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原研哉

  • RE-DESIGN

    作者:原研哉

  • 椀一式 使う漆器へ

    作者:原 研哉

  • 原研哉的設計

    作者:原研哉,李柏黎(编)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為其設計生涯的諸多作品,以淺顯易懂的精鍊語言,做全面性解說。近年來的新作,如「HAPTIC」展、北京奧運象徵標誌最終設計案等,亦收錄其中。 大開本設計、精美印刷加上嚴選的紙張,促使原研哉作品躍然紙上、風華再現。 收錄原研哉最新長篇訪談。針對過去的作品、現在的工作以及未來的展望,侃侃而談。全篇萬餘字,精采可期。 在「設計者.友人.恩師眼中的原研哉」單元中,收錄了深澤直人、向井周太郎等八位與原研哉有著密切關係的人物,站在客觀的角度,對原研哉其人其作品,各有精采的闡述與分析。 原研哉首度公開,四位對其設計生涯有著深遠影響的設計大師。包括石岡瑛子、向井周太郎、杉浦康平以及永井一正。原研哉自四位大師身上學習到了什麼?文中娓娓道來,發人深省。 原研哉特地為「原研哉的設計-繁體中文版」在台灣的出版,撰寫了「促使世界更新之力量」一文。為序,也為其目前對設計、對世界情勢最深切的關心。
  • 原研哉。Ex-formation植物:視覺藝術聯想集

    作者:原研哉,武藏野美術大學 原研哉研究班

    【重新捕捉世界的概念裝置──Ex-formation】以令人驚奇、新鮮的樣貌,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一種嘗試將已知的事物「未知化」的創作挑戰。 原研哉認為,「創造不是填寫答案,而是提出質疑。」 Ex-formation的目的在於「了解自己的無知」,或是透過第一次觀賞、體驗事物的新鮮感,設法傳達事物的樣貌。 其實這種方式並不容易。 人類習慣透過媒體接收各種資訊,往往將片面資訊加以整理歸納之後,便以為自己掌握了事物的全貌,而忽略了其中隱藏著更多尚未被發掘的可能性。這個世界是永遠無法被完全解讀的。唯有了解這一點,才能不斷產生更豐富多元的驚喜、感動或疑問。 植物對我們來說是幸福、豐饒的象徵,可是在亞馬遜流域的熱帶雨林等植物茂密旺盛的場所,植物卻是猙獰的。植物不似動物能夠進行移動,卻以旺盛的生命力與繁殖力生存…… 植物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沒有『花』的存在,這個世界必定單調許多。花擁有耀眼的光芒,人類沐浴在這道光芒之下,走過日常的幸福與生死。 『植物』亦然。我們試圖以不同於植物學、生物學或文學的研究方法來探索植物。透過研究,我認為這樣的探索應該是有其價值的。」──原研哉 原研哉每年都會為武藏野美術大學專題研究班主持暑期研習活動,07年的研究主題即為Ex-formation「植物」──也是近年來全世界所關注的綠色保護議題。這一連串的設計猶如一場大型實驗,以前所未有的觀點重新審視植物,並加以表現。 書中共收錄11項主題獨特且極具啟發性與原創性的研究概念,希望觀者能夠藉此感受到身旁汩汩湧出的植物波濤。
  • 世界最美的书店

    作者:[日]清水玲奈 著,[日]原研哉

    带您感受全球20家最美书店的魅力所在 日本设计界泰斗、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唯一一次为图书设计 20家书店由美国知名网站Flavorwire编辑跑遍全球评选而出 旅日女作家匡匡翻译,优质译文让阅读更加顺畅 日本年度畅销书《全世界梦想中的书店》完美升级版
  • 設計中的設計

