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電影研究

  • 历史学家与电影

    作者:[法]德拉热,吉格诺

    《历史学家与电影》讲述了电影与电影所处的社会时代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马克·费罗(Mace Ferro)在其所著的经典之作《电影和历史》中对此已有过探讨。此后,电影,作为一种分析对象或者说一种写作方式,开始与历史学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 胶片密语

    作者:边静

    同性恋,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趣味。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从曲折隐晦到恣肆张扬,它叩问历史、政治、文化,主张同性恋权利,倾诉同性恋情,渲染同性恋审美韵味,体现了后现代的多元并存观念。 本书的研究试图给出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系统印象,重点在华语同性恋电影发展过程的梳理和美学特征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从历史、文化、美学角度展开,其中特别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 睇色,戒

    作者:李欧梵

    这本小书是李教授研究张爱铃和观看李安导演电影《色,戒》的所思所想。不仅适合中国文学和电影文化研究者参考,也值得大众阅读者歆享。
  • 小電影學

    作者:劉永晧,林曉郁[設計],陳志宇[協力]

    全書分成四大部分,共29篇專文: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導演專訪。內容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 開創的電影語言

    作者:David Bordwell/著

    艾森斯坦是俄國電影之父,也是世界電影的先軀,其作品和理論成了幾十 年來電影學者研討的重心,也成為後世電影人師承模仿的對象. 本書主要重點放在艾森坦斯坦的風格分析,以及艾氏為發輝最震撼效果 而潛心鑽研的電影詩學.書中針對艾森斯坦的每一部電影作品進行結構,母題串 連,蒙太奇設計等創作手法的深入分析,同時以大量的劇照和插圖做輔助說明; 此外,作者更將汗牛充棟的艾森斯坦理論文字置入當時文化界的各種學說潮流 的脈絡之中,並不厭其煩地驗證艾森斯坦的理論與電影實踐之間相輔相承的密 切關係.
  • 费穆电影 孔夫子

    作者:黄爱玲

    《孔夫子》(1940)的發現與修復,填補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空白,《費穆電影 孔夫子》一書,除了費明儀和金聖華追憶父輩的光影故夢外,還有多位學者和文化工作者從歷史、美學、音樂、文化等多角度去探討這部作品,而費穆和秦鵬章當年寫下的文章,更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全書168頁。中英對照,2010年4月出版,每本定價港幣78元。
  • 電影意義的追尋

    作者:David Bordwell/著

    本書透過對影評史的評介,探討影評"解讀"電影的角度和方法,最後提出 不同於"主流"影評的另一種看電影的方式,見解獨到,將電頂研究引導到全新的 方向.本書對於喜歡電影的讀者,特別是對欣賞與論述有興趣的人,可提供頗多 助益. 作者DavidBordwell目前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曾出版有關電 影理論,歷史和批評等專書數本.Bordwell博學敏銳,極具原創性,是美國當代電 影研究範疇中最具影響力的學者.
  • 銀都六十(1950-2010)

    作者:銀都機構

    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成立於1982年,主要由長城電影製片公司、鳳凰影業公司和新聯影業公司(合稱「長鳳新」)三家老牌電影公司合併而成,其後加入專門從事國產影片發行的南方影業公司以及清水灣電影製片廠、銀都娛樂等企業,使銀都成為一個擁有製作、片廠、戲院、發行、廣告等影視綜合系統的電影機構。六十年來,銀都體系共製作了四百八十部電影和十一部電視劇,以及發行了近千部次國產影片。無數閃耀的明星和電影工作者一起打造璀璨的光影歷史,已成為一代又一代的影迷永不磨滅的共同記憶。 本書是銀都的前身(長城、鳳凰、新聯、南方、清水灣製片廠)以至銀都六十年的全紀錄,包括各公司成立的宗旨、各階段的發展、逐年介紹曾攝製及發行的電影、主創人員(編導演)的文章及訪談,以及重要的電影影評等,最後以紀念銀都六十周年的大型電影《一代宗師》(王家衛導演)告終。 全書共分總論及四個時期--理想年代、坎坷歲月、重建日子與復興時期,邀請了11位內地及香港的專家學者撰文,討論銀都及其前身的特色與定位。作者包括:列孚、黃愛玲、石琪、李焯桃、林錦波及鄭傳鍏,內地作者包括:趙衛防、沙丹、張燕、李相、司若。 全書合共38萬字,有約1000幅照片,附錄包括銀都體系影視作品一覽表、工作人員名錄及業界的訪談摘要等,是研究香港左派電影發展的重要參考書。
  • 茂瑙的幽魅世界

