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甜蜜的,致命的

    作者:[英] 约翰·尤德金

    【编辑推荐】

    ☛ 谁是约翰·尤德金? 最早发现并提出“吃糖有害”的科学家,“反糖派”的先驱人物,本书正是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揭穿的世纪谎言:相对于脂肪而言,糖才是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

    约翰·尤德金曾是英国著名营养学家,他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伊丽莎白女王学院,长期致力于研究糖摄入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是糖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在制糖业围剿与同行打压下郁郁而终的科学殉道者。

    在尤德金站出来之前,科学/资本界一直联手误导人们:脂肪才是导致发胖、威胁健康的罪魁祸首,而这一误导,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健康灾难。

    ☛ 揭露被消费主义操纵的饮食真相,掀开当代生活“减糖战争”的帷幕:逃出甜蜜陷阱,我们应该怎么做?

    肥胖、龋齿、皮肤问题、心血管疾病……糖,这世上最甜蜜的凶器,对你的身体做了什么?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辨识与对抗那些令我们上瘾的、看似美好的危险事物:

    学会怎么吃,从学会不受口味与欲望的控制开始。

    ☛ 一座医学、营养学史的纪念碑,一部与制糖业斗争的血泪史:

    不仅揭穿了营养学界的大谎言,更还原了科学真相如何被政治/资本扭曲的过程——选择的自由,取决于获取信息的自由。

    很长一段时间里,制糖业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坚决否认糖摄入量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刻意淡化、歪曲大量吃糖对身体有害的科学事实,甚至对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进行威胁、抵制。

    尤德金博士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与世界糖业研究组织、英国营养基金会等机构斗智斗勇的经历,还给糖消费者一个更加透明的消费环境。

    ☛ 影响数代营养学家、生理学家的开创性著作,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倾力推荐

    关于这一主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每日电讯报》

    每一位科学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形瘦小的约翰·尤德金博士,算得上不折不扣的巨人。——罗伯特·勒斯蒂格(美国著名营养学家)

    ☛ 真正的预言永不过时,营养学的伟大路标:中文版首次引进出版

    本书英文初版于1972年上市,后经作者修订多次再版,被打压、绝版三十余年后重被封为“减糖圣经”,由著名出版社企鹅兰登推出新版,中文版首度翻译出版。

    ☛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食品领域从业者与科普工作者联袂精译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食品、生命科学领域从业者睿莹与热爱运动的科普工作者水白羊合作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简介】

    “真正自由的选择,

    只有在人们能自由获取信息的前提下才存在。”

    1972年,《甜蜜的,致命的》首次出版,尽管一开始并未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尤德金的观点已成为营养学界的共识。作者在书中论证了糖是如何在毁坏我们的身体,怎样才能减少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以及制糖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淡化、歪曲大量吃糖对身体有害的科学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媒体推荐】

    每一位科学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形瘦小的约翰·尤德金博士,算得上不折不扣的巨人。

    ——罗伯特·勒斯蒂格(美国著名营养学家)

    我们今天来看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学习其中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前人在当时的科学证据下, 面对纷繁复杂的行业纠纷,是如何坚持推动对科学真相的探索的。

    ——云无心

    关于这一主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每日电讯报》 尤德金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他认为营养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不仅仅是研究食物的成分,强调享受新鲜食物的重要性,以及认识那些让我们选择某些食物而避开其他食物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独立报》

    作为一个被孤立的声音,1995年去世的尤德金或许在四十年前与制糖业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但大食品公司将发现,想要让尤德金日益壮大的门徒噤声越来越难了,这些门徒的唯一动机就是揭露对公众健康有益的事情。

    ——《卫报》

  • 继往以为序章

    作者:田雷

    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

    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卖点】

    1.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雅理中国”系列003号图书;

    2.从宏大历史事件到特写镜头下的个体决断,呈现一幅多层次的立体的中国宪法史画卷。每一部宪法的背后,都有一篇史诗。本书点、线、面结合,既有大历史的跌宕书写,也有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打开了宪法研究必要的历史纵深;

