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收藏

  • 手串品鉴与收藏

    作者:何悦,觉真

    手串,源于串珠与手镯的串饰品,今天已经演化为集装饰、把玩、鉴赏于一体的特色收藏品。 今世手串在形制、材料与分类上,与中国传统的饰品渊源极深。另外,由于手串与人身体的贴近关系,所以与其他“灵性类”饰品一样,与主人之间存在“缘法”,有一种超越时空客观的缘灵。总之,爱物喜物之人,对于手串的鉴赏和情感自有自己的微妙之处。这恐怕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微妙,个中滋味,唯有真心之人,才能体会。本书收集了各种品味不同的手串,以供读者和收藏者参考。
  • 艺术收藏的历史

    作者:弗朗西斯·亨利·泰勒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收藏通史,它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细节展现了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艺术收藏的历史。书中,欧洲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艺术收藏风尚和主要活动都得到了反映;以王公贵胄为代表的大收藏家和艺术资助人的活动都被生动记录——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美第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红衣主教黎塞留、蓬巴杜夫人、凯瑟琳大帝、拿破仑……这些西方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艺术事业热情洋溢的资助者和艺术品“贪得无厌”的“攫取者”。 本书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均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收藏的时尚、趣味和风气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折射。
  • 中国古代珠子

    作者:朱晓丽(博士),书童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珠子》作者花费近10年时间,著文25万字,收集图片300多幅,展示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珠史。《中国古代珠子》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古代珠史的研究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社会阶级和科技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在经济效益方面,收藏和研究古代珠子近十年很风靡,许多省市都成立了古代珠子收藏协会和专业网站,拥有一百多万人的古珠收藏族群。因此,《中国古代珠子》将成为古珠收藏必读的工具书。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珠子》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古代珠史! 《中国古代珠子》研究、收藏古珠子必读的工具书!
  • 珠子的故事

    作者:朱晓丽

  • 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

    作者:田家青

    本书汇集了作者自年以来发表的十篇论文,其中六篇曾以英文在海外书刊上发表,中文稿在本书中首次发表。这些论文涵盖了明式家具评价和鉴赏,清代宫廷家具的起源、制作活动和工艺特征,明清家具收藏,明清家具修复,木工工具等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书中收录明清家具实物照片、效果图、复原图、线图等共计 280余幅,并对原已发表的文章插图做了较多的更换和增补。书后附录的清代乾隆朝“活计档”中关于家具制作的条目,为研究清代家具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 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作者:荣宏君

    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一直备受收藏界的关注。2004年,著名青年画家荣宏君先生在一次偶然中得到了一批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信札和在文革期间的全部抄家档案资料。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出于对他的敬仰,荣宏君先生花了一年多的心血编写了这本书,以纪其逝世一周年。 本书中对王世襄为什么没有把价值连城的黄花梨家具捐给北京这个收藏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得出了令人惊讶的全新结论。
  • 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

    作者:伍嘉恩 Grace Wu Bruce

    《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作者伍嘉恩为香港资深中国古典家具收藏家,目前是明式家具高端收藏业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专业行家。本书以作者融收藏、鉴赏、研习于一身的独特视角,总结从业二十余年来经眼经手、几乎囊括所有门类的经典古典明式家具(以珍贵黄花梨材质为主)个例,分析家具结构造法与质料,联系明代生活背景及制造历史;更有趣的是,个例中往往迁及或有趣辗转或高潮迭起的收藏故事,皆为作者亲历,亦都一一收入附列于个例之后。 本书内容信息量广阔,与已有相关书籍相比,更囊括大量流散世界各地不为人知的明式家具经典个例,加之作者古雅的文风,以及古典明式家具与现代装帧完美结合的设计呈现,展卷而读,对个中好者而言将是一次别样的优美体验。 “在古典明式家具各种类中,挑选优秀上成的实例,略谈他们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变化,何为标准,何为特征,也说及传世品中哪种是主流,什么是稀少的品种。至于实例木材用料方面,主要是黄花梨,因为明末清初家具传世品,绝大部分是硬木造,而硬木制的家具,又以黄花梨木为主,其他硬木属少数。另外,在开篇与结尾就铺陈明式家具的中国与世界分布情况,及略谈他们的市场价值。 自1985年掀起中国明式家具热,在全球古董艺术中心,家具人开始举办或大或小各种明式家具活动,如展览、研讨会、拍卖会等。这些事宜,笔者不是直接参与,就是近距离观察,至少也得知事在进行中,所以文中也加插些这二十多年家具圈中的人和事,并在附录中以大事记式列出,做个记录。”——伍嘉恩
  • 百盒 千合 万和

