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贺拉斯诗全集

    作者:[古罗马]贺拉斯

    本书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获奖作品,翻译了贺拉斯的全部诗歌作品(四部《颂诗集》、《长短句集》、《世纪之歌》、两部《闲谈集》和两部《书信集》),总量近八千行,以拉中对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贺拉斯的原作,在翻译之前,译者阅读了数百篇国外学术界的论文和一些专著,并参考了十余部国外注本和多个英译 本。这些前期准备工作的笔记和翻译过程中的想法都浓缩在本书七十万字的逐行详注中。为方便读者全面了解贺拉斯,译者在引言部分介绍了贺拉斯的生平、作品、格律、主题与艺术风格,在附录部分添加了版本简介和参考文献。由于国内拉丁文学习资料较少,译者还在注释中解释了贺拉斯作品中出现的许多词语,并对所有的语法难点都做了分析。所以,除了用于文学研究外,本书也可作为拉丁语学习的阅读材料。

  • 白石上的黑石

    作者:  [秘鲁] 塞萨尔·巴列霍

    苦难根茎上结出的奇异果实 孤独灵魂一生的漂泊与挣扎

    陈黎、张芬龄译诗生涯最早致力和最钟爱的拉美现代诗人

    《白石上的黑石》选辑秘鲁诗人巴列霍代表作品70首,中译诗选工程前后跨越近40年。诗人的前卫技巧突破了传统语言,在扭曲的意象、断裂的造句后面隐含着热烈而真挚的情感,作品生动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及无理性之社会生活时的荒谬处境。

  • 野兽派太太

    作者:  [英] 卡罗尔·安·达菲

    英国现任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野兽派太太:达菲诗集》(原名《世界之妻》)是一本风格多元的诗集,时而幽默讥诮,时而嘲讽批判,时而忧伤抒情。她以戏剧性独白的手法,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情景,试图为通常被排除在神话和历史门外的女性——譬如小红帽、伊索太太、达尔文太太、浮士德太太、莎乐美等,注入新的声音。这是 一位具有技能、天赋和伟大心灵的诗人。

  • 黑塞诗选

    作者:[德]黑塞

    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本书稿从黑塞各个时期的诗作中选译了100余首,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黑塞作为一名诗人的创作成就。

  • 神曲

    作者:[意] 但丁

    天才与努力的极峰便是这部《神曲》,它使我明白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使我明白了文艺的真正的深度。

    ——老舍

    《神曲》——这可怖的孔雀鸣声(薄伽丘这样比喻的),事实上只是中世纪贵族文化之最后的哀声罢了。

    ——茅盾

    长篇史诗《神曲》(约1307—1313)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给中古文化领域以艺术性的总结,也隐约可见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 栖居于可能性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本书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选集,包含了其诗作104首,每首分为英文诗、中文诗、注释和解读四部分,并配有作者手稿图片。翻译、注释、解读执笔者多为国内外著名诗人、权威译者、狄金森研究学者。本书不仅实践了狄金森诗歌翻译,还探讨了相当多的翻译技巧,对翻译理论或国内狄金森研究而言,都具备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 当你老了

    作者:[爱尔兰]叶芝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一生的爱情诗选,选自他的诗集《路口》《玫瑰》《苇中的风》《七座森林》《绿盔》《责任》《柯尔的野天鹅》《麦克·罗巴蒂斯和舞者》《塔楼》《旋梯》《新作》和《译作》。

    1889年1月30日,叶芝和茉德·冈尼初次邂逅,从此开始了一生了的沉迷纠葛。

    “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阳光……”

    之后28年里,叶芝多次向茉德求婚,却多次被拒,直到五十多岁才不得不与他人结婚。

    茉德说:“世界会因为我没有嫁给你而心怀感激”。

    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叶芝去世,茉德没有参加葬礼。

    叶芝曾说:“我所有的诗,都献给茉德•冈尼。”

