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评论

  • 山水天地间

    作者:渠敬东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物象与心观”“近质与远势”“天高与地远”“人迹与神居”“笔墨与品格”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

    在现代世界里,不能只有政治、社会和经济构成的总体史,而必须还要有一种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自然王国,以作平衡和矫正。对于中国文明,恰恰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古以降的山水系统的发育,构造了独特的文明基因。

    古人所谓“胸中丘壑”“胸中气味”“胸中磊落”,讲的都是人的境界。把自己挥洒在整个世界里,浸没在整个世界里,山林中的那份自然,是士人全心的构造,是超越性的,是精神性的。中国人没有了这种内生性的心意心境,我们的文明便早就覆灭了

    重新构建完整的山水,重新构建中国人的宇宙观,重新构建中国人整全的超越世界,才是中国艺术的真正出路。艺术的未来,不是跟在资本屁股后面,搞一个小想法,抓住一个小意念,换一种新材料,而是要真正逼近西方和中国的整个传统,对历史和现实有整全的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山水,永远是我们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

  •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作者:[日] 小中千昭

    《午夜凶铃》编剧、《咒怨》导演

    皆深受影响、一致推崇

    《迪迦奥特曼》《玲音》《怪化猫》编剧、日式恐怖灵魂人物小中千昭,首开「午夜讲坛」

    恐怖影史×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

    怪奇脑洞巡游展,创作秘法大放送

    恐怖故事为何让人又爱又怕?满足你的全部好奇!

    (*阅读前请确定后果自负,作者概不负责)

    ..................

    编辑推荐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恐怖片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怕者避之不及,爱者欲罢不能。而日本现代恐怖片则是“异色”中的“异色”,它利用人的心理、潜意识和幻想,激发出我们最本能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式恐怖片(J-Horror)一跃成为现象级热潮,这样一股席卷全球的“暗黑力量”是怎样形成的?它吸收了哪些文化养分?风格化的表现方式背后有何奥妙?日式恐怖创作理论的领军人物小中千昭在本书中为你一一揭晓。

    ◎ 编剧怪杰首开午夜讲坛,魔术揭秘般全盘托出玄妙心路

    小中千昭是在恐怖、科幻、动画、特摄领域全面开花的不世出怪才,也是享誉全球的克苏鲁神话写手。处女作《邪愿灵》为日本恐怖片创立框架,而后编剧的《毛骨悚然撞鬼经》《学校怪谈》可谓日本流行恐怖剧集的典范;《迪迦奥特曼》《数码宝贝2》等都可见其克苏鲁私货,“不可名状的未知与恐怖”为剧作注入灵魂;集趣味大成的意识流实验动画《玲音》更凭其先锋诡异的情节成为一代赛博朋克神作,引发众多解析讨论。

    ◎ 世界恐怖影史+超自然小说漫游,让恐怖迷疯狂颅内高潮

    血浆片算真正的恐怖片吗?何物能唤起人类心底的恐惧?恐怖片的黑暗力量有何迷人之处?……串联名家杰作、挖掘冷门怪片,辨析恐怖、惊悚、悬念、血浆等类型特色作用于观众心理的区别,研究日式与欧美恐怖文化的源流关系、理念异同——这场高密度的原教旨主义探索之旅,勾魂摄魄、魅力无边。

    ◎ 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解密暗黑养分来源

    后果自负的连锁物语、废墟探险的试胆游戏、挖眼拔发的怨灵作祟、四谷怪谈的流传演绎……围绕古典与现代的恐怖传说,发起神妙莫测的“祟咒考”,试图解答:诅咒如何通过各类媒介传播?社会事件与虚构故事怎样交缠?人类为何会有恐惧的情绪?可借本书一窥日式恐怖片瘆人表象之下深厚的学养根基。

    ◎ “小中理论”全公开,看“人类高质量恐怖”如何制造

    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名编剧,从数十年实践中萃取出“小中理论”,引领了日式恐怖片风潮。恐怖讲究刻意安排、没有逻辑才恐怖、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从内涵到技术,倾力传授让影片细思恐极后劲大的表现方法,更有《午夜凶铃》《咒怨》诞生轶事,以及与编剧高桥洋、导演清水崇的珍贵对谈。

