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国名著

  • Dead Wake

    作者:Erik Larson

    On May 1, 1915, with WWI entering its tenth month, a luxury ocean liner as richly appointed as an English country house sailed out of New York, bound for Liverpool, carrying a record number of children and infants. The passengers were surprisingly at ease, even though Germany had declared the seas around Britain to be a war zone. For months, German U-boats had brought terror to the North Atlantic. But the Lusitania was one of the era’s great transatlantic “Greyhounds”—the fastest liner then in service—and her captain, William Thomas Turner, placed tremendous faith in the gentlemanly strictures of warfare that for a century had kept civilian ships safe from attack. Germany, however, was determined to change the rules of the game, and Walther Schwieger, the captain of Unterseeboot-20, was happy to oblige. Meanwhile, an ultra-secret British intelligence unit tracked Schwieger’s U-boat, but told no one. As U-20 and the Lusitania made their way toward Liverpool, an array of forces both grand and achingly small—hubris, a chance fog, a closely guarded secret, and more—all converged to produce one of the great disasters of history. It is a story that many of us think we know but don’t, and Erik Larson tells it thrillingly, switching between hunter and hunted while painting a larger portrait of America at the height of the Progressive Era. Full of glamour and suspense, Dead Wake brings to life a cast of evocative characters, from famed Boston bookseller Charles Lauriat to pioneering female architect Theodate Pope to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a man lost to grief, dreading the widening war but also captivated by the prospect of new love. Gripping and important, Dead Wake captures the sheer drama and emotional power of a disaster whose intimate details and true meaning have long been obscured by history.
  • 罗马帝国衰亡史

    作者:吉朋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沈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隸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 羊脂球

    作者:(法)莫泊桑

  • 嘉莉妹妹

    作者:德莱塞

    这部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赫斯渥在纽约的毁灭;他从一个稳健而自信的酒店经理,急剧而惊人地变成一个可怜而全然可鄙的畸零人。当威廉·海涅曼在英国出版《嘉莉妹妹》的时候,他认为这小说主要是讲赫斯渥的故事,竟把赫斯渥出场前的开头的两百页删削成八十四页。然而,当弗兰克·道布尔戴无可奈何地于一九OO年出版这部小说、要将书名改为《肉与灵》时,德莱塞却坚持要保留原来的书名,这是正确的。德莱塞认为嘉莉不仅是赫斯渥惊人的毁灭的催化剂,而且也是人们生活中的最深刻的力量,他很自然地认为女人是具有这一作用的。对于这个始终精神上异化而思想激进的德莱塞,嘉莉代表着变革和性革命的需要。同时,他把她当作一个深思熟虑的感知的中心。
  • 咆哮营的幸运儿

    作者:(美)布赖特·哈特

    本书为哈特的代表作《咆哮营的幸运儿》。书中讲述了:一群亡命之徒,平时赌博、酗酒、打架斗殴,但一个孩子的降临——切罗基人萨尔的儿子,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萨尔难产后死去,营地里的男人们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粗俗的淘金者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限的仁爱,为孩子取名为“幸运儿”。的确,这个名字也为营地带来了好运。财富、善良、公正、道德礼貌,这一切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回到了咆哮营地人们的身边,他们经受了一次灵魂上的洗礼,而为了捍卫这些人间最宝贵的东西,粗犷的男人们甚至献出了生命。表面上看来,他们都是赌徒、强盗一类毫无顾及的人,但其实跟平常人没有分别,“最凶的人神态最温和;最强壮的人右手只有三根手指;最棒的枪手也只有一只眼睛”这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物,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The Wizard of Oz

    作者:L. Frank Baum

    When a huge cyclone transports the orphan Dorothy and her little dog Toto from Kansas to the Land of Oz, she fears that she will never see Aunt Em and Uncle Henry ever again.But she meets the Munchkins, and they tell her to follow the Yellow Brick Road to the Emerald City where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will grant any wish. On the way, she meets the brainless Scarecrow, the Tin Woodman and the Cowardly Lion. The four friends set off to seek their heart's desires, and in a series of action-packed adventures they encounter a deadly poppy field, fierce animals, flying monkeys, a wicked witch, a good witch, and the Mighty Oz himself.
  • 悲惨世界

