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普

  • 战斗吧,蝗虫博士!

    作者:[日]前野·乌鲁德·浩太郎

    和蝗虫“谈情说爱”,就是我的梦想!

    ️30+无名小博士,孤身勇闯撒哈拉

    开启与蝗虫“热恋”的日日夜夜

    日本现象级科普神作,畅销超过250000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梶田隆章 倾情推荐

    ️像《龙珠》一样热血,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一样爆笑!

    ✊哪怕努力以失败告终,也要来一场干净利落的败北。

    *****

    “想当一个被虫子喜爱的昆虫学家。”

    儿时就着迷于昆虫的浩太郎,复读考上大学,误打误撞开始了蝗虫研究,苦读多年却发现日本根本不需要蝗虫博士。前途未卜之时,遥远的非洲爆发蝗灾,他赌上自己的人生,远赴撒哈拉,决心要实现梦想、拯救非洲!

    不料,接踵而来的意外让一切陷入停滞。环境恶劣、语言不通、研究经费即将见底,甚至险些命丧沙漠……一边是梦想,一边是现实,该如何抉择?

    *****

    【编辑推荐】

    蝗虫“恋爱脑”前野·乌鲁德·浩太郎 今夏震撼来袭

    生于日本“东北”秋田,北方人偏偏要去非洲追梦;

    一心想被蝗虫啃,蝗虫看了都要大喊“变态”;

    30+没钱没势语言不通,却一头扎到撒哈拉

    ……

    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是真情流露?

    欢迎收看当代博士大型爆笑、热血追梦传奇之——

    “撒哈拉追蝗记!”

    最荒唐的梦想,最坚韧不拔的勇气

    为蝗虫赌上下半辈子,远离家乡、告别朋友,

    换来后悔、失落、焦虑、心酸苦楚的日日夜夜……

    在这里你能看到每一个追梦人都有过的悲惨又好笑的日常,

    又如何对横在梦想前面的残酷现实报以自嘲、戏谑的痛歌。

    “抬起头来向前走,

    不要让泪珠一颗颗洒在胸口。”

    在谈梦羞耻、短平快的时代,仍有人心怀梦想,拼死缠斗、绝不放弃。

    超百幅高清大图,带你一秒降临非洲

    烈日、沙漠、蝗虫、骆驼、拟步甲、蝎子、刺猬……超100幅彩色+黑白照片直击非洲现场。限量附赠封面同款海报,中二博士大战蝗虫,鹿死谁手?!

    在日狂销超过250000册,无数读者为其摇旗呐喊!

    连续获得多个大奖:2017年每日出版文化奖特别奖、2018年中央公论新书大奖、第14届丝山奖……追梦的路上,你并不孤单!

    三年后推出少儿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梶田隆章推荐,为青少年读者注入勇气和希望……

    ️著名设计师山川操刀设计,漫画式插画,热血中二,冲击力十足,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非洲大冒险吧!

    *****

    【名家推荐】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转变成毕生的事业时,这将是一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浩太郎博士,一个对蝗虫严重过敏的人,由于个人的兴趣在西非的异国他乡长期矢志不渝地研究沙漠蝗虫的生物学奥秘和防治技术,成为了一名国际知名的蝗虫斗士。他的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讨厌昆虫也没有关系!比青春小说更有趣的年轻研究者的冒险故事。没有金钱、没有恋人、没有成功的保证……作者什么都没有,但他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全身心投入,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活力。如果你最近没怎么笑,请一定要读这本书!

    ——佐贯聪美(评论家、纪伊国屋书店职员)

  • 大脑进化简史

    作者:[美] 布雷特·斯特卡

    从海绵到基因编辑,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融合多学科视角,谱写大脑进化的完整叙事

    探索影响人类命运的隐秘线索

    ◎ 编辑推荐

    ★ 在AI时代,重新认识大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现影响人类命运的“暗线”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真的会被AI取代吗?《大脑进化简史》将 人类学、动物学、博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我们大脑意义非凡的进化史,不仅包括人类大脑自生命诞生以来产生和进化的历程,还有随着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大脑可能会走向何方的推测。

    ★ 从“进化”的角度,带来关于大脑的新见解,发人深省

    诺贝尔奖得主沃森曾说:“20世纪是基因的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人类研究大脑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少有人从“进化史“的角度来理解大脑。本书作者就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独具启发性的完整叙事,将我们的关注点从大脑进化的结果拉回到过程中来,增加了我们对这个非凡器官及其1000亿个神经元如何工作的理解。

    ★ 《环球科学》资深作者写给普通人的“脑科学入门”,零基础也能看得懂

    医学博士、《环球科学》资深主笔布雷特·斯特卡用简洁、有趣的笔调,在不到300页篇幅里讲述了数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历程,以丰富的资料和清晰的逻辑,探寻饮食、工具、朋友、创造力、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类大脑塑造的轨迹,将复杂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 内容简介

    这一个关于我们伟大而复杂的大脑如何形成与进化的故事。就在十二万五千年前,人类却正处于灭绝的道路上。那时候的人们为了生存做任何能做的一切:打猎、觅食、追踪潮汐、剥牡蛎……不久之后,人类这种物种真的就从灭绝的边缘被拉了回来,并处于更稳定的发展进程中。是什么拯救了我们?是人类的大脑。

    作者将人类学、动物学、博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我们大脑精彩、伟大、意义非凡的进化史,不仅包括人类大脑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还有随着神经科学和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它可能会走向何方。

    ◎ 名人推荐

    我们建构这样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尽管“大脑能不能理解它自身”这样的哲学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们。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

    斯特卡博士的这本《大脑进化简史》,从多个层面剖析了人类大脑在漫长进化历史中如何形成的奥秘。 内容通俗易懂,让你可以轻松走入脑科学的世界!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仇子龙

    “这是一本独特的、发人深省的,回答了我们可以问的关于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

    ——Richard Wrangham,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院教授

    “关于人的大脑,这个经过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一直有很多观点。在这本有趣而内容广泛的书中,Bret Stetka尽可能地用读者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它们。”

    ——Ian Tattersall,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名誉馆长

  •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作者:[日] 伊藤亚纱

    ★ 关于“看”的颠覆之作,关于身体多元化的崭新领悟!

