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中国(洛阳)古墓砖图考

    作者:怀履光 著,徐婵菲 译,沈辰 校

    《中国古墓砖图考》是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编著的,1939年在加拿大出版。该书以二十世纪30年代前后出土于洛阳金村一带汉墓中的近60块画像空心砖为研究对象,从墓砖的出土背景、地点、铭文、年代、制作工艺、画像内容和画像砖墓的形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早期洛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空心砖的著作。但这本书一直没有被译成中文,故而不为中国民众所知。2014年11月,该书由徐婵菲、沈辰两位学者翻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翻译书稿中,两位学者除了对原书进行忠实地翻译外,又增加三个内容:一、 2篇研究文章。增加《怀履光与洛阳出土的西汉画像空心砖》和《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的发现与研究》两篇文章;二、64条注释。对原书中的某些名词、人物和错误之处进行注释;三、48张图片。增加了书中涉及的部分画像砖和文物及资料图片。尤其是两篇研究文章,不仅是对《中国古墓砖图考》一书必要的说明和补充,也是关于怀履光和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及画像空心砖墓的最新研究成果。受时代和材料的局限,怀履光对洛阳画像砖的认识和观点存在一些错误。这两篇文章分别利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档案馆保存的资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资料,就怀履光对洛阳画像砖的收集、认识过程问题和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的发现、著录、研究和画像空心砖墓的年代、形制等问题行进研究,得出了颇有新意、令人信服的结论。
  • 中國藏地考古

    作者: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

    《中国藏地考古(套装共10册)》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藏地考古成就的集大成者,填补了中国学术界与考古界藏地考古研究的空白,是关于中国藏地考古的百科全书。 《中国藏地考古(套装共10册)》共计600万字,分为三编十卷,即:第一编田野考古、第二编艺术考古、第三编考古研究。彩图、图片、线描图约2000幅。内容涵括考古遗址发掘报告、田野调查报告、古代岩画、各类宗教寺庙艺术、石窟艺术、壁画、佛像、艺术造型、研究论文等。
  • 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

    作者:盖山林

    该书是作者从事考古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内容是文物考古的发现,包括古代城市、王公府第、蒙古包、敖包、召庙、衣冠、器什家具、餐具、天文遗址、岩画、岩文,石人、舞蹈遗迹、民间图案、历史图画、陵墓、石碑及其它文物。这些考古发现,为蒙古史和蒙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丰富了蒙古学研究的内容。
  •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作者:杨鸿勋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为1987年4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的增订版。原书包括作者利用古遗址材料所从事的建筑考古学研究的论文19篇,《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增加为66篇。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内容包括:原始社会聚落,诸如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浙江河姆渡等遗址,以及夏代二里头宫殿、商代偃师和小屯以及盘龙城宫殿、周代的周原宗庙和殿堂、秦代咸阳宫殿与始皇陵以及绥中海边“碣石门”与“碣石宫”、西汉长安明堂和王莽九庙、洛阳北魏永宁寺塔、隋仁寿宫和洛阳则天门、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与麟德殿和华清宫浴殿以及青龙寺真言密宗殿堂等遗址的复原研究。作者通过遗迹、遗物,结合文献材料作了具有说服力的考证,得出可信的复原成果。其中,尤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是,作者于1997年在日本权威学术杂志《东方学报》发表的论文,引用日本考古材料对照中国文献得出日本神社源于中国的结论,“彻底反转了日本上古史”,“引起日本学术界的极大的震撼”,以致“使一些人哑口无言”(台湾学者著文评论)。另外,书中还包括有甄别认定新石器时代经济分期的重要工具——石楔和石扁铲,破解“黄帝时明堂”、“黄帝合宫”、“夏后氏世室”、秦以前墓上享堂,考订若干与建筑有关的象形文字,以及斗棋起源和凹曲屋面的发生与发展等论文,也特别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中国建筑史学、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对于文物、考古、建筑史、科技史等专业工作者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吴越历史与考古论集

