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寺山修司幸福论

    作者:[日]寺山修司

    ★编辑推荐★

    这是寺山修司关于幸福的一次次自我剖析。

    他曾呼喊,“我是不幸的,请爱这个不幸的我吧”!

    他用尽幻想与幽默来表演、释放,把自己从被定义中解放出来。

    他完成了这场关于幸福的邂逅、冒险与狩猎。

    如果你也曾感受“不幸”,不妨来看一看寺山修司。

    这位作为岩井俊二、园子温、今敏、森山大道、横尾忠则、安藤忠雄、押井守等诸多日本巨匠灵感来源般的存在,是如何表达他潜伏于暗夜的异端温柔。

    也许你会从字里行间中找到寺山修司幸福论的本质。

    那便是,“爱自己”。

    -----------------------------------------------------------------------------------------------------------------

    ★内容介绍★

    幸福是什么?是睡懒觉、上网、吃美食?还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哪些人才有资格谈论幸福呢?你的答案又是什么?也许正如寺山修司所说,“我们这个时代失去的不是‘幸福’,而是‘幸福论’”。

    在这本书里,寺山修司从完全不同的独特角度出发,整修和批判古今中外的幸福论,用想象力和表演考察幸福。寺山修司没有给出明确的“何为幸福论”的答案,但毋庸置疑,你会期待邂逅幸福。

  • 我在京都居酒屋

    作者:库索

    作者库索在京都生活六年,探访了无数载满故事的居酒屋。在这本书里,库索挑选了十余家京都居酒屋进行深入探访,全方位展现京都现代人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状态。

    居酒屋自四百年前的江户时代开始盛行,京都人,有的喜欢传统居酒屋,从傍晚开始喝到深夜;有的老头老太太,从中午就开始喝小酒 ;也有下午四五点就下班的打工人,只喝一杯冰啤酒,到六点就准时回家与家人共聚晚餐……作者通过和老板、客人的聊天,感受陌生人的生活状态,倾听他们的故事。一间居酒屋,也是人生百态的缩影。

    作者库索说:所有在居酒屋里遇见的熟客,都会说:“这里是生活里最能让我松一口气、得到治愈的地方。” 我写下这些居酒屋,想写的其实是“相遇”“理解”和“日久生情”,以及在这之中一些充满仪式感的“告别”。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昭和风酒吧、列车居酒屋、手工啤酒坊等各种不同类别的居酒屋,读者也能在书中看到京都酒文化以及时令下酒菜等各种实用介绍。

    ————

    【编辑推荐】

    1、豆瓣2020年度好书作者,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记者 库索全新主题作品集。

    2、作者库索旅居京都六年,开启“京都新职人”系列写作,陆续走访一些在新的领域将工作做到极致、更为年轻的人。他们看似普通,其实不可或缺,他们有新的职人精神,也为京都这条传统的街道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本书便是从无数载满故事的居酒屋开始,全方位展现京都现代人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状态。

    3、一家居酒屋,也是人生百态的缩影:居酒屋自四百年前的江户时代开始盛行,京都人,有的喜欢传统居酒屋,从傍晚开始喝到深夜;有的老头老太太,从中午就开始喝小酒;也有下午四五点就下班的打工人,只喝一杯冰啤酒,到六点就准时回家与家人共聚晚餐……作者通过和老板、客人的聊天,感受陌生人的生活状态,倾听他们的故事。

    4、多类型居酒屋为读者展示丰富的日本文化:昭和风酒吧/列车居酒屋/白天木材店,晚上居酒屋/立吞酒吧/手工啤酒坊……读者在书中还能收获京都酒文化以及时令下酒菜等各种实用介绍。

    5、特别装帧:特约插画师定制简约日系手绘插画+地图, 书中附赠48P超值版作者摄影居酒屋图集。同时随书赠送京都居酒屋漫游地图精美折页。

    ————

    【媒体推荐】

    库索笔下的京都居酒屋,是寂寞人、真心话和好故事的家。

    —— 殳俏,作家、编剧

    这本书令我想起京都迷人的夜晚,在居酒屋、高濑川流连的日子。

    ——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读库索笔下的京都居酒屋,我的思绪常常回到十年前的广州:很多个夜晚,我们在居酒屋对饮,然后各自摇晃着回家。那时库索刚开始学习日语,我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后她会独自前往日本,在陌生之地重建生活。大概只有库索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居酒屋的灵魂吧:平凡世界中的温暖、勇气、坚守和奇迹。

    —— 刘子超,作家、记者

  • 圈外编辑

    作者:都筑响一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报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每个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诞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间故事,当代日本极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都筑响一,从杂志记者到做书编辑,他拒绝乏味,打碎常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怪招迭出,特立独行。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不要跟同行喝酒”“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不把东京放在眼里”……毒舌且有冲击力的文笔背后是对人间的温暖观察,剑走偏锋的编辑生涯是对主流社会与体制的不妥协。

    这本书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更是一段洒脱、真实、痛快的编辑传奇。

    【编辑推荐】

    1、编辑出版界的“泥石流”,行走的毒舌炸弹!

