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学

  •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作者:罗新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

    通过皇位继承仪式考察政治传统的连续与变异

    以内亚视角重新思考中国历史

    「编辑推荐」

    ★ 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新增《拓跋祭天方坛上的木杆》一章。

    ★ 抽丝剥茧分析北魏“举毡立汗仪式”与西郊祭天仪式。

    ★ 讲述辽太祖阿保机之死,洞察 内亚传统与华夏文化在权力传承危机中的碰撞。

    ★ 从北魏延伸至辽、蒙古、元与清,探索北魏政制与内亚政治传统的联系。

    ★ 示范如何用内亚视角重新阅读历史,赋予孤立史料以新的意义和历史纵深感。

    「内容简介」

    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代都旧制”,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 宋代中国的改革

    作者:刘子健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 商贸与文明

    作者:张笑宇

    2021年亚洲图书奖得主最新作品,“文明三部曲”第二部

    刘瑜×罗振宇 作序

    原高盛全球合伙人徐子望领衔推荐

    ★ 一部全新的现代世界诞生史:是商贸秩序催生了现代民主,而非现代民主决 定了商贸秩序

    突破既往“政治发展史就是民主进步史”解释框架,以“正增长秩序”为核心概念,重新解释现代世界的诞生。

    王图霸业,千古英雄,都不过是暴力 游戏的反复;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端赖商贸带来“正增长秩序”。

    ★ 本书道出了一个“不体面的真理”:现代社会诞生的基础,是有钱。这其中,商贸制度中蕴含的“正增长秩序”,则是根本。

    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暴力,现代社会的精髓则是约束暴力。约束暴力的基础,则是有钱。

    3000年前,有一批投身挣钱的商业民族认为,交易比打仗好,金钱比暴力好,增长比归零好,因此他们发展出了约束暴力的制度。现代社会的源头,其实在这里。

    “零增长秩序”与“正增长秩序”是透视世界文明史的一对核心范畴。正增长秩序从最初的几个孤岛开始,在斗争中不断捍卫自己,也曾遭受过倒退与挫折,但它依然一缕尚存,如黑夜中的烛火,不灭不熄,重新发展壮大,最终在 17 世纪赢得胜利,并彻底地改造了我们所有人的世界观,真正开启了新时代。

    ★ 纵贯三千年,看商人如何继绝学,开太平

    以商贸集团与暴力集团的相爱相杀为主线,叙述一段捍卫“正增长秩序”的伟大历史,从而勾勒出现代文明中基础原则的奠基过程。

    从腓尼基人出现到迦太基崛起,

    从罗马的崩溃到威尼斯的繁荣,

    从汉萨同盟到粟特商人;

    从热那亚商人远赴伊比利亚半岛,到荷兰商人对抗西班牙帝国,再到威廉三世渡海使得荷兰商贸秩序与英国国家力量结盟;

    ……

    ★ 历史还未终结,重新想象产业革命后的未来世界

    正增长秩序催生了产业革命,但正增长秩序本身也被产业革命彻底改变。

    传统时代的“正增长社会”和“零增长社会”都有着很强的暴力逻辑。当“正增长社会”催生的思维方式与产业革命的巨大威力结合在一起,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巨大的不平等,国家间战争的极端化,自动化夺取工作机会,人口危机,金融霸权,这些正在阻碍“正增长秩序”的存在和发展。

    曾经我们奉为圭臬的解释框架失效,面对产业时代的全新课题,我们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观察视角,在当下捍卫正增长社会。

    ★ 各方赞誉

    以碎片化的方式去分析某些历史事件并不难,难的是把无数历史事件和人物整合起来,把“历史故事”整合成“理论故事”。张笑宇做到了。他不但讲出了一个理论故事,而且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有原创性和说服力。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越是重要问题,就越应该有一个简单的观察视角。正如在本书中,仅“正增长秩序”这一概念就带来了惊人的解释力。

    ——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

    张笑宇展现了杰出的思考和叙事才能,这些生动有力的文字当能引发进一步的讨论,从而深入地审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精神,不仅思考现代文明的由来,也思考它将向何处去。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正增长秩序是一条跨越时空的制胜逻辑;商业与权力之间则存在着充满血泪的治理误区。

    ——徐子望(原高盛全球合伙人、新沪商联合会轮值主席)