    ◎ 作者亲自挑选、阐释封面画作,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

    封面油画为日本著名画家金子国义的“爱丽丝”主题作品,作者小中千昭讲述了与该画“命中注定”的奇缘故事。全书封面五色印刷、内外双封,选用色彩饱和度高的工艺美术级涂布纸印彩凝;腰封选用半透明硫酸纸,用朦胧质感呼应书中“模糊虚焦的幽灵拍摄技法”。圆脊精装、版式舒适,值得珍藏。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影视创作和民俗文化角度,探索恐怖美学和人类恐惧心理的经典著作。

    作者以独具个性的奇诡视角,串联了恐怖影像的历史、日式怪谈风俗和欧美都市传说,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把“恐怖”当作娱乐?恐怖文化经历过怎样的发展演变?何物能唤起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作者亦从数十年的编剧、拍摄经验出发,分析恐怖片的叙事技巧和技术手段,进而归纳出一套极具指导意义的“小中理论”——这份制造“真正恐怖”之影像故事的方法论,曾影响过众多名家,如《午夜凶铃》编剧高桥洋、《咒怨》导演清水崇、《回路》导演黑泽清等,相信也会为同类型文学艺术创作者、喜爱恐怖作品的读者带来启发。

    ☢ 小中语录 ☢

    ▷ 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反应来表现恐怖。

    ▷ 经常看到有人一脸得意地给恐怖片写下“最恐怖的还是人心”的评价,那我很想问问他们:你遇到过真正恐怖的事情吗?还有,面对过那些极度离奇的事物吗?

    ▷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尽可能地想回避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情况或许无法避免。当碰到生活中的恐怖事件时,大家都不想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我半是认真地想到,恐怖电影说不定起到的就是一种心理预演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想看到恐怖电影的渴望,也许是生理性质的。

    ▷ 假如恐怖电影所带来的恐惧,多少能给现实中的恐惧增加一点耐受性,并能够使人迅速思考出下一步的行动,那么恐怖电影被大量制作、被大量人群观看的未来将成为理想状态。

    ☢ 日本读者评论 ☢

    ▷ 日式恐怖片界的宝贵记录。不愧是在现场工作的人,超具体的实践性很好,是深入思考“恐怖是什么”的极具逻辑的考察。揭示了J-Horror理论秘密的一本书,如果想制作恐怖作品的话,一定要读。

    ▷ 与支撑日式恐怖运动的清水崇、中田秀夫、高桥洋、黑泽清交往过的作者,仿佛在为那场恐怖电影热潮和他们想看的作品代言一般地讲述着。当然,也提到很多近年来的海外特色佳作,在“恐怖”被消费的现代,这是本多么珍贵又有趣的书啊!

    ▷ 用文字表示洋式恐怖和日式恐怖的决定性差异,这本书上写的比那些外行的分析更深刻,而且是值得学习的恐怖拆解书。文中有一句话“这本书是魔术师的揭秘书”,确实如此。与此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日本恐怖片的横向联系和《咒怨》的诞生秘闻。恐怖爱好者不可错过!

    ▷ 抓住这本书写的重点,让我有种我也能拍恐怖电影的感觉。在这种意义上,本书也可被称为优质恐怖电影的教科书。读一遍不够,反复读几次才行。

  •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作者:[日]荻野弘之

    本书简介

    作为日本岩波书店刊行的“古典新读”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是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讲解,但并非对原文进行逐句解说的笺释。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篇“书籍的旅行”讲述《沉思录》成书背景与奥勒留生平;下篇“畅游于作品的世界”深入《沉思录》文本内部,对义理进行辨析。奥勒留自述《沉思录》是一本“为所有人,又不为任何人所写之书”,面对经典,我们该如何形成基本的共识,又生发出属于个人的独特理解?这本小书或许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丛书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知名出版社岩波书店陆续推出了一套古代经典讲解丛书,这组普及性读物分汉学与西学两路,挑选了《论语》《孟子》《沉思录》《荷马史诗》等文本,由日本各领域一流学者撰写讲义,面向大众,深入浅出,以“通识”的程度介绍经典,并对经典如何指导当代生活提供自己的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联书店将此套丛书精选引进,冠以“古典新读”之名,以期用异域的视角,开启的新维度,联结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 未被摧毁的生活

