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憶錄

  • 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作者:彼得‧杜拉克

    儘管杜拉克自己認為:「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但若干年後,多數的人可能將會同意,這本《旁觀者》才是他的壓卷之作。 新新聞總主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 《旁觀者》精采得使我幾乎一口氣讀完。這是過去拜讀杜拉克其他經典大作時,未曾發生現象,然而它讓我學到的,絕不下於那些鉅著,甚或超過。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企管系副教授楊碩英 偉大的心靈必然經過不凡際遇。從杜拉克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略窺這位管理大師多采多姿的一生,以及他對「管理」以外的許多見解 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教授司徒達賢 這本精采絕倫的中譯本,我們對於這位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之生平、思想和他的時代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和瞻仰。 前長庚醫工學院管研所所長、現任高雄銀行董事長許士軍 杜拉克不僅是企業管理的思想家,同時也是社會觀察家。在本書中,他自謙為時代的「旁觀者」,其實他早已超越,成為時代的「解讀者」。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我和萧军五十年

    作者:王德芬

    《我和萧军五十年》作者王德芬便是萧军的第三位妻子。18岁的王德芬,告别了温暖的家庭,50年来与萧军相伴相随;从兰州到西安转成都小住,经重庆奔赴到延安;过张家品、齐齐哈尔返哈尔滨;去往佳木斯、富拉尔基,回到沈阳后发配抚顺……最后落户北京。在这半个世纪的夫妻生涯中,腥风血雨,坎坎坷坷!来自政治的;来自经济的;来自精神的;来自病痛的;来自天灾的、人祸的……铺天盖地的打击,却并没有摧垮他们这一代革命夫妻的信念与意志:“求得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建立和实现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也没有放弃他们对人类社会应尽的责任——含辛茹苦地养育了八个儿女。《我和萧军五十年》真实的讲述了他们一生的经历,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新鲜的读书兴趣,更愿作家萧军的读者们、研究者们能从中寻觅到一些可供注意的线索。
  • 安東尼波登.半生不熟

    作者: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

    出版首週即迅速登上AMAZON、《紐約時報》TOP 1 睽違十年,《廚房機密檔案》令人期待已久的續集! 辛辣,但真誠。 「毫不在乎」對我來說一直是很成功的商業模式。——安東尼.波登 從主廚、作家到專業美食玩家,波登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同面貌? 對於當今廚藝界的生態與爭議人物,又有什麼見解? 波登以猛烈的自白與批判,深入探索廚藝、食物與人生的核心 毫無保留,火力全開! 十年前經典的《廚房機密檔案》問世,除了提醒我們外出用餐的注意事項和潛在危機(從週一不新鮮的魚到回收再利用的麵包),也讓波登一舉成為全球知名作家。這十年來,廚藝界的文化、生態,以及波登本人都有了不少改變。 波登在《半生不熟》這本半自傳作品中探索十年來的轉變,在過往歲月與當今廚界生態間來回穿梭,回憶從廚師變成行遍天下美食玩家的奇特經歷;在這段期間,他甚至升格成為人父。 波登剖析他的所見所聞,不時穿插自白、批判與調查,並以其犀利的筆觸,點評或質問美食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顛覆精緻美食界的年輕主廚張戴維(David Chang)、備受推崇的「慢食之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頂尖主廚大對決》(Top Chef)的贏家和輸家等,甚至專闢篇章批判他心目中的「混蛋食評家」亞倫.瑞奇曼(Alan Richman)。 波登總是不時反問「何必煮呢?」或者「何必煮好呢?」這類牽涉美食核心的根本議題。在他辛辣的直率筆鋒下,?藏的其實是熱切而真誠的、對美食感動人心之力量的信仰。《半生不熟》以妙趣橫生的精彩敘述,帶領我們一窺廚藝界的樣貌,並重新思考人生與食物的意義。不論是老饕或門外漢,都能讀得津津有味,興致盎然。 ★好評推薦: 安東尼.波登永遠是最誠實的一個角色。在本書裡,他一貫的犀利風格未曾改變,但最特別的是,他描述自己也如此直接。--「個人意見」陳祺勳 ★媒體推薦: 波登有見解,懂門路,好品味,是個渾然天成的魅力作家……一談起食物和烹調者,他就成了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派。 ——《紐約時報書評》 波登是個生動、輕佻、常語帶髒字的作家,犀利抨擊時,他興奮地毫不手軟,但寫起珍愛的事物時,他更是妙筆生花,興致盎然。他對餐廳員工幕後生活的翔實描述實在精彩。 ——《華爾街日報》 波登那強而有力的聲音,從攝影機前轉移到書頁上。他言詞犀利無畏,大鳴大放,毫不愧悔。 ——《洛杉磯時報》 《廚房機密檔案》的作者已升格為人父,但講起話來還是百無禁忌、活力十足,犀利依舊。 ——《時代》雜誌
  • 留德十年