    张笑宇有难得的大视野、大格局,想象力和书写力在同代人之中当属出类拔萃。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正增长社会与零增长社会的二元模式,重新解释以商贸为轴心的现代世界诞生史。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商贸与文明》诠释了人类现代社会的真正起源——一个“不体面的真理”:钱。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

    张笑宇创造了“零增长秩序”和“正增长秩序”这一对范畴,来描述农耕文明和商贸文明,并且以这一对范畴透视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史,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确立了正增长秩序。这一对范畴,命名力强,透视度深。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

    一部堪称雄伟之作。本书的核心主题是贸易与“现代文明诞生”的关系。结论是,贸易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古老样式,始终是促成人类走向现代的根本要素之一。换句话说,贸易秩序是衡量一个文明成色的关键性尺度。这一创见,将给作者带来荣誉。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是一部挑战成见、富有雄心,具有“大历史”写作风格的著作。张笑宇从千年历史的尘埃中发掘被今人遗忘或错失的经验智慧,揭示商贸制度蕴含的正增长秩序逻辑,并由此重构现代文明的故事。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

    这本以“超级事实”开讲的书,会成为我今年的“超级读物”。多理解一点他所谓的“超级事实”,我或许会少犯一些“低级错误”。

    ——胡洪侠(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

    做学问的乐趣是洞见和通透,前者决定了深度,后者意味着开阔。读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处处可见作者摆脱过往陈见的努力,同时又在众多故事和解读中,与他一起享受知识所带来的愉悦。中国的一代中青年学者正试图用自己的框架重构对文明的叙述,这种自信是前所未见的。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

    一个懂经济的学者写历史,出人意料地好看。作者将经济、历史、地理、政治融贯在一起,打开了重新看历史、看世界的门窗。我们曾经熟悉的“文明”关乎文字、关乎文化、关乎技术、关乎国家。在新的视角下,文明关乎“商贸”:允许并支持个人自由创造财富的社会,才是现代的、文明的社会。

    ——王跃春(原《新京报》总编辑)

    人类的政治秩序建构,有两大动力机制,一是战争,一是贸易。血脉偾张的战争因其强烈的戏剧性,更容易在历史叙事中被人注意到,也往往掩盖了润物细无声的贸易过程。然而,如果不理解贸易过程,则无法理解远超战争之上的人类文明史。《商贸与文明》提出的理解文明的这一重要视角,是所有想要理解人类的历史与秩序的思考者,都要认真面对的。

    ——施展(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

    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一如《技术与文明》,博学、犀利、富有洞察力,它不只是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更是深刻的政治学迷途指津。

    ——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教授)

    如果说张笑宇的前作《技术与文明》尝试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唐诗而论,推进文明的是李白,还是李白手中的纸笔?比例各占多少?那么新作《商贸与文明》则回答了另一个与之类似的问题:李白何以能四处游历,放心做诗?这和他出身商人家庭有什么关系?商贸和文明又是什么关系?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完全不同于你所熟知的旧叙事,既有洞见,又有深趣,令人耳目一新。

    ——六神磊磊(知名自媒体人)

  • 公共卫生史

    作者:[美国]乔治·罗森

    【图书简介】

    “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医学是一种社会事业。”

    ·

    一部迟到已久的经典防疫史

    重现人类卫生事业的奋进之路

    ·

    卫生学泰斗 乔治·罗森 划时代之作

    首度中文译介

    ·

    从流行病学的古老源头,到职业健康、母婴保健、营养学的兴起,从人口统计的诞生,到第一次国民健康调查、第一套地方卫生行政体系、第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破土,卫生学泰斗、医学社会史先驱乔治•罗森细数公共卫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现政治、经济、科学、思想背景下的卫生大历史,讲述一个关于挫折与前进、迷茫与奋战的故事。《公共卫生史》联结过去与现在,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公共卫生获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以此指明未来的方向。

    ·

    ※ 编辑推荐 ※

    ·

    ⭕⭕ 至今无法取代的里程碑之作,理解现代公共卫生的必读书目

    自问世以来重版不断,定义了公共卫生的内容和边界,已成为公共卫生学的标准教科书,永不过时的医学经典。

    ·

    ⭕⭕ 享誉全球的卫生学泰斗,填补空白的心血巨著

    乔治·罗森是社会医学史的缔造者,是美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开拓人,也是纽约市公共卫生官员、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前国际医学史学会主席,更有以他命名的医学史奖项“乔治·罗森奖”。《公共卫生史》是他的力作之一,纵横千年,全面呈现国际防疫的演进历程。

