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小说

  • 未来往事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编著] / 孙望路 / 甘泉 / 蔡建峰 / 剑弢 / 范舟 / 夹缝貉 / 凯特·兰博

    未来世界的往事,

    早已为我们悄悄埋下宇宙永恒的真相。

    正是人类对认识未来的强烈渴望,催生了科幻文学,“科幻”与“未来”从此开始了命定的相伴相生。

    一本充满画面感和沉浸感的科幻小说集,《未来往事》中的7部中篇科幻小说立足“虚拟现实”视角,以未来为时间原点,探讨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未来,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对自我、情感、未知世界的多层面探索。在这些“记忆警察”“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半人机甲”的故事里,你会发现技术并不是主宰未来的唯一元素,“未来”世界的“往事”记忆里,时间之神早已为我们悄悄埋下宇宙永恒的真相。

    《未来往事》与《未然的历史》,是未来事务管理局与青年文摘杂志社联合策划推出的“中篇科幻佳作丛书:科幻剧院系列”的第一辑。丛书共收录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15篇,涉及“平行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科幻母题,以惊心动魄的故事为载体,探讨虚构设定下人与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和界限,思考处于漫长时间维度下人类的命运走向。

    【名家推荐】

    科幻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题材,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未来局这套丛书让人看到了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下的价值。阅读这些优秀的中篇科幻作品,如同观看一部部科幻电影。它让我们从标准答案中抬起头来,开始眺望未来的星空,在一个更为悠长的时间线索中思考人类命运。

    ——阿郎 影评人,作家,《看电影》杂志主编

    正如科幻电影是极其复杂而需要非常出色的素质去完成的工业制作,科幻小说作者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是高度综合的,同时我们依然能够从中读到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和追求,不管那是梦幻泡影,还是将会发生的历史。

    ——李霄峰 导演,代表作《风平浪静》《少女哪吒》

    一部具有冲击力并且朝气蓬勃的科幻小说选集,孕育着许多闪光而奔放的灵感。

    ——韩松 科幻作家

    “科幻剧院”丛书精选近年来一系列优秀中篇科幻小说,呈现出一股中国本土科幻的澎湃力量。目光穿梭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神奇画面,让人久久不愿离场。

    ——陈楸帆 科幻作家

  • 烦人的爱

    作者:[意]埃莱娜•费兰特

    埃莱娜•费兰特匿名写作生涯的起点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情感原型

    一部浸满泪水的小说 揭露对母亲复杂的嫉妒和渴望

    “我想知道母亲为什么决定死在那个地方,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

    ★ 获得意大利文坛重磅奖项艾尔莎•莫兰黛奖

    ★ 改编电影《 烦人的爱》(1995)入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

    ★ 黛莉亚-阿玛利娅的母女关系,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隐秘源头

    ——————————————————

    《烦人的爱》(1992)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首部作品,描述了一段充满痛楚和阴影的母女关系。

    在黛莉亚四十五岁生日当天,本应该坐上火车来罗马给女儿庆祝生日的母亲阿玛利娅被人发现溺亡,身上只穿着一件精致的内衣。

    黛莉亚回到故乡那不勒斯,试图查清母亲的死因。身为裁缝的母亲一辈子都被迫掩盖自己的魅力 ,以此逃避好妒的画家丈夫的体罚,却在死前留下了一箱来历不明的高档衣物。

    黛莉亚对母亲的挖掘变成了一场令人心碎的记忆的救赎。她越接近母亲晚年的秘密,关于阿玛利娅的真实就如同尖锐的碎片,将黛莉亚多年来精心构建的谎言彻底击溃。她在迷乱中意识到,阿玛利娅承受的暴力,不止来自专制残忍的丈夫和兄长,抑或是在她身边徘徊多年的商人卡塞尔塔,更来自童年的自己、来自自己对母亲无法平息的占有欲望。

    黛莉亚最终穿上母亲馈赠给自己的衣物,和四十年前的谎言和解。在母亲离世的海边,她将自己的证件照片涂抹成母亲的样子。对她而言,阿玛利娅从未离开,她就是阿玛利娅。

    ——————————————————

    媒体评论或名家推荐:

    费兰特以内敛的文字,将撕裂家庭的日常暴力显露出来,包括黛莉亚试图保护她的母亲免受父亲的殴打。在《烦人的爱》结尾,揭示了对母亲的暴力共谋有着让暴力和沉默循环往复的残酷可能。——《出版人周刊》

    小说围绕死亡的怪异氛围展开,但更多是在写记忆和自我的迷宫。——《纽约客》

    “女儿和母亲的身份,在我的书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有时候我想我一直都在写这个主题,我的所有不安都源于这里。”(埃莱娜•费兰特)

    后来我写出了《烦人的爱》,我第一次感觉我写出了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一种救赎的欲望。所有那些我们没有看到、没有理解的东西。我讲述的是一种痛苦,一种可以算得上不幸的经历,就是我们作为女儿,也会像裁缝一样包裹母亲的身体。

    ——玛莉娜•泰拉尼、路易莎•穆拉罗对费兰特的采访,刊于2007年1月27日出版的意大利杂志《我是女人》

  • 死亡间歇

    作者:[葡] 若泽·萨拉马戈

    死亡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也塑造了生生不息的爱。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绝对荒唐、绝对好笑、绝对认真的思想实验:如果没有人死去,这个世界会怎样?

