,但现实是,孩子们手里的电子产品最常被用来看视频(短片)、玩电子游戏,以及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这占用了其他更有益活动的时间,更会带来行为障碍(攻击性、抑郁、危险行为等)、智力缺陷(语言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等)和健康问题(肥胖、心血管疾病、预期寿命减少等)。

    本书也谴责了在私人领域加强电子产品使用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行为,例如在教育系统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技术,它们使年轻人的发展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继续滥用数字技术和电子产品,未来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不平等,等级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作者甚至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因此,结论也是明确的:小心电子产品,这是慢性毒药!

    ◎ 推荐

    米歇尔·德米尔热把所有关于这个主题的报告、实验、文章等汇编在一起,做了详尽的总结。这可以从近80页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参考文献中得到证明。他的论文导师马克·让纳罗曾教导他:“所有的科学工作都始于对现有文献的精确评估。”

    他正在与数字突变儿童的毫无根据的环境话语、该行业跨国公司的强大游说,以及一个城市传说(即国家教育系统必须适应这场革命)作斗争。……这是谁的错?那些有缺陷的研究,那些依赖工业利益的专家,那些提供有偏见、甚至未经核实观点的记者。

    —— 弗雷德里克·鲁塞尔(Frédérique Roussel),《解放报》(Libération)

    在电子产品与数位科技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被绑架。这本书明确指出数位科技若使用不当,对孩子在认知、情绪与关系互动等方面的伤害,相当值得省思。愿我们在理解过后,都能成为有意识、有觉知的数位科技使用者。

    —— 陈志恒,咨商心理师、《脱瘾而出不迷网》作者

    我在工作中确实遇到很多由于电子产品和上网问题来访的青少年和儿童。作者基于大量文献和报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电子产品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个体发展的影响。如果想要了解电子产品如何影响一个人,那么阅读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丁梦蕾,个人执业咨询师、浙江省游戏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

    我在教学领域工作,有生物学背景,这本书只是收集和记录了数字技术主题下的研究成果,不幸的是,它完全证实了我每天所经历的事情……比起结果和对电子产品有害影响的观察,正是这种面对问题时的无动于衷让我失语……阅读这本书,甚至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自己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习惯……它让你思考……

    —— 法国亚马逊读者

    内容非常出色,例子很有启发性。我曾在电子游戏行业工作了15年,自从我女儿出生后,我完全改变了我的做法。今天她已经9岁了,我已经在应用本书中给出的优秀建议……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即那些自称是专家的人提供建议并让父母放心,但实际上他们是为这个行业工作的!

    —— 法国亚马逊读者

  • 人物

    作者:[美]罗伯特·麦基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完结篇

    ★《故事》译者、资深电影人周铁东再执译笔

    ★麦基集大成之作,融会故事原理、剖析对白、揭示人性,创造只属于你的人物宇宙。

    ★人物是一件艺术品,生于作者的心智子宫,安卧于故事的怀抱,注定要得永生。

    ★23万字,11幅卡司示意图 ,从奥德修斯到绝命毒师,从真探到漫威,深度剖析人物卡司

    ★430余部电影剧作小说,420余名导演演员作家,麦基私人片单推荐,文艺爱好者扫片指南

    《人物》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人物礼赞,探讨人物发明的灵感源泉,并为塑造你的才华奠定基础,以创作出具有超级想象力的虚构人物。第二部,人物创作,阐述见所未见的人物创作,从“由表及里”的方法开始,过渡到“从内到外”,拓展到多维度和复杂性,最后以最为极端的角色作结。第三部,人 物宇宙,书写类型人物、表演以及读者/ 观众/ 人物关系。第四部,人物关系,通过铺陈五部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剧中人物”来阐明卡司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 在美国教历史

    作者:姚平、王希主编

    本书是由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三十一位会员撰写的文集,分享了他们从留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历程。这些作者大多在美求学后走上了教学和科研岗位,任职学校涵盖美国各类型的高校,教龄最长的超过三十年,最短的也有十年。教学领域涵盖中国史、中华文明史、东亚史、亚洲史、中美关系史、美国史、亚裔美国人史、西方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外法律史、妇女史、族裔史、史学史和全球史等。本书不仅提供了一种与留学生视角不同的关于美国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新知识,而且展示了具有双重或多重学术背景的跨文化知识人在全球化时代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培养等问题的观察与反思。

  • 总编先生

    作者:[西]大卫·希梅内斯

    ★编辑推荐:

    献给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每一位记者!

    大卫·希梅内斯被称为“西班牙的卡布钦斯基”!

    西班牙第二大报《世界报》前总编辑长篇非虚构作品!

    新闻为我们讲述真相,而大卫·希梅内斯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新闻的所有真相!