    作者:[日] 原研哉

    到底何謂「設計」?對一位專業設計者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基本的問題,而對我的人生也一直在追尋著這個答案。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當下,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全世界正陷入一大改革的漩渦中,對於商品或溝通等等的價值觀也隨之動搖。 當科技正要重新改造世界時,卻往往犧牲了蘊藏於生活中的美感價值。當技術與經濟掛帥且強領者世界向前邁進的同時,生活中的美感也正不堪於此瞬息萬變而發出哀鳴。當周遭的一昧追求感官刺激的同時,何不豎耳傾聽那悲鳴聲?注視那細膩的美感難道不重要嗎?最近這念頭一天比一天更加地強烈。
  • 家-如何打造一个舒适的家

    作者:原研哉,橋本麻里

    MUJI首次推出「家 如何打造舒適的家」書籍中文版,提倡進化式空間編輯概念,台灣則是海外MUJI首次推出翻譯版本的國家,從一個人的生活到大家庭式的互動,空間都依生活主角的不同而產生變化,而隨著宅經濟在全球蔓延的熱潮,MUJI引領現代人重新思考「家」的定義,與生活應有的型態,為生活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 「家 如何打造舒適的家」由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企劃,並集結杉本貴志、深澤直人等編輯委員的創意,結合橫跨建築、室內設計、藝術、照明、庭園設計等領域中,有關美學、空間與設計的專家,以打造舒適的家為思考原點,找出家中的五大重點要素-餐桌、電視、光線、庭園、浴室,深入淺出的帶領大家從生活習慣與居家動線出發,找尋自己跟家的連結,依家中成員的結構與生活環境的變化,打造專屬的居家空間。
  • 为什么设计

    作者:[日]原研哉,阿部雅世

    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设计? 原研哉与阿部雅世,东京与柏林,居住在两个不同城市的设计者,进行了一场以“设计”为题的讨论。本书是两位作者的精采对谈录,他们结合自身对于设计的想法与实践,融合彼此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观察,在“如何理解设计”、“设计的语言与沟通”、“设计的潮流”、“设计与生活”四个大主轴之下,深入探讨设计的根本,以及种种与设计相关的有趣议题。
  • 為什麼設計--原研哉與阿部雅世的對話

