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史

  •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作者:袁一丹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 从马尔克斯到略萨

    作者:【西】A.埃斯特万 / 【西】A.G.奎尼亚斯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叙事文学领域的“文学爆炸”,将拉丁美洲文学推向了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吉列莫·卡布雷拉·因凡特、何塞·多诺索、胡里奥·科塔萨尔等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以及诸如卡洛斯·巴拉尔和卡门·巴塞尔斯这样的文学编辑和代理人在“文学爆炸”的舞台上一一登场。

    作者以其记者的敏锐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梳理了“文学爆炸”的起始、高潮和尾声的重要时刻,展示了“文学爆炸”与古巴革命之间的深刻渊源、文学与政治不可剪断的联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动日常、马尔克斯与略萨这两位“文学爆炸”主将从互相欣赏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始末等细节。

    本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那段历史,为此,作者既采访作家,也采访作家的朋友、与他们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书中引用的资料还包括出版物和作家之间的往来信件、个人陈词等文字资料。很多资料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或是之前从未发表过的。

  • 中国文学史新讲

    作者:王国璎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 学者、国学世家的传承者王国璎延续数代学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用细腻亲和的笔调,重新讲述中国文学悠长跌宕的“一生”。从先秦的神话传说,一路走过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丰沛的情感与思想跨越3000年岁月,在当代与我们重逢,并激发着血脉深处的共鸣。 这部文学史重视体悟文学之美,而且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叙述路线——它不是单纯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的流变为叙述线索,兼顾中西比较、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作品精读与时代风潮。整部文学史如同一部宏大乐章,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声部”时而独自奏响,时而震撼地合奏,时而彼此影响、应答。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现在眼前,其壮美与丰饶则将久久震荡心魂。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面向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它重视体悟,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感染力,像讲故事一样将中国文学的“一生”娓娓道来,帮你重新发现文学之美。 2、作者王国璎家学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历史语言学家,曾师从傅斯年、汤用彤,与台静农、许世瑛等国学大师长期共事。王国璎深得其父言传身教,堪称数代中国学人知识的传人。她不仅有扎实的文献功夫,还有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新观点的广泛理解、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与精当品评。 3、王国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名校,与学者袁行霈、叶嘉莹合作开课。她以半生所学打造这部《中国文学史新讲》,获得了诸多认可,被台湾辅仁大学等名校推荐阅读。 4、采用新的叙述路线,使文学的体系更为明晰完整。这部书的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 5、对当代人来说,这部书会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你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6、装帧精美,适合收藏。封面取自北宋画家许道宁《秋江渔艇图》,三卷可连成连绵的山水,意境高远。

  • 现代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基博

    钱基博著作集 之一。
  • 台灣新文學史

    作者: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 近50萬字,撰寫時間長達12年,幾度修訂 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 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 《台灣新文學史》,全世界台灣讀者必讀!! 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重量級著作 《台灣新文學史》(世紀典藏精裝版),華人世界驚嘆 陳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 歷時12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 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10年的群聲並起, 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期許之書。 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 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 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 《台灣新文學史》全書近50萬字,共分24章,陳芳明以獨到觀點評論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本書同時附錄台灣文學史大事年表,扼要記載台灣文學發展面貌。 《台灣新文學史》把台灣新文學的開展過程,劃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階段,一步一步探索台灣作家的文學想像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顯現台灣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深度與高度。從流離文學到在地文學,從階級議題到性別議題,從漢人書寫到原住民書寫;從本島到離島的作家,以豐富的藝術技巧向世人展現美麗的文學台灣。左翼文學、皇民文學、反共文學、鄉土文學、現代主義、眷村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馬華文學、留學生文學……均一一羅列在內。
  • 德国文学史(第5卷)

    作者:李昌珂

    《德国文学史(第5卷)》主要内容:德国文学史时间跨度五十多年,以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开端,以20世纪过去的最后一年2000年为结束,德国当代史上的几次非常重大的事件: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1949年战后德国分裂,1961年柏林墙修建,1990年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等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 阿拉伯文学史

    作者:蔡伟良,周顺贤

  • 德国文学史(第4卷)

    作者:韩耀成

    《德国文学史(第4卷)》第一章为自然主义(1880—1890)、第二章世纪更迭时期的文学(1890—1910)、第三章第表现主义文学(1910—1925)、第四章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学(1919—1933)、第五章第三帝国时期的文学(1933—1945)。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作者:陈平原

