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攝影

  • 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

    作者:李鼎,徐君豪

    「夠台,才夠美!!」 台客徐君豪與導演李鼎兩位三十多歲的男子,平日認真工作,忙著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事業有成之餘,兩人決定來一趟「寶島摩托車之旅」,騎著號稱「直線加速之王」的愛車,引擎發出「嘟∼嘟∼嘟」低沈而溫和的聲音,從台北出發,以阿里山為起點,到南投、太魯閣、蘭嶼。台灣美學在本書中自然呈現,明明白白是尋常的美景、美食、美好的記憶,為什麼是「到不了的地方」?若不是兩人下了決心,忙著做空中飛人的導演恐怕還不知道阿里山的神木早已倒下;若不是為了到南投洗溫泉,就不會產生「寂寞餘花」的創意茶名;不到蘭嶼參加飛魚祭,台客也不會看見傳說中有翅膀的魚,更沒機會穿到丁字褲…這些故事,就發生在台灣,這些地方很近,又很遠,你我隨時可以出發,卻又可能一輩子到不了……本書有導演與台客精心拍攝的台灣美景和民間總鋪師共同發想的創意美食,讀完本書,你將發現, 台灣,就是這麼美!感謝台客與導演,喚醒了沈睡在我們心中的台灣美景!182天外宿的日子,6個不同的城市,47張加油站的發票,5座被穿越的山脈,13道創意美食,1台摩托車(直線加速之王)= Anywhere Somewhere Nowhere ─ passage to food.
  • 旁觀他人之痛苦

    作者:Sontag, Susan

    「照片上的美國人,頭頂或身後的樹上吊著赤裸的黑人男人或女人的殘肢,他們對鏡露齒微笑。這些私刑的照片是一項集體行動的紀念品,這項行動的參與者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絕對正確無誤。」 ――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受刑求〉 《旁觀他人之痛苦》是一本討論戰爭和攝影倫理的文集,是桑塔格在一九七七年的《論攝影》一書之後,隔了二十六年出版另一本探究攝影的專著。 英文書名中的Regarding一詞同時具有「有關」、「觀看」的意思,本書翻譯為「旁觀」,意指在這個影像氾濫成災的現代社會,是否令人傾向於「袖手旁觀」,正是本書的提問。 桑塔格點明,「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去利用─―他人的痛苦」,本書不斷地追問: 充斥在生活中的戰爭影像,究竟是「記錄了」戰爭的原貌,還是「建構了」災難的神話?究竟是激起我們對暴力的深惡痛絕,還是磨平我們出自良心的正義感? 旁觀他人之痛苦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們對生命中不能挽回的傷痛感同身受,還是讓我們變得麻木不仁? 面對這些苦難,我們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 這雖然是一本談論攝影的書,但是卻沒有任何照片,桑塔格認為,照片不能作出「戰爭是地獄」、「這場戰爭全無必要」的說明。她強調,這是文字要去做的工作。
  • 佐々木希in「天使の恋」

    作者:佐々木希

    スーパーモデル・佐々木希が、「天使の恋」で映画初主演!スクリーンに踊る彼女の一瞬の表情や、カメラが回っていないときに見せた素顔を大収録。また、見事に大役を果たした女優・佐々木希のナマの声を、多数の撮り下ろし写真とともに掲載。モデルとしての写真集とは一味違う、新しい佐々木希がたっぷり詰まっています。
  • Life Time

    作者:Jock Sturges

    Callout: My hope is that my work is in some way counter-pinup. A pinup asks you to suspend interest in who the person is and occupy yourself entirely with looking at the body, fantasizing about what you could do with that body, completely ignoring how the person might feel about it. People who make pinup photographs don't care who the woman is, what tragedies or triumphs that person's life might encompass. My work hopefully works exactly counter to that. My ambition is that you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alize what complex, fascinating, interesting people every single one of my subjects is. --Jock Sturges, the Boston Phoenix Long known for his radiant black-and-white naturist portraiture, Jock Sturges has also been quietly working in color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Life Time presents a broad range of this color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arries forward Sturges' extended portraits of families in Northern California counter-culture communities and on French naturist beaches. Working with the same models and their families in his long-term studies of growth, change and relationship, his large format images borrow significantly from classical periods in both photography and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ainting. The large color plates in Life Time represent almost perfect one to one translations of the original transparencies and are rich with detail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uance. Sturges describes his work as "identity driven" because his portraits represent collaborations that stretch over entire lifetimes. The confident ease with which all of his subjects present themselves to his camera evidences a rare level of trust and friendship.
  • Erwin Olaf