    人类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渐渐地,我们以为用眼睛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

    看不见的人,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他们用手阅读,用耳朵眺望,把脚当做探照灯;还能通过语言借他人之眼,用幽默态度翻转种种“不便”。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伊藤亚纱经过与视障人士的长期相处,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在那里,当视觉消失,身体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崭新可能。就好比这世界上有四只脚的椅子,也有三只脚的椅子,二者有着各自的平衡。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只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出的“完整”。

    我们已经迎来身体多元化的时代,认识他们的世界,同时意味着认识自身的更多可能。

    【编辑推荐】

    ★ 北大医学博士、知名眼科专家陶勇诚挚作序,领路阅读!

    ——“这本书的主题是帮助大众理解视障人士如何认知世界。我做了20年眼科医生,因为职业和“光·M计划”公益项目的关系,我结交了很多视障朋友。我的视障朋友们可以潜水、跑马拉松,可以自己化妆,可以做程序员、做翻译、做老师,可以从事艺术创作、做音频主播。他们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感知和理解与我们眼中不一样的世界,这种独特的体验值得我们每个明眼人尊重和学习。”

    ★ 带有温度地观察与记述视障人士的生活,打破刻板印象,倾听真实心声

    ——触觉敏锐?盲人摸象?推拿高手?无法自理?世界只有一片黑暗?必须要用眼睛,才能看?……

    ——在这之前,先听听他们说:我可摸不出这是什么玩意儿;看不见,所以没有死角;看不见之后,反而不容易摔倒了;我其实更愿意一个人住;我们盲人也有看罗丹的权利!……

    ——身体如此多才多艺,视障人士“解绑”了器官与能力,也解锁了种种令人想不到的可能性。

    ★ 那些和视障人士一起“看”过后才会明白的事,原来残疾可以这样对待!

    ——大家都有自己的做得到和做不到。看不见是一种身体特征,不是能力不足的象征。

    ——在基础与必须的福利保障之外,收起同情,放下怜悯,别把关爱变成障碍。

    ——助力“残健融合”新思路:真正的无障碍,是平视与尊重,像朋友和邻居一样相处。

    ★ “明眼人真不方便啊”:从看不见的世界折返,抵达被双眼隐蔽的真相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一闲下来,就不自觉地刷起手机?你的眼睛,是否除了睡觉总没有一刻休息?一旦停止“观看”,身体便会经历无可遏制的饥饿?

    ——翻开这本书,逐渐体会看不见人与世界交往的方法时,你将意识到我们对身体的利用是多么狭隘、缺乏灵活性。一眼望尽,我们以为掌控了一切,其实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世界之门

    作者:[英]阿什利·沃德

    40亿年的生物演化,如何缔造出人类感知世界的界面;更新感官知识,助力日常生活,改变你的世界观

    本书介绍的是感官的运作——不止视听嗅味触五感,也不止人类的感觉。作为身处研究一线的生物学家,作者利用感官生物学的新近发现,用生动的笔触和富有奇趣的案例,揭示了人类如何与环境、与彼此进行感觉交互,人类又能从鸟类、鱼类、甲壳动物、蚯蚓乃至微生物的感觉生活中学到什么,并匡正了关于感觉的一些流俗看法。

    【全面更新你对自身感官的认识】

    五味中有鲜没有辣,因为辣是一种触觉;

    触觉也不止一种,就比如——

    痛觉和伤害觉都是触觉,但感到受伤后不一定感到痛;

    女性往往更为痛感、苦味、怪颜色所困扰,因为女性群体的感官更敏锐;

    人类的嗅觉常被大大低估:人理论上能嗅查万亿种气味,少数方面甚至强于狗狗,

    人也都有独特的嗅觉“指纹”,还能凭嗅觉辨别他人的情绪甚至是不是自己的良配;

    感觉不止视听嗅味触,或许超过50种,但又全都不是客观的存在……

    【“神奇生物”就在我们的世界中】

    蜜蜂和鸟类看得到紫外光,

    鱼、蛙能改变自己的可见波长范围,

    深海“皮皮虾”的视觉系统包含12原色、分眼景深外加看见偏振光;

    猎犬的嗅感受器是人类的40倍(味蕾只有人类的1/4,但仍比猫多三四倍);

    奶牛的味蕾数是人类的三四倍,但丰富的味蕾主要是为了尝出毒素的苦;

    甚至真菌也会“看”阳光,豌豆也能“听”水声……

    【收获奇怪但有用的生活小知识】

    太酸加糖能遮(但伤牙),太苦放盐有用(当心中毒);

    蚊子找到你,靠的是你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皮肤的红外)“辐射”;

    晕车的人可能是平衡觉受了冲击,也可能是因为味觉不太灵……

  • 操控

    作者:[以色列] 利拉斯·马加利特(Liraz Margalit)

    胡泳 姜宇辉 一致推荐!

    身处数字世界的警示说明,用户体验设计专家“逃离”科技公司后的反思之作

    .