    本书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作者: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由香港青文书屋初版于1997年6月。1999年,应主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书系”的陈思和、王晓明先生之邀,作者将《概说》作了少量修订,并与另外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为《当代文学概说》,作为“书系”的一种,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版。
  • 1956:百花时代

    作者:洪子诚

    《1956:百花时代》里所要评述的,是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称之为“百花时代”。 这个称谓的由来,主要的根据,当然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毛泽东提出了并开始实施被称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个方针的提出,有着国际上的和国内的深刻的背景。它的名称,采用了一种描述性、想象性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并与中国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历史情景(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相联系。这一比喻性概念,以及它的提出过程中对内涵的不断限定与修正,使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相距甚远,也让具有不同立场的人,在这一口号之中安放各自的期望,寄托各自的想象。总之,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勾起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的憧憬。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空间似乎一下子拓展了,变得开阔了起来。历史也许并没有单一的主题,但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应该说是有相当一致的意向。
  • 当代文学的概念

    作者:洪子诚

    《当代文学的概念》内容简介:回答六个问题,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的概念,当代文学的“一体化”,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文学作品的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现代文学”,我们为何犹豫不决,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等等。
  • 嬗变

    作者:刘纳

    《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修订版)》对辛亥革命时期、1912-1919年、五四时期三个阶段不同的文学风貌做了梳理勾勒,着重揭示出中国文学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从“旧”到“新”的历史性嬗变。 《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修订版)》引用了大量史料,包括来自各种类型作品的大量实例。作者力图在别人不经意处发现历史信息和艺术内涵,进而抓住文学历史的种种征候、发展进程的点点轨迹,既描绘出一幅幅文学史画面,又提出了一个个值得人们认真思索的见解。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套装共3册)

    作者: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 编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修订本)(套装共3册)》阐述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文学体裁。总结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 香港文学史

    作者:刘登翰编

    内容介绍 《香港文学史》全 面介绍了香港自开埠以 来至1997年回归祖国 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概 貌,反映了香港文学的 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 背景,评介了各个阶段 的主要作家和作品,阐 述了香港文学与中国内 地文学的分合关系,以 及香港文学的价值与特 色:既不是西方文化的 照搬,也不是母体文化 的守成,而是在东西两 种文化的交会、融合基 础上的超越,体现了其 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 化的特征。 本书是一部有相 当学术水平的文学史, 对香港文学研究者、爱 好者和大专院校文科师 生都是一部有价值的专 著。
  • 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

    作者:黃一農

    黃一農院士自2010年起從事了一場奇特的學術探險,他以初學者身分進入傳統深厚的紅學領域,並“穿越”至清朝,希望能探究他所揭舉的「e考據」,可否在大數據 (Big Data) 時代建立文史研究的新典範。對這本學習筆記的學術史定位,許多人有較深的期許……。 納蘭家六姊妹是本書最大發現之一,長女嫁曹雪芹的二表哥福秀,次女嫁乾隆朝孝賢皇后之親弟傅恒,另女所嫁弘慶的祖母密妃王氏,更是乾隆初年首位獲允回家省親的嬪妃,並曾在康熙南巡時於蘇州尋獲斷絕音信二十年之父母,她應就是賈元春的原型......。 在細究曹寅及曹荃兩房複雜的過繼關係後,本書新推斷曹雪芹的生父乃曹頫,其生年上限為康熙五十三年 (1714),抄家時不超過十五歲,此書之出版可能正值這位曠世奇才的三百週年冥誕!
  • 西洋情色文学史

    作者:(法)亚历山德里昂

  • 中国武侠小说史

    作者:罗立群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流传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名家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无论在思想内涵,或是叙事技巧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 本书试图对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源流、发展、得失及其与中国社会和民众文化心理的关系,以及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 中国乡土小说史

    作者:丁帆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昔日那个笼罩着温情诗意的田园便从烟雾迷蒙中浮现出来。乡土,一个凝固着静态的农业文明的缩影便成为思想家、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在乡土小说的世界性发展中,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乡土小说经历了一个从萌生、繁盛、蜕变、断裂、复归到再度新变的复杂而曲折的递妙语连珠过程。随着作为一种文类的乡土小说在发展中对自身美学形态的逐渐确立,相应的理论认识也逐渐由混沌变得清晰、丰富和复杂。理论的阈定与乡土小说的历史性状态并不总是一致的,而在对其一致性的追求与弥合中,理论与史论都得以向深度展开,从而不断地逼近乡土小说这一巨大存在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