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理想国

  • 画语录

    作者:徐小虎

    1、全新增订版,文图并茂:打开晦涩玄妙的书画之道,读懂68位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师

    322幅书画作品的整图、局部图高清图档

    61条万言新注,以及王季迁生前对不同笔墨的示范照片

    更新增8小时徐小虎“重新看懂中国画”视频课程

    在初版的基础上,全新增订版立体升级,跟着王季迁、徐小虎透过笔墨掌握2300年传统中国书画的真功夫,帮你看懂自晋代至清代68位书家、画家的187件作品,直观阐明书家、画家的直觉经验,“气韵生动”不再不明觉厉。

    2、国潮IP的内功心法:入门2300年中国书画世界的典藏书

    笔墨是中国书画的底层逻辑。古今碰撞,国风赶潮,徐小虎、王季迁帮你透过笔墨,掌握2300年传统中国书画的真功夫。

    3、写给未来的中国书画史

    当越来越多年轻一辈熟悉本书中所提供的对千年书画笔墨细节的细读,全新的中国书画史将会出现,与世界其他美丽的文化史一起引以为豪。

    4、走进中国千年书画世界的典藏之书

    新版采用进口艺术书纸,厚重典藏;裸脊锁线装订,让中国书画在你面前完全展开。书封柔软,触感温润,主视觉以当代艺术的拼贴之道致敬古书画的千年笔墨之韵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

    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更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 美国四百年

    作者:[美]布·斯里尼瓦桑

    ★ 一部创业者书写的美国资本主义兴衰史,以移民视角重述美国历史。

    ★ 描绘美国各历史阶段的时代“弄潮儿”群像,呈现创业者的抉择、成功与失败。

    ★ 讲述35个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发明、技术和行业的故事。

    ★ 充满丰富有趣的细节,展示显微镜下的美国经济生活。

    ★ 经济学家张维迎推荐阅读,多位普利策奖得主与历史学家联袂力荐。《经济学人》2017年年度zui佳图书。

    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

  • 量子力学,怪也不怪

    作者:[英]菲利普·鲍尔

    以人的尺度走进量子世界,探索数学形式背后的物理现实

    「内容简介」

    量子物体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够状态叠加、远程纠缠,呈现出不确定性,甚至开启多世界?薛定谔的猫,真的可以既死又活?甚至,量子世界只存在于人的观察之中?……

    玻尔、费曼、海森堡、薛定谔、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在犯误?——那他们为什么还伟大?

    各种量子“理论”迄今都还很怪,在解释力和自洽性方面都还有欠缺,但这不是量子世界“本身”的问题。人类对量子世界的理解,百年来也确实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乐观地说,虽然还有很长的路,但我们正在一点点逼近“真相”。

    透过本书,你会一览量子力学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站在科学巨人和精美理论的肩膀上,对量子世界多一丝了解,并对量子理论的应用如“量子计算机”等的前景抱持更为切实、合理于是也更有希望的期待。

    「名人推荐」

    多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啊。它通俗易懂、令人信服、覆盖全面地剖析了全部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到底在讲什么。

    ——吉姆·阿尔-哈利利(物理学家,科普作家)

    「编辑推荐」

    ★ 匡正你对量子力学的误解

    “薛定谔的猫”是说一只猫可以同时既死又活?不,它其实是在形象地指出量子理论的问题——但事情还没完,这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获得打通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解释……同样,“不确定性原理”也不是在说我们无法准确测量量子世界中的所有量甚至任何量——因为“所有量”并不同时存在!甚至,量子力学讨论的也不是最初意义上的“量子”……量子物理学家酷爱修辞术,这给大众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误导。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耳熟能详的量子表达,到底是何意义。

    ★ 用尽量形象的办法,确实地讲量子力学

    为什么观察发生在哪个“环节”很重要?Hmmmm,你可以想象往热水里加速溶咖啡,还是往速溶咖啡上加开水,结果并不完全相同……真·量子力学,可能有点难、有点“怪”;但如果你想了解各种量子理论如何解释世界,这些量子理论是在怎样的理论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身又该如何解释,那么本书会用尽量好懂的方式,直陈这些问题,而不只是为你介绍相关物理学家的生平和逸事。

    ★ 当物理学和哲学相遇

    对量子世界的理解,不等于量子世界本身——充分认识到这一区别,才是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才能理解“波粒二象性”只是量子理论的内容,却未必(甚至很可能不)是“光”本身的情形。各种量子理论只是为了数学计算便利而设,纯乎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抑或它们也在追求接近、符合客观的量子世界本身?这些融合了当代物理和哲学认识论、本体论的交叉讨论,彰显了现代科学思维的融贯性和脑力激荡特色。

  • 攀登尼采

    作者:[美] 约翰·卡格

    ⭐️两代哲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

    ⭐️重走尼采的哲学现场,在知行合一中领悟哲学

    ⭐️在中年危机来临时,从尼采的哲学中找到救赎

    ⭐️从平庸到超越,如何理解尼采推崇的“超人”

    ⭐️追寻何为真正的“回归自我”

    ⭐️如何将深奥而遥远的哲学,运用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

    ————————— ———

    这是一个关于两次哲学之旅的故事:一次发生在约翰·卡格的青年时期,19岁的他只身前往阿尔卑斯山,在群山间寻找尼采写下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灵感之源;另一次则发生在17年后,人到中年的卡格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在截然不同的心境之下携妻女重上阿尔卑斯山,再度与尼采的困境与救赎相遇。

    何为“超人”?如何“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哲学中两个极为关键的命题,而本书作者卡格认为,这两个问题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合而为一。“超人”是对平凡自我的超越,但实际上也正在“自我”之中;“自我”并非一个被动存在于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而是一个在不断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形象。

    攀登尼采,是攀登尼采走过的崎岖山峰,是攀登尼采哲学中的精奥之处,也是在攀登的姿态里叩响与尼采理想的共鸣,在人生无可避免的坠落处,找到那条回归自我的“超人”之路。

    ————————————

    两次攀登尼采的哲学之路,两代哲学家的跨时空对话

    在本书中,作者以新一代哲学家的身份重走尼采的阿尔卑斯攀登之路,将旅程中自己的感悟、困惑、惊喜、绝望、震撼、释然真实记录下来,眼前的风景、自身的境遇、尼采的人生、哲学的碰撞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场两代哲学家之间无形却又如有实质的精彩对话,带给读者奇特的阅读体验。

