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文

  • 人文地理学通识

    作者:詹姆斯•M. 鲁宾斯坦

    【内容提要】

    《人文地理学通识》因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而享誉全球,畅销30余年,是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首选教材。本书是其第12版,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前半部分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文化特征,解释人口、流行文化、语言、宗教和族群等的分布情况及迁移、改变之原因,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龄化、贫困化、流行病、移民与种族冲突等与现代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后半部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的发展模式等,其中粮食安全、能源困境、气候变化等世界热点问题均有涉及。人地关系,全球化与地方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则作为两条隐形线索贯穿全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内设多个独具特色的版块,旨在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对国际人口迁移、地球资源能否支持人口增长等宏观问题的思辨性分析,也有对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地理学思考,例如:智能手机的定位服务应该一直保持开启状态吗?大型购物商场对定居区是好是坏?为何会出现食物沙漠?诚如本书结尾所言: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你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地理学,成为一名公民地理学者。

    【编辑推荐】

    ◎人文地理学经典通识读物,畅销30余年。

    ◎按照“话题性研究途径”进行编排,系统介绍人口、语言、宗教、族群、农业、工业、城市等文化景观。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突出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内设的“地理学实践”“辩论”等版块,不仅能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还能拓宽读者的思维方式。

    ◎近500幅彩色图片,采用温和护眼的纯质纸印刷,色彩饱满轻柔,给人更好的阅读体验。

  • 暴雨下在病房里

    作者:苏方

    《暴雨下在病房里》是继《一些时刻》《异乡记》之后,苏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

    本书共十一篇,以2020-2021新作《出差》《如何杀死楼上的男人》《我母亲孩子的爸爸》等篇目为主,同时也在新的选篇思路、结集主题下,增补收录了作者早年创作的《四季歌》等,撰为篇目《十三封情书》。希望能够呈现出作家创作上的变化轨迹,和新的尝试。

    这些小说,读来多是关于一男一女、“非正常关系”的情感故事。他们不停转换场景,在不同的年龄、以不同的身份相遇,上演着一出出或平淡乏味、隐而不发,或暴雨腥风、无疾而终的悲喜剧。作者明写二人,实则在写世界、写人间。二人关系的背后,实为我们今日所有人当下的精神状况、真实处境——那离合与背叛,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背叛,是我们自己,对曾经的信仰的背叛,是弃绝对探索的背叛,是今天对昨天的背叛,是人类灵魂深处,难抗时代和岁月的退变。

  • 木心遗稿

    作者:木心

    弟子陈丹青说,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

    在木心手稿里“重逢木心”,有一些文字你也只能在他的原始孤本里读到!

    纪念木心逝世10周年 ,《木心遗稿》首次亮相,仅第1版第1刷赠有“木心笔迹珍藏卡”!

    -

    木心说,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埋没了。

    晚年从美国返回故乡乌镇之前,他决定,不入画廊,不进拍卖行,不接待采访,不作讲演,不发表文章,不收礼物,不题字——此七“不”,归国之日的态度也。

    木心说,人在历史的位置,也不过是一个床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估计逾百万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从内容和字迹推测,小部分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写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直到他2011年离世。

    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账单、书单、目录、信稿,偶尔信手勾画简单的书籍设计,还有他自己的墓园。读者熟悉的俳句、随感、旧体诗、自由诗,约占半数,其余部分,介于杂记、备忘、叙事、忆旧之间,状若自言自语,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遗稿终于能交到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诉苦衷。现在,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

    ★ 木心自己的“人物名单”,有鲁迅,有张爱玲——比如,被他提及最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是张爱玲,随时想起便絮叨几句。相对如今海内外张迷,木心的资格要算老的:1943 年张爱玲初试啼声,十六岁的孙璞就读到了。

    ★ 木心自己的“山中问答”,绝大部分遗稿的语气,只是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比如,“鲁迅是不会善视我的,背后斥我为‘资产阶级’。张爱玲是瞧不起我的,她会转身借用了苏青的话:‘我又不是写给你看的。’剩下来的便是我对鲁迅的敬重和对张爱玲的赏叹。”

