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史

  • 日本车站史

    作者:[日] 原田胜正

    ★日本铁道史学会首任会长著作,介绍日本铁路车站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建设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从“公共空间”概念出发,探讨日本铁路车站在近代社会与城市发展中的位置。车站建筑和车站在城市交通网中的集散作用,不同程度影响着近现代都市人的生活;

    ★除日本铁路官方早期史料外,亦采用相关时代文学著作、社会新闻及亲历者回忆录等材料,角度多样;

    ★重点介绍日本首条铁路线的起点新桥站,城市枢纽东京站、大阪站及名古屋站,连接海港的下关站、博多站等代表性车站;

    铁路是近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为人们带来了不受限制的、平等的移动自由。作为铁路与城市的“接口”,铁路车站也成为近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

    明治初年,响彻新桥站的一声汽笛,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帷幕。以横滨站和东京新桥站的出现为开端,车站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往来车站的每一天”成为新时代的象征之一。同时,作为城市枢纽和住宅区中的重要公共空间,车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还控制着人群和信息的集散。正是在这种集散中,近代社会的“公共意识”得以逐步确立。

    本书从选址、城市规划、建设等多个角度,佐以文学著作、纪实作品和调查报告,追溯日本近代关于铁路车站的共同记忆。

  • 南京城市史

    作者:薛冰

    前有蒋赞初《南京史话》 今有薛冰《南京城市史》

    全面讲述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

    中国首部城市史 南京文化经典读本

    完整呈现清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

    明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

    ★编辑推荐

    ◎第一次全面讲述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南京首部通史;中国首部城市史

    本书为大家展示的,是同一空间的时间图景,也就是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古到今的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北阴阳营文化到21世纪的“和谐南京”,打通时间的脉络,全景展现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为中国首部城市史。

    ◎南京文化经典读本,曾获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荐

    南京是帝王也是佳丽地,是六朝古都也是十代都会 ,是悲情城市也是和谐之都,本书道尽一座2500年城市的辉煌与磨难、前世与今生、内涵与外延,为南京文化经典读本,已长销十五年。

    ◎以文字为本,辅以历代地图、文物考古图、古画、老照片、摄影新作,古今呼应,从数个层面,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对南京的生长和发展进行想象、描述和还原

    最新版的《南京城市史》,收入历代地图50幅、文物图20幅、古画45幅、老照片60幅、现当代摄影家新作40幅。南唐以前,以文物考古图为主,明清时代侧重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摄影家、旅行家的南京影像,唐宋、明朝和21世纪,分别增加图文特辑,补足金陵胜景与意象空间。

    ◎经南京德基美术馆授权,将长达十米的清代宫廷画师《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全卷收入,单独印刷,作为附册,以呈现南唐至宋代的金陵风貌

    国宝级《清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为研究宋代社会风俗史、经济史、商贸史、农业与手工业史、建筑史乃至交通运输史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图画参考依据。此图由南京德基美术馆于2015年斥五千万巨资竞拍获得,回归南京,首次收入大众图书。

    ◎收入明代金陵状元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印证“世界第一大城”的城市想象与记忆格局。

    晚明文人士大夫兴起游冶观览胜景风潮。朱之蕃自选“金陵四十景”,调和金陵王气与文人品位,顺应城市想象的惯性路径,远追南京的六朝文化,从而形塑记忆城市的格局,确立了影响至今的南京城市游冶空间。书中以特辑完整呈现。

    ◎20多张新世纪高清大图,从黑白记忆跃入彩色现实,城市生长具体化、细节化

    本书最后汇总南京几位青年摄影师方飞、赵耀、阮忠等在新世纪所拍摄的今日飞速发展的南京新城面貌和老城历史文化遗产新貌,展现当下和谐发展的新南京。

    ★媒体推荐

    国内第一本为单个城市撰写的通史,全面、系统阐述南京城市发展历程。——南京日报

    ★内容简介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山、水、城、林”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梳理出现代南京城市生长的脉络和城市建设的若干重要经验,如跨江发展、面向大海的胸怀,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功能区分明确的特色,尊重原住民权益的原则,保老城建新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等 ;尤其是通过反思近百年间历次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得失,探索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建设的问题,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做了宏观层面上的品评,也为城市未来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 江户町

    作者:[日]内藤昌 著 [日]穗积和夫 绘

    ◑李乾朗、青山周平、李长声、止庵 倾情推荐

    ◑东京是如何建成的?

