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诗经

    作者:向熹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500年间的305篇诗。这305篇诗,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後成为儒家经典,才叫做《诗经》。 《诗经》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在先秦,它们都是乐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对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也广泛浓厚起来。这本《诗经》每篇除原诗之外,还包括题解、今译、注释、韵读四项内容。
  • The Metamorphoses

    作者:Ovid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link all the Greek myths in a cohesive whole to the Roman myths of Ovid's day. Horace Gregory, in this modern translation, turns his own poetic gifts toward a deft reconstruction of Ovid's ancient themes.
  • 唐诗入门

    作者:闻一多

    《唐诗入门》内容简介:闻一多,中国著名学者,新月派之代表诗人,中国文学史家。文学研究之成就被评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郭沫若语)。《唐诗入门》即闻一多之名著《唐诗杂论》。闻氏遭枪击后,清华校长梅贻琦指定朱自清为召集人,整理出版闻氏之遗著。1948年8月,由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合编之《闻一多全集》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集,其中丙集即为《唐诗杂论》,其余分别为《神话与诗》《古典新义》《诗与批评》《杂文》《演讲录》《书信》《诗选与校笺》。是书被朱自清评为“精彩逼人之作”、“简直是诗”。
  •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等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這些一再被吟誦的詩句,是白話新文學最閃耀的明星, 是經過時間長久焠鍊的鑽石;以創意的插圖為鑿,以豐富的想像為銼, 細細琢磨,創造出嶄新的角度,再綻放耀眼光芒。 兩岸新師大家筆下的美麗文字,輕巧、靈活,天真浪漫的孩子們,或許比我們更能看見每首詩後的真實情感。畫家筆下的美麗圖畫,溫柔、安靜,天真的孩子或許比我們更能看見每張圖後的無邊想像。八十年前,林徽因用美麗的詩灌溉孩子的成長,現在我們則希望以這些美麗的文字與插圖,豐富現代孩子的生活,希望永遠給孩子最美麗的,因為他們是愛,是暖,是人間的四月天。
  • 重返清华园

    作者:俞心樵

  • 诗与文化心灵

    作者:胡晓明

    《诗与文化心灵》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本书是一本论文选集,第一编考察了先秦时代的诗学,探索了中国诗的文化心灵早期孕育过程;第二编,涉及六朝与唐宋的一些诗学问题;第三编主要研究同光体及其嗣响,第四编则是关于“文化诗学”的通论。
  • 悲哀也该成人了

    作者:严力

    《悲哀也该成人了》收录了严力从1970年代到2015年的诗歌70首。每一首都是严力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严力是当代诗人中最早觉醒口语意识,将口语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诗人;他是具备独特语言世界观的诗人,是中国最彻底地实现语言智性的诗人,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派运动中,在智性一极做得最好的诗人。
  •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作者:谢冕、周与良等

  • 命运与岁月

    作者:潞潞 主编

    这是一套全部由诗人(外国)写作的散文类丛书。 本丛书的问世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即在写作的人群中,诗人是很重要亦很特殊的一群,诗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构成、写作立场,及对生命和事物的感受与知觉等等,均带有诗有特有的印记。很多诗人除了诗歌之外,还写作有大量的散文、随笔、文论、传记,甚至小说,比如歌德、普希金、爱伦·坡、波德莱尔、艾略特、叶芝、博尔赫斯等,他们的散文类作品与非诗人作家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称之为“另一种写作”。因而编选这样一套文丛,不仅具有文献价值,还有研究、审美、欣赏等多方面的意义。
  • Patti Smith

    作者:Stafanko, Frank/ Smi

  • The Flowers of Evil

    作者:Charles Baudelaire

    This bold new translation with facing French text restores once banned poems to their original places and reveals the full richness and variety of the collection.
  • 捕捉月光

    作者:克吕格尔,布赫霍尔茨

    谁倘若认为,天空(包括日月星辰)在我们的研究这下将失去其光芒和吸引力,那将大错特错。因为事实恰好相反。我们对宇宙的无限性了解越多,我们对这个不断保持平衡的球系就越是充满惊奇。而且,我们作为终极者,考察上天星星的兴趣,未曾有半点减退。 画家昆特·布赫霍尔茨是一位星星观察者和月光捕捉者,他永远都把目光盯着上方,除非他正在把它们搬上画布。继《图文书》(1997)和《在水一方》(2000)之后,又推出新作《捕捉月光》。他邀请我为之配诗,史欣然从命。
  • 图说纪伯伦

    作者:(黎巴嫩)纪伯伦

    《图说纪伯伦:先知与和平(典藏插图版)》是20世纪最广受赞誉的灵魂之书。诗歌富有见地、感人至深、美丽动人,其主题阐述人生的意义——即喜与悲赋予每个人生命的本质与深度。1926年出版后,《纽约时报》追忆他为“乔达摩(释迦牟尼),《奥义书》的哲人……最优秀的古希伯来先知”。另有评论说它包含“独特非凡的力量、深厚博学的知识、电闪雷鸣的直觉、抒情柔美的升力及透彻通晓的韵律”。此作品充满悲天悯人的怜悯、洞悟与希望,朴素优雅地传达了永恒的信息而被大众所接受。《图说纪伯伦:先知与和平(典藏插图版)》为世界上数百万不同信仰的读者提供了精神指引。
  • 先知

    作者:纪伯伦 (Gibran K.)

