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访谈

  • 天才职业者访谈录

    作者:天才捕手FM

    平淡日常中鲜为人知的职业故事

    10位天才职业者

    10段新鲜带劲的真实人生

    根据线上播客“天才捕手FM”音频节目整理成书。

    在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着各种不为人知的小众职业,我们听过很多传说,却不了解真相:遗体美容师会见鬼吗?DNA鉴定师心里藏了哪些秘密?睡眠医生如何让人睡个好觉?...

    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10种小众职业,认识10个天才从业者,他们将自己职业里的见闻和故事、知识和秘密,分享给你。

     为3000名海啸遇难者辨识身份的DNA鉴定师

     在羊肉串摊前上演无间道的卧底警察

     生死一线调度掌控局势的120接线员

     满世界搜寻“外星快递”的陨石猎人

     给《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配音的配音女王

     掌握好好睡觉密码的睡眠医生

    ……

    每个故事都是一位职业人独一无二的冒险,甚至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高光时刻。希望这些故事会陪着你,做你的后盾,在遇到困难的时刻为你增加一些勇气。

    >>>>>>>>>>>>>>>>

    不只是猎奇,去认识一些我从来没有听过的职业(例如传销解救师),也不只是丰满我们对于某些职业认知的细节(例如警察在混浊河水裡捕捞尸体的办法);我在这本书裡读到的,更是职业与人相互塑造的过程:一个人如何被他的职业塑造出一份动人的个性,他又如何把抽象的职业角色活成了立体的人格。——梁文道

  • 详谈:张勇

    作者:李翔

    ● 1995年,新荣记从浙江台州临海起家。作为一家典型的慢公司,26年来,新荣记旗下各品牌总共只开了30多家店铺。但它却是中国餐饮品牌中收获米其林星级最多的一个——截至2021年,共摘下11颗星,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第一家米其林三星中餐。

    在与李翔的对谈中,张勇说,他追求的是每一家店都要与众不同,从菜品、服务到环境,即便这意味着他没有办法高速增长。这似乎与我们时代流行的增长逻辑格格不入。

    但这正是张勇和新荣记的立身之本:相对于规模,更倾向于品质;相对于速度,更倾向于耐心;用在质上的进取,来取代在量上的贪婪。

    这本书至少会让你得到如下启发: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在一个不是风口的、再传统不过的行业中,如何通过对极致的追求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一个领域内,如何不断专精,积累出一个行业顶端的品牌。

    ●《详谈》:一部以人为单位的价值创造史/与我们时代的优秀同路者对话

    《详谈》丛书,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工程。作者李翔会努力找到这个时代优秀的商业实践者和价值创造者,请他们分享种种实践经验、做事方法,以及经历过的挫败和收获。这套书,献给始终保持开放与好奇的你。

  • 中华文明访谈录

    作者:张泉

    三度“亚洲卓越新闻报道奖”得主张泉

    历时9年,采访24位杰出思想者,勾勒中华文明嬗变的轨迹

    许知远特别推荐

    ★一部别样的“文明史”

    本书采访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领域,但共同的是,都是从边缘出发,挑战中心。

    于是,我们从柯马丁那里得知秦始皇所谓的焚书坑儒原来并无事实根据,从宇文所安那里得知李白和杜甫居然是当时的非主流诗人,从巫鸿那里了解到纪念碑性并非西方的专利,也更能明白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理路。

    所以,本书是一部别样的“文明史”,不仅改写了我们既有的认知图景,给我们的官方心智带来了新的视角,甚至带有盗火的味道,

    ★一部动人的“情史”

    回顾自己如何在一瞬间决定交出一生,他们都追溯到了一首诗:

    宇文所安是韩愈,艾朗诺是王维,顾彬是李白,柯马丁是北岛。希尼说一首诗无力阻止一辆坦克,但它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汉学家。当然,大木康的一瞬间是因为冯梦龙笔下的卖油郎和名妓的爱情。

