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天下中华

    作者:文扬

    本书观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并非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致力于勾画其中的连续性,展现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作者以宽广的视野进行了理论建构、历史叙述和文明对比,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中国数千年来天下型定居文明和天下型经济体固有潜力的爆发,成就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了解历史中国的脉络和逻辑,就难以给出关于当代中国的合理解释和正确预测。

  •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林达

    《历史深处的忧虑(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 最后的希望之岛

    作者:(美)琳内·奥尔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占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英国成为挪威、荷兰、波兰、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等七国不愿投降的政要们的避风港。七国元首、首脑率部逃亡英伦三岛,伦敦成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希望之岛。

    《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琳内·奥尔森走访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查阅大量档案资料,还原了在纳粹肆虐的战争年代,欧洲人民团结一心,反抗侵略,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艰难历程。琳内·奥尔森的文字生动感人,字里行间充满人性的温暖。

    ──有20%参与不列颠空战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来自波兰和捷克。

    ──有数千艘挪威和荷兰的商船进行海上运输支援,帮助英国应对战争初期纳粹德国的封锁和狂轰滥炸。

    ──布莱切利公园国家密码破译中心成功破解德军恩尼格玛密码系统,法国人、波兰人贡献最大。

    ──关于德军的情报,大多来源于被占领地区的地下情报体系,而不是军情六处(MI6)。

    ──比利时流亡政府借出储备黄金帮助英国撑过1940年至1941年间的金融黑暗时期;比利时刚果殖民地丰富的铀、挪威的重水,以及法兰西学院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为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 透过地理看历史

    作者:李不白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通读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

    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从而可以让读者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 暗黑之门

    作者:[英]理查德·奥尔德里奇 / [英]罗里·科马克

    一部比007电影更为跌宕起伏的情报故事

    从阿斯奎斯到丘吉尔,再到撒切尔和卡梅伦

    唐宁街10号黑门背后的暗色地带

    犹如国际政治中的月之暗面

    风光显赫的历任英国首相,在此导演着一幕幕情报大战

    不一样的首相,不一样的政治,不一样的风云

    ……

    情报对唐宁街而言极其重要。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唐宁街10号发动的秘密战争以高昂的代价避免了冲突、失败的发生,延缓了大英帝国的衰落,但常常在误导敌人的同时也误导了朋友。情报还能拯救首相们的性命,让暗杀计划落空。但间谍丑闻同样能让政府垮台。遍布阴谋和猜忌的情报世界滋生了偏执与恐惧。它能毁掉一名首相,甚至让唐宁街10号自身变得千疮百孔。

    现代英国情报部门于1909年成立之时,首相们还是情报世界的门外汉。他们对于运用情报毫无经验,有时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预见到了情报领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并将情报部门纳入了政府核心。丘吉尔的战时政府成了未来首相们的情报学校,克莱门特•艾德礼、安东尼•艾登、哈罗德•麦克米伦和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都深受其影响。

    他们的秘密遗产得以延续。玛格丽特•撒切尔、托尼•布莱尔和戴维•卡梅伦都对间谍和特种部队充满了狂热。虽然英国政治领袖常常装作不知道某位首相所称的“奇怪的阴暗世界”,但是唐宁街无疑与其脱不了干系。鲜有关于狂热的业余情报爱好者最终步入歧途的故事。然而,这本书揭露了这样的事实:某些最大胆、最具争议性的情报行动背后的直接操纵者正是唐宁街10号。

    作者查阅了来自白厅和华盛顿的最新解密文件,再现了一段尘封百年的新奇而精彩的隐秘历史。从妇女参政权论者到ISIS,从退位危机到伊拉克战争,本书展示出历任英国首相如何运用情报应对战争或和平时期的各种挑战。

    你应该看一看这本书。阿尔德里奇和科马克是热情无限的研究者,他们查阅了海量的文献,从信息提供者那里获取了令人震惊的资料。《暗黑之门》是一部至关重要且高可信度的作品。

    ——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Richard Davenport-Hines),《泰晤士报》(The Times)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上世纪诸位英国首相有着巨大帮助。这是极少数能够改变现代英国政治史研究和书写方式的图书之一。