    150余幅手绘图复现江户町建造过程,生动描绘江户时代日本庶民生活图景

    ◑日本都市史学者内藤昌与日本建筑插画泰斗联手打造

    ············

    ▶《江户町(上)》

    从杂草丛生的荒地发展为与伦敦、巴黎比肩的国际大都市

    作为东京的前身,江户町开创性地打造“の”字形城市布局,巧妙利用山丘、河流等自然地形,不受限制地不断向外扩张。历经五十年光阴,曾经荒芜的江户发展成为热闹非凡的日本第一大都市。然而,明历三年的一场大火,却使江户城大天守和江户町毁于一旦。

    ▶《江户町(下)》

    浴火重生,谱写出一部至今不褪色的“江户文化史”

    德川幕府以一套崭新的计划完成重建工程,应对都市清洁、治安等诸多问题。这一系列的建设工程使得江户成长为一座首屈一指的国际都市。

    江户的市民文化也由此蓬勃发展,无论是歌舞伎、大相扑,还是浮世绘、浮世风吕,在传承与发展中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

  •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作者:费丝言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

  • 那间街角的茶铺

    作者:王笛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 罗马:永恒之城

    作者:(澳)罗伯特·休斯

    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可靠、精准、生猛,庖丁解罗马

    •一座罗马城=一部西方艺术史+西方世界历史,一本《罗马:永恒之城》=大理石般历史质感+湿壁画般艺术色泽

    •他被《纽约时报》《卫报》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其姊妹作品《新艺术的震撼》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

    ★一座罗马城=一部西方艺术史+西方世界历史。有的人可以谈谈罗马的历史,有的人可以谈谈罗马的艺术史,但很少有人可以同时做到这两点。这本《罗马:永恒之城》完美结合了这两点。休斯不仅比我们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到罕见艺术品,他更能透过它们为我们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罗马。那座有大理石般历史质感和湿壁画般艺术色泽的罗马。一本《罗马:永恒之城》就够了。

    ★被《纽约时报》《卫报》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的罗伯特•休斯的代表作。其《新艺术的震撼》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这位艺术批评界的“生猛海鲜”,在《罗马:永恒之城》中,以其渊博的学识、特有的语言风格为大众打开通往罗马的艺术人文之门。

    ★ 一部可靠、到位、好读的历史书,附历史珍贵插图。全书从古罗马城的建立→奥古斯都罗马的鼎盛→古罗马的衰落→基督教的罗马→中世纪罗马→文艺复兴→十七世纪罗马→巴洛克鼎盛时期罗马→新古典主义时期罗马→现代罗马→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罗马→梦回罗马。一日看尽长安花。以“读城”拼砌你的世界历史。

    罗伯特•休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与文化评论者之一,给我们带来了一部纵横延伸、广泛深刻的私人罗马史——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帝国,也作为西方艺术与文化的起源。休斯追溯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艺术品以及翔实的历史细节,描绘了罗马的建立与发展,从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展,早期基督教的兴起,文艺复兴,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兴亡,一直到现代罗马。偶像崇拜与亵渎神明、践踏侮辱与肃然起敬交相混杂。无数艺术隗宝与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重唱出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辉煌。

    ◎ “以一针见血的犀利笔触,休斯记述了从奥古斯都大帝到费德里科•费里尼时代的罗马艺术与建筑。这堪称一项艰巨的工程,但尽管偶尔相当固执己见,休斯却是一位颇具趣味的评论家。”——《旁观者》

