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学

  • 建筑的故事

    作者:[英] 帕特里克·纳特金斯

    极全面的建筑通史,囊括全球各时期建筑

    畅销数十年的经典,建筑艺术的重磅之作

    ◎ 编辑推荐

    ☆畅销数十年,内容不断修订,渐臻完善

    《建筑的故事》自1983年费顿出版社首次出版以来,不断更新、重印、再版,畅销至今,已成为建筑类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口碑之作,亦被评为建筑系学生必读之书。

    ☆全面的建筑通史,从建筑文明伊始到现代建筑

    大致以建筑的发展历史为线,讲述从建筑文明伊始到现代的建筑艺术,各建筑风格各立篇目又互有关联。时间跨越数千年,地域跨越五大洲,其中包含目前少有著作提及的亚洲次大陆、中美洲建筑。

    ☆充实的内容,既谈建筑,也讲故事

    作者曾为建筑系教授,亦是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其与妻子一同参观了世界各地的建筑,查阅了无数书籍与建筑平面图,最终将他们对建筑的认识全部分享在本书中。不同于充斥着晦涩术语的建筑读物,本书重在从建筑师的角度分享建筑的故事,在讨论建筑的同时,作者还极具文采地讲述了建筑背后的历史及文化,使本书亦堪称一本简明的历史读物。

    ☆丰富的建筑图片,在书中纵览全球建筑

    近五百幅插图,有精美的全景照片、细节详图,也有平面图,有的为上世纪拍摄的珍贵图片,同类著作中少见,身临其境般欣赏建筑。

    ◎ 内容简介

    大致以时间为序,介绍全球数千年的建筑艺术。对各时期、各地域的建筑风格及代表建筑,作者从起源、发展、特征等方面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走进每位伟大建筑师的内心,是一本包含人文、历史和建筑知识的建筑通史。

    ◎ 媒体推荐

    书中每一页都洋溢着纳特金斯对于建筑的热情。

    ——《今日建筑》

    本书已成为建筑系学生必读之书。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

    ◎ 名人推荐

    学者和学生应该非常感激有这样一本内容丰富、文字精炼,并对亚洲及美洲在建筑史上的贡献给予肯定的书诞生。

    ——詹姆斯·麦考利(曾为格拉斯哥麦金托什建筑学院资深讲师)

  • 路易斯·康传

    作者:[ 美 ] 温迪·莱赛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作者:赵扬

    本书记录了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可以看到一位青年建筑的成长历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又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师不应该固守理念,要放下对作品的执念,让建筑不断地向现实敞开心扉,自然生长出它该有的样子。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

    这本书是建筑师赵扬自我解剖、反省的成长笔记,真实记录建筑师琐碎、幸福的日常以及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平常而真实的日子中去感知尺度和分寸,明辨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彻底荒谬的。

  • 从大学生到土建工程师

    作者:刘桂新 主编

    《从大学生到土建工程师》专门为即将从事或刚刚从事土建施工工作的大学生编写,讲述施工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等内容,介绍施工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全书内容包括:就业准备;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与工作程序;土建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土建工程师常用技术知识;土建工程师常用管理知识;土建工程师应掌握了解的规范、标准;土建工程师的岗位资格与执(职)业资格考试;土建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土建工程师的常备参考资料等。希望《从大学生到土建工程师》能帮助大学生迅速成长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工程师。
  • 建筑初步――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材

    作者:(美)艾伦,刘晓光,王丽华,林冠兴

    本书总结了作者设计60多座楼房的经验,通过简明的非技术性语言以及生动的图画、远离复杂的数学运算,详细讲述了建筑的功能、建筑工作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帮助了建筑从业人员和学生,以及非专业人士去深该了解和体会诸如太阳能、支撑结构、防水、热效率等等建筑基本概念,为人们展示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和生动的建筑生命力。
  • 建築的危險