    ✲ 借死亡女士的感受,重新看见人类社会的暴力、价值观念和自发性。

    ✲ 诺奖授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 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萨拉马戈诞辰100周年纪念版,收录萨拉马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修订版译后记。

    ✲人的价值观念由死亡所塑造,而人又发明了比死亡更强大的东西。

    ✲阅读萨拉马戈,就是重新看见世界。

    ·

    新年第一天,没有人死去。

    这事实在有违常理,首相呼吁大家不要恐慌,

    报纸依循旧例刊发“新年新生命”的新闻,

    但骚动早已蔓延:

    人类陷入永恒的老年,养老金储备将不堪重负;

    殡葬公司面临破产,只能埋葬猫猫狗狗和金丝雀;

    悲观派哲学家忧心忡忡:没有死亡,前景将是一片灾难。

    而死亡,一位裹着布单的骷髅女士,和长柄镰刀住在冰冷的地下室里,对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自我主张感到满意,她随时准备复工。

    ·

    《死亡间歇》同样符合我作品的主要特点:接受不可能的事物,调动想象力,从颇具挑衅的假设中提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哪怕它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死亡不是实体,但当我们突破限制,进入不同的观察层面,想象中的事物就都自洽了。——若泽·萨拉马戈

    ·

    萨拉马戈对于死亡的这场噩梦,如同先知的异象一般震撼;站在世纪之交,站在欧亚大陆的天涯海角,一个葡萄牙人天马行空的梦话也可以振聋发聩。——符辰希(本书译者)

    ·

    简而言之,萨拉马戈的这本小说对于今日世界而言堪称伟大的序曲。——《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 达洛卫夫人

    作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卫夫人》出版于1925年,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之作。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生活中的一天,详细讲述了她为在家里举行的晚宴所做的准备。不过,读者看到的并不仅仅是达洛卫夫人一天里的活动,而是她的性情,她的际遇,她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人物的回忆与时空的转换彼此交织、互相渗透,如雨点一般缤纷坠落,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感同身受,而达洛卫夫人一生的画卷也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

  • 黑暗旅馆

    作者:[日] 有栖川有栖

    本作为火村英生系列,关于“旅馆”的四个短篇集。

    即将被拆除的废弃旅馆、南部岛屿上的度假酒店、冬季的温泉旅馆和市中心的豪华城市酒店。

    在这四处迥然不同的舞台上,都会发生怎样的剧情?

    临床犯罪学者火村英生与推理作家有栖川有栖的搭档,再次集结,直面挑战。

    这次,火村教授竟然遭到袭击!

    “你可千万别去自首啊。”

    ------------------------------------------------------------------

    深受日本女性喜爱的

    临床犯罪学者火村英生X推理小说家有栖川有栖

    这对搭档再次联手

    体验四段与“旅馆”相关的奇妙遭遇

  • 白色旅馆

    作者:[英] D.M.托马斯

    “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亦无从探访……”

    ——————————————

    ——————————————

    ⭐入围1981年“布克奖”决选名单

    ⭐《午夜之子》作者萨尔曼·鲁西迪盛赞

    ⭐一个女性的狂想、梦魇和灵视中,潜藏着整个世纪的创伤

    ⭐我们都将抵达那座白色旅馆 ——踏过死亡的尸骸,回到母体般温暖而纯洁的起点

    ⭐知名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

    ——————————————

    【内容简介】

    犹太女人丽莎深受歇斯底里症困扰,且时常能预见有关未来的灾难性片段。

    她为此求助于弗洛伊德,希望通过精神分析疗法,从被压抑的记忆中找出自己患病的根源。

    然而,丽莎疯狂的梦境是否仅仅是过往创伤的倒影?

    二战爆发后,丽莎与儿子将要被遣送到“犹太人聚居区”,远处传来机枪扫射的声音,曾经的梦魇竟出现在她眼前……

    ——————————————

    ——————————————

    ✍【编辑推荐】

    ▶️被误诊的歇斯底里症,殊途同归的医生与病人

    一次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无情嘲弄

    ▶️取材自巴比亚尔大屠杀幸存者口述

    重新开掘二十世纪欧洲被掩埋的黑暗历史

    ▶️一场融合诗歌、日记、病例的叙事实验

    文本颠覆性媲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

    ▶️大卫·林奇、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泰伦斯·马力克、大卫·柯南伯格……

    令一众导演束手无策的“不可影视化”之书

    ——————————————

    ——————————————

    ✍【名人推荐】

    ◆“一部兼具炫目想象力和智性魅力的小说。”

    ——萨尔曼·鲁西迪

    ◆直截了当的感官冲击融合了对于现代历史中那些梦魇时刻的精微感触,作品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流动性与轻盈质地。”

    ——约翰·厄普代克

    ◆“这本书无论写作技巧还是构思布局都独树一帜,找不到其他作品的影子。”

    ——格雷厄姆·格林

    ◆“这部作品呈现了复杂的诗性,但如果因此而称其为‘令人兴奋的’,那未免低估了它深刻的悲剧性主题。不如说它是‘惊心动魄’的。”

    ——《纽约时报》

  • 临时绅士

    作者:[爱尔兰] 塞巴斯蒂安·巴里

    《临时绅士》是塞巴斯蒂安·巴里创作于2016年的长篇小说,也是“塞巴斯蒂安五部曲”中的最后一本。这是巴里第三部关于麦克纳尔蒂家族的小说,故事的男主人公杰克是《绝密手稿》的女主人公萝珊的姐夫。

    杰克是“五部曲”中唯一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人物。他是酒鬼,是赌徒,是缺席的父亲,是被忽视的丈夫。他放荡而慵懒,对婚姻和家庭缺乏责任,面对战争和军队时茫然而冷漠。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有始无终,习惯于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直到1957年,也就是小说开始的时间节点。

    彼时,二战早已结束多年,他的妻子曼已去世,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杰克孤身长居在加纳的阿克拉市,在衰老、孤独、彷徨和悔恨中,用文字记录往昔岁月。折磨杰克的不是风烛残年的哀伤,也不是疾病或者关于战争的残酷记忆,而是他对妻子的哀思,一种“咬牙切齿的愧疚感”不断蚕食着他的心灵。小说之名仿佛是对杰克荒诞一生的讽刺,临时绅士,美德对他而言似乎永远转瞬即逝。

    杰克这样形容与曼的初见,“她的影子倒映在那片有名的悬铃木下,她穿着洁白的衬衫,柔软的胸脯在衬衫里微微起伏,走在灌木丛中就像是一块明亮的盾牌” 。两人邂逅在1922年,曼笑话杰克颜料般的红发,自此开启了他们短暂而美好的爱情。

    在余生的婚姻和流浪中,杰克不断缺席每一个重要的人生片段,他狂野不羁,不愿在沉闷的生活中静静损耗光阴。他爱过曼,却不满足于纯粹的爱情,直到年华逝去才悔不当初。从他的身上,我们是否能看见自己,或者心中所想之人的影子?

