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秦汉史

  • 王莽

    作者:(日) 东晋次

    “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白帝社)

    日本三重大学名誉教授东 晋次

    潜心十年穷究可考史料

    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的新莽缔造者

    ---------------------------------------

    【编辑推荐】

    王莽如何一步步从“师友归仁”走到“中外愤怨”?

    称帝既“亦天时,非人力之致”为何又成“非命之运”?

    坚定儒家圣世理想的人为何会“毒流诸夏”“害遍生民”?

    执迷“制礼作乐”的新莽与“儒教国教化”有何历史关系?

    本书将以“圣”为解读王莽的关键字

    全面、细致追溯其矛盾冲突、波折起伏的生平

    寻隐出更为丰满和立体的王莽“形象”

    力求还原一个儒家理想信徒的真实一生

    -----------------------------------------

    【出版社推荐】

    “王莽,一个终结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的人物。新朝被东汉王朝赋予负面意义,王莽其人也被贴上恶人的标签,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究竟,王莽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篡位者?本书将以“圣”为关键字,通过细致地追溯王莽的生平,还原一个在两汉之交如同儒家理念化身一般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为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

    ——白帝社

    -----------------------------------------

    【内容简介】

    《王莽:儒家理想的信徒》为“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白帝社)。

    王莽,一个终结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的人物,然而新朝被东汉王朝赋予负面意义,王莽其人也被贴上恶人的标签,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究竟,王莽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篡位者?

    日本三重大学名誉教授东晋次先生,源于对王莽这一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强烈好奇心,潜心十年穷究与王莽相关的可考史料,深入论证、综合分析了王莽的性格形成之环境因素、仕途升迁之家族因素、言行交际之教育因素、制礼作乐之理想因素等内容,力求寻隐出一个更为丰满和立体的王莽“形象”。

    本书将以“圣”为解读王莽的关键字,通过细致、全面地梳理王莽矛盾冲突、波折起伏的生平,还原一个在两汉之交、如同儒家理念化身一般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作者:缪哲

    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 西汉经学源流

    作者:王葆玹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基,也是传统学术的筋骨和底色。西汉是经学的肇始时期,西汉经学对于后代学术思想有着重要影响。本书即为研究西汉经学的学术专著。作者王葆玹先生兼用考据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西汉经学的来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变过程,就西汉礼学、春秋学和易学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见解。由秦、汉的社会变革、学术政策,乃至西汉后期的宗教改革,都说明经学在当时的地位与内涵。氏著对经学的文献,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间的争论,都有新证及新见,是一部难得、严谨的学术著作。

  • 汉瓦

    作者:刘三解

    知名学者葛承雍、李鸿宾、张帆、蒙曼等联袂推荐!

    作者刘三解以一贯的严谨,爬梳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以刘邦的原生家庭切入,深度解析刘邦如何彻底埋葬周秦血统贵族主导的社会,代之以刘氏“家天下”的“新贵”。

    《秦砖:大秦帝国兴衰启示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勾勒周秦之变后秦制的完整架 构;而《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则以历史人物为线索,聚焦刘邦、项羽、吕雉、项梁、韩信、魏豹、曹参等人,侧重秦制因何而变,如何变为汉制的描写。

    翻开目录,随着作者的文字进入西汉初年的历史情境:“一张汉初军功表,半本历史密码簿”;“吕氏家族到底是不是被刻意遗忘的‘创业合伙人’? ”;“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 ”;“为什么项羽选对了所有答案,还是失败了?”

    ———————————————————————————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汉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

    ※ 学者推荐

    两千多年来,秦汉之际的波诡云谲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文明认知。从秦人到汉人并不是种族的变化,也不是不同信仰的改变,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王侯将相、秦吏楚将、客卿术士、同乡平民,都以不同的江湖经历,构建着中华文化形成时期的统治秩序。《汉瓦》作者没有被传统解释和演绎所束缚,而是建筑出自成一系的历史殿宇。

