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國

  • 关于独角兽的几乎全部真相

    作者:[德] 特米萨·塞拉菲尼( Temisa Seraphini)著 / [英] 索菲·罗宾绘

    一份脑洞大开的趣味研究报告,

    为你揭秘独角兽的全部真相

    充满幻想的插画,将神秘的独角兽世界带到大家眼前,

    满足读者对独角兽的所有好奇

    ◎ 编辑推荐

    ☆ 一份脑洞大开的研究报告,为你揭秘独角兽的魔法真相

    作者脑洞大开,认为独角兽是真实存在的生物,并化身独角兽学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庞大而令人惊叹的独角兽世界。在这本书里,除了有关独角兽的传说外,你还能了解到独角兽的进化历程、身体魔法、种群及其地理分布,以及如何追踪独角兽并与它们进行交流。

    ☆ 一本独角兽沟通手册,手把手教你解读独角兽情绪,以及追踪和交流的技巧

    如何和独角兽亲密接触?本书给独角兽爱好者提供了一套方法:首先,要学会修复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拾捡垃圾等;其次,要学会耐心观察,记录下独角兽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然后,要学会读懂独角兽的表情;最后,要保有一个纯净的心。只有遵循以上几点,独角兽才会主动靠近我们,和我们建立亲密联系,重回人类世界。

    ☆ 古典百科插图式的精美绘画,让整本书充满神秘感和戏剧感

    绘者将诸多幻想元素融入古典百科插图美学,为整本书营造了一个神秘的魔法氛围,像是一打开书,就能与独角兽的魔法相遇。

    ☆ 内文用纸考究,完美还原插画细腻的笔触和色彩;封面大面积烫银,精致感满满

    内文青灰色而略带粗糙手感的特种纸完美还原了插画的色彩。另外,封面大面积的烫银工艺增加了本书的精致感和艺术感,独角兽爱好者可以入手收藏。

    ◎ 内容简介

    你知道独角兽吗? 如果你认为它们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幻想生物,那你真应该了解一下世界独角兽学家的新研究。 自地球上有生命开始,独角兽就出现了,它们生活在森林、沙漠、山地和荒野。 后来栖息地遭受破坏,它们躲藏到人类很难发现的极乐王国。 想让独角兽重回我们的世界,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并学会保护它们。 你手中拿着的这本书,是独角兽学家耗费数百年时光的研究成果: 从进化、魔法、种群到神话传说,关于独角兽的几乎全部真相都在这里了。

    ◎ 读者推荐

    罗宾将幻想元素和古典百科插图美学融为一体,增添了本书的戏剧感。 而塞拉菲尼的认真,会说服不相信独角兽存在的人们, 甚至可能会感动他们通过捡垃圾和种植物去帮助日益减少的独角兽种群。 ——《出版人》周刊

    我8岁的女儿喜欢独角兽。我们把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她已经读了一遍又一遍。她喜欢读独角兽的 "事实",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她所读到的所有迷人的东西。这本书认为独角兽真的存在,并为它们的存在提供了诸多 "证据"。插图也很美。——美国读者

    这是一本适合睡前阅读的好书。精美的封面和插画还激发了我女儿编写她自己的独角兽故事。——英国读者

  • 彷徨少年時

    作者: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以抒情的筆調,描寫一個青年追求自我的心路歷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便像德國文學大家托瑪斯?曼所言,如「電擊般」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青少年,直到今天。青春的追尋,是不斷的遵循與背離,只為了走入最深的自我;選擇飛行,只因為不想變成人行道上的化石……。收錄台灣首次披露的赫塞後語,全書德文原書翻譯,重現經典。 我的青春期是從這一本書開始的。 ──柯裕芬(作家) 它啟發我少年的心思,更加促使我走上文學之路。 ──陳玉慧(作家) 《徬徨少年時》和那眾多繁雜甚至叫不出書名的武俠小說,加在一起教會我們憑藉友誼充實取暖,再憑藉這溫暖化成的力量,忍受孤獨,持續勇敢地探索自我。 ──楊照(作家) 書裡面的少年活脫就是一個死去的我。 ──鍾文音(小說家)
  • 鄉愁

    作者:赫曼.赫塞

    《鄉愁》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作品中感人最深的一部。此書出版後,轟動文藝界,憾動無數讀者心弦,也影響台灣許許多多的文藝青年。《鄉愁》是部十分適合朗讀的文學小說,透過「談赫塞‧讀鄉愁」希望邀請不同年代的閱讀者,透過慢慢的逐字朗讀,感受本書語語動人的經典創作。
  • 德國人!