    作者:李伟长

    【编辑推荐】

    1.出生入死的桑塔格、乱世里的松本清张、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危险的纳博科夫、毒舌的奈保尔、特立独行的温特森、沉默的格拉斯、生活家波德莱尔、孤独的珀金斯……这是一本评论家的文学私语,轻盈幽默、睿智犀利,不堆砌材料,不做高头讲章,将前人对作家与作品的定评搁置一旁,去捕捉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令人着迷的阅读灵思。

    2.勾点连线,问迹追踪,每篇书评都是一场曲径蜿蜒的探险。从《洛丽塔》讲到它的前身《魔法师》,十几年间,纳博科夫如何为欲望找到合法的叙述者?从钱锺书的笔记中锁定一本格罗史密斯兄弟的《小人物日记》,这册小书又为何受到普里切特、贝杰曼、艾略特的共同喜爱?如此种种,作者在费力寻找、求证、确认中展开了美妙的旅程,他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3.书里书外的人生,可以互见。架飞机飞跃大西洋的女作家柏瑞尔、布洛克作品中经营书店的雅贼伯尼、松本清张小说里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人们、“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伯林……每一个作家和笔下人物,都有一段绚烂流离的人生。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也是这部随笔集之于作者本人的意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名家推荐】

    伟长的阅读随笔里有伟长,他才写得好,我读得兴致盎然。阅读随笔可以看作一种渴望接上了另一种渴望,更准确地说,是同一种渴望的不断延展。根本上的“动力机制”和过程中的步步探索,使得这一类型的写作,比表面看起来要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张新颖

    【内容简介】

    青年评论家李伟长阅读随笔集。书与人生,可以互见。

    波德莱尔、福楼拜、契诃夫、钱德勒、纳博科夫、松本清张、格拉斯、奈保尔、桑塔格、布洛克、温特森……我们自身所经历的生活,有助于理解一个好作家的长成,他克服了多少困难,化解了多少危机,以及他对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的信念。作者勾点连线,问迹追踪,从一本书说到一个人,由一条线索牵出一段故事,从书里翻到书外,见证无数绚烂流离的人生。

    作者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 未被摧毁的生活

    作者:李伟长

    【编辑推荐】

    1.出生入死的桑塔格、乱世里的松本清张、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危险的纳博科夫、毒舌的奈保尔、特立独行的温特森、沉默的格拉斯、生活家波德莱尔、孤独的珀金斯……这是一本评论家的文学私语,轻盈幽默、睿智犀利,不堆砌材料,不做高头讲章,将前人对作家与作品的定评搁置一旁,去捕捉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令人着迷的阅读灵思。

    2.勾点连线,问迹追踪,每篇书评都是一场曲径蜿蜒的探险。从《洛丽塔》讲到它的前身《魔法师》,十几年间,纳博科夫如何为欲望找到合法的叙述者?从钱锺书的笔记中锁定一本格罗史密斯兄弟的《小人物日记》,这册小书又为何受到普里切特、贝杰曼、艾略特的共同喜爱?如此种种,作者在费力寻找、求证、确认中展开了美妙的旅程,他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3.书里书外的人生,可以互见。架飞机飞跃大西洋的女作家柏瑞尔、布洛克作品中经营书店的雅贼伯尼、松本清张小说里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人们、“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伯林……每一个作家和笔下人物,都有一段绚烂流离的人生。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也是这部随笔集之于作者本人的意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名家推荐】

    伟长的阅读随笔里有伟长,他才写得好,我读得兴致盎然。阅读随笔可以看作一种渴望接上了另一种渴望,更准确地说,是同一种渴望的不断延展。根本上的“动力机制”和过程中的步步探索,使得这一类型的写作,比表面看起来要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张新颖

    【内容简介】

    青年评论家李伟长阅读随笔集。书与人生,可以互见。

    波德莱尔、福楼拜、契诃夫、钱德勒、纳博科夫、松本清张、格拉斯、奈保尔、桑塔格、布洛克、温特森……我们自身所经历的生活,有助于理解一个好作家的长成,他克服了多少困难,化解了多少危机,以及他对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的信念。作者勾点连线,问迹追踪,从一本书说到一个人,由一条线索牵出一段故事,从书里翻到书外,见证无数绚烂流离的人生。