    从“绝望之路”转向“光明之路”,用尼采的哲学思想回应进退茫然的人生困境

    尼采人生中的困境与救赎,曾经通过哲学的呐喊而完成。本书作者带着为人夫、为人父、进退茫然、生活失去热情的人生困境与尼采的思想重逢,反复叩问找到人生出口的方式何在,最终将尼采的哲学思想剖析透彻,也将自己的哲学观点融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一条可能通向自由的光明之路。

    美国国家电台年度好书、《纽约客》《纽约时报》推荐

    本书名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8年度好书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各大媒体相继撰文推荐。英国哲学家奈杰尔·沃伯顿评价,本书“是关于哲学如何关照人生的严肃讨论,而这种讨论是通过作者个人的部分人生经历来呈现的。本书内容可读性强又趣味盎然,但并不显得松散随意,体现出了作者非常优秀的写作技巧”。

  • 漫长的战败

    作者:[美]桥本明子

    当战争成为记忆以后,记忆也成为了战争——

    将目光投向被刻意遮掩的过去,审视日本的历史问题与战争责任,

    探索重塑战争记忆的过程中,国家、媒体和个人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直面当代日本人的困境、社会的断裂,以及形塑战后社会的战败阴影。

    ◎ 内容简介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终战诏书》,同意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七十余年后,战败文化成了日本集体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谁该为战争负责和谁有罪,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分裂,裂缝之下的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为什么要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杀戮和牺牲?

    在本书中,桥本明子探究了三种互相抵触的战争记忆:“受害者”“施害者”和“英雄记忆”。这种分歧形塑了战后一代人对历史和自身的理解,并影响至今。桥本明子借助民族志、访谈和影像分析,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再现了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过程:政府、传媒、国家在其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因由?民族主义、和平主义、和解主义,哪条才是面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正确通路?不论个人还是国家,唯有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汲取其中的历史经验,才能超越分歧与创伤,免于重蹈覆辙。

    ◎ 作品看点

    ★ 深刻理解战后日本历史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解日本政府如何搪塞战争责任,普通民众如何回避战争责任。

    战争结束后,面对难以弥合的文化创伤,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争记忆,分别视日本为这场战争的牺牲者、受害者和施害者,据此延伸出三种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民族主义、和平主义与和解主义。厘清战争记忆的来龙去脉,深究其社会和政治根源,方能理解战后日本为何在三个选项中游移不定,始终未能正视其战争责任和历史问题。

    ★ 纪念活动、影视作品、报刊漫画,谁在形塑日本的战争历史?

    作者以一手资料探查日本战争历史的形塑过程:力图重建国家尊严的官方纪念活动和政治表演;采用纪录片、读者来信、社论等形式,重启战争责任核查,以期日本能承担战争责任的报刊媒体;强调个人和家族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以受害者身份呼吁和平主义的动画电影……战争记忆不是铁板一块,是国家、个体、媒体等在历史话语权微妙博弈的结果。

    ★ 当基础教育服务于政治诉求,教科书何以成为战争记忆的新战场?

    作者深入分析了5家出版社的15本历史和公民学高中教材,探索主流日本教材以何种立场和视角解读战争历史:是有意识选择的侵略之战?还是因政治经济压力、不得已为之的必要之战?用词和叙事框架的不同选择,暗含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

    ★ 著名学者沙青青导读,孙歌、小熊英二、伊恩·布鲁玛诚挚推荐。

    ◎ 名人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日本人对战争历史的看法,这是本必读之作。日本的战争记忆并非只有一种:讲述英雄的“美丽之国”的记忆,讲述被害者的“悲剧之国”的记忆,讲述加害者的“可憎之国”的记忆交织在一起。读者能在本书中发现历史认识问题的必要史实和理论。此外,也能学到如何正确地批评生我养我的祖国的过错,追求普遍性的道德的知识分子的做法吧。

    ——小熊英二

    桥本明子运用自己的聪敏、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彻底的诚实,写了一个读之令人心酸的话题。这是一个如此罕见的组合,每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伊恩·布鲁玛

    本书以新的研究方式讨论了一个老问题:分裂的三种战争记忆形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重建统一道德的困境。这个二战结束之后困扰了几代日本人的老问题,曾经在日本思想界内部和日本社会引起过多次争论。本书并没有给这个老问题增添新内容,但却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个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并没有过时;世代更迭,它仍然还在,并催生着后续效应。

    作者的国际化生活背景,以英文读者为对象的写作动机,使本书使用了浅尝辄止的“外部视角”。与日本社会的距离感使作者避免陷入其内部的思想冲突,但也妨碍了本书的思想深度。对希望了解日本战争记忆的中文读者来说,本书或许是很合适的入门书,期待它可以引发关于和解的进一步追问与思考。

    ——孙歌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不再是一种生活经历。但在今天的东亚,战争记忆的政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桥本明子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对日本人在战后十几年间处理创伤记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同情心的分析。

    ——安德鲁·戈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漫长的战败》都可堪称是一项重要的成就。这场长期的失败暴露了日本在身份认知上令人震惊的裂痕,这些裂痕将在未来几十年影响全球政治。

    ——杰弗里·C.亚历山大,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

    在桥本的文化分析之中,她更多的将着眼点放在微观层面的家庭,以及集体记忆在非西方国家形成的方式与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这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文笔流畅观点犀利。

    ——马克·A.沃尔夫格拉姆,哥伦比亚大学人权研究所教授

    《漫长的战败》为zui近兴起的关于“集体记忆”讨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贡献。不过,在这本书里,桥本却深刻地质疑了这一概念的价值,反而认为对于战争创伤,人们有着相互竞争,不一致的记忆,这对于理解当代日本尤为重要。

    ——《美国社会学杂志》

    桥本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民族主义、和平主义与妥协主义的交织叙述当中,以此激励长期笼罩在战败阴影之下的民族和政治认同。

    ——《日本时代》

    在这本及时、读之令人心酸、语言简洁流畅的书中,桥本审视了日本自战后就一直存在的“历史问题”。通过针对大量的初级材料进行研究:电影、电视,报纸、纪录片、小说、访谈、口述历史,教科书……她的结论是,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对这场战争,日本从没有过一致或统一的叙述。总结:这是一本必读书。

    ——CHOICE

  • 破碎的生活

    作者:[美]康拉德·H.雅劳施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 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 木心遗稿

    作者:木心

    弟子陈丹青说,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

    在木心手稿里“重逢木心”,有一些文字你也只能在他的原始孤本里读到!