    3.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始终扎根在中国大地。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历史及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本书试图回答:“八二宪法”,作为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国家根本法,它在文本上确认并规定了什么,追根溯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宪法第一条所言称的根本制度,到底规定了什么?作为一部法律,“八二宪法”又是如何实施的?;

    4.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对西方的经验和理论,作者反对“接轨心态”,反对不加区别的拿来主义,中国宪法学者可以借用外来的概念工具去理解中国的理论和实际,有勇气、能力与想象力去探究我们自己的宪法;

    5.一堂生动的“宪法课”。本书的宪法叙事并不枯燥,而是以历史和规范文本为基础,从具体的人、事出发,追根溯源,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容纳时代的大变革;并且,书中呈现的“宪法观”,有趣生动,引人深思,值得广大法学人士阅读。

    【图书简介】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名家推荐】

    站在政治的高度,跳出法条谈宪制,这本书树立了一个典范。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这是一本带有较浓厚的“历史感”和“真实感”的书。这里,“宪法”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普世理论,而是一个形成和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历史人物的抉择和其历史情景,也包含政治和司法实际,更包含变与不变。在这样的视角下,宪法和宪法学成为一个变动中的、多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有矛盾又有抱合,既有碎片也有整体。作者使用了生动的文字和实例,使得全书可读性较高。

    ——黄宗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如何发现中国问题,如何形成适合中国历史条件和时代变迁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几乎是所有知识领域面临的挑战。不但需要反思简单的移植和搬用,而且需要对传统范畴和外来概念同时置于具体情境中加以审视,才能形成有说服力的理论。沿着苏力、强世功等对中国宪制的探索思路,田雷在中国政法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富有生机的范例。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不是关注概念层面的应然,而是从经验层面关注当代中国的一些宪法实践,田雷教授的研究非但拓展了宪法研究,也出色例证了社会科学的宪法研究进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编辑推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阶段稳固下来,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探讨在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中,宪法制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制度创新,揭示宪法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上的演进。

    本书装帧设计夹带“私货”,重庆为西南地区“法学重镇”,又和作者的求学、工作经历息息相关,故封面以重庆的摄影作品为主设计。摄影师是美国国家地理、星球研究员签约作者,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国家地理》《这里是中国》。

  • 故宫与皇家生活

    作者:万依 / 王树卿 / 陆燕贞

    《故宫与皇家生活》是“故宫三书”中的一本。该书通过展示故宫藏存的大量皇家生活用品、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结合现存宫殿布置,将清宫生活中大至典礼、政务、武备、巡狩等政治活动,小至起居、服用、游乐等日常细节,甚至宫中的习俗信仰,均作全面而彻底的介绍,为读者全方位还原清朝宫廷生活。

    ————

    ★ 本书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存的大量皇家生活用品、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结合现存宫殿布置,将清宫生活中大至典礼、政务、武备、巡狩等政治活动,小至起居、服用、游乐等日常细节,甚至宫中的习俗信仰,均作全面而彻底的介绍,为读者全方位还原清朝宫廷生活,使读者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帝制和皇室生活状况有一个具体而微的认识。

    ★ 皇宫御苑,既是皇家内廷生活的禁地,也是皇朝森然的政治外朝。本书全面披露两千年来中国皇宫别苑的衣食住行实况,用实物展开一幅神秘的宫廷生活画卷。

    ★ 为了追求历史情景的再现,摄影师曾通宵达旦地捕捉了极难拍摄的夜景和特殊景色。特别是为追寻康、乾二帝南巡北狩的遗迹,竟跋涉了上万里路程,很多画面是从风风雨雨、严寒酷暑中取得的,保证图片在高质量的同时而兼及艺术和历史功能。

    ————

    【关于“故宫三书”】

    百科全书式的故宫,是了解中国极好的教材,而这套“故宫三书”正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