    ◎ “若要游历罗马,你无疑应该带上这本由激情洋溢、博学多闻的好斗者写就的旅行指南——一部融汇了历史、艺术与旅行见闻的鸿篇巨著。”——《星期日泰晤士报》

    ◎ “我们爱读休斯,恰恰是因为他摒弃了今日艺术史写作中司空见惯的束手束脚、忸怩作态。多亏不用为了保住大学里的终身教职或谋求梦寐以求的美术馆馆长之位而发愁,他才能以发自肺腑的热情直抒胸臆,抨击庸碌无能,以激情来捍卫卓越。”——《文学评述》

    ◎ “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通晓展露无遗。”——《星期日电讯报》

    ◎ “讲好一段延续了近3000年、在西方文明起到中枢作用的故事,需要记述者具有几乎难以达到的渊博学识,还要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使读者不至于患上文学版的‘司汤达综合征’。休斯先生,《时代》杂志的澳大利亚裔艺术评论家,比任何人都更接近胜任上述工作,以这部包罗万象的书卷,他大获成功。”——《经济学人》

    ◎ “与一位伟大的向导同游一座伟大的城市:还有谁还能做得更好?”——《旗帜晚报》

    ◎ “休斯在书中扮演了一位兼具趣味性与渊博学识的向导。他是个无可挑剔的故事高手,高屋建瓴、自信自如、诙谐机智。”——《每日电讯报》

    ◎ “在这部庞然大物般的巨著中,休斯抓住了罗马精神的真髓:纵使艰难险阻、挫折失败,依然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视野》

  • 罗马传

    作者:[俄]维克托·松金

    罗马,西方文明的起源地。歌德曾说:“看到罗马就看到了一切。”罗马被誉为世界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希腊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建筑……星罗棋布。阅读罗马建筑,残缺的艺术之美串联起古今罗马的发展史。

    两千年时间与数米土层相隔的距离,遥望古罗马,朦胧而迷幻,维克托·松金摒除了这些障碍,透过意大利今日的样貌得见公元纪年前后蒸腾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初生活,呈现了所有的残酷与伟大,奢华与繁杂。

    本书跟随松金对“永恒之城”爱的步伐拜访歌德、拜伦、果戈理、狄更斯、马克•吐温,大师笔下的罗马,或思想深邃,或灵动鲜活。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指南,超脱于你目之所及的建筑及景色,这座城市从神话时代建城起就充满传奇色彩,诸神的传说、勇士的决斗、战争的苍凉、权力的荣耀、文艺复兴的鼎盛,冲突却并存。

  • Hankow

    作者:William Rowe

    This is the second volume of a two-volume social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Hankow, a city of over one million inhabitants and the commercial hub of central China. In the first volume,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1984), the author emphasized the dynamism of late imperial commerce, the relation of the metropolis to its hinterland, and the corporate institutions of the city, notably its guilds, which assumed a number of functions we normally attribute to a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this volume, the focus is on the people of Hankow, in all their ethnic diversity, occupational variety, and constant mobility, and on the social bonds that enabled this mass of people to live and work in a crowded city with much less disruptive social conflict than occurred in Hankow's counterpart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Built into the argument of the book is a running comparison nineteenth-century Hankow with such cities as London and Paris in the somewhat earlier period when they, too, were experiencing the growing pains of nascent preindustrial capitalism. How are we to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the cities of early modern Europe were so much more prone to protest and social upheaval than Hankow was in a comparable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author finds the answer in the cultural hegemony of an activist elite that fostered moral consensus, social harmony, and an aura of solicitude for th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at every social level, exemplified in such service institutions as poor relief, firefighting, and public security. Toward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owever, the social bonds that had held Hankow together were beginning to fragment, as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growing class-consciousness fostered an atmosphere of increasing unrest.
  • Peking

    作者:Susan Naquin

  • 中国城市史纲

    作者:何一民

    熊月之&张生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综合研究方面下过很深功夫,有多种论著问世。在《中国城市史纲》中,他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城市产生、发展的整体历程。将中国城市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战国的“城市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从秦代到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古典城市发展时期”,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时期”。
  • 隋唐两京坊里谱

    作者:杨鸿年 著

    《隋唐两京坊里谱》作者以[宋]宋敏求《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为主要依据,参考多种有关史料,编撰成此书。读者可以极为便利地以坊里为单位,检索到所要了解的坊里在两京的方位,以及有关的建筑分布、人文活动、历史事件的种种资料。隋唐时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
  • Beyond the Neon Lights

