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

    作者:外外

    本书为外外的诗作精选,共有165首,系从他的全部诗作687首中选出,创作时间从2001年至2017年,均为精品、佳作,呈现了他在写作、生活与思想层面的逐年变化。选编这本诗选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外外的离世,更因为他的诗作本身是一脉极其丰富的宝藏。

    .......... .... ....................................

    【 我们眼中的外外】 (38人纪念外外)

    读外外的诗就像侦探寻找被谋杀的遗物。他自己幸福地忽略了自己,不求闻达,诗是他的生活,他的细节,他的音容笑貌。他是那种温暖而深邃的诗人,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从不妄自尊大。新诗中那种普遍的地方性野心和自恋在这里消失了,仿佛过往的都是准备,现在我们才遇到一位现代诗人,他带我们去见证这苍茫人生、这张时代之夜的CD。

    ——于坚

    都说有了互联网,有才华的人,再也不会被埋没。外外却是个例外 ,他的才华虽然一直在地下某处闪光,但却从未被时间淘洗出来。传说中的抽屉文学依然存在,依然被遮蔽。不管今天的网络已经连接到何地!外外只为朋友喝彩,对自己的精彩,却茫然不知!这真让人难过。唯感安慰的是,现在外外的诗集出版了,我们错过了一次,不应该再错过!

    ——翟永明

    外外终于如他所愿,成为了一把明月的椅子。我想这把椅子上不单有明月,外外自己应该也会回来坐一坐吧。潦草地读着外外的这些遗作,我确信再次看见了他,他就坐在他自己肉身的这把椅子上,一如既往地谦和又骄傲。令人常感虚幻的写作,这一刻显现出了它直击人心的力量,如箭矢中的或时光荏苒。

    ——金海曙

    如今我反复读外外的诗。在诗里的相见,远超出以往现实中的聚会。我感谢他留下这些诗句,这些灵动而意外的节奏,这些悲凉而璀璨的情感,并因此原谅他的不辞而别。

    ——鲁羊

    我以为,可以轻松读完外外所有的诗,就像我们曾经轻松地面对他一样,这是一个假象一个错误!并且已不可弥补。作为一个隐秘的诗人,外外也许从未想过,要获取认同和赞美,其实,他完全做到了,却不自知,这真是一种洒脱,真实不虚,令人怀念!

    ——毛焰

    外外的诗简洁,质朴,清澈,时而闪烁着严肃而纯真的光芒。这与其说是风格的代价,不如说是苦涩的交换:即为了保证诗的轻盈,一个人必须承担起所有不能进入诗的重荷。作为外外的好友,我珍视《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正如这本诗集可视为他隐秘的精神传记,这些诗同时也奇迹般地改写了他当他的身影渐渐模糊,他的声音却因此格外清晰。

    ——刘立杆

    读了外外,他给了我一个郁闷的下午短暂的快活,是诗的快活,一如他的《木偶戏》。这种快活是内行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是庙里两个和尚的自我寻找,也是作者简单搭建的诗歌木偶的风行影动,而我们恰好在其中。2002 年也许对外外很重要,在“他们”论坛影响下,他开始写诗。这确定了外外的诗歌趣味和品质,至少是我所喜欢的趣味和我所追求的品质。但论坛太短暂,外外的诗歌刚开始,还未全面展开就结束了。不过,外外的诗歌却没有结束。相反,他离开喧哗,进入缺乏交流的写作中(这太难)。外外更大的优秀就在于不惧怕这样的艰难,也不受这种艰难的干扰,老老实实地保持着这样高绝的品质和趣味。我理解,并崇拜。

    ——杨黎

    在外外的诗中几乎找不到宏言伟词,他避开常见的抒情格式,专注于日常生活并从中提取细节,因体验真切而可信。我发现我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忧伤奇怪地来自他的克制。这么说,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是不会错过的。

    ——宋琳

    在一张十五年前的照片上,我看到外外,坐在人中央,温和,微笑,一如他平常的样子。我只认识这样的外外,一个随和的好人,讲的笑话也不很好笑,但是永远亲切。如今外外离开,读他的诗,才见到另一个外外,敏感,寂寥,深远,孤独地写着诗。他的离去告诉我们,在这世上,每个生命都不曾被真正理解。带着对生命的敬意,我们读他的诗,那些闪着光,如细雪纷飞,如雨滴落下,如黑暗降临,如昙花绽放的句子。

    ——尹丽川

    非常遗憾,我们失去了外外这么好的一个朋友;非常幸运,我们依然可以在他的诗歌中继续拥有他。他是个见到好东西便忍不住要告诉朋友的人,一个热乎乎、温文尔雅的绅士。在生活中,我几乎感知不到他的愤怒,他的诗歌替他拥有了自己的全部的内心,那些曾经秘而不宣的丰富、孤独与纯正。

    ——巫昂

    读外外的诗,除了他不一般的文学能力,也能感觉到他摇滚的经历,思维跳跃,很神奇地把一些东西思想在一起,文学一直贴在他的生活上。很多部分异常深重,一般人难以抵达,非常难得。

    ——于小韦

    他白天在单位上班,到大学讲课,夜晚去电台当主持,与朋友把酒言欢到夜深,当人们熟睡时,他依然清醒,洞悉着星空下繁复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外外,一个从未在诗歌圈露过脸的诗人,却写下自由而卓绝的诗篇,让我等都感到汗颜和羞愧。

    ——朱庆和

    在我心目中,外外一直就是个诗人,我甚至从来就没有关心过他电台音乐主持的身份。外外去世后,很多人惊讶于他的诗人身份,惊讶于他的诗歌,可对我来说,他本来就是个诗人啊。