    40年后,我们用更年轻化的方式重新编排设计,塑成这套值得放进每个人书房里的新一代“故宫传家之书”。

    李文儒、尚刚、西川、马岩松、祝勇联名推荐,学术与普及兼顾的精深之作。

    ————

    【名家推荐】

    这是全面揭开清王朝九代皇帝生活过的紫禁城宫殿和皇室园囿的神秘面纱的第一本图册,也是全面披露两千年来中国皇宫别苑实况的第一次。从世界博物馆而言,只有故宫能完整无缺、大小无遗地保存着三百年清朝廷内苑的原样和文物种种。煌煌一册,让我们读其书,如刘姥姥之入大观园,目不睱及,叹为观止。————陈万雄

    三位主编,万依是明清宫廷史学者,有多部著作问世 ;王树卿是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陆燕贞是故宫陈列专家。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关于中国宫廷生活的著作。我曾戏想 :有此一编在手,可以对付所有宫廷影戏。——汪家明

  • 故宫国宝100件

    作者:朱家溍

    《故宫国宝100件》是“故宫三书”中的一本。该书从故宫博物院馆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100件,在这些国之瑰宝中万里挑一,分为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术、织绣五大类,每类每件都有简短的介绍,涉及文物的前世今生、历史价值、发掘故事、制作流程等。

    ————

    ★ 拥有60年故宫工作经验的文物专家朱家溍,领衔专家团队从故宫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件,自商周以迄明清,函括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术、织绣五大类,从多角度展现细节,透过国宝看懂历史。

    ★ 这一次,我们把故宫书系的“前辈”请了出来。作为40年前的“国礼”,它常被赠送给外国元首,其内容的经典性更是被众多故宫人累代相传。

    ★ 328幅罕见图像,在银盐胶片的时代,每一张都独一无二。作者多次带着彩样到故宫仓库里细细比对,精准还原文物的色彩和细节。

    ————

    【关于“故宫三书”】

    百科全书式的故宫,是了解中国极好的教材,而这套“故宫三书”正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

    40年后,我们用更年轻化的方式重新编排设计,塑成这套值得放进每个人书房里的新一代“故宫传家之书”。

    李文儒、尚刚、西川、马岩松、祝勇联名推荐,学术与普及兼顾的精深之作。

    ————

    【名家推荐】

    藏品从上古到近代,源远流长,艺术文物种类,包罗万状。如何让故宫的藏品不再高不可攀,不再遥不可及,而可以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这是策划《国宝》一书的立意。让社会大众从故宫庞大的藏品中认识百件国宝中的国宝,并透过百件国宝了解中国几千年艺术发展的脉络,学懂如何欣赏每一门类的艺术。——陈万雄

    初见《国宝》,既为它的精美、格调所震撼,更为它的通俗、好看而喜欢。名为画册,文字并不少。100件国宝,每件、每图都有详尽的说明和故事,统共足有10多万字,但丝毫不掩盖图片的斑斓和辉煌,尤其抠图和局部放大的技巧,让我叹为观止。——汪家明

  • 百工记

    作者:潘伟

    民间造物史,百姓生活志。

    《百工记》是一部记录中国民间行当百业的图文集,作者走访各地采集百业信息,或亲临劳动现场,或寻访手艺匠人,拍摄了近250幅图片,涉猎的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它们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全书共 七个篇章,从衣食住行、工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地展现“三百六十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新旧行业的兴替更迭中,见证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流变,探寻物质变迁中不变的人文精神。

    这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与生命记忆。从原始手作到机械生产,从乡野集镇到摩登都市,老行当里留存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旧物什上铭刻着一代人的光阴,它们是时代的留痕,是文明的蝉蜕。历史从来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用影像记录下民间的劳作与生活,读懂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物质生活内在的人情温度。

  • 平生记

    作者:饶平如

    《平如美棠》姊妹篇,邂逅一个真诚、乐观、善良的灵魂。

    《平生记》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

    童年时代、戎马生涯、公私合营、下乡见闻、在土方队制造木牛流马、晚年奇遇……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 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最终这一滴水又重新汇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平凡人的二十世纪

    半部中国近代史

  • 鲸之殇

    作者:法利·莫厄特

    【编辑推荐】

    一直以来,我们对鲸类都知之甚少。如今有关鲸的题材大多是保护和拯救,仿佛我们与这些海洋生物一直和谐共存。然而,真相却是,诸如《海豚湾》的大屠杀事件,两三个世纪以来,在鲸鱼族群中持续上演。