    作者:Hanchao Lu

  •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

    作者:Joseph Esherick (Edi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ttention of some historians focused to a remarkable extent on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century. This work brings together research by a number of key contributors to this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offers a broadly informed, coll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late-Qing and Republican elite project fundamentally to remake cities.
  • 美国城市史

    作者:王旭

    本书是“中华美国学丛书”之一。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城市化首发于率先产生工业革命的英国,而后相继出现在其他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该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这些变化有其规律
  • 纽约史

    作者:[法] 弗朗索瓦·维耶,François

    传奇的“自由之港”、美国的门户、美洲大陆的银行、文化的拼盘,象征着超级大国的成功,又代表着撕扯她的各方力量——纽约,首先是资本主义之女。很早就成为贸易天堂的她,与码头、工坊、办公楼的同呼吸共命运,其活力使之成为伦敦的竞争对手,一同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哈德逊河岸的这座大都市不断改变着他的尺度。19世纪末,第一批摩天大楼在华尔街附近拔地而起,1900—1940年,城市居民人口翻了一番。小意大利、下东区的犹太街区、哈勒姆——纽约还是一座新的巴别塔、一个城的母城邦。她的现代性不只来自城市景观——有人觉得是仙国梦境,有人认为像但丁地狱;其现代性也建立在城市的战争与分歧,以及创新能力之上。这座信息之都发明了娱乐工业、百老汇的众多剧场和康尼岛的主题乐园。跻身于先锋潮头,她成为爵士乐和意识形态争论的胜地,迎接着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这些人的到来反过来加强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今天,作为全球文化中心和美国梦范本的纽约,继续吸引着新移民。“纽约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勒·柯布西耶曾写道,“这是一座正在发生中的城市”。 本书从荷兰人到达哈德孙河畔开展商业与殖民活动写起,一直写到“9•11”事件之后,描述了四个世纪里纽约从荷兰贸易线路的中转站、英国殖民港口,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对纽约经济、政治、人口、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结构、多元文化等做了全景式描述。全书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纽约如何逐步成长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大城市,成为流行文化的中心和一个拥有众多移民的多元化城市——一个“大熔炉”“万花筒”的过程。
  • 南宋都城临安

    作者:徐吉军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 序言 前言 宋室定都临安 第一节 宋室南渡及定都临安 第二节 宋室定都临安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相对安全 二、发达的都市经济 三、便利的水陆交通 四、优美的山水风光 第三节 宋室南迁后中原文化对临安的影响 一、商业 二、手工业 三、城市建设 四、社会风俗 五、文学艺术 六、文化娱乐 七、宗教信仰 第二章 都城的规划与营建 第一节 都城的规划布局 一、“南宫北市”的城市布局 二、现实主义的城市生态区划 第二节 宫城 一、宫城的建造过程与宫城门 二、宫殿 三、坛庙 四、御前宫观 第三节 府城 一、外城城墙的建造 二、城门的设置 第三章 都城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临安府治 二、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 三、历任知州、知府及其任职时间 四、任职特点 第二节 治安管理 一、几种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 二、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措施 三、城内外各厢坊的设置与分布排列 第三节 消防 一、历年火灾状况 二、火灾频发的原因 三、防火措施 第四节 环境卫生 第四章 市政建设 第一节 街衢 一、御街 二、城内大街 第二节 运河 一、城内外的运河 二、运河的疏浚与管理 三、漕运、粮仓与码头 第三节 桥梁 一、桥梁的地区分布 二、桥梁的种类与特色 第四节 渡口 一、主要渡口 二、渡口的管理与制度 第五节 饮水设施 一、饮水设施的建设与维修 二、饮用水的供应与饮用水源的保护 第六节 钱塘江江堤 一、历年潮灾概述 二、钱塘江江堤的修筑 第五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总数的发展 一、南宋初年人口的增减 二、南宋后期人口的划时代增加 第二节 人口的构成 一、以官僚为主的上层社会 二、商人与工匠 三、市井小民 四、农民 五、僧侣与道士 六、军士 第六章 西湖 第一节 官府对西湖的治理 一、张澄治理西湖 二、汤鹏举治理西湖 三、周淙治理西湖 四、张杓治理西湖 五、赵与 治理西湖 六、潜说友治理西湖 第二节 西湖风景区的布局 一、南山路 二、西湖三堤路 三、孤山路 四、北山路 五、葛岭路 六、三天竺路 七、西溪路 第三节 西湖十景 一、“西湖十景”的形成 二、“西湖十景”的景色 第七章 都市经济 第一节 商业 一、城内外店铺遍设 二、市场经济发达 三、商品琳琅满目 四、经营特色鲜明 第二节 手工业 一、官私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主要行业的手工生产 第八章 文化娱乐 第一节 教育 一、太学 二、武学、宗学和医学 三、府学、县学与乡校、家塾、舍馆、书会 第二节 绘画与书法 一、绘画 二、书法 第三节 科学技术 一、杨辉在数学上的成就 二、医药 三、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第四节 音乐与歌舞 一、音乐 二、舞蹈 三、歌曲演唱 后记 编后语
  • 城市政治学理论