    作者:原研哉 / 阿部雅世

    設計是什麼?為什麼設計? 原研哉與阿部雅世,東京與柏林,居住在兩個不同城市的設計者,進行了一場以「設計」為題的討論。本書是兩位作者的精采對談錄,他們結合自身對於設計的想法與實踐,融合彼此對於東西方文化的觀察,在「如何理解設計」、「設計的語言與溝通」、「設計的潮流」、「設計與生活」四個大主軸之下,深入探討設計的根本,以及種種與設計相關的有趣議題。 王志弘:平面設計師 王增榮: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安郁茜: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作家 官政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教授兼副校長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詹徫雄:學學文創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編輯 劉 開:平面設計師 蘇耀昌:JRV International創意總監 序 我與阿部雅世相識是在2004年。在主辦完以「HAPTIC(感覺的覺醒)」?主題的「竹尾紙展(TAKEO PAPER SHOW)」之後,計劃將展會內容整理成書,便與參展作家舉行了幾次座談會。那時,正好從米蘭回來的阿部雅世也被邀請參加了。可以說跟她初次見面的時候,展覽會的事情已經結束了。座談會的成員還有紡織品設計師須藤玲子和我,共三個人。記得那時我們基本上是初次交談。 我們的談話很愉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對歐洲和日本的種種直言不諱的評論特別具有說服力,因為這都是從她個人的切身體會出發的。在海外工作的人往往以當地的標準來評價自己,所以我們只能唯唯諾諾地對那種具有異國情調的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和感覺表示欽佩。但阿部雅世卻不是這樣。與其說她在國外受到好評,倒不如說她具有在國外才必須要有的那種「自我展示」的主動意識。也就是說,她在不同的文化中,鼓勵著那些沒有好好學習或工作的學生和職員,要作為一名積極主動的日本人在歐洲奔走。 阿部雅世認為,日本和歐洲所共有的問題,以及本世紀、全世界的人們所要面臨的迫切問題都非常清晰。而且,跟她談話多久都覺得沒有盡頭,感覺在那些話題背後隱藏著更多的話題。就像貪心的小孩兒似的,雖然從聖誕老人那兒得到了禮物,但還總惦記著聖誕老人背著的那個巨大的袋子。從那時起,我就默默地期待能與阿部雅世暢所欲言。 本書談話的前半部分在東京,後半部分在柏林。東京篇以我接受採訪的形式開始,柏林篇相反是以我向阿部雅世...MORE>>目錄 序言 東京篇 第一章 如何理解設計 設計的入口∕創造智慧和想像的容器∕裝飾是力量的象徵∕我在進行「精神」的設計∕平面設計的訓練∕連續不間斷∕為什麼在大學教課∕讓人們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引領價值的轉變 「舒展」不如「褶皺」∕創造存在感的方法/原研究小組的夏季集訓∕採取有成效的方式 第二章 語言與溝通 設計師必須是解釋的專家∕大部分工作是寫企劃書和委託書∕像整齊漂亮的動物毛那樣的設計是最理想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不要隨便說什麼「簡單」∕空白就是在改變秩序中產生的空隙∕日本的富有在於充滿變化∕語言的感受性∕對內的語言和對外的語言∕關注視覺導航∕快樂的使用說明書∕努力研究如何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體力充沛嗎?」 第三章 設計的潮流 技術驅動和採取什麼樣的立場∕日本是如何宣傳的∕迅速發展的米蘭沙龍展覽會∕所謂Salone方法∕用來自日本的纖細,嘗試說服世界∕對欲望形式的美化∕於「經濟」之後到來的事物 第四章 設計與生活 從百貨來看日本和歐洲∕廚房是設計的集合∕生活和家用電器格格不入∕「日本車」和組合廚房用品∕建設家庭是一種試驗∕如何在現代中生活∕同潤會建造的公寓明明是集體公寓的好典型∕不要看你擁有什麼,要看你能分享什麼∕創造未知的「和」∕進屋必須脫鞋,這是不能妥協的一點∕最近100年,日本沒有形成居住方式的規範∕何?
  • 欲望的教育

    作者:(日) 原研哉

    原研哉最新畅销力作,开启未来的设计展望,拓展美学创造力的实践文本,立足本土语境探寻多元文化价值的先驱尝试,以设计为入口畅想人类社会发展可能的不尽之思。 设计是“欲望的教育”。人们从欲望这一“土壤”上获得商品和环境这些“果实”。接触精心的设计能够唤起意识的觉醒,欲望也随之发生变化,消费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甚至生活方式都会因之改变。 设计的职责就是假设、构思事物的形态。设计的本质就是直观地呈现潜在的可能性,照亮未来的具体方向,或者清晰地描绘出众人共同拥有的憧憬。
  • 引人兴趣的媒介

    作者:[日]原研哉

    本书是继《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全新的原研哉著作。SENSEWARE是原研哉同TOKYO FIBER合作的一个延续性项目,旨在通过设计的创想来发掘面料、纤维的各种可能性,不断发展的技术和独特的美感使面料在当今呈现多样纷呈的面貌,通过原研哉对展览的策划并和各界的设计师、艺术家诸如隈研吾、深泽直人、坂茂等,以及以设计见长的企业如索尼、松下、本田的合作,以小见大,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设计的魅力所在。 本书是原研哉至臻出版品风格的延续,浓郁的日式风格和独特的思考角度,让读者在《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之外,发掘原研哉的另一个面向。
  • 請偷走海報

