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不淡定的中国人

    作者:梁实秋

    淡定是什么?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是内心到行为上的从容与平和。纵观过去到现在的中国人的行为,往往是不淡定,比如,处处可见的插队,中国式过马路,暴发户式的炫耀,无时无刻的迟到……这些不淡定,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成为一种独特的国民性征。梁实秋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这种种不淡定的表现,用浅幽默、淡批判的文笔将之描述出来,犹如一面镜子,足以让我们每个人对镜自省。说国民性,不必如鲁迅和柏杨一样下笔太狠太损,其实,不淡定才是最恰当的定义。
  • 章太炎国学讲义

    作者:章太炎

    《章太炎国学讲义》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国学的概貌,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 1.《国学概论》,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 2.《国学略说》,乃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集章氏毕生功力于一书,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中国文化十八讲

    作者:吕思勉

    这是一本由史学大家吕思勉写就的中国文化史。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本书通过18个关键词,如婚姻、财产、货币、教育、衣食、住行等,透彻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缘起,发展,以及特色。堪称一书在手,轻松读透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
  • 读库1402

    作者:张立宪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果蔬吟》,《他们在朝鲜战场》,《本地》与《市井西安》,《成长课》,《卸任》,《漫邮记:年画地图》,《一支驳壳枪》以及《声音》。 2013年夏天,作者绿妖赴台湾做了一次农业考察,这篇《果蔬吟》是考察笔记之一。她在台湾重要温带水果产区的台中新 社区随机采访了十几位果农菜农,这些无财团背景的个体农民是标准台湾特色的“小农经济”,分享他们面对的问题,苦恼与喜悦,希望能有更大的代表性。 《读库1105》和《读库1302》里曾有罗尘的《三线人》和《柳河时光》,这次他走进了朝鲜战场,对近四十位老兵进行访谈,做了近百万字的口述实录,老兵们说:“打仗不是拍电影,开枪就要死人的。”《他们在朝鲜战场》选取了其中十五位老兵的口述,他们只能描述空气中的味道,视线中的惨烈,只能记得朝鲜老百姓舞蹈中的某一张脸,或是某个战友在牺牲的一瞬间嗓子眼里咽气时所发出的咕噜声。你在书房里搜索到的一切资料,整个战争的是非判断,在他们一张张面孔前,均无法延续。 2014年初有个“本地——市井生活系列展”在西安开展,展览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赵利文从事摄影以来第一个作品展《一个人的城市记录:西安1985-1995》;一部分是八十年代老物件展,包括了书籍、信件和征集来的个人与家庭照片以及生活用品;另一部分是现场播放的八十年代音乐与影像。“记录比摄影更重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利文在西安走街串巷拍了上万张照片,策展人宋群整理了一部分照片,说,日常是这些照片的主题,也恰恰是日常,才是这些照片的价值所在。《市井西安》里选取了赵利文的几十幅作品刊出。 易卫东老师在《成长课》里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他说,不必夸大读书的作用,自己之没有被毁灭,在成长过程中,阅读,是他心灵救赎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形成的阶段,什么是他最需要的教育。 2006年5月30日至6月6日,应波兰外交部的邀请,夏榆赴波兰访问,到格但斯克专访瓦文萨是他此行的首站。莱赫•瓦文萨,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95年,瓦文萨竞选总统失败,2000年,再度参加总统竞逐,结果只获得百分之一点零一的选票。《卸任》是夏榆对这位退休总统的采访。 继《读库1304》的“漫邮记”系列之戏曲之美后,谭夏阳又带来了《漫邮记:年画地图》。中国邮政自2003年起,每年的农历小年(腊月二十三)都会发行一套木版年画邮票,至2011年止,一共发行了九套。2011年以后,改为不定期发行。年画邮票在邮迷的邮册里,汇成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年画地图。 民国时期“是民间武器泛滥的年代”,进口管道的多出,令民国成为万国枪械博览会。在这些繁多乃至芜杂的洋枪中,有一种相当著名,便是被称为“盒子炮”的驳壳枪。《一支驳壳枪》里讲了驳壳枪为何能在中国战场赢得声誉。 《声音》是每年《读库》的保留栏目,是对2013年的表达与记录。
  • 香奁润色

