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首阳吉金

    作者:首陽齋

    地处美国纽约的首阳斋多年来珍藏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青铜文物,被视为当今世界该艺术门类的重要私人收藏之一。 “首阳斋”是上海博物馆捐赠人、美国著名华裔收藏家胡盈莹、范季融伉俪的斋名。斋主十分注重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与学术内涵,把收藏青铜器看作是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海外收藏家中独树一帜。本次展览精选首阳斋所藏七十件(组)青铜文物,涵盖了我国青铜工艺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作品,并包含诸多带有铭文的器物,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首阳斋所藏青铜器迄今为止从未公开展出过。此次上海博物馆与其合作举办展览,定将弥补国内公私收藏之不足,对于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海外所藏中国古代青铜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 先秦两汉考古论丛

    作者:黄展岳

    《先秦两汉考古论丛》收录了作者关于先秦两汉考古学的论著52篇,内容包括秦汉陵墓制度,秦汉简牍、铭刻与墓志,汉代礼制建筑与饮食文化、早期铁器研究等,囊括了黄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助于了解先秦两汉考古研究发展的轨迹等。综观全书,有助于了解先秦两汉考古研究发展的轨迹。 《先秦两汉考古论丛》可供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和广大历史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 Understanding Early Civilizations

    作者:Bruce G. Trigger

    This book offers the first detail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ven best-documented early civilizations: ancient Egypt and Mesopotamia, Shang China, the Aztecs and adjacent peoples in the Valley of Mexico, the Classic Maya, the Inka, and the Yoruba.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equal attention is paid t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sociopolitic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systems, religion, and culture. Many of this study's findings are surprising and provocative. Agricultural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 behaviour turn out to have been far more diverse than was expected. These findings and many others challenge not only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f early civilizations but als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early civilizations lies not in their historical connections but in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human behaviour.
  • 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

    作者:黄天树

    《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简介:殷墟卜辞使用的时代长达两百余年,无论从历史学的角度或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使用这批资料,都必须先加以分期断代。甲骨断代学说是董作宾所创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李学勤、裘锡圭等学者的努力下,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甲骨学界多数学者接受了必须先分类(指根据字体等特征把殷墟甲骨文分成不同的类),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期断代的观点,以及殷墟卜辞的发展演变分两系的观点。本书根据新的观点、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殷墟甲骨文的主要部分——王卜辞的分期断代做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分期新说的系统发展,作者从严密的类型学分析着手,把殷墟王卜辞细分为20类,对各类的特征、时代以及彼此问的关系作了细致、翔实的论述,不但很好地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有很多创见,使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甲骨断代新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作者:邹衡

    本书收集夏、商、周时代考古学论文7篇,按照这些文章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郑州和安阳两个典型商文化遗址的年代问题;第二部分是在考古学上论定夏文化;第三部分是关于周文化的研究。各篇之间互有联系,是夏商周考古专业人员和先秦史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 秦公帝王陵

    作者:徐卫民

    《秦公帝王陵》是一部全面研究泰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泰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成阳陵区的陵墓、陵同、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夫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作者: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是近代的新兴学科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客观的历史背景,探讨这一过程的由来,对正确理解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论述,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书长达二十余万言,有史实,有论述,不失为考古学史佳作。为考古学、古代史研究者所必读,对近代科学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商周祭祖礼研究

    作者:刘源

    《商周祭祖礼研究》对商周祭祖仪式的类型、仪式内容、过程及商周祭祖礼反映的祖先观念、社会关系等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认识商周时代的祖先崇拜及其演变轨迹,对于研究商周的家族形态和社会形态,以及商周文化制度的变革等问题都很有裨益。 《商周祭祖礼研究》有较多创获,对促进商周祭祖礼这一重要学术课题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先秦社会史、宗教史、思想史的研究均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刘源博士对殷墟卜辞与西周金文中所反映的祭祖礼的研究,在宏观与微观上都丰富与深化了我们对这一重要学术课题的认识。要对当时祭祖仪式的内容与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有赖于对已掌握的殷墟卜辞及商周金文资料所反映的史实作更为深入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今后更多的新的古文字资料的发现。
  • 考古学论文集

    作者:夏鼐

  • 泊如斋重修考古图

    作者:吕大临

    本书为繁体竖排。   本书由北宋吕大临编撰,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青铜器、玉器图录。书成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考古图收录铜器计210件、玉器13件,重修时增入1件,收宫廷和私人所藏器物总计224件。
  • 商周考古论集