    ★ 木心自己的“解药”,还是文学,从生前出版的著作(A面),到身后存世的遗稿(B面)——比如,他向来偷偷写作,抱着(近乎愉悦的)绝望。固然,囚禁与临老的绝望,不一样,但写作是他活着的迹象。他默默写下许许多多短句(简直姿态万千),但也不为发表,不过写了自己看看,算是气过、笑过了。

    ★ 木心自己早就预测到,他的读者百分之九十是汗滋滋的年轻人——编辑出版上,如同修补古木器、古建筑一般,一仍其旧,尊重当年的译名用法,精选影印手稿原图,保留月久年深的味道。软皮精装,开本清雅小巧,内文纸张是日本古版书纸。

  • 库页岛往事

    作者:卜键

    从19 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主要人物小传”,附录中撰集“库页岛历史纪年”,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

  • 《蝙蝠侠》与哲学

    作者:[美]马克·D.怀特 / [美]罗伯特·阿尔普

    如果你是蝙蝠侠的粉丝,那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十几位作家从各种匪夷所思的角度来讨论蝙蝠侠的前世今生:他应不应该杀了小丑?他跟超人谁更强大?他有什么难言之隐?

    如果你是个哲学爱好者,你或许会好奇这个被众多漫画迷追捧了几十年的漫画英雄有什么哲学魅力。漫画英雄的强大与脆弱、善良和固执,还有他们的缺点,与你我有何不同?

    想要对这些思考展开更深刻的探讨,蝙蝠侠及其宇宙想必是很好的选择。

    除了花不完的钱和惩罚罪犯的原动力外,蝙蝠侠没有超能力,这一事实使他成为一位特别的漫画英雄。在本书中,我们可以跟随作者们进入蝙蝠侠的世界,一同探讨道德、伦理、个人成长、凡人与超能力、身份问题与行为方式等有趣的话题,而且没错,是用哲学的方式。

    蝙蝠侠为什么不杀了小丑,永绝后患?

    我们能让小丑为其行为负道德责任吗?

    蝙蝠侠比超人优秀吗?

    只要人人都以蝙蝠侠为榜样,哥谭市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何谓“蝙蝠之道”?

    蝙蝠侠可说是漫画、图像小说和银幕史上一位颇为复杂的角色了。从哲学的角度看,为了维护哥谭的安全,蝙蝠侠都经历了哪些考验?《〈蝙蝠侠〉与哲学》考察了几十年来众多蝙蝠侠漫画、电视剧和电影作品,从伦理学难题、道德责任、身份危机和复仇的道德正当性等角度对黑暗骑士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且看这位披风斗士如何诠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克尔凯郭尔和老子的思想。

  •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

    作者:[英]迈克尔·波兰尼

    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人”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隐默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最终构建起了自己以“个人知识”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 谋心

    作者:王萌

    在抗日战争期间,“宣抚工作”成为日本军政当局对沦陷区民众采取的“居高临下”的统治策略。“宣抚工作”,顾名思义,是将“宣传”与“安抚”结合的一种谋略性活动。“宣抚”的对象则是日军占领区内的民众。“宣抚工作”的目的,是获取日军占领地区的民心,在当地建立日本主导、傀儡政权协从的殖民统治体系。本书通过对大量公私文献的解读,为读者呈现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沦陷区“宣抚工作”的实相,并深刻剖析这一工作的侵略本质。

  • 铁袈裟

    作者:郑岩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 我的生平

    作者:【意】吉罗拉莫•卡尔达诺

    本书是卡尔达诺的自传,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第一个对斑疹伤寒做出临床描述的人,死后出版的《论赌博游戏》是第一部概率论著作,被认为对现代概率论有开创之功,他还发明了许多机械装置,包括万向轴、组合锁,他对流体力学也有贡献。学术研究之外,他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子女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嘘。这本传记是他移居罗马后完成的自传。在书中,他毫不保留的写下自己,或许在这些字句中我们可以窥到这位学者的心路历程。

  • 山水天地间

    作者:渠敬东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物象与心观”“近质与远势”“天高与地远”“人迹与神居”“笔墨与品格”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

    在现代世界里,不能只有政治、社会和经济构成的总体史,而必须还要有一种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自然王国,以作平衡和矫正。对于中国文明,恰恰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古以降的山水系统的发育,构造了独特的文明基因。