    本书故事主线围绕一头被捕杀的母鲸展开,同时亦详细梳理了几个世纪以来,人 类对鲸的毁灭性捕杀和残忍袭击,从中可以看到随着工业社会来临,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催生出的种种畸态和无情掠取地球上一切自然资源的可怕影响。

    无尽的欲望由“商业”催生,它以超乎想象的“高效”迅速摧毁海洋生态,也无情地把每一个人裹挟其中。

    人类似乎已经成了地球的主宰,但也深陷自己编织的牢笼,终日为囚。

    我们如何能够在不断被裹挟的潮流中挣扎上岸,答案或许就在这本书中。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自身境遇的人读一读,它不仅是“鲸之殇”,也是自然之殇、人类之殇。

    【图书简介】

    本书为加拿大国宝级作家法利•莫厄特为鲸类发声的经典环保之作,讲述了一头怀孕母鲸被困海湾,被人类无情射杀的悲惨故事。人类无情而残忍的扫射,雄鲸不离不弃的守候,作者努力而徒劳地寻求救援,整个故事温馨与悲伤、残酷与绝望相交织。此外,全书亦详细梳理了两三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大海域中所有鲸鱼惨遭屠戮、几近灭绝的真实情况,揭露了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名家推荐】

    我们围着圈跳舞,心中揣度;但秘密端坐其中,一清二楚。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

    文明之人,远离万物根本,依赖繁复的技艺求生存,透过知识的镜片观动物,可看到的只是扭曲的全景或放大的局部。我们俯视动物,以为它们命运惨苦,因为它们既不如我们发展完备,又不如我们形态俊美。此言差矣,谬以千里。动物之短长,不宜以人类眼光来衡量。它们在自己的世界栖身,而那里远比人类社会更古老、更完整;它们的进化精妙、完善,可人类早已丧失或从未拥有它们那样发达的感官;它们生活中的言语,我们更是不明所以。它们不是人的同族,也绝不是人的从属。它们是另外的种族,跟我们一样囿于生命与时间之网,同为囚徒,四处奔忙,铸就地球的辉煌。

    —— 亨利•贝斯顿( Henry Beston),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

    【亚马逊读者评价】

    艰难的阅读过程。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人类对待动物可以多么险恶无情;不止于此,本书还写了那些想阻止这一切的人的无助。

    尽管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但它依然痛彻心扉,作者想传达的信息也依旧明确。我们折磨、残杀了鲸类,但我们对它们仍知之甚少。书中写到“鲸不需要科技”这一点同样发人深省,它或许是我们了解这种了不起的海洋大师的入口。

    这个故事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讲述,它提醒我们犯过的与正在犯的错误。

    所有热爱海洋的人一定要读,它是个宝藏。

    【Goodreads 读者评价】

    非虚构版的《白鲸》,尽管书不厚但视野比白鲸更广阔,而且同样引人入胜。

    这本书应该被小年轻阅读,并理解书中要意。当然,成年人阅读并理解它更加重要——残害动物,和我们有着各种各样共性的哺乳动物,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 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

    作者:[美]哈罗德·布鲁姆

    由哈罗德·布鲁姆教授编选的《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分“春”“夏”“秋”“冬”四卷,精选他从 5 岁反复阅读到 70 岁的文学经典,包括深具启迪和娱乐性的41个故事、传说和84首诗歌。内容大多是十九世纪或更早的作品,既涵盖诸如莎士比亚、马克 • 吐温、惠特曼、济慈、伊索、屠格涅夫 等 名家著作 ,也有不少颇有逸趣的佚名作品。这本书集合了那些最好的、最敞开心扉的幻想、叙述、抒情以及思索,给予孩子清楚、独立、鲜明的自我,同时,也让每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可有所收获。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评论巨擘哈罗德·布鲁姆编选,畅销六十年的传世之作