    作者:斯提芬. 齊德尼茨本. 巴爾考

    德國人對其日耳曼民族的美德懷有強烈的優越感,他們只肯承認比瑞士人稍遜一籌。面對瑞士人無與倫比的美德,沒有任何一個德國人會懷有異議。而且,他們從沒和瑞士打過仗。實際上每個德國人的健康都有問題,如果沒有那才是出問題了。令他們苦惱的病症多與心理壓力有關。從沒有哪個民族承受過像他們那樣的壓力。不過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現代歐洲有能力向你復仇洩憤。
  • 神秘古兰经

    作者:哈特穆特.包柏清

    您曾經在報章雜誌或是電影電視裡頭看過伊斯蘭世界裡的女性嗎?她們的面龐總是蒙上一層面紗,我們看不到面紗被後的整張臉,這樣的伊斯蘭女性形象,正好代表了伊斯蘭世界的神秘。 然而您仕女們遮蓋面紗只露出眼睛的真正原因嗎?您知道回教國家為什麼禁酒不吃豬肉的緣由嗎?您知道所謂真主「阿拉」的名號從哪時候開始出現嗎?您知道伊斯蘭世界的聖經 — 古蘭經 — 的是如何形成的嗎?您知道古蘭經和聖經的相通之處嗎? 《看!古蘭經》帶您撩開伊斯蘭世界的神秘面紗。
  • 到西方去Go West

    作者:乔加

    《到西方去:乔加德国媒体艺术》将以时间和专业顺序为线索,记述了1997-2006年间,作者在德国卡尔斯鲁厄造型大学,平面设计和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的学习经历。此外,围绕专业的方方面面,还将涉及新媒体和多媒体的设计及艺术观念、媒体理论、艺术家、媒体艺术史等内容。全文以结合独立思考的叙述形式表达。
  •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作者:(德) 费希特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内容简介:费希特的这部作品是他从1807年12月13日至1808年3月20日在柏林所作的十四次演讲,发表于1808年5月中旬,由于它在德意志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发挥了十分卓越的作用,早已被大家认为是一部世界名著而载入史册。不过,对于它的包罗宏富的内容,却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们当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它的基本观点的评价也就往往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所以,我们想在这个中文版问世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初步理解和研究结果,扼要地向我国读者谈这样三个问题:首先,从当时欧洲政局的急剧变化和费希特哲学的现实使命来看,这部著作是如何形成的?其次,它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观点?它们是如何表述出来的?它们在什么限度内是正确的?以及最后它的历史命运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它?
  • 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 Sonderausgabe. Zwei Bände im Schuber.

    作者:Heinrich August Wink

    德国走向“西方”的漫漫长路:德国直到19世纪才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比英国和法国都要晚。直到1806年,才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它其实并非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复杂的实体,一个旧式的、古老的政治体。将德国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语言,语言在19世纪对德国认同感的作用是非常独特的。直到1871年俾斯麦武装了德意志帝国以后,德国人才获得了认同感的政治框架。俾斯麦帝国还发展起某种政治上的认同。但在俾斯麦界定的政治上的德国和文化上的德国之间仍有区别,后者还包括奥地利,以及哈布斯堡帝国和瑞士讲德语的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他们的政治哲学视为反西方的。1918年,托马斯·曼初版了《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他在书中将西方文明和德国文化对立起来。当1918年、1919年西方民主制度终于被引入魏玛共和国的时候,被视为一种外来的体系,是胜利者强加给德国人的。“胜利者的制度”这一称谓,被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利用来激发反西方的情绪。对西方的反感终于在二战后被克服了,对西方价值政治上的采纳开始于前联邦德国。1986年,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做了一个概括,我经常引用它,因为非常精彩。哈贝马斯写道:“对西方政治文化的无条件开放,是战后时代智识上的成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引以为豪的。”1990年,德国问题终于经由统一而得到解决,整个德国进入了西方民主制度。德国问题自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一直存在,它是自由和统一的问题,也是个疆界的问题。疆界问题在1990年德国和波兰确认边界后解决了,自由和统一问题在1990年10月因东德接受德国宪法而获解决。
  •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作者:Sebastian Haffner

