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游记

  • 仙那度

    作者:[英] 威廉·达尔林普尔

    “仙那度”(Xanadu)是西方文化中对元上都的称呼。英国著名“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在一个夏天梦到马可·波罗描述的忽必烈的宫殿,于梦醒后写下抒情诗《忽必烈汗》,使“仙那度”成了一个象征华美与富饶的西方著名文学意象。198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英国知名历史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出于从小就有的对仙那度和冒险的憧憬,利用暑假时间,踏上了追寻马可·波罗足迹的仙那度“朝圣之旅”,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次巡礼的游记。

    这趟文化之旅从作者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求取马可·波罗所谓的“长明灯圣油”开始,到他最终把灯油倒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忽必烈夏宫遗址的土里结束,横跨了夏秋两季。一路上他不断探访《马可波罗行纪》中提到的地点或风物,经历了一次次文化冲击与冲突,克服了一道道阻碍他达成目标的难关,因此书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与凭吊,又有对沿途现实的反思与调侃。

  • 行走的柠檬

    作者:[英] 海伦娜·阿特利

    安徒生笔下的天堂,歌德热爱之地,一次迷人的水果探寻之旅,一段隐藏在柑橘园中的历史,一本散发着柑橘类水果芬芳的书,揭示出黑手党与意大利柑橘产业之间的渊源。

    ※“想象一下美丽的海洋与整片的橙树和柠檬树林,”安徒生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遍地都是橙子和柠檬;木犀草和紫罗兰像杂草一样茂盛。上帝啊!上帝啊!让我们在北方生活太不公平了;这里,这里就是天堂!”

    ※1787 年歌德从那不勒斯乘船航行到巴勒莫,他对这段旅程的记述主要是晕船,但当船终于在巴勒莫靠岸时,他就被午后阳光照耀下的这座城市及其背后山峦的景象深深吸引。他没有急着下船,而是在船上逗留了很长时间,以至于船员最后不得不护送他上岸。

    ※从意大利北部向南展开一场非凡的“柑橘之旅”,资深园林作家、皇家文学基金会会员海伦娜·阿特利书写意大利柑橘类水果的历史,展现女性作家独特的关怀、视野与表达。

    ※探究阿马尔菲柠檬、血橙、迪亚蒙特香橼等各具特色的意大利柑橘的奥秘,旅行、历史、医学、园艺、烹调术、前人文献、文化变迁等重大而纷繁的因素巧妙结合。

    ※他们因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而团结在一起,在“金色贝壳”的柠檬园中成立了一个组织,并很快被称为“黑手党”(Mafia)。黑手党的典型犯罪行为是投机、勒索、恐吓和收取保护费,这些最早是在19 世纪中期“金色贝壳”的柑橘园中实施和完善的。

    意大利旅行必读之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美食作家协会年度美食书籍

    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入围

    本书用意大利柑橘类水果的种植和栽培展示了一段出人意料的意大利历史,从2世纪香橼到达卡拉布里亚,到阿拉伯人在9世纪控制西西里岛,再到21世纪的慢食运动和先进的基因研究,书中探索了这些柑橘类水果奇特的过去和现在,它的精油在香水中的使用,伊芙雷亚橙子之战的原始暴力,黑手党最早在巴勒莫之外的柠檬园中出现,有组织犯罪与柑橘产业之间的关联,等等。旅行写作与历史、菜谱、园艺和艺术交融,作者借助敏锐的观察、迷人的叙述、不经意的幽默和丰富的知识带领读者一览意大利文化、道德、烹饪和政治的过去,这是一段独特而内涵丰富的旅程。