    作者:Erwin Olaf

    Book Synopsis Dutch photographer Erwin Olaf delivers a velvet-gloved emotional impact with his highly stylized mode of image making. His work offers a blend of mid-century modern and noir aesthetics seen through a contem-porary, fashion-inflected lens. The ambi¬ence of the series presented in this volume—the first time these three bodies of work have been presented as a whole—is truly enigmatic and enticing. Olaf seduces the viewer via a man¬nered, restrained palette that is replete with faded avocado greens, golden-hued oranges, and subtle lilacs. Each richly colored and sleekly com¬posed image offers a sly reinterpretation of Norman Rockwell-like iconography and characters, manifesting a nostalgia that both burlesques and wryly celebrates America of the 1950s and ’60s. As a whole,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s what critic Jonathan Turner defines as “Olaf’s recent fascination with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such emotions of loss, loneliness, and quiet despair. . . . [He] plays games with the idea of cold reality versus cruel artifice, capturing that pre¬cise moment when innocence, hope, and joy are lost.” This project was made possible, in part, with generous support from the Mondriaan Foundation, Amsterdam; Hasted Hunt Gallery; and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 in New York.
  • 川內倫子攝影日記2

    作者:川內倫子

    「我想拍下的是,人與人之間共擁的相通意識」──川內倫子 日本療癒系攝影旗手 成名後的自我審視 以手機書寫平凡生活片段 喚起記憶的影像 歸途夕陽下的路燈、陽台轉角處的天光、少女的纖細睫毛、空無一人的靜謐室內、美味的午餐、夏季鳴蟬蛻下的空殼、庭院中覓食的小松鼠、馬路旁死去的蚱蜢…… 低彩度的色調、低對比的影像、充滿澄澈空氣感的畫面,也許難以闡述其作品意涵,但透過川內倫子的影像,我們在習以為常的事物上,看見詩意。周遭平凡的事物,也折射出非凡光采。 這就是川內倫子的魅力。 川內倫子的眼睛,彷彿是顯微鏡,總是能看到生活中飄蕩的微小聲音。凝視著這些敏銳視點捕捉的纖細畫面時,我們心中湧起莫名的感傷,而生與死、快樂傷悲,彷彿也如同她乾淨淡雅的畫面般,超越了情緒,化為更純粹的深刻,存放在腦海與心口深處。 2002年,川內倫子獲頒第27屆木村伊兵衛攝影獎,鮮明獨特的影像風格隨即在日本掀起浪潮。她成為炙手可熱的新生代攝影家,各界拍攝委託接踵而來……兩年後,川內察覺龐大工作量帶來的改變,對此感到恐懼與懷疑,遂決定慢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透過寫日記,在不停流逝的日子中, 我獲得了一段必要的,駐足審視自我的時間。」 於是2005年1月1日開始,川內倫子以日記形式,以「一天一張,用輕鬆的心情來拍照」的手機拍攝,記錄生活中的片段:與閨中密友徹夜長談、看印工作空檔的小憩、至國外參展時努力施展的英文會話、龐大家族手忙腳亂的異國體驗……即使是不成熟或天真的一天,流逝的時光都各自具有意義。 「事物終會消失,但是留存下來的記憶, 讓我們對過去所發生過的事,保有若遠若近般的感受。」 這是川內倫子的真實生活,時間的流逝因日記產生了新的感受與存在意義,而我們也得以由文字影像的足痕跫音,重歷攝影師對生活、對生命、對世界的憐惜珍視。
  • 攝影的異義

    作者:John Berger 約翰.伯格,Ge

    面對這張相片,我們要不是不予理會,就是得靠我們自己去把它的意義填滿。這張影像就和所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影像一樣,召喚觀看者做出決定。 ——約翰.伯格 傑夫.代爾,選編約翰.伯格的影像散文集 伯格的批評文字與創作某種虛構的真實故事攜手並進。當伯格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包括明白揭露與隱藏其下的故事,並將它們哄誘出來時,說故事者的天職與懷抱便取代了影像評論家與質問者的工作。伯格書寫的不只是相片的意義,也說出了異義。 本書收錄的文章包括伯格出版過的書籍,以及先前未曾集結出版的展覽文章或是為展覽專刊撰寫的前言和後記。
  •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作者:張雍

