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当代史

  • 苏联解体亲历记

    作者:[美] 小杰克·F. 马特洛克

    关于苏联的崩溃,除了苏共政治局委员,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比马特洛克更为权威的叙述。——《科克斯评论》

    ·

    ★一部记录与剖析世纪剧变的重磅启示录: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因内忧外患步入末路?

    ★美国大使亲历冷战结束与苏联崩溃,70万字还原大国解体的漫长历程

    ★外交官+学者的双重身份,局内人经历+学术研究的内外视角,回忆录+历史研究的非凡结合

    ★从莫斯科到华盛顿,从维尔纽斯到阿拉木图,描摹帝国黄昏的全景图像

    ★一众历史人物的鲜活记录,近距离刻画当局者的步步为营与举步维艰

    ★知名学者理查德·派普斯 | 赫伯特·埃利森,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外交事务》《科克斯评论》一致盛赞

    ★重温苏联70年历史,理解30年后的世界

    ·

    这本书首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最好的一本。——《华盛顿邮报》

    对于任何以开放心态面对这一问题的人而言,《苏联解体亲历记》都是一本必读书。马特洛克与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紧密联系,并以他的洞见、优雅与平和细致记录了这一过程。——马歇尔·舒尔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方悄然降下,俄罗斯三色旗取而代之。在枪炮静默之下,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作为苏联最后几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马特洛克站在第一现场带领我们回溯那动荡多变的年代。地方不再与莫斯科亦步亦趋,民众开始反对原有的一切,各方力量也在或明或暗地相互撕扯;戈尔巴乔夫进退失据,叶利钦有仇必报,政变者各怀鬼胎……透过亲历者的叙述,切尔诺贝利、东欧剧变、八月政变、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不再是教科书上定义模糊的名词或符号,而成为生动的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物。

    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平民、从国内到国外,马特洛克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大国欲坠的势头,铺展开一张角力的大网,并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苏联的最后岁月。最终,这个帝国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力量尽数吞噬。它几度挣扎着浮出水面,求得那赖以生存的一丝氧气,但最终仍被脚上的镣铐拖入深渊。

    ·

    作为一名卓越的苏联专家,马特洛克以大使身份所接触到那些人和事,为其研究带来了一种罕见的权威。他在书中展现了苏联关键人物的回忆录中也没有的洞见。——《外交事务》

    没有人比马特洛克更有资格讲述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转变。他在俄国历史、语言、文化、文学和政治方面的背景,让他成为这一问题的杰出权威。他的分析对于我们对苏政策的形成不可或缺,而且往往极为成功。对于书中写到的众多人物,马特洛克都十分了解,他们的性格、偏见、力量和缺点在他笔下都极为生动。——马克斯·坎珀尔曼,国务院顾问,苏联问题专家

    这本书精辟分析了苏联制度的成就和问题,同时生动叙述了导致苏联解体的人与事……马特洛克是在莫斯科、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多年的权威人士,他对本世纪最重大事件的近距离观察是其严谨治学和非凡外交生涯的独特产物。——赫伯特·埃利森,华盛顿大学教授

    没有其他美国人能够如此亲近细致地观察苏联的崩溃。多亏了马特洛克的精彩工作和判断,他的书贡献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独特记录。——理查德·派普斯,哈佛大学教授

  • 2000年以来的西方

    作者:刘擎

    【编辑推荐】

    特别值得读,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来。

    ——陈嘉映

    .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刘擎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辞旧迎新的保留曲目和年度大餐。

    不同于阅后即焚的同主题媒体报道,刘擎的书写既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思想的沉淀。他尝试站在中国思考西方, 又从西方反观中国,在往返折冲之间不断地追问和求索。

    在我看来,刘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思想的节制和平衡:视野开阔但绝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不会因为过度自省而模糊立场,也不会因为同情心强大而丧失批评的力道,为汉语学界的公共写作确立了标杆。

    ——周濂

    .

    ★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

    .

    ★ 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

    .