    《行走的柠檬》一书,是一部了不起的、优秀的作品,对所有热爱意大利的人而言,是他们的夏季书房和反季节旅程中必不可少的图书。——罗宾·莱恩·福克斯,英国《金融时报》

    散发着柠檬香气的每一页都让我感到是时候打包去意大利了。——乔纳森·基特斯,英国《文学评论》

    海伦娜·阿特利在《行走的柠檬》一书中所写的内容如此犀利和引人入胜,似乎她就是在写普利茅斯的土豆:她至今仍吸引着我。——尤塔姆·奥图蓝吉,《华尔街日报》

  • 午夜降临前抵达

    作者:刘子超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 彻悟

    作者:[澳] 萨拉·麦克唐纳

    ※入围澳大利亚书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印度旅行最佳读物之一。

    ※背包客印象vs旅居印度两年多的体验。

    ※双侧肺炎与新生,一个人的宗教探险。

    ※近距离接触几乎所有宗教信仰

    ※深入体验著名瑜伽、修行实践。

    ※女性作家的视角与关注,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层次的女性世界。

    ※极高的可读性,她的观感是异乡人的,她的表达却是非常印度的。

    本书是澳大利亚记者萨拉·麦克唐纳两年多印度生活的回忆。萨拉·麦克唐纳二十多岁时曾背包在印度游玩,炎热、污染和贫穷是印度留给她的印象,因此,当机场乞丐给她看手相并预言她会为爱重返印度时,她并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后,预言成真。因为在ABC电台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里,她不得不为爱牺牲,离开悉尼,来到这座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刚安顿下来,萨拉就得了严重的双侧肺炎,陷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她活了下来,并决定直面这些危机,找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开启了她在印度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的发现之旅。

    这就像凯西·莱特(Kathy Lette)和汤姆·罗宾斯(Tom Robbins)在开往瓦拉纳西的慢火车上相遇,比尔·布赖森(Bill Bryson)给他们上了一份印度炸洋葱饼……这是一本非常、非常有趣的书。莎拉·麦克唐纳捕捉到了印度的一切令人沮丧、恼怒和欣喜的人和事,再将它们娓娓道来,让人读得欲罢不能。——彼得·摩尔(Peter Moore),《心碎者的斯瓦希里语》的作者

    一段耐人寻味的自我发现之旅……作者对印度的超凡魅力有着独特的见解。——澳大利亚《周日电讯报》

    赫尔曼·黑塞的精神故乡,奈保尔的幽暗国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世界。你不可能了解的印度:富有又贫穷,精神又物质,残忍又善良,愤怒又平和,丑陋又美丽……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印度是他的精神故乡,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在成年后踏上印度的土地,开启他的“寻根之旅”,写下了包括《幽暗国度》在内的“印度三部曲”。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看到了印度的冰山一角,而贫民窟、宗教冲突、种族歧视等电影反映的印度现状至今仍未改变。

    ※印度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既古老,又现代,只有在旅居印度的前记者萨拉·麦克唐纳的笔下,印度的真面目才会逐一展现出来。

  • 到马丘比丘右转

    作者:[美]马克·亚当斯

    举世闻名的印加遗址,切·格瓦拉、三毛、聂鲁达都曾为它驻足;屹立世间500多年的天空之城,至今仍未完全揭秘!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男性杂志》年度最佳图书,安德鲁·卡内基奖入围,Goodreads读者选择奖入围。

    ※还原一个世纪前宾厄姆的南美探险之旅,追溯印加帝国的兴衰与西班牙人的征服。重走宾厄姆南美探险之路,将文本与现实相对照。通过行走展现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在阅读过程中犹如进行一场纸上探知游学。

    ※马丘比丘是未经西班牙征服者侵扰的“失落之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遗忘了四个世纪才被发现,它保存完好,建造在海拔2350米的山脊上,堪称名副其实的“天空之城”。

    ※马丘比丘出现在切·格瓦拉、三毛及聂鲁达人生的关键时刻。

    切·格瓦拉在《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中记录了马丘比丘,游览印加遗迹激起了他想要拿起武器为自由和生机而战斗的冲动。

    三毛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展开南美的旅行,马丘比丘是她童年时书上看过的神秘迷城,梦想过千万遍的神秘高原,旅程中最盼望一探的地方(见《万水千山走遍》)。