    纪念木心逝世10周年 ,《木心遗稿》首次亮相,仅第1版第1刷赠有“木心笔迹珍藏卡”!

    -

    木心说,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埋没了。

    晚年从美国返回故乡乌镇之前,他决定,不入画廊,不进拍卖行,不接待采访,不作讲演,不发表文章,不收礼物,不题字——此七“不”,归国之日的态度也。

    木心说,人在历史的位置,也不过是一个床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估计逾百万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从内容和字迹推测,小部分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写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直到他2011年离世。

    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账单、书单、目录、信稿,偶尔信手勾画简单的书籍设计,还有他自己的墓园。读者熟悉的俳句、随感、旧体诗、自由诗,约占半数,其余部分,介于杂记、备忘、叙事、忆旧之间,状若自言自语,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遗稿终于能交到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诉苦衷。现在,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

    ★ 木心自己的“人物名单”,有鲁迅,有张爱玲——比如,被他提及最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是张爱玲,随时想起便絮叨几句。相对如今海内外张迷,木心的资格要算老的:1943 年张爱玲初试啼声,十六岁的孙璞就读到了。

    ★ 木心自己的“山中问答”,绝大部分遗稿的语气,只是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比如,“鲁迅是不会善视我的,背后斥我为‘资产阶级’。张爱玲是瞧不起我的,她会转身借用了苏青的话:‘我又不是写给你看的。’剩下来的便是我对鲁迅的敬重和对张爱玲的赏叹。”

    ★ 木心自己的“解药”,还是文学,从生前出版的著作(A面),到身后存世的遗稿(B面)——比如,他向来偷偷写作,抱着(近乎愉悦的)绝望。固然,囚禁与临老的绝望,不一样,但写作是他活着的迹象。他默默写下许许多多短句(简直姿态万千),但也不为发表,不过写了自己看看,算是气过、笑过了。

    ★ 木心自己早就预测到,他的读者百分之九十是汗滋滋的年轻人——编辑出版上,如同修补古木器、古建筑一般,一仍其旧,尊重当年的译名用法,精选影印手稿原图,保留月久年深的味道。软皮精装,开本清雅小巧,内文纸张是日本古版书纸。

  • 天吾手记

    作者:双雪涛

    《天吾手记》是小说家双雪涛的长篇力作。生命只有100个小时的觉醒者天吾,在台北街头邂逅正在变淡的女孩小久,寻找一座比101大楼还高的教堂,那里藏着少年友人安歌失踪的秘密……台北与东北,时空虚实交错的双城故事,十一篇诞生于生死边界、奇幻与现实彼岸的“手记”,一场穿行于未来与回忆之间的追寻徐徐展开:少女安歌的下落,生死未卜的警察蒋不凡,S市的女人穆天宁,彳亍在淡水河畔的李天吾能破解谜团,完成使命吗?

    ———————————

    ⭐️小说家双雪涛长篇力作,奇幻与现实交织的小说拼图,穿行生命与时空边界的追寻之旅——“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她,那就是无论如何不能把她遗忘”。100个小时之后,死亡就要来临。台北街头正在变淡的女孩小久,擦去笔迹的演算草纸,一座不存在的教堂,少女安歌失踪的秘密藏在其中……觉醒者天吾能破解命运的谜团,完成使命吗?

    ⭐️冲出日常,创造一个传奇世界——台北与东北,少女与警察,青春与暴力,困境与幻境闪回交错的双城记。平凡人的奇幻冒险,十一篇诞生于生死、虚实彼岸的“手记”,一场穿行于生命与时空边界的爱与追寻之旅。“明天开始,向着灯火走,不要回头。”

    ⭐️新版完整呈现,恢复千余字篇幅,极大还原小说原貌——“我对《天吾手记》的感情十分特殊,就像是在最寒冷的冬日我在驿站升起一炉火,几人围炉而坐,烤着地瓜聊着闲话,心里又都知道,明早还要远行。”从《天吾手记》到《平原上的摩西》,小说家通向自己的腹地,人物彼此勾连,故事交互生长,温柔的想象与冷冽的故土映照,不变的是凡人的信仰与纯真。新版恢复千余字篇幅,极大还原小说原貌。

    ⭐️台北文学奖创作年金入围作品——电影《刺杀小说家》《平原上的火焰》原著作者,易烊千玺、雷佳音、董子健喜爱,多部作品均有影视改编计划。小说家双雪涛曾获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等各大奖项。《天吾手记》入围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创作年金奖。

    ⭐️全新典藏版,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倾力打造——酷烈奇幻,经典质感,在寒冷的现实中,也有升华的浪漫出路。

  • 故事便利店

    作者:骆以军

    ◎ 作品看点

    ★ 这是一家只贩卖故事的便利店。店长:华语文坛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骆以军。商品: 40个故事、40个魔术时刻、40种人生启示。营业时间:24小时开放、全年不打烊。Slogan:故事消磨不眠之夜。——走进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属于你的人生故事:发光的房间,梦里寻梦,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白色的眼泪,爱的告白,陷入奇怪处境的蜜月旅行,弄假成真的顺风车游戏,少女食梦貘,缩骨功怪咖,迷失巴黎的新婚丈夫,张爱玲小说中的魔术盒子,白云机场的诈骗和尚,窘迫又爆笑的爱荷华之旅,充满科幻感的《红楼梦》第30回,流落南方的“未来的祖先”,绿帽丈夫的故事,美猴王的故事,最短暂的爱的故事,火车的故事……故事打开我们心中只有自己知道的那小小的密室,故事为我们留住最好的时光。40个温暖爆笑的故事,像一列有40节车厢的火车,可供我们暂时栖息,可带我们去未知的远方流浪,陪伴我们失眠失神的夜晚与白天。