    哈罗德·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教授、文学理论家,是文学评论界的巨擘。《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大众,是布鲁姆对从孩童以来便反复阅读的内容的编选,几乎没有阅读门槛。《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自20世纪60年代编选,于今已有60多年。时至今日,依然是西方文学启蒙的畅销书,十分经典。

    *阅读人类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提高儿童阅读审美及文学涵养

    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认为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孩子们都是“天然的读者”,“只要将孤单的孩子们与最佳的书籍神奇地联系在一起,阅读就会持续下去”。也许这个契机就是《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让他们能够爱上阅读,让书可以陪伴他们成长。使他们在莎士比亚、霍桑、普希金的文学世界中,收获“独立的自我,鲜明的自我”。

    *当代文学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亲自甄选,了解西方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

    作为文学评论巨擘,哈罗德·布鲁姆教授挑选的文章都很适合孩子阅读。因为相信孩子是“天然的读者”,他的选篇,没有那种成年人的傲慢。大家们很多晦涩难懂的作品,没有入选,相反,他选入的作品,大都比较直白、简单,富有感情,有着朴素的善良。这也是孩子们在人生一开始时,最需要的。

    *经典却不乏趣味,内容、主题、体裁丰富多样

    《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包括了寓言、童谣、诗歌、侦探小说、惊险小说、“鬼”故事、滑稽文学,涉及的主题有自然、超自然、童年、爱情、死亡、动物、精灵、冒险、神秘、幽默等等,莎士比亚、济慈、契科夫、普希金、霍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有收录。这保证了《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既经典,又娱乐性、趣味性十足。《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更能拓展孩子,利用其尚未发现的能量,使对自己的潜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此外,主题、题材的广泛,也会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他们无法预测下一篇又会是怎样的。

    *不止写给孩子,从出生到暮年可以反复阅读的大家之作

    哈罗德·布鲁姆教授是不接受“儿童文学”这样的分类的。因为他认为这个标签代表难度的降低,会毁掉文学文化。所以他所选择的诗歌和故事,其实是敞开给各个年龄段的真正读者。虽然它们并不是晦涩难懂的,但无损其启迪性。《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是一片开放的田野,它没有对读者的年龄进行限制。成年人在其间,也会发现适合自己的作品,发现那些带给他们快乐的文字。或许也会使他们在被电子设备充斥的生活里,重拾孩童时阅读的简单快乐。

    *以季节呈现文学之美,视觉设计醒目突出

    《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虽为文学经典,但呈现上并不大部头:各分卷以不同颜色呈现了不同季节,色彩多样;设计上更加青春活泼,却不低龄,贴近年轻人的同时,也不失其经典感;书的成品尺寸仅为130mm×200mm,小巧轻便;方脊设计,留住线条之美且充满质感。《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以完整竖腰条围绕,既能保证书的整体性,也能避免因使用函盒而导致的重量问题。

  •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3版)

    作者:黎洪波 / 利来友 / 陈勇辉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是为从事图书编辑校对工作的同志编写的实用工具书,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字、词语、语法、标点、数字、量和单位、版面格式、常见知识性错误等八个方面谈了编校的一些基本规范;下编主要收录了在编辑校对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可以作为编辑校对人员的案头书,也可供一般读者使用。阅读它,有助于读者规范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水平和规范意识。

  • 乡下人

    作者:孙德鹏

    王人博、金介甫共同推荐|以“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沈从文评传,也是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一次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从 “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 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不同于一般从生平出发的人物立传,作者立足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人生经验,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小说文本对其经历与情感展开的推演想象,使得小说人物与传主形象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并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照,展现了近代中国的一些独特面向,让人置身于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

    【名家推荐】

    湘西令人神往,“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阅读(写作)是一种走入的行为,这本书带我们走向森林,走进猎人的房间,与乡下人秉烛夜谈,与沈从文一起面对那些印刻着疤痕的直心公案、楚地江湖。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孙德鹏对沈从文其人、其文、其家乡有着极富诗意的理解。感谢他,让我们在那些触动人心的作品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水里看到了诗意和忧伤。

    ——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古根海姆奖得主,美国圣约翰大学荣休教授。师从费正清、史华慈,其著作《沈从文传》是公认的沈从文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品。