    科技公司极力想要掩盖这则事实:人们正被人为地塑造成它们期望的样子。

    请尝试回想数字世界中常见的几个场景:收到一条直击兴趣点的推送,点进阅 读;跳出一个红包界面,点进领取;看到一则“限时优惠”信息,立即下单……为什么数字世界总能说服人们,让人毫无抵抗地理性失灵?

    科技公司前用户体验专家利拉斯·马加利特,结合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向读者揭露了数字用户被算法/技术所操控的事实。她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被广泛应用于科技产品的脑科学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技术对人产生的生理、心理,乃至文化方面的影响。作者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数字世界中的交互,警惕趋于无形的数字操控。

    .

    【推荐】

    所有的技术和工具,都既可以用于积极的目的,也可以用于消极的目的。利拉斯·马加利特看到了硬币的两面。为机器学习在用户体验方面的潜力感到兴奋的同时,她也对技术日益左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警告。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创作于忧患之际,由此亦试图对这个时代的重重危机进行全面反省。作者并没有如很多人文研究的俗套那般,搬弄诸多批判理论的经典立场,而更是直指人心,直面现实。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如充满警示和启示的纪录片一般,将读者的目光带向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暗处,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或许,“操控”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但作者更试图带给我们诊断病理的眼光,乃至走出困境的勇气。推荐给每一位深陷迷惘但却苦苦求索的读者,也期待大家都能从书中获致属于自己的那一线光亮。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垂向时间

    作者:[美]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地球科学与地史学对话大众,景观、海洋和大气见证深时之力

    对地球韵律和地球过程的更深层认识

    时间无处不在,过往并未消逝

    地质学时间观念帮助应对人类世环境危机

    ◎ 编辑推荐

    夷平喜马拉雅山脉需要多长时间?

    极地钻取出远古冰雪,封存其中的气泡如何揭示大气演化?

    时间无处不在,过往并未消逝

    为我们带来对地球韵律和地球过程的更深层认识。

    ——《自然》

    地质学指出了一条折中之道,介于人类对自身重要性的自恋式骄傲,与人类对自身的渺小所萌生的存在主义绝望之间。

    ——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与大众对话的地球科学:地质学家以教学、科研和生命经验在学科层面构建地球科学与大众的对话,精练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回顾两百年来人们如何校准地质时间,用地球科学新进展为大众读者重建对地球过程的时间尺度的认知,使我们了解人类作为地球居民所拥有的共同历史与命运。

    景观、大气和海洋见证时间的转化之力:以地质学为镜头,遍览经过时间雕琢的地球今昔:地质构造与地貌的演化步伐、地球大气层数十亿年的变化、地球历史上环境危机的起因和后果、依据深海沉积物解析气候变迁、人类世的意义、气候工程引发的争议……

    像地质学家一样觉察时间无处不在:我们是否对地球历史中恢弘篇章的持续时间、过去环境不稳定期之间的变化速率,以及地下水系统等自然资本的固有时间尺度知之甚少?像地质学家一样思考,意味着培养能将空间与时间收放自如的想象力,感受深时中地理景观之间的距离远近,洞悉众多地球过程逐渐进行并紧密结合的节奏,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类与地球历史的深层根源和密切关系,进而更明智地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 媒体推荐

    对地质时间的丰富、深邃和复杂进行了深刻思考,巧妙地浓缩了从18世纪詹姆斯·赫顿《地球理论》到20世纪约翰·麦克菲《昔日的世界》等地质学里程碑之作。

    ——罗伯特·M. 索尔森(Robert M. Thorson),地质学家,《华尔街日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读物,作者的行文节奏和插画师的配图让人感觉像是与一位在餐巾纸上绘图解释地质学历史的朋友一同享受红酒时光。

    ——《科学》

    让大众了解地质学一直是一个挑战,但《垂向时间》并不费解,在使用专业术语方面也很谨慎。读者们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发自内心的叙述。比约内鲁德的书是人类的宣言——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尺度上。

    ——《新科学家》

    ◎ 名人推荐

    清晰、引人入胜的作品,它根植于作者多年的教学、思考和对话,讲述了人类在将自身与地质时间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

    ——杰德·斯塔尔·拉基(Jade Star Lackey),地质学家

    写作精湛,掷地有声,准确体现了最新的科学进展,在地质学语境下探讨了现代气候变化问题,呼吁人们采取行动。

    ——詹姆斯·劳伦斯·鲍威尔(James Lawrence Powell),地质学家

    ◎ 获奖记录

    2019年美国出版商协会大众科学与数学类的专业与学术卓越奖

    入选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科学图书奖短名单

    入选2019年《洛杉矶时报》科技图书奖决选名单

    入选2019年度笔会/E. O. 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长名单

    ◎ 内容简介

    万物皆变,无物消逝。身处时刻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时间?又如何理解人类出现之前的悠久过往与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地质学也是一种镜头,让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人类经验限制的方式见证时间。《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在讲述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的同时,带我们用地质学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时间韵律,理解我们身处的人类世环境,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 技术之外

    作者:[美]凯特·克劳福德(Kate Crawford)

    凯特·克劳福德通过引入地图集的方式来讨论塑造人工智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力量,只有将人工智能与这些更广泛的结构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才能够摆脱纯粹技术概念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种行使权力的形式和一种观看方式,也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资本表现,人工智能完全依赖于一套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在如今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世界里,通过不断对人工智能进行追问和批判性思考,才能够逐步接近真实的答案。

    《纽约客》《金融时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交口称赞。比起进步,AI更有可能让整颗行星走向毁灭。

    揭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ChatGPT给科技界带来的巨震不仅在于开放共享的新业态,也在于残忍无情的资源争夺战。

    现在开始考虑并预防AI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并不算晚。

    专业评论:

    本书证明了人工智能既不“人工”,也没有那么“智能”,是一次令人惊奇的对训练人工智能的数据的历史梳理。——《纽约客》

    是对目前围绕着人工智能的误解的有力纠正,也是一本有用的未来手册。——约翰·索恩希尔 《金融时报》

    人工智能既非人工,也不智能,它是对劳动和资源的剥削

    《纽约客》《金融时报》《自然》《科学》交口称赞。比起进步,AI更有可能让整颗行星走向毁灭。揭示人工智能运作的底层逻辑,思考和预防人工智能的社会后果。

  • 昆虫的艺术

    作者:[英]列文·比斯

    本书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作品集。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 列文·比斯

    ※ 昆虫超微距摄影技术开创者列文·比斯全新昆虫画册,历经4年打磨,每幅作品需要拍摄10000张后再处理方得佳作,只为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昆虫世界。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官方授权, 珍稀藏品震撼公开。有“全球杰出科学文化机构”之称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官方授权,科学家团队全程保驾护航,2000万件昆虫标本中精选出40个物种。

    ※ 40个濒危和灭绝昆虫的肖像巨作,足以持续影响一生的世界观。放大到300倍进行摄影创作,独创的手法给一件件沉寂的科学标本注入了活力,展现前所未有的细节,极致的微观之美。每个人看完都不得不重塑自己的生物认知,足以影响一生的世界观。

    ※ 每个物种配有约500字的科普文字,理性与感性平衡表达。除了震撼心灵的影像,还包含科学的文字信息,既有基本的物种信息,还有当今的保护研究进展。

    ※ 科研人员实力翻译,“无穷小亮”张辰亮审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建赟倾心翻译,特约博物君“无穷小亮”审订全书,为中文版的科学性把关。

    ※ 艺术品级的画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收藏之作。与“国际印刷大奖收割机”雅昌艺术印刷联手,采用高水平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技术,高质量呈现每个物种的细节与颜色。护封采用起凸工艺,还原九星瓢虫的立体感,壳面采用特种镭射纸印刷,还原蝴蝶翅膀变幻的结构色。

    ※ 附赠惊喜小海报,触手可及的“昆虫艺术”。

  • 证据法检索一本通(上下)

    作者:张卫平

    ✍️ 编辑推荐

    ⭐️罗翔老师倾力推荐:《证据法检索一本通》是证据法规范的集大成之作,凝聚了诉讼法学家的思想智慧。本书编著采取“民行刑一体化”的归类范式,方便读者快速定位相关联的民事、行政与刑事证据规范,是法律工作者当之无愧的“好帮手”。

    ⭐️99%的法律人都在找证据,事实胜于雄辩。

    ⭐️神探李昌钰博士:让证据说话 ,对历史负责!

    ⭐️张卫平教授帮大家分析、归纳、总结了民事、刑事、行政三大部门法证据规范,专设数个一级标题,实现不同规范的大类组合,方便读者迅速定位检索内容 。

    ⭐️增设民事证据导读内容,帮助读者深度理解民事证据运用规范。

    ⭐️增设行政证据法篇,例如,行政机关负担较重的举证责任,刑事与行政互通线索与证据,行政机关在处罚、许可、强制等执法程序须调查取证。同时,行政证据法律规范也有类似民事、刑事领域的共通特征与规则,三者的并列有利于相互间的对照与明晰,在异同之间适应各自的司法实践与需求。

    ⭐️赠送张卫平教授证据法试听课,封底扫码即可观看。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二级法学教授张卫平老师编著的一本法律工具类书籍,为了更好地帮助法官、律师、教师、学生及其他法律实务工作者系统全面地掌握证据的规范体系,快速、有效地查找证据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权威案例,也是公民查阅、运用法律规范的便捷工具。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全面,涵盖了民事证据、刑事证据和行政证据三个部分,是国内唯一权威的证据法律规范的工具书。本书收集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之前发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司法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对民事、刑事、行政领域的证据规则与证明规范进行了细致的汇编整理。

    ✍️ 编著者简介

    张卫平

    ⭐️天津大学卓越教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

    ⭐️专著《法学研究与教育方法论》获得2021年第七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检察理论研究 会副会长、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检察院咨询委员、国内14所大学客座教授。

    ⭐️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独著、合著68部。

  • 我们为什么爱饮料

    作者:[英] 亚历克西斯·威利特

    气泡水、酸奶、咖啡、珍珠奶茶、冰沙、果汁、碳酸饮料……

    从口感到健康,剑桥大学专家带我们一探人气饮品背后的奥秘、奇闻与陷阱

    ◎ 编辑推荐

    ★ 迷人的饮品,了解纯粹、丝滑、清爽、馥郁背后的科学

    水、乳、茶、咖啡、酒……这些我们朝夕相对的饮品究竟为何好喝?本书从极其基本的饮品入手,拓展至各种网红饮品,分析了它们带给人快乐的秘密,让我们“爱”得有理有据。

    ☆ 除了好喝,还得健康

    会让人变胖、产生蛀牙似乎是大家公认的“饮料罪状”,那么除此之外呢?均质牛奶会诱发心脏病吗?添加剂和代糖有危害吗?那些声称能美白、养颜、排毒的饮品到底有效吗?