    从这些情诗中,我们可以感受那炽热的爱意和诗情。

  • 没有英雄的叙事诗

    作者:[俄]安娜·阿赫玛托娃

    本书收入阿赫玛托娃一生不同创作阶段近二百首(组)代表性作品及诗歌片断。既有《在深色的面纱下她绞着双手》等早期名作,又有组诗《安魂曲》这样的纪念碑式力作。《安魂曲》通过个人苦难折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在控诉时代残暴的同时,歌颂了受难者的崇高和尊严。它的创作,把阿赫玛托娃推向了一个伟大的悲剧女诗人的境界。在此之前,诗人的作品以优美精致、简约克制著称,随后融入了坚韧、沉着,带着历史赋予的全部重量;后期作品保持了细部的可感性,更深层次地呈现出肃穆、庄重的风格。诗人后期的长诗《没有英雄的叙事诗》,同样是对过往时代亡灵的招魂,且伴以对同时代人的审视,成为她一生的艺术总结。

    本诗选由诗人翻译家王家新编选和翻译。译笔力求忠实原作精神,充分体现阿赫玛托娃特有的气质、语调和风格特征,刷新和扩展对一位伟大女诗人的认知。

  • 花与恶心:安德拉德诗选

    作者:[巴西]卡洛斯·德鲁蒙特·德·安德拉德

    《花与恶心:安德拉德诗选》为“巴西国宝级诗人”安德拉德的诗歌精选集,中文世界首次译介。

    安德拉德是巴西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承先启后,开创了一代诗风。风格充满俚语活力和文字游戏快感的反讽式抒情,并对巴西本土现实语境持有批判态度,融入了通过反思二战而获得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诸多复杂感受。他是那代巴西文坛,最具革命精神的人物。1980年末,他的头像出现在巴西的50元纸币上,成为国民最为爱戴的“公众诗人”。

    2016年8月6日,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巴西影坛一姐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和英国影后朱迪•丹奇联袂朗读了安德拉德最负盛名的诗篇——《花与恶心》。

    《花与恶心:安德拉德诗选》收入了三部重要诗集(《一些诗》《自然之爱》《人民的玫瑰》)中的诗歌作品。他解放了诗歌语言,大胆采用平民化的口语来书写日常生活,甚至糅入市井俚语,以冷峻幽默的同情心,提升了巴西日常生活的抒情表现力。

  • 不定的时刻

    作者:[意]普里莫·莱维

    ◆ 生之现实与死之记忆的缠绕和搏斗

    ◆ 在奥斯维辛之后,普里莫·莱维以诗歌之眼凝视人的存在

    想想这是不是一个男人:

    在泥泞中劳役

    不知安宁为何物

    为半块面包而争斗

    死于一个“是”或“否”。

    想想这是不是一个女人:

    没有头发没有名字

    没有多余力气去回忆

    眼睛空洞子宫冰冷

    像冬日里的蛙。

    ···

    【内容简介】

    《不定的时刻:莱维诗选》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大屠杀见证者普里莫·莱维的诗歌结集,共收录莱维毕生写作的84首诗歌。在这本诗集中,莱维以饱满的感情,锻造了堪称经典的奥斯维辛诗歌——它们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既以最深邃的目光审视了一个幸存者、见证者乃至一群受难者的苦难心灵,又以最凝练的方式展现了这位20世纪文学巨擘对犹太人大屠杀的记忆与反思。此外,莱维也思考人生、关注自然,展现出他文学的另一面。

    ...