    作者:Ji Xianlin

    《留德十年(1935-1945)德文版》为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原文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特色的语言点做了译注,共有数十个。
  • 台灣,請聽我說

    作者:吳錦勳

    二○○九年,國府遷台整整一甲子。這六十年,我們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看到台灣由壓抑、逐漸裂變、轉型,徬徨於道途,追尋著出路。 六十年,有太多可以記述,也有太多可以遺忘,不管記憶或忘卻,歷史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在這條時間長河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有故事。差別只在有些故事緩淡如小溪,有些故事波濤洶湧如巨流河。 於是,我們邀請了十七位不同領域、不同世代,文化成長背景迥異的當代台灣人物,細細訴說他們獨特的生命之河。他們是季季、胡乃元、黃文雄、陳若曦、孫越、蔣勳、紀政、胡德夫、鄭崇華、星雲大師、林懷民、陳芳明、施振榮、朱天心、紐承澤、顧玉玲、吳念真等。他們就像十七把歷史的「探照燈」,在深淺不一的焦聚中,呈現原本我們在黑暗中可能錯失的風景。 九份深山長大的吳念真,悲憫於老兵遭遇,寫出台灣新電影一頁風景;眷村長大的作家朱天心的第一母語其實是客家話,還可以公開演講;美學大師蔣勳小時候在同安人為主的大龍峒長大,在媽媽引領下,向台灣鄰居學做油麵、年糕,本省習俗…,這些,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經驗過的情節。 六十年來,不同背景族裔的交往、理解,乃至通婚,形成密如蛛網的血緣網路,看似「錯亂」的台灣文化,卻是台灣之所以為台灣,台灣文化之所以豐富迷人的厚實基礎。 這本書的人物,許多曾被時代的風暴襲捲,卻未因此滅頂。表面上,他們的「差異性」很明顯;往底層挖,他們的「共通性」更可貴─這十七個人,從不放棄以個人的微薄力量,在不同舞台、不同角落,為台灣奮身投入!因著他們,台灣歷史或許小小改變了方向,或許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這本書,獻給共同生活在這裡的「我們」。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

    作者:(德)克里斯塔·施罗德

    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本书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纳粹的形成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尽管许多有关的历史文献已为我们所熟知,但这位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被新闻记录影片的一些片段所掩盖,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有他面对文明世界疯狂叫嚣的形象,而克里斯塔·施罗德的见证最为确切。
  • 桑榆忆往

    作者:程千帆

    《桑榆忆往》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分为四部分: “劳生志略”,记录程千帆一生读书治学的不平坦经历;“音旨偶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侃、刘永济等大师宿儒,程千帆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音容笑貌,录而为文,正可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书绅杂录”,程千帆晚年移砚南京,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等身著作次第问世,又言传身教了一批优秀弟子,学生们将其晚年口述治学经验辑录成帙,以飨学界;“友朋评议”,收录程千帆朋友、弟子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议。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不仅使后人得以瞻怀前贤风采,更是一本指点读书治学门径的参考书。
  • 幹校六記

    作者:楊絳

    一本口碑之作《我們仨》,楊絳讓華文讀者再度重溫舊時代文人的豐厚和氣度。她在〈孟婆湯〉裡寫著,人死後,陰魂走在黃泉路上,都要進孟婆店去喝碗孟婆茶。此茶喝後,就把人生所經歷統統都遺忘。為防來日的遺忘,楊絳將某些不應當或捨不得忘記的人和事寫了下來,《將飲茶》是這樣的文章,曾經一時洛陽紙貴的話題之作《幹校六記》亦是。 讀楊絳散文猶如品茗,還魂回甘,越讀興味越佳。《幹校六記》寫下放幹校的生活紀實,寫文革不自憐自怨反小趣叢生,文字雅潔,讀過難忘。《將飲茶》寫父親、姑母、丈夫,寫中國社會舊時教養,更寫出一個獨特的人格者所經歷的不凡時代。
  • 記憶看見我