    ——葛承雍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毫无疑问,本书颠覆了我们的诸多印象。坦白地讲,作者并没有全然说服我,但这也正是阅读的最大乐趣——我在内心深处和作者不断争辩,并且因此翻阅起其他相关的资料和著作来。事实上,历史正是因为千秋万代的持续审视而不断丰富,并且不断溢出它的边界,让文学的讲述、史学的探究与哲学的思辨各取所需,从不同的角度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心灵。而这,也正是我们对《汉瓦》的期待。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楚汉相争引发的西汉建国,因有司马迁脍炙人口的描述而家喻户晓;又以班固的编纂纳入正史而世代相传。作为一统王朝初始奠基、中国政治体统因而塑形的学术研究之长盛不衰,自不在话下;而那波折激荡折射出的人生历练, 尤其这种历练蕴示的生命意涵,才是秦汉之交乃至刘邦王朝的兴衰嬗替成为口耳相传的“谈资”至今畅而不衰的因缘。尊重史事的严肃并以通达的奉献,这部《汉瓦》承《秦砖》之后再次推向书界,以舒朗上口的笔调于非以为业的读者而言,是否是一个获取历史“本真”的最佳选项?这全凭阅读之后的感觉了。

    ——李鸿宾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钩稽史料中的残缺信息,对于秦末汉初历史提出了不少新颖有趣的见解。这充分说明, 看似题无剩义的领域,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

    ——张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史记》与《汉书》

    作者:[日]大木康

    人们常感叹,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就从《史记》与《汉书》说起。作为“正史”的头两部,二者性格迥异,却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于贵族社会对骈文的爱好,《汉书》获得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从中唐以后,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更加受到青睐。从这个角度讲,《史记》和《汉书》可谓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 祥瑞

    作者:张向荣

    ★上追尧舜,禅让称帝,王莽究竟是民选的圣主,还是篡汉的罪人?

    ★新锐文史作家、网红书评人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

    ★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

    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

    ~~~~~~~~~~~~~~~~~~~~~~~~~~~~~~~~~~~~~~~~~~~~~~~~~~~~~~~~~~~~~~

    ★传统史学把新莽贬入闰位,把古典末期的这个重要瞬间涂抹得怪诞荒唐。张向荣以深描细察的写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转折时代。

    ——罗新

    ★写得真好,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信息量超大。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

    ——刘勃

    ★张向荣博士的《祥瑞》,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面向“受过良好教育、非专家”读者的中国题材历史书。

    ——陆大鹏

    ~~~~~~~~~~~~~~~~~~~~~~~~~~~~~~~~~~~~~~~~~~~~~~~~~~~~~~~~~~~~~~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 秦制两千年

    作者:谌旭彬

    百代都行秦政制。——毛泽东

    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犹秦制也。——梁启超

    中国社会自周朝之后就长期实行秦制。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此一政治传统延续了大约有两千年之久,期间各路势力永远在为皇帝宝座而展开厮杀。——清华大学教授 秦晖

    自秦朝至清末,从政治层面讲,中国历史基本上就是一段秦制不断强化的历史。——历史学者、作家 张宏杰

    ————————————

    沿袭两千年外儒内法,成就数百位帝王霸业。

    拆穿封建帝王只做不说的权力规则,解答秦制在古代中国长久存在的根源。

    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新品种食物在引进,工艺技术在増多,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

    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构造出了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秉持秦制的统治者们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这也是两千年秦制帝国的常态。

    ——————————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了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外儒内法”,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掲开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

    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两千年来秦制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

    自媒体写作超级大V 王五四 首次公开推荐的书!

    学者余世存、胡赳赳、刘勃联袂推荐!

    百万粉丝公号“腾讯·短史记”主编谌旭彬重磅新作!

    记录两千年来的盛世真相!

  • 西汉经学与政治

    作者:杨向奎

  • 秦汉编户民问题研究

    作者:刘敏

    《秦汉编户民问题研究:以与吏民、爵制、皇权关系为重点》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研究秦汉时期作为社会下层的编户民,及其与吏民、皇权、封爵制度的关系。这些问题虽被学界关注,但歧义颇多,尤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更显薄弱。《秦汉编户民问题研究:以与吏民、爵制、皇权关系为重点》在传统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新史料,从制度史、社会史、思想史等角度重新研究秦汉时期的编户民,得出了立论有据的一些新观点。
  • 秦汉史

    作者:马孟龙

  • 经纬成文

    作者:徐兴无

    本书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兴无教授十多年来的论文结集,共十二篇,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先秦至两汉经学文献的思想史考察;一是汉代经学的学术制度考察。总体关注了汉代经学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又以“究天人之际”为学术目标,对身体与自然的问题有独到阐发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衍生的学术问题、制度问题。
  • 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

    作者:雷戈

    本书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主义与王权主义做了政治形态性区别,并对皇权主义在后战国时代的发生过程进行了分析,方法上采用历史、制度、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观点上提出并论证了“天高皇帝远”的命题。
  • 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