    聂鲁达在游览马丘比丘之后,写下500行长诗《在马丘比丘之巅》,成功实现了创作风格的转变。

    ※全世界最热门的徒步路线之一——印加古道的朝圣之旅,马丘比丘是这条朝圣之路的终点。带着一本书上路,印加古道的深厚历史底蕴尽收囊中,让历史在行走中鲜活起来。

    1911年,年轻的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发现”了马丘比丘。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将这 位英雄探险家视为贩运文物的罪犯和欺世盗名的窃贼。马克·亚当斯是探险旅行杂志的编辑,他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重走宾厄姆的艰险考察之路。他不仅熟读宾厄姆的名著《印加的失落之城》,而且参考了宾厄姆深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笔记和档案材料。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马克·亚当斯这本精彩的《到马丘比丘右转》……通过三条叙事线索,将整个故事完美地衔接起来……引人入胜,令人捧腹。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你没去过马丘比丘及其周边地区,这本书会激励你放下一切,立刻启程。如果你已经去过了,《到马丘比丘右转》会直接带你回到那荡涤心灵的九重云霄。——《国家地理旅行者》

  •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作者:[法] 德尼·狄德罗

    狄德罗小说代表作

    开现代小说艺术之先河

    说实在的,我不怎么爱十八世纪,我爱的是狄德罗。说得更真诚些,我爱的是他的小说。——米兰•昆德拉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狄德罗作品集”第四卷。故事从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段漫无目标的旅程开始,关于主仆二人,我们既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也不知他们何去何从,他们在途中讲着各自的经历,对当时社会的流行议题,从小说艺术、宗教、阶级到男女关系、道德伦理等问题不断加以省思和辩论。米兰•昆德拉对它赞誉有加,称之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 走过兴都库什山

    作者:[英]埃里克 ·纽比

    伊夫林·沃作序力荐,《国家地理》杂志“100 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类书籍”第16。著名旅行家埃里克·纽比最受欢迎的作品,阿富汗异域风情,兴都库什山绝地探险,与伟大探险家塞西格的相遇。

    本书叙述了两个英国人如何徒步深入“文明人”极少涉足的阿富汗内陆、走过蛮荒之地的冒险经历。1956年,37岁的埃里克·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为了获得阿富汗内陆旅行许可和资助,两人用登山做借口(就像此前很多旅行家、冒险家用测绘地图做借口一样)。纽比并没有任何登山经验,只是和同伴在威尔士某地接受了短暂的攀岩训练,就踏上了旅途。

    他是同时代人中最成功的旅行文学作家。阅读本书时不可能不放声大笑。——《观察家报》

    20世纪最令人愉悦的读物之一。——《先驱论坛报》

    无尽的逗乐与自嘲。——《每日邮报》

    《走过兴都库什山》一书使他以旅行家的身份站稳脚跟,不仅是因为他途中成果丰厚,更是因为他有能力使读者身临其境。——威廉·特雷弗,《卫报》

    我依旧认为《走过兴都库什山》的最后几句话是我读过的所有书里最好笑的结尾。——杰弗里·穆尔豪斯,《泰晤士报》

  • 遥远的旅行

    作者:[日本] 川端康成

    我们终其一生,独自前行。寻找爱,也被爱找寻。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永远孤独的文学旅行者川端康成

    “不被遗忘的传世之作” 真挚的情感书写!

    不可不读的4大理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殿堂级唯美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不被遗忘的传世之作,《遥远的旅行》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关于“爱”的永恒书写,永远孤独的文学之旅!

    川端康成极为真挚的情感书写,以大师的细腻笔触,揭秘世间复杂难解的情感纠葛——关于爱情。当所有人都迷失在人生旅途中,而旅途即将到达终点时,等待人们的会是幸福吗?

    ★众多名家的心爱作家,不可不读的文学经典之作!余华、莫言、贾平凹联袂推荐!

    余华:川端康成的作品笼罩了我最初三年多的写作。

    贾平凹:我喜欢他,是喜欢他作品的味,其感觉、其情调都是川端式的。

    ★国内知名设计师操刀,精品内外双封设计,川端康成X葛饰北斋强强联合。

    一书在手,揭开日本唯美文学独有的“物哀”真容!采用日本顶级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经典画作,奢华纸张,尽显川端康成的古典与优雅。

  • 穿越非洲两百年

    作者:郭建龙

    战争、贫困、腐败、疾病……非洲问题从何而来?