    在互联网的诗歌论坛时期,我们因为诗歌而认识。应该是在2001 年的诗江湖论坛,那时我们正在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外外是最早与我们同气相求的诗人之一,我对他印象很深,见解独特,个性独立,艺术态度坚决,为人低调诚恳。那几年我经常读他的诗,不是那种峥嵘毕露彰显个性的诗,也不是璀璨夺目才华明亮的诗,是一种氤氲的、旋转缭绕着往内心里渐渐收去的诗,带有很强的文艺气质,内敛而湿润,如青苔生长。一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也建立了彼此阅读和沟通的友谊。他是一个好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朋友。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网上的沟通渐渐少了,也不大读到他的诗了。但我仍然时不时会想起外外,想起这个人和他的诗。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把他当作朋友,不知道他是否也如此看我。友谊这种东西,有时是需要互相做一些确认的,但年轻的时候哪顾得过来这些呢,走丢了就走丢了,失散了就失散了,随时重逢就好,没想到十来年后再次看到他的名字竟是噩耗!书架上仍然放着他当年寄给我的诗集,他一定是希望有一些对于他的诗的回应和交流的,但我好像并没有,只当是朋友寄来了他的书。

    ——沈浩波

    我感觉外外的诗不是写给别人读的,而是写给自己,即一个诗人的外外跟一个普通人的外外的交谈。明知道这些诗不是为我们而写,但我却被这些诗特别的语调和节奏所震动,以至于失眠。大概好的诗就是这样的,写的时候向着自己,写完之后却又能直抵人心,引发共鸣。然而遗憾的是,我没能在外外生前读到这些诗,我的激动,我的喜爱,都无法告知已在天堂的这位朋友。

    ——何小竹

    不仅外观,外外的内在也始终是一个青年形象。他无意于“求道”,鄙夷“通达”,对做一位“智者”似乎也毫无兴趣。区别于他人或奇异之处是,外外的青春有一种罕见的冷静和肃穆。

    ——曹寇

    外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把才情当回事儿,比更多人懂艺术,比更多诗人懂音乐,腼腆,有羞耻感;他做人简单,诗歌纯粹。

    ——左小祖咒

    外外的诗歌,清冷多刺,大部分的刺是向内生长的。后来每次路过南京都会想到外外。他的诗歌越读越好,还有,没人组织酒局并且买单了!

    ——周云蓬

    关于外外的记忆都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些年我们喝廉价的啤酒到呕吐,不着边际地聊文学理想,奋不顾身去写东西。这种文学的青春期随着外外的离世而宣告完结。幸好他留下了美好的诗,它们时刻提醒着我勿忘最原始的坚持和活着的底线。

    ——慢三

    外外的诗堪称现代汉语诗文本典范,天然醇正且具有照妖镜般的魔力,让我看到自身诸多坏毛病;同时他的文本也让关于诗学、诗意、诗性的讨论和实践都相形见绌—“怎么舒服怎么写”(鲁羊语),在这一点上,外外的质量达到了某种极致。

    ——李樯

    我很喜欢外外,他比很多人潇洒,过着他乐在其中的生活,并为此和另一种生活断然诀别。他羞于谈诗,乐于说音乐,慷慨于请酒。他言必称屌人,而我有一次因为他在我和某一位女孩的不可能的交往上过分热心而被我恼羞成怒地骂了句“傻×”,这是我唯一一次在朋友面前失态骂人,但他一直是我的兄长。相比于其他朋友的才情和高冷,他是唯一一位敢于投身他向往的生活,活得有滋有味,并充满人情味的嬉皮士,摇滚到骨子里的乐人,永远富有激情的诗人。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依然是他请我喝最好的啤酒。当时他戴着帽子,蓄着胡子,牛仔外套里面一件套头衫。他坐在阳光里,以他惯有的口气,说我是屌人,说北京这时的天气好极了,适宜写诗写小说。我一直很崇拜和羡慕他,可以吊儿郎当地尊贵地活着,那么年轻帅气而有活力,喜欢那么多人,并被那么多人喜欢着。生命和生活真是两个连接在一起像极了镣铐的谜团。我们更向往极乐和托起极乐的虚无。

    ——赵志明

    我现在想起我认识的外外,坐在鼓楼区一个音乐餐吧的灯红酒绿中,和南艺附近某个小饭馆的二楼,他的一切,在我这里都成为好处。他的滔滔不绝使不爱说话的我不用说话。他陪我们吃喝总是请客说明他是个体贴的“大哥”。由于他又是那么的“帅”和“潮”,我没法当他是一个“大哥”,他很“年轻”,也许他是迷恋这“年轻”的。似乎他和他所有认识的人都是同龄人,他像是和他们都处得不错。我觉得他很亲切,和他在一起很随意,我很想多找找他的。多年前,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南京降温,他给我带来了一件卫衣。但我发现,今天发现,他好像很少主动找谁,都是我们找他。也许这就很片面。他认识很多人,他游走在这些人之间,呵呵大笑,滔滔不绝,像是藏起了自己,只是游走,游走。

    取决于每一个人和他的缘分,他的离去如今留下无数个或大或小的伤口,我们珍惜这些伤口,需要在时间里观察、愈合,也是我们活着的营养,因为,我们都是变态的。因为他的这一死,对他有一种寄托,以后我们和他的联系就成为一种寄托了。

    ——司屠

    广博的见闻、庞大的阅读量、滔滔不绝的输出,以及他那潇洒的风姿,似乎是外外给自己披上的一件漂亮外套,隐身其中的是一位气息纯正的作者,持续掘进在诗歌的内部和深处。我至今还记得他论坛时期(2003 年左右)的一首杰作:《发烧》。

    ——彭飞

    在今天回头看看当年的西祠胡同、诗歌论坛、开心网,包括豆瓣,都有种发掘遗迹的感觉。早期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像史前时代一样模糊,吴宇清就是那个时代的生物,他的诗歌就是他的脚印,散落在即将消失的遗迹上。写诗是吴宇清二十余年音乐生涯自然的延续和扩张,有一种浓烈的抒情意味—就算一些受到某些诗歌力量影响的诗作,无论冷酷还是极端,再或者琐碎、废话,全部都是抒情诗,吴宇清自始至终是一位抒情诗人,始终徘徊在过去的岁月里。

