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地理

  • 人文地理学通识

    作者:詹姆斯•M. 鲁宾斯坦

    【内容提要】

    《人文地理学通识》因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而享誉全球,畅销30余年,是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首选教材。本书是其第12版,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前半部分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文化特征,解释人口、流行文化、语言、宗教和族群等的分布情况及迁移、改变之原因,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龄化、贫困化、流行病、移民与种族冲突等与现代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后半部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的发展模式等,其中粮食安全、能源困境、气候变化等世界热点问题均有涉及。人地关系,全球化与地方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则作为两条隐形线索贯穿全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内设多个独具特色的版块,旨在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对国际人口迁移、地球资源能否支持人口增长等宏观问题的思辨性分析,也有对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地理学思考,例如:智能手机的定位服务应该一直保持开启状态吗?大型购物商场对定居区是好是坏?为何会出现食物沙漠?诚如本书结尾所言: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你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地理学,成为一名公民地理学者。

    【编辑推荐】

    ◎人文地理学经典通识读物,畅销30余年。

    ◎按照“话题性研究途径”进行编排,系统介绍人口、语言、宗教、族群、农业、工业、城市等文化景观。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突出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内设的“地理学实践”“辩论”等版块,不仅能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还能拓宽读者的思维方式。

    ◎近500幅彩色图片,采用温和护眼的纯质纸印刷,色彩饱满轻柔,给人更好的阅读体验。

  • 库页岛往事

    作者:卜键

    从19 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主要人物小传”,附录中撰集“库页岛历史纪年”,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

  • 动物去哪里

    作者:[英] 詹姆斯·切希尔 / [英] 奥利弗·乌贝蒂

    ◎获奖记录

    ☆ 2017年英国地图制图学会综合大奖

    ☆ 约翰·巴塞洛缪专题地图奖

    ◎编辑推荐

    ☆ 用GPS跟踪器在非洲追踪被盗猎威胁的大象,用记录磁场强度的项圈揭示獾在地下洞穴中的活动轨迹,让粘上传感器的海豹代劳传回南半球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数据……本书呈现了跨国、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以数据采集的不易、科学家的坚持与不断尝试,为动物研究工作、公民科学项目和纯粹的好奇之心导航。

    ☆ 12开精装全彩印刷,内含3幅大地图拉页,覆盖三十多种野生动物。收集全球科学家提供的一手数据,梳理学术期刊与在线数据库,为读者处理海量数据,再以直观且极富设计感的可视化手段,用图解形式示踪动物的去向,为陆地、天空和海洋中的每一个生灵发声。

    ☆ 简体中文版由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的专业译者操刀翻译,准确地传递内容与数据之外,也结合国内保育现状,鼓励读者在数据的启发之下思索如何应用数据。本书既适合开卷领略自然之奇妙的初入门者,也适合正在进阶的自然观察和博物学爱好者,还有当下就在追踪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专业人士,书中的制图、信息图也可以给数据分析师、可视化分析工程师等带去灵感。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通过x,y,z坐标轴来表示,动物的位置也是如此。而随着卫星、雷达、DNA测序、红外相机、各类传感器和手机应用的出现,曾经只留在地上、空中和水里的物理痕迹,已经能通过这些设备传入计算机的硅基芯片。当野生动物研究者开始和工程师合作,人类对动物运动和去向的好奇心不再仰赖偶然事件和为数不多的人工记录数据点,而是能收集到数以十亿字节计的行为、生理和环境数据,再加以处理和分析。

    本书由地理学家詹姆斯·切希尔和设计师奥利弗·乌贝蒂合作,通过可视化数据,带领读者见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通信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如何让我们更近距离、更全面地追寻豹子、斑马、狒狒、鲨鱼、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踪,又如何通过动物传回的数据认识前所未见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保护地球。

    ◎名人推荐

    充满美感且激动人心,这是科学和图解的绝妙结合。逐页翻阅能体会到一种探究的乐趣。

    ——E. O. 威尔逊

    这本书既精美又饱含信息量,还让人很有启发。毫无疑问这本书会在野生动物和野生栖息地保护方面助我们一臂之力。

    ——珍妮·古道尔

    ◎媒体推荐

    《动物去哪里》通过精美的形式展现了新技术在动物迁徙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拓展了我们的认知。