    熬过了混乱期的非洲,该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梦魇,抓住发展的机遇?

    从合作伙伴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过去两百年,非洲人民走过了被殖民、求独立的历史时期,现已进入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重新认识非洲、重估非洲的价值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更是时代的重要命题。

    作者曾两度深入非洲,试图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等方式去解答这些问题。他以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问题为纬,深入地讨论了非洲问题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揭示了非洲三代领导人和非洲人民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非洲仅有北非地区有过统一政权国家,其余国家的疆界和政权组织都是近一百余年才形成的。无法自主掌控自身命运的非洲大陆,在古代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势力,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中东乱局的外延等各方势力的影响下何去何从?又对其当下的社会状况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 玉山丹池

    作者:[美] 何瞻

    上迄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明,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数量众多,写作风格多样,其写作目的又因时代、个人视角变化而差异巨大。深入挖掘游记文学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既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上的挑战。

    通过对众多经典游记作家及其作品的细腻文本解读,结合各时代社会文化风潮的变迁,知名汉学家何瞻剖解经典游记作品中看似平淡的散文叙事结构,勾勒了游记文学的体裁演变,结合真实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还原游记作者的行旅过程和观览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讨论游记作家与读者观众、文学环境和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微妙互动。

  • 在中国大地上

    作者:[美] 保罗·索鲁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激荡传奇的80年代,老外视角的全新记录

    内容简介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 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编辑推荐

    ★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 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获奖记录

    1989年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推荐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不是游记,而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下1980年代中期剧变的中国。作者堪称何伟的先驱和师傅。跨越东西南北行程、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分析,超越迄今绝大多数国人。

    ——豆瓣网友

  • 安第斯山脉的来信

    作者:[英]帕特里克•利•弗莫尔

    著名旅行家帕特里克•利•弗莫尔会同五个好友,前往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开展一场非同寻常的旅行,这场冒险将他一路从库斯科带到乌鲁班巴,上达的的喀喀湖畔的普诺与胡利,下抵阿雷基帕,最后回到利马。

    这场冒险的领头人是一个作家和诗人,而旅行队伍中还包括了一位瑞士的国际滑雪者和珠宝商,一个普罗旺斯的社会人类学家和一个来自诺丁汉郡的乡绅——都是爬山老手。另两位参与者——作者本人和一位爱好植物的公爵——则完全是新手。随着这个旅行队伍从利马一路旅行,摸索着进入到这个国家越来越偏远的地方时,利•弗莫尔将他们所有的经历都汇成一系列的“与妻书”。不管是穿越冰川时的惊悚,厚雪覆盖下营地生活的恶劣,他们与当地人充满生趣的相逢,还是天空中孤独盘旋的神鹰的奇特之景,以及马丘比丘等印加遗迹和山脉风光的奇绝壮丽,作者都一一记录,将探索发现的兴奋与这片土地绝无仅有的独特性生动地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

  • 隔壁天堂尼泊尔

    作者:(美)杰夫•格林沃尔德

    本书是记录杰夫•格林沃尔德寻找“完美”佛像的尼泊尔冒险之旅。作者描写了尼泊尔一些令人惊叹的角色:热衷于研究手相的人、“飞行喇嘛”、绝世厨师、老雕塑家等独具特色的尼泊尔文化。在游历尼泊尔的同时,格林沃尔德并不回避香格里拉的黑暗面。对印度教和佛教神话进行丰富多彩的描述的同时,这本书也客观记述了尼泊尔的历史和文化。本书是作者对此书的25周年特别纪念版,这本《隔壁天堂尼泊尔》对于想要到尼泊尔去旅游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必读的好书。

  • 非洲手记

    作者:  [美] 严歌苓

    这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新推出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作家通过亲历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的所见所闻,将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人文景致、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和精神面貌,作了立体、生动的描述,呈现给读者一场魅力无限的非洲之旅。

    作品夹叙夹议,语言严谨却不乏谐趣,见解精深又满含关切。作品力求告诉人们,有那么多的名人大腕一生都在向往非洲,并不是因为那里好玩儿,而是在那里可以亲历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和思想补课。