    ——李黎

    说句心里话,我曾想等你老了,途经南京,找你坐下来聊一聊。就一个下午,就我们俩。那时候,很多想法会改变的。我们也许先聊聊,这些年你怎么过的,我怎么过的。聊一聊当时正确、后来发现错误的人和事物,聊一聊当时错误、后来发现正确的人和事物,聊一聊那些不为人知、又是人所共知的人和事物。 作为你当年热心照顾过的一个小朋友,我曾经不声不响走了,和你不来往了。现在我回来找你,以你对朋友的热忱和好奇感,我们肯定有得聊。时间允许,我们可以撤。换个地方,继续聊。

    ——张浩民

    吴宇清是个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人,有很多朋友围着他。可惜的是,任何圈子都没有给他足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他对自己自信又不自信。他一直有落差,别人把他当成了一个组织者,没把他当成艺术家,但他在参与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自己的观点和标准。

    ——海洋

    在我的记忆中,外外是诗人、音乐教父,是编剧和作家,但他还有另一个特别奇怪的身份,他是体制内税务局的一个公务员,这就好像一个隐藏在他生命里不协调和别扭的东西,他好像总是与这个世界,与现实别着劲儿,不肯和解和妥协,而大部分和他同龄的人,都已经与自己,与世界无奈地妥协或者和解了,成了抱着保温杯的平庸的中年男人,而他没有。

    ——姹紫嫣红

    外外于我而言,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是不死的老朋克,永远愤怒的青年。但其实,熟悉他的人,看过他的作品的人,也能发现他的敏感,他的困惑,他的忧伤。

    ——黎姿

    十来岁时第一次听到地下丝绒,就是通过南京电台吴宇清介绍的,到今天自己仍然用着香蕉封面的手机壳,觉得对你人生有关联和启示的人无非就那么多。

    ——Good2SeeU

    我是吴宇清很多年前南京音乐台的听众,每个周末的深夜里,他是城市星空里的一个指引和导航,一些温暖和慰藉。

    ——绿皮火车

    大家说外外是个好诗人,是在他去世以后,作为他的朋友,我深憾这个评价来晚了,因为我喜欢和感动的一首首诗,都是他生前写的,而不是去世后写的……

    ——吉木狼格

    在我印象里,外外是一个非常温暖和亲切的朋友,每次见面他都特别热情,说话很多,传达大量信息。我现在回忆起他说话的神情,非常怀念。

    我的片子《爬山小说》(2008),目前在豆瓣唯一一篇影评是他在2012 年写的。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6 年初,也是因为这部片子,受他的推荐在某个艺术空间做放映,那天南京下着大雪,我们在山上冻得瑟瑟发抖。晚上一直送我到机场,在机场又陪我坐到登机。

    ——乌青

    我们面前的外外就像一张大声播放的摇滚乐唱片,热情,直接,永不冷场。而在这本诗集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独处的外外,敏感,柔软,意象纷呈。这互为表里的两面,同属于这个人,也属于他热爱的摇滚乐。

    ——卡列宁

    外外总是悄悄地写,他似乎特别怕别人觉得他写诗是一个很正经的事情,如果有人问到关于写诗的问题,他总是开玩笑混过去,一方面会跟他聊诗的人,大部分都不懂诗,另一方面正在诗坛里的人,不会觉得外外是懂诗的,直到最近还有很多诗人说,没想到外外也会写诗。如果有人聊到关于写诗的问题,他总是说其实写诗这个事儿写得好和写得差,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只需要一个人做,不像拍电影或者排戏剧,如果搞砸了,谁都可以推卸责任。他送我们诗集的时候总是说,随便看看就行了,我就当留个纪念,他既不谈论自己的诗,也不同意别人介绍他是诗人,他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诗,我至今也没明白。

    ——孙浩然

    我们在文字和音乐中寻找被你记住的痕迹,攥紧残片,活成各自心中的你的样子。

    ——郑冉然

    你和我都有他的影子,或多或少,时隐若现,不承认也无济于事,只要光线与角度合适,他就如约出现。这么说吧,当你思考,当你沉浸摇滚乐,当你用诗歌剥离生活真相时,他,都在那里微笑。

    ——暗蓝星

    无线电时代的《摇滚殿堂》《新乐天书》,互联网时代他的诗歌,对我都是一个开关,释放脑内的多肽,成为前往更多世界的药引,难以分享的隐秘,一道只能躲在冰箱里吃的冷盘。他有抓取世界隐秘的缠绕神经,将音符显影成底片的通灵,把日常痕迹重塑成文字奇观的刻刀。

    ——beringstrait

    外外是一种奇怪的类型。有才能的人要么积极进取,以才能换取现世功名,要么拒绝合作,但自视仍会很高,要么就是怀才不遇,被动位于边缘且心有不甘。真的觉得没有写作才能的人干脆就不写了,或者离开圈子,或者只做一些和写作相关的事,流连忘返于某种氛围。外外几者都不是。他对自己的天赋并无正确的估计,但也不离开,更要命的是一直在写。

    外外进入圈子比较晚,并且是以一个文学读者的身份进来的,年纪也有点大(35岁左右)。加之周边都是一些不无自负的家伙,眼界也高,开始进入时外外基本没有发言权。他又爱说,但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些知见信息。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外外自己,他自觉是一个爱好者,大家也就跟着这么看了。最重要的还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外外在写作这件事上太不自信,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他一直在写。但外外真的很看重写作,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圈子里近20 年滞留不去了。他始终在场,默默写作,说实话,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已经超出了我的经验。