    古人所谓“胸中丘壑”“胸中气味”“胸中磊落”,讲的都是人的境界。把自己挥洒在整个世界里,浸没在整个世界里,山林中的那份自然,是士人全心的构造,是超越性的,是精神性的。中国人没有了这种内生性的心意心境,我们的文明便早就覆灭了

    重新构建完整的山水,重新构建中国人的宇宙观,重新构建中国人整全的超越世界,才是中国艺术的真正出路。艺术的未来,不是跟在资本屁股后面,搞一个小想法,抓住一个小意念,换一种新材料,而是要真正逼近西方和中国的整个传统,对历史和现实有整全的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山水,永远是我们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

  • 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

    作者:[英]乔纳森·沃尔夫

    牛津大学教授手绘思想地图,带你轻松穿越马克思的理论密林

    西方马克思思想导读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且平易近人的马克思思想导读书。作者乔纳森·沃尔夫认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对当前社会的批判与他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区分开来,马克思仍然是眼下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 社会的最出色的评论员。沃尔夫还认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宏大理论的真实性,而在于其独创性、洞察力和系统的眼光。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在如今仍非常值得阅读。

    *媒体/名人推荐

    一本迷人的读物。作者……进行政治哲学阐释的技巧特别纯熟。在本书中,他认为马克思被误解了,而这位伟人在很多未获赞誉的地方都是对的。

    ——《经济学人》

    这也许是过去二十年来关于马克思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它让公众和知识界对马克思哲学的观感发生了转变。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布雷恩·莱特

    乔纳森·沃尔夫用极其清晰的文笔探究了马克思在当今持续拥有的吸引力。沃尔夫轻巧地将马克思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拣选出来,展示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仍未失去紧迫性。

    ——雷丁大学教授理查德·贝拉米

    *编辑推荐

    导读书向来难写,大思想家的导读书尤其难写,既要原汁原味又要平易近人,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重点突出。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这些任务。作者抓住了马克思理论系统中的三个关键概念:异化、劳动价值论和共产主义,不仅使大众读者得以全面地接触到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济学和历史理论,其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手法也很值得专业读者及写作者借鉴。

  • 跨洋的粤剧

    作者:[美]饶韵华 (Nancy Yunhwa Rao)

    本书荣获

    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美国音乐研究领域的重大奖项)

    美国音乐学学会2018年“最佳著作奖”(美国音乐文化类)

    美国亚裔研究学会2019年“最佳著作奖”(文化表演类)

    美国录音收藏学会2018年“特殊优良学术奖”(历史研究类)

    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戏院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对话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北美华人也不自觉地将历史隐形的状态内在化。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以唐人街粤剧及其戏院为中心所建构的音乐活动不只是华人的北美“音乐飞地”,它也应该作为美国主流社会音乐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踏遍20世纪20年代粤剧戏院在北美的所有场所,经过严谨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细诉一个又一个华埠唐人街的故事、美国音乐文化的故事、海外华人生活日常的故事、粤剧跨国流动的故事、北美华裔记忆的故事,以及美国历史上沉默的他者的故事。

    本书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粤剧女伶如李雪芳、关影怜、张淑勤、牡丹苏等在北美的演出史;另一贡献,是从印刷文化(剧院戏桥)和听觉文化(粤曲唱片)切入华埠小区的生活日常,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粤剧粤曲在北美唐人街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粤剧曾在北美唐人街盛极一时,是北美音乐史、演出史重要的构成部分,然而在美国音乐史中,长期以来它都是缺失的一环。

    本书作者基于这一现状,经过数十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数据、巧妙的构思、严密的逻辑,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一辉煌时期粤剧演员的演出和生活,以及粤剧戏班和戏院的经营,并以此勾勒粤剧乃至华人戏曲文化在北美的发展脉络。书中搭配丰富的历史数据及图片,介绍20世纪20年代北美七个华埠鲜为人知的戏院历史,描绘华人移民生活的音乐文化,并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探讨此元素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其在北美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荣获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等多项重要奖项。本书属于《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

  • 驶于当下

    作者:徐前进

    ◆编辑推荐

    ☆一次大胆而又敏锐的写作实践,打破非虚构写作的定式,让不能言语的汽车成为主角,真正做到了 “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出行”篇,感受当下鲜活的汽车驾驶历程:菜鸟怎样克服新手恐惧成为老司机?手动挡的乐趣在哪里?外资车一定好于国产车吗?如何应 对意想不到的交通事故?