    作者: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唯一回憶錄 特朗斯特羅默是詩人的詩人——馬悅然 托馬斯的寫作不存在進步與否的問題——他一出場就已達到了頂峰……——北島 對於托馬斯來說,想到「我的一生」這幾個字,就彷彿看到一顆彗星。如今年逾八十歲的他,位在彗星的尾端;而彗星的頭代表著童年和青春期,也就是決定了生命最重要特徵的階段。這本書,托馬斯回溯過往,就是要說出這段至今引領他繼續走向未來的過去。 從博物館、小學、戰爭、圖書館、初中、驅邪、拉丁文這幾個主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早年生活的閱讀的興趣、憂鬱症的狀況、遭受罷凌的經驗等。這些標定生命重點的回憶片段,應當都夾帶著無比強烈的情緒,但作者寫來異常冷冽,讓這本「回憶錄」,讀來更像夢境。 本書譯者馬悅然為著名漢學家,亦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除了讓這本托馬斯的經典著作首次完整問世,並且於附錄撰寫〈托馬斯最早的詩〉,協助讀者理解這段歷史如何銜接上托馬斯後來的詩人生涯,文中並譯出托馬斯第一本詩集出版前所寫的九篇詩作,是理解這位大師最重要的一手資料。
  • 李潔明回憶錄

    作者:李潔明

    李潔明,一個出生於山東的青島的美國人,目睹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注定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畢生更以中國與台灣事務為事業舞台。 李氏與中國淵源甚深,更是台灣堅實的盟友。三十年來穿梭於華府與兩岸的高層之間,與聞機密無數,功績卓著。書中首度揭露美、中、台三角關係長期以來的互動與糾葛,為半世紀來的兩岸歷史,提供零距離的直擊觀點。(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我們仨

    作者:楊絳

  • 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

    作者:陆昕

    《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们》作者陆昕系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之孙,在对祖父及其老师、朋友和学生的忆述追怀中,他生动刻绘了一代学界耆宿、文化名人的鲜活难忘的群像。陆宗达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执教于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他一生精研训诂,考证名物,是“章黄”学派的重要继承人,被誉为“训诂学大师”;又喜交游、爱美食、嗜烟酒、性情浪漫,兴趣广泛。作者自幼跟随祖父生活,耳闻目染,深有会心。《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们》以祖父陆宗达为中心,展开了对章太炎、钱玄同,黄侃、赵钫、启功、张中行、朱家潘等国学大师、学术泰斗、文化名流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文采风流,跃然纸上,精神风骨,山高水长。
  • 流離的王妃

    作者:愛新覺羅浩

    愛新覺羅浩自從昭和十二年與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溥傑結婚之後,她的生活就像處於永無止盡的狂風暴雪中;但最終能夠團聚於北京,平靜的共度餘生,並獲得眾親友的祝賀,她的人生猶如沉浸於一場夢幻之中。回首過去,愛新覺羅浩的人生盡是一連串的災難。她我所吃的苦肯定比起其他的日本人多出兩三倍,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當時,與滿洲國皇帝的御弟溥傑結婚所致。如果沒有這樁婚事,原本出身貴族世家的嵯峨浩想必一定是和某位門當戶對的日本人結婚,平靜且安穩的渡過一生。那個被關東軍主導的、稱為「政治婚姻」的結婚,就這樣決定了愛新覺羅浩一生的命運。然而,愛新覺羅浩和溥傑像是違背了世間的期待般,對於這個婚姻,他們從來未曾有過絲毫的後悔。如今回想起來,即使當初是半強迫式的結婚,但卻造就了這對夫妻結下深厚的情感。愛新覺羅浩之所以能夠支撐過敗戰後流離顛沛的逃亡歲月,忍受十六年來的分散別離,全都靠著與溥傑的這份深厚的情愫。愛新覺羅浩經歷了中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瓦解,當時身在中國的她,跟著皇室一行人逃離新京,展開顛沛流離的逃亡日子。被迫與丈夫分離之後,期間,她帶著幼女,還沿途照顧發瘋的婉容皇后、被移轉了數個看守所,過著無法想像明天的日子,直到最後才能跟著日本人的撤退船,回到日本。但是日本戰後的生活也充滿艱辛,無法與丈夫浦傑相會的日子,她必須一人撫養二個女兒,直到長大的慧生寫信給當時的總理周恩來,,才讓他們獲得團圓的機會。對她來說,此生唯一的遺憾,那就是大女兒慧生的早逝了。慧生從小聰慧,頗得皇帝溥儀及一家人的喜愛,但是卻因為遇上了愛慕她卻個性偏激的同學,以致於走上悲劇一途,不過,這對他們夫婦而言,也許是一項悲苦的考驗。但是他們卻能攜手同心一起走過這段艱苦的歲月。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浩(原名嵯峨浩) 於一九一四年誕生於東京,為舊侯爵嵯峨實勝與尚子之間所生的長女。畢業於女子學習院高等科。昭和十二年,與中國清朝皇帝的直系親屬愛新覺羅溥傑結婚。育有慧生、嫮昇兩個女兒,居住於舊滿洲國首都新京。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滿洲國瓦解,在中國各地經歷了逃難的日子之後,最後回到了日本。並於昭和三十六年,與獲得特赦的丈夫在久違十六年之後團聚,回到丈夫的故鄉──北京市,定居於護國寺街。後來,溥傑任職於政府機關,夫妻倆終能在擺脫命運殘酷的捉弄之後,回歸平靜的生活。愛新覺羅浩長年以來因腎臟疾病纏身,最後於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日病逝於北京市友誼病院。享年七十三歲。※溥傑(1907-1994),1994年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86歲。
  • 犬的記憶 終章