    就圈子而论,外外是某种背景性的存在。就像背景音乐一样,通常感觉不到,一旦关了音乐你才意识到刚才确有音乐。这个圈子还有另一种背景,喝酒、骂人、自我吹嘘以及棋牌之乐形成的嘈嚷。对以上这些外外没有兴趣,就此而言他可谓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外外也吃饭、谈女人,但在饭局上从不喝醉,谈论女性也是投其所好(投我们所好)。外外更愿意谈论的还是文学艺术,话题不离电影、乐队、光碟和书籍。可以说外外是圈子里的一股“清流”,与另一种背景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当然,外外的清新年少在圈子里是居于下风的,在我们看来他的表现过于幼稚和小资了。他那一套在我们这里完全吃不开。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外外热衷于谈论文艺并不是为了混世,他的诚恳在偏见下反倒显得虚假。有时外外也想聊点深入的,但无人接茬,因此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他也只会三缄其口。没有人觉得外外是一个可以讨论严肃话题的对象。我们对外外的忽略是双重的,既忽略了他的写作,也忽略了他在圈子里以特有方式的存在。作为一个诗人,外外于是便成了这样一种隐者,隐于圈子的最核心区域,并非隐于市井,更非山野或者庙堂。经过近20年如此这般的时光,连他也将自己骗过了。

    ——韩东

    外外的诗,在平静的水下有一颗动荡的心,让人反复吟诵。读者有如潜入水底,体验绝望的孤独感—那是诗歌与生命的真实。

    ——北岛

  • 别去读诗

    作者:[美] 斯蒂芬妮·伯特 著

    一本教人如何读诗的书,为什么要叫“别去读诗”?

    ·

    如果有人告诉你诗是什么、为什么要读诗或该如何读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诗歌不是艰涩的高门槛艺术,它表现人类共有的情感,在某个瞬间触动你的神经。

    ·

    诗歌——不是“诗”,而是一首首的诗歌——能够庆祝新生、抚慰垂死之人,促使你辞职、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给你带来如同猜字谜、缝纫、打篮球一般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

    斯蒂芬妮·伯特用六个关键词,剖析了打开一首诗的正确方式。她消解了我们对诗歌这门艺术的紧绷状态,打破偏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何相互影响、交流,带领读者走进看似艰涩的当代诗歌之门。

  • 茨维塔耶娃诗选

    作者:[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茨维塔耶娃诗选》是国内罕见的诗集,全景式展现了女诗人风暴式头脑和精灵式写作。国内著名俄语翻译家刘文飞教授妙笔生花,传神再现了茨维塔耶娃不同于同时代人、不同于女性作家的诗风,再现了女诗人炽热的情感与深刻的思索,使读者如透过放大镜看每一粒微尘,感受到微尘四周的光芒与内部的沟壑。

  • 玛丽安·摩尔诗全集

    作者:[美] 玛丽安·摩尔

    玛丽安•摩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囊获日晷奖、博林根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她的诗歌以其独创性、讽刺性幽默、鲜明的形象和严谨的形式而著名。

    本书收录了玛丽安•摩尔希望保留的全部诗歌作品,涵盖超过六十年的写作,并纳入了她对文本的最终修订。这些诗篇呈现了玛丽安•摩尔的广泛兴趣,从谐趣的动物意象、体育赛事和社会构成到有关人性的深思冥想。在引人入胜、广闻博识的注释中,摩尔揭示了所有诗篇与其中个别诗行的灵感来源。

    ——————————————

    T.S.艾略特、W.H.奥登、埃兹拉•庞德、华莱士•史蒂文斯、伊丽莎白•毕肖普、约翰•阿什伯里、乔丽•格雷厄姆推崇的“百科全书式”诗人。

    充满了犀利的观察,深邃的道德洞见,高超的讽喻妙趣和层出不穷的审美愉悦。

    ——《纽约时报书评》

    我们时代写下的经久不灭的诗歌主体的一部分——其中始终有一种本原的感性,一种敏锐的智慧与深挚的情感在不断延续着英语的生命。——T.S.艾略特

    玛丽安•摩尔的诗是一大宝藏,所有未来的英语诗人,都可以从中发掘到一点东西。——W.H.奥登

  • 诗人的思考

    作者:(美) 海伦·文德勒

    本书涉及的四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威廉•巴特勒•叶芝——来自三个世纪和三个国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针对将抒情诗的思想和可靠的见解相分离的常见做法,本书作者阐述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思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从诗的表层推断出这种思想的演变。还阐述了一个诗人在摸索一个给定的主题时,是如何通过在一首又一首的诗中对这个主题进行重新构建来进行连续思考的,创造一个活跃的思考过程,从而产生这些诗歌所采用的完全不同的内在结构形状。

  • 大地上的居所

    作者:[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请敲击我的心,直到它的玻璃开始哭泣,

    直到它的芒刺全部掉落。”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 | 送一首诗给你的夜晚、漂泊与孤独

    ★ 献给平凡的年轻,献给有理想的伤心人

    ★ 诗人既在写自己,又在写众人。如船夫引船,漂流在人类幽深内心与漫长时间的暗河。

    --------- --

    ★ 彩色唯美印刷 | 在夜空的一抹烟紫里,寻找一个安静的时辰

    ★ 声波轨迹目录 | 译者亲自朗诵西语诗题,记录声音轨迹,中西双语对照

    ★ 跨页篇章设计 | 10个精美篇章页,呈现诗中重要意象

    ★ 异形模切书签 | 黑色的骏马梦中流浪,指引一个幸福的居所

    -----------

    但愿生命,还有世间的快乐和痛苦,每天都能推倒房门,进驻我们的房子。生活由死去的夜晚与降生的黎明的神秘物质构成。但愿你们在找到答案的时候,都能发现新的疑问。——巴勃罗•聂鲁达

    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任何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可以煮一两杯咖啡,读几个小时的聂鲁达,一幕幕画面从我眼中穿过,有的带着爆裂的色彩,有的黑白,有的出现尸体、流血的士兵和下作的战争,还有的呢,就是一颗简单的心的跳动,这你在你自己的灵魂中也会感受到。——Goodreads读者