    所以,本书可谓一部动人的“情史”,讲述了这些西方学者如何在年轻时,从世界各地,突然陷入对遥远中国的执迷,并从此以中国为志业。

    ★一部辛酸的“奋斗史”

    回顾自己的一生如何没有被时代埋葬,他们都追溯到了两部书:

    钱理群是《鲁迅全集》和《毛泽东选集》,巫鸿是《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和《英汉词典》,张隆溪是希腊罗马文学选本和英国文学作品选段。纳博科夫说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只能是重读者,而那是一个精神饥荒的年代,他们只能选择持续反刍,以拒绝成为失踪者。

    所以,本书也可谓一部辛酸的“奋斗史”,讲述了中国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年轻的时候,执着于文明的光亮,从进入历史盲肠的中国突围,最终将苦难转化为资源,甚至赢得世界性声誉。

    【内容简介】

    宇文所安、柯马丁、夫马进、顾彬、钱理群、王汎森、舒衡哲、巫鸿、张隆溪、黄进兴……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思想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拥有各自或曲折或传奇的人生,却与中国保持着隐秘的精神关联。

    这本访谈录,依据中华文明的演进,从中华帝国的开端,直至当代,希望透过他们的眼睛,寻找遗失的真相,重新发现中国的传承与转折、兴衰与浮沉。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读古代中国的真相,追随学者的脚步,走出历史的迷宫。第二部分集中于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抉择与现代化的代价,曾经的阵痛也许至今仍在发作。第三部分更关注当下与未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多元,理论多变,中国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与世界相处。

  • 并不想说坏话!无人敢评的吉卜力功过

    作者:[日]押井守

    宫崎骏“死对头”、《攻壳机动队》导演押井守火力全开吐槽吉卜力

    从《龙猫》《千与千寻》到《萤火虫之墓》《起风了》

    直言不讳,面对高分神作狂甩反派影评

    另类内行视角深度爆料,揭开吉卜力的“阴暗面”

    痛快又犀利,却让吉卜力有趣百倍!

    . ..................

    编辑推荐

    红猪和哈尔,都是宫崎骏本人的分身?

    奖项票房双收的《千与千寻》其实槽点满满?

    作品部部高分,吉卜力动画的质量是否过誉?

    吉卜力工作室为何在日本一家独大、无人敢给差评?

    在日本动画圈中,泰斗宫崎骏和鬼才押井守“瑜亮之争”的不和传闻常为影迷津津乐道。不论是聊“工作经”还是“胜负论”,押井守导演总能把话题拐到对吉卜力和宫崎骏的吐槽上去,偶露的八卦一角让人惊喜但又不甚过瘾,这次他终于畅所欲言聊了一整本书!

    在本书中,押井守充分发挥了“粉碎”本色,以毒辣眼光审视这个享誉世界的动画龙头组织,时而暴言、时而赞美,搭建了一份“差点被收编”人士眼中的非官方档案——

    ◎ 只此一家!“黑粉头子”开喷众大佬

    作为同级别监督、动画业内人,押井守导演与吉卜力三巨头渊源颇深,创作理念与为人处世上道不同的“交恶前史”是本书底色,对“超级异常者”的近距离观察只此一家:宫崎骏是“宅男始祖”,高畑勋是“臭知识分子”,铃木敏夫则是“恫吓高手”“洗脑大师”“秘密警察头目”!

    ◎ 反派影评!打破吉卜力高分神话

    嘴上讲“并不想说坏话”,其实扮演着反派角色,层层开扒吉卜力作品的矛盾与缺陷——人物为什么做出那样不合常理的举动?画面美则美矣,但总感觉故事的设定和发展怪怪的?好多片子的结尾怎么一下想不起来?电影想表达的主题为何看不懂?……褪去感动滤镜,带你穿越细节迷宫,看清问题所在。