    ★ 故事拯救听故事的人,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千零一夜》。本书源自“看理想”同名音频节目,开播以来受到无数听众的真挚喜爱,“长大以后再没有机会可以这样听人讲故事了”。——一段美不可言的听故事时光,AI时代人类的故事自救指南。“会讲故事的温柔暴力熊”骆以军,以罕见的幽默与戏谑、坦诚与柔情,讲述一个个像蔓生植物般迷幻感伤又温暖爆笑的好故事,难以言喻又百感交集。一个接一个光焰四射的故事,像一个接一个可以不断穿梭其中的梦境,带我们回到最初听故事的幸福时光。故事让我们知道天地之大、时间之无限、人之渺小,AI时代,故事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我们用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映照人类自己的面貌。在人类无法承受的恐怖、噩梦和哀痛中,在神遗弃我们而去、找不到一丝丝救赎可能的时候,故事却常常在无意中,救赎了听故事的我们。”

    ★ 小说家骆以军的40堂故事写作课,汇聚毕生说故事的精粹,展示故事的八百万种讲法;亦是40堂经典小说电影鉴赏课,骆以军私家书单片单最全曝光。——琳琅满目的故事货物架:《2666》《三体》《红楼梦》《西游记》《麦田里的守望者》《过于喧嚣的孤独》《命运交叉的城堡》《百年孤独》《心》《传家之物》《无双传》《牡丹亭》《恋情的终结》《雪国》《背叛》《香水》《冰壁》《肉桂色铺子》《获救之舌》《他人之足》《留情》《十诫》《黑镜》《银翼杀手》《千与千寻》《窃听风暴》《源代码》《花与爱丽丝》《姆明一族》《想做熊的孩子》……既有世界经典小说与电影的故事,更有小说家亲历或听闻的真实故事。骆以军以其独特的“故事炼金术”,召唤记忆,编织故事,里翻为外,光变成影,直至浮生如梦,万花入眼。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故事其实就是时光本身。

    ★ 顾客梁文道、许子东打卡推荐。在这家“故事便利店”,找回我们最初听故事的耳朵、听故事的心,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骆以军的《故事便利店》给我们的就是包含在动人故事之中的无穷启示,以及讲述这些故事的方法。看完这本书,也许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更懂得听故事的人,甚至是一个更懂得说故事的人。而且透过听和说故事,我们终于能够懂得了那些人生之中,世界之上那些平常没办法理解,平常没办法用别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梁文道)“骆以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故事。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事情,听他说来就是一个故事。这不只是说话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他观察力之敏锐。骆以军就是有这个本领。”(许子东)

    ◎ 内容简介

    这是一家只贩卖故事的便利店,店长是华语文坛最会说故事的小说家骆以军。在这家“故事便利店”,他为我们讲述40个主题故事,以及包含在动人故事之中的无穷启示:发光的房间,梦里寻梦,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白色的眼泪,陷入奇怪处境的蜜月旅行,弄假成真的顺风车游戏,少女食梦貘,最短暂的 爱的故事,南方的故事,火车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世界经典小说与电影的故事,更有小说家亲历或听闻的真实故事,它们关乎父亲、爱、死亡、后悔、安慰、同情、许愿、身体、疯狂、梦境等人类共通经验,打开我们心中那小小的密室,让我们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温暖怅然又回味无穷。

    故事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故事便利店》是小说家骆以军的40堂故事写作课,汇聚毕生说故事的精粹,展示故事的八百万种讲法。他用其独特的“故事炼金术”,并以罕见的幽默与戏谑、坦诚与柔情,讲述一个个像蔓生植物般迷幻感伤又温暖爆笑的好故事,点亮属于故事的魔术时刻,弥合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还原故事原本的魅力,难以言喻又百感交集。我们用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映照人类自己的面貌。在人类无法承受的恐怖、噩梦和哀痛中,在神遗弃我们而去、找不到一丝丝救赎可能的时候,故事却常常在无意中,救赎了听故事的我们。

    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走进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属于你的人生故事。

    ◎ 名人推荐

    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骆以军的《故事便利店》给我们的就是包含在动人故事之中的无穷启示,以及讲述这些故事的方法。看完这本书,也许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更懂得听故事的人,甚至是一个更懂得说故事的人。而且透过听和说故事,我们终于能够懂得了那些人生之中,世界之上那些平常没办法理解,平常没办法用别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

    ——梁文道

    骆以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故事。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事情,听他说来就是一个故事。这不只是说话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他观察力之敏锐。骆以军就是有这个本领。

    ——许子东

    当骆以军开始讲述生活,他启动的不是记忆,而是想象力。他喜欢那种破的、烂的、倒霉的、短命的,然后那种动物性的、野蛮的、蒙昧的、未开化的。每个字都长着毛。

    ——张悦然

  • 帝制时代的中国

    作者:[美]贺凯

    美国版“国史大纲”,美国大学中国通史教材

    “帝制”二字,讲透中国历史四千年

    “走进帝制”的历史,“走出帝制”的进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汉学经典名著,美国大学广为流行的中国通史教材。

    全书仅仅400多页的篇幅,就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较为详实地叙述了中国4000年的历史。

    “帝制”二字,讲透中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历史特点。

    ◎ 媒体及学者推荐

    此书是伟大的汉学之精华与经验之集成,是愉悦又艰辛的治学之体现……在贺凯教授诸多杰出的学术成就中,此书是最富有魅力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贺凯巧妙地完成了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他向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文明方方面面的丰富知识……为汉学家、老师和学生展示了通史式中国史的另一种写法。——《亚洲历史学刊》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组织结构……如此结构可以给予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直观又综合的视野……——《历史》

    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大学课程中的标准。它扎实但不艰涩,可以被推荐给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关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入门知识的人。——《华裔学志》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帝制时代的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简史》是一个完美的入门。它文字极佳,组织合理,是一部记录了从历史之初到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史的著作。——《东方学报》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著作,试图用四百多页的篇幅囊括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亚洲华尔街日报》

    这部书的优点在于一卷在手,中国史的大体脉络很清楚,而且作者关注很多文化的例证,因为他有过很好的汉学训练,这是晚近新的西文中国史不具备的。——陆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如何离开地球表面

    作者:卢西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渴望飞行?

