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集

  • 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研究

    作者:蓝勇

    《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研究》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蓝勇近年来发表的历史地理学术论文合集,涉及历史地理与生物、天文的跨领域研究,历史地理与古代经济发展研究,古今地名、历史人物故居现象研究,历史地理与资源、生态发展跨领域研究,古代科技与生产力研究等领域研究。

    本书中不仅含有大量史学资料,更有作者跨越千山万水实地考察与访问的一手资料,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将成为珍贵的田野考察资料。作者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关怀,如通过地理、生物、经济等多方面权衡,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异议,对移民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通过大量考察与历史文学比对,对历史名人故居真伪提出质疑,从长远的历史观出发对当下各地为提升经济而造出的“遍地先贤”现象提出批判;对中国与西方在传统制造业的继承发展上在先进制造技艺和落后传承途径的不同进行详细分析,等等,这也体现了历史学在方法论上的作用,对于当下及未来的人文、经济、科技的发展,是有借鉴和指导的益处的。

    同时,作者在研究以上问题时,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提炼出了属于中国历史地理的“话语”,如乡土历史重构、地域泛化、干涉限度差异、科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等,都值得推广和传播。作者的出发点更是先验的,中国的学术话语应该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不应该盲目以西方学术理论观点为指导,特别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话语提炼”本身就具有开创性。

  • 从惊奇开始

    作者:刘擎 / 蔡文菁 / 钱立卿 / 陈勇 / 武云 / 施璇 / 冷欣 / 高松

    ★青少年哲学第一课,刘擎教授等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倾情讲授。

    八位老师不仅有专业的哲学背景,而且他们中或者是经常参与哲学普及的学者,每一讲的主题,他们都结合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精心选择,把“艰涩难懂”的哲学,转化为生动的讲述,还给年轻人或普通人。

    ★ 将哲学还给少年,重新唤起我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对世界的好奇。本书围绕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重新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打破固定思维,去多追问一个“为什么”,回归教育的本质。

    -

    立足当下语境,本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围绕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生动的讲述,去回应青少年存在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探究与发问之旅,进而帮助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让内心变得丰盈而深刻。

    与此同时,对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

  • 那间街角的茶铺

    作者:王笛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 昨天的与世界的

    作者:罗志田

    历史虽然是逝去的往昔,但却无时不影响着现在。说历史,谈文化,思考当下学术。著名历史学者罗志田先生尝试把一些学院的见解“普及”到文化报刊的非学院读者范围,在公众和社会的学术兴趣日趋增强之时,把日新月异的学院研究以“可读”的方式表述出来。

    《昨天的与世界的》是作者到北大教书后辑成的第一本面向非学院读者的书,这些文字大多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因写作机缘不同,虽不免时泛迂远之气,毕竟说话相对随意。此次新增的文字也不少,整体从原来的六编改为现在的七编,各编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小的调节。因为人物的移出,书名的副标题也不 再是“从文化到人物”,而改为“从文化到学术”。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全四辑)

    作者:许知远

    《十三邀》,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杰出人物,在52个领域跨界游走,重生对个体的信念,重建对话的精神;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4季内容全收录,精美函盒珍藏版。

    ◎编辑推荐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最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作者自述: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观众评价: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 诸葛亮集

    作者:张澍 辑

  • 张宗祥文集(全三册)

    作者:张宗祥 着

    张宗祥先生手抄孤本善本,保护古籍,贡献卓绝,至今望重学林。先生著述,现存稿本六十余种、五百余卷之多。遗着涉及典籍整理、文史笔记、书目题跋、书画心得、医籍医话、戏曲创作、旧体诗词等,造诣精湛,均非浅尝者所能望其项背,今分别类型,逐种整理,陆续问世,期为地方文献增光、为古籍整理增重。 浙江省文史馆继整理编辑《马一浮文集》后,现又与浙江图书馆合作,利用浙馆所藏先生遗着稿本,新编《张宗祥文集》,表彰乡贤,弘扬文化。文集共整理收录先生手稿十六种,其中《铁如意馆随笔》《铁如意馆碎录》《铁如意馆手钞目录》《铁如意馆评画诗》,皆饮誉学林,更有大量文稿首次整理刊布。
  • 政治中国

    作者:李慎之,刘军宁,俞可平

    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ISBN:9787507209280,作者:董郁玉,施滨海编
  • 易中天文集

    作者:易中天

    《易中天文集》共十六卷,收录了易中天先生从1980年到2011年三十年间各类著作共十八种,总计四百多万字,内容涉及文学、美学、艺术、文化、历史、法律、政治、哲学和时事。 第一卷,收录了易中天先生的文学作品集《高高的树上》,收有诗歌、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多篇和中篇小说两部。这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梦想的延续和实现。这个梦,他做了四十多年。 第二、三、四卷,收录了他的四部美学著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美学论文集》、《艺术人类学》和《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它们是1980到2004年间的作品。美学要求它的研究者既有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情感和形式的体验能力,这两种能力的锻炼,使易中天在后来的转型中变得游刃有余。 文集第五卷的《闲话中国人》,第六卷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第七卷的《读城记》和第八卷的《品人录》。这些著作,写作于1994年到1999年。这套“随笔体学术著作”是易中天先生开始思考学术走向大众、走向市场的尝试,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常销不衰。
  • 都市夜归人