    作者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 始于一次分神

    作者:胡桑

    《始于一次分神》是胡桑的书评集,共收入从2010年至2018年间创作的书评,指向文学构筑潜能生活的能力。这些书评曾发表在《书城》《新京报》等各类报刊。

    该书涉及辛波斯卡、米兰•昆德拉、略萨、马内阿、特雷弗、君特•格拉斯、鲁西迪、里尔克、帕慕克、阿兰达蒂•洛伊等著名的中外当代作家。在写作中,胡桑秉承了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的细读方法,深入文本肌理,揭示文本写作的秘密,为读者开辟出诸多通往文学作品的条条幽径。通过胡桑的解读,我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目击一个充满差异和竞争、最终能够和解的完整精神世界。

    胡桑的书评既拥有诗人的敏锐,又具备学者的严谨,在文本与现实、历史与想象、形式与价值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穿梭,文字摇曳动人,又处处引领着读者去沉思文学、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幽谧联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评集,同时也是一本探讨文学何为的思想论集。

  • 小说六讲

    作者:王安忆

    ◆从知青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复旦大学的创意写作课堂互动,王安忆结合自身经验,以讲故事的方式带出阅读与写作的机要。

    ◆从儿童文学、类型小说到张爱玲和《红楼梦》,透过王安忆的叙述和拆解,不仅能拓宽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也能从中窥见作者的创作理念。

    ◆讲解深入浅出,例子生动丰富,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专业写作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与启发。

    《小说六讲》整理自王安忆的六堂公开课讲稿。对写作的兴趣从什么地方源起?如何建设一个小说的世界?为什么要关注类型小说?怎样才称得上一本好小说?小说写作能不能教与学?作为小说家和教育者,王安忆在课堂上坦诚分享自己的经验,带领读者探寻小说与生活之间的通道,体验阅读与创作的乐趣。

    ——————————

    王安忆了不起的是,几乎每年对自己都有拓展。我惊讶于她的生活积累能力,似乎有层出不穷、用之不竭的素材,它们变成小说娓娓道来,细节丰满、亲切。——朱伟

    王安忆能非常娴熟地拆解小说的机理,包括时间空间、也包括小说中涉及的产业发展规律,并将之复述出来。在校园中,王安忆叙述自己的发现,也启迪学生去发现。这些发现,都为叙述提供了新的可能。——张怡微

  • 莎士比亚

    作者:[法] 勒内•基拉尔

    【编辑推荐】

    ★法兰西学院院士 x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勒内·基拉尔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替罪羊》等名作。

    ★一部探究人类欲望的开创性力作

    跟随法兰西“不朽者”精彩绝伦的莎剧解读,探索欲望的本质以及欲望背后的暴力。

    ★欲望 究竟是什么?若不能激起他人的欲望,你的稀世珍品也会失去魅力?

    摹仿和爱欲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神话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一直备受传统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推崇。勒内·基拉尔却告诉我们,人的爱欲往往是出于对他人欲望的摹仿。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等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基拉尔发现在莎士比亚笔下欲望相同的两个人才能产生最深厚的友谊,也会随时变成最糟糕的仇敌。男人最能证明女人有魅力的方式,莫过于对她产生欲望,所以他会试图让好友爱上自己所爱,以证明她的魅力。基拉尔从这一全新的视角,视《仲夏夜之梦》这部通常不受批评家欢迎的作品为莎士比亚第一部成熟的杰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作。

    ★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如何阅读?莎剧应该如何阅读?