    【本书卖点】

    1.著名法学家王人博和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共同推荐;

    2.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乡下人”这个概念与沈从文的作品有什么关系?这个词所遇到的普遍的社会性的蔑视如何刺激着沈从文的创作?沈从文凭借着什么越过间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深深沟壑?为什么在城市中当了教授的一位作家非要横下心来做“乡下人”?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览无余。

    3.区别于以往的沈从文传,本书更多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从小说文本内外推演 “乡下人”的人生经历。它横向对比了鲁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以此绘出近代文学的辉煌光谱,探讨更为深层的“乡下人”的共性;同时,对沈从文的小说人物及意象,展开更为广阔的哲学联想;

    4.在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中,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本书既立足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小说文本,又以达尔文的进化主义,各地军阀的变法改革,以及近代中国的宪制探索为切入,对“进化”“近代”等概念进行“历史性”的解读;

    5.一场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用法学之力,去撬动文学的杠杆,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值得一读;

    6.本书装帧精美,设计大胆,融合了湘西苗族元素,以苗族头饰作为底图,并对其进行图腾化处理,该设计表现了沈从文作品的边疆性、原始性、反儒家主义等特质,有视觉冲击力,寓意深远。

    【编辑推荐】

    1.本书以“乡下人”为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从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2.该书几乎囊括了沈从文所有值得一读的小说,例如《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等,且这些作品的人物、故事大多有迹可循,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独特面向;

    3.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见识高远,其文字极具想象力,笔触深刻有力,与其说是对沈从文作品的解读,毋宁说是点燃了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篝火;跟随沈从文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且相互冲突、融合的乡土影像,感受大时代变迁的忧郁和苍凉。

  • 电影的口音

    作者:[美] 白睿文 编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内容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名家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戴锦华

    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可以见证本文提到的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写实时代、中国电影新浪潮、商业电影的时代。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时代的关怀。实验性(或称“新浪潮”或“艺术电影”)一直是贾樟柯偏爱的电影模式。

    ——白睿文

    【本书卖点】

    1.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

    2.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记录。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现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

    3. 集中探讨了贾樟柯最重要的10部电影,以第一手访谈资料,63幅剧照及拍摄花絮,深度回顾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4.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揭示“故乡三部曲”等剧情长片的创作秘密,其独特的文艺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

    5.中外视野下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碰撞。“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主义的关怀。”美国学者白睿文基于对中国文化与电影的研究,对贾导深入访谈,以对话的方式阐释两人看待电影与社会的态度。

    6.精致内外双封,严选烫黑工艺,精美双色内文印刷,图文混排,版式舒朗雅致,细腻还原精彩访谈内容,打造舒适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 无名的裘德

    作者:[英] 托马斯·哈代

    编辑推荐:

    ★ 胡适、钱锺书青睐的翻译家张谷若译“哈代三书”,外国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理想藏书”,英语文学中译的三颗明珠,翻译家们研磨学习的盛誉范本——张谷若青年时代以成功译介哈代《还乡》一举成名,继而受胡适委托翻译《德伯家的苔丝》,受到钱锺书等大家的一致赞赏,数十年来以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读哈代,就读张谷若的译本。”

    ★“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所给予我们的,不是关于某时某地生活的写照。这是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展现在一种强烈的想象力、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天才和一颗温柔而仁慈的心灵面前时所显示出来的幻象”。(弗吉尼亚·伍尔夫)

    ★ 接通当下经验、值得一再重读的大师经典——哈代“所展现出的视野与洞察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哈罗德·布鲁姆),犹如一阵恒久吹拂的强风,古老的经验裹挟着复杂的情感、开阔的风光、丰沛的诗意、深刻的悲悯,一直吹向我们今日今时的生活。

    ★ 封面采用日本进口高端蒙特利卡彩纸,整版烫金,定制细丝带,为传世名著打造精装典藏版本。

    内容简介:

    《无名的裘德》(1895)是托马斯·哈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自此以后,哈代转向诗歌创作,《裘德》也被认为是他小说的“天鹅绝唱”。哈代自称要在书中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而悲剧。裘德贫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他在艰苦劳作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却只能以石匠之身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壮志未酬而身先死。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是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青年女性,其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早已萌动的女权运动,而在气质上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裘德与淑作为自我奋斗的男女青年,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付出了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但终难施展抱负。《无名的裘德》堪称哈代最具社会批判力度的长篇;这一对失败者的生存奋争和精神追求,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乡村教育普及后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劳动者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图影。

  • 罗马传

    作者:[俄]维克托·松金

    罗马,西方文明的起源地。歌德曾说:“看到罗马就看到了一切。”罗马被誉为世界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希腊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建筑……星罗棋布。阅读罗马建筑,残缺的艺术之美串联起古今罗马的发展史。

    两千年时间与数米土层相隔的距离,遥望古罗马,朦胧而迷幻,维克托·松金摒除了这些障碍,透过意大利今日的样貌得见公元纪年前后蒸腾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初生活,呈现了所有的残酷与伟大,奢华与繁杂。

    本书跟随松金对“永恒之城”爱的步伐拜访歌德、拜伦、果戈理、狄更斯、马克•吐温,大师笔下的罗马,或思想深邃,或灵动鲜活。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指南,超脱于你目之所及的建筑及景色,这座城市从神话时代建城起就充满传奇色彩,诸神的传说、勇士的决斗、战争的苍凉、权力的荣耀、文艺复兴的鼎盛,冲突却并存。

  • 给妈妈当妈妈

    作者:陆晓娅

    这本随笔中,作者陆晓娅通过35篇陪伴手记,记录了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中,她身为至亲的整个陪伴过程。在这条用温情守护的时间线上,面对罹患认知症、逐渐失去感知力的母亲,作者凭借自身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更多通过理解、接纳、亲近、呵护与爱,去延缓病魔对母亲的伤害,重建母女间身与心的沟通,修复母女间曾存在的隔阂,抚平母亲童年的创伤。这是一部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呼唤中,重新诠释“爱”的生命纪实。

  • 廊桥夜话

    作者:张翎

    *内容简介

    “一个没有离开过家的人,是没有故土的。”

    中国乡土的诗意和悲凉

    三代人近百年的命运回旋

    首次发表于《十月》杂志

    甫一发表便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争相转载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著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继《余震》后又一重磅作品

    五进士村,位于浙南和闽北的交界处,它有与众不同的绿,也有难以挣脱的穷。杨家三代儿媳的进门,都与“瞒”和“骗”脱不开关系。李月娇趁着夜色,逃跑过两次,但两次都是自己回来的,为了一双儿女阿贵和阿意,从此心无旁骛,变成了阿贵妈。她的婆婆年轻时,十年内跑了三次,正因为她确定再美的山水也镇不住一个“穷”,所以格外仔细地盯住儿媳,掌控着家。阿珠,从越南来,不断以谎言自保,可回乡已是奢望。“廊桥”既是中心地标,又是核心意象,它连缀起历史、现时和未来。张翎以她特有的方式叙述着对于生活的谛听、审视和思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现实主义力作。

    *名人推荐

    张翎的小说大气、从容、深情,而且有一种沉实而安静的品质。她以自己的专注和柔韧,守护传统价值的光辉,敬畏一切人性的美德,也为它的裂变、劫难作证,并从个人和民族的创伤记忆中领悟生命之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

    张翎的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觉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当然,张翎不是张爱玲,张翎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莫言

    天生具有好的语感,可张翎还嫌不够,还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地锤炼她的小说语言。

    ——严歌苓

    人们总在说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怎么做?现实主义的艺术品质和工作伦理,从张翎这里可以看到。

    ——李敬泽

    张翎是一个特别有胆气的作家,她持续直视生命褶皱深处的创伤和疼痛;同时她也是一个特别有温度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深陷多么幽深的苦痛,最终都能带着光实现自我的一个更新。