    “杀死出版的正是它的创造者——我们这些编辑。”

    “催生无聊杂志的正是‘编辑会议’。”

    “不要跟同行喝酒。”

    “网络搜索是种毒品。”

    “别看读者脸色,关照自己。”

    ……

    以上内容都出自本书。都筑响一40多年来从未领过固定月薪,作为体制外独立编辑,他对艺术、设计、出版等领域有独特而精准的认识。本书文笔极富冲击力,幽默随性,酣畅淋漓,吐槽犀利痛快,毒舌金句频出,带给读者一记来自主流圈外的新奇能量重击!

    2、怪招迭出的选题捕手,剑走偏锋的人间观察家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

    在这本书中,都筑响一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野生编辑特立独行的大世界。当下社会有诸多强制的、隐性的条条框框,都筑响一本人,和他报道及出版过的题材,都在激发我们对别人的生活少一点判断,多一点尊重。自由有趣的灵魂、对编辑和做书的另类认知、令人拍案叫绝的选题,都筑响一拒绝乏味,持续捕捉身边被忽略的日常“奇观”,挖掘那些不被认可的无名天才。

    独立、纯粹、反抗、好奇心、真性情,野生编辑带你冲破主流的条条框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3、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出版同仁激赏共荐!

    做一本书要从何开始?如何养成自己的编辑视点?编辑为谁做书?出版的未来会如何?全书以8个问题划分,都筑响一打破出版常规,回答直击人心,呈现出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天才编辑和一段浓墨重彩的人生传奇。

    轻型纸,让阅读手感舒适,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四色全彩印刷,多幅都筑响一代表性编辑出版作品,丰富有料,趣味多多。

  •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

    作者:[日]长谷川宏

    宏大的日本文化史

    跨越美术、文学与思想领域

    精选60种代表性的珍品

    透视日本2000年精神史

    -

    内容简介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借有形之珍宝,讲述了日本2000年的精神史。

    何为“精神”?它是个人、共同体生存的力量与姿态,是文化 的精髓,也是一个民族的行动根源。

    作者长谷川宏跨越美术、文学与思想领域,在日本国宝中几经筛选、反复取舍,终于选定代表着日本精神之精髓的约60件珍品,连缀起日本从绳文时代到江户时代的2000年精神史。铜铎中凝聚着日本早期的共同体意识,抄写的经书堪称书法杰作,其中还蕴含着对中国的模仿与自发的创造,美丽的佛像寄托着乱世中人对ji乐世界的向往……还有茶道中的寻禅之心、贵族文学中的风雅、民间娱乐中的幽默与残酷等等。

    学者长谷川宏承接龟井胜一郎、加藤周一等学人的方法,辅以多年研究、翻译西方哲学的知识背景,以20年构思,又以10年写作,写就这部集大成之作,用积淀着历史的美丽珍宝,为我们呈现一个更丰富、更多元、更完整的日本文明。

    -

    编辑推荐

    ○以一位思想家之力,跨越美术、文学与思想领域,20年构思、10年写作,将日本文明的源与流叙述成一部宏大的交响。

    ○用文物读懂文明。作者筛选出代表着日本精神之精髓的约60件珍品,逐一深刻论述,带你透视日本2000年精神史。铜铎如何反映着日本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绘画如何体现出武士阶层的崛起?茶道中蕴含着怎样的审美与思想?……从珍宝中,我们能看到美,看到一个民族的行动根源,也看到一个国家从萌芽到繁盛的历程。

    ○打破刻板印象,认识更丰富、更多元、更完整的日本。侘寂、色道、物哀、风雅、倦怠感、自然信仰、庶民之乐、恶之魅力……覆盖日本文化关键词,为你解开日本美学和思想的核心。

    ○金阁寺、枯山水、俳句、物语、能剧、浮世绘、怪谈……饱览日本国宝,听作者将文物细节、历史背景娓娓道来,看见“物”背后的广大世界,体会到和博学之人逛博物馆的乐趣。

    ○作者长谷川宏是日本知名的黑格尔学者、译者,曾获莱辛翻译奖、巴别国际翻译大奖、日本翻译大奖。他融合西方哲学的方法与对日本文化的热爱,写成这部作品。

    ○封面采用印金工艺,精装装帧,配合百余幅插图,造就一部值得收藏的精致图书。

  • 美食与文明

    作者:[美] 蕾切尔·劳丹

    ★过去5000年流动的盛宴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全球交流史,不容错过!