    作者: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2000年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主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 ◆北京中央電視建築設計師 ◆台北藝術中心建築設計師,曾多次訪台演講 ◆當代最具爭議與矚目度的建築大師 ◆認識都會建築的必備觀念 ◆龔書章_導讀,特別收錄_建築師代表作 當代最受爭議的建築師 道出建築的危險與未來 他說,建築需要更多反叛精神! 北京中央電視台、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得主,大膽實驗2014年即將在台誕生! 庫哈斯1944年生於荷蘭鹿特丹,最初的職業是記者。發生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68風暴」使庫哈斯從記者和劇作家轉變為一位建築師。這一轉向幾乎可說是一個傳奇。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Toyo Ito)形容:「庫哈斯是一個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變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記者。他是世界上唯一這類型的建築師。」雖然他的記者身份早已結束,但他卻將記者的本能注入了建築,建築成為他發掘和製造事件的方式。 他先到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建築,然後又到紐約研究新世界。在美國學習期間,庫哈斯開始對大都會的城市現象著迷,於是他寫作了都市研究的經典之作:《狂譫紐約》,揚名海外。 31歲,庫哈斯由理論轉向實踐,回歐洲成立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簡稱OMA )。OMA 就像庫哈斯手下的軍團,在一間簡陋、蒼白的工作室裡,以不可思議的特性運作著:流動性(庫哈斯幾乎是惟一的固定成員)、劇變性(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最後一秒發生突變)、全球化(建築師和學生來自各國);疲於奔命(平均每日工作16小時)。 庫哈斯是當代的異數,極少數兼具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建築師──狂想家∕實踐家、哲學家∕實用主義者、以及理論家∕預言家∕建築師。他更是當今最富浪漫色彩的實用主義者、是最具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也是最具時代實驗精神的創作家。 近年庫哈斯將視角轉往亞洲快速發展中的城市。他以客觀多樣而獨創的觀點,企圖從中看見當代都會新的潛在可能。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到台北藝術中心,都是這些觀察後的具體實踐。2010年他再度受到肯定,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終身成就獎,總策展人妹島和世讚譽「庫哈斯對世界的影響超越了建築領域本身,不同的人們都能從他的作品中領略到什麼叫作自由。」為他對當代的影響,下了如是註腳。 本書內容來自這位言詞犀利的建築師,參與萊斯大學的建築講座內容。其中包括一場演講及座談會的內容。在演講中,庫哈斯分別講述三個OMA的建築提案,包括 : 比利時澤布魯日海上轉運站、法國國家圖書館、德國ZKM藝術與媒體科技中心,透過這三個提案,深入探討大都會建築的四個核心概念──內與外、距離、電梯和量體。座談會透過對談的方式,分別就城市規劃、歐美城市比較、建築史、建築教育和未來建築等議題,提出精闢而犀利的觀點,預示了即將到來的重大發展──來自大都會的挑戰。這本令人振奮的作品直指,建築需要更多的反叛精神。書中特別取得OMA授權,收錄歷來代表作並輔以年表及導讀,帶領讀者認識這位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傳奇。 Q&A What did Rem Koolhaas say? Q:為什麼建築是危險的職業? A:難到不可置信,非常耗元氣。 Q:建築為何既全能又無能? A:建築師總是懷抱偉大的夢想,但夢想要實現,非得仰賴其他人,仰賴環境不可。 Q:建築師能做的事? A:偶爾在既定的條件下,創造出一些多少稱得上出色的建築物。 Q:建築師該面對的事? A:承認並接受人們正以一種更民粹或更商業的模式重新塑造空間。 Q:全球化的影響? A:全球化將所有人徹底從土地拔起,變成失根之人,變成所有地方的陌生人。 Q:商業對建築的影響? A:商業利益是推動大型、複雜建案的火車頭。 Q:身為建築師該有的態度? A:樂觀主義不只是建築師該有的基本立場,甚至是絕對要履行的義務。 Q:建築教育的功能? A:學院的貢獻是瓦解建築野心而非訓練建築企圖。 Q:未來關鍵的建築形式為何? A:由一名外地人,為遙遠土地上的一塊高貴基地,以不可置信的龐然尺度所做的思辯性投射。
  • 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