    作者:[明] 胡文焕 编撰,朱毓梅,杨海燕,曲

    《香奁润色》,明代胡文焕编撰的一部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专书,全书分头发部、面部、瘢痣部、唇齿部、乳部、身体部、手足部、阴部、经血部、怪异部、洗练部、藏贮部共十二部,以美发、美容方子为主,同时兼及妇科病的自治,也包括洗涤各种衣物等料理生活所需的常识,是对17世纪以前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进行小结的方书,至今无人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我们约请专业人士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以精美插图。
  • 1933,聆听民国

    作者:林语堂,梁漱溟,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

    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 国学入门

    作者:龚鹏程

    国学并非一门专业、一个科目,而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从大处说,国学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可以避免在现今这个同质化时代被同化;具体到个体,则可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 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上篇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下篇藉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探讨其中蕴涵的各种问题,同时对现今教育问题亦多有品评。 通览全书,国学之纲维与精神尽收眼底,国学之堂奥就在书中阐释的那条宽易博大的治学之道上。
  • 深夜十堂:快!等你开饭

    作者:李敖

    《快!等你来开饭》分为五部分:上帝管两头我管中间、名流很少是好人、只要有理想就可圈可点、男女大不同、西餐叉子吃人肉。从台湾与大陆的政情、社会、经济到信仰、治学、生活、女人,兼容并包。它是你了解中外历史、社会现状,最有冲击力亦最有人文情怀的一本佳作!
  • 中国文化史

    作者:吕思勉

    《中国文化史》分析了历代社会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教育、宗教等典章制度的沿革。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吕思勉)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屑罕见。”
  • 园冶

    作者:[明] 计成 著,李世葵,刘金鹏 编著

    《园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的著作,它从选址、规划与设计建筑物、叠山理水、铺装地面、选择石材和借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各环节都做了深入具体的总结和阐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本书注释力求详尽、准确,译文流畅,点评独到,并配以精美插图,美文美图相得益彰。
  • 尚古说香

    作者:鄢敬新

    自宋元以降,中国文人士大夫通常将焚香、品茶、插花、挂画,视为高雅闲适、清净安逸的“四般闲事”或“四种艺事”。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就是在这些优雅清闲的艺事活动之中完成的。元人张雨(字伯雨,号贞居)的散曲《水仙子》:“归来重整旧生涯,潇洒柴桑处士家。草庵儿不用高和大,会清标岂在繁华?纸糊窗,柏木榻。挂一幅单条画,供一枝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将这四种雅艺潇洒清闲的神韵,毕呈纸上。使人心思之、神往之。也就是说,真正洒脱自在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清雅、幽逸、散淡、简单、闲适的,这才是人们生活的原本状态,根本没必要亦毋须任何豪华艳冶、繁缛复杂来铺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在这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愈加激烈,也使得人们的精神压力在不断增大,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很多人为此倍感忧虑,并试图通过各种方法,释放自己的思想压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愉悦充实。为此,也有很多人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精神宝藏,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上面所说这些所谓“四般闲事”或“四种艺事”,绝对不可小觑。因为通过这些生活中的“闲事”,不但可以使得人们的情操得以陶冶,开拓提升自己风雅的能力,而且可以发生“移情”作用,改善自己生存的窘境。也就是说,人们在焚香、品茶、插花、挂画的过程中,可以使困扰人们的负面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宣泄,思想压力得以缓解,紧绷的精神状态得以放松,使自己那颗烦躁不安、忧郁焦虑的心,渐次归于祥和安宁、洒脱清净,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幸福指数不断得以提升。 尽管这些“闲事”有如此益处,然而对于当今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为此,作者不揣谫陋,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撰写这套“尚古闲雅丛书”,分为《茶禅一味》、《尚古说香》、《插花清供》、《雅墨清赏》四部,陆续出版,以应读者之需。 此处所谓“尚古”,乃作者之字。作为一名文化学者和心理学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很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我愿意毕生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好心愿,也是撰写此套丛书的初衷。 这本小书与市场上众多茶籍的重要区别之处,还在于不仅将关于茶的历史渊源、生长环境、加工分类、烹煮水火、茶艺茶具等若干方面知识与儒教、佛教、道教、陶瓷、紫砂、诗词、对联、典故、人物、故事等诸多传统文化内容融为一体,着力分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传统与内涵,足可启人心智,令人耳目一新。是一本才情俱佳,有市场潜力的好书。
  • 朱光潜谈读书