    談攝影,人們總是三句不離景深、快門、光圈…… 然而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實不是單眼相機,是你的那雙眼睛。 沒有捷徑/攝影就在日常裡 64篇散文、94幅攝影作品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_張雍迷路在每個日常的證據 張雍,1978年生,台灣台北人。2003年起旅居東歐,目前落腳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曾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攝影系碩士班。從事影像創作時,往往被人物在不同環境裡的反應吸引,於是專注地朝人性靠近,也藉此更認識自己。《蒸發》及《波西米亞六年》分別收錄他旅居布拉格時期的代表作。《雙數/MIDVA》則翻轉鏡頭,記錄自己與妻子等待女兒到來的心情。從單數變成多數,新手爸爸的生活讓他發現攝影的祕密就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裡。最新攝影散文集《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是一位體悟「故事不在遠方」的攝影師用十年生命所完成的圖文創作。 求學時,他不甘只是一組號碼的替身。出了社會,他拒絕讓頭銜在自己身上蓋戳記。2003年,二十五歲的張雍隻身前往神祕東歐,學著用相機收集故事,想像一場遠方的旅行即將展開。精神病院.馬戲團.吉普賽村落.A片工業──他聚焦社會邊緣,作品充滿深刻的人文氣息,他確信照片中每個眼神與臉孔與他分享的祕密是自己願意花一輩子去追問的故事。2013年,三十五歲的張雍從捷克落腳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學習如何扮演一位好丈夫、好爸爸,生命中的禮物讓他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追著世界各個角落的故事,然而他也突然有所體悟,思索為何攝影師總要到「遠方」拍攝「別人」的故事,尤其當攝影師的生活周圍就充滿了最具生命力的故事。旅歐十年,張雍了解了故事不在遠方,生活不在他方,攝影對他而言不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骨氣,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照片是這一切的證據。 名人推薦 李屏賓(攝影師)、張惠妹(音樂人)、郭英聲(攝影師)、魏瑛娟(劇場編導) 溫暖推薦 圖文辯證機智,思考深刻,而且極美,常忍不住玩味再三,攝影不只是攝影,這是張雍最好的作品。--劇場編導/魏瑛娟
  • 論攝影

    作者:Susan Sontag

    ◎聯合推薦 攝影家/阮義忠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阮慶岳 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林志明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陳儒修 破報總編輯/黃孫權 《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書評人評論組首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文藝批評的經典著作。 蘇珊.桑塔格提出開創性的攝影評論,對與這項藝術形式有關的種種道德和美學議題提出強烈質詢。攝影影像無所不在。它們擁有震撼、引誘人心,或讓人理想化的能力;它們創造一種懷舊感並讓人將其當成記憶來使用;它們被當成證據來反對我們或認同我們。桑塔格透過這六篇尖銳鋒利的評論,檢視攝影的社會角色。她問道:這些無所不在的影像是如何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又是如何倚賴這些影像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現實感和權威性。 《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一部分原因是在現代社會裏攝影影像無所不在,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本關於攝影的專業著作,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儘管有志於攝影者,無疑都應人手一冊。 在這本著作中,桑塔格深入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等等。她認為攝影本質上是超現實的,不是因為攝影採取了超現實主義的表達手法,而是因為超現實主義就隱藏在攝影企業的核心。 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給觀者造成影像即是現實的印象,給影像擁有者造成擁有影像即是擁有實際經驗的錯覺。 對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不在於桑塔格得出什麼結論,而在於她的論述過程和解剖方法。這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論述,一種冷靜而鋒利的解剖。精采紛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其莊嚴的文體著稱,但她的挖苦和諷刺在這本著作中亦得到充分的發揮。--摘自〈譯後記〉
  • LADY GAGA x TERRY RICHARDSON

    作者:Lady Gaga,Terry Rich

    The first official book by international superstar Lady GagaIn this book of original, behind-the-scenes photographs, acclaimed photographer Terry Richardson follows superstar Lady Gaga during one year of her life, from Lollapalooza through the final show of her Monster Ball tour.During the time period he followed Gaga, Richardson took over 100,000 images and attended more than 30 Monster Ball dat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the 2010 MTV Video Music Awards to the Don't Ask, Don't Tell repeal rally in Portland, Maine, to the Thierry Mugler show at Maxime, Paris, Richardson captures Lady Gaga as you've never seen her before.A year-long global odyssey - all access, nothing off limits - this is the book Lady Gaga fans have been waiting for.
  • BABY BABY

    作者:川島小鳥 (写真)

    人気沸騰中の写真家、川島小鳥。彼のデビュー作にして、版元の倒産により入手困難となり、ファンの間では幻の写真集と言われた『BABY BABY』が遂に復刊。一人の少女を4年間撮り続け、青春の甘酸っぱいひと時を見事に収めた儚くも美しい写真集。
  • 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

    作者:[日]森山大道,[日]仲本剛

    本書要帶著讀者了解,森山大道這名攝影家在拍攝的那一瞬間,所捕捉到的奇妙感受:森山先生對著眼前的事物舉起相機、透過鏡頭看出去的同時,他所看見的與眾不同的影像。 究竟他看到了什麼?為了找出這個答案,而有了這趟台灣的旅行。這本書是仲本剛與森山大道這名攝影家一同在台灣旅行,同時也是探索森山大道內心之旅的記錄。
  • Saul Leiter