    ◎ 该夸得夸~内行视角剖析技术与匠心

    专业人士开麦!揭秘吉卜力打动全球观众的魔法——精致绚丽的画面、天马行空的想象、治愈清新的情感,背后是不世出天才的灵感、技艺大爆发。《龙猫》中树木簇簇生长的动感,《千与千寻》中神来之笔的无脸男,《红猪》中飞行艇与水的高难度表现……勾起你重刷动画细细品味的冲动。

    ◎ 正义揭发!起底日本动画业

    惯以职场视角看世界的押井守,抨击吉卜力的集权体制、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乏力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畑勋不顾现实的画面实验逼哭动画师?铃木敏夫为品牌建设和自我实现耍了哪些手段?后宫崎骏时代,谁能成为接班人?更捎带提及庵野秀明、细田守、新海诚等知名导演,以吉卜力为镜折射业界未来的动向。

    ◎ 内外双封,天蓝色带来夏日清凉

    护封选用与日版相同、触感舒适的水瑟纸,封面图由《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导演、动画大师汤浅政明友情绘制,尽显押井守“狗党”本色。护封、内封、环衬均用标志性的吉卜力蓝专色印刷,开本便携、版式清爽,让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都畅快,值得吉卜力粉丝、动画迷们收藏。

    ▲押井守毒舌论▲

    ◎宫老才是“宅男始祖”啊。正是他创造了那些宅男梦寐以求的东西。美少女、战斗美少女、小道具……童颜巨乳的美少女,也是宫老创造的。

    ◎ 宫老的天马行空确实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但他却没有搭建一部电影的结构、创造世界观、创作故事的能力。宫老作为动画师,是稀世罕有的天才,作为导演的能力,却是在二流以下。

    ◎ 我的人生目标之一是活得比宫老长。我一定要活下去,出席他的葬礼(笑)。

    ◎ 高畑先生是个臭知识分子,单纯依靠智性和素养来拍电影,已经不能把他称为电影导演了,应该称他为宣传意识形态的文化人。

    ◎ “吉卜力是绘本”这个说法真的很对,或许吉卜力会以这样的形象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吧。就算宫老去世,此后的人们也会想看那些作品。但是只有宫老的作品是这样,高畑先生和其他年轻导演的作品,都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日本读者评论▲

    ◎ 押井导演一如既往的直言不讳和歪理对话非常有趣,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看吉卜力作品时会有逻辑不通的感受。

    ◎ 确实,如果说起吉卜力作品的话,会觉得故事的设定很奇怪,但也能理解它具有让人不经意间被迷惑的魅力。以及,押井导演,你难道不是很喜欢宫崎导演吗?

    ◎ 我喜欢吉卜力,特别是宫崎骏的作品。我一边想着讨厌被批评,一边开始读,但和预想中的感觉完全不同。倒不如说押井守先生的话让我频频点头,而且自己无法理解的谜题也被讲得非常易懂,太有意思了。

    ◎ 押井在前言里写到“并不是讲吉卜力工作室的坏话以泄私愤”,但整本书基本上就是在讲坏话,真是个狡猾的家伙。

    ◎ 作品论+揭秘书的感觉,很辛辣,一口气笑着读完,想再去看看吉卜力的动画了。

    内容简介

    创作出《龙猫》《千与千寻》的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以细腻精致的画风、天马行空的想象著称。自1985年成立以来,“吉卜力出品,必属精品”深入人心。面对这个享誉全球、“不可妄议”的动画巨头,鬼才导演押井守却有不同意见。

    在本书中,他以毒辣眼光审视着吉卜力的成败功过,从工作室成立前夕聊到“后继无人”的现今,细数20余部经典作品深埋于华丽画面下的缺陷与矛盾,对吉卜力三长老宫崎骏、高畑勋、铃木敏夫的脾性癖好进行深度爆料,还捎带种种幕后秘辛及业内恩怨……不敢问宫崎骏的,就问押井守吧!