    作者:雨果

    《理想藏书-悲惨世界》内容简介:19世纪的巴黎,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获释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他化名马德兰,决心重新做人,10年后他成功地成为商人并当上市长。他收养了苦命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赛特,视她为掌上明珠。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一珂赛特与共和派贵族青年马吕斯相恋,尽管冉阿让几次搬家,但深情的马吕斯最终仍找到了珂赛特。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也再次出现……最终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但当他表明身份后,马吕斯却将他拒之门外,最后得知冉阿让曾救过自己的命,马吕斯终于放下偏见,与珂赛特一起回到冉阿让身边,但冉阿让已不久于人世。
  • 海狼

    作者:杰克·伦敦

    本书是杰克·伦敦的长篇名著之一。小数描写了在一艘名为“幽灵号” 的以捕猎海豹为生的帆船上发生的一场动人心弦的搏斗和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狼”不仅是船长莱森的名字,对作者而言,也是超人的代名词,作者通过作品带领读者进入豪放粗犷荒野,体验蛮荒生活的冷酷无情,感受人民生凶残的黑暗面和原始生命的光辉;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瞥端,表现了对劳动人员顽强意志的歌颂和苦难生活的同情。
  •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册)

    作者:(俄)列.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她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年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而坠入情网。她弃家出走,依伏伦斯基而生。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勇反抗,然而好景不长,终于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出现裂隙,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
  • 一千零一夜(分夜全譯本)

