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先秦城邑考古

    作者:许宏

    20余年积淀思考

    30万字到近百万字“升级”

    70余年考古史梳理

    400幅精绘插图

    1000余座城邑全记录

    5000余条文献存目

    7000年城邑演变脉络大扫描

    请看许宏先生新著

    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017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

    创新工程重大成果

    《先秦城邑考古》

    该书是先秦城邑考古的集成之作,是作者博士论文《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的“升级版”。作者对70余年来的城邑考古材料和考古学史进行系统梳理,竭泽而渔地收录了1000余座城邑资料,对先秦城邑7000年的演变脉络进行了全景式的大扫描。

    该书贯穿了作者明确的史观,有不同于以往的概念界定和叙事框架(纵贯前仰韶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二里头—西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在若干问题上有作者独到的认识。尤其是提出了包含环壕聚落在内的新的“城邑(enclosure)”概念,总结出了“大都无城”等早期城邑、都邑布局模式和文化传统。

    全书近800页,精装上下两编。含80余页基础表,400幅精绘插图,每图专享二维码,让查图、用图更便利。另附“先秦城邑考古中文文献存目” 5000余条,囊括1929年至今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本书可一书三用:资料引得+学术专著+教辅读物。其中的“大数据”分析作业,使得对城邑形制的深度梳理、对城邑的时空变化轨迹、城邑与气候环境和社会结构之关系的把握,对华夏城邑群空间构成的勾画等成为可能。作者提出的相关见解,将会引发思考、有裨于深化中国考古学和上古史研究。

  • 考古的故事

    作者:[美] 埃里克·H.克莱因

    了解考古学、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经典入门书

    考古学界领军人物、“最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得主倾力之作

    带你踏上考古环球旅行

    在密林中寻找巨大的玛雅遗址,穿过秘密隧道走向失落的神庙……

    真实的考古故事,比探险电影更精彩

    ——

    【内容简介】

    1922年冬天,霍华德•卡特成为第一个窥见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他眯起眼睛,凑在他打开的小洞上,借着蜡烛的微光往里面看。到处都能看到金子的闪光。挖掘行动的赞助人卡那封伯爵拽着卡特的衣服,连珠炮似的问道:“你看见什么了?你看见什么了?”卡特费尽力气才说出:“我看见了奇妙的东西。”

    古老而美丽的事物令人颤栗,吸引着一代代人接近它们、挖掘它们。

    这本书涵盖世界上二十余个主要的考古胜地,以及重要的考古发现,我们将看到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希腊帕提侬神庙里的大理石雕,墨西哥丛林中的祭献品……这些文物将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创造过怎样的文明,其中的一些文明又为何走向毁灭。

    这也是一群“寻宝者”——考古学家——的传奇故事。1872年,谢里曼为寻找特洛伊,在土丘上挖开伤口一般的大沟;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人亚丁带领考古队攀上马萨达陡峭的山顶,用筛子筛了约3.8万立方米的泥土来寻找文物;2010年,这本书的作者克莱因与“太空考古学家”萨拉•帕卡克凝视卫星图像,在田野中发现公元2世纪罗马“铁甲团”的兵营遗址。

    书中还展示了不断进化的考古技术,比如空中勘察、激光雷达、碳-14测年法,它们让更多遗址被发现,也让文物说出更多故事。作者还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回答了普通人的常见疑惑:你怎么知道在哪里挖掘?你怎么知道某件东西年代有多久?你找到的东西归你吗?

    就这样,考古的故事带领我们向人类历史的上游跋涉,并为我们带来关于未来的启示。

    ——

    【名人推荐】

    极其好读……一些读者或许会突然想要冲出门去,拿上铁锹和铲子,冲向一个土丘或者垃圾堆。——《华尔街日报》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考古学已经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学科之一。它不断拓展着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以及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了解。克莱因是这个卓越领域的领导者,并且他懂得如何把故事写得准确而欢乐,这也是读者之幸。——罗伯特•福尔德,《国家邮报》

    克莱因写得清晰易懂、富有信息量、满怀热情,为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带来了一些工作现场的个人经历……作为一部新颖、价值卓越的考古学入门,这部书可以看作一项成功。——彼得•琼斯,《大众古典学》作者

    有趣并且涉猎广泛。——《新科学家》

    克莱因是一个老道的考古学家,在这部关于伟大考古发现的非虚构作品中,他让历史栩栩如生。从庞培到特洛伊,克莱因为观察这些著名挖掘提供了专业的视角。他不仅带你走过历史与发现,还想你呈现挖掘是如何组织的。如果你对考古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感兴趣——包括在哪挖、如何挖等等——那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拿到这本书。——拉谢尔•卡特,图书部落