  • 波拉尼奥的肖像

    作者:[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

    ★波拉尼奥,比肩马尔克斯,文艺青年的新偶像_ 苏珊·桑塔格x余华x毕飞宇x格非 挚爱作家

    ·

    ★聚焦波拉尼奥的口述与访谈 ———》 中文版重磅面世!_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在众多声音中,波拉尼奥显影。

    ·

    ★《2666》《荒野侦探》标配读物_ 波拉尼奥的大量创作素材、创作原型在这本众人口述访谈中,一一揭露,出版前后谜团一一展开。

    ·

    ★写作x青春x流亡x爱情x拉美文学圈x现实以下主义x冒险,让你在此读懂波拉尼奥!_ 本书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 内容介绍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小说家,当代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本书作者莫妮卡在与波拉尼奥由书信往来构成的访谈中,成为波拉尼奥的挚友,对波拉尼奥的人生和内心有很深了解。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它是断片的、忧郁的、零星的,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

    ▼ 媒体推荐

    阿根廷《民族报》

    这部作品的贡献在于,能让你看到神秘背后、现实一面的波拉尼奥,他甚至就在读者的手中。

    ·

    阿根廷《共和报》

    这本书对于波拉尼奥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宝藏,翻阅完472页后,你会发现波拉尼奥就活在你眼前的每一章节中。

    ·

    墨西哥《至上报》

    在畅销书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逐渐忘记如何去了解一位作家在历史上代表的力量。在波拉尼奥逝世近20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能够帮助你透过波拉尼奥,追溯拉丁美洲文学的重要意义。

    ·

    智利《合作》

    .这本访谈录是目前为止最接近波拉尼奥传记的一部作品,首次向读者揭秘作家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种种细节。

  •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作者:[美]雷蒙德·卡佛 / [美]马歇尔·布鲁斯·金特里 / [美]威廉·L. 斯塔尔

    【编辑推荐】

    ★卡佛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标配读物,精选二十三篇重要访谈。

    -----------------------------------------

    ★每一个被贫穷生活淹没的人、每一个被家庭琐事牵绊的人、每一个热爱文学与写作的人,都会在卡佛的谈话中得到共鸣。

    -----------------------------------------

    ★二十三堂大师亲授的创意写作课,清晰展现卡佛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完整收录卡佛私人作家清单。

    听卡佛谈论自己的作品:削减到只剩下骨髓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象征着创作转折的《大教堂》,仿佛天赐的诗集……

    看卡佛手把手教你写作:要真诚,不要耍花招,要开个好头,不要把好东西留到作品后面再写……

    看卡佛与文坛大师碰撞思想火花:契诃夫、海明威、庞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弗兰纳里·奥康纳、约翰·契弗、安·比蒂、巴塞尔姆……

    -----------------------------------------

    ★二十三篇卡佛本人出演的卡佛式“微小说”,亲历他的贫苦岁月、家长里短、高光时刻、生命末期。

    早婚早育的困窘、夜间扫厕所的工作、与契弗一起酗酒的教书时期、与酒精的长期斗争、与天才编辑的故事、与前妻的爱恨纠葛、与伴侣加拉格尔的相爱相助……

    -----------------------------------------

    ★二十三次敞开心扉的真诚对谈,寻找进入“卡佛领地”的路标:贫困、幸存与感恩。

    -----------------------------------------

    ★中文版由知名译者小二倾情译出。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甄选卡佛名言佳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当卡佛谈论自己时卡佛在谈论什么?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作者,“美国的契诃夫”,坐拥无数粉丝的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首度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二十三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这些访谈中,传奇卡佛抖落了一身标签(特别是“极简主义”),变回说话声音轻柔的大块头男人,真诚地讲述接地气的故事:钓鱼打猎、早婚早育、打工挣钱、酗酒戒酒、写作教书、投稿退稿……他对自己热爱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福楼拜等人不吝赞美,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卡佛坦率、不做作的风格让陌生人放松,把正式访谈变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短暂却充盈的生命在他的话语中闪光。

  •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

    作者:[法]让·鲍德里亚 / [法]菲利普·帕蒂

    - 编辑推荐 -

    ★一场逼近临界时刻的深度访谈:当代资本主义意味着什么?解放难道不能带来自由吗?如何在我们的世界里毫无妥协地生存?