    ——冯小刚

    我很喜欢张翎老师对作品非常精细的处理节奏,读起来会觉得每一个情节的推进都理所当然。

    ——笛安

  • 山花对海树

    作者:韩今谅

    *内容简介

    《小红花》《灰里焰》《倒春寒》《兰花草》《长生林》《推冰人》,如同一个个不知名的词牌,引出一阕阕浅吟低唱,这里没有成王败寇,没有一波三折,只有跟你我一样的路人甲乙,过着跟你我一样的昨夜今朝。

    本书收录了韩今谅的六则短篇小说。六段生活,六个视角,多少毅然曾是枉然,多少愕 然终得释然,不同的爱恨羁绊,相似的孤独坚忍。愿读者阅尽其中诸般况味,也更珍重自己的喜怒哀愁。

    *名家推荐

    这些小说如在一幕幕世相之剧中分饰二角:其中一位偶然扯出伤口与隐疾,又迅速将其遮蔽,若无其事,持续摇晃着路上的树叶与风雪;另一位则始终低沉自语,于所有的叙述之下,在那些逝去与即将到来的时刻之间,将自身变成一声无可抵达的召唤。

    ——《冬泳》作者 班宇

    好多年前第一次读韩今谅的剧本,我就感叹于她的想象力和细节感之丰富。虽然后来合作不多,但我确实一直惦记着她自在灵动的文字世界。

    ——第24届白玉兰奖“最佳编剧” 秦雯

    六故事,击碎了时代的滤镜,凌厉地。

    要小心——她的叙述那么清醒,带你一路看人间,并保持车距——只要再近一步,你就要亲眼见到那苦楚,亲耳听那尖厉呐喊,再近一步,它就要永远留下萦绕不去,时刻提醒你生命脆弱难堪,无力有限。

    然而由此你知道,每一个幸福而有力的小小时刻,正是永恒。

    ——《一些时刻》作者 苏方

  • 儒家式现代秩序

    作者:秋风

    《儒家式现代秩序》,本书共分为: 君子 ; 制度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儒家复兴与中国思想、政治之走向、儒法传统与信任重建、仁、慈善与共同体感: 论儒家慈善观等。
  • 天地悠悠

    作者:叶霞翟

    一九三○年,叶霞翟与胡宗南因一张照片结下情缘;一九三七年抗战前夕,他们互定终身。随后她远赴美国游学,他奋战在抗日前线,但是二人没有忘记彼此的约定。十年之后,他们终成眷属。赴台后,相伴十二年,胡宗南在她的陪伴下,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书由叶霞翟撰写,讲述与胡宗南相爱、 相伴三十年的生活点滴,文字温婉质朴,情感真挚动人。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 【编辑推荐】 1.胡宗南夫人深情回忆,畅销台湾半个世纪的感人之作 2.山河巨变、漫天烽火,无法阻挡他们追求爱情的脚踪 3.一个特殊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 画语录

    作者:徐小虎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 女子之不朽

    作者:李国彤

    生命的意义何在?翻开史册,明清时期的节妇烈女、诰命贵妇以及教子有方的贤母不绝如缕。掩卷扼腕之际不禁令人深思:历史中的妇女是如何考虑人生不朽的?这种想法又如何影响她们的生活? 《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从女教、女学及妇女启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明清时期女教传统之衍变和才女文化之兴盛,并反思清末民初的妇女启蒙观念及其在国家民族话语中的变奏。 人生的意义何在?虽然明清妇女不能在庙堂之上建功立业,但她们同样也关注着人生的不朽。 《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从女教、女学及妇女启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明清时期女教传统之衍变和才女文化之兴盛,并反思清末民初的妇女启蒙观念及其在国家民族话语中的变奏。明清女教极力把妇女纳入到整饬家庭秩序、巩固王化基础的社会系统中,无论是女教书的条文,还是文人撰写的妇女墓志碑文,都充斥着对妇道母德的颂扬。在这种大环境下,闺秀才女虽以妇道母德为行为尺规,但仍不懈地追求女学。她们在文学创作中陶冶情操、发古今之幽思,并通过著作昭示其责任意识和“不朽”观。 这一力量的蓄积正是晚清男女平权运动萌发的远因,嘉道以降,女教和女学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冰心、苏雪林、丁玲等一大批新知识女性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