    作者:马未都

    《百盒·千合·万和(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册,以材质分类。上册遴选了100个陶瓷盒子,自唐至清,横跨千年,没有间断;下册集其他门类的盒子,也是100个,仍按年代先后,基本上也是按材质分类,只是镶嵌一类过于漂亮,不忍将其散溶在其他门类中,只好另集一类,想必读者可以理解。 我们面对这些小小的容器,体会着古人历经千辛万苦的发明,我们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古人的意图。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华丽,体会的却是多年之后的世俗快乐。
  • 醉文明

    作者:马未都

    • 你知道如意是从痒痒挠演变过来的吗? • 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 • 金龟婿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 • “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 • 潘金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 宋代乌纱帽两边的帽翘是做什么用的? • 你知道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吗? • 最好的砚台是用什么石头做的? • 为什么日本的筷子较短,而中国的筷子较长? 马未都先生的文化学堂继续开讲,本书涉及的收藏文化知识更加广泛——龙袍、如意、砚台、家具、冷兵器、古代玩具、节日文化等等,保证是您在其他收藏图书中看不到的独家内容!其中大部分也是马先生首次公开讲解,独具特色,妙趣横生。透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历史无声,物件明证 博古论今,妙趣横生 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智慧
  • 马说陶瓷

    作者:主编:马未都 王春元著

    简介:国人对古玩收藏的偏爱,数千年来未有间断。而北宋、清初康乾盛世、清同光时期至民国初年,更形成全国性的收藏热。 当今,国泰民安,全国性收藏热再次到来。本套古董鉴赏丛书,展现了当代收藏家的心路历程及经验得失,以飨读者。
  • 故宫胜概(新编)

    作者:台北故宫博物院 编

    “集合故宫菁英心力,大手笔、不计成本重新编印的《故宫胜概 (新编)》出版了。内容丰富翔实,巨细靡遗的介绍故宫典藏及历史沿革;其活泼精湛的编印手法,将国宝瑰丽璀璨的光华,更完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展卷如睹真迹,令人心脾俱畅。”——转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 王世襄集:锦灰堆

    作者:王世襄

    《王世襄集:锦灰堆(合编本)(套装共4册)》一二卷收集了作者在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第三卷则以手书影印的形式选收了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全书计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为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其涉及面之广,在个人的自选集类书籍中极为罕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兴趣之博杂,积累之用心。
  • 故宫珍宝

    作者:朱家溍

    《故宫珍宝》主要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图册,就是第五次改陈后珍宝馆所展示的精美文物的图集。它不是简单的图片堆砌,而是经过悉心的编辑整理,对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重点文物细节进行展示,将器物的铭文与款识作了放大或传拓,配合长篇导言和简明的文物解说,辅以精挑细选的宫廷绘画,在不失资料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强调装帧的美感和形式的活泼。相信这样一部图册,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展品,而且就其本身而言,也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 醉文明

    作者:马未都

    《醉文明3:收藏马未都》内容简介:马未都先生的文化学堂继续开讲。《醉文明3:收藏马未都》进一步突破收藏类图书以器物分类的惯有框架,而是以多个文化系列为主题,包括古代的衣食住行系列、晋唐宋等朝代系列、瓷之色系列等等,可谓真正是由收藏来看历史、说文化,品情怀、思如今。在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以史为镜的反思;在这里,文物不再单纯是我们欣赏品鉴的对象,更是我们体悟共情的载体。
  • 中国陶瓷史

    作者:叶喆民

    “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天然资源,经过火烧制成功的技术成果。它与人类历史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我们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于人类生自学成才与文化都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而一部“陶瓷史”既是民族艺术与科学漫长的发展史之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   这部《中国陶瓷吏》是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近20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翔实。它不仅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灿烂历史。相信这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作为同业的研究和生产人员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同时,它也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的优秀教材。
  • 髹饰录

    作者:王世襄

    民国初年,紫江朱桂辛先生致函日本大村西崖氏,请为抄一副本惠寄。桂老校订后,于一九二七年丁卯刻版付印,世称丁卯本。 上一世纪《髹饰录》虽一次刊版,一次影印,但迄今仍为稀有之书。关心漆工者既不可得,又安能研究探索、恢复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精美绝伦之髹饰工艺。 因念吾今案头既有桂老手授之丁卯本,又有予明兄惠寄之复印兼葭本。不同付影印,合订成册,化身将以千订,藉可满足需求,诚当务之事也。合印且为逐字逐句校对两本,提供便利。经过一番仔细勘核,对此书之正文旁注,或将顿生启悟,于漆工技法,增添知识。
  • 明式家具研究