    ——《科学》

    近些年来,动物运动追踪技术已经能从越来越远的地方为我们传回越来越多的细节信息……切希尔和乌贝蒂沉浸在海量的数据中,为我们提炼出50张漂亮且细致的地图,示踪了动物们游荡的轨迹。

    ——《美国国家地理》

    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创新技术能如何拓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金融时报》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侦探故事。数千年来,人们根据动物的足迹、排泄物、羽毛、破坏的植物和巢穴来追踪动物,现在有更多新技术加入了这些追踪之旅。你需要打开本书,看看有哪些技术分别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做到。

    ——《新科学人》

  •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作者:陈正祥

    ◎华文世界被遗忘的地理学泰斗,中国学术界数据可视化的先驱,英制大学首位中国籍讲座教授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会长卡尔·特罗尔盛赞其为“中国地理学界第一人”,并推崇其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冯·洪堡”

    ◎纵览地理景观,穿越浩瀚历史,探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名家推荐:

    很可惜的是,即使是中国历史的研究者,听过陈正祥名字的都很少,能够深入运用他的研究成果的当然就更少了。这是被忽略、被遗忘的宝藏,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能珍惜,还能将之吸收并融入我们的中国历史知识系统中。

    ——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中国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先驱人物,是地理学家陈正祥。陈正祥在国际地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陈正祥认为,“有些长篇大论说不清楚的现象,用地图来表示却可一目了然”,这些思想,正是数据可视化的目的和精髓。直到今天,他的不少作品还被世界各国的专家视为精品,被称为数据可视化的经典之作。

    ——涂子沛《数据之巅》

  • 凉山纪

    作者:何万敏

    这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笔记,也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身为凉山人的作者多年间不断深入彝族聚居区,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了凉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风俗,从西昌到金沙江,从毕摩文化到彝人之歌,作者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还原和呈现了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完整风貌,弥补了公众对凉山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认知的空白,更让我们透过这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加深对广袤中国大地的了解。

    ★ 终于有了一本凉山人书写凉山的绝佳读本,揭开了大凉山的神秘面纱

    四川的地理地貌几乎算得上是一个微缩型的中国地貌,川西是高原藏区,川东则是湿热南方。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总给人一种遥远和蛮荒的感觉,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其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遍布街巷的彝族古文字,何万敏笔下的《凉山纪》便为我们呈现了关于凉山的一切。

    ★ 不止是凉山的地理风貌,更是关于凉山人的故事

    作者以地理作为时空坐标,以具体的人和事来勾画世居族群的历史面貌,他的足迹与历史之道合辙、合股而绞缠,由此托举起扎实、丰满、感人、绵延的叙事。在本书中,他用“历史微观写作”的方式把这方土地跟生活在那里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联系了起来,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也从一个个寻访者口中的讲述,了解在大山里的他们,作为个体普通却不平凡的生命“踪迹”。

    ★ 透过凉山这个切面,看到从绝对贫困到全民脱贫的中国故事

    只有走进基层的田间地头、大山深处,才能加深对广袤中国大地的了解,作者在书中真实记叙了大凉山这些年来悄然发生的变化:甘洛县挖曲村第一书记杨海军等人探访“鬼山”,探讨开发旅游的可能性;美姑县板诺洛村党支部书记阿侯娘娘带领村民脱贫摘帽的轶事;冕宁县锦屏镇农民王仕明盖新房算的流水账;以及为了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历史性地解决,奋战在凉山各处的基层干部与村民们的日常……

    ★ 讲述了包括吉克隽逸、莫西子诗在内的彝族音乐人的故事

    当年参加《中国好声音》的吉克隽逸,以一个纯朴彝族姑娘的形象走进大众视野,谁也没想到,这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彝族姑娘,竟能在日后成长为极具国际范的女歌手……在流行歌曲同质化倾向明显的潮流中,彝族音乐人的创作辨识度极高,他们音乐的灵性和天赋,流动着只有山歌才有的纯朴的优美。作者在书中讲述包括“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吉克隽逸、莫西子诗的音乐故事,今天,许许多多的彝族音乐人都正以他们的音乐创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凉山、认识彝族文化。

  • 被抹去的历史

    作者:[巴拿马] 玛丽萨·拉索

    ★编辑推荐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虚构的叙事和修辞之上,通过抹杀其他地区的现代性,将世界分裂为文明发达的西方与不开化的非西方两个对立阵营,进而建构自身高级文明地位,对“落后国家”进行“合法”的殖民。