    ·

    ⭕⭕ 宏阔、丰富、易读,适合入门,也适合深研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卫生观,到中世纪的瘟疫与隔离,再到现代的卫生改革运动,《公共卫生史》跨越千年、细密广阔、通俗易懂,展现了公共卫生的历史、曲折与进步,更瞭望了未来。

    ·

    ⭕⭕ 最新修订版,补全当代全球卫生发展图景

    新版增加美国著名医学史家伊丽莎白•菲等人撰写的长篇序言,介绍并反思了公共卫生与防疫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同时补充罗列了近50年间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史著作,大大拓宽视野。

    ·

    ※ 媒体评价 ※

    ·

    ⭕⭕ 《公共卫生史》填补了一个绝对的真空,在公共卫生史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同时做到如此全面、如此通俗易懂、如此内容详实。——伊丽莎白·菲(美国医学史家、科学史家,前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史部主任)

    ·

    ⭕⭕ 乔治·罗森对公共卫生悠久而迷人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得益于他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实际经验。……这本《公共卫生史》具有不朽的价值。——帕斯卡·因佩拉托(美国公共卫生学家,前纽约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

    ⭕⭕ 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浮生

    作者:贺喜 / 科大卫 主编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沿海、沿江、沿湖生活着大量的水上人。这些人或被称为“疍”,或被称为“九姓渔户”,等等。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交织着陆上人与水上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历史上,水上人往往不被允许上岸建屋居住,他们也很少掌握文字,因此撰写水上人历史的,几乎都是陆上人,采取的是陆上人的眼光。本书即试图去理解这样一个文字记录很不全面的社会历史,解读其与“陆上人”的联系与交流。

  • 爪牙

    作者:[美]白德瑞(Bradly W. Reed)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图书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图书亮点】

    1.“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3号图书;

    2.徐忠明、赵世瑜、邱澎生、张泰苏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3.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图景。本书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脉络清晰,论点集中,在零碎散乱、复杂繁多的档案中,尽可能还原历史细节,合理地描绘出一幅清代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

    4.学术价值较高,学术启发性强。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他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

    5.译文反复打磨,力求“信、达、雅”。译者忠于英文原著,将西方一些特有的学术表述做了本土化处理,契合清朝的时代语境,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流畅,为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与西方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6.本书装帧契合本书内容,融合了《点石斋画报》及渝城图—巴蜀衙门局部等元素。书中还从已影印出版的巴县档案选编、官箴书、清末的《点石斋画报》等史料中选取了若干张档案原件照片、书页和图画,并将其作为中译本封面设计的素材与书内的插图,与本书内容相互映照。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普遍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私利之辈,认为这些“为官之爪牙”的小人物在侵蚀着帝国统治的根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展示了与上述刻板形象大为不同的另一幅历史图景。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非常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但这些事实上发挥着行政法律制度之功用的惯例、规则与程序,却不被清代的正式法律所承认,其中一些做法甚至历来被朝廷视为非法并下令禁止。不过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惯例、规矩与程序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弥补着由于缺乏正式规则所造成的空隙。

    本书超越那些将衙门吏役简单视为反面人物的刻板印象描述,它不仅在瞿同祖等前辈们所做的先行研究之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推进,而且揭示了迥异于马克斯•韦伯所描画的现代西方理性化官僚行政的另一种行政行为模式。