    作者為德國赫赫有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及歷史學家。本書為德國2000年年度暢銷書,並被評為「當年最有價值的出版品」,作者也被譽為德國的「道德良心」。本書從小人物的觀點與生活化的方式,來挖掘德國之所以會成為納粹主義溫床的原因。 哈夫納曾於幼年及青年時期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二三年勢如奔馬的通貨膨脹、各政治黨派的激化以及納粹主義的崛起。縱使其本人未嘗因政治或種族因素而遭受迫害,哈夫納仍自視與「第三帝國」進行決鬥,並於一九三八年流亡英國。 本回憶錄完成於一九三九年,乃作者針對其人生第一個三十年所遺留下來之文稿。年輕的哈夫納於流亡時期得以保持客觀立場,同時基於親身經歷所獲致的印象,以銳利目光預見了即將成形的災難。事實上,凡是不想對這場災難視而不見的人,早在一九三三年以前便得到如此認知。
  •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作者哈夫納為德國赫赫有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及歷史學家。本書為德國2000年年度暢銷書,甚至被評為是「當年最有價值的出版品」,作者也被譽為是德國的「道德良心」。本書從小人物的觀點,生活化的方式來挖掘德國之所以會成為滋生法西斯納粹主義溫床的原因。哈夫納曾於幼年及青年時期先後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二三年勢如奔馬的通貨膨脹、各政治黨派的激化以及納粹主義的崛起。縱使其本人未嘗因政治或種族因素而遭受迫害,哈夫納仍自視與「第三帝國」進行決鬥,並於一九三八年流亡英國。 本回憶錄完成於一九三九年,乃作者針對其人生第一個三十年所遺留下來之文稿。年輕的哈夫納於流亡時期得以保持客觀立場,同時基於親身經歷所獲致的印象,以銳利目光預見了即將成形的災難。而凡是不想對這場災難視而不見的人,其實早在一九三三年以前即可加以認知。 《紐約時報書評》:「震撼人心...一部曠世傑作。」 《華爾街日報》:「第一流的傑出回憶錄。」 南方朔:「本書將來一定會被證明是一部永恆的良心經典,見證著一個邪惡政權與集體瘋狂時代興起的深層原因。」 德國《法蘭克福通論報》書評:「哈夫納讓人明白,希特勒為何能夠上台。」 中部德國廣播電台:「這本青年時代的回憶錄,以難得一見的方式,精確而深刻地描繪出納粹主義崛起的時代氛圍。」 Lord Weidenfeld:「哈夫納的《挑戰希特勒》,是一本最出色、最富想像力的書籍,是我們所出版過的最重要書籍。」──本書英文版發行人 (《挑戰希特勒》[Defying Hitler]即為本書的英文版書名。) 紐西蘭Wanganui圖書館:「哈夫納撰寫偉大歷史論述並將讀者如身歷其境般帶入當時日常生活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本非凡的……每個人都必須一讀的著作。」 德國亞馬遜網站:「難得有書籍讓評介人員閱讀之後,面對大量值得引用的句子卻不知所措,本書即為其中之一。」
  •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作者:Sebastian Haffner

    普魯士是一個神話。對某些人來說,它的名字代表著秩序、正直與寬容;對其他人來說,它卻集軍國主義與反動作風於一身。身為普魯士人的塞巴斯提安.哈夫納現在拋開舊有的傳說,娓娓道出這個國家的歷史──它僅僅以獨立國的身分存在了一百七十年。 哈夫納解釋了普魯士的特殊之處,表明它是一個人工化的產物:普魯士需要極度強烈的自保意志,才得以將分散各地的國土凝聚成一個相互連貫的整體。在數百年的演進過程當中,普魯士是由民情迥異的德意志與斯拉夫殖民地區共同生長而成,缺乏共通的血源或宗教基礎、沒有天然的疆界,以致它只能說是一個「理性國家」。廉潔的政府以及對宗教的寬容,使得普魯士成為十八世紀歐洲最現代化的國家。它的危機閞始於法國大革命,它在建立德意志帝國之後陷入緩慢的死亡,國家社會主義則促成普魯士的毀滅。 塞巴斯提安.哈夫納探討這個不尋常的國度時,心中不存偏見、抱持批判態度,但不無欽佩之意,使得本書成為一部關於普魯士歷史的獨特著作。
  • 物理屬於相愛的人