    聂鲁达在国外担任外交官时感到的孤立促使他深入挖掘内在的原始之境。几乎每一行都令人炫目。有人将他的诗歌视为精神的高度洞察,推着大地向上,就好像春天埋在地里发芽的灯泡。我将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这本诗集。——Goodreads读者

    -----------

    我悄无声息地工作,围着自己转圈,

    我思考着,在四季的广阔中形单影只,

    置身于中心,周围是寂静的地方:

    一小块温度从天空坠落。

    来吧,让我为你戴上桂冠,健康的年轻人,

    蝴蝶般的年轻人,纯粹的年轻人,

    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永远自由。

    《大地上的居所》收录了聂鲁达1925年至1935年的诗作,分为上下两卷,共56首诗。十年间,诗人因外交职务而不断变换居所,时常处于孤独之中,对周遭事物保持着敏感的观察。这期间的诗歌展现出诗人对青年生活处境与内心状态的思考。

  • 威廉·华兹华斯传

    作者:(英) 斯蒂芬·吉尔

    在第二版《威廉·华兹华斯传》中,斯蒂芬·吉尔阐述了诗人的创作实践、赫赫声名及其生前身后的影响。作者并不认为诗人的晚年平淡无奇,因此,在这本传记中追溯了华兹华斯漫长的一生(1770-1850),从亲眼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鲁莽青年(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他是唯一一位),到宝 刀未老的、维多利亚女王亲授的桂冠诗人。

    作者以共情而不失批判的笔触挖掘了华兹华斯一生的各个时期,呈现了诗人与妻子、家人为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而付出的勇气。本书既聚焦作为诗人的华兹华斯,同时也充分探讨了滋养诗人创造力的种种友谊,以及影响诗歌创作的历史环境。众所周知,华兹华斯珍视诗歌的自发性。诚然,但在出版过程中,他也不遗余力地推敲和审订每一个细节。同第一版一样,第二版传记基于以下信念:华兹华斯的诗曾为一代代读者带来愉悦和慰藉,并将永远如此。

  • 提琴与坟墓

    作者:[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加西亚•洛尔迦诗歌精选

    ※他是被全世界拥抱的诗人,甜蜜如雪地里一声啜泣

    ※莱昂纳德•科恩和帕蒂•史密斯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过源源不断的灵感

    ======================

    《提琴与坟墓》收录了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70首诗歌代表作,并另附两则剧本片段,所选篇目写作年代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

    洛尔迦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他的诗歌音韵悠长,感知细腻,想象绝妙,堪称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字里行间的情绪涌动孤独又热切,融合了极致的快乐和悲伤。 他的诗歌与人生是对西班牙本可能有的一个更好时代的留念与预想,那是保持谦卑、满怀勇气地用写作反抗不公,是替社会底层没有声音的人奔走发声,是把戏剧艺术带到最偏僻的乡间田埂,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拥抱世界——毕竟最后的最后,爱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抱另一个人。

    =========================================

    他的十四行诗,是热烈、激情、幸福、备受折磨的奇迹,献给爱情的、纯粹炽热的纪念碑。这样的诗需要怎样的爱,需要受过怎样的苦啊。——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森特•阿莱克桑德雷

    洛尔迦活着的时候带给过我们独一无二的快乐,他的英年早逝让我们陷入蔓延一整个世纪的哀悼。——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

  • 草叶集

    作者:[美] 沃尔特·惠特曼 / Walt Whitman

    美国现代诗歌之父惠特曼奠定世界声誉之作

    美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

    毛姆、卡夫卡、博尔赫斯挚爱之书

    传奇翻译家赵萝蕤倾十年译出的全译本

    随书附赠英国艺术家绘制插画笔记本

    ▼编辑推荐

    ◎ 1855年,《草叶集》印行出版,当时的美国文坛领袖爱默生写信给作者沃尔特·惠特曼说,“我祝贺你在开始一桩伟大的事业。”时间拨回到1831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旅行时却说“美国至今还没有产生卓越的作家,没有伟大的历史学家,连一个杰出的诗人都没有。”于此可见《草叶集》的划时代意义,惠特曼凭借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语言形式,登上了文坛,此后直到去世,惠特曼又多次增补修改,终成名著,可以说自从有了《草叶集》,美国才有了自己的大诗人。

    ◎ 在《草叶集》中,惠特曼歌唱自己,歌唱每一个普通人,歌唱广阔的生活,歌唱现代人,歌唱全世界每一个无畏的叛逆者;一扫以往的韵律格式,把诗歌从当时的习俗中解放了出来。从初版的十二首诗,到临终版的包含四百余首的大著作,《草叶集》也在不断成长,正如诗句所说,“伙伴啊,这不是一本书,/ 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

    ◎ 译者赵萝蕤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为中国基督教新教神学家赵紫宸,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学生时代因译出艾略特的《荒原》而蜚声文坛,留美时得艾略特亲炙。1948年底,在战火中兼程回国,晚年花十二年时间,首次独力译出了汉语世界的《草叶集》全译本。对此翻译壮举,《纽约时报》作了头版报道,译者又获得芝大百年纪念专业成就奖、中美文学交流奖、彩虹翻译奖。

    ◎  《草叶集》对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众多诗人深受启发,如D.H.劳伦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哈特·克兰、博尔赫斯、聂鲁达、佩索阿、郭沫若、艾青等。在文学界之外,更激励各地的普通群众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梵高绘制《星夜》的灵感、是玛丽莲·梦露最爱读的休闲读物。还影响了众多影视作品,比如《死亡诗社》《绝命毒师》等。