    作者:曹锦炎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吴越历史与考古的主要论作。书中文章大都以考释出土文物中的铭文数据入手,结合传世文 献,从而揭示阐明其内容。涉及吴越的国名、人名、历史、文化等方面。 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吴国的历史与考古的文章;第二部分是关于越国的历史与考古的文章;徐国与吴越两 国的关系密切,徐文化对吴越文化的影响深远,所以这方面的文章作为第三部分。其它几篇相关的考古资料方面的研究文章则作为附录。 文章注重实证,奉行王国维的“两重证据法”,以严密的文字考释为先,努力掘发出土文物所记载的丰富蕴涵。在青铜器铭文 特别是越王兵器铭文的考证方面发明尤多。
  • 梁庄王墓-(全2册)

    作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 编

    由于梁庄王墓屡遭盗掘,为保护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于2001年4月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证明,该墓是梁庄王与其继妃魏氏的合墓,并经历了由单人葬改为双人合葬的过程。其中梁庄王享年30岁,先葬(1441年);梁庄王妃享年38岁,比梁庄王迟薨10年,后葬(1451年)。梁庄王墓虽遭多次盗掘却未遂,实属不幸中的万幸。而更感到意外之喜的是,墓内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仅次于明定陵,是继定陵之后我国明代考古的一又次重要发现。 梁庄王墓为明代梁庄王与其继妃的合葬墓,墓葬规格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出土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且十分精美,包括玉器、瓷器、金银器等。该墓葬是继定陵发掘以后,我国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本书为上、下册,文字30万余字,线图200余幅,彩色图版400余幅,详细介绍了梁庄王墓的文物挖掘整理工作和研究成果。
  • 两汉帝陵

    作者:阎崇东

  •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 2

    作者:金维诺 总主编,罗世平,李力 卷主编

    《中国墓室壁画全集:隋唐五代》主要内容简介: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墓道、甬道两侧。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礼仪风俗、建筑器用、衣冠服饰以及日月星宿等。各时期、各区域墓室壁画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点。古代墓室壁画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礼仪制度、民俗信仰、宗教观念等提供厂丰富的形象史料。本卷选人的资料基本涵盖了目前考古发现的隋唐五代时期比较重要的墓室壁画作品,较系统地反映厂隋唐五代时期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和艺术成就。
  •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

    作者:申秦雁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ISBN:9787807360582,作者:申秦雁
  • 天马-曲村(1980-1989)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组

    《天马-曲村(1980-1989)(套装全4册)》为套装书,内容包括:山西南部天马-曲村遗址所在地区的区域概况及自然环境演变、考古调查、发掘、整理、研究以及报告的编写、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时代——晋文化(上)居住址等。
  • 胡汉之间

    作者:罗丰

    本书收集了作者数年来的专题研究论文共计十九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等。作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宁夏固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公元3~10世纪中国中古史作为研究重点,对宁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融合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引用了大量国外的资料,对于现阶段相关问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中国考古学史

    作者:阎文儒

    本书是阎文儒先生的力作之一,作者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的断分,对各个时期中国所取得的考古成就和涌现的考古学有作了简要记述。此外,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着手,分析了促发中国考古学嬗变的各种原因,以及由此所引领的考古形态上的变更。
  • 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

    作者:刘毅

    本书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考古中颇具代表性的学术专著。明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晚期的王朝,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之大成,这在帝王陵墓制度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本书通过回顾、梳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和以往关于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展开对明代皇陵制度、王陵制度及其所涉及的关于明代帝王陵墓制度渊源问题、陵墓选址问题、埋葬与随葬品情况、祭祀制度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学术观点,颇多创新之意,如关于明代帝王陵墓制度方面创新多于继承的认识,并且进一步指出有明一代,帝王陵墓制度也不是完全一样的。通过对帝陵的考古学研究,提出了凤阳明皇陵、明孝陵与明长陵及以后诸帝陵的三个时期分期的科学论断,并进而提出创新的学术推断:即凤阳明皇陵属于基本继承唐宋帝陵制度,孝陵开明代帝陵一新之格局,长陵因之小有改作,以后其他诸明帝陵则进入守成时期。此外,该书对于明代藩王陵的分期,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3