    作者:[日] 原研哉

    本書收錄了五十三篇原研哉難 得一見的設計散文,其中包括他從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五年在《小說新潮》雜誌上的連載,以及本書出版前新補的三篇文章。書中內容多取材自原研哉剛出道時的設計工作,每一篇文章就代表了一個設計故事,娓娓訴說出原研哉對於設計美學的思維概念,以及他所遭遇的困難轉折和工作歷程。 原研哉幽默風趣的筆觸,淺顯易懂的解說,讓「設計」這樣略為嚴肅的主題更為親切易讀,同時也讓讀者有機會一窺大師早年在設計工作上的趣聞軼事,讓人讀來不覺頻頻莞爾。
  • 作者:原研哉

    前言 本书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我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觉的那些资源。换句话讲,我是在尝试通过白的概念找到一种营造简单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设计是我的工作。我的职业领域是沟通。这意味着,比起做“东西”来,我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我已在大量的展览中展示了我的工作,做了数不清的海报、包装设计、符号标志以及书籍设计。这些产品都反映了我的给定“环境”的本质。我的职业引导我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获得新力量的形象,能留下长久印象的无比清晰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我开始关注在日本,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播的手段。随着此思想进程的进展,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它正在引出新的答案。 “空”(utsu)与“空虚”(karappo)是我在试图抓住沟通本质时思考的一些概念。当人们分享各自的想法时,他们一般是倾听彼此的意见,而非将信息扔给对方。换句话讲,成功沟通的基础在于我们能够多好地倾听,而非我们能够多好地将我们的意见推给坐在我们面前的那个人。人们已通过使用诸如“空的容器”这样的用语将沟通技巧概念化,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对方。例如,与那些涵义被限定得较窄的标志不同,十字、日本旗上的红色圆盘这样的符号可以让我们的想象力能不受任何疆界限制地自由驰骋。它们就像无数空的容器一样,能包含各种可能的涵义。空的概念同样可以从洞穴式的陵墓、教堂、小花园或茶室中发现。它们都反映了空的概念。虽然一开始我是在写“空”,但没多久我就发现,我其实是在说“白”:通过与“空”那宽广的涵义谱系对抗,“白出现了。从语言学上来说,白这个字,在日语里是出现在空白这个词组里的”。这一联系最终迫使我根据与白的关系去探索空的涵义。相应地,我最终也是先写的白,然后再转到空。 我的希望是,当你读完本书,白对于你,看起来已经有所不同了。如果你觉得它闪耀着崭新的、更清晰的光芒,我们就可以说,你的感觉更纯净了。这样一个提高了的对白的认识也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我们可以在更亮的光中看我们的世界。 ------------------------------ 第一章 白的发现 作为感觉经验的白 “白”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其实,“白”只存在于我们的感觉认知中。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试图去寻找“白”,而要去找一种感觉白的方式。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会获得一种对白的知觉,比我们正常体验到的白还要更白一点点。这会让我们察觉到日本文化中白的惊人多样性。我们开始理解寂静和空的空间这样的词语,并能区分它们之中所包含的隐含意义。当我们达成了与白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的世界就会更亮,而其阴影也会更深。 打字稿的黑并不意味着那些字真的黑。它们只是在与一张白纸的对比中显得黑。同样地,日本旗上的圆也只是在与其白背景的关系中才显得红。当蓝色或棕色被置于白背景中,这种相对性对它们也同样奏效。因为不存在渴望存在,它们不时会创造出比存在本身更强烈的存在感。要保持白的纯洁性是困难的,因为它太容易被污染。它的美之所以如此强烈地打动我们,皆因我们痛苦地意识到其短暂性。 日本建筑、空间概念、书籍设计以及花园这样的东西,都是在对引入白的这种思维过程的响应中诞生的。类似的一种接近白的方式是谷崎润一郎(1886-1965)在其文章《阴影颂》中提出的,从阴影的角度对日本美学进行了诠释。谷崎用阴影找到一张图的消逝点的想法棒极了。而难道不能还有另一个消逝点,即,那与黑色阴影对比下的极亮? 颜色是什么? 白是一种颜色吗?它像是一种颜色,但同时,我们也可把它看成一种无色。