    作者:[英]戴维·贾奇等

    《城市政治学理论》对构成城市政治争鸣的主要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汇集了国际学术界令人尊敬的一群学者,他们对关键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围绕四个主要问题展开。第一篇着眼于权力的视角,吸纳了传统和近期的理论。第二篇探讨公共官僚机构的本质和城市政府中那些拥有领导角色的官员的重要性。第三篇研究公民参与城市政治过程的方式。第四篇将城市政治放在社会、经济环境和政府的复杂性结构这些特定的背景中加以考察,这些背景都是城市政治必须运行于其中的。在这一框架下《城市政治学理论》一书为现在城市政治科学中的理论争鸣提供了一个极为出色的概览,并将成为学者和学术界人士进行城市和地方政府研究的必读书目。
  • 前工业城市

    作者:[瑞典]伊德翁·舍贝里

    本书是伊德翁·舍贝里的扛鼎之作,堪称城市学的经典著述。作者力图从历史和“非工业化”的角度,以比较的方法,描述和分析工业社会之前的城市结构,同时提供了与全球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讲义城市的发端、前工业城市的扩张模式、人口统计与生态学、社会阶级、婚姻与家庭、经济及政治结构、信息传播等问题,作者提出结论:各地方的前工业城市在社会和生态结构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点;此种相似点虽不一定拥有某种特定的文化内容,但至少在基本形态上是可以确定的。
  •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作者:[美] 威廉·H·怀特

    为什么有些城市的公共空间很人性化,运转良好,有些却不然? 这本书是关于城市空间的,所得出的结论,也都是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 1970年,威廉•H•怀特建立了一个叫做“街头生活项目”的研究小组,观察城市的公共空间。观察是从纽约市的公园、游戏场地和街区里那些非正式的休闲娱乐场所开始的。观察的时间长度是10年。 究竟是什么让城市里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或死气沉沉?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又是什么在令人们厌恶?对于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阳光是重要的,树、水、可以买到小吃,能有地方坐坐,也很重要。这听上去没什么稀奇,而怀特用10年的观察证明,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异乎寻常地重要。 我们无法阻止城市的蔓延。 对于生态环保主义者而言,保护乡村和保护城市其实同样重要。因为如果人们发现城市不宜居住,就像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样,他们就会离开城市,搬到乡村和郊区。 正如怀特所观察到的,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小空间,会对城市生活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而不是工程项目。因此,在我们设计新的小城市空间,或是改造旧的小城市空间时,必须把人和人的使用考虑进去。 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样,《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至今仍然是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的必读经典。
  • 北宋东京城研究

    作者:刘春迎

    1981年北宋皇宫遗址的发现,拉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工作的帷幕。随后北宋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金明池、汴河、蔡河等多处重要遗址相继得到勘探发掘,这些发现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结合历史文献,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北宋东京城的考古发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力求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考古信息。 本书适用于从事历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工作的研究人员以及各高等院校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