    ——克里斯托弗•安德鲁(Christopher Andrew),《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这本书值得非常认真地读一读。二位作者对现代情报界的历史十分熟悉。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本书将情报活动中个人、政治、军事和科技等多个维度巧妙地整合在一起。

    ——《经济学家》(Economist)

    极其引人入胜。

    ——《每日邮报》(Daily Telegraph)

  • 珍珠港

    作者:[美]克莱格·尼尔森

    深入挖掘日本走向战争深渊的缘由终始,揭秘美国“耻辱之战”的前因后果

    非虚构写作典范,自海量资料和深度细节中披沙拣金,震撼再现战争场景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美国不是创立于1776年7月4日,而是1941年12月7日。那一天,由航空母舰、驱逐舰和小型潜艇支援的354架日本战机突然猛烈袭击美国珍珠港,造成2 403人死亡,重创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摧毁188架战机。珍珠港事件是太平洋战争的开场,迫使美国结束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政策,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彻底改变了二战的走向和国际政治的格局。

    克莱格•尼尔森为写作本书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近5年的研究工作。本书展示出战争中美日双方恐怖、混乱、暴力、悲剧和英雄主义攻击的异常丰富的细节。我们会看到水手、飞行员、军官、外交官、将军、天皇、总统,不同立场与角色的人,在世界历史上这个令人震惊的戏剧性时刻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也会看到当日军飞行员飞临夏威夷时,被旖旎风光打动而拍照留念;当日军轰炸机群呼啸而过时,“内华达号”的军乐队仍浑然不觉地吹奏着国歌;当“俄克拉荷马号”被鱼雷击中时,巨大的震动触发一台留声机播放起流行的爵士乐;当轰炸机俯冲投下致命炸弹时,日军飞行员却对地面的美国士兵露出微笑;当被毁的“亚利桑那号”开始下沉时,年轻的水兵必须立即选择是与军舰一起沉没还是跳入燃烧着柴油的水域……

    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作者追踪1941年之前数十年的草蛇灰线,从美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分析导致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必然和偶然因素。从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黑船”打开日本国门,到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到五国海军会议,再到二二六兵变,以及二战爆发后美国和日本的微妙关系。最后,本书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即悲剧的不可预见性以及该事件延续至今的影响。

    编辑推荐:

    1. 1941年,深陷中国战场的日军资源难以为继,转而向东南亚的英美利益范围开战,珍珠港事件爆发。而美国的加入改变了二战的走向,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二战的一部分,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也奠定了时至今日的亚太政治格局。

    2. 本书基于大量原始史料,作者的研究小组汇集整理了近100万页的文档,同时从日美双方的视角进行考察,使本书具有超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可靠性。

    3. 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脉络,回溯至20世纪初,通过日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探讨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美国的孤立政策如何走向结束,日美之间以及与苏、英、法、中等国的利益关系,日美之间的文化误解等问题,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4. 通过梳理大量史料,还原战争细节,不仅翔实描写各部队和战舰的作战情况,更展现出个体在战争中的真实处境,促使人们反思战争、政治与人性。作者是多次获得重要奖项的非

    虚构作家,使本书具备了更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 紫禁城

    作者:[日] 入江曜子

    ★知名清史学者力作

    ★一本极具创意的故宫导游

    ★重新解读清宫逸闻

    我对紫禁城的历史感兴趣,始于从研究芥川龙之介为故宫写下的“比夜晚的天空更大的噩梦”这句话的意义。从那时开始,我闯入了这个巨大牢笼中所封存的历史,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

    ——入江曜子

    ◎编辑推荐

    ★正史结合野史,有趣有料

    本书有学术读物的考究,兼有大众读物的趣味。作者在近乎以旅游线路为线索介绍各宫殿及背后历史的同时,掺杂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轶事:顺治与董鄂妃的感情、雍正即位之谜……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轻松易读,数小时通晓清史

    作者长于非虚构类文学写作,曾获新田次郎文学奖,并提名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本书行文轻松易读,阅读尤为流畅,一趟火车的时间即可读完,不到半天就既理清了清朝历史,同时“游览”了一次故宫。