    作者:董豫赣

    在《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一书的书名中,“从……到”的状语有多重含义。首先,它从时间上涵盖了作者从初涉建筑至今的10余年的研究时光;其次,它从范围上对作者研究建筑的视野进行了限定——从家具到建筑、从半宅到半园;最后,时间的叠加所导致的研究范围的转变,也在这本书里以专业视角得到了尽可能清晰的陈述。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建筑理论研究者阅读及收藏。
  • 图画本

    作者:张永和

  •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作者:程大锦

    本书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历经三十多年皆畅销不坠,是各个时代的建筑人共同的案头读物,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许多建筑师、建筑专业师生皆从本书中获得重要启发。书中每页严谨编排的手绘图文都自成一帧精彩的作品,令人品味再三仍有所得。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理论、历史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 第二版系作者亲自调解章节、增补内容,并将初版的横式编排改为直式,又增加了周全的名词索引,更便于阅读,也适用于当作建筑百科来检索。中文版的制作为了彰显本书的精致手绘特色,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制版工艺,力求再现作者原作的动人线条与构图美感;同时又在文字上保留了英文原文,使读者可以中英文对照阅读,避免偏离原意,又可锻炼英文阅读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本书也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吸引人的建筑专业英语学习读本。 综合来看,本书不仅英文原著是重量级的经典,中文版的编译也忠实体现了原有的图文特色,再配以中英文对照的编排方式更为书价“增值”。
  •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作者:Christopher Alexande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 implicit in our world today, Christopher Alexander believes, is bankrupt.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ware that something is deeply wrong. Yet the power of present-day ideas is so great that many feel uncomfortable, even afraid, to say openly that they dislike what is happening,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to seem foolish, afraid perhaps that they will be laughed at. Now, at last, here is a coherent theory which describes in modern terms an architecture as ancient as human society itself.
  • 栖居之重

    作者:杨之懿,蜗牛工作室

    《栖居之重:全球背景下的上海近现代佳宅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上海近现代住宅建筑。上海住宅虽然没有公共建筑那样闪耀,但是因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其空间特征最直接地见证了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理解,属于乔治·贝尔德(GeorgeBaird)描述的“历史中那些厚重流淌的部分”,可以找寻和反映的内涵反而比公共建筑更为丰富细腻。
  •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作者:李剑平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幅,故只做重点介绍,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六、突出考证,用典引据,词语的编写,尽量表达其古代文化特色,同时展示其历史渊源关系。 七、附录收入宋式与清式主要构件名词对照表、各代每尺长度与公制对照表,以便于读者对宋式与清式建筑加以区别,为深入研究者提供参考。
  • 微建筑

    作者:[美] 卢斯·斯拉维德

    房间里有很多内文图片http://site.douban.com/108324/room/584467/ 本书共收录53则微建筑的设计案例,并将微建筑分为公共领域、社区空间、移动式建筑、精简生活、增建空间五大类型。建筑师或艺术家们突破了空间与成本的种种限制,将天马行空的创意,付诸于实际的建筑形体上。这些设计案都十分简单,部分设计甚至尚在概念的阶段。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事先建构到某种程度,再搬运到现场组合起来,讲求轻巧、短暂与实用等特性。 到底什么是“微建筑”呢?卢斯•斯拉维德不愿以特定的地板面积来定义,他认为微建筑就是十分迷你的建筑物,可能提供单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狭隘的空间中执行复杂的功能。它的特点是“单纯”,因为唯有避开繁复的设计,建筑师才能全面掌控,进而提高完美无憾的可能性。 微建筑是位于狭隘空间中,更像艺术品的建筑。往往不含隔间,易于从整体角度切入设计,从草图到实物,不会出现严重的意外。它们以小搏大,形成影响力,创造出远超过其规模所能表现的意趣与风格,重要性也与规模呈反比。狭小的都市空间、不起眼的公厕与候车亭、森林里的小屋,甚至是荒漠里的驿站,处处都能看到令人拍案叫好的绝妙创意。
  • 营建的文明

