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播

  • 新闻的发明

    作者:[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 中国式公关

    作者:大龙

    公关公司必须以自己对企业客户、对行业、对目标消费群体、对市场、对媒体和记者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为基础,以专业化的态度和创新性的方法,为企业和媒体之间架设一个沟通的桥梁,做企业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而这,是一部专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公关业提供建议和方法论的力作。这里有的是中国式攻关的观念和方法,由中国资深公关人及记者鼎立推荐,不夸张地说,这还是企业媒体曝光率翻倍的良方!
  • 有效的公共关系

    作者: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

    本书自1952年出版以来,多次修订再版,近年又及时推出了新千年版(第8版)。新千年版除了保持原书的主要特色,从概念、理论基础、管理过程和各行各业的实践等四大部分,详细阐述了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中的方法、步骤与操作外,还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更新了必要的数据资料,增加了全球信息化时代等新的章节。本书是现代公关人员和工商管理专业人士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50年来人们一直将其视为公共关系行业中的“圣经”,并被美国和世界其他大学广泛使用。
  • 整合营销传播

    作者:海蒂・舒尔茨,唐・舒尔茨,何西军,黄鹂,

    《整合营销传播》虽然不是专门面向中国的企业,但是我们在中国的经历却实实在在地对本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我们在中国的很多实践经验已经通过本书得以展现。 与中国相关的IMC背景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我们关于IMC的观点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我们需要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在亚洲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要是在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在那里一些跨国公司已在环太平洋区域设立了总部。因此,我从中国的外部对于中国就有了很多的认识,但是确实不是从中国的内部来认知中国的。 自2000年初,我和海蒂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定期旅行。我们已在大多数的中国主要城市举办了讲座、会议和培训班。我们开始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开设面向EMBA的营销传播课程。这使我们认识了一些营销领域里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中国同行。至今,我们还是坚持每年花4~6个星期的时间来访问这些中国的学校并且讲授一些课程、举办一些培训以及开展研究工作,而且还为不断增加的各类中国企业举办一些研讨班或是会议。总的来说,我们对于中国已经有了一个从内到外的认识过程,而不仅仅是从外到内。 21世纪的企业营销与中国 在21世纪,无论是中国还是企业营销都在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在西方,企业营销正在脱胎换骨。事实上,很多市场营销方面的权威人士,例如宝洁公司全球营销总监吉姆?史坦戈(JimStengle)等,均已经宣称“市场营销已经崩溃,需要重整旗鼓”。这种态势已经通过众多企业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市场的营销实践得以体现。已被采用的、传统的营销模型——例如大规模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广告、优惠和折扣的方式,已经在以国际互联网和无线传输等互动信息传播为主导的时代中被淘汰。很明显,营销和营销传播正在面临变革,而这些变革已经在本书中得到体现。 目前,中国也正在面临着整体性的营销变革。虽然中国从计划经济中转轨仅仅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这些全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企业正在大规模地向全球扩张,它们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国内市场的需要,也在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而企业营销在中国也许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还有很多东西有待于中国企业尽快地去学习和拓展。因此,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西方的跨国公司,都在努力尝试着其营销传播活动的快速变革,也就是要在使雇主、经销商和雇员具备全新的、顾客导向的市场视野的同时,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及其需求。 基于过去数年里在中国所做的工作,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企业需要在如下两个领域中进一步开展营销和营销传播活动: 1.了解当今的西方及其跨国公司的实践活动。对于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来说,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中国拥有着大量的人口、迅速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中国正式加入WTO组织、即将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全球化平台的生机和活力,也在预示着中国进一步快速变革的需求。西方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经济和增长型经济方面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它们已具备了成熟的营销技能和方法论,而且这些方法论已经在各种市场得以验证和精炼,例如从巴西到独联体以及印度等。如今,跨国公司也在将这些营销技巧和方法论带到了中国。于是,中国的企业也就必须深入了解跨国公司的市场行为,以及它们为了赢得中国市场将如何开展营销传播活动等。为了能够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必须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最复杂的营销传播工具。显然,IMC就是当今营销传播方面可习得的、最领先的专业工具。因此,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企业管理者去理解西方的竞争者即跨国公司进入和拓展中国市场的方法。 2.中国企业进军西方发达市场。许多中国公司在市场版图方面的主要初衷之一就是竭力进入稳定的国际市场,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北美、南美、欧洲、澳洲以及东欧的部分地区等。而决定能否成功进入稳定的国际市场的关键是在于能否掌握最复杂的营销传播技能,仅仅将在中国市场适用的模型直接转移到国际市场上是不可行的。因此,为了在西方市场上致胜并赢得市场份额,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就必须熟悉和掌握基于西方市场背景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五大关键步骤》一书已为企业清晰地提供了如何进入成熟的西方市场、占有其市场份额并盈利,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与各大营销组织竞争和致胜的方法和路径。通过众多的商业实践可以发现,IMC的基本原则已被西方企业采用并拓展。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在营销传播方案方面,西方企业的领先程度并不是中国公司所要试图“赶超”的那么大。简而言之,我们相信,虽然西方企业在IMC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种仅仅是细微的领先程度,完全可以被创新性的中国式管理所超越。
  • 视觉传播