那么我们就须追问:颜色到底是什么? 颜色机制已被组织成清晰的系统,其本身即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物。最普通的两种颜色分类法是门塞尔法与奥斯瓦尔德法。在其系统中,颜色的三元素:色值、色彩和色度(简言之,即透明度与亮度)可通过构建一个三维环形物来解释,以便我们更容易观察其物理现象(即颜色)。然而该物之构建,并不能使我们获得对所谓颜色的完全体验。诸如一只打破的鸡蛋蛋黄之澄澄金黄,或是一盏茶杯中满盈的茶水,都不止是颜色。它们其实是在一种更深的层次,带着质感与味道等其物质本性中所固有的属性被看到。人们是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看到颜色的。在此,对颜色的理解不是仅仅通过我们的视觉感官,而是通过我们所有的感官。只要颜色系统还仅只是建立在物体的物理、视觉性质上,它们是无法传达我们的总体反应的。 如今,我们在为印刷、纺织以及制造品选择颜色时要使用色标本。大多数色标颜色都按照此前提到的门塞尔法与奥斯瓦尔德法的规范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实用。其秩序性与客观性使得我们能够清楚地将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区分开来。 我经常提到的另一种色标本叫做“传统日本色”,是以日本人使用的老的颜色名称组成的。这个本子的初衷不是系统的一贯性,所以当要求精确的时候就无法使用了。它以具有能唤起人们想象力的力量著称。只要我拿起这个本子,我总是能顺利而自然地接受其文字所捕捉到的颜色的特性。同时,我的感觉被唤醒,仿佛听到了家乡的口音,我感到了抚慰,以及一丝孤独。而这些情感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颜色可以反映我们细微的情感。但这并非全部。我们看得到发现颜色的那一刻所涌起的人类情感本身的核心吗?颜色并不单独、独立地存在于自然之中。它们随着光的细微级差而不断变化。是语言,无比伟大地赋予了它们清晰的存在。我们从感情层面吸收了那些语言命名的正确性。色彩被感知和体会的方式存储于一种已形成的文化之中,其大标题叫“传统色”。 当我们试着去想象颜色,可能有必要将所有预先设定的类别从我们的头脑中清除,回到一种空白状态。事实上,iro这个“色 ”字的日语,也意味着“情人”。它包含着比现在的颜色所拥有的远为宽广的联想范围。当我们还是小孩时,我们拿到用来画画的那些12支一盒的铅笔好坏参半地塑造了我们的感知。从此我们存储起了诸如“水色”、“肉色”等等概念。可是假使这些参数并不存在,而我们用来描述颜色的词汇又太少怎么办?我们还会以当今世界所通行的方式看待颜色吗? 据说在8世纪的日本,当第一部诗集《万叶集》出版的时候,与颜色有关的词汇还很少。那时使用的基本形容词只有四个:akai(红)、kuroi(黑)、shiroi(白)以及aoi(蓝)。(加i使名词变成形容词。)这四种颜色是指:光明和能量(红),没有亮光(黑),耀眼(白),朦胧的印象(蓝)。这四个形容词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太少,但实际上每个词都有很广的范围。人们能够在语境中表达含义上和气氛上很细微的差异。没必要像我们今天这样将颜色严格分类。这就意味着,例如蓝和绿可从情感上归成一堆儿,都算是广义的蓝(aoi)这一类。用形容词表示颜色要依赖于接受者的心理,我们可以假设他们使用的是植物性颜料的名称,如靛青、紫罗兰或是苦橙、灰以及嫩草等等。 我们冠以“传统”的无数颜色源于谦和的平安文化。人们对于自然中的变化有一种精微的把握,并能通过诸如其衣服和家具之类的东西来表达这些变化。这就使一种基于分享美学的新式文化得以产生。一年一般是被分为四个季节,而中国的历法则辨别出72个有不同特征的天气模式或是“候 ”,分为24个“节气”。这一历法又被日本人按其自己的感觉加以采用和修改。一个日本人要想被人认为有教养,他或是她就须获得一种对美的深层意识-以“雪 -月-花”一语表达-在被分为五日周期的季节变化中去发现。 精确指明变化季节的词语,如moegi-iro(发芽植物之亮绿)或是asagi-iro(韭葱叶之绿蓝)是脆弱的,但它们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它们捕捉到了观察的瞬间。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如此深入我们的内心。颜色名称的作用就像穿过一根细针的一根线,能将我们最微妙的感情缝合在一起。当针触到其目标时,我们便会感到快乐或是入神。它也可能令我们感到痛苦,因为它使我们明白,这种微妙正从我们的现代生活环境中消失。 正如钟乳石洞是经由一滴又一滴下落的水珠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累积方才形成,自然之精彩或是变化中世界的精神影像亦是逐渐积累才形成颜色的名称。某些东西失去了,其他的转化了,然而最终,没有任何人觉察到,颜色作为一个知觉的大系统建立起来了。传统颜色系统的数量可能会和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一样多。“传统日本色”只是其中之一。
  • 设计私语录