    作者:香港電影資料館

    目錄 前言  傅慧儀 序言  倪奕勤 罪惡、執迷與超越──評茂瑙的三部經典電影  史文鴻 從古堡到農舍  黃愛玲 茂瑙魔術捧一揮  張偉雄 男人標本  邁克 繪畫構圖與電影光影的結合  鳳毛 茂瑙的心靈迷宮  傅慧儀 展覽 淡入 吸血殭屍 最後一笑 浮士德 日出 禁忌 影片簡介 放映時間表及講座 鳴謝
  • 張愛玲:電懋劇本集

    作者:張愛玲

    既是影迷,也是影評人和編劇,張愛玲與電影,可說關係萬千重。她的編劇事業始於上海,在香港延續發展,為電懋公司寫劇本,直至公司改組為止,前後有八年時間。其間共寫了十個劇本,八個拍成了電影。說不上多產,但在她的創作中,佔有一定的位置。這批電影劇本,讓我們瞥見了張愛玲的電影世界,依然精明世故,卻充滿了小說中罕見的幽默感,還有對電影的深刻了解。除現仍下落不明的《紅樓夢》劇本外,《張愛玲:電懋劇本集》收錄了張愛玲為電懋創作的全部劇本,並附多位作者的導讀,在文字與光影中尋找不同面貌的張愛玲。
  •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

    作者:潘國靈、李照興主編

    全書由多位香港資深及新晉影評人編寫,是至今唯一以香港觀點出發的王家衛專論集,是認識王家衛作品,認識香港電影文化的必讀本。毫無疑問,王家衛是九十年代以來,於香港最備受爭議、在海外最力受追捧的香港導演。本書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編輯,從三個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作品的重要性及藝術性所在,為香港首部王家衛評論專集。
  • 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

    作者:罗卡,卓伯棠,吴昊

    对武侠宗师胡金铨的作品分析、总论,并访问大量曾与他合作的电影人、文化人,胡氏作品与为人。另有篇幅专论张爱玲与电影的缘份,对电影文学的贡献。
  • 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

    作者:黃愛玲

    朱石麟(1899-1967)的電影生涯橫跨三十餘年,從三十年代上海「聯華」,歷經孤島時期和敵偽的「中聯」「華影」,到戰後南來香港的「大中華」、「永華」、「龍馬」和「鳳凰」「長城」等不同階段,中間幾乎從沒間斷,編導過逾百部作品。他沒有刻意迎合時代大潮,所編導的電影每每以委婉順應的姿態發揮堅韌的實力,倒奇蹟般在歷史的狂瀾中創作不斷,成為了中國電影裡少見的一名「作者」。其作品體恤著時代的關懷,躑躅游移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當年看也許並不前衛,今天看倒又覺得說到中國人的肺腑裡去了。 書中除了國內外作者撰寫的評論文章,還有朱石麟的兒女朱楓、朱岩兩姐弟,以及他的愛徒岑範的訪問。其後人慷慨捐贈給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各類文獻,格外珍貴,本書特別收錄當中四個劇本,為散佚了的朱石麟作品提供多一些線索。
  • 流年光影

    作者:石竹青

    目录: 引言/1 第一节:“七九新浪潮”:香港社会转型与文化观念变迁之镜语/2 第二节:当代消费文化:仪式性的审美活动/8 一、奇观化的视觉功效/13 二、情绪的疏导与宣泄/14 第三节:如何分析与评价香港电影/15 第一章:香港电影市场状况考察/18 第一节:港产片产量与票房/20 第二节:市场下滑的主因/26 一、外因/27 二、内因/30 第三节:救市的努力/38 第二章:香港电影生态与类型化叙事/44 第一节:香港电影生态:商品化·世俗化·标准化/45 一、影像文化的商品化/46 二、影像文化的世俗化/49 三、影像文化的标准化/52 第二节:香港类型电影:成规的融会与变体/55 一、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55 二、类型电影的叙事策略/67 三、类型电影的意义传达/74 四、类型电影的人物模式/82 喜剧背后的悲情——《我左眼见到鬼》赏析/97 附:类型片新典范之一——《无问道》个案分析/102 附:类型片新典范之二——《旺角黑夜》个案分析/110 第三章:香港电影的文化内力/123 第一节:传统的显影:文本中的本土现实/125 一、体验真实:现实主义电影轨迹/126 二、感受“俗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包装/131 第二节:时代的镜像:文本中的集体意识形态/134 一、象外之境:民族形象·身份的渴望/136 二、归去来兮:“九七”情结·归根之旅/139 第四章:香港电影的作者风范/147 第一节:许鞍华:在历史思绪中解语现代生命/148 附:魅力支点意义之途——《男人四十》赏析/156 第二节:王家卫:在后现代时空中速写个体人生/162 附:错位的镜语,雕刻不老的记忆——《花样年华》赏析/176 第三节:杜琪峰:在别致的游戏感中博弈运命/184 附:静观中的美感与智慧——《枪火》赏析/195 第五章:香港电影的精神秘笈/202 第一节:我爱香港:《l:99》之精英电影行动/203 精神之一:爱港敬业/203 精神之二:乐观自信/205 精神之三:自强自救/205 第二节:风采自现:《1:99》之影像艺术集锦/206 一、多重叙述方式探索多样化创作空间/207 二、多种艺术手法表达多样化情感可能/209 三、多层美学意境提供多样化审美趣味/21l 结语/216 参考文献/219 后记
  • 認識電影(最新修訂第十版)