    ✦ 喝与不喝,可能都是一盘大棋

    各行各业背后都有资本的力量。我们对饮料产生的印象,不光取决于舌尖上的体验,更会受到饮料公司对舆论的操控以及对国际政策的干预的影响。本书将带我们一窥这背后的隐情,让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饮料。

    ✧ 来到饮料们的茶水间,发掘它们各自珍藏的小秘密

    -世界上最昂贵的瓶装水与奶昔,无甚意义的奢华-

    “Acqua di Cristallo Tributo a Modigliano”,一瓶750毫升,定价是6万美元。装水的瓶子由24k金制成,选用来自斐济和法国的天然泉水,不仅加入了来自冰岛的冰川水,还含有5毫克金粉。

    LUXE奶昔,售价为100美元。除了考究的用料,它的杯子表面还点缀着三千多颗施华洛世奇水晶。

    -好大一堆可可豆,时间与空间的魔法-

    要得到一杯热巧克力饮料,需要许多可可树努力许多年。大概要400颗可可豆才能制成1磅(约0.45公斤)巧克力。也就是说,1枚可可豆荚大约只能生产1块巧克力。

    -超级味觉,或许是你不为人知的小天赋-

    超级味觉者约占总人口的1/4,其中的一些人能分辨出一款饮品是否添加了人工甜味剂。

    -“啤酒眼”效应,越喝越爱自己的秘密-

    一项荣获“搞笑诺贝尔奖”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饮酒之后认为自己比实际更有魅力,而在清醒状态下则不会有这种想法。

    ◎ 内容简介

    “0糖0卡0脂”、快乐水、小甜水……

    它们之中不仅凝聚了口感和健康的科学,背后更有营销的推波助澜。

    本书以蕞受人们欢迎的几大类饮料为框架,系统介绍了它们令人心驰神往的秘密,一口气解决饮料的“能好怎”问题。除了气泡水、冰茶、珍珠奶茶、奶昔、冰沙等时下比较畅销的产品,作者还讲解了仙人掌汁、桦树汁、枫木汁、竹子汁、冰镇柿子酒等冷门饮品俘获人心的诀窍。它带领我们从极其基础的知识入手,利用科学的数据和前沿研究成果提升对各式饮品的认识,破除“健康饮品”的洗脑包,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各种饮料。它戳穿了各种“健康饮品”通用的“忽悠公式”,替消费者拔草省钱,还分析了饮料公司对舆论的操控以及对国际政策的干预。此外,本书曾入围2019年度安德烈-西蒙食品与饮品图书大奖,是一本全面、有益又有用的科普读物。

  • 非自然死亡

    作者:[英]理查德·谢泼德(Richard Shepherd)

    ★执业四十多年,检验超过两万三千具尸体

    传奇法医深度披露停尸间里的真实故事

    ·

    ★尸体会说话,每一个伤口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对死者的照护,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BBC诚挚推荐,亚马逊万人好评

    “一本打开就再也无法放下的书”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理查德·谢泼德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如何死亡的?

    从“9·11”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非自然死亡》记录了谢泼德执业至今所经手的国际要案,讲述了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书中还详细呈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案件的始末,例如杀婴、种族主义谋杀、伪装成正当防卫的谋杀等。谢泼德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找出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使无辜者沉冤得雪。

    常年与死亡打交道,使谢泼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但是,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忠实地传达死者的微弱声音是法医的职责。

    ··

    【媒体推荐】

    令人揪心的坦诚。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

    引人入胜,一本打开就再也无法放下的书。

    ——《泰晤士报》

    ·

    读者仿佛亲眼看见谢泼德在挥舞手术刀。

    ——《卫报》

    ·

    富有洞见,坦诚直率,满怀慈悲。

    ——《观察家报》

  • 蚂蚁的世界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

    ★“当代达尔文”、国际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冠顶明珠”之作

    ★蚁网站长、文津奖得主、动物学者冉浩,联袂青年昆虫学者高琼华、申健,隆重译荐

    ★国内博物文化倡导者刘华杰、古生物学家苗德岁、“水哥”王昱珩 姬十三 倾情推荐

    ★回归威尔逊最擅长也最热爱的研究领域——蚂蚁,惊心动魄的蚂蚁探险之旅,揭开社会性昆虫的奇迹和奥秘

    ★赠送炫酷印银蚂蚁图谱卡片,一套9张,两套不同款式随机发送,百倍放大蚂蚁细节,纤毫毕现

    -------------------------------------

    【内容简介】

    蚂蚁,是这个星球上最有魅力的生物类群之一。全世界大约有1.5万种蚂蚁,遍布陆地各个角落,而我们知之甚少。国际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一生痴迷蚂蚁,他将带领我们开启这场持续80余年的蚂蚁探险之旅。

    从童年时期在亚拉巴马州森林中第一次与蚂蚁相遇,到前往西印度群岛、莫桑比克、新几内亚、多芬岛等遥远之地的旅程,威尔逊对蚂蚁的观察和研究步步深入。他选取25种典型蚂蚁,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种类、形态和组织,还介绍了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说话”和认路,如何协作和战争,如何进化和改变历史,让我们认识到蚂蚁作为社会性昆虫的代表物种之一,如何“统治”了这颗星球。

    威尔逊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蚂蚁世界。在研究“雄蚁不过是会飞的精子导弹”和“蚂蚁让老太太参加战斗”时,威尔逊雄辩地用火蚁、行军蚁和切叶蚁等物种考察论证。许多鲜为人知的蚂蚁跃然纸上:“白蚁克星”马塔贝勒蚁,非洲最凶猛的蚂蚁战士;哥斯达黎加的角窝蚁,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蚂蚁;新喀里多尼亚的黄尾犬蚁,一度被认为灭绝,而威尔逊在2011年发现了它。

    书中含有克里斯滕·奥尔细致入微的蚂蚁插图,以及威尔逊在世界各地探险的罕见照片。《蚂蚁的世界》是每一个昆虫和自然爱好者值得拥有的一本书。

    -------------------------------------

    【编辑推荐】

    ★爱德华·威尔逊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回归起初让他心动的领域——蚂蚁,唤起他一生精彩斐然的蚂蚁探险之旅。威尔逊称得上是世界研究蚂蚁第一人,他的职业生涯建立在对蚂蚁的热情上,也正是蚂蚁的研究,促使他对社会生物学的构建。这本书将是你认识蚂蚁的领航之作。