    【名家推荐】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以巴县档案为基本史料,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此书的一个耀眼亮点,是以“惯例”为分析工具,考察巴县衙门书吏和差役的人员构成,评估他们的人数与行为,推翻了以往那些印象式的夸张描述。特别是,基于廉洁奉公的高调职业伦理及维护这一伦理准则的律例规定,书吏和差役的定额薪资极低甚至一度被克扣殆尽,办公经费更是严重短缺,从而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规费。在清人看来,如果“规费”之外一钱不要,那么就不能算腐败。此书作者认为,吏役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腐败。律例对吏役的规制极为粗略,其所留下的空白,往往由“惯例”来填补。关于书吏和差役的利益分配、内部晋升诸问题,便是由惯例和合约来调整的。这一亮点的启示意义在于,若要理解清代中国的官场运作与民间秩序,则必须关注惯例。此书对吏役之“家族、朋党和派系”的分析,对“权力网络”概念的运用,亦有学术启发意义。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虽然中国学者自瞿同祖、缪全吉诸先生以来对明清时期的胥吏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利用清代中晚期巴县档案为主要材料所做相同主题的研究,将这一群体置于具体的地方情境和日常行政运作的实况之中,使我们对其的认识更为深入。随着近年来清代县级档案的整理出版和各地大量地方文书的搜集与利用,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将会更为丰满、多样和细致。因此,此书无论在具体分析还是在理论讨论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国家设官,以为民也。故凡官与民亲则治,与胥隶亲则否”(光绪《澎湖厅志稿》卷3“职官”),清官与好官必定要“严打”胥吏吗?针对这类指责书吏与差役的传统中国主流政治论述,《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运用详实的巴县档案,矫正了我们习见常闻的惯性思维,并就胥吏如何作为清代政治系统有效运作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借助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历史社会学理论视野,进行了极有学术意义的对话与发展。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广为学界称誉。该书着眼于清代地方治理的制度结构与社会生态,生动且精准地描述了政府强权与社群自治的互动、交融乃至相互依赖,兼具实证厚度与理论深度。此外,在对县级档案的运用上,该书也是先驱者之一,引领了重大的方法论变革。如今它的中译版面世,对于国内学者来说,是又一次了解、剖析、学习“他山之石”的良机。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简介】

  •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作者:谢天佑

    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揭示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

    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何盛行讲假话、做违心事?

    臣民如何通过讲假话、做违心事来面对喜怒无常的帝王?

    为什么说讲假话、做违心事的这种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你的想象。

    想要在集权统治下明哲保身,为何要学会“拍马屁”才行?

    在这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你或许可以一窥一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名家推荐】

    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陈旭麓,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

    谢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是一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知识分子。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邵勤,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瑞德克里夫高级研究院和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员

    【本书卖点】

    1.一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

    书中透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以来朝堂上的臣民生存法则,既有“千古谏臣魏征”“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有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派系政治,力图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历史人物的微妙心迹,展示集权政治下君与臣的博弈;

    2.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如何生存?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为什么小心谨慎、假话连篇会成为臣民求生的必然之术和心理常态?作者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心理学”推演分析君臣言行,用反思的眼光看历史;书中不乏其辛辣、精准的评论,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3.一本见识高远的“大家小书”。本书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研究视角别致,从政治史、心理学等角度着笔,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笔触精准细腻,见识高远,于作者特定的时代而言,有开疆之功;

    4.语言通俗流畅,却又辛辣精准,不夸张,不说教。

    本书从容地分析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臣民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政治、文化、社会礼制等方面的影响。书名看似学术性很强,但书中内容通俗化,有故事性且内容丰富,轻松易读,不失为一本大众历史普及读物;

    5.经典再版,名家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已故谢天佑教授的遗著,30年后再版,本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作者后人及学生提供的诸多材料,更为全面展现作者的学术风貌。同时,本书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陈旭麓先生原序,以及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邵勤总序;

    6.本书装帧精美,简洁典雅,接面装,书脊布纹选用质朴的雅格纹,封面选用竖纹云萱纹纸,专色印刷且局部烫印。

  • 多面的制度

    作者:阎步克 / 邢义田 / 邓小南 / 刘志伟 / 侯旭东 / 应星 / 周雪光 / 周黎安 / 刘世定

    从三皇五帝到品秩爵位,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从正式规章到潜在规则,在古往今来的社会发展中,“制度”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也一直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话题。虽然制度研究的历史悠久,然而“制度”为何?它如何形成、如何呈现、如何研究?其变迁的动力又何在?很多问题仍未在学界达成共识。

    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聚焦于“制度”这一极富内在张力的对象,邀请阎步克、邢义田、邓小南、刘志伟、侯旭东、应星、周雪光、周黎安、刘世定九位知名教授,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希望在路径的交叉中激活思想,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