    作者:保罗 M.莱斯特

    本书重点关注视觉形象在强势新媒体中的应用;介绍关于光线、眼睛及大脑的最新科研成果;解释视觉形象何以不断造成已知或未知的误导和曲解;分章讲述视觉形象在不同媒介条件下的应用,如电影、电视、印刷品、图形设计、信息图形、卡通、计算机等;分析在当今媒介资源极大丰富的社会中,视觉信息的诸多消费途径。
  • 演讲力

    作者:(美)约翰·哈斯林(John Hasli

    本书从听众角度出发,介绍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价值,倾听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演讲技巧和策略,如演讲者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如何有效利用PowerPoint 等辅助工具做演讲等。同时作者还结合了经典修辞学基础,以及包括伦理道德、文化差异在内的当代主流话题,详细讨论了演讲的方方面面。本书语言简练平易,图文并茂,极具实用性,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能够帮助读者发表极具影响力的演讲,向观众传达出条理分明、长短适宜、表述清晰、切实可信的有效信息。 从零开始的演讲指南 本书是一本常销不衰的演讲自学手册,是进行人际沟通的入门读物。从听众、演讲信息、演讲者三个方面逐一解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与演讲相关的听众心理分析、讲稿组织等各方面的知识,引导读者从陌生到熟悉,逐渐掌握演讲的要领,适合演讲初学者使用。 口才是一种竞争力,约翰•哈斯林教授深得“说话艺术”的精髓。 一个人“说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靠语言交流的社会之人而言不仅必需,而且必要。在有限时间里通过有效的“言说”征服各式各样的听众(包括那些将会决定每一个人职业命运的面试官),是走向人生成功的极关键一步。 同市面上众多的“演讲”教材相比较,这部著作突出的优势在于: (1) 文字篇幅相当经济,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读者的阅读负担; (2) 训练目标具体明确,学习者始终得到有力的引导; (3) 论题讲解清晰、实用,实战感强; (4) 技能提高附有量化检测,学习者对自己是否取得进步一目了然,从而在培训过程中少走弯路。 ——王强,本书策划者,新东方创始人之一
  • 国际传播

    作者:Daya Kishan Thussu

    世界正进入到全新的工业革命时代。在21世纪之初,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实时地和地球上其他角落的人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这种沟通超越了国界,跨越了时区.并且以声音、文字和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我们这个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联结的星球,正在历经一场深远迅捷的变化。 身处这个时代,媒体和文化在越来越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等相关背景之下运作。达雅·屠苏这本极具可读性的著作,为我们了解国际传播在这一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分析。尽管已经有诸多论述涉及了国际传播迅速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首次将该领域所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成果集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和易于理解的读本。 《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首先对传播的历史沿革和理论架构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随后通过从世界范围内精心挑选的案例研究,使理论的阐释更加的丰满。同时该书也介绍了传播和媒介产业的全球化过程和趋势,以及这种过程和趋势对世界各国文化以及未来传播时代中新技术运用的影响。 达雅·屠苏所写的《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一书,是目前已出版的、关于国际传播最好的、内客最为全面的概论。作者考察了所有发生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相关重要论述,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富有说服力的观点。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教授 (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全球的论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就全球传播的运作机制、规则、规律和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一个充分的具有批判精神的讨论。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
  • 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作者: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并不像他们所标榜的那样客观公正,这几乎是西方传媒学者的共识,为何新闻客观性还能继续在北美传媒中成为“不死的上帝”?北美庞大的传媒机构如何运转?北美传媒与社会生活,尤其与政治之间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是一部深刻反思北美传媒的历史与现状,从西方新闻体制、新闻哲学以及新闻与民主的关系的高度来探讨客观性并以此为基础剖析北美传媒的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之作。
  • 网络传播概论

    作者:彭兰

    网络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传播空间,还可能要改写许多现有传播观念,研究这些变化,是未来传播学者面临的重任。但是,无论是“技术近视”者还是“电子乌托邦”派,都不能担负起这种重任。只有抛开感情成分和成见,才能静下心来,面对问题,分析问题。   这些研究的基础与依据,不是空想与臆测,也不仅要依靠传播学理论的指引,更重要的在于实践。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实践更富于挑战性。在传统媒介那里,内容、技术与经营往往是相互分离的,而在网络世界中,这三者界限愈来愈模糊。不懂技术,就很难融入到传播的各个环节中;而只懂技术,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传播者。网站的经营观念更是需要通过技术与内容的设计来加以表达与实现。因此,网络传播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就是本书试图达到的目标,即通过对实践的各个环节(基础应用。网页计、内容传播、网站经营与网络营销)的介绍,来促进对网络传播技能的掌握,以此加深人们对网络传播活动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做出理论上的探索,以解释网络传播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深化认识。当然,网络传播实践本身瞬息万变,因此,本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理论方面看,网络传播研究还刚刚起步,由于作者自身水平与视野的限制,疏漏乃至谬误在所难免,也恳切希望得到各方的批评与指正。
  • 人民的选择