    ★ 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

    ★ 就21世纪作为一部思想史而言,本书既是未完成之作,也可以视为提前完成的五分之一。阅读本书既是在同时阅读许多本书(由于其材料的丰富),也是在阅读时代这部大书。

    .

    【内容简介】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四卷 烏托邦運動

    作者:林蘊暉

    究竟毛澤東提出的超英趕美戰略,如何在中共高層取得統一,又何以得到基層群眾的積極回應?一再縮短的趕超時間表是如何編織出來的?在發動大躍進的過程中,有多少中共省級領導人被打成了右派分子?1958年的中共軍委擴大會議為甚麼要拿粟裕開刀?1959年在廬山罷黜彭德懷的真實原因何在?造成大饑荒的主要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大饑荒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究竟有多少?為挽救危機,中共中央又採取了哪些措施?本卷依據第一手資料,作出詳盡敘述和剖析。
  • 中国当代史研究-三

    作者:韩钢

    《中国当代史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当代史研究中心组织编辑的、以中国当代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系列出版物。举凡1949以还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防、外交、教育、科学、社会等历史问题,均属本出版物讨论范围。本出版物以还原和解读历史为宗旨,奉行学术自由、治学严谨、力求新知之原则,稿件取舍唯以学术质量为尺度。 本书(第三辑)主要介绍了1950年代,社会各界在社会主义改造浪潮中的处变方式,除涉及小商小贩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的选择、知识分子在中共执政最初几年的态度、上海郊区农民对征粮的抵制外,还论及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支点的由来、国家基督教政策的演变、高层权力的两次变更等重大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领土属性的“民族国家化”,它无疑为在“边疆国家”历史延续性的大框架下审视现代中国的多民族政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中顾委工作纪实(1982-1987)

    作者:王晓中

    「中顧委」全名為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於1982年成立,1992年撤銷,歷時十年之久。鄧小平出任第一屆中顧委主任,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等中共元老出任副主任。首任秘書長為榮高棠 。薄一波與榮高棠是中顧委日常工作的主持人。從1986年起,作者作為榮高棠的秘書,親身經歷了中顧委的機關工作。 中顧委由一批經歷文革而倖存的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及軍隊高級將領組成,被人視為中共的「元老院」。這批中共元老權重位尊,在上世紀80年代 ,有些人名為「顧問」,其實一言九鼎 ,如鄧小平、薄一波等 。他們的言行作為,影響甚至改變了改革開放的格局。 本書的脈絡依據是作者根據榮高棠十年間的多次口述及提示而整理的文稿。文稿曾經榮本人審閱並予以補充訂正。榮逝世後,作者根據相關文獻及佐證資料重作譔寫,三易其稿 ,是當下有關中顧委的第一本內容最為詳盡的著作 ,披露了該機構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詳情,為研究改革開放運動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紅旗下的十字架