    【名人推荐】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编辑推荐】

    ◆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莱维毕生诗作结集,时间跨度超过40年,共收录84首诗作,其中包括两首未曾结集出版过的诗歌。

    ◆ 和莱维冷静、克制、沉重的小说和非虚构作品相比,他的诗歌迸发出了浓烈、饱满的感情,凝练的诗行中,蕴含着高浓度的感情,展现出莱维的另一面。

    ◆ 莱维用诗歌的形式再一次为大屠杀写下了属于他的证词,曾有人说“证词”不具有美学意义,但莱维的诗歌打破了这一成见,它们既是深刻的证词,也充满了艺术之美。

    ◆ 荣获卡尔杜齐奖。(卡尔杜齐为意大利著名诗人,19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趣的是,诗集中《虔敬》一诗却讽刺了卡尔杜齐的诗作《牛》。)

    ◆ 诗集中多处引征但丁、里尔克、艾略克等名家名著,意象丰富,趣味盎然。

    ◆ 译者特为引征之处添加详实注解,方便中文读者阅读。

    ◆ 编排精巧。书写大屠杀的诗歌集中于《不定的时刻》一辑;展现莱维诙谐、天真一面的诗歌则收于《其他的诗》一辑;未曾结集发表,中文版首度收录的诗收于《未结集的诗》一辑。

  • 马尔多罗之歌

    作者:[法] 洛特雷阿蒙

    天才、有罪的少年,

    美与邪恶的混合体,

    几代大师膜拜的偶像,

    留给世人的唯一一部

    奇书中的奇书

    ◎ 编辑推荐

    ☆《马尔多罗之歌》是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天才之作,问世近五十年不为人知,经安德烈·布勒东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者推重后,对现代艺术与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本书影响了不可胜数的艺术家、作家、导演:画家奥迪隆·雷东、达利、勒内·玛格丽特先后为本书配图。除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超现实主义者之外,纪德、加缪、帕斯、亨利·米勒、约翰·阿什伯利等大作家、大诗人都盛赞此书。还启发了戈达尔、寺山修司等电影导演的创作,影响仍在继续。

    ☆ 洛特雷阿蒙常在深夜写作,通过大声朗读、弹奏钢琴和弦,锻造语句。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此次再版收录了他的全部创作,除杰作《马尔多罗之歌》外,还包括《诗一》《诗二》及存世的七封信。

    ◎ 内容简介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长篇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每支歌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围绕主人公马尔多罗,六支歌飞速展开,各种事件接踵而来,创造出一个畸形、奇异而梦幻的世界,一切都处在兴奋中,处在变形中,处在施暴、攻击、摧毁的激流中,行动的快乐浸透了全书。此外还收录了《诗一》《诗二》两个散文片段以及七封信。

    ◎ 名人推荐

    我一定要明确指出,依我看,对某些人的崇拜是值得怀疑的,尽管这些人表面上显得那么伟大。惟一的例外是洛特雷阿蒙,那些在经过时留下了某种模糊痕迹的人,在我看来就不是这样。

    —— 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创始人

    我认为,布勒东、阿拉贡和苏波等人构成的小组最美的荣誉在于发现并宣布了令人赞叹的洛特雷阿蒙的文学与超文学的重要性……他在19世纪全然没有影响,但他和兰波一起,也许还超过兰波,却成为明日文学的大师。

    —— 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奖得主

    为了揭示人的梦境,关键在于不去贬斥知觉。要求于诗人的不是放弃而是极度的自律。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诚挚的高明形式:真实性。在过去的世纪中有一类诗人,他们代表了浪漫主义——诺瓦利斯、奈瓦尔、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的隐秘分支,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这位诗人(洛特雷阿蒙)发现了表现心理剧变的形式。

    —— 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

    对洛特雷阿蒙,我们只有猜测,绝无肯定,绝无逻辑(我们的逻辑)。所以《马尔多罗之歌》才是最有效的诗歌,因为他持续地让我们感到不安,尽管我们有确切的理论。他仍然是危险的……他在无意间以夸张、玩笑的方式在文学的谎言中重新发现了真理。他比任何诗人都更好地重新发明了语言和艺术的意义,这是生活的咒语。他否定了统一的文体,但这是为了显露真正的文体,真正的逻辑,即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习俗。他从人类思想史的一极跳到了另一极。

    —— 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前辈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的首席执行者是萨德侯爵……洛特雷阿蒙是一位黑信使,预示死亡幻觉和虚弱的噩梦即将来临。