    1000年来的科学家和冒险者都做过哪些飞行的尝试?

    飞机和火箭的历史上有哪些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

    莱特兄弟之前的几百年,飞机设计者为什么全都想错了?

    飞机上天必需的三大条件是什么?扑翼、滑翔机和飞机的区别是?

    热气球竟被作为战争利器?飞艇为 何没有变成主流交通工具?

    初代军用机的灵感为何来自鸽子和葫芦种子?

    早期战斗机飞行员怎样看清方向,甚至要边飞边降落亲自问路?

    最早的转缸发动机为什么装在自行车上?发动机百年来经历了哪几次关键革新?

    为什么“协和空难”事故的根源不是超音速本身?“黑科技”亚轨道轰炸机是否能实现?

    为什么导弹和火箭其实是一种东西?

    ————————————

    知乎荣誉答主的首部科普力作

    卢西是知乎航空航天领域荣誉答主、动力工程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硕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这是他的全新科普力作,一部带有人文性的技术科普书,除了飞机火箭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史,还讲述了航空航天领域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奋斗的故事。

    紧跟热点,迅速掌握基础知识

    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神舟十三号顺利升空,天和号核心舱和空间站正式运行,航天事业硕果累累;民用航天也向人们敞开大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公司也已经将商业太空旅行提上日程。2021年9月,珠海航展如火如荼地召开,多种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如何GET航空航天的知识点,才能看懂这些前沿资讯?飞机技术最近有哪些突破?火箭都有哪些类型,具体什么原理?登月飞行有几种路线?星际旅行必备什么样的发动机?

    人人都该懂点儿工程学思维

    如何像工程师一样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机场看到的飞机都长得差不多?为什么工程师从来不找正确答案,而是在多个方案中寻求最优解?最早的民航班机为什么是水上飞机?“ETOPS双发延程飞行”这条民航业规定,为何改变了世界格局?本书是航空工程师写给大众的入门手册,既没有复杂的公式、定理,也无需具备任何物理学基础,只有好懂的故事、清晰的插画和照片。用故事讲技术,普及工程学原理和民航知识,无论是大中学生、商务人士、驴友还是航空发烧友、军迷,都能有所收获。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洪堡学者王兵诚挚推荐

    “卢西的著作没有复杂的公式,但为我们明晰地讲述了千年来人类探索飞行的历程,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够深入了解人类探索航空航天的历史,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希望这部著作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于航空航天的兴趣,让知识的普及引领更多人才投身航空航天领域,推动我国乃至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

    今天,我们经常看航天项目直播或航展,但其中涉及的许多专业知识——如涡喷发动机、飞行控制、运载火箭、固体火箭、比冲、指令舱、逃逸塔——我们到底听懂了多少?如何讲清飞机、火箭的原理?在飞机和火箭的技术史上,又有多少至关重要的技术变迁和前赴后继的前辈?今天,我们都有机会坐飞机,但民航走过了怎样的曲折路程,才得以让我们更舒适、安全地到达?未来的民航机、真实的星际旅行又是什么样的?本书用一个个生动、幽默、动人的故事,普及了航空航天领域的许多基础重要的知识。

  • 怀疑者年鉴

    作者:[美]伊桑·卡宁

    ★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

    ★约翰·纳什般“美丽心灵”,数学版《斯通纳》《后翼弃兵》,天才数学家被诅咒的一生:一个伟大的头脑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毁掉自己,照亮并燃尽它所触及的一切。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推荐:“一部重要、严肃,并且在今天少有人写的小说”。卡宁创造出了一个真正伟大的“ 文学怪物”。

    ◎ 内容简介

    从小迈洛就意识到,自己很大程度上是父亲的翻版。这个孤独的中年人和妻儿住在同一座屋子里,却似乎执意要和所有人保持距离。在这个世界上,他完全是独自一人。他独自生活在这世上,也随时有可能独自离去。

    一直以来,迈洛都能从六个方位上想象出周围世界的形貌,并确定自己在任何一个三维地 形中所处的精确位置。也许这本领是他多年来独自在无路可循的森林里渐渐掌握的。

    作为一个在密歇根州大森林中长大的孩子,他还从小就学会了雕刻木头:阳光下的放大镜可以凝结出一颗倒置的太阳,游走于木纹之上,青烟升起而后消失,灼出一颗小小的星星;山毛榉树桩能够雕成首尾相接的木头链条,每节链环都刻成了拧转的形状,用手指顺着任意一节链环的表面滑动,都得绕上两圈才能回到原点,而不是一圈。

    其他人也知道会这样吗?对他而言,这些奇异的现象就像是某种秘密,某种只肯向他展示的力量。

    在终于把木链条封进树洞的那一天,他意识到自己越过了人生中的一座里程碑:很久以来,他都想创造出一样值得藏匿的东西。

    从那以后,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无法与之相比——

    森林里来的大学者。汉斯·博兰的得意门生。北奥克兰的伊萨克·牛顿。为拓扑学而生的天才。未经训练却才华横溢的数学家。马洛什猜想的证明者。菲尔兹奖章得主。野心勃勃的玄氏实验数学分部主任。难以相处的怪人。瓦尔登公共成瘾戒除中心的逃犯。被普林斯顿驱逐的教授。极端利己的情人。粗鲁傲慢的丈夫。厚此薄彼的父亲……所有的一切都能够追溯回去,犹如一个证明。

    木头链条如此,数学证明也同样如此,都是向上天发起的微不足道的挑战,注定要失败。毁灭性的失败就像个刺客,日日夜夜都潜藏在他的窗外。

    他再也无法凭借本能找出前行的方向。

    ◎ 评论推荐

    《怀疑者年鉴》不是一本关于数学的小说,而是一个数学家家族与其天才搏斗的故事。由于窥探上帝的秘密,他们被诅咒永远活在对知识的不满足中。......即使你的数学总是挂科也不妨碍你欣赏这部小说。——《华盛顿邮报》

    循环的结构,恰似迈洛擅长的拓扑学:叙事在事件的重复中展开,每一次都揭示出更多的细节。延展的时间,犹如一条莫比乌斯环:拧转的形状,唯一的表面,永无出口的路径,无休无止的循环。——《纽约时报》