  • 资本的旅行

    作者:滨下武志

    本书将东亚及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从亚洲经济圈的视角讨论侨汇与亚洲金融贸易体系的关系,论述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华侨、华人金融网络的情况。在丰富的移民、侨汇个案研究中发现侨汇推动形成的亚太区域网络,促进了交通、邮政、商业网络、金融汇兑等环区域、环海域的国际性交流,华侨、华人因此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中华关系网。

  •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作者:[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

    写给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人

    让哲学回归生活,带你清醒看世界

    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

    ~~~~~~~~~~~~~~~~~~~~~~~~~~~~~~~~~~~~~~~~~~~~~~~~~~~~~~~~~

    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美丽的小亚细亚海岸,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和书斋、教堂和大学,一代代著名哲学家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对世界、对自我、对生活进行着探寻与思考。《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国当红哲学家普莱希特,专门为大众读者所写的哲学史第一卷,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讲述,连载小说一样好读

    《认识世界》让哲学面向大众,避免过于专业,以生动、流畅的文风承载思想,为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读者而作

    ◆再现时代现场,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与新的思考持续互动

    哲学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认识世界》不是哲学理论的堆砌,而是讲述立体、充实而鲜活的哲学史

    ◆贯通古代与当下的大问题,呈现“图景”而非专业知识

    《认识世界》并非专业研究,而是关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人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何种地位?……

    ~~~~~~~~~~~~~~~~~~~~~~~~~~~~~~~~~~~~~~~~~~~~~~~~~~~~~~~~~~

    ◆普莱希特哲学史,一部哲学史首先要立足于扎实的史实,然后各逞所长。普莱希特哲学史的长处是思想水准高,论述连贯,译文流畅,格外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陈嘉映

    ◆在难以计数的哲学史著作中,普莱希特的写作不是“又一部”而是“另一种”。它像是一部“连载小说”:在故事与反思交织的线索中,将哲学先贤的思想置于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那些永恒的大问题贯穿始终,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面貌,最终沉积于当代的视野。这是一部精彩生动的哲学故事,延续在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关切与追问之中。

    ——刘擎

    ◆普莱希特的分析位于时代与科学研究的高点,他的问题总是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哲学基础牢固,政治上明晰而敏锐。

    ——德国电视一台

    ◆《认识世界》以极为出色的方式讲授哲学,令人振奋。我真希望15岁时就能遇到这本书。

    ——DenisScheck(德国顶级评论家)

  • 看电影,学历史

    作者:蒋竹山

    《荒野猎人》中小李子舍命捕猎的海狸,是昙花一现的时尚风潮,也是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命脉?《和食之神》结尾一闪而过的味精才是日本料理传遍世界、日本化工全球化的真正功臣?谈论全球化现象的经管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如何改编成一部爱情喜剧?《鸦片战争》考究的场景细节,暗含了哪些书写鸦片战争史的新取向? 致力新文化史、全球史研究的学者蒋竹山,以电影为引子,展开二十三堂生动的历史课。时而抽绎历史片段,探究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感官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时而延伸触角,聚焦全球史、战争史、性别、环境、大众史等前沿热点。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本事,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理解、思辨。

  •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作者:[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

    作者:刘城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为六章来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基督教神学关于“人”的定义;基督徒的两种生活方式;宗教礼拜仪式与节日庆典;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尘世生活的人生榜样等。

  • 剑桥早期内亚史

    作者:丹尼斯·塞诺

    本书由国际内亚史权威丹尼斯•塞诺主编,由世界各国著名的内亚史专家集体撰写而成。他们率先对历史记录极少的内亚地区进行了探索,并按时间顺序追溯了不同人群在内亚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其中包括了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匈奴、匈人和阿瓦尔人,俄罗斯草原民族、突厥帝国、回鹘人、吐蕃帝国、契丹和女真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将内亚更加密切地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之中。

    本书介绍了内亚地区的地理背景,追溯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的内亚史,认为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开始,内亚就与欧亚大陆各定居文明发生了联系。在前近代时期,内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而非地理实体来定义的,它的边界随着力量平衡的变化而改变。与普遍存在的观点相反,该书作者认为这些游牧民族并不单纯是对农耕居民发动攻击的敌人,他们不仅索取,而且也给予邻人许多。由于游牧的机动性,内亚游牧民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起到了媒介作用,他们是世界历史中发生的许多事件的催化剂。