    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他来说父亲是最不重要的。然而现代性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支配着我们,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和其他当代继承者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勒内·基拉尔展示了在《哈姆莱特》《裘力斯·凯撒》等作品中摹仿欲望是如何与暴力、献祭、竞争和复仇等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呈现了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阅读的方式,以及它们很久以前就应该被阅读的方式。

    【内容简介】

    勒内·基拉尔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摹仿欲望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替罪羊》《暴力与神圣》《欲望几何学》等。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汗牛充栋,而勒内·基拉尔以其独创的摹仿欲望理论,对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基拉尔来说,人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所渴望,我们只是在仿效或摹仿他们的欲望,他视这种“摹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在这部开创性力作中,基拉尔分析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等多部作品,向我们揭示莎士比亚早已发现摹仿欲望这一人类冲突的根源,并深入剖析莎士比亚如何痴迷于摹仿,如何以他自己的词汇表达摹仿欲望并在多部戏剧中对“摹仿欲望”下定义,以及如何在处理欲望的过程中变得日益老练、含蓄和复杂,进而以一生的作品透彻地阐释了人类欲望的本质。

  • 迷人怪物

    作者:[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们穿越人生路上的黑暗森林;我们听见浮士德在追问,在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的时代,灵魂价值几何;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引发了一场讨论——用理性面对疯狂,同时在疯狂中寻找理性……

    ▼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如独角兽,他们是来自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成为无数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我们随着时间之流长大,经历生老病死,而书中人物始终是我们第一次阅读故事时的样子,但也会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变化,给予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新启示,教会我们爱、失去与世界本身的复杂之处。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 双重时间

    作者:柏琳

    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

    一场场锐利的对话,在柏琳的手上开刃,涵盖五大洲,二十二场对话,在地域与人物的交织下,柏琳用语言形成一个主题的闭环:从欧洲精神、宗教信仰在新时代 的嬗变,到新一代旅行文学、全球化的争议、巴以冲突,等等。它们各自成因又彼此相关。为认识当下世界的“所以然”提供了一次“窥探”的契机。

  •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作者:戴建业

    戴建业老师目前最新作品——《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在这本书中,戴老师除了将他之前火遍全网的唐诗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外,还增加了全新的内容和知识点,包含了他本人对唐代经典诗词的赏析,以及对盛唐时期代表性的两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各自人生轨迹的讲解,并且作者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诗文中的盛唐气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本书中内容是戴建业老师许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沉淀,他一直再强调“网上的视频片段虽然有趣,但毕竟不系统,学知识还是要系统的去上课,去看书,反复的看书很重要!”他希望他的新书能够为更多对古诗词学习有兴趣的人提供帮助。

    在未来戴老师还会继续写作、继续做研究,这是他个人的理想和热情,而作为这位“网红教授”的学生、粉丝,也希望能够读到他更多的作品,毕竟这个老头实在是太可爱了!

  •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 从马尔克斯到略萨

    作者:【西】A.埃斯特万 / 【西】A.G.奎尼亚斯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叙事文学领域的“文学爆炸”,将拉丁美洲文学推向了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吉列莫·卡布雷拉·因凡特、何塞·多诺索、胡里奥·科塔萨尔等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以及诸如卡洛斯·巴拉尔和卡门·巴塞尔斯这样的文学编辑和代理人在“文学爆炸”的舞台上一一登场。

    作者以其记者的敏锐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梳理了“文学爆炸”的起始、高潮和尾声的重要时刻,展示了“文学爆炸”与古巴革命之间的深刻渊源、文学与政治不可剪断的联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动日常、马尔克斯与略萨这两位“文学爆炸”主将从互相欣赏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始末等细节。

    本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那段历史,为此,作者既采访作家,也采访作家的朋友、与他们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书中引用的资料还包括出版物和作家之间的往来信件、个人陈词等文字资料。很多资料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或是之前从未发表过的。

  • 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

    作者:韩松落

    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作家、书评人韩松落精选22位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看向这些作品,并将他的阅读体验融汇成一本深刻而治愈的读书笔记,告诉读者故事何以成为世界的“解药”。本书借虚构作品所讲的故事传达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同时挖掘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和哲学,剖析故事中蕴含的生机和希望。

    ------

    ※前有“为了报仇看电影”,今有“为了疗愈读故事”

    著有影评集《为了报仇看电影》系列、散文集《怒河春醒》《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涉足电影、音乐、文化评论等多领域的作家韩松落,全新读书类作品《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为读者打开一瓶名为“故事”的解药。

    ※这本书告诉你,故事何以成为世界的“解药”

