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联史

  • 苏联解体亲历记

    作者:[美] 小杰克·F. 马特洛克

    关于苏联的崩溃,除了苏共政治局委员,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比马特洛克更为权威的叙述。——《科克斯评论》

    ·

    ★一部记录与剖析世纪剧变的重磅启示录: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因内忧外患步入末路?

    ★美国大使亲历冷战结束与苏联崩溃,70万字还原大国解体的漫长历程

    ★外交官+学者的双重身份,局内人经历+学术研究的内外视角,回忆录+历史研究的非凡结合

    ★从莫斯科到华盛顿,从维尔纽斯到阿拉木图,描摹帝国黄昏的全景图像

    ★一众历史人物的鲜活记录,近距离刻画当局者的步步为营与举步维艰

    ★知名学者理查德·派普斯 | 赫伯特·埃利森,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外交事务》《科克斯评论》一致盛赞

    ★重温苏联70年历史,理解30年后的世界

    ·

    这本书首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最好的一本。——《华盛顿邮报》

    对于任何以开放心态面对这一问题的人而言,《苏联解体亲历记》都是一本必读书。马特洛克与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紧密联系,并以他的洞见、优雅与平和细致记录了这一过程。——马歇尔·舒尔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方悄然降下,俄罗斯三色旗取而代之。在枪炮静默之下,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作为苏联最后几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马特洛克站在第一现场带领我们回溯那动荡多变的年代。地方不再与莫斯科亦步亦趋,民众开始反对原有的一切,各方力量也在或明或暗地相互撕扯;戈尔巴乔夫进退失据,叶利钦有仇必报,政变者各怀鬼胎……透过亲历者的叙述,切尔诺贝利、东欧剧变、八月政变、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不再是教科书上定义模糊的名词或符号,而成为生动的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物。

    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平民、从国内到国外,马特洛克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大国欲坠的势头,铺展开一张角力的大网,并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苏联的最后岁月。最终,这个帝国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力量尽数吞噬。它几度挣扎着浮出水面,求得那赖以生存的一丝氧气,但最终仍被脚上的镣铐拖入深渊。

    ·

    作为一名卓越的苏联专家,马特洛克以大使身份所接触到那些人和事,为其研究带来了一种罕见的权威。他在书中展现了苏联关键人物的回忆录中也没有的洞见。——《外交事务》

    没有人比马特洛克更有资格讲述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转变。他在俄国历史、语言、文化、文学和政治方面的背景,让他成为这一问题的杰出权威。他的分析对于我们对苏政策的形成不可或缺,而且往往极为成功。对于书中写到的众多人物,马特洛克都十分了解,他们的性格、偏见、力量和缺点在他笔下都极为生动。——马克斯·坎珀尔曼,国务院顾问,苏联问题专家

    这本书精辟分析了苏联制度的成就和问题,同时生动叙述了导致苏联解体的人与事……马特洛克是在莫斯科、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多年的权威人士,他对本世纪最重大事件的近距离观察是其严谨治学和非凡外交生涯的独特产物。——赫伯特·埃利森,华盛顿大学教授

    没有其他美国人能够如此亲近细致地观察苏联的崩溃。多亏了马特洛克的精彩工作和判断,他的书贡献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独特记录。——理查德·派普斯,哈佛大学教授

  •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作者:[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古拉格之恋

    作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苏联史(第3卷)

    作者:郑异凡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苏联史(第3卷)》主要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历史,20年代的苏联其实是站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但是苏联在这20年代实现了两次重大的模式转变:20年代初从军事共产主义模式转向新经济政策模式,20年代末又从新经济政策模式转向斯大林模式。此后苏联就沿着斯大林所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围绕这两个模式转变的政治权力争斗以及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确立的经过。
  •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作者:叶书宗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苏联史(第8卷)》充分利用苏联历史档案选编资料,阐述了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历史,时间跨度是从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到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整整18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斯大林模式的鼎盛时期。勃列日涅夫尽其所能,促使斯大林模式发挥完了其所有的潜力。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的个人素质、他所实行的政策,导致苏共中央难以维持苏联社会的继续发展,无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狭窄框架。
  •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苏联史(第9卷)