    本书特点:视野独特,观点新颖,文笔流畅,风格前卫,极具号召力。作者是以不一样的角度为我们描摩了不一样的非洲。

  • 丝绸之路:重新开始的旅程

    作者:(日)大村一朗

    ☆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伟大纪行,一段缅怀历史、关照现实、展望未来的徒步之旅。

    ☆ 东起西安,西至罗马,穿越中国、中亚、西亚、欧洲14个国家,900个日夜,12000公里☆ 漫长的丝路上,充满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生命故事、不同的梦想、不同的奋斗、不同的喜乐和忧愁。那些久远的历史中,那些灿烂的文明,那些改变人类历程的大事件,湮没了个体。对历史来说,个体太过渺小,但是对个体来说,历史就是生命的每一天。

    ——李晓东 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编导1、热点关注 “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带动了丝路沿线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丝绸之路”也引发了中外的持续关注。

    2、以日本人的视角,从真实的所见所闻引发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徒步走完丝绸之路,经历的善与恶,意外与收获,引发的诘问令人深思。

    3、真实拍摄的照片,记录下的风光,人文,历史参考意义不言而喻。作品在装帧方面也采用精装四色印刷,如实呈现了作者所摄照片。

    作者徒步从中国西安出发,经过兰州、张掖、骆驼围子、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最终到达意大利罗马,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徒步游。并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经济现状、政治冲突,宗教信仰以及对当下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思考。

  • 北纬78°

    作者:  陈丹燕

  • 长安道上

    作者:杨博 编

    本书收录民国时期关于陕西的长短篇游记约十余篇,希望为民国陕西的研究者提供线索,也为喜爱陕西的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与回忆。 本书收录的图片可以直观地了解西安当时的街道及景观面貌,大多拍 摄于民国20—40年代。

  • 寻路阿富汗

    作者:[英] 罗瑞·斯图尔特

    2000年,27岁的罗瑞·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 直到世界尽头——从北京到好望角的单车骑行日志

    作者:小北京

    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

    串联起这9个国家的竟然是一条长达18000公里的自行车车轮印迹!而留下这条印迹的人是一个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少年——小北京。

    从小跟着父母四处旅行的经历让小北京爱上了旅行。大学旷课乘火车出去旅行,后来变成骑自行车进行长途旅行。初试骑行之后,小北京便开始尝试川藏线骑行,受伤、挨冻,冒着生命危险走完川藏线,他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对骑出国门心生向往。

    工作、赚钱、旅行成了他生活中相互交替的三种模式。第一个骑行之年,他从拉萨走出过门,从尼泊尔深入东南亚,骑过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一路尝尽人情冷暖。

    本书全面记录了他的第二个骑行之年的故事,穿越亚非大陆的9个国家,他历经被抢劫盗窃、被抓入狱、恶病缠身、与野兽分享同一片土地、穿越赤道和各种或搞笑、或温情、或惊险刺激的事情之后,终于到达了心中的目的地——好望角。在异国他乡,既有冷漠也有温暖,搞笑的遭遇,奇怪的风俗让这趟旅行光怪陆离,充满刺激。

    现在,他又背起了行囊,在南美大陆上创造另一个奇迹,他的世界尽头永远都是下一个目的地。

  • 单车骑行去西藏

    作者:梅里 TT

    创下西藏骑行两个第一!

    第一本一错再错骑行游记!

    第一本一错再错详细攻略!

    若爱西藏是一种错,那就一错再错!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逆着时光行走,

    只为今生与你邂逅。

    ZUI西藏!ZUI狂野!

    在西藏无人区失联72小时!

    你会怎样做??

    西藏羌塘高原的南部,由东向西,分布着一条长达1000多公里的湖泊密集带。这里是世界上罕见的湖泊“走秀场”,被骑友们称之为“一错再错”(错,在西藏是湖的意思。错又表示路线复杂,极易迷路)。淡水湖、咸水湖、盐湖;蓝色的湖、绿色的湖、棕色的湖……各种各样的湖在这里汇聚。

    这条线,即使在骑行界知道的人也不多,它的困难程度远超新藏线。

    在这条线上骑行,是种什么感觉?本书将告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