    ★视角独特,写法新颖

    以紫禁城建筑的视角讲述清朝历史,而不是按时间线索逐年记叙,讲史方法新颖。既讲述了宫殿的建筑特色,又梳理了发生在此处的历史。本书是一本拥有全新创意的故宫导游,让读者沿着当代的参观路径游览色彩华丽的宫殿群,同时感知闪耀金色光芒的屋顶下所隐藏的光荣与悲剧的历史。

    ◎获奖记录

    作者曾获新田次郎文学奖,提名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清朝历史的通俗读物,同时是一本具有全新创意的故宫导游,让读者沿着当代的参观路径游览色彩华丽的宫殿群,并展现闪耀金色光芒的屋顶下所隐藏的光荣与悲剧的历史。作者从建筑的布局解析了清廷的权力分布,由殿宇的变化道出了大清的兴衰历程,既讲述了宫殿的建筑特色,又梳理了发生在此处的历史。

  • 罗马十二帝王传

    作者:盖乌斯·苏埃托尼乌斯·塔奎卢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是苏埃托尼乌斯的传世名作,也是罗马帝国时代最重要的拉丁文传记。该书所写的是处于历史中心地位的人物,即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到图密善之间的最初12个元首的生平事迹。本书除了为研究早期罗马帝国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之外,还因作者优美的文笔和精心的修辞被后世当作传记题材的典范。

  • 稽古·贯通·启新

    作者: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 北京大学历史系 编

    本书以张帆教授《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特征》开篇,整体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帝制时代历史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思路,使观众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与研究状况有初步了解。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史前和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蒙古和元、明、清,共十个阶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讲解,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做到了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不仅介绍史实,同时介绍掌握理解分析史料的方法,最终达到对中国历史初步但全面的了解。

  • 历史与历史学家

    作者:[英]理查德·索森

    本书集索森重要论文、演讲稿等13篇,内容涉及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对前辈和同辈学人的回忆与评价,在外国史学史和西方中世纪历史理论与学术史发展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二重奏

    作者:严耀中

    本书稿为1990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的重印修订本,从行政、军事、经济、刑法等诸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北魏前期社会及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全面地加以描述与总结。

  • 边境

    作者:[保]卡帕卡·卡萨波娃(Kapka Kassabova)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人口都是移民。

    .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我认为,历史首先是由那些并非身在其中的人书写的。

    .

    牧羊人说,你也会逃离,但如果我留下呢?如果你留下……我给你一个月,看见那棵橡树了吗?你会在那里上吊自尽。

    .

    我爱我的祖国。我在她高高的树枝上荡秋千;我躺在她的监狱里。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祖国的歌和烟叶一样,减轻我的忧郁。

    .

    【内容简介】

    卡帕卡· 卡萨波娃在这部非凡的叙事报告文学作品中,回到阔别25年的保加利亚,探访它与土耳其和希腊的边界。在她儿时,有传言说那里的边境地区虽然满是士兵和间谍,但相比柏林墙,它是进入西方的一条捷径。她记得自己在黑海之滨的“红色里维埃拉”玩耍度假时,区区几英里之外就是一道带电的铁丝网,上面的倒钩指向国家内部的敌人。

    .

    卡萨波娃还发现了一块被历史不断塑造的地方,她在书中对蹈火者、走私者、寻宝猎人、植物学家和边境守卫等进行了细腻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叙利亚和伊拉克,穿越土耳其边境的衣衫褴褛的男男女女。然而,那里似乎还有着非人的力量:密林中藏着众多温泉和色雷斯人墓地,远古世界、时间循环和万物有灵论的吸引也从未远离。

    .

    《边境》既是一部引人入胜、让人身临其境的旅游叙事作品,也是一部冷战秘史,从侧面审视了困扰欧洲的移民危机,是对内外地理环境的一次深刻而诡异的探索。

    .

    【媒体评价/本书获誉】

    .

    荣获2018年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艾尔-罗德汉全球跨文化理解奖

    荣获2018年高地图书奖

    荣获2017年苏格兰蓝十字协会年度图书奖

    荣获2017年英国爱德华斯坦福杜尔曼旅行写作奖

    .

