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

  • 完美的真空

    作者:[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外星人?因为我们早就被发现了。

    比《三体》早40年揭示更深刻的宇宙博弈!

    人类一直孤独地仰望星空,2500亿颗恒星中,我们从没发现一个外星人。

    因为,他们一直在暗处看着我们。

    宇宙是巨大的棋盘,地球只是一颗棋子,作为玩家的高级文明早早 落座,监视着沉默的宇宙。为什么宇宙必须沉默?为什么弱小的我们依旧活着?

    莱姆被誉为“科幻界的博尔赫斯”,他写下16篇不存在的书的书评,以荒诞讽刺的玩笑,在科幻与哲学的边界,解决人类真正的问题——存在。

    翻开《完美的真空》,感受科幻悖论、逻辑谜题、文学实验、哲学思考,化身白痴、哲人、疯子、上帝,玩一场烧脑的思维游戏!

    【编辑推荐】

    ◆ “在我写作《三体》的时候,我认为书里的很多想法和创意都是我自己首创的,包括其中对宇宙规律的一些想法,但我发现很多这样的想法在《完美的真空》里早就有了。”——刘慈欣

    ◆ 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能获诺贝尔奖,非莱姆莫属。——《纽约时报》

    ◆ 智商180的科幻天才莱姆,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世界销量超4500万册。

    ◆ 刘慈欣、戴锦华、梁文道、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冯内古特、安东尼·伯吉斯、道格拉斯·亚当斯、厄休拉·勒古恩等一致推荐莱姆。

    ◆ 从过于大胆、难以直言的思想,从白日梦中的一切,我得出了这本书。——莱姆

    ◆ 翻到第224页,原来宇宙只是一场博弈游戏!

    【典藏版价值】

    ① 知名科幻研究专家江晓原导读,比较分析《完美的真空》和《三体》。

    ② 莱姆基金会授权,特别收录番外《论杜撰》。

    ③ 莱姆基金会授权,收录多张莱姆珍贵照片。

    ④ 莱姆御用插画师Daniel Mróz授权封面,精美双封。

    ⑤ 随书附赠莱姆金句书签。

    ⑥ 顶尖译者首次从波兰语直译本书。

    【名人评价】

    ◆ 如果我得带一箱书去荒岛,里面一定会有莱姆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三体》作者 刘慈欣

    ◆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莱姆)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库特·冯内古特

    ◆ 波兰的不世出的小说大师、科幻大师、未来学家、很古怪的哲学家。 ——梁文道

    ◆ 莱姆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zui智慧、zui博学、zui幽默的一位。——《发条橙》作者 安东尼·伯吉斯

    ◆ 莱姆是卡夫卡、阿西莫夫、哈勃·马克思卷一块儿掉进了奇妙兔子洞。——《底特律新闻》

    【精选篇目简介】

    ◆ 宇宙的博弈游戏 ◆ 元宇宙的原生居民

    ◆ 鲁滨逊的庄周梦蝶 ◆ 吉迦美什的无限世界

    ◆ 人生规划有限公司 ◆ 落魄天才寻找计划

  • 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

    作者:[美] 迈克尔·S. A. 格拉齐亚诺

    ◎ 编辑推荐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更看重“隐私”“边界感”和“社交距离”的现代社会,对个人空间的关注与日俱增,本书便旨在探索与此息息相关的大脑机制,通过轶事、图例和比喻,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理解重要的概念。

    ☆本书从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的初期观测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为困扰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世纪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颠覆了脑科学领域当前的智慧,成为意识研究的又一座里程碑。

    ☆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儿子的亲身遭遇,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旦脑内的雷达系统失灵,会造成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以此破除偏见、增进理解,引起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深思和共鸣。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人脑如何演化出空间监测系统的故事。与此相关的初期观测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本书正是从那时开始讲起,一直延续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

    我们拥有方向感,需要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操作各种精密仪器,都是因为在这套空间监测系统的作用下,我们构筑起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不仅是一种安全边际,还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事物采取的所有行动;它既会在工具使用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也会对教育产生潜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个人空间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框架,塑造了我们对他人以及人际行为的判断。绝大多数时候,这一机制都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然而一旦失灵,造成的不良后果就会波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脑袋里仿佛有个雷达,这不仅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科学课题,还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存在。作者将通过本书带我们领略这一研究领域的丰富宝藏,了解它如何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

    ◎媒体推荐

    作者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他并非仅仅宣扬其优点,更试图展示它与其他流行理论如何相容。作者没有拘泥于实验技术细节,而是通过轶事、图例和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重要的概念。本书颠覆了该领域当前的智慧,以全新的角度带给人们这样一种感觉:意识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眼前。格拉齐亚诺的理论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成为该领域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亚伦·许尔格(Aaron Schurger),《科学》(Science)

    关于意识,格拉齐亚诺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新理论……他逐步地引导读者了解他那令人着迷且极具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这一理论能够解释许多人类知觉方面的反常现象。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角度,任何对意识感兴趣的读者都不能错过本书。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在大多数的科学理论中,意识都是大脑物理功能的产物,就像电路产生的热量一样。在格拉齐亚诺的新书中,他的理论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去阐释意识,令它在现实、有形的世界中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即使它仍是大脑的产物。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Princeton University News)