    ★跨越山海和帝国的边界,把握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编辑推荐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劳丹的烹饪全球史将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著作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叙事方式。

    ◎深入挖掘了饮食演变之道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

    ◎跨学科、多视角地看待过去5000年烹饪宇宙哲学的发展;大量史料和精美彩插,展现了与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媒体推荐

    一次胜利,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写作指明了道路,这种史学写作可以通过更加融会贯通政治、经济、社会和知识史方面的著作来站稳脚跟。

    ——《纽约书评》

    很少有作家能像蕾切尔•劳丹那样优雅而又深入地探讨饮食与帝国这一广泛的主题。她对食物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全球视角……本书是美食历史学家和美食爱好者不容错过的。

    ——韦安妮(《食谱图书馆》)

    气势恢宏……劳丹的一些特定烹饪风格的“扩散图”堪称文化史的缩影。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蕾切尔•劳丹对多种饮食的兴衰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给了世界各地等量的时间,并将现代这一时间段考虑进人们如何准备食物的漫长历史。对烹饪和饮食的关注反映了口味的持久性,但也说明了这些口味是如何传播的,并受到政治和文化扩张的影响。本书将烹饪理念和对于饮食重要性的阐述结合得迷人而独特。

    ——保罗•弗里德曼(《食物:味道的历史》)

    ☆所获奖项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反智主义是一条长期以来盘踞在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线索,它背后是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民主意味着“我的无知和你的智识一样好”。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 1964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解析反智主义思想根源及演进的奠基巨著

    ——————————

    版本特色:

    ★ 全文无删减

    ★ 资深译者精彩译笔,译文晓畅、准确

    ★ 新增大量必要的知识性注释,还原20世纪中期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独特生态

    ——————————

    本书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的模式,它试图找寻反智主义这一极具美国特性的现象背后的基本因素。同时,它也具有比较的眼光,在某种程度上,将美国视为整个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样本。

    —— 大卫·理斯曼,美国社会学家,《孤独的人群》作者

    当前关于这个主题最全面、最简洁、最完善的一部论述。

    —— 沃尔特·拉克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

    这是一幅丰富的、复杂的、变幻莫测的心智生活图景,展现的是一个被实用主义理想所支配的社会。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

    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 黑信封

    作者:[罗马尼亚] 诺曼·马内阿

    ◎古根海姆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美第奇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家

    ◎得到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君特·格拉斯、奥尔罕·帕慕克高度赞誉

    ------------------------------------------------

    ★内容介绍

    在“精神病人”托莱亚的眼里,布加勒斯特的这个春天灿烂疯狂,弥漫着躁动、毒素和乖张。这位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少年时代因一起交通事故惹下命案,留下心理创伤;青年时代,才华横溢的他又因“道德问题”被迫离开教师岗位,曾被投入大牢,又被离奇释放,命运跌宕,与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解开40年前哲学家父亲老马尔库·万恰的死亡之谜,还有万恰家族一夜之间突然衰败的重重疑云,举止怪异、目空一切的托莱亚挣扎、周旋在这个极权统治下的物质匮乏、精神苍白的社会里,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撕扯着一张张假面具,却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陷入一张悬念迭生的大网……全书由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场景构成,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的风貌画卷。

    ------------------------------------------------

    ★名家推荐

    除了马内阿,没人可以如此成功地用一种逼真而令人窒息的方式来描述独裁的气氛。——君特·格拉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内阿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可以在一个彻底的荒漠里成长。在他的杰作里,他解释了在时间里寻根和放逐,众所周知,像摩西一样,他永远也不会到达真正的福地。——克拉迪奥·马格利斯(意大利作家)

    一个卡夫卡式的寓言世界倾覆在我们这噩梦般的世纪,这是一本神秘的、深刻的、引人入胜的小说。——爱德华·赫西(美国诗人)

  • 发明男性气概

    作者:[美] 大卫·D·吉尔默

    本书对于男性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见解,在欧美有着相当影响力。通过对多种文化中的男性特质的历史探究,本书作者认为,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文化对男性特质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这些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而这些特质,随着文化标准的变迁还会进一步产生变化。

  • 读书与跌宕自喜

    作者:马雁

    《读书与跌宕自喜》是马雁生前为自己第一本随笔集拟定的名字。她为自己写的书稿介绍是:以古代诗歌、世界文学为主的读书生活随笔,其中重点关注语体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创造性写作技巧、阅读审美经验传达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三方面主题。用三十篇左右的五千字以内的随笔文章,互相支撑、构造出一种丰富的、具有个人审美倾向和知识特征的阅读生活场景,通过作者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结构,与读者分享一种新的阅读视野和可能性。

    新版恢复书名的同时,也恢复了马雁全部自选篇目及编排顺序,或可让新一代读者辨识出马雁在遭遇意外之前的生命本真。是为本书的第一辑。旧版中的其余文章,作为第二辑,归入“集外”,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第三辑仍为旧版中的日记选。

    “十年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似乎也足够让死者和生者都卸下悲泣哀婉的面容,令一个真生命自灰烬中重生,只要她的诗句与文辞仍跌宕自喜在无数不相识的读者的心里。”

  • 丈量世界

    作者:[英] 萨拉 • 巴克斯特(Sarah Baxter)著

    ★★★

    连接这个星球的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从悠久古道到现代奇观,从绿皮火车到高速子弹头列车,乘坐火车前往众多奇异而美妙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