    作者:郜積意

    《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讨论三卷本《京氏易传》之例。今三卷本《京氏易传》的卦序是八官卦,其内容包括二十八宿人卦、月日人卦、五行人卦等,是前汉《易》学史的重要著作。民国徐昂《京氏易传笺》及今人卢央《京房评传》等对《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有专门讨论,但仍有不少问题尚待修正。如在月日入卦上,《京传》以建候积算为表征。建始之例,据问而成,故《京傅》原文“建起戊寅至癸未”当误,坎卦应“建起癸未至戊子”。徐昂、卢央等皆未指出,甚至依此起例,立论有误。又因《汉书·京房传》所载京房上封事,其说合乎六日七分说,而六日七分的卦序与八官卦序不同,故进而讨论二者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历术上,提及六日七分与《太初历》的日法八十一分不同。
  • 星空与帝国

    作者:章启群

    作者以为秦汉之际之所以“大一统”观念及儒学占据国家政治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与中国古来有之的占星学密不可分。作者试图超越现存既有的解释框架,将占星学作为关键字来重新勾勒秦汉之际的思想剧变,以求引起学界对秦汉思想、学术、政治、科学甚至历史学已有版图的重新审视。作者先后考察了中国秦汉之际的重要的文献作品,仔细梳理这些作品与占星学之间的往来共鸣,通过详实的史料证明占星学对秦汉思想影响之甚,创造性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审视中国思想史变迁的新角度。在这个尚不成熟的研究领域,本书作者的工作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如果后来者能够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审慎前行,我们未尝不能看见一场思想史领域内的研究范式的变迁。
  • 楚亡

    作者:李開元

    『秦.楚.漢三部曲』完結篇 司馬遷不能說的秘密、史記漢書背後一刀未剪的幕後花絮 連蘇東坡與王世貞都忍不住腦補的精彩劇情~~ 繼《秦崩》與《秦謎》,「歷史福爾摩斯」李開元再次挑戰司馬遷, 發掘《史記》不曾說出的真相! 項羽的性格,如何成就他西楚霸王的形象, 又一步步將他推向悲劇英雄的舞台? 在充滿投機者的亂世中,是什麼機運,讓韓信鋒芒畢露? 韓信拒絕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對他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軌跡有什麼影響? 劉邦又如何能同時背負著識人明主與寡恩疑忌的形象? 所有改變歷史命運的高度,都是無數零碎抉擇的堆疊。 但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深埋在殘缺不全的史料下,等待被發掘。 秦朝末年,先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項羽、劉邦逐鹿中原。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暗渡陳倉、鴻門宴、十面埋伏、烏江自刎,項羽、韓信及楚漢之爭一直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司馬遷的《史記》為千百年來的後人,塑造了項羽及韓信的形象,但許多情節僅寥寥數語,不足以再現真實場景。陳勝、吳廣為何選擇以項羽的祖父項燕及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為號召?侯生如何說服項羽接受劉邦的議和?韓信是如何借助古漢水之水勢由漢中反攻關中?項羽又如何自城陽穿越魯中山地奇襲彭城?隨和策反英布、陳平收買項伯、酈食其勸降齊國種種外交謀略是如何完成?項羽如何失去人心,為秦人及楚人背棄?又是誰在烏江河畔目睹了項羽最後的身影? 李開元從不同的角度,謹慎地由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入手,加上合理的推論及想像,抽絲剝繭地找出散佚的歷史片段,推理出楚漢相爭的豐富細節。他既像一個細心為老膠卷復原上色的繪師,讓這些已如傳說般的蒼白史實,再次展現立體且真實的面貌,更像一個親自探訪歷史現場的偵探,帶我們穿過層層迷霧,看清歷史的真相,重新認識時代的轉捩點。
  • 汉代社会结构

    作者:瞿同祖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作者对汉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学术最佳成就的一个主要范例”。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汉代的家族、婚姻、妇女地位、社会阶级以及豪族等问题的专门分析和讨论。第二部分是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有关资料的汇编。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 禅让、世袭及革命

    作者:许景昭

    本书稿尝试以诸子百家的视域作切入点,结合政局发展、政治制度、社会变迁及学术传播等不同方面来分析春秋战国至西汉中期的君权传承思想之形成、发展及实践过程,并展现有关思想在社会与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探讨汉代以后的君权传承模式是怎样被塑造定型的。
  •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作者:王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