    作者:左凤荣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史(第9卷)》主要叙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的20多年。按照事情发展的次序与逻辑,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来龙去脉、苏联社会的发展变化、苏联经济从困境到危机的过程、苏联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起因与影响等等。在研究中力图回答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表现在哪里?苏联民族主义运动为什么没得到控制,最终使分离主义者获得了成功?在苏联解体的进程中,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发动8?19事变的强硬派都起了什么作用?
  • 苏联兴亡史论

    作者:姜长斌,徐葵,李静杰 主编

    本书共分五编三十章,对俄罗斯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现状及苏联成立后七十余年的兴衰历程作了全面透彻的阐述和分析。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理论性及指导性,对于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苏联史(第4卷)

    作者:徐天新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第4卷)》主要叙述了苏联19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时期。本书利用档案史料,阐述了这一段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剖析当时的经济状况,政治形势,党内的斗争,历史传统,民众素质,国际环境等客观条件,具体论述了斯大林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另一方面又利用客观形势,依靠集中体制,有计划有谋略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 苏联兴亡史

    作者:叶书宗,周尚文,王斯德

    本书包括革命前的俄国沙皇制度的覆灭、十月革命的胜利、国内战争的胜利、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内容。 目录 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革命前的俄国和沙皇制度的覆灭 第二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三章 国内战争的胜利 第四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成就和问题 第六章 1924-1927年的党内斗争 第七章 20年代的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 第八章 20年代苏联的对外关系 第九章 国家工业化 第十章 布哈林同斯大林的争论及结果 第十一章 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文化科学和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苏联外交 第十五章 卫国战争年代的苏联 第十六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国内状况 第十七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关系 第十八章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苏联社会 第十九章 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 第二十章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的政治经济 第二十一章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的政治经济 第二十二章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文化科学 等等
  • 一杯苦酒

    作者:[俄] 雅科夫列夫

    本书作者亚•尼•雅科夫列夫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政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苏共高层领导中自由化、西化的代表人物,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曾担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被认为是隐身于戈尔巴乔夫之后的“精神指导”,有“公开性之父”和“改革设计师”之称。 作者在本书中批判性地详述了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进程,并剖析了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者既认为放弃共产主义理论,走改良之路,是俄罗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认为机械地照搬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西方民主制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本书的许多观点是作者以其个人的视角和立场而做出的,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本书对我们研究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研究当今俄罗斯联邦的政治和现实状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苏共亡党之谜

    作者:李永忠,董瑛

    《苏共亡党之谜:从权力结构之伤到用人体制之亡》内容简介:一定程度上讲,一部人类社会史也是一部权力结构史。制度问题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自斯大林始的一代代苏共党人,抛弃列宁晚年顶层设计的等腰三角形权力结构(党代会选举产生相平行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长期守成并极化党委特别是第一书记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为一身的单边形权力结构模式(领导制度),以及“根本违背(巴黎)公社精神”,“期等级授职制代替普选制”的“武大郎”式用人体制(组织制度),这既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苏共亡党的两大根本性原因,还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镜鉴。
  • The Whisperers

    作者:Orlando Figes

  • 俄国革命: 苏联史(第1卷)

    作者:姚海

    《俄国革命:苏联史(第1卷)》根据1917年革命的实际进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革命的根源和革命的发生发展。在致力于重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关键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真实的同时,本书将俄国革命置于近代以来俄国历史进程和20世纪初期俄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坐标体系之内进行考察,并由此重新审视和解释有关俄国革命的众多问题。特别注重在事实层面上全面地反映1917年革命的面貌,力求充实、弥补或修正对革命史了解的不足、缺失或偏差。全书共十一章,50余万字。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作者:闻一