    ◎ 编辑推荐

    ★ 罗列了全世界最著名的500条铁路,带你了解每条铁路线的历史地位和现状。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铁路旅程背后的历史,从悠久古道到现代奇观,从绿皮火车到高速子弹头列车。

    ★ 整本书按照历史顺序编写,讲述了与这些线路有关的厚重史实——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世界大事记应有尽有;凸显一段旅程的精华——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点或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美景。

    ★ 配以大量意涵丰富的照片、路线图和示意图,帮助读者探索每段旅程的地理细节与文化亮点。列出每段旅程的关键细节:运行时长、站点数、估计费用,提供了帮助读者自主规划行程的实用技巧。

    ★ 是送给旅行者、铁路迷、探险家和历史爱好者的理想礼物。

    …………………………

    ◎ 媒体&名人推荐

    火车旅行保留了浪漫主义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现代生活已不多见。踏上寻找浪漫情怀的火车仍然是一种乐趣。就好像书中所举的例子,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启一段美妙的火车旅行,每段经历都会有所不同。

    ——克里斯蒂安 • 沃尔玛尔(Christian Wolmar),获奖作家和交通报道记者,著有《铁路和英属印度:印度铁路的故事》(Railways and the Raj : The Story of Indian Railways)

    详细而有趣的列表。

    有了这本书,你就可以前往世界上一些最偏远、最奇特,充满异国风情和带给人灵感的目的地。

    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书。

    ——莱斯 • 斯科特(Les Scott),BBC斯托克广播电台

    买这本书!不仅要买,还要阅读。你将踏上一段真正的奇妙旅程。

    ——维塔利 • 维塔利耶夫(Vitali Vitaliev) ,《工程与科技》(E&T)杂志

    一个真正的宝库。

    ——《常春》(Evergreen)杂志

    …………………………

    ◎ 内容简介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虽然确实存在铁路或车道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约公元前600年迪欧科斯和科林斯地峡之间的轮船辙痕,但要花上几千年的时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初次享受了首个付费铁路客运服务。再过200年,人们才有可能乘坐火车前往世界上一些最偏远和最非凡的目的地旅行,并追踪在地球悠久的历史中留下的许多奇怪而美好的自然或文化遗产。本书会带你穿行于从史前岩层到摩天大楼的不同场景,搭乘从慢速蒸汽机车到高速子弹头列车的各种火车。

    本书提供了500条令人惊叹的铁路旅行,配以精美的插图,你可以据此绘制自己横贯大陆的行程。吱吱嘎嘎地驶过峡谷,喷着蒸汽路过古老的纪念碑,风驰电掣穿过城市,在总统车厢或者皇后乘坐过的火车上尽情享受,或者与关键的历史时刻或史诗般的时代建立起明确的关联——阅读本书可以拥有上述一切。旅客、铁路迷和历史爱好者必读,在提供给你无限灵感的同时,也让你获得等量的知识。

  • 月亮

    作者:[德] 贝恩德·布伦纳

    ★★★

    你对月亮的所有好奇,这本书中都有答案。寒冷、满是岩石、没有生命的小卫星,如何成为文化长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题,又是如何引领科学步入太空,直至更广袤的星际?

    ……………………

    ◎ 编辑推荐

    ★ 一部优美绝伦的文化史。近百张来自珍稀典籍、博物馆藏的插图,全方位展现月亮在神话、诗歌、巫术、科学、科幻等人类世界各个领域中的丰富意涵。

    ★ 装帧精致,32K圆脊精装,灰色草浆纸外封,从封一到封四的月盈到月缺,烫印电化铝工艺,呈现月亮一般的光泽和质地。书名附近是一组象征星轨的虚线烫印,仿佛时光的痕迹,暗合历史中人类对月亮的不断追寻。

    ★ 从文化视角切入天文知识,用诗意方式温柔科普。

    ……………………

    ◎ 内容简介

    月亮是人类在太空中最近的邻居,你对它的所有好奇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是探讨人与月亮关系的力作,讲述人类几千年来是如何在月亮的启发下生活、思考、探索、创造的历史。

    从古人观月的想象和诠释到现代科学的探索和验证,科学、诗歌、神话等量齐观,自然与文化两大主线并肩而行。此外,书中还辅以许多取自古老典籍乃至科幻小说等的配图,充分展现了这颗星球是如何不断启发人类的想象力,终至成功登月的全过程。

    布伦纳是位极佳的非虚构作家,他鲜少拿一堆术语轰炸我们,却处处流露出对主题的精通。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舞台:上演着月亮与疗愈、仪式有关的神秘故事,举行着横跨几个世纪科学家谈论月球的思想盛宴,叙述着冷战时期月球影片的历史……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全四辑)

    作者:许知远

    《十三邀》,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杰出人物,在52个领域跨界游走,重生对个体的信念,重建对话的精神;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4季内容全收录,精美函盒珍藏版。

    ◎编辑推荐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最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作者自述: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观众评价: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 中国话