    无论多么精妙、多么宏大、多么沉重的文学作品,也是在安心地讲一个故事。本书改编自作家、书评人韩松落在知乎开设的讲书音频专栏节目,精选22位中外名家的代表作,从“故事”的角度出发,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为读者全方位还原作品中一个个纷繁而复杂的世界,剖析其中蕴含的生机和希望,用故事的力量治愈生活的所有顽疾,拨开生活的所有迷雾。

    ※一本兼顾深刻性、社会性、幻想性的故事指南

    本书精选22部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涉及各大热门与小众题材,从严肃文学到类型小说,读者不仅能领略《白鹿原》《追风筝的人》等史诗式纯文学名著的魅力,也可以深入探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使女的故事》等作品高度的社会话题,还能与《克苏鲁神话》《羊毛战记》等小众作品来一场美妙相遇。

    ※带你读真正优秀的故事,为你提高阅读审美

    作为文学界具有很高活跃度的作家、书评人,韩松落将多年的写作经验代入名著的解读,用写作者的标准告诉读者何为真正有价值的优秀故事,为读者提供更开阔的阅读视野,更高级的阅读意趣。

    ------

    读松落的随笔,不管是影评还是文学评论,都让人如沐春风。他的语言简洁、凝炼,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次迷宫探险,沿途细节无穷、意趣盎然,它们显示了作者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和极深的艺术修养。——作家、学者 梁鸿

    韩松落老师的这些文章可以同时发生于阅读前后,既是绝妙的引导,也是温柔的判定,如需吞服两次的药丸,一次用以提神,一次用以安眠,需常备于心灵。——作家 班宇

    松落的这部读书文稿,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庞杂的阅读趣味和美学诉求,当严谨、通达又不乏趣味的文本分析带领阅读者体验小说的魅力时,也彰显了松落对文学的严谨判定。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好奇者,这部色彩斑斓的书稿将带你领略不同类型的文学之美。——作家 张楚

    听韩松落解读文学,有一种体贴、开阔和自由的感觉。在他这里,只有文学,不分中外、雅俗。好的,就是好的。——作家、书评人 魏小河

  • 看电影,学历史

    作者:蒋竹山

    《荒野猎人》中小李子舍命捕猎的海狸,是昙花一现的时尚风潮,也是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命脉?《和食之神》结尾一闪而过的味精才是日本料理传遍世界、日本化工全球化的真正功臣?谈论全球化现象的经管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如何改编成一部爱情喜剧?《鸦片战争》考究的场景细节,暗含了哪些书写鸦片战争史的新取向? 致力新文化史、全球史研究的学者蒋竹山,以电影为引子,展开二十三堂生动的历史课。时而抽绎历史片段,探究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感官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时而延伸触角,聚焦全球史、战争史、性别、环境、大众史等前沿热点。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本事,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理解、思辨。

  • 贾樟柯的世界

    作者:[法]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

    第一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及其作品的著作

    世界著名影评人 《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倾心撰写

    珍贵访谈╳主要作品评论╳合作者采访╳演说全文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 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首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第一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详尽介绍重要电影作品,百余幅剧照,全面解读贾樟柯电影美学

    贾樟柯的电影观众和读者或许已经从电影《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以及著作《贾想I》《贾想II》对贾导有广泛的了解,但国内从未有过关于其电影的影评专著。本书作者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是国际知名影评人,2003至2009年担任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主编,和中国电影有长时间的渊源,曾发表关于侯孝贤的影评,并著有《杨德昌的电影世界》等。多年来他持续关注华人新锐导演,以具有影响力的影评和推介将华人导演及其作品放入国际影坛的视野。付东在本书中以专业角度详细分析贾樟柯自1995年拍摄的首部故事片《小山回家》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等十多部故事片与纪录片,并有百余幅剧照与工作照,让新老观众对其电影美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收录多篇珍贵访谈,《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长期采访、撰写