  • 神谕女士

    作者:[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明明那么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总在自我否定?

    ·

    编辑推荐

    ◆ 千万女性共鸣!探察女性内心无时无刻的自我否定

    ◆ 140多项世界重磅文学奖得主、《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典长篇

    ◆ 戴锦华、梁永安、包慧怡、冯内古特、爱丽丝·门罗、琼·狄迪恩、珍妮特· 温特森、尼尔·盖曼、石黑一雄等均是阿特伍德的忠实读者

    ◆ 21种语言、86个版本,20多年来不断再版

    ◆ 知名译者谢佳真译本,阿特伍德研究学者袁霞老师万字导读

    ◆ 女性“互联网高级嘴替”,反叛!辛辣!幽默!

    ·

    故事简介

    在他们眼里,我是离经叛道的诗人,是神秘莫测的文化偶像,是超脱凡俗的古典缪斯,是万众追捧的神谕女士。

    但在我的内心,我永远是懦弱顺从的主妇,是逃避现实的骗子,是制造幻象的小丑,是众人嫌恶的超重女孩。

    我是琼·福斯特,更是千千万万的女人。

    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所有女人曾经、正在、即将经历的一切。

    ·

    媒体名人评论

    ◆一本疯狂有趣的书。《神谕女士》魅力非凡,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科克斯书评》

    ◆爱、恐惧、理解、悬念、性感和幽默——《神谕女士》几乎触及了每一种情感,其深度、活力和智慧在任何时候都是罕见的。——加拿大广播电台

    ◆如果你觉得只有朝九晚五的现实生活最安全,你也许不会欣赏她的书。然而,如果你希望超脱这些现实,试试读她的作品。——《大都会》

    ◆阿特伍德没有获得诺奖,是诺奖的耻辱。——戴锦华

    ◆阿特伍德因聪明而臭名昭著。——包慧怡

    ◆我一直认为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

    内文摘抄

    1.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生活令我沮丧,我希望能有不止一种人生。

    2.在我的中学年代,打字与胸部同属女性的第二性征。

    3.没有满二十五岁不要嫁人。

    4.缺乏魅力的丰腴女人和瘦削女人都可能遭受折磨。事实上,前者更可能受到欺凌。

    5没有人将肥胖视为不幸,人们认为那纯粹是个人意志薄弱造成的结果。

    6.我完全了解想逃的心,因为我正是那样长大成人的。

  • 别让我消失

    作者:刘书宇

    创业失败的父亲在五十二岁生日前一天变成了松鼠,母亲服用安眠药进入了沉睡的世界,“我”的青年时代在挂科、炸鸡排、沉溺电子游戏和欲望的世界里草草结束,没有人记得Sad Tom,也没有人记得那些说完再见就消失人海的朋友,那些年轻的故事,热烈又疯狂,似乎带有梦的特质,分辨不清真假。

    每一次回忆,每一个故事,都像荒诞电影一般,不断地重现、交织,悲伤以喜悦的方式降临,爱情被摧毁又被重建,死者与生者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真正重要的事情已经不存在了,世界拒绝展现它自身的温和,给年轻人留下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

  • 母亲

    作者:[英] 克里斯·鲍尔

    《卫报》“短篇小说概览”专栏评论家克里斯•鲍尔首部短篇集

    聚焦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和断头路的男女

    诠释生命中的爱恋与舍弃、隔阂与伤痛

    十个故事带你走遍全球十多个城市

    在追寻和逃避的旅途中实现自我疗愈

    每个人内心独一无二的裂痕 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 —————————————————————

    《母亲》是英国作家克里斯·鲍尔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他用细腻而克制的笔触,讲述了十个面面感十足的动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旅行有关:陷入困境或面临抉择的主角们在他乡和异国直面童年创伤、修复内心裂痕、追寻人生意义。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叫伊娃的女人。她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她在 不同的人生阶段寻找自我,母亲对她的深刻影响,又被她以母亲的身份传给了自己的女儿。怀抱一丝希望远赴墨西哥参加秘密情人婚礼的青年,到头来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幻觉;带着两个女儿去希腊度假的父亲,在游历途中不断想起儿时随家人游历此地时发生的种种旧事和难以言说的隐秘;相识不久的情侣因种种细节心生嫌隙,男孩为赌一口气而赔上性命……

    《母亲》完美地诠释了生命中的爱恋与舍弃,隔阂与份痛。在这样一个一切都显得缥缈无形的时代,《母亲》用朴实的文字书写充沛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沉浮在消逝过往与不确定将来之间的痛苦。

    ————————————————————————————————————

    这是一部控制得很漂亮的短篇小说集,描述了我们生活中最强烈的时刻又如何成为最令人费解、最神秘的时刻。鲍尔笔下的人物是漂泊的,警惕的,他们小心翼翼地去适应自我认知的局限。

    ——科林·巴雷特(爱尔兰作家,《格兰贝的年轻人》作者)

    克里斯·鲍尔的短篇小说,其非凡之处在于,所能容纳的人物类型和世界是如此多样。句子和段落很简单,但你越看越觉得有深度。遇到这样杰出的新秀是多么美妙。

    ——阿基尔·夏尔马(印度作家,《家庭生活》作者)

    克里斯·鲍尔这出色的首部短篇集,十个故事写的是回荡在人生中的那些短暂时刻……鲍尔对这种体裁有一种聪明而自信的独特写法……他描绘的画面很清晰,时常让人难忘。这些故事中最好的那几篇有一种强迫症般的特质,使得它们让人感觉有捉摸不透的意思。许多故事具有苦乐参半的情绪、难以解释的逻辑,闪耀着童年记忆的吉光片羽……这证明了鲍尔笔下人物的深度和独特性,而理解他们对于读者理解这些故事是很重要的,即使这些人物连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埃德蒙·戈登(星期日泰晤士报》