    作者:郑子宁

    ☆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的语言学科普

    ☆九大领域诠释中国话的前世今生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编辑推荐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名人推荐

    本书对“语言中的历史线索”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知名书评人 维舟

    本书内容广博、材料翔实,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徐徐展开,读来有“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之感。相信读者诸君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对中国人与中国话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为深刻地了解认识!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盛益民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 蓟与玫瑰

    作者:[法] 尼古拉·容克

    “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

    玛丽·斯图亚特 vs 伊丽莎白·都铎

    两位改写欧洲历史的传奇女王

    在男权社会步步惊心的权力游戏

    一种精心设计的镜像手法

    完美演绎绝代双姝的相爱与相杀

    荣获2015年《历史漫画》杂志评选第一名

    安古兰漫画节百部必读作品(2010 - 2020)

    编辑推荐

    “伊丽莎白·都铎,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历史与政治上取得了胜利;玛丽·斯图亚特,一个浪漫主义者,在诗歌与传奇中取得了成功。”

    —— 斯蒂芬·茨威格,《断头女王》

    ♠♥ 立足于男权社会权力巅峰的女人,最富传奇色彩女王的另类传记

    玛丽·斯图亚特,生为苏格兰女王,也是未来的英格兰女王,十六岁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法国的王后,而最终遭到监禁。她有过无数情人和丈夫。她的传奇从诗人龙沙开始……她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

    伊丽莎白·都铎,亨利八世的私生女, 不齿于宫廷,十六岁就被囚禁,却最终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英格兰王国的女王。她唯一的情人就是她的王国。她的神话与莎士比亚一起终结……她标志着近代的开始。

    她们同为权倾天下的女王,她们的一切又都截然相反。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充满幽默感的采访形式,邀请围绕在女王身边的男人们(弗朗索瓦二世、龙沙、爱德华六世、约翰·加尔文、培根……)为我们讲述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女性君主的传奇人生。

    ♠♥ 新颖有趣的实验性,以对称的形式呼应两位女王完全对立的人生

    “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这是玛丽被关押期间刻在椅子上的座右铭。伊丽莎白处决玛丽,消除了英格兰王位的最大威胁;但在伊丽莎白死后,玛丽的儿子詹姆斯·斯图亚特继承王位,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国王。

    两位女王从性格、处世哲学、私生活到命运的走向都截然相反,将她们的故事放在一起对比,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张力。作者别出心裁地将两本漫画设置成对称的分镜结构。两本书的中间页则是互为镜像的同一幅画,这意味着不仅在图像上,连叙事结构也是对称的。

    在书的每个页面上都标记了两个数字,分别表示本书页码,和另一本书的页码,好奇的读者可以凭借这些设计巧妙的双重页码在两本书中找到相互呼应的页面,从而品味这其中的文字、图像或剧情游戏。

    ♠♥ 考究的人物服饰,简练传神的线条,以色彩叙事的图像语言

    历史专业出身的尼古拉·容克,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漫画时具有独特的优势。本书中的服饰、场景、装饰、徽章等无不经过精心研究,真实还原了历史的面貌。

    容克独树一帜的简练线条,寥寥数笔便将人物表情刻画得活灵活现。夸张的表现手法既幽默又不失辛辣。

    每一页的色彩都根据情节采用一种对应的色调,冷暖色调交叠,为画面赋予了更强烈的感情表达。

    内容简介

    她们是表亲,她们是女王。她们的一切都像镜子的两边,互为映像。伊丽莎白·都铎,不被教皇承认的私生女,永远的童贞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受到天主教庇佑的天之娇女,风情万种的娼妇。她们都自称是英格兰至高无上的君主,但是一座岛上如何容得下两位女王?

    本书讲述了这两位在欧洲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女王斗争至死的一生。作者创作了两部完美对称的作品,极富创意地展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16世纪女性相互对立的人生,以及她们如何各自施展魅力、玩弄权谋,让男人们臣服于她们脚下。

    获奖情况

    荣获2015年《历史漫画》杂志评选第一名

    安古兰漫画节百部必读作品(2010 - 2020)

    名人推荐

    这部双册的漫画以简单、有趣、有料的方式讲述了玛丽·斯图亚特与伊丽莎白·都铎之间的斗争。这是容克专属的领地,他为我们精心打磨了历史漫画中的一颗明珠,一颗色彩斑斓的珍宝。

    —— BDfugue

    不同于主流历史漫画的枯燥和说教味,容克擅长为历史增添风味,在颠覆形式和类型的同时,表达出他自己的观点。两个狂热灵魂的反传统传记。棒极了!

    —— Bodoï

    本书带领读者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走进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君主们的非凡命运。

    —— planetebd

    从一个更现代的视角讲述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都铎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故事。一种纯粹的享受!