    闻一编写的这本《俄罗斯通史(1917-1991)》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 《俄罗斯通史(1917-1991)》以追求历史的原本和真实为职志,以历史发展的重要进程为线索,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和焦点问题为主题,即从沙皇俄国覆灭、十月革命爆发、苏俄政权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集体化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战后开启冷战、美苏全球争霸到最后的苏联解体,从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条理清晰地叙述了1917年至1991年这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即苏联的历史。《俄罗斯通史(1917-1991)》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恢复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被隐去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较为完整的面貌,如苏联生活的真实状况等;二是以俄罗斯解密的苏联档案作为阐述的依据;三是富有个人著作的色彩,如作者在每章的篇末对历史人物、重要事件和焦点问题所作的精彩点评,直奔主题,画龙点睛,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 苏联的最后一年

    作者:罗伊・麦德维杰夫,王晓玉,姚强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 十月革命

    作者:闻一

    《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珍藏版)》内容简介:俄国的十月革命被奉为共产主义革命的经典和巅峰,一般读者并不是太了解,作者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学者,用翔实的资料全面叙述了十月革命的来龙去脉。作者的叙述和语言跟很多的学者不一样,闻一不用注释。这样可能在学术方面欠严谨点,但在阅读上却会流畅很多。另外他的语言非常生动和华美,娓娓道来。《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珍藏版)》是读者了解十月革命、了解苏联的前世今生最好的一本书。
  • 苏联的最后一年(典藏版)

    作者:[俄] 罗伊·麦德维杰夫

    《苏联的最后一年(典藏版)(精)》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其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 震撼世界的十天

    作者:约翰·里德

    “震撼世界的十天”——这就是约翰·里德给他这本精彩的书所加的标题。在这本书里,异常鲜明有力地描写了十月革命起初几天的情形。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事件目录或文件汇编,这是一连串生动的情景,它们是如此的典型,以致每一个参加过革命的人都不禁要回想起他亲眼看到过的类似的情景。所有这些取自现实生活的画面,都再好不过地传达了群众的情绪——以这种情绪为背景,伟大革命的每一项行动就成为特别明显的了。 有许多俄国人也按不同的方式写过有关十月革命的作品,他们或者是评价十月革命,或者是作为事变的参加者描写那些枝节情况。里德的这本书提供了一幅真正的人民群众革命的总的图画,因此,对于青年,对于下一代人,对于十月革命对他们来说行将成为历史的那些人们说来,这本书将具有特别巨大的意义。里德的这本书,是一种史诗。
  • 斯大林传

    作者:【英】罗伯特·谢伟思

    罗伯特•谢伟思让读者无限接近斯大林。作者通过莫斯科尚未公开的档案、当事人的亲历证词以及私人收藏等,使斯大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领域,在革命时期和战争年代等不同时期的形象逐渐清晰。谢伟思分析了酗酒的父亲和虔诚的母亲,格鲁吉亚血统,宗教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热情对斯大林造成的潜在影响,以此来阐释斯大林日后成为布尔什维主义激进分子、苏共领袖以及统治“暴君”的深刻内因,并进一步从斯大林的政治天赋、诗人气质中找到他崇尚权力、热衷报复、冷酷残忍的根源。 斯大林被神话了,也被歪曲了——这是罗伯特•谢伟思经过几十年研究得出的权威且引人深思的结论。
  •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

    作者:根纳季·亚纳耶夫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的回忆录,通过各种资料性的文字,反映了199P年苏联解体前后诡秘险恶的局势,以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之后的局势发展为主线,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讲述了自己的从政之路以及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初衷,并冷眼观照、描画了各色相关人物——包括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想法及作为。 亚纳耶夫是苏联解体前后在苏联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91年任苏联副总统时,在苏共党内强硬派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因病停职,自己出任苏联代总统(政变失败后被捕,1994年大赦出狱)。 作为“8·19”事件的核心当事人,亚纳耶夫对这个事件前后的所见所闻以及观点看法,所具有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相信《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历史研究者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