    作者:张长寿

    《商周考古论集》选辑作者自著和与他人合著的论文35篇,大都是近20年间陆续写成的。这些论文从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商周青铜器、玉器、车制和考古学文化四类。《商周考古论集》由张长寿编写。
  • 河姆渡文化

    作者:刘军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河姆渡文化是浙江省境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本书全面介绍了20世纪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配有彩图8幅及插图47幅,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这一领域内的必备工具书。
  • 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

    作者:巫鸿,李清泉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县的宝山辽墓的发现,为古代中国美术史和东亚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本书将宝山辽墓壁画放在墓葬整体中进行审视,讨论的重点包括绘画与建筑的互动和画像程序、绘画的风格与画者的身份,以及壁画与墓葬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当时政治环境及辽代礼仪风俗的联系。宝山辽墓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辽代初期艺术水平和风格的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思考十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 感悟考古

    作者:李伯谦

    《感悟考古》分为十个部分,即导言、"考古工作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挑战精神"、"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考古学文化的互动"、"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精神领域考古"等。 从具体内容上看,基本涉及目前考古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站在宏观角度对考古学某个方面的即兴发言,如"在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考古》创刊五十周年感言"等;也有通过爬梳考古材料就具体某个案例的解析,如"从崧泽到良渚--中国古代演进模式发生重大转折再分析"、"关于早期夏文化"等。但这些都是作者对于中国考古学整体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以及考古学科建设方面的探讨,让人印象深刻。青年考古学者甚至考古学的普通爱好者阅读本书稿,可以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发展方向,更能够掌握中国考古学史以及考古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 雅典考古博物馆

    作者:(意大利)卢卡•莫扎蒂

    著者:卢卡•莫扎蒂:在博物馆工作多年,爱好考古、绘画等,并对很多艺术品有精湛的研究和见解。 译者:陆元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译林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精通七国外语,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高深的造诣。
  • 中国墓室绘画研究

    作者:汪小洋

    《中国墓室绘画研究》内容简介:中国的所谓“三教”,道教虽是土生土长的,由于长期热衷于炼丹长生和轻身升仙,没有佛教思维宽阔。佛教虽系外来,但早已融汇在中国文化之中,亦即中国化了。儒家不是宗教,却在某些方面带有宗教色彩,特别是曾经发生过的谶纬迷信。可能出于这样的原因,有人拿西方人对于宗教的 “定义”来规范我们,说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好像宗教的发生与发展是按照统一模具铸造的,不是由人们即时即地的思想和精神需要来确定的。
  • 民族考古学实践

    作者:尼古拉斯·戴维,卡罗·克拉莫

    《民族考古学实践》是第一本对民族考古学这一重要却少为人所了解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进行全面介绍的著作。在过去五十多年中,这一学科从最初的由考古学角度研究民族物质文化,扩展到现在众多的相关领域。《民族考古学实践》作者都是践行此学科研究的领导者,他们的理论取向同时包括新考古学的过程主义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后过程主义。《民族考古学实践》采用个案的方式叙述,并尽量在所涉及地区与主题之间进行平衡。前三章介绍学科基本问题,如定义、内涵、历史、理论以及田野工作方法与伦理,接下来的十章介绍了民族考古学所关心的十个专题,如遗址形成、生计、人工制品与风格、聚落系统、遗址与建筑结构、手工生产专门化、交换与贸易、墓葬与意识形态等。最后作者总结了民族考古学的贡献、潜力及其在人类学中的位置。《民族考古学实践》还有大量展示民族考古学家从事田野工作情境的照片。
  • 探寻化石之旅

    作者:(英)彼得·J·怀布罗

    本书讲述了英国古生物学家探寻采集化石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在世界的偏远地区所从事的通常被忽略的那一小部分科学工作。文中营造出深夜大家围绕篝火的氛围——在期盼着重大发现的同时,人们还不忘用本国语言取笑厨子的臭袜子,或抱怨煮烂的羊肉。这样的叙述可以表达在野外从事真正的科学考察时,给人带来的那种复杂而又常常是混乱的情绪。有些甚至还记录了寻找过程中的失败——因为没有人能为成功担保。偶然的运气总是会部分发挥作用。有几个故事还回忆了一些颇具危险的小规模冲突以及我们在田野工作时都曾体验过的那种情感——那种初次闯入神奇之地的惊讶之情。这是一个非凡的事实:那些举足轻重的新发现正是源自这些鸡毛蒜皮的经历。 在这样一个“科技至上”、“经济推动进步”的时代里,传言、猜想,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也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