    —— fnac书店

    尼古拉·容克用《蓟与玫瑰》实现了一次真正的壮举。以非比寻常的双部曲形式,为这个激动人心的主题赋予了不起的艺术价值。

    —— BDgest

    这两本漫画完美对称,仿佛一个有趣的回文游戏。它们既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读。尽管里面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心思,但故事始终是尊重史实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

    —— bdtheque.com

  • 故事主角下班后

    作者:[法] 吉尔·巴什莱(Gilles Bachelet)

    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故事主角们的日常生活大揭秘,

    故事主角们的朋友圈一日游,

    为喜欢想象的大小朋友打开通往故事的大门

    ◎ 编辑推荐

    ☆ 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故事主角们的日常大揭秘,故事主角们的朋友圈一日游

    小红帽在看《捣蛋大王》,大灰狼在看《好狼日报》,小红帽的篮子都还没来得及整理;彼得兔和三个强盗签合同;小象波米诺和花格子大象艾玛神奇变身;喜欢分享的彩虹鱼终于成为了平底锅里的座上宾;好饿的毛毛虫在衣物寄存处当实习生……

    据不完全统计,书里面至少出现了50个故事主角:大灰狼、小红帽、彼得兔、三个强盗、匹诺曹、蓝狗、白兔先生、小鼹鼠、野兽国的野兽、小象波米诺……

    ☆ 致敬经典童书人物、童书大师,巴什莱的幽默宇宙和童话镇的激烈碰撞

    通过幽默的编排,儿童文学中的经典或知名人物,纷纷以一种奇妙又不违和的方式建立了联系。吉尔·巴什莱利用这些故事人物创造出一些新的、有趣的故事交集,同时又尊重这些人物的性格,或者说尊重我们读者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吉尔·巴什莱以其幽默和特有的风格向当代儿童作家致敬,如克劳德·旁帝(Claude Ponti)、大卫·麦基(David McKee)、丝特法妮·布莱克(Stéphanie Blake)、维尔纳·霍尔茨瓦特(Werner Holzwarth)、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菲利浦·科朗坦(Philippe Corentin)、汤米·温格尔(Tomi Ungerer)……也向《小红帽》《三只小熊》《灰姑娘》等经典故事致敬。

    ☆ 激发孩子想象的另类书单,带孩子走进故事的国度

    童书故事里的人物,从原本的书里面走了出来,就像下班归来,和其他故事里的人物相遇。这些人物或多或少还没从之前的故事缓过神来,和其他故事里的人物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故事。小鸡布莱兹从《小鸡的一千个秘密》里面跑出来,一下子瘫倒在精神科医生的棕色治疗椅上,摘下面具,两眼放空;《野兽国》里的野兽们,逃离了海岛,兴高采烈地捣毁图书;《老鼠记者》里的大记者杰罗尼摩·斯蒂顿结束了冒险和全球旅行之后,脱掉自己的外表,洗了个热水澡……在这本书里面,看到很多新故事,同时也会萌生读去旧故事的愿望。

    ◎ 内容简介

    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故事主角们的日常大揭秘:

    彼得兔和三个强盗签合同,小王子和大象巴巴定制礼服,小象波米诺变身小灰象……

    ◎ 媒体评价

    这本图画书通过一些非常有趣的组合来探访少儿出版的世界,从演员选角到停车场,中间经过了失物招领处和周边产品,总之是一个绝对无法抗拒的幽默宇宙。

    如果你已经知道吉尔·巴什莱,不要犹豫一秒钟,这本图画书也是必须的。他玩的是其他同行的角色,但是那种幽默的玩法是他自己独有的,我们能充满乐趣地通过这本书认识其他作者或者书(如果我们猜不出一些童书人物,不要紧最后附录着名单,即使我们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知识,我们总是错过一些!)。

    这对于儿童文学专业人士或童书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互文性不一定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但他们的反应还是挺好的,我们要让他们发现自己还不知道的童书人物。而且因为一张画看似简单,所以要深入研究细节(那个想知道谁嗯嗯在它头上的小鼹鼠的图书馆,它后面的一整面墙值得读者们特意停留一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小心机隐藏在插图中。

    不容错过的童书故事的幕后之旅!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我很喜欢这本小书,是儿童文学经典人物的组合!我很喜欢。

    我喜欢它的小方块开本,彩色封面上充满希望:在一个戏剧舞台的布景后面,小红帽正坐在一个很有知识的狼旁边,这头狼穿着浴袍,戴着眼镜,读着《好狼日报》。

    封面图画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 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经过幽默和研究后才被放上舞台的:贝阿特丽丝·波特的彼得兔和汤米·温格尔的三个强盗签下合同,艾瑞·卡尔的毛毛虫是衣物寄存处的实习生(我让你想象一下大衣上的洞)……

    有老的经典,如安徒生童话,也有新的经典,如雷蒙娜·巴蒂斯库的《花园小象波米诺》。在非常有趣的情况下,认识这些人物(即使是儿童)也是一种乐趣。

    吉尔·巴什莱的线条细腻精确,色彩非常漂亮,即使他拼凑得再厉害,他的风格在所有人中也是可以辨认的。

    一张非常好的致敬图书,熟悉童书掌故的成年人也可以关注一下。

    ——Babelio网站读者评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绘本的创作,这是一本不可缺少的书!