  • 做研究是有趣的

    作者:刀熊

    如何入手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做研究是有趣的工作?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文献、做文献笔记、训练学术思维?如何看懂一篇实证研究?如何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如何合理地使用理论?国际期刊投稿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参加国际会议和做学术报告?在美国读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教学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本书所探讨的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设计研究等话题既适合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阅读,也适合于对世界和人类充满普遍好奇心、对社会科学拥有广泛兴趣的读者。书中展现了社科学者的日常、智识思考的乐趣、自我进阶的思索,非科研类读者将能通过了解社科研究的思路来升级个人思考世界的方法。

  • 量子力学,怪也不怪

    作者:[英]菲利普·鲍尔

    以人的尺度走进量子世界,探索数学形式背后的物理现实

    「内容简介」

    量子物体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够状态叠加、远程纠缠,呈现出不确定性,甚至开启多世界?薛定谔的猫,真的可以既死又活?甚至,量子世界只存在于人的观察之中?……

    玻尔、费曼、海森堡、薛定谔、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在犯误?——那他们为什么还伟大?

    各种量子“理论”迄今都还很怪,在解释力和自洽性方面都还有欠缺,但这不是量子世界“本身”的问题。人类对量子世界的理解,百年来也确实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乐观地说,虽然还有很长的路,但我们正在一点点逼近“真相”。

    透过本书,你会一览量子力学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站在科学巨人和精美理论的肩膀上,对量子世界多一丝了解,并对量子理论的应用如“量子计算机”等的前景抱持更为切实、合理于是也更有希望的期待。

    「名人推荐」

    多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啊。它通俗易懂、令人信服、覆盖全面地剖析了全部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到底在讲什么。

    ——吉姆·阿尔-哈利利(物理学家,科普作家)

    「编辑推荐」

    ★ 匡正你对量子力学的误解

    “薛定谔的猫”是说一只猫可以同时既死又活?不,它其实是在形象地指出量子理论的问题——但事情还没完,这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获得打通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解释……同样,“不确定性原理”也不是在说我们无法准确测量量子世界中的所有量甚至任何量——因为“所有量”并不同时存在!甚至,量子力学讨论的也不是最初意义上的“量子”……量子物理学家酷爱修辞术,这给大众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误导。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耳熟能详的量子表达,到底是何意义。

    ★ 用尽量形象的办法,确实地讲量子力学

    为什么观察发生在哪个“环节”很重要?Hmmmm,你可以想象往热水里加速溶咖啡,还是往速溶咖啡上加开水,结果并不完全相同……真·量子力学,可能有点难、有点“怪”;但如果你想了解各种量子理论如何解释世界,这些量子理论是在怎样的理论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身又该如何解释,那么本书会用尽量好懂的方式,直陈这些问题,而不只是为你介绍相关物理学家的生平和逸事。

    ★ 当物理学和哲学相遇

    对量子世界的理解,不等于量子世界本身——充分认识到这一区别,才是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才能理解“波粒二象性”只是量子理论的内容,却未必(甚至很可能不)是“光”本身的情形。各种量子理论只是为了数学计算便利而设,纯乎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抑或它们也在追求接近、符合客观的量子世界本身?这些融合了当代物理和哲学认识论、本体论的交叉讨论,彰显了现代科学思维的融贯性和脑力激荡特色。

  •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作者:[意]卡洛·罗韦利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因疫情、物流影响,2022.2.21正式上市!

    下一个“史蒂芬·霍金”,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

    《时间的秩序》时隔3年,全新科普力作!

    从诗意的宇宙望向复杂的世界,一场物理与人文的对话。

    ☆☆☆☆☆☆☆☆☆

    10年人文科普文章首度集结成书,再现全球科普阅读新浪潮。

    在浩瀚的宇宙中,追寻时空的奥秘;

    在 巨人的肩膀上,回望智慧的碑铭;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探究人类的未来。

    从前沿物理出发,再度以诗意的语言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权威讲述科学家的传奇人生,一次全新的科普阅读之旅。

    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到乔治·勒梅特、罗杰·彭罗斯、史蒂芬·霍金,

    卡洛·罗韦利以无法抗拒的渊博与优美,引领你了解我们所栖居世界的真相,完整呈现科学和人文的迷人与优美。

    大家都在读,口碑如潮的明星作家!让物理变性感的男人——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

    卷福、抖森、坂本龙一、陈嘉映、姬十三、李淼、黄磊、杨采钰都在读;

    系列作品豆瓣科普TOP10、评分接近9分;

    “文津图书奖”、多所大学入学推荐;

    《自然》《时代周刊》《卫报》《纽约时报》《新京报》等媒体推荐;

    系列作品畅销10年、销量接近60万册;一代人的宇宙启蒙,新作延续传奇。极致精装精美开本,封面烫银设计。

    ☆☆☆☆☆☆☆☆☆

    本书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近10年人文科普随笔首次合集出版.