    卡萨波娃写了三部诗集、一本小说和三本回忆录,她显然在字里行间展现了敏感细腻的描述才能……然而,她还拥有一种天赋,它只属于最优秀的旅行作家:她能适时地瞄准那些反映当地状况的人物。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卡萨波娃深入地方挖掘细节,同时又能以足够超脱的态度去看待事物,而非加以评判。她观察、倾听、叙述,而非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歪曲故事。她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信使。在当前世界难民危机的形势下,《边境》一书提醒我们,穿越边境的人绝不仅仅只是数字。他们是人,承载着一些值得倾听的故事。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

    这是卡萨波娃的第三部作品,它以深刻博学、机智诙谐的方式生动揭示了一段隐秘的历史……她轻巧而精准地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脱离众多主题的各自特性,展现了一种令人艳羡的和谐关系……“这是个令人惆怅的奇迹,”卡萨波娃写道,“至今仍然零星地留存着曾经富饶的人类多民族记忆。”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出色的编年史作家了。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卡萨波娃的书更接近于一部出色完成的人类学著作。这部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作者非凡的散文才华。

    ——美国《当代历史》杂志(Current History)

    .

    当卡萨波娃穿越保加利亚腹地,沿着该国与土耳其和希腊交界的边界旅行时, 她发现边界塑造了人的生活,其中既包括试图越境的人,也包括定居其附近人……《边境》让我们看到了走私犯和间谍横行的黑暗世界,尽管人们努力到达更光明的未来,但往事仍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杂志(Booklist)

    .

    这是一个关于移民的故事,既有现代的也有历史的;这是个来来往往跨越边境的故事,它和土地本身一样古老。

    ——美国文学网站“Literary Hub”

    .

    卡帕卡·卡萨波娃是一位探险家,她与最优秀的旅行作家一道,揭开历史和传说的面莎,用发现的眼光观察每一件事物。她让我们想要仔细看看地图,亲眼瞧瞧这些奇妙的地方。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一个关于旅行和聆听的故事,它为有关现代移民故事的文学作品带来了全新气象……当寻求庇护者从世界的一端漂到另一端时,《边境》提供了及时的阅读体验。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New Statesman)

  • 西方的困局

    作者:[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谁代表欧洲讲话?”“德意志问题又来了?”“英国脱欧会带来什么?”“欧盟会崩溃吗?”“美国将往何处去?”在这样的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历史学家温克勒带读者回到欧盟肇兴之初,或是美国建国之时,为每一个当下的问题寻找埋藏在历史线索中的源头。西方仍是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理解欧洲,需要深度理解其历史、思想。接续前作《西方通史》,在本书中,温克勒深刻描摹了近年来西方遇到的挑战和困境,专注于近十年发生在西方的各类重大事件,但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将自己毕生研究的西方历史之趋势与正在发生的历史相结合,为每个问题寻得的答案,并做出了自己的分析预测。

  • 十字架上的新月

    作者:卡洛斯( Brian A. Carlos)

    中古歐洲唯一的伊斯蘭土地,

    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共居八百年,

    這裡是戰火四起的地獄,也是和平共處的天堂。

    ◎本書重點

    1.傳統天主教國家的八百年伊斯蘭歷史。

    2. 挑戰伊斯蘭與基督教對立的二元史觀。

    3. 重新思索信仰在人類歷史中的角色。

    ◎內容簡介

    「他們沒有比我們更忠誠或更不忠誠。他們是不完美的人,充滿矛盾,就像你我,而這正是他們的歷史值得我們在今日一讀的原因。」(摘自本書序言)

    ◇穆斯林王子的逃亡之地

    在這塊以基督宗教為主的歐洲大陸上,曾有個延續八百年的伊斯蘭國度。西元755年,逃亡的穆斯林王子,穿越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來到曾經屬於羅馬帝國的極西之地伊比利半島。他建立了一個哈里發王國,穆斯林在這片土地上生根茁壯。不過,中世紀其他地區的歐洲人,其實不清楚什麼是伊斯蘭教,而世界上大多數的穆斯林也不在意那時歐洲由誰主掌,他們互不相識也不感興趣,唯一的例外就是這塊位於庇里牛斯山另一頭、由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長期共存的西班牙。

    ◇這裡是地獄還是天堂?