    作者: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的一部文學名著,也是阿拉伯人民貢獻給世界文苑的一株閃爍著異彩的奇葩。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男女老幼幾乎無人不曉。它匯集了古代近東、中亞和其他地區諸民族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詭譎怪異,神幻莫測,優美動人,扣人心弦,煥發出經久不衰的魅力。它被譽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一千零一夜》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它是歷代阿拉伯說書藝人反覆加工創作的結果。成書時間長達八、九個世紀。它的產生、發展、定型經歷了阿拉伯社會的不同發展時期,深植根於阿拉伯土壤。因此,其故事不論何種類型,都具有濃重的阿拉伯和伊斯蘭色彩。 《一千零一夜》故事開始,講古代一位暴君因王后與人私通,胸中憤恨,便每夜娶一女子,翌晨即殺死,以此報復。宰相女兒莎赫札德為拯救無辜姊妹,毅然前往王宮,每夜講故事吸引國王,共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使國王感悟。全書大小故事約二百多個。每夜可包含數個小故事,每個大故事也可包含若干夜。 《一千零一夜》的時空範圍極其廣泛。它的故事時而發生在阿拉伯,時而發生在波斯、印度、中國,時而又發生在非洲、歐洲。當有精魔、神怪出現時,地區間的距離可以飛行好幾個月,天空、陸地、海洋任憑主人公馳騁。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種類繁多,色彩斑斕。出場人物除各種神魔精靈外,幾乎涉及到社會上各個階層和各種職業,諸如帝王將相、王子公主、商賈漁夫、裁縫僧人、販夫走卒、工匠藝人、奴隸婢女……無所不有。多數故事具有神幻色彩。精魔飛翔於九天萬里之上,飛毯馳騁在山壑林莽之間,神燈神戒指中迸發出無所不能的巨怪,陸地居民遨遊在神奇的海底世界,波譎雲詭,瞬息萬變,一幅幅令人目不暇給的瑰麗畫面映入眼簾。神話,在這裡成了表現社會生活的某種特殊藝術手段。透過蒙在故事中神幻莫測的外衣,可以窺見古代阿拉伯社會生活的種種場景,特別是廣大人群在其中寄託的美好思想感情、願望和追求。 《一千零一夜》吸引我們的,似乎首先是它那絢麗多姿、變幻莫測的神奇情節,但這些只是它的外表和形式。能真正打動讀者的,是它所蘊含的美好的內容,而這正是它永不磨滅的精神價值所在。沒有美好的內容和精神價值,再神奇斑斕的形式,其藝術魅力也是不能持久的。 它表現了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在大眾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中,大量故事是通過男愛情、家庭幸福、生存溫飽來表現的。主人公們為了追求忠貞的愛,備受磨難,始終矢志不渝,直到幸福結合。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王子公主,他們對美好愛情的熱烈嚮往和執著追求,始終是被讚揚歌頌的。不少主人公不甘於既定秩序和現存命運,更不向惡勢力屈服,為爭取美好生活進行著不屈不撓的奮鬥。這是貫穿《一千零一夜》多數故事的主線。 它表現了對美與善的褒揚,對醜與惡的擯斥。在存在強大惡勢力的社會中,大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並非那麼容易實現。主人公們必須克服橫亙在他們面前的種種醜惡勢力。無論是現實的較量,還是借助神力的較量,最終美與善必然戰勝醜與惡。對人世間種種醜惡現象,諸如背叛、不忠、通姦、暴虐、強凌弱等,有時透過因果報應、懲惡揚善,使善和美得到張揚。 它表現了大眾的智慧和勇敢。這種智慧和勇敢,產生於他們長時期與人、與惡勢力、與自然的抗爭。憑藉智慧和勇敢,他們戰勝了比自己強十倍、百倍的來自統治者的暴虐、來自可怖的妖魔、來自險惡的社會環境、來自大自然的恐怖挑戰。有時,人民為了擺脫貧窮和困境,不得不施行騙術去欺騙統治者和他們的主人。還有的低賤僕人嘲弄老爺太太。這些故事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在讀者捧腹的同時,還能引起人們對社會不公的某種思考。 它表現了人的探奇冒險、求索未知世界的精神。這種探奇冒險、渴求瞭解未來的精神,實質上就是人類開拓未來、掌握未來的一種精神。無論是海底、陸地的探奇冒險,還是眾多神幻物的出現,均表現了人企圖征服自然力、把握自然力的努力。人,在探奇冒險、求索未知世界中,不僅產生出豐富的想像力,例如:可以帶人飛翔的飛馬、飛毯;塗上它可以下海如履平地的油膏、草汁;可以用來觀測地下寶藏的眼藥膏;威力巨大的神燈、神戒指……,而且表現出勇敢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科學和生產力的發展,也就沒有人類的進步。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主人公們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和明天,激勵他們始終奮發、勇為、向上。也正是這種精神,引起歷代聽眾和讀者的共鳴,煥發出永恆的魅力。 《一千零一夜》中還有不少值得稱頌的內容,如對命運的抗爭、對勞動者的同情、對統治者暴虐的擯斥、對忠貞女奴的謳歌,以及對當時風俗人情和社會生活的生動描寫。但以上幾個主要方面已足以使《一千零一夜》這部民間文學作品煥發出光彩,並在世界文苑上永保其應有的精神價值。 《一千零一夜》在藝術上頗有特色,在某些方面達到了很高成就。它的故事套故事的框架結構、詩文並茂、語言大眾化,以及某些細節的精彩描寫,使它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完美的和諧和統一。而這些,正是它樸素的現實主義和奇幻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最好表現。在這裡,藝術虛構發揮到最大限度,豐富的想像在廣闊的空間自由馳騁。雖然它存在其他的不足,如宗教色彩過於濃重、對婦女存在某種偏見等,但瑕不掩瑜,作為民間文學史上一座壯麗的紀念碑,它始終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 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笛福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修订本,ISBN:9787805068213,作者:(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著;钟河译
  • 莎士比亚戏剧集(全八册)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戏剧集(共8册)》:莎士比亚,英国诗人、戏剧家。1564年4月23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其父约翰·莎士比亚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1582年同邻乡农家女安·哈瑟维结婚。1585~1592年莎士比亚经历不详,传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兵士、贵族家仆,并因偷猎乡绅T.路希爵士之鹿逃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人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杂役、演员并开始剧作生涯。1592年,剧院经理P.亨斯娄首先提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六世》上篇。同年,剧作家R.格林在其《千悔得一智》中影射莎士比亚姓氏,并引用《亨利六世》下篇台词,骂莎士比亚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可见他当时已颇有名望。1594年,他和当时名演员W.坎普、J.伯比奇同属宫内大臣剧团,同当时新贵族骚桑普顿伯爵、埃塞克斯伯爵等均有来往。他的剧团除在天鹅剧场、环球剧场演出外,也到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期间,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莎士比亚以其他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及家徽,1597年在斯特拉特福购置了房产,1599年成为环球剧场拥有1/10股份的股东。1610年莎士比亚卖出了他的股份,回乡隐居。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在22或23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其中只有16部在他生前以4开本盗印版出版。原因是因当时作家将剧本卖给剧团,剧团为垄断便不发表,被盗印的剧本则是由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故而版本多有遗漏和错误。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曾与他在国王供奉剧团(前身即宫内大臣剧团)共事的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收集莎士比亚遗作36部(其中有20部是首次付印),出版了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后人所谓第一对开本,其中的剧目不是按创作年代,而是按喜剧、历史剧和悲剧3类编排的。从18世纪后期开始学者们研究了莎剧的创作年代、分类和分期问题,但说法不一。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13世纪初英国历史外,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亨利六世》上 、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以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