    作者:森山大道

    高反差、粗粒子、模糊、晃動、失焦的強烈黑白攝影代表人物 街拍大師 森山大道 自傳攝影書籍終曲──《犬的記憶 終章》 「一個記憶喚醒另一個記憶,之後再探尋新的記憶,時間循環不止。今後我擁有的記憶,究竟是什麼樣的記憶呢?」 從《犬的記憶》走向《終章》;從時間走向空間的記憶行旅-- 自喻為野犬的森山大道,一九八二年在日本出版《犬的記憶》,相隔十六年,一九九八年再出版《犬的記憶 終章》,被譽為是進入大師世界的代表性自傳書籍。 第一部《犬的記憶》中,隨著大師森山回溯自兒時、青少年、成年的過往,與自己相關的事物為故事展開架構,深崛記憶的旅行,就像是追索時間地圖中的人生種種;而《犬的記憶 終章》,則是以森山大道所走過的城市為鋪陳背景,娓娓道來對其有所影響的人物以及事物交往的故事。 從巴黎這個讓大師無可救藥迷戀著的城市作為全書開端,漫走在空間地圖上;與森山大道攝影生涯有著緊密關係的日本大阪、神戶、新宿、逗子;對於年少時期的森山,就等同於異國城市、另一個國度的札幌,同時更是在此地,明治初年北海道一批重要的開墾史紀錄照,讓森山尋溯了攝影最純粹的原初狀態;戰地氛圍的美軍基地橫須賀,是森山以自由攝影家出發、嶄露頭角的拍攝第一站;甚至跨海來到歐洲……「在路上」的公路書寫、空間的旅行故事,更契合了這位被喻為城市街拍大師的漫遊。 城市的風景,總因「人」而更加深刻:在巴黎,森山大道訪問了曾給予他重大啟蒙的攝影大師威廉‧克萊因,這次不是透過作品,而是克萊因本人的渲染力滲透到森山身上;在新宿,森山第一次與詩人作家寺山修司的邂逅,並開始長達多年的合作情誼;在橫須賀,攝影家東松照明以該地美軍基地為背景的攝影重要代表作《占領》,給予才剛成為自由攝影師的森山決定性的深刻影響;在逗子,森山與攝影家中平卓馬建立起了既挑釁又相惜的革命情感;岩宮武二、井上青龍、深瀨昌久、荒木經惟……,每一位人物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交遇中,繪就出森山的「心的風景」。 延續前一本書,《犬的記憶 終章》書中,森山同樣以細膩深刻的文字,作為進入攝影世界的方式,他這些意味深長的文章,完美地契合了他所拍下的那些充滿詩意的粗顆粒黑白照片。不管是閱讀文章還是凝視照片,都讓人完全沈浸其中,而這些優異的照片作品,也因為文字而更添了一層個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