    这部书拉着你的手,带你踏上一场神奇的考古环球旅行。你将看到有名的考古学家,探索传奇遗址,并且看到使用了前沿科技的新发现。考古学充满趣事,你一定要读一读《考古的故事》,这是一部由讲故事的高手写成的书。——萨拉•帕卡克,2016年TED大奖得主

    《考古的故事》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对这一领域的伟大发现的记录,快节奏而且令人着迷。这部书的读者都将被它吸引,无论他们的知识背景是什么。——乔迪•马格内斯,《圣地考古学》作者

    在这本前沿、好读的考古学入门书中,埃里克•克莱因——世界上至为重要的考古学家之一——让人们可以一窥神秘而激动人心的考古学的幕后。读者将会看到世界上的著名遗址和发现,以及学到如何找到、挖掘它们,以及足不出户地为古物确定年代。——坎迪达•莫斯,《迫害之谜:早期基督徒如何虚构了殉难故事》作者

    我爱这本书!《考古的故事》是一本伟大的读物,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一部极其精彩的著作。——肯尼思•L.费德,《正确的过去:人类史前史入门》作者

    克莱因讲述了文明与考古学的精彩历史——他对这一主题的知识是首屈一指的。——罗伯特•R.卡吉尔,《打造〈圣经〉之城》作者

    一幅关于考古学前世今生的迷人画卷。这部书补充了学科内的空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考古学呈现在普通大众面前。——雷切尔•哈洛特,《圣经,地图与铁锹》作者

  • 古物的声音

    作者:杨泓

    本书以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代遗物为标本,复原中国古人社会生活的日常起居习惯、日用家具及与之相关的日常礼仪。作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年的考古人,作者结合历史文献,抽丝剥茧,细致解读,以生动严谨的笔触,帮助我们走进博物馆,聆听考古标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内在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魅力。

  • 金印国家群的时代

    作者:[日] 高倉洋彰

    一直到1960年前后,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着江户时代的生活场景,那也是弥生时代的继续。如果说现代生活中还保留着弥生时代的遗痕,可能不会有人相信,但事实确实如此。本书将要说明的就是弥生时代留下的孑遗绝不是不同的文化。

    ——高仓洋彰

    什么是金印国家群?

    古代中国,尤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赐印。

    战国时期,东亚地区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最后由秦始皇结束了列国分立的战国时代,实现了汉民族的统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被迫离开土地的民族和战败的汉人。而战争与迁徙的流民,有效地促进了汉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农耕文化由此间接传入日本列岛,使之开启了最初的文明开化——弥生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领土扩张政策,与希望和中国发生交往的周边民族的愿望完美契合,以印为纽带的金印国家群由此而诞生。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委奴国王”金印应该如何释读?印背的蛇纽有何意义?使用的主体又是谁?

    被看成是“倭”的弥生人,以接受汉王朝赐予的“汉委奴国王”蛇纽金印为标志,开始了与汉的直接交流。虽然滇、韩、倭之间远隔千里,但都同处于汉帝国的周边地区,都被纳入同一个时代发展的轨迹之中。

    “亲魏倭王”金印与卑弥呼“亲魏倭王”金印,其主人正是颇具神秘色彩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除金印外,赐予卑弥呼“汝好物”的“铜镜百枚”,使铜镜不再仅仅用于理容,而传递出汉、魏、乐浪所构成的复杂东亚局势。动荡的时局,倭人如何把握正确的信息、谋求交往的伙伴而采取一系列行动?卑弥呼所居之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王的宅邸由哪些建筑构成,又如何彰显王的权威?

    全球史观下研究地区考古学的典型案例从水稻技术的传入,定居生活的发生,到社会阶层的分化,区域性中心的出现,再到日本列岛与汉王朝之间的交流,直至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看日本学者如何从东亚地区的宏观视野勾画出日本古代社会在弥生时代所经历的国际化历史进程。

    日本考古学会会长、弥生时代考古学专家高仓洋彰先生经典著作,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滕铭予教授恰切翻译,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先生校改并提出重要参考意见。

    本书通过大量的考古学证据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从东亚地区的宏观视野研究了日本弥生时代稻作技术体系的建立、定居生活的发生、社会的阶层化、区域性中心的出现、日本列岛与汉王朝之间的交流和关系,以及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等问题,是当前世界考古学倡导的在全球史观下研究地区考古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本书对于中国学者研究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文化如何对东亚地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以及汉帝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最终在东亚地区建立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新的统治秩序等问题,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 六千零一夜

    作者:[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编辑推荐:

    关于埃及的故事,你听过多少?