    —— 亨利·米勒,美国小说家

    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是黑色圣经……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基本的梦想文本。

    ——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太阳帝国》作者)

    至少从洛特雷阿蒙开始,文学赢得了发疯的权利。

    —— 罗兰·巴特

    《马尔多罗之歌》是关于可怖力量的一个谜团。

    —— 雅克·德里达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种真正的好斗现象学。它是纯粹的好斗,甚至在人们曾经谈论的纯诗这种文体本身中也是如此。

    —— 加斯东·巴什拉

    洛特雷阿蒙是——但愿大家能宽恕我——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法国悲剧诗人。

    —— 皮埃尔·勒韦尔迪

    给你们的私人书房装上一个能随意沉浮的装置吧……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为了在家中享受一种完美的智力舒适,给你们的书房装上《马尔多罗之歌》这一装置吧。

    —— 弗朗西斯·蓬热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论文,试图追求那种一般而言是为诗歌保留的形式,如果这些作品像诗歌一样成功地强加给我们这样的观念:文学是一种实验,阅读与写作不仅属于一种揭示意义的行为,而且还构成一种发现的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洛特雷阿蒙的探索和疯狂。

    —— 莫里斯·布朗肖

    它(《马尔多罗之歌》)像一本破旧、翻皱了的关于打破文学规则的规则手册。……每当我滑向那些俗滥的文学陈套,就会感觉到后脖颈上马尔多罗沉重的呼吸。……洛特雷阿蒙是颠覆高手。年轻孩童和母鲨们,当心。

    —— 理查德·米尔沃德,英国小说家

  • 奥麦罗斯

    作者:[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

    《奥麦罗斯》是一部现代人的史诗巨构,对沃尔科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歌之一”。全诗共七卷八千余行,以圣卢西亚黑人渔民赫克托和阿喀琉争夺美丽的女仆海伦为主要线索,通过一群生活在圣卢西亚的当代人物以及众多来自现实、梦中、历史、经典 的人物,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奥德修斯漫游记。诗人以加勒比海为轴,纵贯美洲、非洲和欧洲,以当代为坐标,上下五百年,在空间和历史中自由穿梭,把殖民历史、个人记忆、希腊神话、现实政治、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活经验交织为一体,用多元声音和多重线索的后现代手法,在魔幻色彩、厚重历史和后殖民语境之间形成了广阔的诗意空间,是一个蒙太奇一般眩目的文本。《奥麦罗斯》涉及真实的历史,也是内在流亡者的痛苦所塑造的心灵史诗,它更让我们认识到,所有这一切都关乎我们自身。

    【媒体推荐】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歌之一。”

    ――约翰·卢卡斯,《新政治家和社会》

    “在幽默、情感深度、语言的丰富创造性,以及表达人物思想并迫使读者跟随他们的思想和形象的快速变化的能力方面,没有哪一位诗人与沃尔科特先生相匹敌。这个奇妙的故事以螺旋的方式传播、复制了人类的思想,最后,令人惊讶的是,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属于我们。”

    ――玛丽·莱夫科维茨,《纽约时报书评》(1990年最佳图书)

    “人物在沃尔科特手里栩栩如生;当黑人和白人走复杂的路时,他们会得到同等的理解和同情……机智和语言游戏……活跃在这首非凡的诗的每一页……从一节到另一节,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惊喜来源,这种音乐如此微妙,如此多样,如此细腻,以至于它从未在超过8000行中出现过错误的音符。”

    ――伯纳德·诺克斯,《纽约书评》

  • 灿烂的星,愿我像你那样坚定

    作者:[英] 威廉·莎士比亚 / [英] 约翰·济慈 等

    本书《英美十四行诗选》,曾于1994年由台湾的业强书店出版。该诗集从未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英美十四行诗选》收近百首古代到现代由马海甸先生自编自译英美十四行诗,每诗加数十乃至数百字的注释和评论。2018年版本,经过译者重新修订。十四行诗难译,故类似的选集在中国大陆未见。