    《母亲》写得很好。这些故事让人产生共鸣,让人反复阅读,理应传递给读者。

    ——乔恩·麦格雷戈(英国作家,《水库13》作者)

    阅读《母亲》就仿佛是去一个熟悉得足以慰藉,又陌生得足以不安的地方旅行。这种旅行的刺激和危险在于生活暗流的出乎意料和我们不确定、不可知的自我。克里斯•鲍尔沉静而扣人心弦的笔触让人想起艾丽丝·门罗和彼得·斯塔姆。

    ——李翊云

  • 多米诺少女

    作者:政启若

    一座近未来世界的空中楼阁

    一连串袭向仿生人的“谋杀”

    华语推理新锐 政启若

    SF×本格 推理力作

    当第一块多米诺牌被推倒时

    命运的走向就已经注定

    ------------------------------------------------

    ★内容介绍

    在这个仿生人司空见惯的时代,多米诺大厦向世人提供着欢娱。它就像消除记忆的大门,如果有人来到这里,就会失去自我——毕竟仿生人本来就不存在“自我”,而来此享乐的人也会忘记自己的身份。

    就在这座“乐园”之中,接连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袭击事件。代号Zero的仿生人小初当起了侦探,在一次次调查取证途中,她不禁也开始思考,在人类的眼中,她有没有“心”呢?

    大厦将倾,乐园消亡,少女又将去向何处……

  •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

    作者:[挪] 达格·索尔斯塔

    【编辑推荐】

    ★“挪威在世最好的作家”“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挪威作家”

    达格·索尔斯塔(Dag Solstad)生于1941,挪威小说家和戏剧家,目前已出版了近30本书,包括19部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代表作除了《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还有《羞涩与尊严》《安德森教授的夜晚》《阿曼德五世》《T.辛格》等。他的作品获得多项文学奖荣誉,包括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瑞典学院北欧文学奖,以及北欧理事会文学奖、布拉哥文学奖等,他也是唯一三次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文学评论家奖的作家。

    索尔斯塔的作品每部篇幅都不长,他的小说是长短句交织套叠的语言,不断地打破与尝试所有现有的文学形式,致力于描绘当代社会问题,直指人类存在的困境。挪威评论家阿内·法赛塔斯在《巴黎评论》的文章称索尔斯塔为“挪威最伟大的在世作家”,“他是一位实验性作家,也是该国演员的最爱……在挪威,至少从80年代中期开始,索尔斯塔一直被视为文学价值的典范,也是叙事小说的黄金准则。”

    ★“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 村上春树力荐并决定翻译推介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是索尔斯塔的代表作。讲述主角比约恩·汉森经历人生中种种令人失望的洗礼,最终制定了一个悲伤而荒谬滑稽的复仇计划。作家村上春树在日文版译后记中详述他阅读本书与决定翻译推介给日本读者的经过。他应挪威文学之家邀请在挪威住了一个月,中途去瑞典小旅行前发现带的书不够了,于是在奥斯陆机场找英文书,看到这本书名奇怪的书好奇买下,在飞行途中翻开后就被吸引住,并在旅途中读完,“我已经好久没这样忘我入迷地读一本小说了”。“他的写法和时代的流向或风尚,或文坛地位之类的都无关,完全是要彻底追求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似乎就是属于这个类型的作家。他的风格,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现代作家都不像,非常独创。”读完后他决定打破间接翻译的原则,自英文版翻译成日文,并热心撰写译后记推介给日本读者。

    ★当代作家热爱的作家。简体中文版自挪威语直译,原汁原味呈现“索尔斯塔式”写作。

    欧美当代作家从不吝惜表达对索尔斯塔作品的喜爱与推崇。语言独特的美国作家莉迪雅.戴维斯为了能直接阅读索尔斯塔作品原文,决定搬到北欧学习挪威语:“索尔斯塔将深刻的政治参与和不断创新的形式结合起来。他每部小说都会有出人意料的东西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到震惊。他充满活力的智慧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愉悦并获得启发,无论是读挪威原文还是过去几年里的英译本都是如此。”挪威当代文学明星卡尔·奥维·克瑙斯高多次在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中提到索尔斯塔“在我这一生里,他一直是大作家”,并评论道:“他的语言是种新的老派优雅,散发着独特的光彩,无与伦比,充满活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称“我喜欢达格·索尔斯塔。他的作品有深度,也有‘空气’。”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是达格·索尔斯塔的作品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由从事推广挪威文化相关工作多年的邹雯燕自挪威语直译,让这位备受尊崇的当代重要作家的作品原味呈现。简体版收录村上春树日文版译后记,陆智昌的装帧设计富有引人思考的细节,以这部不一般的“小书”带领读者踏入索尔斯塔独特的小说世界。

    【内容简介】

    他一直认为生活是被各种机遇支配的,直到他被这些机遇吓到。

    8月底的一个早晨,税务官比约恩•汉森站在小镇孔斯贝格的火车站等他的儿子。他今年五十岁,离开蒂丽德•拉默斯已经四年了,这个女人也是十八年前年他决定追寻“偷来的快乐”,抛弃妻子和两岁的儿子从奥斯陆搬到孔斯贝格的理由。随着时间过去,这段关系终究枯萎消亡。多年未见的儿子因进入大学就读搬来与他同住,过去的缺憾似乎得到修补,但比约恩•汉森仍不满足。为了反抗生活的无意义,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来实现他的大写的“不”字。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是一部真正的存在主义小说,用一种毫不妥协的方式展现了索尔斯塔所有的基本主题。“一部表明生活是不可能的小说,但没有一丝幽默,既不是黑色,也不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幽默。”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名家推荐】

    总之是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这是我读完后阖上书,毫不虚假的感想。不仅书名独特,内容也独具风格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好在哪里我也说不太清楚。虽然如此,但总之很有趣。一边读心里一边想“这故事到底会变成怎样呢?”一边凝神屏息地读到最后。──村上春树