    ★专业严谨的的翻译,呈现上佳译本。译者冉浩是文津奖得主、蚁网站长、动物研究者,并为本书倾情写序;同时联袂青年昆虫学者高琼华和申健,专业的翻译团队确保将本书原味献给国内读者。

    ★细致入微地认识25种典型蚂蚁,深入探索蚂蚁世界鲜为人知的一面。了解它们如何用信息素“说话”和认路,如何分辨同伴的尸体,如何拟态伪装,如何对内协作分工、对外发起战斗等。这些物种包括红火蚁、内瓦蚁、大头蚁、响蚁、光泽速蚁、马塔贝勒蚁、黄尾犬蚁、长有陷阱颚的蚂蚁……

    ★蚂蚁身上藏着进化的奥秘,是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更是研究社会性昆虫的代表物种。蚂蚁拥有1.5亿年的历史,从恐龙时代幸存至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们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启示?甚至它们如何影响了《寂静的春天》的写作出版?

    ★30余幅蚂蚁手绘插图,百倍放大呈现高清细节,肉眼可见蚂蚁纤毫。赠送炫酷印银蚂蚁卡片,9张一套,两套不同款式随机发送。

    -------------------------------------

    【媒体推荐】

    《蚂蚁的世界》是20世纪伟大博物学家E.O.威尔逊的“天鹅之歌”,一如《腐殖土与蚯蚓》是19世纪伟大博物学家达尔文的“天鹅之歌”。这两位大师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了他们各自一生最为钟爱的动物——地球上“看似寻常最奇崛”的两类生物。这一跨越时空的“巧合”,几乎是他们命中注定的。该书堪称科普圣手威尔逊众多著作中的“冠顶明珠”之作。

    ——苗德岁 演化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

    博物学家是大自然女神的祭司,可是如今博物学家地位低下。成为科学家的博物学家通常不愿再承认自己原来的身份,但威尔逊例外,他不断重复和强调自己是博物学家,甚至把它用作自传的书名。在《蚂蚁的世界》中他再次回顾自己作为一名博物学家是如何锻造出来的。通过小小的蚂蚁来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理,这便是威尔逊一生的工作。他超级成功,每个少年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孩子们一定喜欢过什么,那么就保持自己的爱好,持续关注它、研究它,获得乐趣,收获成功。

    ——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威尔逊的这部作品颇具启发性,充满了对蚂蚁这一物种的洞见……威尔逊对他的研究主题、对科学方法以及对自然世界的热情,尽数体现在这场令人动容的蚁学历险中。

    ——《出版人周刊》

    如果你想了解一种经常被误解的昆虫的自然史,你一定会欣赏这本《蚂蚁的世界》。威尔逊用谦逊而健谈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他毕生所倾心的大自然的微小奇迹。

    ——《图书馆杂志》

    爱德华·威尔逊在广泛的科学课题上的写作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如今年愈九十的他基本上已从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中退休,但仍然笔耕不辍。这本书生动呈现了他毕生研究蚂蚁的探险经历和轶事,在内容和质量上保持了一贯的一流水准。

    ——《科克斯书评》

    威尔逊对蚂蚁生物学和行为学的见解,展现了关于进化、生态学以及人类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自然选择所解释的更多启示,并建立了他杰出的职业生涯。《蚂蚁的世界》是一本富有张力和叙事性的小书,既有博物学家关于探险经历的动人描述,也有足够让读者警醒的科学硬知识。

    ——《经济学人》

  • 技术大全

    作者:[波兰]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技术大全》出版于1964年,涉及了进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各种突破带来的深远影响,如香农对信息论的发展,图灵在计算机领域的成果,冯·诺伊曼对博弈论的探索等等,讨论了进化、宇宙、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创造世界等深刻的问题。出版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如今,莱姆过于超前的预言中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事物和现象已成为现实,阅读莱姆的最佳时机已然到来。正如莱姆所说:“《技术大全》是我所有这些论述性作品中唯一满意的一本。这本书已经活了下来,而且依然很有生命力。”

  • 造书:西方书籍手工装帧艺术

    作者:[英]道格拉斯·科克瑞尔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书籍装帧大师道格拉斯•科克瑞尔的《造书:西方书籍手工装帧艺术》因其对手工装帧的工艺及过程的详尽描述而备受赞誉,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从九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书籍的装帧方式,简明扼要、步骤详尽地描述了手工装帧工艺的几乎每一个方面——从折叠书页、选择纸张、上浆清洗、书口烫金、扒圆起脊、装封板制作、堵头布制作到多种不同的装帧方式与形态以及最后的装饰。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装帧后书籍的具体养护。书中简单明了的白描图画更添吸引力和实用性。《造书:西方书籍手工装帧艺术》问世一百年间,仍然是关于手工装帧工艺最具价值的手册之一,依然保持着它的畅销度和行业标杆地位,现当代英国美国的版本随处可见。如今,中文版的推出,是对它的成功的致敬。

    【编辑推荐】

    道格拉斯·科克瑞尔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装帧大师。他的许多开创性技术今天仍然被手工装帧师和精美书籍的策展人所使用。在《造书:西方书籍手工装帧艺术》中,他详细介绍了手工装帧书籍的步骤、各种装饰技术,并提供了关于正确护理书籍的实用信息。这部简洁实用的经典作品,让人们从最伟大的从业者之一的独特角度看到手工装帧这一日益罕见的艺术形式的来龙去脉。

  • 我们为何无聊

    作者:[加]詹姆斯·丹克特 / [加]约翰·D.伊斯特伍德

    我们可能误会无聊太久了——

    “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无聊。”

    《卫报》年度新知图书

    -

    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变得尤其危险;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出发,解剖无聊,而后解决无聊。

    -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

    -

    无聊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吗?