    ◎ 随书附赠一个笔记本,内含英国艺术家玛格丽特·C·库克绘制的24幅稀有的插画,取自1913年登特版《草叶集》。

    ▼内容简介

    《草叶集》首版于1855年,作者生前多次重加编排增添内容,直到第九版,也称临终版,从最初的十二首诗到最后的四百余首。全书共分十二辑,外加三个补编。诗集得名于书中的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出版后,极具创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和广阔的题材,开创了美国诗歌的新时代,并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诗人,比如智利的聂鲁达,葡萄牙的佩索阿,土耳其的希克梅特,英国的戴·赫·劳伦斯等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媒体推荐

    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著而雄心勃勃地移译我们这位主张人人平等的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

    ——《纽约时报》

    名人推荐

    我祝贺你在开始一桩伟大的事业,这无疑是从一个长远的背景出发的。我擦了擦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一个幻觉;但白纸黑字的书摆在我面前,它是千真万确的。它有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加强信念和鼓舞人心。

    ——爱默生

    《草叶集》如东方诗歌一样美妙。

    ——梭罗

    你读过惠特曼的诗吗?……我极力推荐你读一读,他的诗真是很美妙。

    ——梵高

    19世纪末叶,惠特曼的诗歌深受英国读者的欢迎,特别是诗人对普通人的深厚感情,收到各个时代的重视,因为他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最重要的发展”在于精神方面的勇敢和顽强。他以文学或诗歌形式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因此,惠特曼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

    ——《大英百科全书》

    在你们背后有个伟大的先驱者的声音,从他的信息中你们可以找到你们未来事业的几乎传奇般的预兆——他就是你们的荷马:沃尔特·惠特曼。

    ——罗曼·罗兰

    他的力量是如此宏伟和明显,我们只能体会到他的雄浑。

    ——博尔赫斯

    惠特曼比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给了我更多的教育。

    ——聂鲁达

    惠特曼之于我的祖国,犹如但丁之于意大利。

    ——埃兹拉·庞德

    他充满活力,充满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他感受到生活的缤纷和喧哗,感受到生活的热情和美好感受到生活的刺激和欢乐,这就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真正的美国特性。他把诗的艺术交还给了普普通通的人。

    ——毛姆

    或许惟一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诗人就是但丁。但丁超越了所有的人,他代表的是整个中世纪。惠特曼是现代人的化身,但至今我们对现代人的生活的了解还是含糊不清的。虽然不时会有人向我们展示现代人生活的一瞥,但真正的现代生活还没有开始。惠特曼不仅仅是在这种生活的诞生过程中就唱出了它的主旋律,而且就像是这种生活早已在了一般地歌唱它。

    ——亨利·米勒

    如果爱默生是在美国的意识中,惠特曼就是在美国的骨子里。

    ——舍伍德·安德森

    我很高兴收到惠特曼的书,这真是一件伟大的、重要的、的确神圣的礼物。

    ——托马斯·曼

    惠特曼是现代抒情诗最伟大的一位形式革新者。

    ——卡夫卡

    就人这一尺度而言,惠特曼是所有诗人中最伟大的。

    ——黑塞

    惠特曼的诗提供大量的意义,同样也提供跟各种对话者的关联:大众、读者、国家、海洋……由美国文学的对象是在它们之间建立关联在最多样的美国的地理风貌之间——密西西比河、洛基山脉、大草原,还有美国的历史、奋斗、爱和演进。关联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品质上越来越微妙这也就是驱动自然和历史的发动机。

    ——吉尔·德勒兹

    假如惠特曼交给了我任何东西的话——而事实上他交给了我很多,常常是在我并不情愿的情况下——那就是:个人所有的即是人所共有的。

    ——罗伯特·克雷利

    惠特曼异军突起,用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艺术替英语诗开辟了一条新的大路,真所谓石破天惊,一本诗集扭转了整个局面。

    ——王佐良

    八十年代初……她又毅然投身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的经典巨著《草叶集》。在她那仅能“容膝”的小屋里,夜以继日一面钻研惠特曼的全部作品、一切有关诗人和《草叶集》的学术著作,一面伏在那张小书桌上,用她那一笔不苟的书法,重铸惠特曼前无古人的诗篇,长达十二年。

    ——巫宁坤

    面对《草叶集》这部开创了世界现代诗歌新纪元的伟大作品,年近古稀的赵萝蕤将自己在文革十年中蒙受的痛苦和不幸置之度外,以极大的热情与顽强的毅力投入工作……研究与翻译这部作品使赵萝蕤前前后后倾注了十二年的时光和精力。……读者在了解了赵萝蕤翻译《草叶集》的背景后,不是也可以从译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其中凝聚着的译者的生命吗!——刘树森

    惠特曼是我的启蒙诗人。我经历过这么多个人写作上的诗歌阶段的变化,一直都很喜欢惠特曼。他的《自我之歌》,天啊。

    ——臧棣

    波德莱尔给了现代诗美学法则,惠特曼则给现代诗奠定了“自由体”这一权威形式,并把对人性、生命、文明中积极因素的坚信与斗志,钙质样注入进了早期现代派痨病患者式的脆弱与悲观之中,使得现代诗的精神质素更趋于开放和平衡。

    ——徐江

    可贵的是赵萝蕤将《草叶集》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令诗歌迻译不止停留在诗句赏鉴层面,而是迈向了异域文学和文化的深刻解读,为惠特曼在中国的研究提供学术借鉴。2000年,“惠特曼 2000: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国诗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惠特曼国际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也是国际惠特曼研究协会对赵萝蕤先生译介惠特曼的致敬。

    ——谢志超

  • 内扎米诗选

    作者:[波斯]内扎米

    《内扎米诗选》精选了波斯著名诗人内扎米的抒情诗、四行诗、颂赞诗以及《 五卷诗 》(即《秘密宝库》《 霍斯鲁和希琳 》《 蕾莉与马杰农 》《七个美女》《亚历山大书 》)中的经典篇章。内扎米是波斯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中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人物形象委婉细腻,自然景物生动含情,对于中亚各族人民的文学创作都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在内扎米的作品中以《五卷诗》的影响最为卓著,《秘密宝库》借故事训诫劝世;《霍斯鲁和希琳》其情节曲折生动;《蕾莉与马杰农》通过蕾莉和马杰农的相恋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轨迹;《七个美女》透过萨珊王朝国王巴赫拉姆•古尔的事迹提出爱民治国的政治理想;《亚历山大书 》则手创了征服世界、智慧深邃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形象。在当时,内扎米的诗歌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在现在及未来,这些伟大的诗歌仍将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光芒。