    ★让·鲍德里亚论当代资本主义、西方的衰落、解放价值观的残酷性、美国与欧洲社会、摄影与真实、艺术的终结……

    ★临界不是终结的那一刻,而是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已无话可说之前的那一刻。在临界时刻,鲍德里亚告诫我们:“‘当我们揭开真相的面纱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相仍然是真相’——因此,真相从未赤裸裸地存在。当真实的幻觉被驱散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实仍然是真实——因此,真实就是没有客观性的现实。”

    ★“我们梦想着一个超越的、极度的价值突变,迎来的却是一个回缩的、逆行的、退化的价值突变”,于是“宁愿不再做、不再奔跑、不再竞争、不再消费,也不再以任何代价获得自由”。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记者菲利普·帕蒂对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展开的一场深度访谈,广泛论及如下话题:福山,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普遍化,卷土重来的族裔民族主义,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大屠杀否定论,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东方与西方,受害者文化与忏悔文化,法国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与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的全面失序。

    鲍德里亚自如地游走在政治、哲学和文化之间,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地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对想要入门鲍德里亚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现成的绝佳导读书;对熟悉鲍德里亚的读者来说,本书新颖地澄清了他晚期的思想立场,引人入胜。

  • 双重时间

    作者:柏琳

    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

    一场场锐利的对话,在柏琳的手上开刃,涵盖五大洲,二十二场对话,在地域与人物的交织下,柏琳用语言形成一个主题的闭环:从欧洲精神、宗教信仰在新时代 的嬗变,到新一代旅行文学、全球化的争议、巴以冲突,等等。它们各自成因又彼此相关。为认识当下世界的“所以然”提供了一次“窥探”的契机。

  •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全四辑)

    作者:许知远

    《十三邀》,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杰出人物,在52个领域跨界游走,重生对个体的信念,重建对话的精神;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4季内容全收录,精美函盒珍藏版。

    ◎编辑推荐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最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作者自述: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观众评价: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 杨澜访谈录

    作者:杨澜

    本书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实体书,分Ⅰ,Ⅱ两辑出版。Ⅰ辑主要选择政经类人物;Ⅱ辑则侧重择文化艺术界明星入册。   第一辑政经人物篇精选最具代表性的嘉宾对谈编辑成书。受访嘉宾有英国的安妮公主,她献身儿童基金会及慈善事业且大有作为;IT业顶尖人物李彦宏,看他经历过多少不寻常事;YAHOO!创始人杨致远,脚踏实地的作风让人心折;更多IT高手也尽囊括其中,马云、江南春、陈天桥……还有被无数女孩子喜欢的ANNA SUI等等。每一访谈均十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涵盖嘉宾其人及其眩目作为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每一嘉宾的财富人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读之有如与众嘉宾面对面聊天,有身临其境的无声感动。   访谈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华彩片断,为使声音、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特为本书量身剪辑了珍藏版光盘,图文并茂相信能够更加让每位读者受益良多,且于阅读之外使本书极具珍藏价值。
  • 我为什么不结婚

    作者:方洛洛

    《我为什么不结婚》是采访故事。每一个故事和受访者都真实存在。作者通过采访的形式,剖析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以及自我。在未婚的时光中,一个人本应拼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却有人将时间丢在自怨自艾和哭天抹泪中,最后火急火燎、带着委屈地把自己变成已婚族。这也作者写《我为什么不结婚》系列故事的原因。作者希望,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能够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屈服他人意志过着自杀般的生活。你最终会拥有我想要的,只不过你比别人多了几年单身的时光,多了这些思考。
  • 鲁豫有约·红伶