    本書作者是地中海及伊比利半島宗教研究專家。他以西班牙為題,向讀者重說這個傳統天主教國家在西元八世紀至十七世紀初的伊斯蘭歷史。過去對此有兩種極端說法,一是認為此地衝突不斷,基督徒和穆斯林勢不兩立。基督徒驅趕穆斯林的「再征服(收復失地)運動」(也被納入十字軍征伐的一部份)就是一個例證。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此地的多元宗教種族和平共處,足當後世典範。他們關係密切,以至於穆斯林媽媽還得防範孩子不小心吃到基督徒節慶的豬油點心。而猶太人更常常扮演各方勢力的外交角色。

    ◇信仰從來都是藉口而非真正的原由

    作者透過伊斯蘭統治下的西班牙,告訴讀者一段伊斯蘭與基督教、猶太教共處八百多年的故事。這塊土地既不是極端宗教主義的地獄,也不見得是和平共處的天堂。反思今日國際社會,伊斯蘭與基督徒之間是否必然對立,伊斯蘭是否等同好戰分子,猶太人又是否總是孤立無援?我們將會發現,重點往往不是你信仰什麼,而是你的宗教是否管用?而這塊伊斯蘭統治下的西班牙,便是驗證這個問題的絕佳例證。

    ◎專業推薦

    王偲宇 員林高中歷史老師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梁元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莊德仁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陳正宜 南湖高中歷史教師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來自教育界的好評

    西班牙從上帝的信徒變成阿拉的追隨者,之後又回到上帝的懷抱,她在中古時代不同於其他仍處於黑暗的歐洲國家,因為阿拉伯人的統治,使她幾度燦爛,其中大城哥多華還在當時被譽為「世界珍珠」。這段西班牙早期的歷史在高中歷史108課綱中曾提及,但著墨並不深,貓頭鷹書房所出版的新書《十字架上的新月》,不但可做為教師備課補充,更適合提供中學生課後閱讀素養之加強。

    ──王偲宇,國立員林高中歷史科教師

    七世紀以後,阿拉伯—伊斯蘭勢力的擴張,尤其穆斯林控制西地中海後,歐洲境內日耳曼蠻族的流竄劫掠日趨停滯,紛紛加速建國運動與鞏固內部統治。此歷史發展正是奠定現今歐洲版圖的重要基礎,而西班牙也開始由穆斯林統治,更重要藉由穆斯林的翻譯運動,中古晚期的歐洲知識份子可從西班牙獲取上古希臘、羅馬非基督教的豐富古典資產,進而推動改革。由此觀之,穆斯林統治西班牙是個值得重新重視的議題,本書非常值得推薦細讀。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十字架上的新月》作者卡洛斯,運用豐富的研究資料,為伊斯蘭帝國在西班牙的興衰做出細緻多元的歷史重現與解釋,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同理,也挑戰我們的刻板印象及世界觀。如史詩般的生動敘事,以西班牙地區及伊斯蘭教為透鏡的歷史視角,補充教育現場西元700-1600年,伊斯蘭與基督教、猶太教在伊比利半島共處的故事,此書無疑是高中新課綱西洋史,<伊斯蘭與世界> 單元的絕佳補充教材。

    ──陳正宜,南湖高中歷史教師

    究竟這些來自北非和中東的穆斯林為何越洋來到伊比利?作為外來者的他們,文化、生活和宗教都與當地存在極大差異,他們是如何維持在這片異鄉的統治?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融和與排斥、合作與競爭在這裡此起彼落,相近情況卻在歐洲其他地方並不常見,這又是為甚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你手上這本書當中。

    ──「即食歷史」部落客

    ◎國際讚譽

    卡洛斯的《十字架上的新月》為「伊斯蘭西班牙」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有洞察力和細緻入微的觀點。以廣博掌握原始資料和二手文獻為基礎,注定會使歷史學家用全新眼光看待伊斯蘭教在伊比利半島的表現。