    ☆糅合理论与现实,以深刻洞见指引诗意文字,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描绘一幅不同以往的思想图景:包括汽车在内的物质机器如何影响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历史学学者高毅一致推荐:很有想法!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汽车取代牛马,成为公共道路的主角,它是现代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塑造了现代人类的空间感、时间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社会景观。然而,汽车自身的状态却很少进入现代文本,也几无可能进入未来历史,因为它无法言语,没有感情。

    本书试图完成一次大胆的写作实践。这是一个需要依靠感觉、想象力与修辞的领域,目的是将不能言语的物质纳入文本,成为可供留存的历史记录。

    作者以自己的汽车为对象,下沉到日常生活中,描绘了汽车的真实状态以及人与车的互动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车主,作者和4s店销售员、驾校师傅、出租车司机、修车工、交警、车险理赔人员等一同感受着汽车的存在。作为一名专业的学者,作者则在自己的车中构建了一个微小的思想空间,反思现代技术与人的存在的关系。

    ◆相关好评

    “通过一个历史学者对购置和使用一辆汽车的个体感受,思考工业化引起的人的境况的变化,初看视域可能有点偏狭,但由于作者的人文社科知识修养深厚,他的先锋尝试仍不乏有益的启示,有望引起一股潮流,在日常生活史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联结方向盘、引擎火花塞与时代精神的轮上奇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 电子游戏微历史

    作者:【英】伊恩·西蒙斯 / 【英】詹姆斯·纽曼

    当您兴冲冲地从扭蛋机上扭到一个皮卡丘玩偶时,您是否思考过任天堂是怎样让这只电气鼠成为世界顶级明星的?当您第一时间前往门店抢购优衣库推出的超级马力欧系列T恤时,您是否知道,早在几十年前,这种通过联名来吸引玩家的行为,于游戏厂商而言便屡试不爽?更重要的是,您是否敢想象,被闲置的旧手柄、没怎么戴过的动漫游戏主题帽子,居然有入驻一家国家级博物馆的资格,原因是它们身上有故事。

    伊恩·西蒙斯和詹姆斯·纽曼,英国国家电子游戏博物馆的创办者,就是两位对这些不怎么起眼的中古物品感兴趣的“古董迷”。他们将为您讲述游戏卡带、摇杆、基板、玩具、广告等不同类型的100个源于电子游戏产业的物品的故事,带您探秘潜藏于它们背后的科技发展史、商业竞争史、艺术设计史。

  • 游于园

    作者:杨振宇 / 何晓静 主编

    【编辑推荐】:

    ★ 各领域大咖云集: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人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建筑师、七月合作社创立者集结于此。

    ★ 高密度知识输出:陆游的造园理念与实景再现,伯林顿文人圈与西方园林发展史……庭院里的故事,经过细细考证,娓娓道来。

    ★ 诗词书画中的园林秘密:古诗词、古画中隐藏的古人造园秘密,在这里揭晓。

    ★ 园林建造背后隐含的科学原理:从物理学、自然科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心理学、视知觉等角度,解读“什么是园林”。

    ★ 上百幅园林图鉴:120余张精彩作品图片,前人油画、山水画、版画刻稿,后人复原线稿、遗迹实拍图,四色精印,选用特种艺术纸,还原真实效果。

    【内容简介】:

    远至凡尔赛宫的花园,近至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各处的园林,甚至我们身边的公园……徜徉其中的你,是否曾注意过隐藏其中的密码,这些存世遗迹,仿佛活化石,记录着前人关于自然、文化、科学的思考。

    中国美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研究学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建筑工作室的设计师,从艺术、科学的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为我们揭示中外园林的秘密,回答关于“什么是园林”的困惑。

    从美学上,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细枝末节,以造园者的笔记、历史文献、中西方绘画作品,还原造园思路,带你学会欣赏古典园林之美。

    从科学上,结合实例,分析古今中外园林规划中所蕴涵的物理学、人体工程学、自然科学、心理学、视觉等原理,领略隐藏在园林之中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与智慧结晶。

  • 世纪敦煌

    作者:孙志军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 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