    这就是发生在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内容简介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媒体推荐

    《被抹去的历史》对工业化和城市变革的传统叙述提出了挑战,这些叙述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以及为现代性做出基础性贡献的人们。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勃罗·皮卡托(Pablo Piccato)

    本书以娴熟的技巧戳穿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即如何将一个共同的现代性世界划分成两个想象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向上、遵纪守法、技术先进的美式运河区,另一边是暴力、原始、落后的热带“香蕉共和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豪尔赫·卡伊扎雷斯-埃斯格拉(Jorge Canizares-Esguerra)

    这本书不仅仅是美国如何将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换成热带蛮荒丛林的历史,还揭示了西方话语如何抹杀巴拿马的文明和现代性,以及这种抹杀对这一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长期政治影响……读者应该借此重新评估巴拿马和它的历史了。

    ——《选择》(Choice)杂志

  • 长江文明

    作者:冯天瑜 / 马志亮 / 丁援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本书提纲契领、面面俱到,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权威,是史学名家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本书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指导性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数千年,长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华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英杰,形成了推动中华大地不断更新发展,塑造我们共同的民族品格与家国记忆的强大文化力量。在长江文明这一统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记忆与遗存将更成体系,唤起对长江流域历史与将来的更多关注。

  • 深时之旅

    作者:[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 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 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 浪漫地理学

    作者:[美]段义孚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潜力。

    过分注重细节的地理学需要与浪漫且先验性的洞察力为伴——无论是像威廉•华兹华斯所说的“仿若那寄寓于落日灿烂余晖之中的、渗入万物魂灵的虚无缥缈”,还是如爱因斯坦说的“宇宙的音乐”。

    ——段义孚

  • 季风吹拂的土地

    作者:[英] 迈克尔•⽡提裘提斯(Michael Vatikiotis)

    说起东南亚,你会想到什么?

    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酒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

    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先后担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调解冲突的中间人,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基于其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的三种身份,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辅以细腻动人的个人经验,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深度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

    一本野心勃勃而又时机刚好的书。——《经济学人》

    瓦提裘提斯的见解流畅又有说服力,他的写作弥漫着对东南亚和东南亚人的深度观察和喜爱。——《文学评论》

    瓦提裘提斯提供了对东南亚政治、人性和冲突的生动而深刻的导览,正是它们塑造了如今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众多国家。——《金融时报》

    瓦提裘提斯为这片迷人的地区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图解,既带有学生般的好奇与求知,又具备新闻记者执着于解释现实的质疑与勤勉,以及冲突调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南华早报》

    迷人的、多层次的东南亚肖像,充斥着各色人物、洞见和趣闻。《季风吹拂的土地》有丰满的层次和具体而微的内容,只有像迈克尔•瓦提裘提斯一样对该地区有实际体验和长期观察的学者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吴丹敏,《大河迷失的脚步》作者

  • 横跨欧洲的快车

    作者:[英] 欧文•哈瑟利 (Owen Hatherley)

    【不仅是一趟建筑和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 调合了建筑、政治、历史和文明,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

    ※ 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解读欧洲历史的复杂性

    ※ 《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媒体推荐】

    哈瑟利的书写改变了我们认识城市的方式。

    —— 《独立报》, “了解欧洲政治的八个最佳读本”

    ·

    对“欧洲城市”严厉、生动且及时的审视,当代谈论文化与建筑最引人入胜的声音之一。

    ——欧文•琼斯,英国报纸专栏作家、政治评论家及记者

    ·

    我读过的讲述欧洲最好的作品,调合了历史、建筑及当代政治,由欧文•哈瑟利那混合了批判主义、博学及人道主义的笔触写下,极具标志性。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安娜•敏顿,英国作家、记者、学者

    ·

    哈瑟利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建筑、历史和政治知识储备加上文学天赋,他完美地继承了已故建筑评论大师伊昂•奈恩的才华。

    —— 《文学评论》

    ·

    凝练优美的报道……好比建筑的传世之作。

    —— 《卫报》

    ·

    【编辑推荐】

    建筑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又是如何体现观念与思想变迁的?一座典型“欧洲”城市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定义了“欧洲”?带着这些问题,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出发了。