    作者:劉建平

    【摘要】: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首要关怀无疑是新生政权的巩固与安全。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作为国内与西方世界联系最为紧密,且意识形态与无神论政党完全对立的团体,自然也就成为新政权必欲进行改造以实现对其控制的重要领域。然而,由于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群众性、国际性以及苏联公开反宗教的失败教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断然宣布两教为敌对势力,进行公开打击,而是允许信徒在“信仰自由”原则下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借用中国教会历史上已经发展起来的“三自”的血统形式,全力引导和推动了旨在彻底切断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与西方世界联系的革新运动。通过此举,中共新政权不但实现了割断两教与西方世界联系以巩固新生政权的目标,而且完成了对中国教会的初步改造,最终基本上控制了这一被认为是影响其政权安危的特殊领域。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则在这种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萎缩和明显的分化。 本论文共包括七部分,即绪论、五章和结论。 绪论部分论述了文章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切入点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资料情况以及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等问题。 第一章从源头入手,分析中国传统的反教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宗教观以及苏联宗教政策的前车之鉴等诸多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中国共产党的。 第二章从新中国内外政策与教会势力之间矛盾冲突的角度切入,阐述新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政策的形成过程,并重点考察新政权为彻底割断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与西方世界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发起两教的“三自”革新运动。 第三章着重论述中共新政权对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关系的全面清理。中国介入朝鲜战争以后,紧迫的危机感促使新政权对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政策日趋激进。在这一形势下,新政权开始全面清理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来彻底杜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从新中国内部搞破坏的可能。控诉教会罪恶、驱逐外国籍传教士、切断源自西方各国的津贴以及接办教会所属机构等举措,无不体现出新政权的这一目的。 第四章重点考察了新政权为进一步“纯洁”教会而进行的几场重大斗争。在政府的全力引导和推动下,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三自”革新运动虽有相当的进展,但不管是基督教内,还是天主教内,都有对抗革新的势力存在。为进一步推动“三自”革新运动的发展,彻底割断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中共新政权在两教内发起了进一步“纯洁”教会的肃清反革命运动。通过此举,两教内公开对抗革新的势力被彻底打跨。 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宗教政策对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影响。新政权通过一系列措施,终将其权力和影响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内,使得原本带有极为浓厚的西方成份和亲西方色彩的基督教、天主教彻底改变了在中国的存在形式。在接受改造的过程中,中国教会的阵地不仅大为缩小,而且其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本论文的结论部分对全文作结,指出建国初期新政权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政策极其复杂,内部充满了张力。首先,建国初期新政权基督教、天主教政策的最大诉求是通过“反帝”的形式来彻底切断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一有着特定含义的“反帝”过程中借用“三自”的血统形式来改造教会,以使中国教会完全脱离西方世界而置于新政权的严密控制之下。其次,虽然宗教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但中共新政权从统战的角度出发,仍允许信徒享有“信仰自由”。与此同时,中共新政权又提出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限制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发展,即所谓“缩小(两教)市场”、“限制(两教)发展”的政策。这就使得新政权的基督教、天主教政策变得异常复杂。再次,建国初期新政权的宗教政策不管是对中国共产党,还是对中国教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中共来说,新政权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政策不仅彻底割断了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而且在“三自”中完成了对两教的初步改造和控制。然而,若从中国教会的角度视之,情况就完全两样了。
  • 思想利器

    作者:谢泳

    本书是作者近年搜集史料并研究中国当代历史的专书,专注于新史料的发现和史料的应用方法。作者曾有专门搜集中国当代史史料的经验,也有自觉总结史料方法的意识。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当代史的许多方面,除了众多史料线索值得注意外,作者对史料的判断也有很多发人深省之处,对诸如假材料在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意义、内部文献在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价值等问题,均有深论。本书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也是一本具有史学方法意义的参考书。
  • 时过境未迁

    作者:王海光

    中国当代史是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历史,国运、家运、个人命运都在其中飞扬起伏;中国当代史是刚刚走入历史的历史,其事不远,余音未绝,因果相续,尘埃未定;中国当代史是“时过境未迁”的历史,参与者众,察之则近,历史与现实相互影响,过去与现在难割昏晓。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当代史问题的一些重头文章,分为三编,探讨了当代史治史的考据、文章、理路诸问题。书中诸文,有史有论,有点有面,有述有评,有考有证,内容丰富,笔法严谨,亦可为当代史写作的文本参考。
  • 当代史导论

    作者:〔英〕巴勒克拉夫

  • 国步艰难

    作者:萧冬连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它都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去很远了。 所坚守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本书的考察自然要涉及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党内分歧,但更注重于分析在个人意志和党内分歧背后起作用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因素。通过这种梳理,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
  • “文革”前夜的中国

    作者:罗平汉

    长期以来,关于“文革”前夜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这一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一直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文革前夜的中国》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对于系统总结“文革”发生的原因,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了解历史,展望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边缘人”纪事

    作者:杨奎松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下

    作者:吴晓波

    本书是《激荡三十年》修订版。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 红色家族档案:罗瑞卿女儿的点点记忆