    作者:朱光潜

    《朱光潜谈读书(剪纸漫画珍赏版)》讲述了对于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先生来说,书既是他通向学术顶峰的必经途径,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非尘世的丘壑。文艺的珍贵的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至深处,我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我自己。”深厚的美学修养,让他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
  • 怎样读古书

    作者:胡怀琛

    《怎样读古书》是胡怀琛先生《古书今读法》和《中国先贤学说》的合集。前者介绍了当今读古书的意义、方法,应该选用的工具书和材料,中国学术的源流和古书的源流等;最后特别提出作者阅读古书所得到的十大印象,予人启发良多。后者综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南面术、仁政、礼乐、中庸、忠恕、乐道、克己慎独、性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学说的渊源及其代表人物,并在新时代下予以重新评价。对于希望学习与了解中国古代经典的读者来说,《怎样读古书》不失为一本实用而有益的入门读物。
  •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作者:[清]刘树屏

    “澄衷蒙学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叶澄衷先生于1898年在上海创办。最早招生对象以宁波贫家子弟为主,后来纔逐渐演变成为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叶先生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1898年,澄衷学堂创办后的第一任校长刘树屏先生认为,传统的语文教材不利于新式学堂的教学,于是结合儿童的心理,编辑了一套全新的儿童识字教材,也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书于1901年出版,全书图文并茂,共收録了3291个字,762幅插图,由刘树屏先生亲自编撰,苏州吴子城绘图。该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学校自编语文教材之一,更被胡适先生誉为”中国最早的语文教科书”。 胡适、茅盾、竺可桢、丰子恺、梁漱溟、李四光、夏衍、袁牧等文化名人,都是以这套书发蒙的。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原书共计八册,本次出版合并为四册,原本是为小学生训蒙识字而作。第一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收録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等方面内容的字;第三、四册为卷二,收録各种人、事、物的名词;第五、六册为卷三,收録各种生活用词;第七、八册为卷四,收録各种抽象的词语。其编排的次序,可以说是非常契合儿童识字教育的规律的。 本次影印根据原版修复,图片清晰,精美。可阅可藏。
  • 读库1403