    ★我竭尽全力阻止犬儒主义的恶 魔吞噬我的理想主义,做总编时我也一直在孤独中捍卫它,直到最后一刻。

    ——大卫·希梅内斯

    ★内容简介:

    担任了十八年的驻外记者后,大卫·希梅内斯于2016年被任命为西班牙《世界报》总编辑,但他很快发现这家报社背后充满着种种阴谋和算计,比战争前线还要危险。为了维护报社自身的正常运营和推进报纸的数字化改革,他需要全力对抗报社内部那些相互掣肘的利益团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发生……

  •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

    作者:[美] 杰拉尔德·皮尔里

    【图书简介】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

    【编辑推荐】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合集首译中文,《低俗小说》《杀死比尔》标配读物,精选二十四篇重要访谈。

    ★他是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屡获奥斯卡金像奖等国际大奖。

    ★迷人的自负,口无遮拦的表达,暴力与哲思的完美融合,直击现代人的关切点——工作、财富与名声。

    ★—昆汀,你是个怪人。—没错。我就是这么牛。

    ★二十四堂大师电影课,展现昆汀的暴力美学,勾勒昆汀的创作理念与演艺之路。

    跟昆汀重温暴力名场面:《落水狗》中的剃刀戏、《杀死比尔》中的青叶屋大战、《无耻混蛋》中的剥头皮场面……

    跟昆汀学拍电影:关于导演的电影书毫无意义,用小说家的自由拍电影,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创作《低俗小说》,给乌玛·瑟曼布置看色情片的家庭作业,全心全意地饰演精神病……

    ★二十四份观影指南,收录昆汀的私人电影清单。

    跟昆汀纵览电影史,听昆汀一针见血做影评:戈达尔、希区柯克、伍迪·艾伦、大卫·芬奇、侯麦、科波拉、科恩兄弟、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恐怖电影、犯罪电影、功夫电影、西部电影……

    ★二十四部昆汀即兴主演的微电影,一次性看够昆汀自己的“低俗小说”。

    极度贫穷的少年时期、喜欢独处的青年时期、财富自由的中年时期;对流行文化的狂热、对表演的自信与执着、对普通工作的鄙视、对名气的矛盾心理……

    ★二十四次面对面畅谈,寻找攀上昆汀高峰的险路:暴力与幽默。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以暴力美学为灵感,精选昆汀金句,封面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我的无限痴迷

    作者:[意]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著

    【编辑推荐】

    ★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贝托鲁奇电影随笔集

    ★梳理诗人之子的电影观念脉络,展示贝托鲁奇作为电影评论人又一面向,侧写一位梦想家卓越、激情并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永远的戏梦人,顽强地追求着最后的奇迹:在电影和诗歌的无限中,去改变或试图去改变生命的有限。

    【内容简介】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意大利电影大师,他留下了诸多影史经典,多次荣膺国际电影大奖。其作品擅以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探索身份、道德、欲望与爱的种种边界。

    《我的无限痴迷》汇集了贝托鲁奇从影四十余年中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回响和暗示,行文简练而引人遐思,又像他的电影画面一般恣肆而生气蓬勃。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足于贝托鲁奇自己与其最爱的导演的作品,窥视着自己作为创作者与旁观者的经历,书写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展示了这位电影大师卓越、激情并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名人推荐】

    他是意大利电影的最后一位皇帝,所有史诗和所有玩笑的领主。——吉尔斯·雅各布(戛纳电影节前主席)

    他的电影是20世纪的奇迹之一。——罗伯托·贝尼尼

  • 单身而已

    作者:[日] 高野文子

    ★“日本漫画界新浪潮”“漫画之神”高野文子风格之作

    ★描绘年轻女性随性潇洒的单身生活,为心灵注入活力素!

    ★全彩16格漫画,独一无二的配色及分镜表现力

    ★特别收录高野文子最新作品寄语

    ★小32开,适合随身携带翻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简介】

    “无忧无虑”“越活越年轻”的秘诀是?

    乐天积极、随性潇洒的单身生活日常,就在这里!

    本书作为日本漫画中不常见的16格短篇全彩漫画,独特的配色和分镜,尽显高野文子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感谢高野文子老师亲自帮忙选定主人公“るき(Ruki)”的汉字名“鹿琪”:D

    任何时代都不缺描绘“单身生活”的作品。而那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辛辣感与潮湿感,全然不存在于《单身而已》,这部作品吹拂着秋日晴天下明丽怡人的清风。——原版书腰封评语

  • 我战胜了坏情绪

    作者:[加]莫妮卡·布里永

    加拿大心理学博士结合40年临床经验经典奉献!