    作者:王世襄 著,袁荃猷 制图

    1985年9月,王世襄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经香港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有专业著、中国人却没有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一年之后,该书的英文版、法文版已经问世,德文版今年亦将付梓,在台湾亦已正式出版中文本,它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世襄之所以完成这样一部煌煌巨著,是因为他具备一些非常难得的条件。所谓难得的条件并不是说他有坚实的文史基础和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因为这只能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难得的是他能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以惊人的毅力,扎扎实实的劳动,一点一滴,逐步积累创造为撰写此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王振铎题签 启功题签 朱启钤题签 袁葵猷七十小像、王世襄题诗二首 凡例 序 第一章 明式家具的时代背景和制造地区 第二章 明式家具的种类和形式 甲、椅凳类 乙、桌案类 丙、床榻类 丁、框架类 戊、其他类 第三章 明式家具的结构与造型规律 甲、基本接合 乙、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 丙、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 丁、另加的榫销 戊、试谈明式家具的造型规律 第四章 明式家具的装饰 甲、选料 乙、线脚 丙、攒斗 丁、雕刻 戊、镶嵌 已、附属构件 第五章 明式家具的用材 甲、木材 乙、附属用材 丙、木材及附属用材文献资料 第六章 明式家具的年代鉴定及改制问题 甲、关于年代鉴定问题 乙、关于家具的改制问题 附录 一、名词术语简释 二、明式家具的“品”与“病” 三、《鲁班经匠家镜》家具条款初释 四、明式家具实例增补 五、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六、山西民间家具三种 七、明铁力翘头长供桌 八、求知有途径 无奈老难行 图片检索 插图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简历 《明式家具研究》再版的意义
  • 马未都说收藏

    作者:马未都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粉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 此套书共五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杂项篇。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时受时间限制,内容不尽完整。此为全本,未做删节。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乐趣无穷。 这个乐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带给你的,而不是我。 ——作者《自序》
  • 中国刀剑