    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

    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

    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华盛顿月刊》

    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无聊,引人入胜,而且极具启发性。——《卫报》

    一部简洁又充满趣味的无聊小史。——《泰晤士报》

    (本书)完成了一个让科学发现和人文思想自由对话的叙述。——《三联生活周刊》

  • 影响地球的100种生物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 编辑推荐

    ☆ 百科全书式的科普作品

    作者按照一套多角度的标准选出了100种生物,通过讲述它们的故事来展示出惊心动魄的地球生命史,包含了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经济学等各种知识。本书开篇就讲述了病毒与人类的联系:如果没有病毒,或许就没有人类。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人类与病毒的关系。

    ☆ 全新视角的生命故事

    这本书既可以看作一部从生物学角度撰写的世界史,也可以看成一部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撰写的生物演化史。作者强调了一些微妙的因果关系,将世界的历史展示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读者可以领略到我们熟知的那些生物对地球和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命。

    ☆ 引发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人类存在的时间在地球历史上不过是一瞬,却占据了生物史上的重要地位,近12 000年中所有在地球上蓬勃发展的物种几乎都是由于其对人类“有用”。人类在造就全球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机——环境问题、药物滥用、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如今的人们疲于应付这些危机,人类这个物种又将走向何方……

    ☆ 人人都能读懂的生物史话

    本书条目简明,语言平实,插图生动,通俗易懂。以不同的主题构成14 章,以对每种生物的介绍构成一节,共100 节,配以400多幅精美插图,仿佛一百张精彩有趣的生物知识卡片,带给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用平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不寻常的旅程,追溯从生命诞生之初到当下的历史,探索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书插图精美,内容丰富,涉及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甚至与之相关的世界史。本书第一部分回顾了40亿年前至12 000年前的演化机制,讲述了现代人类出现之前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最为成功的50种生物;第二部分则评估了从12000年前至今,人类社会中的新兴演化力量,描述了经过“人工选择”发展起来的最为成功的50种生物;作为总结,第三部分提供了一套简单但多角度的标准,评选出100种生物并根据其影响排名。

    ◎ 媒体推荐

    劳埃德在他的热情和好奇心驱使下,向读者呈现了每一位“参赛者”的纷繁历史。本书充分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使读者可以在赏心悦目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出版者周刊》

    从大爆炸到今天,关于这个星球雄心勃勃的历史。

    ——《每日电讯报》

    扣人心弦地重述有史以来最不平凡的故事。

    ——《独立报》

  • 巨大古坟

    作者:[日]森浩一 著 [日]穗积和夫 绘

    ◆ 编辑推荐——————————————————————————————————————

    •李乾朗、青山周平、李长声、止庵倾情推荐

    •与金字塔、秦始皇陵齐名的世界三大陵墓之一,日本独有的古坟形式

    •图解建造过程与技法,透视日本墓葬文化与生死观

    •考古学家森浩一、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联手打造

    ◆ 内容简介——————————————————————————————————————

    大山古坟——日本独创的前方后圆坟形式,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并称世界三大陵墓,其雄伟壮美的外观彰显了政权的兴盛和皇室的权威。

    本书作者森浩一教授长年钻研前方后圆坟,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巨大古坟营造的技术面与文化观;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则以细腻的笔触图解庞大的古坟,揭开了日本古坟时代的神秘面纱。

  • 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

    作者:[美] 迈克尔·S. A. 格拉齐亚诺

    ◎ 编辑推荐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更看重“隐私”“边界感”和“社交距离”的现代社会,对个人空间的关注与日俱增,本书便旨在探索与此息息相关的大脑机制,通过轶事、图例和比喻,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理解重要的概念。

    ☆本书从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的初期观测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为困扰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世纪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颠覆了脑科学领域当前的智慧,成为意识研究的又一座里程碑。

    ☆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儿子的亲身遭遇,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旦脑内的雷达系统失灵,会造成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以此破除偏见、增进理解,引起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深思和共鸣。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人脑如何演化出空间监测系统的故事。与此相关的初期观测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本书正是从那时开始讲起,一直延续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

    我们拥有方向感,需要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操作各种精密仪器,都是因为在这套空间监测系统的作用下,我们构筑起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不仅是一种安全边际,还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事物采取的所有行动;它既会在工具使用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也会对教育产生潜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个人空间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框架,塑造了我们对他人以及人际行为的判断。绝大多数时候,这一机制都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然而一旦失灵,造成的不良后果就会波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脑袋里仿佛有个雷达,这不仅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科学课题,还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存在。作者将通过本书带我们领略这一研究领域的丰富宝藏,了解它如何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

    ◎媒体推荐

    作者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他并非仅仅宣扬其优点,更试图展示它与其他流行理论如何相容。作者没有拘泥于实验技术细节,而是通过轶事、图例和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重要的概念。本书颠覆了该领域当前的智慧,以全新的角度带给人们这样一种感觉:意识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眼前。格拉齐亚诺的理论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成为该领域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亚伦·许尔格(Aaron Schurger),《科学》(Science)

    关于意识,格拉齐亚诺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新理论……他逐步地引导读者了解他那令人着迷且极具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这一理论能够解释许多人类知觉方面的反常现象。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角度,任何对意识感兴趣的读者都不能错过本书。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在大多数的科学理论中,意识都是大脑物理功能的产物,就像电路产生的热量一样。在格拉齐亚诺的新书中,他的理论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去阐释意识,令它在现实、有形的世界中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即使它仍是大脑的产物。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Princeton University News)