  • 英国中世纪诗歌选集

    作者:沈弘选译

    本书选译了中世纪英语诗歌代表作品,内容均译自原作,翔实介绍中世纪英语诗歌的故事和音韵之美,及中世纪丰富的文化遗产。作品包括《猫头鹰与夜莺》《布鲁特》《奥菲欧爵士》《珍珠》《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农夫皮尔斯》《情人的忏悔》等。译者长期钻研中古时期英文,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涉猎甚深,得以直探文本真髓,有别于透过现代英文间接理解的模糊。本书收选此时期各类诗体的代表作,加注背景和特色介绍,带领读者漫步在中古时期的庄园里,沉浸于自然朴真、浪漫美好的氛围。

  • 诗歌十八讲

    作者:陈黎 / 张芬龄

    这是陈黎、张芬龄夫妇的一本诗歌鉴赏评论集,他们在台湾从事外文诗歌翻译四十年的结集,所译诗文涵盖诸语种,从东方到西方、拉丁美洲,所涉及诗人的译作令人惊叹。这些译作首先在台湾广为传播,近些年在大陆也多有出版。在翻译笔耕不辍的同时,他们还进行了诗歌研究与评论的工作,此本诗歌评论就是他们四十余年累积下来的成果。陈黎、张芬龄是最早的辛波斯卡和聂鲁达的中文译者,他们也同时是诗人,均有诗集面世。诗人译诗、诗人讲诗,是翻译中最妥帖的一种,也是诗歌鉴赏中最适宜的一种。虽然长期执教于高校,但他们的讲述丝毫没有学术气,文字深入浅出,诗意灵动,让人读来不觉视野开阔,亦对诗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体会和认识。

    ☄四十年译诗、评诗的积淀,既是绝佳的诗篇赏析,亦是适逢其会的导读。

    ☄一场“理解诗歌”的盛宴。

    ☄本书谈到的诗人,涉及的范围极广,视野非常开阔,可谓熔古典、现代与当代于一炉,集西洋、东亚于一身。

    —————————————————————

    ♢既有普拉斯和泰德 · 休斯 夫妇,有聂鲁达、拉金、希尼、巴列霍、帕斯、辛波斯卡、赛弗尔特和特朗斯特罗姆这样的大师,

    也有卡罗尔 · 安 · 达菲诗坛的“野兽派太太”,

    亦有日本的与谢野晶子和韩国李朝时期的黄真伊,

    以及小诗和日本俳句。

    .....................................

    ♢不同于一般的鉴赏之作,多以长文呈现,有相当之丰富与专业性。

    所谓“十八讲”亦并非两人的一时兴起之作,并非为某类诗歌讲坛特撰的专题讲义,实质上是他们历年翻译的诗集导读或译序的结集。

    涉及的诗人众多而文化背景各异,所讨论的诗作的风格多样,而方法上则宏观与微观结合,这就使得书中的文字既是绝佳的诗篇赏析,亦是适逢其会的导读。

    .....................................

    ♢对读者诸君而言,这部诗歌笔记可谓是一场“理解诗歌”的盛宴;

    对于讲诗的作者而言,则是他们译诗、解诗的劳作之余,和无所不在的倾听者与注视者展开的对话,而不是单向度的讲演或高谈阔论。

    ——————————————————————

    ♢诗人深知情虽热、诸色虽美,但春光、此生、众恋皆短。

    及时行乐之外,随乱发垂千年,流万世者,其唯回忆与诗之芬芳乎?

    .......................................................

    ♢因为爱,才懂得那些诗人与诗篇;

    亦因为爱,无论对诗人还是读诗人,以文字造就的这个供人吸蜜的花房,岂不正可借以“在梦隆起的地方储存短暂人生”?

    不止在这本书中,我想,在数十年的艺术创造生涯里,这都应该是陈黎的基本态度——人生短暂,但诗与情之所钟、生之所爱,密切相关 ;

    与梦幻和回忆之永恒,不弃不离。

    .....................................