    本书收辑傅译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于絮尔·弥罗埃》两部长篇,在《人间喜剧》总目中,属于“风俗研究编”的“内地生活栏”。 《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朴素精炼的杰作。老箍桶匠葛朗台靠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成为索漠城的首富。他刻薄吝啬,把金钱看得重于一切,不惜逼走因父亲破产自杀来投靠他的侄儿,折磨把自己的私蓄送给堂兄作盘缠的欧也妮,并因为反对女儿与落难公子的爱情,把袒护女儿的妻子虐待致死。他所有的乐趣都集中在积聚财物上,死时留下一份偌大的家私,却无补于女儿的命运。作品塑造了葛朗台这一典型的吝啬鬼形象
  •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Jack London)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野性的呼唤(英语原著版第2辑)》描写一只名叫巴克的大狗与群狗斗争后,逃入原始森林的故事。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经过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国南部加州一个温暖的山谷里。后被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巴克渴望并奔向了自由,这也正是作家的追求和理想的体现。 《野性的呼唤》是一部描写动物的卓越的作品,这部小说描写动物在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巨大勇气。
  • 鲁滨孙漂流记

    作者:笛福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全译本)》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三百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读者中广泛流传,历久不衰。《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全译本)》以1708年一名苏格兰水手航海遇险,最后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并且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这一真实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鲁滨逊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了整整28个年头,才有一艘英国船路过该岛,鲁滨逊得以返回故乡。
  • 卡门

    作者:(法)梅里美

    卡门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着吉卜赛血液的女郎。她活过,爱过,但这一切都源于她自由的选择,任何人也不能操控她的心,使她屈服。她先爱上了英俊的军官唐•何赛,而后又迷恋英雄般的斗牛士艾斯卡米亚,这似乎违背了女子应“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孕育出的令我们为之心惊、心动的卡门。卡门生长在自由奔放的拉丁国度里,她理所当然般使理智服从于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她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要走近她——这个神秘、多情、经典的吉卜赛女郎。 在传统中国人眼中,卡门的行为是放荡不羁的,是难以想象的。在卡门的世界里,她的一切价值准则和人生原则和中国人的观念有着那么深刻、鲜明的冲突。《卡门》以及卡门的内心吸引我们每个人去了解、探索、一窥究竟。
  • 三剑客

    作者:(法)大仲马(Alexandre D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