  • 怪物解剖学

    作者:[日] 种村季弘

    暗黑美学名家操刀

    盘点历史上各色怪物的制造法

    剖析创生、复活与机械文明的谱系

    内容简介

    《怪物解剖学》是一本围绕“创生”展开的欧洲文化研究散论。从泥人哥连、瓶中小人、自动人偶再到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文明……这本随笔集梳理了各类神话传说与宗教典籍中出现的创造者的谱系,解说了从神话时代到现代的创造思想与文化变迁,并且考察了创造的条件和创造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等。

    编辑推荐

    ◎20世纪日本人文科学领域“无尽知识迷宫”中的怪人——种村季弘

    他曾受三岛由纪夫赏识,是与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齐名的幻想文学旗手,以“稀世的博闻强识”享誉日本文坛,古今东西的异端文 化知识信手拈来。

    ◎《怪物解剖学》——汇集暗黑怪物们在各类典籍中的蛛丝马迹,追踪神明创生之法的种种真相

    本书不仅详细讲解了犹太拉比造哥连、霍恩海姆炼制瓶中小人等耳熟能详的“创生”故事,还一步步剥开这些被造的怪物们如今被商业主义糖衣包裹的既定面貌,还原宗教势力更替与历史变迁等多种因素发挥作用之前,这些怪物的真实含义和本来面目。

    另外,本书还首次收录大量宗教与炼金典籍中有关“创生”内容的原文内容:炼金术师帕拉塞尔苏斯(即霍恩海姆)在其著作《自然魔术》中详细列出的制造何蒙库鲁兹的每个步骤,犹太教经典《塔木德》与《创造之书》中关于创造哥连的具体记述,以及1872年在维也纳某位共济会会员付注释的原件摘要中关于瓶中小人的记述(毛姆可能曾在大英图书馆借阅这份摘要)……

    ◎《怪物解剖学》——梳理历史长河中创造者的谱系,探寻“创造”行为的思想构造

    从作为圣女贞德罪状之一的曼德拉草,到13世纪天启博士拉蒙·柳利设计出的只要转动圆盘就能给出答案的“大衍术”装置,再到曾击败拿破仑和富兰克林却被爱伦·坡识破把戏的土耳其行棋傀儡……人类的“创造”从蒙着魔术与神话面纱的蒙昧时代步步向前。

    模仿神明造人的人类,为什么会造出怪物?在人工智能与奇点被热烈讨论的当下,跟随种村季弘,抓住“无时间”这条线索,探究从古至今不断进行创生、制造怪物的人类的思想构造。

    ◎《怪物解剖学》——透过神秘学、炼金术、文学、神学与精神分析等框镜,窥探被造之物的虚幻与真实

    从索菲亚神话解说作为《星球大战》世界观基底、贯穿《达芬奇密码》的诺斯底主义;从三个看似荒诞无稽的梦境,分析笛卡尔这位现代哲学创立者的精神世界;从对歌德《浮士德》与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文学分析中,剖析何蒙克鲁兹与水成论、火成论的关系,探究“时间”作为终极反派的意义……

    本书着重引用、讲解的著作典籍有:《创造之书》《圣经·诗篇》《约翰旁经》《使徒行传》《妖精之书》《心理学与炼金术》《魔法师》《神秘学和其象征表现的诸问题》《谈谈方法》《人是机器》《逃避女性》《歌德谈话录》《非人之恋》《伊尔的维纳斯像》《法伦的矿山》……

    名人推荐

    ……以这方面的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现代日本没有谁能比得过种村氏。

    ——涩泽龙彦

    ……如果说涩泽的魅力在于他那甚至可说是到达自恋程度的对于端正的心念,那么种村的魅力就在于他潜在的虚无主义和与高深莫测相去甚远的黑色幽默。

    ——《日本大百科全書》

    书之秘境,亦或魔境。

    炼金术、神秘主义、吸血鬼、人造生命、人偶、恶魔、奇人......这些事物阴暗又诡秘,却能吸引我们去一探究竟。种村对古今东西非正统文化和人的批判和论述,全都带有神秘色彩而又引人入胜。

    ——日本书评人石井评种村季弘

    世间存在“正统”,存在被认为是“真实”的事物。通过观察非正统或被认为是虚假的事物,种村揭示了那些看似稳固的正统和真实到底有多么微妙、危险和充满欺骗性。他描绘了人们被正统和真实摆布的可笑和悲伤。

    他带着一种 "但真的是这样吗?"的警惕感来看待那些宏伟、辉煌和看似正确的事物。

    ——音乐评论家、日本庆应大学副教授许光俊

    碎片化、分析性的讨论对于那些寻求丰富灵感的人来说,是一种衰弱的毒药。我沉浸在一种近乎魔幻的博捜广览中,很长时间以来,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满足感,仿佛得到了充足的创作营养。

    ——日本芥川奖得主、《日蚀》作者平野启一郎

  • 大脑通信员

    作者:赵思家

    这是一本有关大脑神经的趣味科普通俗读物。

    爱情真的由多巴胺控制吗?为什么你的记忆力会越来越差?人的睡眠受什么影响?为什么你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戒烟为什么这么难?

    想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大脑,而负责调控有关“快乐”“记忆”“上瘾”“恋爱”等重要事情的,则是大脑中的通信员——神经递质。

    作者在本书中将用生活化的语言为我们系统专业地解释什么是神经递质,它们在大脑中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将七种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内啡肽一一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