    .....................................

    北岛、陈东东、廖伟棠、胡续冬、茱萸、胡桑、蓝蓝、梁小曼、杜绿绿诚挚推荐!

  • 希姆博尔斯卡诗集Ⅰ

    作者:(波)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本书为《希姆博尔斯卡全集》系列之一,收录了希姆博尔斯卡从1952年至1976年的7

    部诗集。她的诗歌总是以冷静、清醒的笔触,把幽默与柔情结合起来。

  • 夜的命名术

    作者:[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翻译自西班牙语原版《皮扎尼克诗全集》,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结集出版的全部诗作,以其六本诗歌单行本为分辑之界:《最后的天真》(1956年)、《失败的冒险》(1958年)、《狄安娜之树》(1962年)、《工作与夜晚》(1965年)、《取出疯石》(1968年)和《音乐地狱》(1971年);另有辑七从原书附录所列生前未结集出版的诗作中挑选了诗人生命最后三年的部分作品。这是汉语语境里首次完整译介这位西语世界最富传奇魅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同时,这部涵盖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诗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诅咒的自杀诗人”神话,展现出其中饱含的艰巨劳作:她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

    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个热切的、被诗歌点燃的故事。终其一生,她不断撞击着那堵名叫“诗歌”的墙,在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一种提纯、精炼、不断向中心靠近的意愿和努力。自创作生涯伊始就围绕内心阴影写诗的她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写出“准确得恐怖”的诗歌。在文学和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前者。到最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缠斗,是她自己放弃了拯救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诗歌用词语命名不可言说之物的本质。她全部的努力在于把诗歌视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为一位完全的、绝对的诗人,毫无裂缝与伤口的诗人。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全,而《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旨在呈现这一完全。

  • 巴黎评论·诗人访谈

    作者:《巴黎评论》编辑部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诗人访谈》收录以下十八位诗人的长篇访谈:玛丽安·摩尔、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布莱兹·桑德拉尔、乔治·塞菲里斯、安妮·塞克斯顿、菲利普·拉金、约翰·阿什贝利、德里克·沃尔科特、W.S.默温、奥克塔维奥·帕斯、耶胡达·阿米亥、伊夫·博纳富瓦、切斯瓦夫·米沃什、特德·休斯、加里·斯奈德、谢默斯·希尼、罗伯特·勃莱、杰克·吉尔伯特。

  • 有人必须死

    作者:李非

    大罗国要举办汇集天下名器的“天下第一冷兵器大会”。

    鱼南国蠢蠢欲动,先把色艺双绝的花梨安插在大罗国大元帅之子的身边;

    杀猪匠周小铁从边城而来,他除了一把宝刀,还带着父母的血海深仇;

    卧底琴初九漂洋过海而来,她除了一把好琴,还带着整个凤凰岛千人的生死秘密;

    草寇曹云鹏为杀大王而来,梦想成为英雄,却败给儿女情长。

    ......

    这些无足轻重的小卒在刀尖行走,每走一步,都在脱离执棋人的掌控,走向猝不及防的结局。

    编辑推荐:

    ★电影《两只老虎》戏中戏剧本原著小说

    ★《邪不压正》编剧、《两只老虎》导演李非新作

    ★严歌苓、赵薇、徐皓峰、双雪涛诚挚推荐

    ★世界如此荒诞,充满BUG,李非不断地用他的电影、小说去建构、解释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有人必须死》里面就有答案,我想那是爱,与幽默。—严歌苓

    ★一个自欺欺人的复仇故事,一种正在发生的生命体验——想要的一旦实现,反而变得索然无味,好像一无所有

  • 周年

    作者:叶美

    本书是作者十年诗歌写作作品的一部精选集,含有六十首左右的诗歌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当代女性的精神与身份的内涵,以及对当代生活的记录与反思,作者在十年的诗歌写作生涯中磨练出一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和原创的语言风格,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