    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你会知道童书幕后的一切,从选角到捣毁,再到厨房,别忘了最后的非自愿参与者名单。

    养兔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毕竟我们真的不知道这种让兔子在书里到处跑的倾向从何而来。

    目的达到: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想去读更多的书。

    ——Babelio网站读者评论

  • 现实主义者

    作者:[以] 阿萨夫·哈努卡

    “我们的生活是一部讽刺喜剧。”

    ※以色列国宝级漫画家阿萨夫•哈努卡首部自传漫画合集

    ※《鼠族》后又一惊艳世界的犹太作者漫画,英、法、美、西班牙等多国争相引进

    ※现实主义者的另类创作,254个日常片段,一场270页的视觉盛宴

    ※揭开以色列的神秘面纱,还原当代都市人的真实生活

    ------

    ◎ 编辑推荐

    “他一幅画包含的信息量堪比一本书!”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插画师、漫画家阿萨夫·哈努卡的首部自传漫画作品集。同为犹太漫画家,哈努卡作为《鼠族》作者阿特·施皮尔格尔曼的“接班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又一股犹太漫画狂潮。

    其代表作《现实主义者》集插画与短篇漫画于一身,最早来源于哈努卡在以色列报纸The Calcalist上的每周创作,以其另类、有时甚至超现实的幽默来记录他所在城市——特拉维夫的日常生活。

    作者融合墨比斯、罗伯特·克鲁伯的绘画风格,以纯粹且精妙绝伦的图像和极少的文字,戏剧化地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而趣味十足、时而苦中作乐,但都令人上瘾!

    2015 年入选安古兰国际漫画节,2016 年获艾斯纳奖最佳引进作品奖,从法国、美国、英国再到韩国,《现实主义者》被多国争相引进,在各大网站上均是好评连连,更有读者曾言“从头到尾读了几十遍,从来没有厌倦过!”

    ‍♂️成年人生活不易,一本展示当代社畜生活图鉴的漫画样本

    故事从房东突然决定卖房开始,哈努卡一家不得不被迫搬离出租屋,面对铺天盖地的租房信息却找不到一间适合自己的……他是幻想破灭的平民,是缴械投降的丈夫,是怨恨气恼的一家之主,是焦虑不堪的父亲,是社交恐惧的普通人,也是自我怀疑的艺术家。有时候,变得现实并不是自愿选择,而是生活所迫。通览全书,灵感枯竭、房贷压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诸多问题在这本自传漫画中逐一呈现,尽显“现实主义”的本色。当然,生活中也不乏一些闪光的幸福瞬间,让人感叹即便辛苦,人间也依然值得。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通过漫画家之笔,了解极具神秘感的以色列文化

    作为艺术家、丈夫、父亲以及一名普通的以色列公民,阿萨夫·哈努卡用时而离经叛道,时而超现实的幽默漫画记录着自己国家的日常生活。在书中,哈努卡一家居住的特拉维夫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生活习俗足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以色列充斥神秘感的生活环境。与“圣诞节”类似却没有圣诞老人的“光明节”,人人盛装打扮、上街狂欢的“普林节”,全天不许工作的犹太教重要节日“安息日”,全家人一边围坐在一起吃“逾越节晚餐”一边纪念犹太人在摩西的领导下成功逃离埃及的“逾越节”……在作者笔下,这些节日偶尔充满“磨难”,却无不妙趣横生,让读者们得以一窥犹太民族的独特文化。

    战火连天的国度,流淌不息的生活

    在以色列生活,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就是“战争”。哈努卡善于以一种幽默又感性的手法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危机感似乎充斥每个以色列人的内心:哈努卡儿子的小学同学一家要搬到波士顿住两年,不再回到这所小学了;几个好友打算把公司迁往中国,直到局势稳定了再回来;同事举家奔赴柏林;姐夫提议作者一家去澳大利亚投奔他,至少能避一避“战争”,哪怕“战争”尚未爆发,危机感却在每个人心中蠢蠢欲动……逃生演习、时常发生的恐怖袭击、爆炸过后亲朋间的致电询问……对今天的国内读者来说难以想象的事情,却是作者“此时此刻”的日常。《现实主义者》恰似一扇窗户,读者得以透过它了解以色列这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的现实状况以及中东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精装本极具收藏价值,可平摊的装订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本书几乎每一页都在讲述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可以平摊的装帧大大方便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沉浸在非凡的画面与幽默又不乏深刻的故事里。封面选用作者一幅流传甚广的插画作品,内封采用醒目的红色+书名压印,颇具冲击力。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装帧上看,《现实主义者》都是漫画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以色列著名漫画家、插画家阿萨夫·哈努卡的自传漫画合集。故事主角是一位幻想破灭的平民、缴械投降的丈夫、怨恨气恼的一家之主、自我怀疑的艺术家、形影不离而焦虑不堪的父亲……在这个时而战火连天的国度里,哈努卡一家人过着危机四伏的生活:人们嘴里不断提起战争,恐怖袭击随时可能发生,避难演习成为常态,新闻里播报的是哪里又发生了爆炸……但这些只是这部漫画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哈努卡一家的日子和普通家庭没什么分别,同样要面对债务危机、房东毁约、夫妻吵架、亲子关系等种种难题。哈努卡用一种难得的精妙视角打量这个世界,以非凡的图像创作将他的所思所想呈现了出来。