    作者:Louis D. Giannetti

    在最新修訂第十版中,作者除了改寫局部章節以反應電影的新發展,此外則大幅度增修一半左右的新劇照。全書共蒐集超過四百張的珍貴劇照,範圍涵蓋影史上的重要經典和近幾年上映的賣座佳片,並輔以詳細圖說。書末另附中英對照的專有名詞解釋,讓讀者能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最專業的電影常識,進而真正「認識」電影。
  • 冷战与香港电影

    作者:李培德,黃愛玲

    冷戰是一場全球性戰役,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身處海峽兩岸政權之間,很自然地成為了意識形態衝突的激烈戰地。有趣的是,在我們的電影裡,冷戰這場影響深遠的爭鬥卻鮮露痕跡;港英政府為了維持敵對派系之間的脆弱和平,嚴格審查電影。這極富諷刺意味的處境,倒又貼合冷戰的本質──思想正是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另一方面,創作者面對審查和市場的雙重限制下,亦經常能巧妙地以迂迴的方法,在電影中傳達意識形態信息。 2006年,香港電影資料館和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研討會,本書由與會的學者和講者,分別從歷史、文化、社會等角度探索冷戰和香港電影的關係,內容極具參考和研究價值。 [背景] 我們在六十年代長大的人 科大衛 冷戰背景下的香港左派電影 周承人 隔絕中的想像──香港電影與上海基層社會對西方的反應(五十至六十年代早期) 張濟順 [工業與政治] 冷戰時期香港電影的政治審查 吳國坤 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的角色和影響 黃仁 左右可以逢源──冷戰時期的香港電影界 李培德 [傳媒與文化統戰] 南來影人與粵語電影評論 吳詠恩 冷戰時代《中國學生周報》的文化角色與新電影文化的衍生 羅卡 圍堵頡頏,整合連橫──亞洲出版社/亞洲影業公司初探 容世誠 [大歷史中的小故事] 從三十年代到冷戰時期──朱石麟和岳楓的電影之路 黃愛玲 平淡的冷戰──口述歷史中的電影人生 朱順慈 政治夾縫中的電影業──張善琨與永華、長城及新華 鍾寶賢 [文本分析] 冷戰氛圍下的香港寓言──電懋與東寶的「香港」系列 麥浪 不談政治的政治學──港產倫理親情片試析 韓燕麗 無間諜──香港電影對占士邦熱的回應 何思穎 聊齋靈異與冷戰電影 張建德 [附錄] 1950至1970年代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影人座談會紀錄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鬥爭在香港電影的縮影 許敦樂 自由總會簡介與大事記 左桂芳 索引 鳴謝
  • 香港電影血與骨

    作者:湯禎兆

    被香港知名文化人林奕華封為「草根影評人」的湯禎兆,從港產片(粵語片)與現實對照的啟悟,化為社會解讀式影評,成就了湯禎兆的「草根影評美學」。本書包括四十多篇短評,搭配香港生活場景的影像,兩相對照下,建構出香港電影與香港文化彼此呼應的閱讀趣味。對港產片擁護者及關心華語電影的觀眾來說,是深化理解與另類閱聽思考的示範解說。
  • 电影和历史

    作者:马克·费罗 (Mare Ferro)

    电影和历史,ISBN:9787301139066,作者:(法国)(Marc Ferro)马克·费罗 著;彭姝祎 译
  • 电影密码

    作者:马原

    《电影密码:一位作家的电影课》内容简介: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著名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马原津津自道的电影课。关于剧本的欣赏与创作、经验与领悟关于电影最具个人特色与作家眼光的拆解与评论关于卓别林、安东尼奥尼、弗·福·科波拉……这些文字,都在这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