    ·

    本书书名 “横跨欧洲的快车”源自德国乐团“发电站”于1970年发行的一张专辑名,共25章,每章描写一座欧洲城市或一组城市群,但并不包括伦敦、巴黎、罗马等人们熟悉的欧洲。作者以建筑为核心,调合了政治、历史与文明,在英国公投脱欧后,开始重新审视何谓“欧洲”。

    ·

    这不仅是一趟建筑与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里,欧洲的城市景观为全世界所青睐。高速列车在开放的边界之间穿梭,连接着多元的空间,串联了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秩序和趣味。这里有发电站乐团的历史城市乌托邦、超现代主义的音乐厅、充满想象力的公共空间,以及平等主义的未来派住宅。

    ·

    欧文•哈瑟利作为英国最著名、最具话题性的建筑评论家之一,将在本书中出发探索整片大陆上的欧洲城市,不仅去领略它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还试图弄清楚欧陆与盎格鲁-撒克逊规范下的城市格局——美国、爱尔兰、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呈现的规划简单,即以汽车为中心和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建筑空间——究竟有何不同。

    ·

    在定义欧洲城市美学的过程中,哈瑟利意外发现了这样一片大陆:其分裂既在欧盟之内、又在欧盟之外。

    ·

  • 性別、認同與地方

    作者: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 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陆大道 编

    草原广袤之豪迈,平原坦荡之无殇,雄关兵役之险要,水乡温秀之灵慧,夫子传承之礼仪,徽商经营之富贾;京津的古韵,外滩的时尚,西子湖的纤巧,黄海的浪涛……如果说华北是黄钟大吕的唐诗,那华东就是婉约柔媚的花间词。
  • Romantic Geography

    作者:Yi-Fu Tuan

    Geography is useful, indeed necessary, to survival. Everyone must know where to find food, water, and a place of rest, and, in the modern world, all must make an effort to make the Earth—our home—habitable. But much present-day geography lacks drama, with its maps and statistics, descriptions and analysis, but no acts of chivalry, no sense of quest. Not long ago, however, geography was romantic. Heroic explorers ventured to forbidding environments—oceans, mountains, forests, caves, deserts, polar ice caps—to test their power of endurance for reasons they couldn't fully articulate. Why climb Everest? "Because it is there." Yi-Fu Tuan has established a global reputation for deepening the field of geography by examining its moral, universal, philosophical, and poetic potentials and implications. In his twenty-second book, Romantic Geography, he continues to engage the wide-ranging ideas that have made him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geographers of our time. In this elegant meditation, he considers the human tendency—stronger in some cultures than in others—to veer away from the middle ground of common sense to embrace the polarized values of light and darkness, high and low, chaos and form, mind and body. In so doing, venturesome humans can find salvation in geographies that cater not so much to survival needs (or even to good, comfortable living) as to the passionate and romantic aspirations of their nature. Romantic Geography is thus a paean to the human spirit, which can lift us to the heights but also plunge us into the abyss.
  • 培田

    作者:郑振满

    培田是福建省西部山区的一个客家古村落。本世纪初,培田独特的山光水色、文物历史与民俗风情进入了一些中外学者的视野,培田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成为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标本。对于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言,这是一件幸事。在时代变迁的加速器里,人类的古老历史已被渐渐撕裂,成为一个又一个远去的、破碎的、残缺的梦。也许,培田的建筑、培田的文献、培田的民俗风情,可以帮助我们追溯久远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记忆,重温一段古老的岁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培田,在文献、文物与民俗的对话中,开始我们的考古之旅吧。
  • 走遍美国-全球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图说天下

    作者: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编委会

    《全球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走遍美国》内容为:这是一系列让你用眼睛去旅行的书。从遥远的上古传说,到一次次深刻而亲切的回忆,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过去到今天,浩如烟海的岁月里,多少地球与人类的奇迹被雕琢,被创造……以灵动的文字勾勒中国人的山水长卷,以焕彩的图片讲述东西方的地理传奇。《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最新作品,匠心独具的风光选美,热情洋溢的异国之旅,放纵自我的心灵远足……打破传统、全新演绎国家地理最鲜活灵动的一面,将地球与人类前所未有的顶级美景一一呈现。世界的极致之美在这里汇聚,碰撞出一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
  • 环球国家地理图鉴