    《先知》一直被视为纪伯伦一生的巅峰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等。纪伯伦因此书声名大振,被世界认识、关注。此书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诗集,讨论了爱、婚姻、施予、悲欢、自由、时光、善恶、美、死亡等多个世界之源问题,承载了纪伯伦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诗中的语言优美绝伦,因此《芝加哥晚邮报》称:“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乐和理想主义表现出来的真理。”
  • The End of the Poem

    作者:Giorgio Agamben

    This book, by one of Italy's most important and original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represents a broad, general, and ambitious undertaking--nothing less than an attempt to rethink the nature of poetic language and to rearticulat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ology, poetry, and philosophy in a tradition of literature initiated by Dante. The author presents "literature" as a set of formal or linguistic genres that discuss or develop theological issues at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discourse of theology. This distance begins to appear in Virgil and Ovid, but it becomes decisive in Dante and in his decision to write in the vernacular. His vernacular Italian reaches back through classical allusion to the Latin that was in his day the language of theology, but it does so with a difference. It is no accident that in the "Commedia" Virgil is Dante's guide. The book opens with a discussion of just how Dante's poem is a "comedy," and it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nds of poetry" in a variety of senses: enjambment at the ends of lines, the concluding lines of poems, and the end of poetry as a mode of writing this sort of literature. Of course, to have poetry "end" does not mean that people stop writing it, but that literature passes into a period in which it is concerned with its own ending, with its own bounds and limits, historical and otherwise. Though most of the essays make specific reference to various authors of the Italian literary tradition (including Dante, Polifilo, Pascoli, Delfini, and Caproni), they transcend the confines of Italian literature and engage several other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authors (Plato, Aristotle, the Stoics, Boethius, the Provencal poets, Mallarme, and Holderlin, among others).
  • 席勒诗选

    作者:叶隽 编,席勒

    作者在《席勒诗选(珍藏版)》中尝试对席勒之诗进行基本分类,但其标准却孰难选择,故此也并不硬作解人。我将席勒之诗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抒情之诗、叙事之诗、戏剧之诗、文化之诗。这样一种划分方式,或许有些与众不同,尤其是后两者基本上不在传统的分类标准之内。抒情,叙事之分,文学史上早已有之,不足为奇;而戏剧诗强调其以诗的标准来标立戏剧创作的崇高内涵;文化诗则体现其充分的学术滋养与文化底蕴。
  • 诗的哲学默想录

    作者:[德]鲍姆嘉通

    《诗的哲学默想录》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敦1735年的博士论文。同年以拉丁文在德国哈勒初版。书中提出了建立美学的构想,并且明确地运用了“美学”(Aesthetica)这一术语。书中提出,美学的对象是感性事实。“只有混乱的(即感性的)但是明晰的观念才是诗的观念”;一个观念或意象所含的内容愈丰富、愈具体,它也就愈明晰,愈完善,愈美;确定性(具体性)越强,就越是诗;个别事物,极端具体的事物是最高的诗的事物。艺术的真实即是“个别的真实”。主张不应把美学和只提供先行假定的心理学相混,美学是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的学科。作者因此书而获“美学之父”称号。
  • 先知

    作者:纪伯伦

    《先知(精装珍藏本·中英文对照)》是一部哲理性甚强的抒情诗集,凝聚了纪伯伦的全部心血,是他创作的顶峰,引人瞩目。他是继莎士比亚和老子之后,历史上第三位最畅销的诗人。站在连接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有超越东西方障碍的独特思想,是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 人,诗意地安居

    作者:(德)海德格尔

    本书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精选出一百六余条语段,以“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为题分为五大章,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精神王国。
  • 叶芝诗歌

    作者:李静

    叶芝的政治诗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议。J.M.合恩的《叶芝先生的政治诗》为叶芝辩护,认为人们不必出于政治方面的担心而拒绝叶芝到英国大学作演讲。虽然叶芝的许多诗被人们称作政治诗,但诗歌的政治色彩并不明显,其中并没有反英的痕迹或亲爱尔兰的情绪。叶芝的政治诗只是对爱尔兰的人物、事件和风俗的评述,他憎恶都柏林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是因为他们为了物质利益而准备利用爱尔兰的民族属性,因此他最终得出结论“浪漫的爱尔兰已死”。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是爱尔兰民族作家为重建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努力,叶芝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乔治·约瑟夫·华生的《爱尔兰身份和文艺复兴:辛格、叶芝、乔伊斯和奥凯西》联系1890年代到1930年代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爱尔兰社会,分析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这四位作家的爱尔兰身份,论述主要着眼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华生指出,这四位作家都为一个共同的主题而努力,那就是爱尔兰身份的本质或内涵,他还讨论了这一身份对他们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造成的影响。该书讨论的中心是身份问题,包括爱尔兰身份、作家的写作身份及爱尔兰特性的内涵。华生指出身份问题是20世纪初爱尔兰文学作品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爱尔兰特性的本质和身份问题也成为四位作家在这一时期主要关注的对象。叶芝的英一爱身份使他一直处在两难的境地,叶芝因此从最初对爱尔兰文化统一理想的坚持发展成他所说的“英一爱孤独”,即叶芝最终感到的是一种被疏远的孤独。华生从“身份”的角度考察四位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份”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词,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