    作者:张立宪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托口遗梦》,《稻米歌》,《咱们学生》,《撂地卖艺》,《秋风秋雨》,《六朝遗石》,《“一扫米英之色!”》,《边裁囧境》以及《办你的学习班》。 托口水电站是湖南省在建水电站中规模最大、建期最长、移民最集中的一座。如今水电站已经建成蓄水,托口,这个因沅水流过而生的千年古镇,已永沉江底。从2009年起,旷惠民开始拍摄托口古镇的搬迁与消亡,用相机记录下古老生活方式的破碎、繁华河街集市的衰落、众多豪宅大院和宗祠庙宇的破败,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与习俗,追寻少年时代的记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托口遗梦》选登了其中六十幅图片。 《稻米歌》是绿妖继《果蔬吟》之后的第二篇台湾现代农业考察笔记。因为粮食的特殊性,为保持粮价稳定,粮食采取特许经营制,粮商需进行登记并取得牌照。因此,相比于台湾的蔬果有多种销售渠道,稻米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同时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加剧了稻农的困境。稻农在通往现代化的瓶颈中挣扎,在政策失灵之地,自行寻求新的出路。 艾苓是姜淑梅老太太的女儿,也是老太太的写作老师。她在绥化学院上学毕业,然后又回来工作,《咱们学生》里讲了一些她接触的年轻学生的事。 张永熙先生艺名张宝康,出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师从赵少舫,跟随师父及诸多相声前辈行走全国各地鬻艺为生。《撂地卖艺》是由他口述,吕海云整理的。他说,拿笸箩收钱也有规矩,手心朝下,中指食指在内,三指在外,因为手心朝上就成了要饭了,我们凭本事吃饭,卖艺并不是乞讨。 时代的悲情、忧伤,个人生活的苦闷、彷徨,加上天性的刚猛、好强,共同锻造出独一无二的秋瑾。她好像横空出世,实则早有伏笔,其来有自。王鹤的《秋风秋雨》带我们再次回顾了这位鉴湖女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建筑最精华之遗存,可以扼要概括为北朝石窟与南朝陵墓,二者一北一南、遥相辉映。比之北方石窟遗存的浩浩荡荡,南方的六朝遗存却是稀若星凤。然而这些荒冢遗石,不论是神道石兽、石柱、石碑,或是地下墓室,皆有众多极富趣味的话题可供讨论,包括其在中国建筑史中的渊源与流变,乃至于同欧洲、西亚、印度古代建筑及雕刻之关联,不一而足,十分耐人寻味。王南在《六朝遗石》里详尽地做了这样的比较。 日本对于英语这种外来语的抵制运动,开始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1940年左右,当时英美等国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引起了日本国内“爱国组织”的反弹和憎恶。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国内开始涌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排斥风潮。章骞在《“一扫米英之色!”》中列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让大家了解到战时日本社会上的些许意味。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不仅有无限的精彩,也有无休止的争议。足球裁判以同样的衣着和运动量毫无违和感地融入比赛,更有大把的机会可以上蹿一线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咏鹏在《边裁囧境》跟我们说了说裁判到底会面临怎样的窘境。
  • 读库1405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十篇文章,《告别演出》,《回城》,《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半亩山池半壁天》,《1936年以前的肖》,《我自聊斋来》,《禁忌之盐》,《鹤的四季》,《改地名》以及《囊云、贡云与锁云》。 二十年前李白滔从一所财经大学经济贸易专业毕业,到一所高校当老师, 最近几年高校的现实情况改变,2013年9月,她决定转岗为行政人员。给两百零一名大二的学生教授“专业英语课”成了她的最后一次授课,她决定用“读一本书,写一份读书报告”来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课程结束,她收到了全部的作业。她说,这种评定成绩的过程让她很有感触,使他更真切地了解了她的学生和大学。把这一切写下来,记录此次谢幕演出,记录终结的教师生涯,记录这些学生,也记录她的大学。 《回城》里,作者大力记述了在南疆阿克苏的上海知青们回城的经历。他们在十几岁时意气风发地搭上去新疆的列车,已经把新疆当作家园,忽然又记起了黄浦江畔,记起了自己原来是个上海人,人到中年时又不惜变卖家当返回上海。大力采访了很多人,他们中有自己踏上回家归途的,有的让儿女替自己完成还乡梦,回到上海后遭遇种种问题,为生活奔波各自谋生。 1881年,丁汝昌等人远赴英伦,去纽卡斯尔接中国政府从阿姆斯特朗厂订造的当时最先进的两艘巡洋舰。北洋水师军官池仲祐作为丁汝昌的幕僚随行,在《西行日记》里描述了这一路的见闻以及他自己的一段奇特异国之缘。这批北洋水师水兵里有几名中国水手以身殉职,埋葬于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百年之后,萨苏的朋友邓新力去到现场,发现这些墓碑宛在。《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里展示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园林是一种有生命的综合性的艺术,内容丰富,建筑、山水、花木均是其不可分割的要素,只要疏于保养,很容易就会出现花木枯死、水池干涸乃至假山坍塌、建筑倾圮的情况相对而言,一座园林远比一幢单纯的建筑乃至一个建筑群更加难以长期保存。建于清朝初年的半亩园可算是近三百年北京旧城建筑的一个缩影,早年历经坎坷,道光年间在麟庆的手中得以再次兴盛,独领风骚数十年,之后日渐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最终没能逃脱冷落和毁灭的命运。贾珺在《半亩山池半壁天》详细描绘了这座花园在鼎盛时期的整体园林布局和室内收藏,记录下它的前世今生。 《1936年以前的肖》里,庄加逊为我们讲述了苏联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同时也展现了同时代苏联文艺创作的环境。 继在《读库0903》中《浮生旧梦说隋唐》里梳理“说唐”的各种版本连环画后,蔡小容这次带来了《我自聊斋来》,十五个故事,有人有妖、有鬼有仙、还有奇女子和呆道士……蔡老师发动各地连友,为故事找到了合适的小人书版本,挑选配图,以飨读者。 前一期《读库》里《破裂的沙漏》,洪韵梳理的电子游戏中的非线性叙事。这一期,他又带来了《禁忌之盐》,探讨暴力元素与游戏产业的关系。 吕妍的《鹤的四季》里介绍了几种鹤的栖息、迁徙与存亡,在它们迁徙经过的地方,人类能否与其友善相处,对它们的生存非常重要。
  • 中国文化要略

