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客体关系

  •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

    作者:【美】大卫•萨夫,【美】吉儿•萨夫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家将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中还有一些临床案例进行了分析,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并通过案例让读者对其操作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介绍详细,易于理解。 作者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本书的基本概念,全书整合了精神分析、儿童发展、精神分析小组进程和组织系统的相关文献,与家庭治疗进程和研究文献相配套。作者综合了各种观点,以此来支持和发展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方法。这本书不仅增加了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家庭治疗的精神分析方法的重要代表作。 家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由于内在焦点的歧异,将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进行整合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本书则是这种努力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发行超过二十年,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赵旭东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最见长的部分,是如何将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应用于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书中还附有一些临床案例,以便读者理解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技术。 我相信,该书的出版肯定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热点地区升温发展的又一把干柴!——丛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活着,其实是一门专业,每个人的专业。读《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这样的书,可以让你更加专业地活着。 更加专业地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曾奇峰(中德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爱·恨与修复

    作者:梅兰妮·克莱因 (Melanie Kle

    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是对她工作的一个简洁推介,抛开了研究的过程,直接将她工作中发现的有关人的(特别是婴儿期的)爱、恨、攻击、性欲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
  • 客體關係治療: 關係的運用

    作者:CASHDAN, SHELDON

    本書描述了一種極強調治療師-個案關係的治療模式。治療並未聚焦於轉移關係、防衛機構與洞見,反倒是聚焦於『治療室之內的關係』如何被運用來治療個案的病理。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治療師-個案關係來充當朝向更健康之客體關係的踏腳石,以及促進個案之自體感的正向改變。 第一部:理論 第一章 客體關係理論概要 第二章 客體關係:一個發展的觀點 第三章 客體關係病理學 第二部:治療 第四章 第一階段:允諾參與 第五章 第二階段:投射性認同 第六章 第三階段:面質 第七章 第四階段:結案 第三部:治療師 第八章 客體關係治療的個人層面 第九章 治療室之外
  • 客體關係兒童心理治療實例:皮皮的故事

    作者:D.W.Winnicott

    因為妹妹的出生,皮皮陷入嚴重的情緒困擾。她從兩歲一直到五歲之間,接受了溫尼卡醫師十六次的分析。本書正是這十六次分析過程的記錄,其中還包括孩子的父母寫給分析師的信,以及溫尼卡醫師對分析過程所做的討論。讀者可以根據其中詳實的記錄,體會孩子與治療師之間關係的發展,以及孩子的內在世界如何漸漸顯露出來。 藉著這部經典之作,讀者得以進入診療室裡的親密關係,一探進行分析工作的治療師與兒童。這本書對於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士更別具價值,此外,想瞭解精神分析實務工作,以及關心兒童與其發展的人,也不能錯過這本書。
  • 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

    作者:Lavania Gomez

    客體關係把「關係」置於「何謂人性」的中心。其前提是:人性基本上是社會性的,我們最根本的需求是他人。 客體關係的起源來自以英國為主(British-based)(譯註:不列顛應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對古典弗洛依德理論所做的發展。其早期倡導者包括:梅蘭尼.克來茵、隆那.費爾邦、唐諾.溫尼可、麥可.巴林、哈瑞.甘翠普以及強.鮑比。在這本撰寫頗為嚴謹且富批判性的入門書中,拉文尼.鞏美之依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了這些主要理論大師們的生平與著作,讓讀者能夠認識到客體關係究竟如何發展,以及其理論究竟如何建構,彼此之間理念如何分歧、甚至對立。當類似的現象透過每位理論大師的銳眼檢視,乃逐漸浮現出對各種概念的某種理解。每個理論背後會有一針對該人生平的簡要撰述,以便對其理念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具批判性的領會。 本書第二部分則針對客體關係在諮商輔導和心理治療實務上的應用;觸及各不同取徑如何整合的課題;以及在社會和文化團體中,以及與邊緣型人格和精神病人進行治療工作時所帶來的挑戰。最後一章則檢視了客體關係的根基。 雖然本書的寫作乃針對心理治療與諮商輔導的學生,但它的生動活潑及深入淺出,必然吸引所有欲探索此一耐人尋味領域的人們想一窺究竟。本書精采處在於其涵蓋面廣,對不同理論導向保持開放的態度,並深深察覺到客體關係實為一門文化上有其特異性的思想體系。 第一篇 理 論 第一章 西格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發軔 第二章 梅蘭尼.克來茵:主體關係 第三章 隆納.費爾邦:自我的動態結構 第四章 唐納.溫尼可:浮現中的自我 第五章 麥可.巴林:和諧而相互穿透的混合 第六章 哈瑞.甘翠普:分裂心智的經驗 第七章 強.鮑比:依附理論 第二篇 應 用 第八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實務應用 第九章 如何運用差異與多樣性來進行治療 第十章 客體關係的種種前提
  •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作者: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克莱因和拜昂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言、克莱因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诞生、客体关系与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的临床实践等共10章。
  • 人我之間