    作者:柳肃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个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产物。其中包含着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用通俗的语言解说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内容超出建筑学的界限,把建筑当作一种文化和艺术来看待,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适用于普通读者,以及建筑学方向的学生。
  • 绘造老房子

    作者:毛葛

    《绘造老房子》就我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典型民居的建造和在那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以漫画小人盖房子的方式配以简练干净的文字解说,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我们独有的居住和建造方式,以及那里生动的生活和其中透出来的独特文化。
  • 建筑之美

    作者:林徽因

    恩格斯说:“希腊式建筑使人感到明快,摩尔式建筑使人觉得忧郁,歌特式建筑神圣得令人心醉神迷。希腊式建筑风格象艳阳人,摩尔式建筑风格象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式建筑风格象朝霞。”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戈兰尼教授说:“在历史上,中国十分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美,中国的住宅、村庄和城市设计,具有与自然和谐并且随大自然的演变而演变的独特风格。” 帕克《美学原理》说:“建筑是现实中有一个三维的固体,它的每一角度的外观都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以线条为界限,在内部又有其他条加以分割,使之多样化。” 沈复《浮生六记》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别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与墙头,如上月台,而实虚也。” 英人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说:“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 ……虽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是由此得到说明。” 《汉书?晁错传》说:“真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正阡陌之界。” 《水龙经?水法篇》说:“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 《发微论?浮沉篇》说:“大抵地理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察脉这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 《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皇帝宅经》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 建筑美学之研究家和爱好者,建筑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西艺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卖房或买房者,开发商或“房奴”,职场中人或学生……
  • 阿尔瓦·阿尔托全集

    作者:阿尔托

    《阿尔瓦·阿尔托全集:方案与最后的建筑(第3卷)》讲述了:当阿尔托去世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从赫尔辛基(Helsinki)传出的时候,职业建筑师们都知道20世纪伟大的一代建筑师中最后仍尚在人世的这位大师已经离开了我们。阿尔托的建筑语汇不能够被归为任何一类给定的历史类别;任何这种分类对于他的每一个单独作品来说甚至都是不可能的。他的设计,从平面、功能、剖面和立面的视角来看,都不可磨灭地带有非常原创的个人的烙印,真的是很难从其中推衍出阿尔托的理念、对时代的批判和基本的哲学观点。卡尔·弗雷格(Karl Fleig)和爱丽莎·阿尔托(Elissa Aalto)夫人制作的这一版作品全集不仅仅展现了阿尔托最后的作品,另外还展现了阿尔托全部的成就和阿尔托本人。
  • 理查德·迈耶的作品与思想

    作者:《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本书是大师系列丛书的《理查德·迈耶的作品与思想》分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迈耶的成长历程、建筑风格概述和作品年表;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迈耶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包含评论、演讲和访谈等;第三部分对迈耶的5个经典作品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第四部分则简要展示了迈耶的其他20个主要作品。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理查德·迈耶有一个相对完整了解。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 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

    作者:塚本由晴(Tsukamoto Yoshi

    東京工業大學塚本由晴研究室成員造訪28個國家,足跡遍及76座城市,查訪並調查記錄135扇窗,整理歸納充滿生命感和文化力道的窗景,思考窗與光、風、人的關聯。書中收錄的窗景,範疇涵蓋市井生活的窗到大師之作的窗,地域跨五大洲,宗教含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到自然崇拜,氣候別從熱帶到凍土。這遠不止是一本旅行記述,也非窗的設計或建築考察,完成這趟窗之旅時,成果是一部訴說窗的故事和人的故事的精采之作。
  • 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

    作者:彭怒 主编,支文军(编),戴春(编)

    《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内容简介:研究哲学和建筑学这两门学科的人,终生都在探讨究竟什么是哲学,究竟什么是建筑的终极问题,而且这也是所有从事这两门学科的人从青年时期到迟暮之年都永远无法参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