    作者:凤凰书品

    陈鲁豫采访张柏芝,梁静茹,赵薇,周迅,梁咏琪,莫文蔚,韩红,范玮琪,伊能静,杨钰莹等十位当红女明星的精彩记录,涉及她们的工作、生活、情感等问题,其中鲁豫用自己的智慧和巧妙的技巧,诱发这些女星透露出真实的自我,展示她们平凡的一面和不为人知的独特经历,内容真实,情感细腻,感人至深,篇篇都很精彩。
  • 她们的立场,她们的倾向:女性知识分子现场

    作者:夏榆

    这是一次纸上的聚集,是她们的立场、倾向和态度的集合式呈现。 这是她们的现场和声音。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个人视线中的现场,回响在我个人耳畔的声音现在与你们相对。进入新世纪,这个世界出现的一个奇异变化就是她们的出现。那些女性中的杰出者从世界的各处走出来,走向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前沿。她们被时代的聚光灯照亮,也被自身杰出的光芒所照亮。她们以敏锐、以温柔和知性、以巨大的同情心和人道感观察世界,引领世界。 有人说,21世纪是她者的世纪。这个世纪因为她们的出现将变得和平、温暖而理性。 聚集在这里的是她们中的一部分,是我们相对熟悉的身影和切近的声音。 这是她们思想的现场,话语的现场,也是聆听和倾诉的现场。 之所给她们命名以女性知识分子,意在强调她们知性的身份和智性的心灵。 强调她们对人与事物所具有的性别的经验、见识和体察。 这也是一次日常化的叙述,虽然她们在自己的书房里,在自己的居所中……在她们与我们相对而视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其实是共同的境遇、共同的景况——我们身体的境遇和世界的景况。 拒绝高深和晦涩,回避幽暗和偏狭,她们用我们能懂的语言讲述她们的故事。 包括她们对人生的经验和思悟。她们对世界的体察和认识。 现在,让我们打开和进入。 目录: 对话铁凝 明郎的丰富,复杂的纯净 “任何状态都能回到灵魂中” 作协开启“玫瑰门” 幸福是“心喜欢生” 对话友友 “处处无家处处家” 漂泊加深了内心的恐惧 写作是对我内心的疗治 附:杨炼:抽象的游记 对话蒋韵 “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写作” 作家的热忱和激情 寻找受伤的汉语 附:李锐:写作在物质时代的命运 对话林白 “纸上的自我解救” 从“枕黄记”开始 文坛“三巫” 我经受得起任何批评 对话迟子建 美丽的忧伤 感伤的心 亲爱的故乡 内心的依靠 诗意的来源 被带走的情感 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对话皮皮 “我在文学的旁边” 关于激情 关于写作 …… 对话刘索拉 对话徐晓 对话崔卫平 对话陈文茜 对话陈鲁豫 对话刘海若 对话陈晓楠
  • 未完成的梦

    作者:阮义忠

    ★ 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的青春记忆,探讨艺术又一力作 ★ 为了那些没有完成的访问记,遗失的画作,未尽的画家梦 ★ 来自七十年代的珍贵书信,尽述海外画家的异乡漂泊与追问 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学画青年的一腔热诚,访问丁雄泉、谢理法、庞曾瀛、廖修平、赵春翔、萧勤等八位旅居海外的重要画家,留下一系列珍贵书信。这组颇具个性的海外画家群像,勾勒出当年华人艺术界的探索与成就。每一篇访谈尽述一位艺术家的旅居见闻、岁月往事、成长轨迹、美学特色,讨论绘画而不仅限于绘画,跨越音乐、建筑、雕塑、摄影等众多领域,在对种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和解读中注入人文、生活美学的思考,甚至深入到画家创作理念和情感归宿层面,探寻艺术本质,对艺术往何处去进行追问。本书颇具人文情怀,亦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史料,收入海外重要画家的肖像、手迹及代表作品,为读者,尤其是有志于学画的年轻人,提供人文美学的全新思考。 本书探讨绘画而不限于绘画艺术,发问者精心筹划,受访者精辟作答,问与答相激相发,于会心处给人启发。读者不仅可借访谈一窥画家胸襟、素养和观点,更能从中读到他们风格化的印记,及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本书适合所有艺术爱好者,尤其是那些想成为优秀画家的人阅读。绘画大师丰富的作画经验和艺术造诣将会使读者对视觉语言的运用产生更深刻的领悟。
  • 接近