    达格•索尔斯塔毫无疑问是挪威最勇敢、最聪明的小说家。──佩尔•帕特森

    他的语言是种新的老派优雅,散发着独特的光彩,无与伦比,充满活力。──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他写东西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只是一心写自己想写的。那是我最向往的写作方式。──莉迪雅•戴维斯

    在这部书名有趣的小说中,达格•索尔斯塔又一次展现他那细微而睿智的半喜剧。 ——杰夫•戴尔

    这本小说一旦开始阅读,应该就会读出自己的版本,忘记别人说过什么。——江鹅,《俗女养成记》作者

    【媒体推荐】

    寒气逼人。在这部可能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和最黑暗的情景喜剧中,主角汉森试图说服总是演出轻音乐剧的剧团上演易卜生的戏剧《野鸭》。索尔斯塔用赋格形式的看似简单重复的句子讲述了这个故事,在重复出现的过程中新的、越来越悲伤的意义逐渐聚集。汉森在他的生活中经历了令人失望的洗礼——糟透的中年危机——最终制定了一个悲伤而荒谬滑稽的复仇计划。这本书直白的书名暗示像汉森这样的关于生存代价的小型悲剧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索尔斯塔这里,阳光和亲密关系、朋友的陪伴带来的缓和感,不过是踩上伸向虚空的钢索的另一步。——文森•坎宁安,《纽约客》Vinson Cunningham, The New Yorker

    他是一位讽刺作家,一位喜剧作家,一位实验作家……索尔斯塔不断地打破与尝试所有现有的文学形式——传统和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詹姆斯·伍德《纽约客》James Wood, The New Yorker

    精彩而敏锐。重要的是索尔斯塔以一个小镇税务官细致描绘了人类行为和关系的奥秘。——《独立报》Independent

    索尔斯塔是讽刺大师,他准确地指出了生活中引发灾难的那些微小时刻。他塑造的人物真实可信,在一个冰冷而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漂流,每个人在几乎任何层面上都令人难以忍受地无法与对方沟通。他的天才之处在于在这其中还有让人发笑甚至快乐的时刻。索尔斯塔成功地捕捉我们迷惘人生中难以描述的、流动的动作。我们应该期待更多译本。——《新人文主义者》New Humanist

    达格•索尔斯塔再次以直接、迅速而有效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索尔斯塔式”的存在压力这次围绕着比约恩•汉森展开。索尔斯塔完美地掌握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的确是一部小说杰作。——瑞典《劳动报》Arbetet

    索尔斯塔在《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中使用了具有欺骗性的平淡效果,故事以一种日常的几乎让人要睡着的方式开始讲述,但它把读者像昆虫粘在苍蝇纸上牢牢粘住,最后突然把人们抛向无意义的无边的自由。索尔斯塔的无情风格并不亚于易卜生,直到最终再次揭示了人类关系的所有喜剧性痛苦。索尔斯塔冰冷而疏离的句子带给人一种奇特的慰藉。——《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

    以华丽带些艳丽但始终优雅的句子,索尔斯塔不断地改变刚才说过的话,仿佛是一种文字游戏。他用思考、假定和细致的表达建立起他独特的、带点讽刺意味的距离,这是他小说的特点。——《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挪威最杰出的作家。他赋予这部小说简单、意在言外的形式。小说并非那种温暖故事,因为作者不断延迟给读者想要的答案、创造无从掌握的时间感。读者若想要享受这个故事,先耐得住这个独特的形式。──班•杰弗里,《泰晤士报》

    【日文版译后记(选摘)】

    村上春树 作 赖明珠 译

    奥斯陆是个相当漂亮的城市。搭乘路面电车可以很方便地到达任何地方,想散步的话,步行距离很刚好,即使住上一个月也丝毫不感厌倦。这里既是挪威的首都,又是最大的都市,但人口并不太多,市容清洁治安良好。8 月既凉快又舒适,夜晚甚至还有点冷。然而停留长达一个月之久后,带来读的书果然不够了,因此我到瑞典小旅行时,就在奥斯陆机场的书店找英文书。就在那里偶然看见这本达格•索尔斯塔(Dag Solstad)的《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一本书名实在很怪的小说(原名是Ellevte Roman, Bok Atten,意思是对他来说的第十一本小说,第十八本作品。是什么就说什么,非常直接的说法)。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谁是索尔斯塔先生,不过因为是挪威作家的英译本,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小说,就把书买下来。当然多少也是被那样的书名吸引。上了飞机我在座位上开始翻阅前面几页,竟然欲罢不能,旅途中一有空就热心地继续读下去。我已经好久没这样忘我入迷地读一本小说了。

    总之是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这是我读完后合上书,毫不虚假的感想。不仅书名独特,内容也独具风格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好在哪里我也说不太清楚。虽然如此,但总之很有趣。一边读心里一边想“这故事到底会变成怎样呢?”一边凝神屏息地读到最后。不过,说真的,这真是满古怪的故事。

    要问怎么个怪法,首先是那小说的风格。到底是新还是旧?连这个我都难以判断。文体和情节猛一看似乎相当保守,但整体呈现的模样绝对是前卫的。每次有人问我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说?”我都暂且以“这个嘛,可以说是披着保守外衣的后现代作品……”回复,因为除了这样的答复,我也一直想不到更适当的说法。后来我还浏览了索尔斯塔先生的其他作品,发现这似乎就是他小说特有的风格。手法上虽然就是彻底的写实,但在那写实之中却又有着微妙脱离现实的地方……总之,他的写法和时代的流向或风尚, 或文坛地位之类的都无关,完全是要彻底追求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似乎就是属于这个类型的作家。他的风格,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现代作家都不像,非常独创。我之所以会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被如此强烈地吸引,原因我想就是他那毫不动摇的独创性。

  • 雅典谋杀案

    作者:[西班牙] 何塞·卡洛斯·索莫萨

    【友情提示:请勿在深夜独自阅读!】

    一场翻译引发的惨案× 连环谋杀局中局

    两个平行世界互为镜像,正文与译注共谋脑网追凶

    【你】手中的《雅典谋杀案》是一份希腊文古本。

    书中,一位解谜人受命调查雅典城饿狼袭人事件。

    【你】边翻译边“点评”。事情变得越来越不对劲 。前任译者离奇身亡,家中暗处似乎有位不速之客在盯着【你】,书中情节与现实惊人地吻合……

    是“你”被“吸”进了古本,还是一切原本就是个骗局?