    作者:皇甫江

    序言 皇甫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000年来的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战争史。兵器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兵器研究和生产,集举国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科技、巨大的财力和物资,可谓国之重器。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基本进入现代枪炮时代,但在此之前近5000年的漫长战争舞台上,冷兵器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冷兵器中,刀剑出现最早而消失最晚,配备最普遍且作用极大,可谓百兵之首。刀剑既可以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又可以夺取他人的性命荣辱,这使得刀剑在历史地位上远超其他任何工具、器具、工艺品和商品。同时刀剑又代表最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其制作从石器的磨削发展到到青铜器铸造,再发展到钢铁锻造, 最后到合金的出现。每一时期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的更新, 都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人类5000年的文明历史,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马来诸族刀剑、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它们被并列称为"世界五大名刃"。不同国家的刀剑可以反映其民族性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哲学观: 日本刀的刚烈偏执; 马来刃的诡辣奇异; 中国剑的飘逸大度, 都可在一刀一剑的构造、形制、配饰、用法上表露无疑。刀剑都在中国最早出现,其发展历经商周、两汉、隋唐、满清四个高峰。在此期间,中国刀剑无论在种类、质量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巅峰,制剑工艺更是举世无匹。反映了当时军工技术的成就和兵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谓种类完备、工艺领先、造型正直、内涵丰富。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中国古兵器,包括古剑的命运,可谓多灾多难,历经浩劫。在"破四旧"的50年代和"史无前例"的60、70年代,多少人在疯乱的、愚昧而又狂热的思想下,把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切古董,尽一切努力破坏和销毁,其中包括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先人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代表华夏文明艺术巅锋的大量国宝级文物。最为不幸,最大的破坏更是针对古董兵器--无数神兵利器被集中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门口,用电动工具一切为二,然后回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古兵器研究人员在对我谈到这一段历史时,仰天长叹,久久不能平复。与此同时,古刀剑的制造业也日渐势微,制刀铸剑大师不得不转投别业,包括龙泉宝剑在文革其间被视为"四旧"而一度停业。 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刀剑的历史及发展在世界古兵器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非常模糊和很不齐全的领域。进入21世纪后,海内外的中国古兵器爱好者与日剧增,而中国古刀剑收藏几乎成为目前最热的一项,但大多数国内外的专门论著主要集中在青铜刀剑上,同时也不够系统和完备。钢铁刀剑研究图书更是寥寥无几,且内容过于笼统,无论对于钢铁刀剑的形制、种类、沿革发展,还是材料、制造、装饰工艺的记述都很不完整,更无从达到完备。这让广大爱好者难以入门,更谈不上去研究和保护保存刀剑制造这一国技了。 在国内的几家国家级博物馆中,除极少的汉以前和清之后的钢铁刀剑外,几乎无法找到其他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藏品。相形之下,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钢铁刀剑则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品相完好、价值珍贵。如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汉檑具剑;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隋剑和清皇室宝刀;巴黎法国军事博物馆的康熙、乾隆御用刀剑等,都被视为镇馆之宝,而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局珍藏的明永乐剑,更为推举为其馆藏世界十大古董兵器及盔甲之首。 相形之下,国人对古刀剑的重视程度则不可同日而语,如北京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的刀剑藏品,无论在数量、种类方面,还是在资料、说明方面,甚至在陈设、保养方面都非常不尽人意。在沈阳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仍藏有部分清朝皇室刀剑,但其中的大部分并未对公众开放,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介绍资料也过于简单。囿于这些条件的限制,至今还未有专家学者认真总结出这些硕果仅存刀剑的系统资料供历史、考古、军事和古兵器研究爱好者学习。 基于对中国传统刀剑的痴迷与热爱,近二十年来,笔者上下求索,走遍世界,拜访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努力通过感性认知来增加对中国钢铁刀剑的了解。虽然相关的论著不多,但笔者一直力所能及地汲取学术资料、图录与研究文章中的知识,以期从理论上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中国钢铁刀剑之认识。同时,笔者定期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与中国传统刀剑有关的拍卖会、刀剑展览会和各类古董卖场,并竭尽所能去觅刀寻剑,不让中华民族的瑰宝继续流落在异国他乡。 通过这些年从爱刀、藏刀,再到识刀这样的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笔者对中国钢铁刀剑有了自己的一份认知。因之,不揣冒昧,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拿出来与同好交流。虽然探索只是开始,学术水平仍然有限,但还是愿意把自己和各位同好的心血汇集成书,抛砖引玉,为中国古代钢铁刀剑的研究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中所指之"刀剑",主要指短柄刃状武器,柄可双手或单手持握,但长度不超过刃体。不包括杆状长兵,如戟戈、偃月刀或三尖两刃刀等;也不包括短柄杂兵,如锏、锤、钩、挝等。其他兵器,将另行成书说明。 由于客观原因,如上古时之铁兵数量本就稀少,加之铁器易蚀,因此传世之物绝无仅有,且多收藏在各大文博收藏单位。宋元以后之铁兵相对留传于世的多一些,但绝对数量仍然有限。因此,本书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一为文献材料,众所周知,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刀剑相关之材料,或咏或叹,或歌或诵。二为各种图像资料,通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国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历代壁画、画像石(砖)、雕塑(陶俑与造像)、瓷器等,其中有许多描绘或者表现了各种刀剑的形制、样式与外装。三为钢铁刀剑的实物资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藏品,一是笔者及海内外中国钢铁刀剑爱好者手中的藏品。 书中采用的博物馆图片,绝大部分系笔者十余年来游遍全球拍摄的,实物刀剑中的大部分更是皇甫家族的精心收藏。除此之外,更得到“拔刀斋”各位同好挚友的鼎力支持,更蒙他们无私地提供了宝贵的藏品资料和照片与大家分享,如北京若谷兄的清代贝勒佩刀、李健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偃月斋兄的日本国“宝高”造腰刀、流星马兄的仿倭明刀、广州金相显微兄著名的“金相三剑”和明代公卿宝剑、吉林麦克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济南度渡兄的双龙明刀、南昌瑶哥兄银龙明刀、南宁陈英雄老弟的金龙腰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刀剑皆为中国古董刀剑中的精品,部分更是孤品。同时感谢北大杨盛唐博士考证的清代“白虹”宝刀的资料,和有中国古刀剑“活字典”美誉的北京冷艳锯兄的大量图文及史籍资料,及中国台湾收藏家卢益村先生为此书扉页提供的鎏金双龙镡图片,还要感谢广州独孤求剑兄提供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照片和慷慨割爱的数把上品刀剑。此书能成,虽为一群“小众”的聚合,但期能够影响一代国人的情怀。 最后,笔者郑重地感谢明天出版社的全体同仁。此书从策划到付印,其中的艰难、复杂和付出是非同一般的。笔者前后五度交稿,编辑四易其版式。书中所有图片都经过精密地处理,既符合实物原状,又能不失美感。他们极其挑剔和认真的态度曾数次令我几乎搁笔,但过后却尊重中充满感激。希望大家在分享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措辞之余,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心血和敬业,以及对中国刀剑的挚爱。
  • 冰与火之歌的世界

    作者:[美] 乔治·R.R.马丁,艾里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