    令人焦灼的场景,将卡宁的写作置于契弗、厄普代克、约翰·欧文式的美国东海岸家庭微观现实主义传统之中......一部重要、严肃,并且在今天少有人写的小说。——《卫报》

  • 黑洞之心

    作者:[法]奥海良·巴罗

    高密度知识+通俗易懂例证:一本值得慢慢咀嚼的黑洞科普入门读本

    这本科普小书提供了丰富的黑洞知识,兼具深度与广度,阅读中可以时时停下来思考与回味。

    避开艰深烦琐的专业术语,用于佐证的例子通俗易懂,降低黑洞谜题的难度,十分适合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年轻朋友们阅读。

    科普×哲学×文学:多重阅读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打开视野,挑战时空

    宇宙的复杂与简洁在黑洞上融为一体,这是物理学,更是哲学。

    作者采用跨界形式,把哲学与文学思想糅合进科普,深入浅出带来多重阅读体验。

    希望你在阅读后能够看到一个广阔的天空,拥有重新看待时间、空间的新奇视野。

    口袋里的黑洞:硬壳精装+手绘插图+超酷镭射贴纸,体验天体物理学惊心动魄的魅力

    32开窄长小开本,可单手握持,也可随身携带(方便在地铁上翻阅哦~);硬壳精装,封面荧光专色印刷;搭配有几十幅别具一格的手绘插图

    P.S.每本书附赠超酷黑洞主题镭射贴纸,光色变幻中呈现黑洞的壮丽。(还可以用来做手账~)

    希望这本书成为你走近美妙宇宙的一次契机。

    ———————————————————

    如果你掉进黑洞会发生什么?

    黑洞真的存在吗?

    我们能看到黑洞吗?

    ……

    黑洞简洁而神秘,任何东西都无法从中逃逸。没有人知道黑洞中心的样子。从诞生之日起,黑洞理论便成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焦点,更引发了人类无数奇妙的幻想与莫名的恐惧。

    《黑洞之心》旨在向读者展示黑洞的奇幻魅力 ,全书尽量避开艰深难懂的术语,抛开烦琐的数学证明,通过采用两位主人公一问一答的聊天方式,在不失科学、准确的前提下,传递黑洞种种重要的特性,展现黑洞对宇宙未来的深刻影响,将相关知识娓娓道来。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从广义相对论到新物理,本书将呈现目前人类已透彻掌握了的物理学成果,也将带读者漫步于物理学的前沿领域。

    ⭐️这本有趣的科普读本通过“赫”和“埃”的二人对话,逐渐揭开黑洞的时空奥秘,可以为具有一定现代物理知识同时对黑洞充满好奇的读者解惑。——吴雪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杰作!——《科学与未来》

    ⭐️很适合新手读者,同时也具备对入门读者极有吸引力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学术报》

    ⭐️通过这本小书,你将了解21世纪人类所需要知道的关于迷人的黑洞的一切。——法国科普协会

    ⭐️通过两位好奇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寓教于乐,带领我们探索这个迷人的宇宙天体。——《世界报》

    ⭐️也许我们是时候彻底放弃绝对时空的概念了。——法国文化广播电台

  • 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而好处尽享——那么,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

    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最大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

    从这一拷问人性的难题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传世经典《理想国》。在这本对话录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事关政体、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尽管讨论话题看似包罗万象,但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一终极之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个好人?

    果麦经典系列重磅推出2021全新《理想国》中文译本,带你领略人类伟大先哲的“奇思妙想”,认识这本奠定西方哲学基础的源流之作。

    四大版本特色助力读”懂“《理想国》

    ①汉译理想国首次采用“字对字”翻译,将古希腊原文与中文对应,标出每个古希腊单词的中文含义,尽量保持古希腊语法的变格和变位。

    ②完备详细的“注释”和“校订”。凡柏拉图引用的著作,均查阅原文并标明出处;凡专有名物首次出现,除通行译法外主要依据希腊语翻译,附上英语译法并做简要注解;凡重要哲学概念,主要参考已有译法,并提供相关学术研究证据。

    ③自述体改为对话体,照顾现代人阅读习惯,便于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哲学对话的风格,避免混淆说话人身份的情况。

    ④采用国际通用的斯特方码,即现代柏拉图著作研究者使用的通用引用页码;原文省略或指代不明的地方也用中括号加以补足和说明。

  • 东京绮梦

    作者:[荷兰] 伊恩·布鲁玛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 美国的反智传统

    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开创性地定义与分析“反智主义”

    长销半个世纪 频频预见美国政坛问题的指南之作

    清华政治系教授任剑涛万字导读 深入浅出解析经典

    洞悉美国历史与当下政治态势的不二之选

    「内容简介」

    说到美国人的特质,许多国家的人都会提到一个词:无知。特朗普的出现更是令这一印象深入人心。但是,美国人并非从来如此。北美殖民早期,新英格兰等地有着优秀的智识传统,建立了哈佛、耶鲁等最早的一批大学,在美国国父中也不乏学识渊博之人。然而,美国独立后不久,杰克逊的民粹主义政治种下了第一粒反智的种子。此后,福音运动在教会推行去精英化,高中教育的普及改革重实用、轻学业,使反智在美国大众心中彻底生根;而商业的蓬勃兴旺掀起实用之风,进步时期与新政对知识分子的仰赖更激发反智观念的反弹。在起起伏伏的历史波澜间,抵制智识的潮流不断壮大,直至今日之势。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以“反智”为切入口,综述美国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和商业历史,或回顾学者政客的唇枪舌剑,或罗列扎实可信的数据材料,在严肃批评中信手夹入三五行诙谐的掌故,于紧凑叙述后顺带跟上一两句辛辣的讽刺;须微观时,则描摹政坛商界之怪状,须宏观时,则鞭辟信仰思想之腠理。这本书流传数十年,不啻为介绍美国反智传统的经典之作,更是呈现出一副鲜为人知、入木三分的美利坚面孔。