    作者:尤麗.策

    ◎諾貝爾文學大師鈞特.葛拉斯心目中唯一的接班人 ◎德國文化中心二話不說補助翻譯、2009年國際書展敬邀海外作家! ◎歐洲最令人振奮的小說界新星,讀者、媒體高度評價之作! ◎全球英、美、法、義、日、韓等16國熱切期待,即將出版! ◎德國重要戲劇節「激進青春戲劇節」觀眾票選獎! ◎繁體中文版榮獲德國歌德學院翻譯贊助計畫! 旅歐小說家及劇作家陳玉慧 詩人導演鴻鴻 德國文化中心主任葛漢 輔大德文系教授劉惠安 知名評論家南方朔 驚豔推薦! 誰能解釋世界,世界就屬於誰。 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其實都只是看法問題。 兩位物理學家的瑰麗交鋒,一場讓平行宇宙崩毀的迷離密謀…… 諾貝爾文學大師鈞特.葛拉斯心目中唯一的接班人,最詭奇炫目的人性追緝! 「一名探長頭痛欲裂,忙著破解手上最後一宗案子,他熱愛某項物理理論而且不信巧合。 一個孩子即將遭受綁架卻絲毫不察。一位醫師在從事不該從事的行為。 一名男子死去,兩位物理學家吵架,刑案探員陷入熱戀。 結局似乎超出探長預期──但又似乎的確如此。 人類無數的念頭構成了樂譜,自此成就生命詭異的樂章。」 兩名物理精英,薩巴斯提昂與奧斯卡,在大學時即展露過人天賦,彼此惺惺相惜,形影不離。然而一次物理課上的解題衝突卻造成兩人的心結,從此在理念上分道揚鑣。薩巴斯提昂娶妻生子,某次送兒子去參加夏令營的路上,他接到一通威脅電話,兒子連人帶車消失。一連串的陰謀與殺人事件後,席爾夫探長奉命前來破解此案…… 作者用精巧獨特的語言鋪陳了一個超乎想像的謀殺故事,更在情節推演中,為時間的物理學作了精采的詮釋。
  • 韦伯作品集Ⅶ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作为《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前言”部分,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韦伯作品集7)里详尽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学研究的任务、目标、方法和概念工具所持有的观点,同时也将他的理论思考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甚至也是理解和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打开韦伯思想奥秘的钥匙。
  • 死前活一次

    作者:Beate Lakotta & Walt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

    作者:(德)克里斯塔·施罗德

    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本书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纳粹的形成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尽管许多有关的历史文献已为我们所熟知,但这位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被新闻记录影片的一些片段所掩盖,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有他面对文明世界疯狂叫嚣的形象,而克里斯塔·施罗德的见证最为确切。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德)鲁道夫・奥伊肯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 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作者:于爾克.舒比格/著,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

    在歐洲得到極高的評價,被喻為是結合「圖與文」的文學珍寶! 這是一本長翅膀的書,特別推薦給「不安於室」的您,因為,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沒有太多既定的框框,心很柔軟... 與我們一同優游神奇的想像空間 洋蔥、蘿蔔和蕃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這個東西,它們認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說話,它只是繼續成長。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我們叫它天堂。然後呢?隨著時間,它完全變了,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于爾克.舒比格充滿童話和驚奇的故事�,你卻無法預知結果。一個到處流浪的城市?會遲到的獅子吼聲?令人摸不著頭緒的魔法?幸福和幫助要如何尋找?... 你會驚奇大笑,因為書中充滿了看似無厘頭,卻又煞有其事的奇想。通往奇異世界的門正敞開著,小孩、年輕人、大人隨時可以進去徜徉一番。其中德國著名插畫家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別出心裁、獨有創意的插畫也令人驚豔,讓人不禁想一看再看。
  • 一次:影像和故事