    作者:N. Gregory Hamilton,

    客體關係理論最佳入門捷徑 初學者必讀 溫斯頓.邱吉爾曾說:「美利堅合眾國與大不列顛,是被同一個語言分割的兩個偉大民主政體。」這個巴別塔式的譬喻,清楚點明了從佛洛伊德以降,精神分析學界兩大主流,即強調驅力的美國自我心理學,以及英國的客體關係理論,兩者之間的異同和論辯。 本書作者試圖整合兩方的觀點,以簡明且精確的語言,向讀者說明何謂客體關係理論。 全書分五大部,首先介紹何謂自體、客體,以及自我的形成;第二部詳論人類心智發展四大階段,以及各種心理機轉;第三部試圖以客體關係概念來探討自閉症、精神分裂症、躁症、邊緣性人格、自戀性人格、精神官能症等常見精神疾患;第四部細述客體關係理論的臨床治療技巧、觀念與態度;最後以宏觀角度,探討了將客體關係應用在文學、宗教、哲學等文化場域的可能性,以及對其他心理治療學派的影響。 客體關係對於自體發展至關重要。漢默頓遊走在寇哈特、克萊恩、溫尼考特、克恩伯格以及雅可布森等大師的理論之間,佐以大量臨床實務案例,使讀者能清楚理解各家論點,並將之融會貫通應用於治療之中。本書不但適合初學者閱讀,也很適合資深心理治療從業人員作為輔助參考。
  • 愛、罪疚與修復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 Klein, Melan

    梅蘭妮.克萊恩在寫作方面的傑出貢獻,不僅及於理論層面,對臨床實務工作也極為重要。本書展現的是1921年到1945年間,克萊恩在工作與觀念上的成長,其中較早期的論述,是她致力於關懷嬰兒焦慮對於兒童發展的衝擊;克來恩從犯罪感、兒童精神病、象徵形成、理智抑制與早期的良心發展等線索,來追溯嬰兒焦慮的影響。書中較後期的論述文章中,討論的是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主要是致力於理解六個月到十二個月大的嬰兒發展,也呈現了後來她稱之為憂鬱心理位置的核心焦慮、防衛與發展等相關概念的思考。
  •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

    作者:David E.Scharff M.D.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本书详细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伴侣治疗中的应用,融理论、案例于一体,非常适合此领域的治疗师们阅读。
  • 小猪猪的故事(万千心理)

    作者:温尼科特 (Winnicott)

    温尼科特作为精神分析中间学派的领袖学者,为精神分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他的这一儿童心理治疗个案,真实地再现了他与儿童工作的情景和他对小猪猪这个女孩的理解,是极其宝贵的经典历史资料。 小猪猪—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自从她的妹妹出生后,她陷入了情绪的困扰。从那时起,她开始了与温尼科特医生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一直到她五岁。《小猪猪的故事:一个女孩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记录》记录了在这几年当中,小猪猪和温尼科特十六次治疗的详细过程、温尼科特对治疗过程的讨论,以及小猪猪父母和温尼科特间的通信。借由此书,读者可以看到儿童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和治疗过程带来的修通与变化。
  • 兒童分析的故事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