    收入理想国译丛系列,耐磨牛津护封 80克银河书纸

    装帧考究 典雅庄重,收藏经典著作的不二之选

  • 脑子不会好好睡

    作者:[英]盖伊·勒施齐纳

    ★ 睡眠意义重大,埋藏问题万千

    睡眠组成我们每个人至少1/3的人生,而我们对它却少有认识。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做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睡眠模式有怎样的不同?睡眠中脑子内部上演着怎样的生化神经大戏?睡眠和抗氧化、防癌、抵抗心血管疾病和痴呆有怎样的关系?睡眠不足又会有怎样的急性及慢性危害?难受的“鬼压床”有没有破法?看似睡眠问题,背后竟然有神经损害、癫痫、抑郁等诸多原因?……种种重要问题,本书都会提供答案。

    ★ 比虚构更精彩的真实案例

    确实需要上课疯狂睡觉的中学生,可以得到医院的证明和假条?走在十字路口也会有人突然睡倒,这不是好危险?老奶奶梦游了几十年,过程中的高光项目竟是驾驶摩托风驰电掣?男子来咨询说梦话的困扰,却牵出了女友的精神问题……这些事件听来匪夷所思,却都是真实病例;其精彩乃至惊险固然令我们眼界大开,而其中真实的困境、道理、抗争、关怀,对我们每个会睡觉也还会醒来的人,都有巨大启发意义。

    ★ 不容错过的领军医生+故事大王

    作者是神经/睡眠科的主任医生,二十几年一直受训、供职于相关领域执牛耳的医学机构(帝国理工医学院、英国国立神经内外科医院、惠康桑格研究所、盖伊医院睡眠中心……),乃至担当领军人物,拥有傲人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病例积累,同时又具备通过BBC等媒体向公众科普、讲故事的多年经验和特色鲜明的英式幽默感。在本书中,作者同时发挥了专业和叙事两方面的长处,将奇妙故事和神经机理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大开眼界、手不释卷。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长期值夜班,提高患癌率……

    作为从业多年的睡眠科临床主任医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 :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而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 脑子不会好好睡

    作者:[英]盖伊·勒施齐纳

    ★ 睡眠意义重大,埋藏问题万千

    睡眠组成我们每个人至少1/3的人生,而我们对它却少有认识。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做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睡眠模式有怎样的不同?睡眠中脑子内部上演着怎样的生化神经大戏?睡眠和抗氧化、防癌、抵抗心血管疾病和痴呆有怎样的关系?睡眠不足又会有怎样的急性及慢性危害?难受的“鬼压床”有没有破法?看似睡眠问题,背后竟然有神经损害、癫痫、抑郁等诸多原因?……种种重要问题,本书都会提供答案。

    ★ 比虚构更精彩的真实案例

    确实需要上课疯狂睡觉的中学生,可以得到医院的证明和假条?走在十字路口也会有人突然睡倒,这不是好危险?老奶奶梦游了几十年,过程中的高光项目竟是驾驶摩托风驰电掣?男子来咨询说梦话的困扰,却牵出了女友的精神问题……这些事件听来匪夷所思,却都是真实病例;其精彩乃至惊险固然令我们眼界大开,而其中真实的困境、道理、抗争、关怀,对我们每个会睡觉也还会醒来的人,都有巨大启发意义。

    ★ 不容错过的领军医生+故事大王

    作者是神经/睡眠科的主任医生,二十几年一直受训、供职于相关领域执牛耳的医学机构(帝国理工医学院、英国国立神经内外科医院、惠康桑格研究所、盖伊医院睡眠中心……),乃至担当领军人物,拥有傲人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病例积累,同时又具备通过BBC等媒体向公众科普、讲故事的多年经验和特色鲜明的英式幽默感。在本书中,作者同时发挥了专业和叙事两方面的长处,将奇妙故事和神经机理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大开眼界、手不释卷。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长期值夜班,提高患癌率……

    作为从业多年的睡眠科临床主任医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 :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而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 迷路员

    作者:沈大成

    “你看着友邻,大家都一样,清洁、独立并光明。你们的历史已成碎片,此时散落在新的历史中,陈列在新的历史中,供新历史中的小个子人类去谈论。你如此被展出。你看不见旧朋友,两次喝问你的人,不在这个房间……你们不能随意拨开同时代的人向对方走过去,再交谈一次。假如再一次被问,一切都是徒劳吗?你要如何回答?”

    ★ 受广大上班族喜爱的沈大成继《小行星掉在下午》后最新作品集。以奇崛的构思、秀异的想象讲述十五个失去导航的“宇宙人”故事。

    本书是作家沈大成最新作品集。过去几年来她的作品持续引发广大上班族“打工人”的共鸣,发现这些看似荒诞的奇人奇事均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收录于前作《小行星掉在下午》中的故事《盒人小姐》甚至意外地“预言”了一个社交隔离、打疫苗成为常态的世界。

    新作《迷路员》聚焦十五个失去导航的“宇宙人”故事,再次呈现我们时代的异样日常:在星空剧场打瞌睡醒来却洞悉了宇宙奥义的人,早已废弃却始终与居民共生的小镇百货公司,世界上最后一个移动部落缩小巨人,在办公楼花园中躲藏数年的离职员工,不满足被固定在一个地方的人行天桥,负责看管星球大战战备物资的仓库值班员……这些非科幻非外星非奇幻非魔幻的故事,关注的均是宇宙中的各种存在。

    “我们走来走去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当然也有点知道在干什么,说我们不占有任何身份也不对,我们起码是迷路员。迷路员就像一个工种,得认认真真地干好它。”小职员作家沈大成有条不紊地想、仔仔细细地编织,又一次完成了非比寻常的想象之旅。

    ★ 两次入围青年文学奖短名单。作家苏童、唐诺推荐,“我是沈大成的读者”。

    沈大成以出版的两部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小行星掉在下午》两次入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短名单,获得两届多位评委专家的肯定。她的作品在同代作家中风格鲜明、独树一帜,以专属的奇思妙想描写当代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关怀这个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世界里那些“人”、那些物。

    作家苏童认为《迷路员》“想象力放松、开阔,摸不到边”。作家、评论家唐诺为《迷路员》手写数百字推荐语:“……沈大成的想象文字不惊不乍,总是如博尔赫斯所说用平静的话语讲一个一个神奇的故事。神奇发生了,但人是真的、实的。仍保有几乎全部人的生命基本细节。因此,她的文字时时处处自成隐喻,给我们一种屡屡回首的感觉。这个真实世界也许并不值得人如此眷顾,但终究,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有的。”“我是沈大成的读者。”