    《剑桥早期内亚史》是以任何语言讲述蒙古帝国统治之前內亚居民的政治史中最好的一部。没有任何其他集体著作能接近其眼界的综合性;也没有任何一部单一作者的著作能声称掌握了这些集体作者所展示的诸多领域。它聚焦于这个广阔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区历史中最重要的方面,这个地区是游牧民族、森林猎人和定居的绿洲居民的家园。——《亚洲历史杂志》

    ……一部迫切需要且期盼已久的著作……,我们应该感谢它的主编和作者们。——《亚非研究杂志》

    本书是叙述史和分析史的精彩综合,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权威著作。

    ——《选择》

  • 历史之源

    作者:[英国]约翰·H. 阿诺德

    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历史为何重要?历史学家能否理解和接近过去的生活?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是否真实?……《历史之源》通过一系列史例,以“讲故事”的形式,指出了研究历史和理解历史的门径,回答了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一系列问题。虽然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作者却更着眼于学术普及,所以不仅轻松可读,而且容易为非专业的读者所理解。 目 录 前言和致谢………………………………………………………………………… 1 关于谋杀和历史的问题…………………………………………………………… 2 从海豚之尾到政治之塔…………………………………………………………… 3 “事实是怎样的”:真相、档案和对旧事物的热爱…………………………… 4 声音与沉默………………………………………………………………………… 5 千里之行…………………………………………………………………………… 6 杀猫;或,过去是异邦吗?……………………………………………………… 7 说出真相…………………………………………………………………………… 索引………………………………………………………………………………… 英文原文……………………………………………………………………………
  • The Yellow River

    作者:David A. Pietz

    Flowing through the he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home to 200 million people—the Yellow River sustains one of China’s core regions. Yet this vital water supply has become highly vulnerable in recent decades, with potentially serious repercussions for China’s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Yellow River is an investigative expedition to the source of China’s contemporary water crisis, mapping the confluence of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now faces in managing its water reserves. Chinese governments have long struggled to maintain ecological stability along the Yellow River, undertaking ambitious programs of canal and dike construction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urrent droughts and floods. But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aoist years the North China Plain was radically re-engineered to utilize every drop of water for irrigation and hydroelectric generation. As David A. Pietz shows, Maoist water management from 1949 to 1976 cast a long shadow over the reform period, beginning in 1978. Rapid urban growth, industrial expansion, an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China’s economic boom have been realized on a water resource base that was acutely compromised, with effects that have been more difficult and costly to overcome with each passing decade. Chronicling this complex legacy, The Yellow River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 into how water challenges will affect China’s course as a twenty-first-century global power.
  • 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

    作者:黄洋

    本书从国内学术关注的角度,就古代希腊城邦社会的一些问题,展开初步的学术探讨,尤其集中讨论古希腊(兼及罗马)土地所有制及其农业社会特征,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其与现代西方民主制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古希腊同性恋、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东方主义"、古希腊史学、以及尼采与古典学诸问题。
  • 守先待后

    作者:刘仲敬

    在刘仲敬所重述的脉络与发现的节点中,我们发现,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而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往往来自于自负与误读。所有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它都是知识光谱的辐射。《守先待后》一书精选刘仲敬的札记、随笔、书评及重要篇章集合而成,并附有作者的诗词歌赋,纵横四海,穿越古今,虽涉猎广泛,主旨却始终如一,以自由、封建、历史、秩序、德性、共同体为关键词,揭示古老自由的真正源泉。
  •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

    作者:黄立茀

    本书是原创性的学术著作。作者两次卦俄罗斯拜访社会和历史学顶级学者和著名学者,收集了一万余页俄文文献,充分肖取了俄罗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对1917~1991年苏联社会史进行了新的社会学阐释——苏联社会划分为拥有职位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与拥有知识或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集团,在两个社会集团内部,依据权力规模和知识、劳动技能水平,划分为十一个社会阶层。分析了各个社会阶层与经济、政治体制的利益关系、矛盾与冲突,并从社会阶层行为与制度变迁互动的视角,探讨了苏联社会结构嬗变以及苏联的剧变。该书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苏联社会史的学术专著,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评价“该书是一部拓荒性的学术著作,对苏联剧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跨出封闭的世界

    作者: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