    付东自2009年开始与圣保罗电影节创始人莱昂•卡科夫计划拍摄一部贾樟柯的记录以及专著:“(贾樟柯)从他国家的伟大艺术汲取灵感并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他是最大胆的现代电影创作者、最新技术和美学的贡献者,同样,他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变迁——中国十四亿人口经历的巨变的最佳见证者。”2013年,付东与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及拍摄组来到贾樟柯的家乡一路采访,多方面谈及他的童年时期、成长经历、创作发端、拍摄历程、电影理念。并采访其合作者演员赵涛、摄影师余力为等。全书首版在巴西出版、后又在法国出版,中文版为首次呈现,影迷与读者将能从多元的角度观看贾樟柯的创作“世界”。

  • 浮世本来多聚散

    作者:蔡丹君

    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中写道: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的遗老遗少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花滚落下来。

    大唐盛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盛及衰,辉煌气象烟消云散。唐朝的诗人,亲历世事沧桑,风云突变,聚散离 合,起跌浮沉,诸多极致的人生滋味,体会得尤为深刻。

    这本小书并不是研究唐诗的学术著作,也不是诗歌赏析或诗评,而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把唐诗纳入诗人的一生际遇,纳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故事中寻根溯源,探寻他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来对抗生命的无常。

    孤独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但又不尽相同。李白的孤独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杜甫的孤独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刘禹锡的孤独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李商隐的孤独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孤独,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常态,美学的本质,就是孤独。

    编辑推荐

    1、读一首好诗,就像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本书以孤独为线索,以唐代21位代表诗人的故事为引子,串起一部快意恩仇的大唐简史。不仅带我们重新拾起唐诗,品味诗情画意之美,同时还借古人之幽思,探讨孤独的深层含义,也是对人生终级意义的哲学追问。读者还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唐朝的历史风云变幻,唐代的政治文化制度,唐朝人的诗意生活。

    2、我们不只是在读诗,而是一点点找回自己内在的生命元素。全书147篇诗文的沉浸式讲解,用诗意之美,抵抗人生荒凉。

    3、装帧古典诗意浪漫典雅,四色印刷,书中精选数十幅展现唐诗意境的山水人物名画,古韵悠然,清丽雅致,准确传达出孤独又浪漫的诗情画意。

    4、名家推荐:

    唐诗的辞采风华,情韵思力,唐人的洒脱豪迈,至诚用情,都写在了这本书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嘉宾康震

    丹君在此书中对唐诗的解读,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唐诗内在深刻动人的精神力量,也能欣赏到大唐繁荣、昌明的盛世图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晓勤

    唐诗对孤独有着异常丰富的吟咏。空谷幽人,天涯孤旅,痛饮狂歌的寂寞,知音何在的惘然,唐人有多少深情,就有多少孤独。丹君深察学理,妙悟诗心,对唐诗中的孤独做了全景勾勒,读来回味深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宁

    孤独感,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唐诗的深沉旋律。丹君为我们勾勒出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境遇,描摹他们孤独的心曲,领会他们在各自孤独处境中的幽情别绪。曾经或即将与孤独邂逅的读者们,一定可以在这里找到人生体验的同路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李鹏飞

  • 张爱玲的风气

    作者:陈子善

    本书是国内著名“张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的一册,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前所未有地汇集了1949年以前社会各界,包括傅雷、胡兰成、柳存仁、李君维等知名人士,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看法和态度,文章见解独到、品评深刻。看完此书,既能深入了解这位才女及其作品在解放前的真实状况,也可感受到当时社会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重视和关爱。
  •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
  • 四大名著中的人性之痛

    作者:于淼

    《四大名著中的人性之痛》写的是: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身为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四大名著的人却不多,许多读者甚至会不厌其烦地一读再读这四本名著。 四大名著塑造了众多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唐僧、孙悟空、诸葛亮、关羽、宋江、李逵、贾宝玉、林黛玉,他们的知名度远比管仲、屈原、司马迁、郑和等历史名人高很多。 晚清名臣胡林翼曾对其亲信严渭春说:“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唯世故深误国事耳。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教坏天下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 胡林翼没有提到四大名著的另外两部,它们对后人同样也有许多不良影响。罗贯中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大力倡导忠义之道,无奈故事比空泛的说教更具说服力,读者感受更多的是无所不在的钩心斗角和阴谋诡计。《西游记》虽是一部幽默讽刺小说,但很多读者只看到了神仙精怪,以致时常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四大名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性有着深刻的刻画。对四大名著中人性的描写加以分析认识,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