    作者:程裕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者程裕祯以简洁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勾画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1998年推出第1版,2003年8月推出修订后的第2版,累计重印25次,一直高居同类图书畅销榜或热销榜前列,深受广大读者好评。被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指定为大学公共课教材、通识阅读教材、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对外汉语本科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参考书。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承继了以前版本的全部内容,增加“精美器物”一章。新版除更正文字错漏,更新个别数据,调整版式及开本,增添近百幅精美插图之外,应读者要求,在每章之后新设“学习与思考”和“相关资料”板块,让这本精品教材更加贴近教学实践,臻于完美。
  • 北京法源寺

    作者:李敖

    《北京法源寺》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等,都在论述之列。《北京法源寺》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 读库1406

    作者:张立宪主编

    吴晓雅自幼年离开老家陕西蒲城县潘庄村的西潘庄后,与家里亲戚联系一直不多,2008年因亲戚之托寻找在深圳打工的堂弟小西,续上了与老家亲戚的来往。《村人》里,她记下了近年几次重回老家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勾起她对儿时农村生活的回忆。 李怀宇走访文化名家多年,这次《先生之风》里收录的是他与王元化、王世襄、陈之藩三位先生的采访交流。 空姐们身穿空乘制服、踩着高跟鞋在航站楼出现时,你是否也行过注目礼?《空乘日志》呈现了近四十幅图片,展现空乘人员在工作之外的日常起居生活。拍摄者王淋是一名有十五年空乘经历的资深空姐,自2005年起开始有意识地记录空乘生活,用五年时间拍下了这些纪实影像。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六百三十个贫民窟和一千多个“棚户”社区,大约一百四十万人生活在这些地方,占里约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这个地方毒贩、民兵组织和警察精英部队间的博弈似乎永无休止。印度裔美籍作家苏克图•梅赫塔和朋友深入这里的贫民窟,接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写下了《巴西贫民窟纪事》。作者写道,里约的今天,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明天。 陈寅恪的遗愿是归葬杭州西湖,与安葬于此的父母相伴永远,但是因为种种限制没有实现。后来,陈家女儿陈流求、陈美延提出了要将父亲归葬庐山。陈家原本是江西修水人,庐山的松门别墅是当年江西省因拖欠陈寅恪留学款项而赔偿陈家的,陈寅恪也曾在诗中将其视为故宅。李辉的《入土为安》记录了“陈寅恪唐筼夫妇墓”选择庐山的过程,起起落落的接力,诸多人以不同方式介入其中,最终完成。 弗兰克•达拉邦特在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还是个菜鸟导演。但因为他一直都很努力,从拿下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权,到与制片公司城堡岩的合作,以及找到一座气势恢宏的百年牢狱,他都算是一路好运,这期间还不乏各路实力派人士鼎力协助。但1994年9月电影上映时,影院里却“没人在那儿”。第二年,《肖申克的救赎》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七项奥斯卡提名,三十二万盘录像带的发行,TNT电视网的播出……罗宾斯说,这电影对人们意义如此重大的原因之一是:无论你的人生境遇如何,它都适用。 继《读库1404》的《破裂的沙漏》及《读库1405》的《禁忌之盐》,作者洪韵继续讲述游戏的故事。本期《点游成金》一文梳理了游戏中“金手指”的历史与演变,以及游玩者如何在此演变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众多的《西厢记》版刻图中,明代吴兴闵寓五彩色套印本版画标新立异,人称“寓五本”,刊印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目前所知,寓五本《西厢记》仅存二十一图,序、跋、正文、牌记等皆已佚去。《明代彩印〈西厢记〉》一文中,具体介绍了寓五本《西厢记》的独到之处,并展示了目前所知仅存的二十一幅图。 川菜的好吃,川人的好吃,几乎人人皆知,这些都是有历史渊源的。阿狐哥哥在《川菜》里介绍了麻婆豆腐、开水白菜、回锅肉、鱼香肉丝、夫妻肺片等经典川菜的起源、取材、制作以及川人的饮食文化。 《千杯绿酒何辞醉》的作者骆滢讲述了陈道明演绎的各种角色。演员值得被羡慕的地方很多,其中一条就是他们在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中似乎让人生拥有了“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