    【名家推荐】

    这一回,沈大成秀异的想象似乎又多朝前走了几步;或者说,她好像更自在了。她安静地、有条不紊地想,仔仔细细地编织,比之前更不怕进入那些难有答案的徒劳想象。把想象一个一个如此编织起来,便是一次又一次非比寻常的旅程了——是的,想象应该是路,突围之路,而不仅仅只是一阵烟花而已。

    ……她的文字不惊不乍,总是如博尔赫斯所说用平静的话语讲一个一个神奇的故事。神奇发生了,但人是真的、实的,仍保有几乎全部人的生命基本细节,因此,时时处处自成隐喻,给我们一种屡屡回首的感觉。这个真实世界也许并不值得人如此眷顾,但终究,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有的。

    ——唐诺

    沈大成的写作有一种训练有素的戏剧感、角色感、舞台感,小说中编织的所有冲突、文学矛盾都仿佛舞台矛盾、戏剧矛盾。有些看起来是荒诞的叙述,在现实当中却非常对称,她的风格在同代作家中非常鲜明,独树一帜,对现实和超越现实故事的处理时常让人惊讶。想象力放松、开阔,摸不到边。

    ——苏童

  • 海边的房间

    作者:黄丽群

    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的代表短篇小说集,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小说家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精巧布局,将人间悲欢斩落整齐,写出一个城市畸爱者的幽冷世界:老公寓里的弃女和养父,乡间卜算师与患病的儿子,梦游的宅男,中年独居女人和三花猫……语言的俏皮与一 个个意料之外被冻住的结尾,以及对平凡人事细致入微的体察,构成作品特有的文字张力。无常往往最平常,老灵魂的世情书写,温热冷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孤独。

    ◎ 作品看点

    ★无常往往最平常,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代表作,简体首次出版——荣获台湾多项文学大奖、两岸跨世代文学家盛赞、豆瓣高人气期待华语小说《海边的房间》盛夏来袭。黄丽群是台湾新生代小说家代表人物,短篇小说集《海边的房间》荣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华文奖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入选金马影展。简体版首次推出,作者亲选篇目,新增3篇新作,是其二十余年写作生涯的结晶。

    ★爱的卜算师,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拨动大命运上的小机关——黠慧之心,刁钻之笔,小说家黄丽群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故事精巧布局,卜算爱与命运,将人间悲欢大戏斩落整齐。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温热俏皮,幽冷美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无常。炉火纯青的汉语之美,沉迷进黄丽群爱的算式。

    ★城市畸爱者的世界,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写给孤独患者的恋歌,人生逆旅中的安顿。 “我写了各种不美的,零星的,凋的,毁的,那些我总是不可克制而一再抚摸的人生小瑕疵。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就必须自欺,自欺久了就会坏掉。”语言的俏皮与一个个意料之外被冰冻的反转结尾,形成黄丽群作品独特的文字张力。

    ★“已经很久没有一路直达阅读沸点,皮肤被烫伤的感觉了。”郭强生、骆以军、柯裕棻、张怡微、七堇年等两岸作家盛赞。——“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黄丽群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

    ◎ 评论推荐

    文字有天生的高贵。她的故事如在显微镜下变形虫们不可思议的款款摆动。——骆以军

    丽群正是这样的,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她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柯裕棻

    丽群的小说让我们听见另一种“为甚么不”的疑问,为什么纯情不可以难以下咽?为什么绝望不可以无聊琐碎?她的小说透露出的不急不徐,不标新立异,不大惊小怪,反成就了一种独特主题——美好的破碎。值得期待的小说还真不多,而我终于等到了这一本。——郭强生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面对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下去,生怕要看完了似的,舍不得读太快;一路直达阅读沸点,几乎要烫伤触摸书页的指尖。我惊讶于发现这么好的小说家——黄丽群《海边的房间》真是能定义什么叫杰作的小说集。——七堇年

    黠慧之心,刁钻之笔,自慢之人。——傅月庵

    文笔细腻尖锐,结构层次清楚,令人惊奇。从未看过女性的嫉妒可以写得这样深沉,这样充满伤害性。——季季

    现实最无常,小说人物自己却巴望常态化的人生;无常与常态的辩证,就是黄丽群最新小说集的主要课题。“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问。在哪里?就在投资市场中,像黄丽群一样慈眉善目,穿上规范时间节拍的马甲,束紧一点,再紧一点,跟她一起沉迷在她所爱的算式里。——纪大伟

    黄丽群《试菜》则“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切口进入,探讨了母爱的复杂内涵。——吴义勤

    在台湾,黄丽群拥有众多读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五年之内囊括全岛四次三大报文学奖,更因为她笔尖下的跌宕人生,将故事还原为故事本身,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是要演给读者看一套悲喜大戏。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是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卜算子》。患病的儿子要照顾养父,好似恶疾与衰老猜拳。小说写得从容平稳,将常情中所可能想象的低落层层推进,不战不逃,套用时髦的话说,对于生命终极的虚无好似一盘没下完的棋静止于家庭。这是取巧的题材,但文中有一句话很动人,黄丽群写道“无常往往最平常”。——张怡微

    在黄丽群最具声名的短篇小说《海边的房间》里,最具原创性的,并非某种社会新闻和影视剧里见惯不惊的暴力、情欲乃至伦理戏,而是某种作者企图捕捉的“诡异自明性”,如此,我们不绝于口的所谓现实的荒诞离奇遂在小说家这里转化成人世的“天经地义”。——张定浩

    这作者握着的哪是笔啊,分明是一把刀。——豆瓣网友 知暖

    有种初读阿乙《鸟,看见我了》时的惊喜,却读到了别样的主题。“畸爱”也许是黄丽群这些短篇中最为耀眼的主题,可她却远未止于此。她以成熟的谋篇布局以及不经意的笔调,看似轻描淡写、却实则入木三分地谈许多“可能性”,谈孤独,也谈空虚,抑或等待,甚至是平淡生活中的荒诞与黑色幽默。有些麦克尤恩早期的影子,尤其像极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豆瓣网友 Magic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