    作者:[日]原研哉

    作为享誉全球的设计大师,原研哉将日本的生活美学和设计理念带给了全球的读者,我们也许看到过大师精彩的设计作品以及以他的理念持续策划的一系列展览,并对其对设计的理解和呈现拍案叫绝。在这本书中,原研哉为读者呈现的是设计的背后,他对生活的思考,设计来源于生活,那些短小的文章,闪念的随想,才是这位大师很多设计的起点。设计的私语,也许会带给读者更多对生活的感悟,对细节的追索。
  • 作者:[日] 无印良品

    本书是日本著名生活家居品牌无印良品推出的“无印良品的生活方式”系列概念书之一。 本书的关键词为“要素”——一个围绕居家生活的重心,无印良品将其看做每个家装修的主题与灵魂。 它可以是一张大桌子、一台电视等实体,也可以是一处如庭园、浴室等的生活空间,甚至可以是光线等氛围营造因素,一个家的要素与家庭成员的构成、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无印良品提供了一个关于家庭装修的良好建议,引导了大众如何去发掘自己家中的“要素”,并围绕此要素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 以风格去界定家庭装修的方式已然显得过于刻板而不人性化,以“要素”为重心去重新发掘家的设计潜力与可能性,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并实践的关键。这对于需要装修自己生活空间的任何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 请偷走海报!+3

    作者:原研哉

    《谁偷走海报!+3》收录了53篇原研哉难得一见的设计散文,其中包括他从1991年到1995年在《小说新潮》杂志上的连载,以及出版前新补的三篇文章。书中内容多取材自原研哉刚出道时的设计工作,每一篇文章就代表了一个设计故事,娓娓诉说出原研哉对于设计美学的思维概念,以及他所遭遇的困难转折和工作历程。原研哉幽默风趣的笔触,浅显易懂的解说,让「设计」这样略为严肃的主题更为亲切易读,同时也让读者有机会一窥大师早年在设计工作上的趣闻轶事,让人读来不觉频频莞尔。
  • 作者:原研哉

    原研哉引设计界翘首瞩目之作,以观察家的视野梳理时代潮流;以思考者的睿智发掘美意识的根源和流转;以设计师的责任建构全新设计语法与风格观念。 本书尝试探究一个叫“白”的实体,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它试图通过“白”的概念探寻营造简洁微妙的日本美学之源。当你阖卷回味,“白”对于你,已经有所不同了。这一重新审视“白”的契机,让我们能在更亮的光里看清自己的世界。 本书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本书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觉的那些资源。换句话讲,本书是在尝试通过白的概念找到一种营造简单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相对于设计本身,本书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它引导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获得新力量的形象,并留下长久印象的无比清晰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读者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土壤,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播的手段。随着此思想进程的进展,本书正在引出新的答案。
  •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作者:[日] 原研哉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 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日] 原研哉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