  • 果园

    作者:[波斯]萨迪

    《果园》是“汉译波斯经典文库”的其中一种,也是萨迪的传世之作。全书内容丰富,寓意深邃,风格多样,意象优美,抒情率真,议论精当,格调雄放。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书中的散文尾韵自然,对仗工整。作品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 巴黎的忧郁

    作者:  [法] 夏尔·波德莱尔

    【内容简介】

    巴黎的忧郁(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勋章获得者胡小跃翻译;关于巴黎、街头、情欲、不满、毁灭,“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兰波、芥川龙之介、太宰治、艾略特一致推崇。)

    《巴黎的忧郁》收录了波德莱尔五部散文诗著作,包括《巴黎的忧郁》50篇、《杂诗集》25篇、《赤裸的心》70篇、《可怜的比利时》33篇、《比利时讽刺集》22篇。由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勋章获得者胡小跃翻译并撰写导读。关于巴黎、街头、情欲、不满、毁灭……忧郁的基调、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情绪笼罩全书,“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

    在欧美各国,波德莱尔被推崇为法国文学史最重要的诗人,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波德莱尔受到了各国文学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T.S.艾略特表示,波德莱尔是“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作为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文学奠基者,波德莱尔文风深深影响了兰波、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兰波表示“波德莱尔是一位真正的上帝”,芥川写下名句“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太宰治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更是深得波德莱尔真传。

    波德莱尔在巴黎街头漫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幻想:他看见孤独的老妪想跟婴儿亲热,却吓得婴儿大哭大叫;两个穷孩子为一块面包而争得你死我活;波德莱尔看到一个欢乐与痛苦对立的巴黎,所以他借驴子与人的故事辛辣地讽刺那种奴颜婢膝的民族性;他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在这个城市中处处感到孤独,“我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他像公园中的一尊雕像,“没有爱情,也没有友谊”,孤独而伤心。他想离开这个城市,“到那个宁静、梦幻般美丽的理想乐土上去”,到“充满了哀伤的歌声、拥挤着各民族的壮汉……停泊着许多船只”的港口去,到“一块富饶、美丽、充满希望的陆地”上去,“哪儿都行,只要在这个世界以外”……

    波德莱尔发现了现代都市人独有的“疏离感”。19世纪的巴黎已是发达资本主义大都市,“人们每天遭遇这么多人,彼此只照面而并不攀谈,彼此不了解对方,而又必须安然无恙地相处在一起。” 出身优越的波德莱尔,以冷眼和放浪对抗群体堕落,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垃圾者那里,找到了微妙的亲近感。

    【编辑推荐】

    “做个有用的人,我一直觉得这很可恶。”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涉猎广泛,油画、素描、雕塑,艺术造诣颇高,这让他在描述巴黎街景时娓娓道来,精辟又不乏热情。他拒绝伪善,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忧郁,在人群中感受更明显。那种稍纵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虑的心情,竟然与相隔一个世纪的我们微妙契合,字里行间总能找到深深的共鸣:

    关于“人生”:

    一艘小小的帆船在天边颤动,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

    人生是一座医院,每一个病人都想调换床位。这一位宁愿面对火炉受苦,那一位觉得靠近窗口才能康复。

    对于一个在瞬间内变得无比快乐的人来说,永久的惩罚又算得了什么呢!

    关于“疏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合群的,享受合群是一种艺术;

    人群,孤独:对于活跃而多产的诗人来说,这是两个相等而可以对调的词汇。

    不懂得与众人分享自己孤独的人,也不会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独。

    关于“孤独”

    孤独可能只对那些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人才是危险的,因为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来充实孤独。

    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由于不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所造成的。

    人在心中总是对献身有一种不可避免的爱好,从中产生了对孤独的恐惧。

    在他人的肉体中忘却自我,就是男人们高雅的所谓“爱的需要”。

    关于“爱情”

    爱情是想摆脱自身,与受自己害的人融为一体,就像战胜者对战败者一样,但它想保留战胜者的特权。

    有些女人让人想去战胜她们、享受她们,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爱情唯一而崇高的快乐在于确信自己在作恶。——男人和女人生来就知道恶存在于所有的快乐之中。

    关于“人性”

    别小看任何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就是他的才能。

    我明白,人们抛弃一个理由,想看看使用另一个理由能感受到什么。

    轮换着成为受害者和刽子手也许会很愉快。

    本书由荣获法国“文艺骑士”勋章的翻译家胡小跃依据Le spleen de Paris(Flammarion 1980年版)和 Fusées, Mon coeur mis à nu, La Belgique déshabillée, Amoenitates Belgicae(Gallimard Collection Folio, numéro 1727,1986年版)译出。

    【名人推荐】

    “波德莱尔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法)兰波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日)芥川龙之介

    “波德莱尔是现代所有诗人的楷模。”

    ——(美)T.S.艾略特

  • 四个四重奏

    作者:[英] T. S. 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艾略特诗选》的作者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代表诗人。他的诗代表着现代主义诗歌的巅峰,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名词。《四个四重奏:艾略特诗选》收入艾略特所有重要的诗歌作品(《荒原》《四个四重奏》《灰星期三》《空心人》《普鲁弗洛克和其他观察到的事物》),捕捉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一片荒原般的“时代精神”,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和绝望。译者裘小龙曾师从卞之琳攻读现代主义诗歌。因翻译艾略特、叶芝,以及美国意象派诗人的诗作而闻名,尤其是他翻译的艾略特诗歌,一直被推崇为权威译本。译有《意象派诗选》《四个四重奏》《拜伦传》《抒情诗人叶芝诗选》《丽达与天鹅》,其中《四个四重奏》曾获上海青年文学翻译奖。