    ──魯伊斯(Teofilo E. Ruiz),洛杉磯加州大學歷史學系傑出教授

    跳脫一般的刻板印象,對伊比利半島上不同社群和信仰群體的關係和互動給予嶄新細膩的分析。

    ──肯尼迪(Hugh Kennedy),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阿拉伯文教授,著有Caliphat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在《十字架上的新月》中,卡洛斯的高明分析闡明了是哪些力量創造了「摩爾人西班牙」的神話與實質。

    ──格利克(Thomas F. Glick),波士頓大學歷史學系榮退教授,著有Islamic and Christian Spain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多年來,地中海研究一直因卡洛斯博識而創新的著作而豐富。現在,當他把探究觸角伸入穆斯林統治下的中世紀伊比利半島,他的作品強索力探和鞭闢入裡,擅於提問,又以娓娓道來的方式把過去事件再現於廣大聽眾面前。

    ──菲耶羅(Maribel Fierro),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轄下地中海語言與文化中心研究教授

    《十字架上的新月》根植於作者對中世紀伊比利半島歷史的深廣知識。卡洛斯這本書寫得好,敘事活潑生動,為這個歷史領域的最近期發展提供了一個最新的綜合敘述。

    ──聖胡安(Alejandro García Sanjuán),韋爾瓦大學(University of Huelva)

  • 圣安布罗焦的修女们

    作者:[德]胡贝特·沃尔夫

    1859年,罗马。一个贵族出身的修女求救,说有人要毒死她,但她逃脱了。于是有了一场官司,宗教裁判所发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权力的滥用、阴谋诡计和亵渎神圣。沃尔夫教授在梵蒂冈的档案中翻出了这件丑闻的卷宗,这一事件终于昭示于天下。

    通过对罗马圣安布罗焦修道院的调查,法官们目瞪口呆:修女们沉迷于怪异的性欲和神秘的癫狂中,见习修士们受到性侵犯,神父亲吻忏悔人作为祝福……对此持有异议的修女则被革职。这样的情形持续了数十年,且都以神的名义实行。这个梵蒂冈档案中绝无仅有的案卷本是要永不见天日的。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时过百年,当年的记载却对研究学者开放,并且沃尔夫教授发现了其中的隐秘。作为资深的梵蒂冈专家,他在细微的记录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这一起针对修女和忏悔神父的案件,揭露了圣安布罗焦修道院的秘密,事件牵涉最高层神职人员和教皇,犹如一枚重磅炸弹。

  • 命定的见证

    作者:[德] 汉斯-尤尔根·马萨夸依

    本书是一位成长在纳粹德国的非洲酋长后裔的回忆录,他作为非洲人和德国人的儿子,在纳粹德国种族歧视和灭绝的氛围中小心翼翼的长大,用自己不成熟的眼睛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荒谬甚至可笑的现象,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努力生存,同时见证了纳粹政权的建立和倒台。作者同时也回忆了非洲大陆上殖民者对当地人民的压迫,以及美国真实的种族关系和种族问题。用大量细节和故事描绘出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的真实遭遇,反映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纳粹德国种族灭绝政策的罪恶,以及殖民主义和美国种族歧视的真相。作者既是一个黑人,又是纳粹德国种族主义宣传的直接受害者,这种特殊双重身份为他的作品提供了特殊的视角。和众多的二战相关回忆录不同,作者的反思带有亚文化的视角,从一个青年眼中看当时荒诞的世界。本书既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同时也有基于切身体会的反思,对德国战前战后的变化也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可以藉此了解纳粹德国统治时期中下层社会生活,以及纳粹德国的种族政治如何毒化社会空气,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种族主义的罪恶。

  • 游牧民的世界史

    作者:[日] 杉山正明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欧亚大陆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主要舞台。而欧亚大陆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实是游牧民与农耕民数千年的共存、交往、冲突及融合。