    也许你见过欧洲教堂中的马赛克镶嵌画,一美元纸币背面的全知之眼;也许你听过拿破仑命文艺界描绘的胜利凯旋,考古发掘后玄之又玄的诅咒;也许你知道威尔第歌剧中的埃塞俄比亚公主,还了解巴黎服装设计的埃及风尚,好莱坞电影中的艳后与毒蛇。

    这本书不打算戳破你的埃及梦,但它想让你知道,西方文化中的“埃及”是如何一天天被建构成如今的样子。

    ☆媒体推荐:

    里格斯向人们指出了一点:古埃及是我们想要它成为的样子。许多假设,归根结底也只是假设。那些对古埃及有着浪漫的憧憬,并“享受”其中的人(即大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将迎来一次并非全然愉悦、但绝对充满惊奇的震撼之旅。对于众多“流行”埃及学的消费者、兴趣社团和大众读者来说,这本书堪称是一剂消除浮华的良药。这将是一次真正大开眼界的阅读体验,极力推荐。——《古埃及》杂志

    从古埃及的考古遗迹,到罗马时代的惊险故事,直到今天象征式的艺术作品,里格斯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探险,向人们展现了这个“失落的”文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无数仍在催生蔓延的连锁反应。——《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信息丰富的“失落文明指南”。但它没有止步于对古埃及的历史研究,而是聚焦于一个优雅而有趣的主题——从古至今,文明对人类想象力的深刻影响。——密涅瓦大学

    ☆内容简介:

    《六千零一夜》从知识考学角度,讲述了作为“知识”的古埃及,过去6000多年间在东西方语境中构建和演化的历程。从月亮神和亡灵书,到弗洛伊德书桌上的小雕像;从尼罗河和图坦卡蒙陵墓,到拉斯维加斯的金字塔形赌场;从神庙估计和英国“冒险家”,到歌手蕾哈娜的伊西斯女神文身;从史料中的克娄巴特拉和恺撒,到油画与好莱坞电影中的埃及艳后……作者剖析了那些关于埃及的异彩纷呈的故事背后,叙述者或主角的不同态度和目的,带领读者认识金字塔以外的古埃及。

    知识考古学史当代西方思想的前沿话题之一,本书则是这些最新思想成果的集中呈现和运用。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将重塑脑海的埃及印象,更能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作者:苏秉琦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 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

    作者:(美)林嘉琳,孙岩 主编

    《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为Gender and Chinese Archaeology一书的中译本。《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共收录了12位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学者所撰写的,关于中国考古学中性别研究的专题学术研究论文。书中按照时代顺序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汉代四部分,分别从墓葬、聚落、文物、文献等方面,来探讨性别差异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尤其注重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 丝绸之路

    作者:[瑞典] 斯文·赫定

    《西域探险考察大系:丝绸之路》作者把自己视为贯始终的抒情主人公的,他的情感,他的尊严,他的热忱,他的冷竣,那就是一个探险家面对古道万物的反馈,那就是一个经行者针对古道历史、现况与未来的独白。
  • 天之镜·续:柬埔寨与复活节岛魔幻之旅

    作者:葛瑞姆・汉卡克,桑沙・法伊亚

    天之镜(续 柬埔寨与复活节岛魔幻之旅),ISBN:9787801149817,作者:(英)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著;(英)桑沙·法伊亚(Santha Faiia)摄影;周健等译
  • 音乐考古

    作者:王子初

    《音乐考古》是“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 丛书的一种。该丛书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出版,是世纪性总结中国文物考古经验与成果的大型著作。 音乐考古学在国际上尚是一门较新的学科,除作者前著《中国音乐考古学》之外,国际国内均罕有该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著作发表。所以《音乐考古》的出版,具有学科奠基的意义。作者主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撰工作历时16年,考察文物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心得,为本书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如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定位,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史,等等。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如实揭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采。 该书的出版,深受中国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和广大文史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 目录 前言 一 音乐考古学 (一)音乐考古学小史 1.音乐考古学 2.音乐考古学的先驱 (二)音乐考古学方法研究 1.音乐文物分类法 2.音乐学断代法 3.音乐测音法 4.音乐文物命名法 二 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 (一)舞阳贾湖骨笛 1.贾湖遗址和舞阳骨笛 2.舞阳骨笛的学术意义 (二)曾侯乙墓音乐文物 1.曾侯乙墓的发掘 2.曾侯乙编钟 3.曾侯乙墓编磬及其他乐器 4.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学术意义 (三)洛庄汉墓乐器 1.洛庄汉墓乐器的出土 2.洛庄乐器的学术意义 三 出土乐器的分类研究 (一)陶制、石制乐器 1.史前乐器概述 2.陶制乐器 3.石制乐器 (二)青铜乐器 1.青铜乐器概述 2.早期的青铜乐器 3.周代乐钟 4.军旅和宴享乐器 (三)丝竹乐器 1.丝弦乐器 2.吹管乐器 四 音乐图像的分类研究 (一)墓葬和佛教音乐图像 1.墓葬中的乐舞画像 2.佛教音乐图像 3.乐舞俑 (二)乐舞饰绘和书谱 1.岩画和绘画 2.器皿饰绘 3.音乐书谱 五 音乐考古的收获和展望 (一)音乐考古的收获 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2.《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 (二)音乐考古的展望 参考文献 文摘 (一)音乐考古学小史 1.音乐考古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它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音乐考古学则是根据与古代音乐艺术有关的实物史料研究音乐历史的科学,是音乐史的一个部门。音乐史属艺术史,也是历史科学的一个专门分支。 比起一般考古学来,音乐考古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研究对象上。以美术考古为例,美术考古研究的对象直接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美术作品本身,如绘画、雕塑作品等。而音乐考古的对象却不可能是音乐作品本身。其一,音乐艺术是音响的艺术,其以声波为传播媒介,表演停止,声波即刻平息,音乐也不复存在。其二,音乐又是时问的艺术,真正的音乐只能存在于表演的刹那间,古代的音乐作品只能存在于表演当时的瞬间。作为音乐考古学家永远无法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特定的声波为研究对象,也无法将早已逝去的历史上的音响为其直接研究对象。一些古代的乐谱也许记载了某些音乐作品,但这种以某种符号系统来记录作为音响的音乐作品的手段是苍白无力的。
  • 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作者:裴文中