    作者:张艺

    在每一个深夜,在每一个新的一天悄然来临的时刻,我们抛开了所有的喧嚣和困扰,回归到最初的纯真与美好。这个时候,我,张艺,还有你,他,我们都是夜归人。
  • 樓鑰集

    作者:楼鑰 撰,顧大朋 點校

    这次出版的《楼钥集》是目前为止楼钥诗文集最为完整的本子。本次整理以南宋四明楼氏家刻本《攻媿先生文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本以及丛书集成本。三种校本同属于四库本系统,但版本之间仍多差异,共得校勘记五千余条。底本残缺部分,据三种校本补足,诸本皆阙者,据底本目录补入篇名,以期尽量复原宋本原貌。另辑集外诗文为《补遗》、相关传记著录资料为《附录》,附于卷末。
  • 精神的魅力

    作者:北大校刊编辑部

    北大百年校庆纪念文集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一辑)

    作者: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1辑)(套装45册)》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 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

    作者:许纪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之中,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人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人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无论是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保障。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身份上依然是自由浮动的游士,在心态上更是没有安顿下来,总是要依附在某个阶级、党派或社会政治力量身上。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是一个奇迹,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象牙之塔,当战争、内乱和革命纷至沓来时,终究倒了。曾经辉煌过,却没有熬过乱世。
  • 周恩来早期文集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周恩来早期文集》收入了周恩来自一九一二年十月至一九二四年六月的文稿(包括作文、论文、日记、通讯、书信、诗词、纪事、小说、演说、宣言、通告、启事等)共303篇。另有附录四篇。这是迄今为止收录周恩来早期著作最多的一部文集。这部文集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早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刻苦学习,追求真理,逐步由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光辉历程。它是研究周恩来早期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依据,也是研究周恩来一生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周恩来早期文集》,是在一九九三年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室刘焱主编的原书的基础上修订和增补而成的。全部文稿均依据手稿或文章最初发表的稿本进行校订,订正了原书编辑、排版、校对中的差错和疏漏之处。增强了新发现或经考订确认为周恩来这一时期的文稿十三篇。《旅日日记》由节录改为全文。原《附录》中的《学生根本的觉悟》一文,经考证确认为周恩来文稿,已归入正编。
  • 在北大听讲座(第2辑)

    作者:文池 编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二辑,所收文章旨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 大师之声·第一卷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法) 埃米尔·涂

    【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高端社科书】 【收录福柯、涂尔干与莫斯科维奇珍贵讲稿】 【傅雷翻译奖得主张竝翻译】 1.《美丽的危险》 米歇尔·福柯 1968年秋,米歇尔·福柯与批评家克劳德·博纳伏瓦进行了一系列既非采访,亦非对话的特殊对谈。在这场福柯所谓的“新型话语实验”中,他首 次,也是唯一一次从童年作文的经历出发,剖析自身与写作的关系,阐述言说与写作之间的差异,坦陈从话语跨越到书写的困难,并直言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2.《教师资格会考中的霍布斯》 埃米尔·涂尔干 1895年,霍布斯被纳入法国教师资格会考大纲。“在个人与社会组织、国家和家庭角色割裂的当下,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与他人共生?”这个由霍布斯在《论公民》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在埃米尔·涂尔干的哲学课堂上得到了新发展:他在霍布斯的哲学解释中引入了社会学与伦理学的论证方法,实现了社会学对哲学这一“至高学科”的逆渗透。 3.《理性与文化》 赛尔日·莫斯科维奇 1993年,社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赛尔日·莫斯科维奇被授予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荣誉教授头衔。在授衔典礼上,莫斯科维奇反思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及其新视野。他从文化差异导致集体非理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指出社会心理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这使得社会心理学有可能通过整合上述学科的理论,成为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取之不竭的当代人类学。
  • 叶德辉文集

    作者:叶德辉

    《叶德辉文集(繁体竖排版)》内容包括:岁寒居士制艺序、天放楼诗钞序、大鹤山人遗书序、续书堂明稗类钞序、星命真原序、缩刻唐开成石经周易尚书毛诗三经跋、严久能手抄仪礼要义跋、明万历丙辰进士履历跋、明万历己未进士履历跋、明天启王戌进士履历跋、明万历丙辰己未天启王戌三科进士履历T……
  •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作者:陈梦家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收入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先生(1911—1966)的论文共计46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搜集,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汇集了陈先生除已收入《殷虚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尚书通论》《六国纪年》等专著之外的所有单篇论文,涉及古代文字、器物、制度等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汉简小学汇考》《汉代铜器工官》等六篇文章整理自作者遗稿,系首次与读者见面。
  • 还读我书楼文存

    作者:张维 著,王希隆 主编

    张维(1890—1950),字维之,号鸿丁,陇上近代著名学者,兰州大学历史学创始人之一。自二十一岁拔贡赴京朝考,授清廷学部书记官始,从政凡四十载。早年加入同盟会,在家乡相应共和,1913年当选为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袁世凯称帝,身为国民党成员,遭受危难。1919年返陇,服务家乡,对甘肃财政、文化教育、交通、矿业、农业开发多有贡献。四十年间,先生虽公务未得息肩,仍以治学为根本,在《甘肃通志稿》、魏晋南北朝、甘肃地方史研究方面贡献颇大,其著作之多,成就之大,当居陇右学者之首。然先生作品大多未能付梓,、著作、文稿或散存各处,或已散失。本书收集先生诗、文、行记、专著,以纪念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