    公元前6世纪,动员70万兵力的波斯大流士败给游牧民的斯基泰人。公元前200年发生在东方大陆的白登山之围,则是刘邦被匈奴一族围困七天,最终以和亲和岁币脱困。此后1000多年,欧亚大陆崛起的游牧民族有突厥、鲜卑、柔然、契丹、女真、蒙古,等等。鲜卑的北魏率先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纷乱的割据政权。而突厥一度影响了隋唐政权的兴起与发展,唐太宗李世民身上的游牧民血统让他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契丹与女真强大的战力给宋朝带来的压力,使得宋代甫一立国便一直强调夷夏之别。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更是书写了游牧民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然而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的西方海洋文明视角,以及汉人正统的王朝史观,使得游牧草原民族被边缘化,忽略了游牧民曾主导或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诸多变革的史实。

    从前在历史中作为边缘性存在的游牧民,在本书中担任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杉山正明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中心的视野,描绘出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将游牧民“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因此,这是一部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的作品!

  • 以色列的历程

    作者:[英]马丁·吉尔伯特

    长久以来,以色列一直被看作是因战争而生、因战争而养,是中东混乱局势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其艰辛的建国、发展过程中,以色列是否确实是一个粗暴的“好战分子”?

    本书是世界知名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爵士经典历史作品《以色列:一部历史》插图版,新增15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12份历史档案、14幅地图,完整了记录以色列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以色列人民的生活,为我们剥开笼罩其身的战争迷雾,重塑以色列和平建国之路。讲述中东战火之下,以色列人努力寻求和平、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书在这一经典著作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珍惜的照片和记录以色列建国以来重要时刻的历史文件,是了解以色列历史以及中东混乱局势的重要指南。本书搁置固有观念,讲述了其富有希望和建设成就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从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呼吁在巴勒斯坦上建立犹太国家开始,到五十年后的1948年,以色列国家诞生,全世界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独立后的以色列将阿拉伯土地上四分之三的犹太人聚合起来,五次战争检验了以色列人的生存能力。尽管有战争、恐怖活动以及两次大规模的巴勒斯坦暴动,以色列不断通过秘密和公开的谈判寻求和平,试图平衡和解。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 闪击战

    作者:(瑞典) 尼克拉斯·泽特林(Niklas Zetterling)

    本书通过对初级指挥官和普通士兵战场经历的研究,来探讨1939—1941年德军“闪击战”的发展和运用。从入侵波兰到西线战场的战役,德军的“闪击战”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盟国决策者希望迅速解读其中的秘密,但终因只能获得部分不完整的信息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使得几十年来“闪击战”都被吹捧为神话。

    本书认为,德军在战争早期取得胜利,比起新式坦克和飞机的运用,更多的应是得益于德国的军事传统。不是根据新技术来创造新的战争方式,而是让新式武器适应现有的战争理念。这些战争理念侧重于让德军部队,特别是下级指挥官和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行动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灵活性、分权性和流动性。

    本书作者主要选取了波兰、挪威、西欧和俄罗斯战区中的德军士兵和下级军官的经历来加以描述,并将这些叙述融入更广阔的视角,让读者更好地了解1939—1941年间,德国“闪击战”战术为何能取得成功。

  • 大汉兴亡四百年

    作者:李金海

    刘邦项羽楚汉争霸;霍去病封狼居胥;陈汤虽远必诛;刘秀中兴汉室;班超投笔从戎……这些让人一听名字就热血沸腾的故事全都发生在汉朝,不仅构成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大汉400年兴亡史,更是奠定了后世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来的疆域版图、统治思想、文化凝聚力!

    奠定了后世2000年的疆域版图

    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班超三十六骑平西域,将疆域向西推至西域地区;汉武帝征讨闵越、东越和南越,将疆域向南推至海南岛,后又剿灭卫满朝鲜,设四郡,将疆域向东北推至辽宁一带。自此,后世中原王朝的疆域雏形基本确定。

    奠定了后世2000年的封建统治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一度被边缘化的儒家捧上了官方学说的地位,儒家自此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后世2000年来封建王朝的官方统治思想。

    奠定了后世2000年的文化凝聚力

    汉朝通过建立统一的官吏选拔标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引导民众形成统一的风俗、文化、价值理念,从而真正消融了西周以来复杂的地域文化隔阂,让版图辽阔的中国拥有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一直延续至今。

    翻开本书,看汉朝精彩绝伦的400年,如何影响后世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