    -------------------------------------------------------------------

    诡计残酷迷人,推理一波三折,结局令人战栗!

    ★ 悬疑!惊悚!烧脑!

    案中案,局中局,堪称“小说版《盗梦空间》”

    ★ 反转再反转!细思极恐,看完后背发凉!

    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相吗?不到最后一页,绝对猜不中结局!

    ★ 挑战高智商!

    逻辑推理可以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吗?我们……真的存在的吗?

    -------------------------------------------------------------------

    【精神科医生】转行【作家】,一举斩获推理界的诺贝尔奖【金匕首奖】

    ★ 当今西班牙文坛顶尖作家何塞•卡洛斯•索莫萨代表作,惊艳面世,轰动英国!口碑炸裂!

    ★ 【金匕首奖】为世界知名犯罪推理小说奖项,由英国推理作家协会(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颁布,授予每年评选出的最佳犯罪小说,可谓推理小说界的最高荣誉!

    -------------------------------------------------------------------

    全新护封+内封双设计,内页【蒙尘效果】+【真人手写】

    ★ 添加出场【主要人物表】,方便阅读比对

    ★ 内页蒙尘效果设计凸显古本气质,增强阅读体验

    ★ 边注采用真人手写,增加【留白】位置,邀你沉浸式解谜!

    ★ 附赠【镭射卡书签】镜像对照:“小心点,翻译家!你正遭到监视!”

    -------------------------------------------------------------------

    ‍♂️ 随书附赠【推理笔记《“我”》】,Notes页留白邀你跨书互动!

    ★ 采用【手写体 + 康奈尔笔记】格式,由复旦大学推理协会成员精心撰写,逐章记录阅读《雅典谋杀案》心路历程

    ★ 读《雅典谋杀案》,你“看到”了什么?

    -------------------------------------------------------------------

    【名人评价及推荐】

    这部烧脑的雅典谜案精妙绝伦,艾柯的粉丝们不容错过。小说悬念重重,层层反转,取柏拉图哲学的一角,编织成诱人的解谜体验。

    ——《泰晤士报》

    雄心勃勃的索莫萨让柏拉图学园的谋杀案与一名现代译者的困境双线并进,发生凶案的古本将以一种直接而可怕的方式与“你”交谈。

    ——《图书馆杂志》

    《雅典谋杀案》充满智慧,别有洞天,令人欲罢不能。

    ——《旧金山纪事报》

    强烈建议由诺兰来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

    ——豆瓣读者

  • 黄柠檬

    作者:[韩] 权汝宣

    美丽女高中生海彦离奇死亡,警方锁定两名嫌疑人,案件却以一人辍学、一人出国告终。

    当年的悬案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波及的人生却止步不前。妹妹多彦与妈妈相依为命,她不再写诗,开始整容,似乎要一点一点把自己变成姐姐。

    黄柠檬,是姐姐遇害时穿着的裙子的颜色,是诗歌社团前辈诗里写的柠檬点心。一转念间,它化为复仇之光透射进妹妹黑暗的人生。

    她找到当年的嫌犯之一,眼前的景象却使绵绵恨意化为无尽的悲凉。而在她所不知道的地方,有人也数年如一日地承受着诅咒。

    权汝宣的文字像精心切割的宝石,角度稍加偏转便折射出斑驳陆离的光芒。

  • 一个男人的位置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两个月后父亲去世了,安妮·埃尔诺以此为契机,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出生于世纪之交,不得不早早离开学校,先是当农民,然后在工厂做工,后来成为诺曼底一家小杂货店的店主,直到1967年去世。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谨言慎行,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

    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以及因阶层限制带来的父女之间的疏远和痛苦。这本父亲的传记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女儿背叛的故事——背叛她的父母、她的成长环境,在亲情和耻辱之间,在归属和疏离之间的分裂。

  • 关于女儿

    作者:[韩] 金惠珍

    “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

    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

    为何不惜置身被嫌恶、被敌视的境地?”

    ★关于女儿,亦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关于母女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输赢的理解之战,也关于“各式各样”的我们

    母亲的期待关乎“正常”,而女儿的期待关乎“自由”;母亲往往把女儿当成自己人生的延伸,女儿却再也不想像妈妈那样活着……

    —“那个在我的血肉中诞生的孩子,为何成了离我最远、无法了解的人?”

    —“妈难道不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吗?你不是说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吗?不是说跟别人不一样,不代表是坏事吗?这不都是妈说过的话吗?为什么这些话在我身上就变成了例外!”

    普通母亲的独白,唤起身为女儿的我们所经历过的共同恐惧,和仍在等待的理解;叛逆女儿的反问,质疑着所有标签与偏见,也反问着整个社会的“厌女”叙事。

    献给所有的“坏女儿”,和挣扎着想理解的好母亲。

    ★《82年生的金智英》之后最受瞩目的东亚女性书写,申东晔文学奖获奖作品,韩国四大主流媒体重磅推荐!