    作者:溫德斯

    當代電影中最偉大的藝術心靈之一的德國大導演溫德斯,於其電影中展現了獨具的智慧、創造力及敏感性,其電影已超越了語言及國界。在本書中,溫德斯將同樣的文學詩意及電影般的場景帶入此一攝影性散文中,它同時也是一本旅行日記、攝影相簿,更是這位導演透過他的詩意之眼捕捉出日常生活一些隱 藏著的片段,以如詩般的旋律訴說著他的心境及看法,鋪陳出了一系列短片般的短篇故事。 “有一次……”,童話總是這樣開始。溫德斯在這本簡潔優雅的攝影文集中,以文字與影像串搭如同隨興的抒情詩一般。二百多幀的照片、四十多段的日記式散文隨筆,是溫德斯在世界各地影片拍攝時或堪景時的旅途中記錄下來的各種經歷,尋常或不尋常的。旅行散文和照片日記合二為一,真實的旅行和選景拍攝的工作隨感、平常生活諸如五百年歷史的阿爾卑斯山農莊小屋、街頭流浪人……書中旅途遍及世界各地:美國、澳洲、日本、峇里島、冰島、俄國、南非等等,其中有許多世界電影大師和同行故事,如黑澤明、高達、大島渚、馬丁.史柯西斯等等,映照出電影銀幕之外真實的一面。 溫德斯曾說過:“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正說明了這本圖片日記集的風格——影像優美,滿溢生命力和豐富意涵,文筆真摯令人難忘。對溫德斯而言,觀看的詩意和敘述的旋律都屬於其藝術創造之決定性的部分,《一次》敘述了一個電影人與世界的相遇、看法和印象,更是溫德斯坦言的心愛之作。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作者:華特•班雅明

    我們的藝術發展已頗具型制規模,其類別與用途的制訂時代,和我們今天極為不同,而過去的制訂者對事物所能發揮的作用力比起我們今天能作的實在微不足道。我們掌握的媒介有著驚人的成長,其適應性、準確性,與激發的意念、習慣,都在向我們保證不久的將來在「美」的古老工業裡會產生徹底的改變。一切藝術都有物理的部份,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來看待處理,也不可能不受到現代權力與知識運作的影響。二十年來,不論是材料、空間或時間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應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會使一切藝術技術改頭換面,從而推動發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變藝術本身的觀念。
  • 冰雪紀行

    作者:韋納.荷索

    德國名導荷索最真情、私密的文字紀錄! .出版35年,華文世界首見中文譯作! .榮獲1979年Rauriser文學獎! .影評人聞天祥推薦、前電影資料館館長黃建業副教授專文導讀! . 「我的步履堅定,大地為之顫抖。 當我行進時,如同一頭野牛;當我停歇時,宛如安歇的山岳。 不,她不可以死!她不會死!當我抵達巴黎,她還會活著。」 . 就算這是沒意義、瘋狂的事,也寧可堅持到最後。--荷索,1974年12月11日 . 1974年,天寒地凍的冬季,電影導演荷索接到一通巴黎打來的電話,掛下電話後立即抓了一件夾克、一個指南針、一個帆布袋和少許必需品上路,取道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從家鄉慕尼黑前往巴黎,徒步。 . 這段漫漫的艱辛旅程,只為一個人。 「擁抱瘋狂,走在世界的邊緣。」這就是荷索,一如他電影中的主角。 . 在大雪、冰霰肆虐的大地上,他踽踽前進,夜裡隨便棲身草棚或甚至闖入無人民宅。惡劣的氣候、溼透的身軀、腫脹的腳踝,都不敵他心中的唯一信念: . 只要能成功走到那個遠方的城市,被宣判不久人世的導師蘿特.艾斯娜就能活下去。 . ◆慕尼黑到巴黎有多遠?飛行時間1.5小時=冰封大地上踽踽獨行3星期…… . 在這段彷彿永無止盡的奧德賽式旅途中,荷索真誠記錄下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人事物。日記中披露了他在極寒與純然孤寂下的瘋狂囈語、過去電影與旅行中的感思、充滿詩意的白雪鄉間景致,以及如影隨形的回憶。 . 閱讀這本小書,將串連起我們觀賞荷索電影的經驗; 透過這段徒步之旅,我們將見證大師影像的生成過程。 . 「除非這是在電影裡,否則我不會把這一切當真。」——荷索,1974年11月23日 . ■相關人物 蘿特.艾斯娜 Lotte Eisner . 知名德、法電影史學家暨影評人。1896年出生於柏林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二戰期間逃往法國。在集中營度過一段時間。1945年起擔任法國電影資料館之檔案管理長一職,直到1975年退休。持續為法國《電影筆記》、《電影期刊》(Revue du cinema)撰文。 . 蘿特.艾斯娜是最早肯定並積極推介「德國新浪潮」的影評人,有「德國新電影之母」之稱。不只荷索將電影《賈斯柏荷西之謎》一片獻給她,溫德斯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亦公開題獻感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