    收入《荒原》《四个四重奏》《灰星期三》《空心人》等艾略特所有重要作品。在一个没有秩序、没有意义、没有美的世俗世界中,现代人“可怕的空虚”以一种强烈的诚实跃然纸上。炉火纯青的文字,细腻而精确地表达了他的心灵。

  • 心灵的科尼岛

    作者:[美] 劳伦斯·费林盖蒂

    劳伦斯·费林盖蒂的诗集《心灵的科尼岛》最初于1958年出版,其中包含的他最著名的诗篇,如《我在等待》和《拾破烂者的助奏》,都是为爵士乐伴奏而写。诗集被译成数十种语言,销量过百万册,它不仅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标志,也是迄今已出版诗集中*畅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它还见证了弗林盖蒂伟大的诗歌天赋的首次开花结果,这是它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弗林盖蒂的诗行伸缩自如,在书页上摇曳生姿,别具一格地融合了惠特曼式的开诚布公和酒神的狂欢庆贺。它们表达着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深情,也号召着人类一往无前地去实现自身全部的潜能。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金斯堡的《嚎叫》一起,《心灵的科尼岛》为50、60年代以及之后的反文化运动奠定了艺术基础,直到今天,对希望探索严肃的地下文学世界的人来说,它仍不失为一个标准的切入点。

  • 吉檀迦利·园丁集

    作者:泰戈尔

    诺贝尔文学奖首位亚洲得主泰戈尔代表诗作。

    《吉檀迦利》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1913年泰戈尔凭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园丁集》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集,语言精美,读之可以嗅到百花的芳香。

    泰戈尔的作品对青少年有重大启迪意义,青年的冰心正是在泰戈尔的影响下写出了《繁星·春水》而轰动当时的中国文坛。

  • 时光的皱纹

    作者:[叙利亚] 阿多尼斯

    《时光的皱纹》收录的大多是阿多尼斯的短诗,所选诗篇时间跨度很大,远自诗人1958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近自2012年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章。全书阿拉伯语与汉语对照,并附有译者薛庆国的译序和诗人创作年表。

  • 早晨与入口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早晨与入口》收录了特朗斯特罗默近五十首诗,瑞典语与汉语对照,并附有译者万之的译序、诗人创作年表、瑞典学院给特朗斯特罗默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以及埃斯普马克在2011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 金斯堡诗全集(全三卷)

    作者:[美] 艾伦·金斯堡 / Allen Ginsberg

    《金斯堡诗全集》共三卷,收录了艾伦·金斯堡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作品,横跨半个世纪(1947-1997),是中文世界出版的首部金斯堡诗歌全译本。上卷和中卷为《空镜子》《嚎叫》《卡迪什》《美国的陨落》等十部诗集的合集(1947-1980),由诗人生前亲自参与编辑并撰写作者前言;下卷为《白色尸衣》《四海问候》《死亡与名望》三部诗集的合集(1980-1997),由金斯堡的友人们编辑并撰写前言和后记。

  • 天狼星的阴影

    作者:(美) W.S.默温

    透过今秋的云光

    看见我最初来的山谷

    我半生以前

    哦大半生以前的河流

    映照手掌形的天空

    从来既非已知也非未知

    从来既非属于我 也非不属于我

    在天以外的远方

    山岭此时反映着白云

    透过一个没有阴影的早晨

    河流宛如凝滞

    虽然那是同一条河流

    ——W.S.默温《没有阴影》

    ---- ------------------------------------------------------------

    当你在翻译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译文永远不会成为原文。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翻译并非到你的语言为止。当你写一首诗,并且顺利地写了出来,用以表达唯一可能之事的唯一可能之词,就出现了。可能与不可能,这是一对矛盾。这也会发生在翻译过程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你可能会神奇地翻译出那个最恰当的词或句。一旦发生,令人振奋。

    ——W.S.默温

  • 剥肉桂的人

    作者:[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英国病人》作者 布克奖得主

    迈克尔·翁达杰首部诗集中译本

    集灵性与热忱于一体 写尽人世间沧海桑田

    如果说翁达杰的小说具有诗歌般的凝练和有力的意象,那么他的诗作更是极简叙述,只呈现神秘的本质。这部诗集收录的诗作风格别具,挖掘友谊与激情、家族史与个人神话,令人耳目一新。《剥肉桂的人》的写作时间跨度达二十七年,囊括已难寻觅的翁达杰早期诗作,是一部集灵性与热忱于一体的杰作,随处可见沧桑的洞见、对自然的敏感以及对语言由衷的热爱。

    ————————————————————————————————————

    《剥肉桂的人》收录了跨度二十七年的诗歌。均作于长篇作品——《比利小子全集》《劫后余生》《世代相传》《身着狮皮》——的间隙。始于一九六三年,我写作生涯的开端,终于一九九〇年。

    《淘汰舞》在这里是以幕间插曲的形式出现,可以看成是流氓行吟诗人的作品,最终样貌不断有所变化——每年都会删去或增加几行。内容基于一种恐怖的舞蹈形式,由喊话者决定谁可以继续舞蹈,过程看上去十分任意。所以这篇东西(我还是犹豫是否称之为诗)模拟一个疯狂的、完全打破常规的喊话者。

    《世俗之爱》这部分中的两首诗——《河上的邻居》和《太平洋来信》—— 基于经过埃兹拉·庞德再造之手的李白和杜甫诗歌。并非翻译,只是移植,前辈诗人的几个片段在我的诗中亮相。

    诗集中大部分作品写于加拿大。有几首写于斯里兰卡。《锡屋顶》作于夏威夷。

    《刀技》献给金姆·格里芬和昆汀·格里芬夫妇。《世俗之爱》这部分献给琳达。——迈克尔·翁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