    ◎ 媒体推荐

    “这些短故事往往就像梦境的闪回,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射出的光芒。而它真正的力量就在于,成功地将讽刺与梦幻交织在了一起。”

    ——法国《读书》杂志

    “妙不可言。”

    ——法国《世界报》旗下杂志《M》

    “令人着迷、引人入胜的视觉按摩,向罗伯特•克鲁伯和墨比斯致敬。”

    ——法国著名综合文化杂志《电视全览》

  • 伊朗简史

    作者:[英]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千年丝路上的明珠,享有盛誉的波斯诗歌,中东火药桶,当下举世瞩目的核危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一个多面的伊朗?

    一部简史,浓缩了伊朗前世今生5000年的精髓

    ◎ 编辑推荐

    ☆由职业外交官所书,20余年的审慎观察,打破西方对于伊朗固有的他者印象,重塑对于伊朗的理性认知。对于伊朗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明古国,可以不赞同它,但必须去了解它。

    ☆穿过漫长岁月,在不断的战争与和平交替中领略古波斯的宗教文化、诗歌、建筑、细密画之美,超出国家和文明的范畴,感受伊朗作为一个心智帝国经久不衰的力量,很好地集中解答了伊朗历史的连续性问题。

    ☆见解独到,深刻地挖掘了伊朗为何会成为国际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比如为何在中东独树一帜以什叶派为国教?伊朗的传统是扩张主义,还是被动防御?伊朗女性的地位和享受的权利到底如何?作者尽力呈现一个最真实的伊朗,解除我们对于伊朗的诸多误解。

    ☆为何美国和伊朗势不两立?伊朗政府为何执意发展核计划?来之不易的伊核协议是如何促成的,在伊朗内部和美国分别面临哪些威胁?作者冷静解读了伊朗核问题,并做出了前瞻性思考。

    ◎ 内容简介

    从先知琐罗亚斯德时代到强大的古代波斯帝国,再到1979年革命、人质危机和艾哈迈迪·内贾德执政时期,作者生动且完整地描述了伊朗数千年的历史。他清晰又详细地解释了古代伊朗复杂的王朝更迭和在共同的文化纽带联系下各族群融合而成的现代伊朗文明混合体。书中多处具有启发意味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成为理解伊朗这片复杂土地的重要指南。

    ◎ 媒体&名人推荐

    每一页都是对伊朗历史的精辟提炼,闪现出深刻的洞察力。迈克尔·阿克斯沃西,当代伊朗事务方面的作家和学者,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伊朗事务处的前负责人,从头开始,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金融时报》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是波斯事物的爱好者,比如伊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的历史、波斯诗歌和现代电影等。作者在本书中将伊朗理解为一个心灵帝国(一个更深层次、人道、深思熟虑的伊朗)和一个革命性的伊斯兰帝国(对自己的独特性有了更高的认识)。

    ——《犹太先驱之声》

    对伊朗历史绝佳的单卷版介绍。

    ——《新政治家》

    比小说更扣人心弦……本书对于当代伊朗及其面临的挑战的描述相当于一千部纪录片和新闻简报。

    ——罗伯特·欧文,《展望》

    这本书引人入胜、论证有力和文笔优美,描述的是一个发现自己再次处于国际事务中心的国家。

    ——贾斯廷·马罗齐,《帖木儿大帝》

  • 历史的温度

    作者:张玮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 徐迟散文选集

    作者:  徐迟

    这一本选集,从1936年开始,迄1978年为止,经过42年。

  •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

    作者:[美] 扬·哈罗德·布鲁范德

    本书是一本集研究专业性、阅读趣味性、创作启发性于一身的学术“巨”著。

    它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所有词条以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以仿词典的形式编排,搜罗汇集了近乎全球的都市传说故事。作者系统地整理了具体的都市传说故事(及它们的演变)、都市传说的相关术语,简明地叙述了都市传说在一些国家的研究情况、与都市传说相关的流行文化和其他文类,等等。

    都市传说(Urban Legend),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听起来稀奇古怪、异想天开、99%不足为凭,人们却愿意相信它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内容涉及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通常来自“朋友的朋友”的讲述,并被口口相传。没有人能拒绝一个据说是真实的,且令人抓心挠肝的好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完备地溯源了都市传说的历史与发展状况,行文生动幽默,既是全球都市传说的分类整理,普通读者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也是编剧、小说家等创作者的灵感素材库。正如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说:“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