    作者:陆大道

    当夕阳和晚风送走一日的喧嚣,万花筒般的世界暂时停止了旋转,在忙碌中埋头一整天的你,是否也曾隐约地感到,世界应该不只是身边的世界?或许出于潜意识中对远方世界的渴望,或许出于天性难泯的好奇,人类总喜欢踮起脚潦,去眺望地平线以外的地方。 喜马拉雅之巅,圣洁的雪山女神遗世而独立,接受着山下传承万代的虔诚子孙顶礼膜拜;地中海岩,圆月人帕特农神庙顶上升起,清冷的光辉海岩,圆月从帕特农神庙顶上升起,清冷的光辉洒遍人类搭建过永恒神话的圣土;生生不息的原始法则在这里以生命为鼓而搏动;加勒比海滩一,手烈日去拥抱天际,远远的阳光和微微的涛声,忽然都近在咫尺…… 世界无穷大,我们的想象力也没有极限,不同的角度去看,阳光就有不同的颜色,不一样的心灵去感悟,世界就有不一样的声音。然而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地方却在于,它并不只是我们的想象,而是真实地存在着。即使有些近在咫尺,有些却遥不可及。 正是这份真实,激发了平凡的人们对于远方世界的笃定和渴望,也总挥不去一丝无能为力的怅然。基于同样对于美好世界的渴望,基于久已萌发在心中的感怀,我们制作了这部《环球国家地理图鉴》,以期描绘出一个广大世界的精致缩影。生动质朴的行文,足迹踏遍七大洲每一个神奇的国度,时刻伴随着彩色实景图片,每一幅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精美作品。地球之美,人类之美,自然之美,文明之美,等待我们去感悟。希望每一位捧起这本书的朋友,能藉此实现我们的初衷,一起去感受那些原本远在天边的真实与美丽,忽然间都触手可及。
  •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百科系列:探险

    作者:罗伯特·克兰西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百科系列:探险》由多位知名专家合力撰写,以精巧的构思还原人类惊心动魄的探险史。从赤道到南北极,从深海到太空,全景展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子民的生活方式与独特风情,以及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动人勇气。 “这既是一部有关决断意志、英雄主义和逆境生存的动人故事,也讲述了文明邂逅带来的利益与灾难。这部传奇由众多杰出的男人与女人所造就,他们的惊人成就与冒险精神,迄今仍鼓舞着我们当中的许多人追慕效仿。” ——本书前言
  • 北美洲

    作者:[意]弗朗西斯科·彼德蒂

    一块年轻的“新大陆”—— 大航海时代哥伦布踏足的神秘土地, 欧洲殖民者惊喜发现的丰饶世界, 如今,这里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血液。 它的名字是北美洲。 一片古老的自然天堂—— 北极圈内延伸着广袤的绿色苔原, 大西部的红色羚羊谷上演着晨晖交错的光影传奇, 野牛奔腾的大草原倚靠着落基山的皑皑雪峰, 大自然的手造就了它的壮美与雄奇。 中国国家地理“美丽的地球”系列——《北美洲》 邀请世界顶级摄影师记录北美洲43处自然奇景 精心挑选400余张绝美照片 带您驰骋于辽阔的北美大陆
  • 自然之美

    作者:《图说天下·透过镜头系列》编委会 编

    《自然之美》主要内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的是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包蕴万千、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时,会发现美丽就在我们身边。世外桃源般的香格里拉,人间的梦幻天堂,被多少人引为终老之地;古朴沧桑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造化之笔造就的粗犷与壮观,让人以为站到了地球的边缘;欧洲最后的净土。圣诞老人的故乡——拉普兰的皑皑白雪、驯鹿雪橇,带你进入童话世界;远方的安赫尔瀑布,九天之水倾泻而下,涤荡心胸,让你无比震撼……人类在时间长河中是何等的渺小,历史在自然面前变得寂静无声。 真正的天堂就是生活在美的自然中间,于是我们去美洲,让飞泻的雷霆之水涤荡坠入凡尘的心灵;于是我们去非洲,让那种原始的未被任何人类行为干涉过的粗犷打动灵魂;于是我们去大洋洲,让心灵因与世无争而纯洁美丽。 徜徉于自然之中,得失之心、凡尘俗事俱烟消云散,透过炫目的光圈,都化作浓浓淡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