    继“金智英”之后,再次掀起韩国女性文学阅读与讨论的新热潮。

    韩国三大网路书店YES24“文学作家选定的年度作品”、“文学热销榜年度之书”;韩国最大连锁书店保教文库“年度推荐作家”。

    ★“即使抛开女性的故事,此类作品也能引起读者关注,在于其对性少数群体和孤寡老人等社会边缘群体强有力的叙事。”

    ——《82年生的金智英》《关于女儿》韩文版编辑 朴慧珍

    从性别议题到职场议题,从被抛弃的老人到被榨干的底层劳动者,以小人物视角揭露一个被资本与偏见支配的东亚社会,以及我们所有人身处的现实。

    30年前到遥远的石油之国赚钱的男人;退休后只能在养老院擦屎擦尿谋生的妇女;风能进雨能进只有还贷不能停的房产投资;被卡着转正日期解雇的劳务派遣讲师……

    男性缺席之后,三代女性以各自的方式面对衰老、病痛与孤独,撕破东亚传统家庭的虚假温情,实现打破血缘关系的女性互助。家庭并不能拯救孤独,爱与理解才能。

    ★一幅燃烧母亲的自画像,一段父权制家庭的悼词,一部跨世代女性的互爱互助的接纳史

    为蒙受不公的同事争取权益的勇敢女儿,没有得到过任何肯定;为国际难民儿童事业付出全部青春的独立女性,在老去后成为社会的弃品。

    无论身处哪个世代,女性依然尝遍偏见、旧俗和“正常”“完整”带来的苦难。但书中的她们都有面向危险的勇气和承担各自选择后果的坚韧。

    ★可能是东亚文学中第一次,从孤独母亲的角度,书写“性少数派”的女儿;

    突破“酷儿”和“女性主义”的标签,一部挑战传统与界限的杰作!

    ★母亲的掌心,亦是女儿的肌体,由内而外,都是呼吸着的女性血肉

    ——新锐插画师×知名设计师,匠心设计,倾情奉上

    《关于女儿》整体视觉由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使用新锐插画师目垂的作品。富有质感的笔触,安静而充满力量的调色,母亲的掌心,亦是女儿的肌体,由内而外,都是呼吸着的女性血肉。

    【内容简介】

    “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

    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

    为何不惜置身被嫌恶、被敌视的境地?”

    “我”作为母亲,一生都为女儿而活,对女儿抱有许多期盼。女儿却认为母亲从不聆听自己,更带回同为女性的伴侣,迫使母亲接受她们即将偏离“正常”的未来。

    同时,母亲目睹着自己疗养院负责的患者珍女士因为罹患失智症,成为被机构、被社会所抛弃的包袱,在珍的身上,母亲仿彿看到了老后从孤独走向死亡的自己,也看到了以同样可以面临类似悲剧的女儿的未来……

    在误解与撕裂,在对话与缝合的反复尝试中,母女俩同时被内在与外部世界的力量所推动着,前行着,逐渐逼近着彼此……

    【媒体推荐】

    从女性性少数群体身上,更能看清为偏见支配的社会。

    ——《东亚日报》

    本书描写暴露在厌恶和排斥暴与力中的女性的同时,也一直着力于理解与成长。书中的母亲坚持不懈地去理解,不是希望某个人理解自己,而是希望自己能够理解他人。

    ——《每日经济》

    本书尖锐地展示了韩国社会针对本就难以立足的少数群体设立的暴力机制。通过记述和刻画一位“酷儿”的母亲达到“最佳理解”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达成理解的更多可能性。

    ——《韩国日报》

    每个人都可能是彼此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母亲,因为“毫不相干的外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也许凭借这股力量,我们终能走向“宛如奇迹般的理解”的那一步。

    ——金申贤京(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当人们忙着对“酷儿”和女性主义争辩不休时,本书已超越了“概念”与“界限”,成为一部杰作。

    ——姜英淑(韩国作家)

    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用无条件的爱和牺牲描绘的“主流”母亲,女儿也不会对母亲表现出溢于言表的体谅与安慰。她们在母亲和女儿的身份之下,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烦恼与生活。

    ——文允江(韩国作家)

    平凡的生活或许本就是艰难的,然而艰难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平凡是谁制定的”这一标准的考察。本书展现的不单纯是弱势群体遭受的偏见,还有我们在此时此刻共同所处的现实。

    ——《锦江日报》

  • 英雄与坟墓

    作者:[阿根廷] 埃内斯托·萨瓦托

    用最为大胆的想象描绘令人战栗的图景

    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刻画灵魂深处的阴暗

    在悲壮的英雄末路之中感受心灵的震撼

    《英雄与坟墓》,20世纪阿根廷文坛的至高杰作

    拉美心理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

    阿根廷版的《百年孤独》和《喧哗与骚动》

    读完《英雄与坟墓》,你便能理解阿根廷的过去与现在。

    ——————————————————————————————————

    长篇小说《英雄与坟墓》首版于1961年,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萨瓦托一生著作颇丰,但长篇小说仅有“心理小说三部曲”,三部作品(《隧道》《英雄与坟墓》《毁灭者亚巴顿》)内容相互套嵌,部部堪称经典,其中文学和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英雄与坟墓》。

    《英雄与坟墓》被誉为20世纪最好的阿根廷小说,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之一。它采用多线并行的叙述手法,书中除了亚历杭德拉与马丁相识、相恋、相别的曲折虐恋,拉瓦列将军与独裁者罗萨斯的残酷斗争和最后逃亡玻利维亚的悲壮过程,还大量穿插了作者对于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展现了作者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渊博的学识。而与其他章节看似格格不入的第三章《关于盲人的报告》,则以第一人称揭示了书中人物费尔南多丑陋阴暗的内心世界,而失明正是萨瓦托毕生为之痴迷的主题。整部作品内容包罗万象,结构错综复杂,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文学观,拥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

    一部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启示录。

    ——萨瓦尔多•夸西莫多(意大利诗人,1959年诺奖得主)

    在这部激情澎湃的小说中,还穿插着一则不可思议的隐喻:《关于盲人的报告》。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波兰著名作家)

    一部会让洛特雷阿蒙嫉妒到脸色苍白的疯狂之作。

    ——莫里斯•纳多(法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萨瓦托是强大且令人难忘的梦想家。

    ——《美国时代周刊》

    一部关于救赎的作品,如恶魔般邪恶,令人不寒而栗。

    ——O•马克里(佛罗伦萨大学)