    作者:孙慧婷

    作者与十五位青年摄影家的深度对话,整理他们的摄影思路,描绘出他们对摄影的热爱与感悟。这十五位,有身经百战的专业摄影人,有冲锋陷阵的摄影记者,也有艺术圈中的新锐力量。对于他们而言,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按下快门,是一次灵魂的逍遥,也是命运的拯救。无论是镜头前他人的不同人生,还是镜头后的摄影师们不同思考。他们选择共同的媒介去承载历史,凝固下永恒的不可重现的瞬间。影像,是一张穿越时空的门票,只要拿起它,记忆的齿轮便开始倒转……
  •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作者:陈小波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新闻卷)》将以访谈的形式,带领我们去认识我国当代19位摄影家的人生轨迹及其背后更大的社会背景。每个访谈之后,还荟萃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影像学、艺术史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对该摄影家的学术评价与定位。
  • 当恐慌来临(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Ⅱ)

    作者:顾铮

    继2001年出版的“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顾铮先生又为我们辑录了这本珍贵的访谈。从开首的曼·雷到最后的横江文宪,涵括上世纪初直抵当今的二十多位摄影家。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财富人生

    作者:《财富人生》节目组

    《财富人生》实行了严格的四个审制:一审是节目选题,通过之后才能联络嘉宾。二审是录制前的节目文案,讨论确定了该档访谈的主题、结构等才能进演播室。三审是节目的初编版,过关才能进入后期制作。四审是播出版,终审后才是一个节目的完成。 其次是激励机制。激励就是节目的优劣与节目编导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依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节目的收视率是目前较为合理的参考坐标。在节目播出了一个小时期之后,就确定了收视率的一个指数为考核的基本奖金值,由此确定与收视率上下相联的各档奖金。 电视改变了人类20世纪的生活,电视节目的再上台阶离不开电视节目制作中生产关系的不断革命。革命的概念包括了节目的探索和创新,更包括了建立能积极推动节目生产以及发展的管理和经营创新。 《财富人生》第一年的行走还是有点中踉跄,留下的脚印,多少有些深浅不一。前面的路还长,但有了第一年里52位嘉宾给予我们前进的营养,给予我们榜样的力量,我们也要在改变生活同时改变自己,或者也稍稍改变一下电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黑白之道

    作者:胡廷楣

    本书改编自围棋记者胡廷楣先生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力作《黑白之道——名入围棋访谈录》。1993年,作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构思采访提纲,再在七个多月中走访了廿余位围棋明星以及爱好围棋的专家。名人们于是侃侃谈出各具特色的棋弈观点。本书另还将作者此后在对围棋思想境界的继续探索中撰写的部分名人评论,收录成“作者篇”一章。不同的体裁,可让棋友们从名人的自白和作者的旁白中,感受到在黑白子交织的棋盘上洋溢欲出的无穷意趣,观赏到亦曾有所感悟的围棋文化折射于人生历史的浩博之美。   本书作者胡廷楣将围棋当作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对著名棋手的评论中,他很注意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棋手进行研究,解剖出有思想性的东西来。例如对吴清源的评论,注重研究吴先生平衡的围棋观是怎样来的;对常昊的评论,是在研究什么是棋手需要的天才;而在写武宫正树时,思考的是棋手的创造和围棋对棋手的制约。作者将围棋放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中思考,使读者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来理解围棋、认识围棋,并使棋迷能够将棋盘前的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结合在一起。他不但采访了不少具代表性的棋手、围棋工作者,还采访了一些非围棋界然而又挚爱着围棋的学者专家。由于是访谈,是畅所欲言,尤其还有圈外人的不拘一格的自由谈,这种“自说自话”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启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