    這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在克萊恩的著作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其中詳述一名十歲男孩長達四個月的分析歷程,並對當中的畫作、遊戲、語言聯想和夢境作出精闢的詮釋。讀者可藉由本書觀察治療過程的逐日變化與延續性,更是探究兒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備書籍。 《兒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萊恩的著作中佔有相當特殊的地位。本書是以逐日記錄的方式,呈現一位十歲小男孩接受為期四個月的分析歷程。克萊恩於每次晤談記錄隨後的註記中,依據她所建構的理論,評鑑個案的遊戲、畫作、夢及語言聯想等素材與自己的分析技巧。 克萊恩在《兒童分析的故事》這本書上投注了空前的大量心力,她細讀每次晤談的記錄,在不更動內容的情況下,審慎地編輯文字風格,希望能夠盡量保留原來分析的樣貌,以展現分析過程中的每日變化與延續性。隨後,她開始針對每次晤談做自我評鑑,仔細審看每一個聯想與詮釋,將新的想法以及思考模式的轉變,詳盡地記錄在晤談後的註記中,力求向讀者說明她的分析工作。 這是一本富含生命力的著作,除了如實地描繪出克萊恩的分析技巧之外,讀者也得以窺見其思考方式。本書說明了她在分析當時的理論概念,並盡可能忠實地呈現實務工作與理論觀點。文中更揭露了許多嶄新的想法,克萊恩的這部最後著作,可以說是深具創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兒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備書籍。
  •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作者:郗浩丽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现代精神分析发展的视角,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大胆的建构,而且将其思想与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四大模式进行比较,深化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丰富我国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研究;通过对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阐释,试图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将其作为了解和深入儿童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应用的临床实践研究,为探索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提供启示与借鉴。 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现代精神分析学运动中的独行侠 16 一、生活与学术历程 16 二、著作与语言风格 22 三、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 25 第二节思想来源 27 一、达尔文 28 二、弗洛伊德 29 三、克莱因 31 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 35 五、工作与临床实践 37 第二章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引言 40 一、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 40 二、基础概念 45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47 一、理论的起点 47 二、战争中的思考 48 三、促进性环境 49 四、够好的母亲 51 五、原初母爱贯注 53 六、主观全能感 55 七、案例 57 第三节 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60 一、术语的产生 60 二、虚假自体 61 三、真实自体 65 四、母亲的镜像作用 66 五、抑郁母亲的影响 69 六、临床意义 71 七、案例 72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74 一、心理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人类本质的第三种表述 74 二、基本概念 76 三、发展与特点 79 四、幻觉与幻灭的价值 81 五、过渡客体与象征使用 83 六、含义的扩展 85 七、案例 86 第五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攻击性、创造性及其他 91 一、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91 二、创造性与活力 95 三、反社会倾向 97 四、抑郁 100 五、担忧 102 六、独处 103 第六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两条发展线索 105 一、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 105 二、整合—人格化—现实化 109 第三章 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治疗观 112 一、精神分析的情境与设置 112 二、心理疾病的分类与儿童精神病 116 三、治疗过程:退行至依赖 120 四、反移情与反移情中的恨 123 五、交流与不交流 127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 130 一、游戏的理论与本质 130 二、游戏具有治疗作用的一个案例 137 三、游戏治疗的一种方法:潦草画线游戏 139 四、游戏治疗之案例一 141 五、游戏治疗之案例二 157 第四章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一 169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二 221 第三节 临床案例研究小结 236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36 二、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237 第五章 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 第一节 思想进展 241 一、学生与密友 241 二、研究机构与工作坊 247 三、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 249 第二节 理论比较 251 一、与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比较 251 二、与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54 三、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比较 255 四、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67 第六章 总体评价 第一节 温尼科特的贡献 279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279 二、对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的贡献 284 三、开创精神分析的积极人性观 288 四、坚持精神分析研究的独创性与自发性 289 第二节 温尼科特的局限 290 一、理论缺乏系统性 290 二、缺少父亲的影响 291 三、对性本能的态度模糊 292 四、对退行的质疑 292 第三节 温尼科特的影响 293 一、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 293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295 三、对心理治疗、社会工作等助人领域的影响 297 四、对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影响 298 年表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19
  • 嫉羡和感恩

    作者:梅兰妮·克莱因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兰妮·克莱因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有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本书收录了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梅兰妮。克莱因过世之前的著作,其中.还包括了在1963年她辞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 ‘ 在《嫉羡和感恩》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一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妒;然而,克莱恩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陛的。 当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师都非常熟悉克莱因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的发现与概念而不明就里。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当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和发展;其著作的启发性与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喜欢精神分析的读者来说,克莱因的这本著作绝对值得学习与收藏。
  •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作者:David E. Scharff

    作者大卫·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最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 遊戲與現實