    作者:方继孝

    陈梦家是中国现代史上难得的一位大才!他的前半生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后半生却写尽屈辱与坎坷。 本书全面细致地书写了这位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明式家具收藏家陈梦家一生及其交往密切的朋友圈。全书分别绘制出陈梦家与闻一多、胡适、梅贻琦、容庚、唐兰、夏鼐、王世襄等19位名家的交往图景。从中展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国宝守护者、考古学家、古文字大家、明式家具收藏家短暂、璀璨却又坎坷的一生。从全书陈梦家的朋友圈,可见一个大时代中知识分子们的治学、处世及各自命运的沉浮变迁。

  • 契诃夫的玫瑰

    作者:顾春芳

    ○ 一部文学巨匠的精神传记,一场寻找玫瑰的心灵奇旅

    ○ 以契诃夫对于自然的真挚热爱为基底作人物传记,漫步他人生的重要节点,走进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深处,开启一场“寻找契诃夫的玫瑰”的心灵奇旅。

    ○ 收录300余幅精美插图,既有珍贵历史图片,又有专业摄影师亲赴俄罗斯拍摄的高清相片。美图美文相得益彰,展现契诃夫在文学之林和自然之花园中的不朽人生,还原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底色。

    ————

    契诃夫是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之一,但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他幽默智慧,渴望生活,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欢乐和生气。他生命中的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一名自然之子。

    契诃夫亲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花园,像斟酌词句一样把握水分、土壤和阳光的互动与平衡。这位培植花园的俄罗斯园丁,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心田,同时在文学中培植着关乎人类未来的良知的土壤。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学中以自己特有的伦理道德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早在16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人生追求的核心在于对“生态和人性”的双重救赎。

    契诃夫一生钟爱玫瑰。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亲手在雅尔塔的别墅花园栽下了一百多株玫瑰。如今这些玫瑰还在吗?

    这本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撰写的契诃夫的精神传记,将引领我们踏上一场"寻找契诃夫的玫瑰”的心灵奇旅,真正走进契诃夫的精神世界,感悟他对自然、土地、花园和艺术的爱。

    只要契诃夫的花园还在,这一伟大而高尚的灵魂就永驻人间。

    ________

    当我走在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亲手栽种的树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受到我的支配了,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幸福,那么在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当我栽下一棵白桦树,然后看到它怎样地慢慢变绿,怎样地在风中摆动,我的心就充满着自豪,因为我意识到,我是在帮助上帝创造世界。

    ——《林妖》第一幕,契诃夫

    所有熟悉或陌生的事实都以一种巨大的引力,把我引向契诃夫的花园,走近这位“俄罗斯的园丁”。寻找契诃夫的玫瑰,就是寻找契诃夫高尚的灵魂,寻找他孜孜以求的幸福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寻找永不凋零的希望和爱,以及生存于这世上的神圣意义。每一次重读契诃夫就是一次对已有认识的 更新和颠覆,每一次重读契诃夫就会强烈地感到他没有离去,他就坐在我们面前朝着我们微笑。

    ——顾春芳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作者:[美]乔舒亚·斯珀林

    人文主义左派的精神领航星:良心的守护者

    同代人中最具全球意义的声音

    本书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及著述的首部精神传记

    ~~~~~~~~~~~~~~~~~~~~~~~~~~~~~~~~~~~~~~~~~~~~~~~~~~~~~~~~~~~~~~

    经验的纹理、政治的重压、艺术的力量、历史的转向,

    还有那间歇折返前行的路途,铺展开来一副三联画: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战士的早期,尝试解开冷战挫败感的缠结

    ——活力、感性、高产的变革中期,六十年代的革命力量随后被瓦解粉碎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崛起,自我重塑为抵抗者和农民经验的编年史家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与著述的首部传记。

    约翰·伯格是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

    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第一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最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刻之下挖掘出一个具有非凡复杂性和韧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是一位文化创新者,既被人称颂,又经常被误解,他是一位越来越被他所热爱的事物和他所反对的事物所驱动的作家。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将他的众多面孔汇聚在一起,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重新带回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中。

    ~~~~~~~~~~~~~~~~~~~~~~~~~~~~~~~~~~~~~~~~~~~~~~~~~~~~~~~~~~~~~~~

    了不起的约翰·伯格得到了与他相称的深刻细腻的研究。乔舒亚·斯珀林对这位格外多面的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讨论都游刃有余:他的艺术评论、他的小说、他热情的政治承诺、他对阿尔卑斯山村民生活的沉浸等等。伯格作品的爱好者会在这里找到丰富的背景资料,而那些还不了解伯格的人,我希望也会受到启发,读懂他。