    了解触碰情绪·整合创伤经历·自如应对情绪·塑造积极自我。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一个情绪自由的聪明人。

    ◆ 内容简介 ◆

    成年人应该理性一些,告别情绪?情绪会使人际关系复杂化,还会模糊判断力?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情绪不存在,我们的生活该多么无聊?我们不会被电影打动触景伤情流下泪水,也不会为取得的成就感到快乐,更不会对未来充满激情与希望。

    但我们都惧怕“消极情绪”,把它们视为敌人,为此我们制造了一系列恶性循环:我们为悲伤带来的脆弱感、无力感而感到羞耻,或者为愤怒而感到内疚,对痛苦的反刍令我们陷入抑郁。

    与其逃避敌人,不如战胜它们,因为情绪是我们品尝这个世界的方式。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例子,分析了我们情绪的来源,以及我们试图压抑与忽视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后果。

    作者通过展示行为、情感和思想运作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让我们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接纳自己,也体谅他人的情绪,并处理记忆中的情绪创伤,从而拥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更饱满的生命。

    ◆ 编辑推荐 ◆

    豆瓣8.8分作品《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作者新作!

    加拿大心理学博士,从业40年,献给所有热爱生活、想要充分感受美好,并愿意从痛苦中学习的人。

    你的生活态度,与你的情绪息息相关。

    了解触碰情绪·整合创伤经历·自如应对情绪·塑造积极自我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一个情绪自由的聪明人。

    很多人一生都没学会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

    只是披着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的外壳,

    内心还是那个想要被安抚的小孩。

    面对消极情绪,我们总是想:

    “我不能发脾气,这样会破坏关系。”

    “我不能显得伤心,别人会看不起我。”

    “没人想和负能量的人在一起,我一定要积极。”

    但情绪管理不等于情绪压抑,

    不表现出情绪不代表没有情绪,

    它仍会无意识地影响着我们。

    我们误以为被硬压下去的情绪会慢慢消失,

    但没有释放的负面能量会累积起来,

    遇到“最后一根稻草”就爆发出来。

    人的每种情绪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心理需求。

    当我们把情绪当成一种“信号”去倾听时,

    智慧便可以慢慢流动出来,

    我们能够更充分地体验生命,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

    学会内在安稳地与情绪相处。

    ◆ 作者简介 ◆

    [加]莫妮卡·布里永

    Monique Brillon

    心理学博士。近四十年来,她一直为儿童和成人进行心理治疗,并致力于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

    界定心理治疗中推动改变进程的各个维度和因素,与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莫妮卡博士从业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她所著的《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受到了中国专业与大众读者的一致好评。

  • 恰如其分的完美

    作者:[德]斯特凡·德德里希斯

    自我苛求,是力量,还是执念、枷锁?

    对自己做好的90%视而不见,却对不够好的、没得到认同的10%耿耿于怀、痛苦不堪?

    你当然不能“躺平”,不追求事事完美,是为了把宝贵的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 内容简介 ◆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 拼命努力试图把一切做到最好,即便如此,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 从不满足于自己的表现,总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甚至因此陷入焦虑、抑郁。

    ◎ 纠结于细节、患得患失,因此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错过了好机会。

    ◎ 拼尽全力追求某个目标,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却事倍功半。

    如果你有上述体验,意味着你可能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但不恰当的努力常常成为成功和幸福的阻碍。

    如何实现恰如其分的完美?如何把追求完美变成我们获得成就、完善自我的动力而非限制?作者从亲密关系、身体健康、财富、事业、获得幸福等维度阐述了我们如何能够适度地追求完美,既努力向上成长,又不过分自我消耗。

    阅读本书,你将收获一个即自律又懂得放松、即努力又能看淡得失的自己。

    ◆ 编辑推荐 ◆

    ※【对自己做好的90%视而不见,却对不够好的、没得到认同的10%耿耿于怀、痛苦不堪?自我苛求,是力量,还是执念、枷锁?你当然不能“躺平”,不追求事事完美,是为了把宝贵的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竭力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人,真的很累!与其做一个活在焦虑、压力中的人,不如做一个灵活、有条理、会抓主要矛盾的人。】

    ※【试着放松自己,接纳生命中的不如意,才能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奋斗的动力。

    然而,当陷入过分追求完美的怪圈,

    这些所谓的“力量”会统统变成枷锁。

    我们会变得担心、纠结、犹豫、挑剔,

    因此可能错过本应有的幸福与机会。

    该放弃完美主义吗?

    不,我们要追求恰如其分的完美:

    学会取舍、做减法、接纳自己的局限性,

    打破对世界的理想化期待,

    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宝贵的事情上,

    而非事事逼迫自己。

  • 中国游戏风云

    作者:王亚晖

    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电子竞技、游戏直播……

    一部视野宏阔、史料翔实的中国游戏发展史

    一份笔触细腻、充满温情的中国玩家回忆录

    读取时代的记忆存档,再现中国游戏人的沉浮与激情

    150余幅全彩配图,呈现中国游戏产业的刀光剑影

    60万字细致记录,探索中国游戏的问题根源与未来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统梳理中国游戏史发展的通俗读物,书中为以时间为序,生动讲述了中国早期游戏市场、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及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中国游戏产业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此外,作者还整理、分析了游戏产业的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披露了大量不为大众所知的行业故事和行业数据,并结合当前市场对未来游戏世界的趋势做了预测。本书可作为游戏从业者、投资者、研究者的资料性读物,也适合游戏玩家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