    作者:唐諾‧溫尼考特 Donald W. Wi

    遊戲中的孩子,忘我到幾乎脫離現實。 他們佔據一個無法輕易離開,也不容他人入侵的領域。 這領域不是內在的心理現實,是在個人之外,卻不是外面…… 遊戲是個體驗,有創意的體驗,而且還是將時空連續一體的體驗, 也就是生存的一種基本形式。 唐諾‧溫尼考特的行醫生涯從小兒科開始,而後對兒童心理學愈來愈感著迷。因他與嬰幼兒接觸的豐富臨床工作經驗,而對人類發展成長的知識,做出了舉世皆知的獨特貢獻,且備受推崇。溫尼考特長期關注的主題是:想像力的泉源何在?又是甚麼決定了個人能活得有創造力?在本書中,他接續1953年提出的論文「過渡客體與過渡現象」,深化其理論,藉著十一個章節來探討這個哲學家和詩人向來關注的領域。 溫尼考特稱之為「中間領域」。他認為這領域是極度私密的,介於內在和外在現實之間,它的存在與運用,全看每個人最初的生活體驗而定。假如兒童可以使用這個領域來開啟他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起先透過過渡客體,後來透過獨樂樂的個人遊戲,以及眾樂樂的團體遊戲,一個豐富的文化體驗就會向他們展開,他們也就可以擁有真正的創造力。 1971年,他在完成《遊戲與現實》不久,即撒手人寰。目前本書已成為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經典名著。
  • 嫉羨和感恩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

    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及憂鬱心理位置是克萊恩所創的最重要概念,本書收集了她在此創新概念下的著作,並顯示這樣的理論架構如何擴展且深化了她的視野。這是克萊恩畢生中最重要的文獻,也是其著述的高峰,更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與轉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蘭妮.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本書收錄了梅蘭妮.克萊恩從1946年以後到1960年過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辭世以後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這些是克萊恩畢生中最重要的文獻,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在〈對某些類分裂機制的評論〉一文中,克萊恩引介了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的概念,她主張嬰兒從一開始就具有自我,能夠經驗焦慮、形成關係,並且使用防衛的機制,這樣的自我大部分尚未整合,而且在焦慮的刺激下,容易被強力的分裂機制所分裂而碎裂化。這個心理位置是精神分裂相關疾病的固著點。 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及憂鬱心理位置是克萊恩所創的最重要概念,本書中的其他論文,都是她在此新理論概念下的著作,顯示了這樣的架構如何擴展而且深化了她的視野。有些是關於技術的,有些探討了比較廣泛性的精神分析主題。兩篇她在過世前寫的未完成論文顯現了一種反思,並且涉及了更廣泛的議題。 在〈嫉羨和感恩〉中她引介了新的觀念:嫉羨在生命初期即已運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嫉羨與感恩是相衝突的,在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強調嫉羨的重要性,例如佛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羨,但是,克萊恩對於嫉羨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今日大部分的分析師視克萊恩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為當然,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知其淵源。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增長中,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為了向這位無與倫比的兒童精神大師致敬,心靈工坊將陸續推出《克萊恩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現一代大師的實務及理論精隨。喜歡心理分析的讀友,絕對值得珍藏!
  • 人我之間

    作者:N.Hamilton

    客體關係理論近年來在心理治療領域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具有強烈的實踐性質。但是就像所有的心理治療理論一樣,客體關係理論有其繁複的思想辨證與專有術語,因此初學者要將理論付諸實踐前,須克服知識上的障礙。這本書就是為心理治療的初學者而寫的。作者先從客體關係理論的ABC開始介紹,簡明扼要地說明何謂客體、何謂自體等等,接下來逐步說明心理發展的個別階段、各種心理機轉。之後,以將近一半的篇幅討論心理治療中會遭遇的實際狀況,並將之前所介紹的概念與理論以實例說明、分析。若想把客體關係理論應用在巨觀的社會學、文化領域或是文學的想像上,作者在最後一部份也有讓人激起想像空間的論述。
  •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作者:[美]Sheldon Cashdan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特色:系统梳理客体关系理论,全面呈现其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作者基于其大量临床实践,归纳出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四阶段,对不同取向心理治疗师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个案,分别详述个案病理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心理职师采取的不同干预手段。
  •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

    作者:克莱尔

    迈克尔·圣·克莱尔对精神分析思想的两个重要分支——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清楚易懂的概要和评述。他探究了在这一领域的8位理论家的思想以及治疗方法:梅兰妮·克莱茵、W.R.D.费尔贝恩、D.W.温尼科特、玛格丽特·S·马勒、伊迪丝·雅各布森、奥托·康伯格、海因兹·科胡特、斯蒂芬·米切尔。 书中对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这两种现代理论的介绍,将促进人们对人类行为的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全书各章节之间相互连贯,并在不同的理论家之间进行了比较。每一章包括理论的引言、关键问题、理论模型、个案研究,以及对理论的评论和批评。本书对精神分析工作者及社会学者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也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宗教研究者以及其他对精神分析思想感兴趣的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