    作者:段文杰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3敦煌北周)》北周时代的佛教,由于统治者不懈地倡导,而得以广泛地发展。北周诸帝都崇信佛教,上自帝王贵族,下王庶民百姓,兴起了造寺、建塔、写经的热潮。当时北周境内名侩云集,各地佛教石窟、寺院的兴建,盛况空前。敦煌莫高窟至今还保存北周洞窟十四个,是莫高窟北朝各时期洞窟中保存最多的。 敦煌莫高窟北周时期的壁画,由于佛教盛行,佛教壁画艺术有了新发展。受中原新的绘画技术的影响,在人物画法虽然仍有西域式的传统画法,但是大多已采用了中原的线描造型技法。北周壁画人物形象接受汉画的影响,从绘画艺术的发展看,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并得到发展。绘画艺术也必然受到儒家审美观念的影响。儒家所欣赏的是外表与内涵的统一。北周时期的壁画显得较为写实,更重刻画人物的内在气质,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这样的美学精神及绘画表现方法,创造了新的时代艺术。为隋唐壁画艺术质朴、雄强、生机勃勃的艺术气质开创了先河。 本卷精选敦煌莫高窟北周时期的壁画2lt帧,并有论评、说明文章,鲜明地展示出敦煌壁画早期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从而也阐发了这一时期壁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珍贵的价值。
  • 龙山文化

    作者:张学海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之一种。龙山文化是一种以发现于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5000年左右。本书作者长期从事龙山文化的研究,在书中他全面回顾了20世纪龙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展示了中国文明起源期这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并探讨了一些前言性的学术问题。本书配有插图40余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东南亚古代金属鼓

    作者:弗朗茨·黑格尔

    铜鼓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产生,一直流传至今,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等8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除菲律宾以外的其他国家。对铜鼓的考察,不但对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探讨整个人类的早期文明观念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东南亚古代金属鼓》是奥地利的弗朗茨·黑格尔(Franz Heger)于1902年在莱比锡以德文出版的划时代巨著,是20世纪初西方学者铜鼓研究的集大成。本书对165面弥足珍贵的铜鼓按形制、纹饰的演化,划分为4个主要类型和3个过渡类型,并分别对这些鼓的重量、大小及图案进行了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各面铜鼓的花纹图饰进行了极其细致并富有开拓性的研究,是研究纹饰学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该书还探讨了这165面铜鼓的分布地区、铸作年代及其反映的文化内容,对人类学、神话学、民族学、冶金铸造史等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白云翔

    《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科技史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三卷)

    作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 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3卷)》主要内容:国家“十五”重点项目,首部全面介绍“国保”单位的大型工具书。收录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至第五批12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文信息,图文互动,详加解说,展卷揽胜,纵横中国。第一至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省分类总目,分省分类编排,分省地图标示。“国保”音序索引。全书共三卷,文字165万,图版4500幅。
  • 六朝风采

    作者: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为六朝古都,半个世纪以来,我馆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六朝文化为己任,发掘了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近五百座,对六朝城市遗址做了大量的考占调查和发掘,馆藏六朝文物已近万件。其中以六朝时期的皇空、诸王侯和各世家大族墓所出文物最富有代表性,它们充分展示了公元3至6世纪建康城的风采。我馆举办的《六朝风采》展览,199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六朝家族墓地的发掘,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本图录即是在考古、收藏、研究的基础上,于馆藏六朝文物中精选了三百余件,并择选部分南朝石刻的典型作品与栖霞山千佛岩南朝石窟的有关资料,依据“生活用具”、“丧葬用具-壁画”、“佛教石刻”、“其他”编排,力求全面反映南京六朝文物的特色。
  • 西安北周安伽墓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

    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北约300米处。村子相传始建于明代,唐武则天时在此修建大福(佛)殿,殿基为夯土台基,台基上原有佛像(菩萨像),时人称之为菩萨娘娘,因而此台基被当地人称为菩萨娘娘炕,村子居于台基之下即被取名为炕底下村①,后又改名为炕底寨村。 本书从神祗、动物、建筑及桥梁、家具、器物、乐器等方面深入的描写了西安北周伽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