    共收录46篇精品随笔,分别从物理学、科学家、人文与科学三个角度。

    引领你了解困扰哲学家、诗人、艺术家的亘古难题,解答关于我们所栖居世界的真相。

    从黑洞、引力波、大爆炸的量子引力与时间的诞生到空间、三维球面、确定性与全球变暖。

    《时间的秩序》之后,再度让科学浪漫如诗。

  • 变化的头脑

    作者:[美] 罗杰·克鲁兹 / [美] 理查德·罗伯茨

    ★内容简介

    人之生也,其归途是衰亡。依赖于多种感官模态和记忆力的语言能力,是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退呢?为了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杰·克鲁兹和理查德·罗伯茨博士在《变化的头脑:语言如何延缓衰老》一书中,通过描述语言能力的四个维度(即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种种变化,和目前可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向我们报告了在面对认知衰老时,语言是如何起到优化和补偿作用的。作者强调,从年轻时就要形成对衰老的积极认知,打破对老龄的刻板印象,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保持阅读、写作和交谈,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早做好认知储备。

    ◎ 变老只会带来坏消息?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差异是多维度的,年龄只是其一。

    破除对衰老的刻板印象,锻炼语言能力,这对大脑健康和延长寿命大有裨益。

    ◎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语言与衰老领域的前沿科普读物,拥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知名心理学教授,向我们报道了老年阶段的许多好消息!作者认为,语言对人类的心理年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推荐

    从阅读本书第一页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像在读一本小说那样兴奋。整本书注重科学依据,逻辑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向我们展现了进入老年阶段后语言能力变化的美妙图景。它不仅介绍了语言学习与变化的相关问题,还为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凯特·德·梅德罗斯,美国迈阿密大学斯克里普斯老年学研究中心教授

    两位作者的这本新书写得棒极了!本书讨论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话题,即衰老如何影响个体的交际能力。我们都会衰老,也要和老年人打交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既有趣又有料的书。

    ——约翰·库尼奥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

    ☆语言能力在健康和非健康的状态下,会出现哪些问题?

    什么是老年性耳聋?

    耳鸣的原因有哪些?

    人们需要用特别的“老年语”来与老年人沟通吗?

    为什么受过更多教育的老年人受刻板印象影响越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

    从年轻时就生活和学习在一处的修女们,通过观察写作能力的不同,可以推测谁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

    ★了解语言能力变化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认知功能的衰退。

    老年人更擅长讲故事。

    老年人拥有更大的词汇量。

    老年人可以成为更好的写作者。

    成为一个读书成癖的人可以弥补其他认知过程的衰退。

    充分利用语言资源,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积极老龄化。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趣有料、值得信赖的科普读物,作者以丰富的实验案例,对照展示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异同;作者从日常生活、名人轶事、流行文化中搜寻了许多展现语言能力与认知变化的蛛丝马迹,让人读来兴趣盎然。

  • 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

    作者:王大顺 / [ 匈牙利 ] 艾伯特 - 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迎来事业巅峰?科学创新的生命周期是多久?职业生涯中出现突破性进展的迹象是否存在?什么样的合作会带来成功?年轻的科研人员如何将成功概率最大化?我们经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成功的科学家,对科学的认知可能也是有限的。有人认为科学家取得成功是天赋、实力、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没人能说清这些因素在其中所占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科学学与网络科学研究权威王大顺,网络科学奠基人、畅销书《爆发》《链接》《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作者巴拉巴西通过网络科学前沿研究,借助先进的工具定量分析科学自身的演化规律,以及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揭示事业成功、团队常胜以及影响力升级中的客观规律。

  • 如何离开地球表面

    作者:卢西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渴望飞行?

    1000年来的科学家和冒险者都做过哪些飞行的尝试?

    飞机和火箭的历史上有哪些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

    莱特兄弟之前的几百年,飞机设计者为什么全都想错了?

    飞机上天必需的三大条件是什么?扑翼、滑翔机和飞机的区别是?

    热气球竟被作为战争利器?飞艇为 何没有变成主流交通工具?

    初代军用机的灵感为何来自鸽子和葫芦种子?

    早期战斗机飞行员怎样看清方向,甚至要边飞边降落亲自问路?

    最早的转缸发动机为什么装在自行车上?发动机百年来经历了哪几次关键革新?

    为什么“协和空难”事故的根源不是超音速本身?“黑科技”亚轨道轰炸机是否能实现?

    为什么导弹和火箭其实是一种东西?

    ————————————

    知乎荣誉答主的首部科普力作

    卢西是知乎航空航天领域荣誉答主、动力工程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硕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这是他的全新科普力作,一部带有人文性的技术科普书,除了飞机火箭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史,还讲述了航空航天领域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奋斗的故事。

    紧跟热点,迅速掌握基础知识

    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神舟十三号顺利升空,天和号核心舱和空间站正式运行,航天事业硕果累累;民用航天也向人们敞开大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公司也已经将商业太空旅行提上日程。2021年9月,珠海航展如火如荼地召开,多种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如何GET航空航天的知识点,才能看懂这些前沿资讯?飞机技术最近有哪些突破?火箭都有哪些类型,具体什么原理?登月飞行有几种路线?星际旅行必备什么样的发动机?

    人人都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