    绝了,这是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令人惊叹的作品,堪称世纪之书。

    ——《德国世界报》

    萨瓦托用天资做到了达雷尔仅靠才华做到的事。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

    若要选一部能够证明拉美文学之伟大的作品,那便是《英雄与坟墓》了。

    ——《巴西圣保罗页报》

    迷人且光怪陆离的不朽之作,犹如布努埃尔的电影天赋加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优质剧本。

    ——《美国新闻周刊》

  • 四面风

    作者:[美] 克莉丝汀·汉娜  著

    从女儿到妻子,从母亲到战士

    不曾被真正爱过的她最能识别爱、珍惜爱和给予爱

    从艾尔莎有记忆开始,她就一直很孤独,她很努力地想要招人喜欢,可却并没有被真正爱过,她的父母认为她过高,过瘦,过于苍白,过于缺乏自信,视她为家族的异类;她的丈夫眼里只有他自己的梦想,而她的女儿也不理解她,反而经常迁怒于她。更糟糕的是,好像土地和社会也讨厌她,沙尘暴、大萧条、干旱和无尽的偏见和歧视。

    可即使在最糟糕的环境里,她还是想要追寻爱。想要在爱里重新认识和探索自己是谁,哪怕代价是付出一切……

    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这是新的美国经典。

    ——亚马逊书评

    克莉丝汀·汉娜堪称故事大师,这本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女人在沙尘暴和一系列灾害中活下来的故事揭示了人心如我们脚下的土地一般脆弱又坚韧。

    ——《蝲蛄吟唱的地方》作者迪莉娅·欧文斯

    这本书会让你心碎,也让你学会翱翔,故事看似在讲过去,却适时地与今日世界呼应。克莉丝汀·汉娜从来就是一个非常会讲述故事的作家,《四面风》就是她的巅峰之作。

    ——《午夜图书馆》《活下去的理由》作者马特.海格

    这部小说对我们的时代至关重要,虽然背景设定在大萧条和可怕的沙尘暴时期,但它为我们当前的世界树立了一面镜子,要求我们深入观察和理解。这是一个关于移民、贫困和偏见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爱、家庭、牢不可破的纽带、勇敢和希望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角色,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希望和爱。我觉得我将永远被他们感动。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阿勒颇的养蜂人》作者克里丝蒂·莱夫特列

    编辑推荐:

    ★畅销50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我们这个时代ZUI受欢迎的作家之一”Kindle作家排行榜榜首、美国小说天后克莉丝汀·汉娜。世事无常,克莉丝汀·汉娜从不会让你失望!

    ★《萤火虫小巷》《夜莺》后超越式里程碑新作

    拿下《出版周刊》年度精装书销量Top one、《纽约时报》畅销榜精装书Top one、《纽约时报》电子书榜单Top one

    《今日美国》畅销榜Top one、独立书商协会选书Top one、

    图书馆协会借阅榜Top one、《环球邮报》精装书销售榜Top one、《华尔街日报》畅销榜Top one、 《洛杉矶时报》畅销榜Top one

    ★美国亚马逊2021全品类年度销量Top5!力压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萨利鲁尼《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安迪·威尔《挽救计划》。

    ★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Goodreads年度小说Top2,超过40万读者打出五星好评,140家媒体媒体年度图书加冕。

  • 仪凤之门

    作者:叶兆言

    ⚪著名作家叶兆言暌违四年长篇小说新作

    ⚪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的砥砺与沧桑

    ⚪一部草莽英雄的心灵史,一部南京城的近现代史

    仪凤门是南京的北大门,也就是城市后门。出了仪凤门,是长江边,官员们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这个城门。如果打了胜仗,附近老百姓便会聚集在这儿,欢迎凯旋将士。长篇小说《仪凤之门》从仪凤门为圆点发散开去,将南京城大革命前夜的历史、南京近现代的历史融汇于以杨逵等男主角为首的人生命运浮沉之中,间杂南京城尤其是下关地区的地理、人文、社会发展等细微城市脉络,是一部草莽英雄成长奋斗的心灵史,也是南京城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在历史巨流河中的砥砺与风霜,见证一座城与城中人的创伤与坚韧。

    【评论家/媒体评论】:

    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物质,多维度刻画南京与南京人的精神图谱,构成了兆言《仪凤之门》的一个重要标志。——评论家 潘凯雄

    叶兆言的书写沿袭了江南文人的古典气息,具有典型的儒家文人特性,并且经过了现代化的转型,是古典文人气息的现代演绎。……《仪凤之门》书写的是草莽英雄传奇,但也间或有这样的气息体现。《仪凤之门》中依然也有那种典型的江南文人气息,特别是,整个文本流露出一种文人固有的感伤色彩。杨逵能够在乱世中成为下关一号人物,在财富的江湖上独孤求败,也在内外交困中走下坡路,走上盛极必衰的宿命。小说还多次写到这座城市遭受到战火的侵袭,饱受灾难的洗礼,这种书写既是历史的写真,也是一种作家的悲悯情怀体现,具有很深的情感蕴藉。——《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 刘小波

    在这本新书(《仪凤之门》)中,他(叶兆言)透过一座很多南京人都未必知晓的仪凤门,来观察南京的城市性格和一个民族的时代命运。……一扇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了南京城乃至一个民族在攻与守、开拓和封闭、凋敝和繁荣之间的沧桑变幻。 ——《新华日报》

    该作(《仪凤之门》)聚焦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的历史,书写南京在其中承担的命运。三个拉洋车的年轻人,以各自的方式卷入这动荡的时代,涉足革命、商界、政坛,他们好似与时代抗衡着,却又为时代付出代价。个体与历史在南京城里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协奏。——《现代快报》

  • 一个女孩的记忆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在《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本新书中,安妮·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经历,并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度过的初夜。当他移情别恋时,她意识到她已经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六十年后的今天,作者发现自己可以抹去中间的岁月,重新回忆这个她曾想完全忘记的年轻女孩。将那个夏天不可磨灭的记忆带入现实,埃尔诺发现,她写作生涯的重要和痛苦的起源是建立在耻辱、暴力和背叛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