    作者:Saul Leiter

    The distinctive iconography of Saul Leiter's earliest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stems from his profound response to street life in 1940s and 50s New York City. While Leiter's technique borrowed from the immediacy of photo-documentary work, his imagery was generated by subjective and highly individual reactions to the people and places he encountered. The mystery of the city propelled his art, and poignant moments of human experience filled it: Leiter was a Magic Realist with a camera. He tended to work in series, and Saul Leiter: Early Black and White contains 100 remarkable photographs grouped under 10 thematic headings, ranging from the radically innovative to moving urban nostalgia.
  • A girl like you 君になりたい

    作者:佐内正史

    リラックスの2000年2月号から2004年10月号まで掲載された女優やモデルのポートレイト写真を1冊にまとめた写真集。現在活躍している上戸彩、蒼井優、宮崎あおい、石原さとみ、長澤まさみ、麻生久美子、相武紗季など40名が登場。
  • 未来ちゃんの未来

    作者:川島小鳥,ウィスット ポンニミット

    タイのマンガ家タムくんと、写真家の川島小鳥さん二人によるコラボレーション。
  • 蜷川實花 上海 2010

    作者:蜷川実花

    今世界で最も刺激的な街「上海」 蜷川実花のフィルターを通して余計なセンチメンタルは排除され、俳優「安藤政信」が上海の街、現地の女性や雑技団らと交錯していく。 ハッピーなスピードとノワールで彩られた「蜷川妄想上海」 写真雑誌『PHOTO GRAPHICA』の別冊特別号として刊行。 オール中国・上海ロケによる完全撮りおろし写真集。
  • 寫真的攝影法

    作者:河野鐵平

    在每個人內心的某處,其實都在渴望著透過某種方式來表現自我。—作者 河野鐵平 氛圍×知識×技術! 掌握了「攝影的方法」,才能真正發現「自己想拍的事物」。 有效像素與解析度的關係為何? 拍照時用JPEG還是RAW格式比較好? 為什麼有時相機會產生測光誤差? 什麼是「底片的個性」?如何應用? 一張照片的決定性印象取決於何者? 對焦時發生細節失準的原因為何? 真正掌握實用知識,才能確實拍出想像中的畫面 日本amazon★★★★★滿點評價! 獻給立志成為職業攝影師的人、想重新學習攝影的人、 這是一本給佇立在「攝影世界的入口處」前所有人的完全教學手冊。
  • 东方照相记

    作者:南无哀

    "这是一部深入研究1844年中国遭遇摄影术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的拍摄活动的摄影史著作。全书呈现出自1844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14位西方摄影家在中国摄取的近140张历史影像,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加以阐述,非常独特地展现出百年中国大历史下的许多重要细节,细细读来,全 书稿图文并茂,血肉丰满。 全篇以1844年起,来华谈判的法国拉萼尼使团成员于勒•伊迪埃拍摄了澳门、广州的市井风物、官员富商、参加谈判的中法代表以及《中法黄埔条约》的签字仪式,这是西方人在中国拍摄的第一批照片,现在还有37张银版存于法国。此后,西方来华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冒险家、军人、记者各色人等穿行于中国大地,成千上万人留下了关于中国的照片,其中哪些人、哪些照片是最重要的?为何重要?那些著名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那些最重要的西方摄影家因何原因来到中国?住在什么地方,爱吃哪家小馆?拍摄了中国的哪些方面,对中国有何评价,又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动机按下快门? 全书仔细考察了170年来西方摄影家在中国的拍摄活动,不仅回答了上述问题,更在两方面拓展了视野。第一,综合运用东方学、历史学等多种学术工具,拓展了摄影史研究的学术视野,首次勾勒出西方人拍摄的中国照片中潜伏的“东方学影像链条”以及这一链条的演变。在东方学视野中,西方人关于东方的照片,也如同其关于东方的游记一样,肩负着提供“东方活生生的怪异性”的使命,在制造西方人“想象的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文字所不能起到的“印证”作用。在早期西方摄影师的中国照片中,这种“印证”作用尤其明显;卡帕和卡蒂埃-布勒松等的照片代表了这一传统开始转变,而马克•吕布则站到了转折点上。第二,拓展了照片的社会——历史视野。通过考察西方摄影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揭示其影像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内涵:同一幅照片,英国人的解读与中国人的解读是不同的,中国读者面对西方摄影师拍摄的中国照片经常停留于画面本身,照片背后的内涵常被忽略或没有意识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