    ——亚当·霍希尔德(《利奥波德王的幽灵》作者)

    观点尖锐,文笔潇洒……伯格本人的观看之道,加上其散文本身的直中要害和抒情性所带来的力量,横跨了岁月,给年轻的一代带来了希望,正如这部传记本身所体现的那样。

    ——《纽约书评》

    这本书对于伯格的研究,以及对过去五十年文化左派总体的学术研究,都做出了生动而精辟的贡献。

    ——《出版周刊》

    这部引人入胜的住传记追述了伯格的创作进化历程,突出了他大量的产出中的精华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与他一生追随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纽约客》

    在约翰·伯格90年的人生中,他曾先后,有时同时是艺术评论家和小说家、纪录片作家和编剧、农场工人和历史学家、诗人和论战家……这一堆显然矛盾的身份聚合起来代表着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位约翰·伯格的准传记作者来说,诀窍就是要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性。乔书亚·斯珀林能胜任这项任务。

    ——《洛杉矶书评》

    读斯珀林的评传……就是进入了一个失落的高风险知识分子的狂热世界。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伯格对一件事情的观察和理解“面面俱到”的天赋,他那不可思议的浮动视角,如果不是他总能用它来选择正确的一面,价值就会降低。

    ——Sarah Nicole Prickett,Bookforum

    作者熟练地从政治切换到个人,再从个人到政治,反映出了多舛,有时动荡不安的人生的高潮和低谷。

    ——《星期日卫报》现场报道

    《G.》《第七个人》和《看问题的方法》的作者当然是一生都在论战和革命。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与其说是被他所反对的东西定义,不如说是被他所热爱的东西定义”的人。乔书亚·斯珀林对约翰·伯格的研究时而批判,时而充满热情,他的观察力、严谨性、深刻性和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出乎预料地引人入胜。

    ——大卫·埃德加,《写在心上》作者

    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介入,它公正地对待了伯格的思想和作品遗产,在英国,对这些遗产的低估简直到了犯罪的地步。

    ——《晨星报》

    极佳……斯珀林虽然是一个伯格迷,却并没有写成满是恭维的圣徒传。[斯珀林的]传记……揭示了一位仍能以最雄辩而充满激情地说出我们当前的挫折、恐惧、希望和欲望的作家。

    ——Elisa Wouk Almino,Hyperallergic

    论据充分,有趣,信息量大

    ——《艺术报》

  • 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

    作者:[美] 路易斯·贾内梯

    ◆ 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备受电影人、学生和影迷喜爱

    ◆ 全新修订第14版,增补修订约100页内容,如新增对CGI、动作捕捉、类型电影、商业大片、电影明星 等影视产业前沿话题的探讨,以及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 摄影、调度、剪辑、声音、表演、故事……用专业而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电影的方方面面,一本书窥探电影世界全貌;侧光、长焦、蒙太奇、荷兰式镜头、次文本……快速充能专业知识,评论电影不再只说"牛牛牛"

    ◆ 知名电影人、电影学者、"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倾情献译,特别增补修订译文200多处,权威,准确,优美

    ◆ 全书四色印刷,收录超500幅全彩珍贵剧照,逐张精修;匠心设计的双栏版式,条目清晰,大开本也好读

    ————————————

    本书为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认识电影》第14次修订版。自问世以来,《认识电影》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深受全球读者和电影行业专业人士认可,被公认为了解电影艺术的入门佳作。

    《认识电影》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辅以大量电影片例,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全书围绕电影制作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共分十二章,收录超500幅精美电影剧照和图片,章后附有延伸阅读,书末缀有重要词汇表和影片图例。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姿的电影世界。

    全新修订的第14版修订增补了近100页内容:1.增添了对CGI、动作捕捉等当下电影前沿制作技术的阐述分析;2.更多对经典电影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探讨,如《春闺风月》《费城故事》;3.更多对当代电影明星(詹妮弗·劳伦斯、汤姆·克鲁斯等)的讨论;4.更多对类型电影和商业大片的讨论,如《银河护卫队》《侏罗纪世界》等;5.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如《星际穿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从这本书开始,叩开电影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