    作者:罗点点

    本书内容:1951年5月,朝鲜战争爆发不到一年。中国的无产阶段政权也只有两岁。如火如茶的抗美援朝运动正在全国展开。为保卫新生政权,当年2月份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使全国范围内的镇压反革命群众运动在春季形成高潮。作为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的爸爸自然国事繁忙,而公安部政治处处长的妈妈则国事家事都繁忙。于是,本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我,在妈妈一次急忙忙的热水浴之后,只经七月孕育就匆匆闯人入世。……
  • 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者:(美)莫里斯・梅斯纳

  • 往事不忍成历史

    作者:阎明

    张正隆:这是一本对得起先人、同辈、后人的书! 还原战争细节,澄清历史真相,揭开复杂人性 革命不是简单脸谱,回忆并非过眼云烟 林彪的“一号政变”,是不是确有其事? 毛泽东明知“一号号令”,为何却讲从没听说过? 珍宝岛冲突背后中苏交恶,一触即发的核大战为何没打起来? 平型关大捷,中央军、晋绥军功不可没,是不是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这不是小说,而是亲身见闻经历,从朝鲜战争、林彪坠机、珍宝岛作战,到真实的红军、真实的四野,再到“一号政变”、中印自卫反击战,原副总参谋长阎仲川之子阎明,根据自身亲历,并采访了多位亲历者和当事人,对历史真相层层盘剥,对复杂人性深刻逼问,对战争细节精心梳理。 革命不是简单脸谱,回忆并非过眼云烟,阎明带你见证真实的历史血肉。
  • 历史在这里沉思

    作者:周明 主编

  • 60个瞬间

    作者:三联书店 编

    定都北京,重返联合国,审判四人帮,共和国惩治贪污官员的第一声枪响; 包产到户,第一次招商引资,1977年恢复高考的洛阳纸贵; 从皇帝到公民的溥仪,上书毛主席的章士钊,保护傅雷骨灰的陌生姑娘…… 这些,是被后世演绎的传奇,更是不可遗忘的历史。 它们被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下来, 或发表于当年的报刊,或珍藏于笔记本之中,多年后才得以面世。 如今,它们已浓缩为共和国历史中一个个不容置疑的瞬间, 被文字定格,成为我们回顾往事的坐标。 本书选编了萧乾、邓拓、丰子恺、罗以民、敬一丹、史铁生、胡絜青、符浩、郭超人、庄则栋、鲁光、戴煌、章含之、毕淑敏等65位作者的文章共60篇,从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社会生活、时代人物六个方面,来展示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变迁。其中,有关乎“国家”的宏大叙事,也有关乎“个体”的具体而微,有辉煌,也有疼痛。60篇文章均突出“故事性”,期以通过这些经验的“碎片”来透视并努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60篇文章着重于“原汁原味”的呈现,它们多写于当年,作者均为事件的亲历者,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笔墨,感受过去六十年中每个时代独特而鲜活的气息。书中的60个故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是“旧事重提”,也可能是“闻所未闻”,可能觉得“历历在目”,也可能感到“不可思议”。无论怎样,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真实的生存境遇和历史经验,都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共和国的历史。或许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但我们都可以书写我们所相信的真实。
  • 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朱新地

    《昨夜星辰昨夜风:八十自述》内容简介:这部口述回忆录,忆叙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百年的风雨历程与沧桑巨变,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人及其家庭命运的记录,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和一段历史的侧影,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 红幕后的洋人

    作者:[美] 李敦白,阿曼达·贝内特

    您即将打开一卷迷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是一位坚强得难以置信的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人。他此生的旅程,无论是在政坛、监狱、商场(以及情场),都是一段极其不凡的发现之旅。《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一部讲述了囚禁、绝望、爱情、救赎……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与诺尔曼·白求恩、埃德加·诺斯、爱泼斯坦等齐名的美籍友好人士李敦白日前推出了自己的回忆录《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   本书记录了李敦白在中国工作、生活35年的传奇式经历:曾经参加广播事业局的“造反”;曾两次被当作国际间谍入狱近16年;与老一辈革命者共同战斗、生活的场景;以及自己对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坚持等等,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