    作者: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人民的选择(第3版)》作为美国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为大众传播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通过对1940年美国大选中的民意进行研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媒介效果、人的社会属性和选战期间的人际联系,提出了在今天新媒体时代越发受重视的“两级传播流”和“意见领袖”等概念,从而成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奠定了主要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工具制造者”的传播学先驱地位。
  • 网络研究

    作者:(英)戴维.冈特利特

    本书为英美等国多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汇集,它从传播、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等多种角度对网络这一全新的媒介及其所孕育的网络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与领域非常广泛,这些研究揭示了个体。社群、企业、民族等对网络的不同层面的需求,以及运用网络的不同方式,也揭示出网络中各类成员及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本书既描绘了英美等国网络媒介研究发展的纵向线索,也勾勒出了网络研究领域的全面轮廓,同时还提供了多种网络传播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对于中国的网络媒介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传播网络理论

    作者:Peter R.Monge

    《传播网络理论》200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113年国际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分会的年度最佳著作奖《传播网络理论》不仅抓住了传播中核心的网络问题,系统介绍了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网络结构本身,深入分析了网络结构的生成机制问题,探讨了网络研究涉及的社会理论基础 书中提出了多理论多层次的网络研究框架,应用复杂适应系统观点分析传播网络并构建计算机仿真环境以验证各种理论与假设 书中还探讨了传播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关系,为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动态组织结构涌现提供了基础。
  • 软边缘

    作者:保罗·利文森

  • 媒介分析技巧(中文版)

    作者:阿瑟·阿萨·伯杰

    媒介分析技巧:中文版,ISBN:9787300067186,作者:(美)阿瑟·阿萨·伯杰(Arthur Asa Berger);李德刚,何玉译
  • 性别与传播

    作者:张敬婕

    《性别与传播》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性别与传播》适合于高校传播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师生、研究者和关注自身社会价值的广大读者阅读,并适用于如下课程:媒介与性别研究、文化与社会研究、新闻学、传播学、影视艺术研究等。
  • 媒介内容分析法

    作者:彭增军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媒介内容分析法》对内容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内容分析研究的具体设计过程、操作规范和实施步骤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通过大量实际研究例证,特别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案例,以及附录的学生课堂作业评析,对内容分析的选题、理论支撑、取样、编码、分析以及报告的撰写展开了详尽的论述。《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媒介内容分析法》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行文力求通俗易懂,适合新闻传播专业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以及研究者使用。
  • 大众传播动力学

    作者:(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改编:傅玉辉

    《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9版)》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特定媒介职业、大众媒介的控制部分,论述了其历史、现状及彼此的合并、竞争与融合。着重强调了媒介的经营和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了各媒介领域的求职、升职、职业展望等内容,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章后附有要点、关键术语、思考题、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络资源,方便读者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内容详尽,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而有时代感,逻辑联系紧密、清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 中介化

    作者:曾戈提塔

    《中介化:媒体如何建构你的世界和生活方式》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意义深远的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不无争议的观点和幽默风趣的笔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我们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真相。
  • 大众传播动力学

    作者:约瑟夫·R·多米尼克

    《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7版)(中文版)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特定媒介职业、大众媒介的控制等部分,论述了其历史、现状,彼此的合并、竞争、融合,着重强调了媒介的经营和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了各媒介领域的求职、升职、职业展望等内容,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章后附有要点、关键术语、思考题、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络资源,方便读者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 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

    作者:加汉姆

    本书采取一种辩论的姿态,通过对当前关于传媒一后现代主义和信息社会理论这两个主工范工的一系列讨论,着手研究传媒引出的部下。本书提问,传媒这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引发了自启蒙运动一来,社会和政治理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在对传媒引出的几个不同系列的问题的连续探索后,本书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康德所说的人类之非社会的社会性问题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自律、自由的个体能生活在切实可行的社会共同体里;或者换句话说,与人类理性和解放相关的范围是什么,限制是什么。 为了引导这个论题,本书首先从必要的历史角度来讨论。接着考察了解放的含义:认为传媒是广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世界中的文化产业:认为传媒是科技;精神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符号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着距的分离和扩大。本书继而提出,反对当前在受众研究中的民族志学趋趋向,反对关注日常生活,赞成恢复对受众和效果的统计事实的研究兴趣,赞成通过回归商品拜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本源,以及对认同的符号互动主义的创造,承认主动的受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自身的控制当中。接着该讨论转向了我们怎样评价媒体传播的符号形式,这种评价是否能超出个人体验的问题。本书指出对传媒的评价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而没有某种标准仅凭主观来评判传媒的表现是不可能的。 经过对艺术社会学和美学之间的论争的考察,本书讨论了审美判断的伦理基础,并通过作为全书论证基础的话语伦理,讨论建立审美判断的统一标准。这种对话语伦理的强调进而引出了关于传媒和政治的讨论,这里的论点是,关于传媒和政治的讨论就是关于政治自身的讨论的核心。本书认为,这些讨论关注的是公众和私人之间不断变化的分界线。到这里,在卢梭关于公共展示在民主政治实践中的中心性的论证中,以及在康德关于公共理性在民主政治实践中的中心性的论证中,本收回到了公共领域理论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