    从有人类以来,艺术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在末期以前,艺术作品是没有的。这种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这种作品是真正老字号的古物。今天我们读到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的这部著作,恍然发现,原来在几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就有了了不起的艺术。他们的作品是今天人们的艺术的开山。本书更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相参,对旧石器时代末期的艺术做出了精当的描述。
  • 甲骨文合集释文(全四册)

    作者: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释文(套装共4册)》主要内容简介:胡厚宣任主编,王宇信、杨升南任总审校的《甲骨文合集释文》1999年出版以后,适应了多学科学者使用《甲骨文合集》所收41956版商王朝遗留下来的第一手文字资料,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不少学科的学者虽然不专门研究甲骨文,但有关研究仍须从最早的文字记载开始。因而面对《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所收拓本上暴睛鼓眼的商朝人契刻文字,学者可据《合集释文》爬梳有关的资料,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多学科利用甲骨文资料进行溯本求源的研究工作;而对考古、历史、语言学者来说,他们既可读《合集》所收原片,又可将拓本漫漶不清之处,或自己的释读与《合集释文》互相勘校并相互启示,从而使所需利用的材料更加准确和可信。正是由于《合集释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所以出版以后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并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
  • 中国早期考古调查报告(第二辑)

    作者:黄文弼著

    本辑包括了《高昌陶集》《高昌砖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5种,图文结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 追寻五帝

    作者:郭大顺

    《追寻五帝(揭幕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摆脱了以往扭曲、简单的概念化理解,将五帝血肉丰满地复还到历史情境中,使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以考古和历史有机结合的论述方式,把五帝的真实凸现出来。深入浅出与艺术想象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使得《追寻五帝(揭幕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文体活泼,除专业研究者外,适宜广大读者浏览,以满足大家探访祖先,寻觅传统的愿望和兴趣。
  • 铄古铸今

    作者:李零

    本书源于作者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举办的专题讲座,随后将讲座的内容整理成了这本书。从内容上说,本书是对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复古倾向问题所做的专题讨论。
  • 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

    作者:刘昭瑞

    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已经成为众多人文学科的研究获得新突破的起点,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近年来,随着考古材料的较多出土和公布以及道教研究领域的深入和扩大,利用考古材料对道教特别是早期道教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们的重视。本书则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这方面的尝试。本书的研究,涉及道教观念、道教典籍、道教法器、道教科仪、道教传播、道教史乃至道教相关背景的讨论。随着考古发现的新材料的不断公布及相关研究的进展,相信可以促进整个道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古代青铜器

    作者:杜廼松,杜乃松,杜迺松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回顾了20世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概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类、分期、铭文、冶铸、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配有彩图8幅、插图50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为满足大众阅读的需要,这一时期印出大量使用百姓日常用语编写成的白话小说和戏曲,印出大量通俗易懂的插图本家庭用书和蒙学读本。《天工开物》应连而生,充分体现这一时代的图书特色。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这是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技术的实用性很强的图书。书中是大量精美插图,文字通俗易懂。全书分三卷,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技术经验;中卷叙述各种日用生产技术经验;下卷叙述採矿等方面技术经验。全书反映当时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所以此书被后人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科技经典。
  • 郭店楚简校读记

    作者:李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主要内容有:前言、凡例、第一组:简文、第二组:简文、第三组:简文、第四组:简文、第五组:简文、附录、后记等。
  •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作者:李零

    《上博楚简三篇样读记》主要内容包括有:自序;第一部分:上博楚简校读记;第二部分:相关论文;附录作者校订后释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