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罗马史

  • 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作者:刘津瑜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的罗马史研究指南,包含历史概述、史料介绍、研究史概述、重点问题解析,以及对相关学术资源和工具书的介绍。第二版在首版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国内外罗马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并深入罗马史研究提供了路径与参考。

  • 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

    作者:高峰枫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是拉丁文学的经典,讲述了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领残留的本族人在海上漂泊多年,最终抵达意大利,奠定了未来罗马帝国的基础。维吉尔将罗马建国的传说加以文学的铺陈,并且将罗马内战时期的政治纠葛也写入诗中。这部史诗不仅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充分展现了奥古斯都一朝罗马政治和民族身份建构等多个重大问题。本书主要集中在史诗中所蕴含的政治和历史问题,包括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的关系、主人公埃涅阿斯的政治寓意、狄多女王这一形象的政治影射、史诗中的神灵如何折射奥古斯都时代的宗教观念等等问题。除了对史诗进行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分析之外,本书还将对20世纪影响很大的悲观主义解读、传统的“奥古斯都式”解读,进行分析和评价。

  • 穿过针眼

    作者:[美]彼得·布朗 (Peter Brown)

    ★ 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发明者彼得·布朗全新力作

    ★ 罗马帝国历史和基督教史研究者、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 16页彩插 精装全译,晚期罗马世界的全景之图

    ★ 2013年度《选择》杂志“杰出学术著作”奖

    ★ 2013年美国教会史学会菲利普·沙夫奖

    ★ 2012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年度文化历史奖

    耶稣教导他的信徒:“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然而到了罗马衰落之时,教会却变得无比富有。财富的涌入之于教会,是罪恶还是从事慈善的良方?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这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基督教财富的知识史和社会史,为认识古代晚期教会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哈德良传:罗马的荣光

    作者:[英]安东尼·埃弗里特

    哈德良身处一个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时代。公元2世纪,他成为罗马帝国主宰,堪称最成功的罗马统治者。身为久经沙场的士兵和才干非凡的管理者,他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君临天下,并提出了让罗马长盛不衰的两个主张……

    本书为国内译介的首部哈德良皇帝的传记。作为罗马“五贤帝”之一,他给混乱无序、战火四起的帝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给罗马经济、社会带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和空前繁荣。对内,他缓和了与元老院的关系,与之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同时,他倡导改革,巡视边疆,操练军队,编纂法典,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对外,他改变了罗马一直以来的对外扩张政策,修建哈德良长墙,缓解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位极具军事与政治智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在文学、艺术、数学领域造诣颇深。他热爱并推崇希腊文化,使希腊艺术在罗马生活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在位期间哈德良两度排除异己,诛杀元老和功勋人士;他残酷镇压犹太人起义,犹太人流离失所,导致了延续两千年的犹太人问题。这些也使他多遭诟病。

  • 罗马传

    作者:[俄]维克托·松金

    罗马,西方文明的起源地。歌德曾说:“看到罗马就看到了一切。”罗马被誉为世界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希腊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建筑……星罗棋布。阅读罗马建筑,残缺的艺术之美串联起古今罗马的发展史。

    两千年时间与数米土层相隔的距离,遥望古罗马,朦胧而迷幻,维克托·松金摒除了这些障碍,透过意大利今日的样貌得见公元纪年前后蒸腾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初生活,呈现了所有的残酷与伟大,奢华与繁杂。

    本书跟随松金对“永恒之城”爱的步伐拜访歌德、拜伦、果戈理、狄更斯、马克•吐温,大师笔下的罗马,或思想深邃,或灵动鲜活。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指南,超脱于你目之所及的建筑及景色,这座城市从神话时代建城起就充满传奇色彩,诸神的传说、勇士的决斗、战争的苍凉、权力的荣耀、文艺复兴的鼎盛,冲突却并存。

  • 回到罗马做主人

    作者:[古罗马]马尔库斯·西多尼奥斯·法尔克斯(Marcus Sidonius Falx) / [英]杰瑞·透纳(Jerry Toner)

    ★★★

    世界著名古典学权威教授、《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作者玛丽·比尔德作序,德堡大学古典学教授、《罗马史研究入门》作者刘津瑜推荐

    比《罗马人的故事》更扎实、更有趣的罗马史通俗读物

    ……………………

    ◎ 编辑推荐

    ★ 回到罗马,一大波奴隶涌来

    如何使用、驯养、管理?抑或者解放?

    虚虚实实、调侃戏谑之间,构建古今对话

    ★《出版人周刊》《纽约客》力荐

    ★ 以生动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书写一个严肃的主题,一部充满学术洞见和深度的古罗马研究领域作品。

    …………………………

    ◎ 名人推荐

    杰瑞·透纳是剑桥大学的古罗马史学家,在社会史、文化史领域颇有建树,不断开拓罗马史研究的新课题和讲述罗马史的新方式。他虚构了马尔库斯·西多尼奥斯·法尔克斯这个角色。法尔克斯是位古罗马大奴隶主,除了奴隶制之外他无法想象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回到罗马做主人》是来自法尔克斯这位“上流人士”关于购买、使用、惩罚、驯养、解放奴隶的“心得”和“建议”,而《回到罗马做主人2》是他关于自己罗马贵族身份的认同、个人价值观以及对当时社会的观察。每章之后透纳附上评注。在虚虚实实、调侃戏谑之间,构建古今对话,令读者轻松地全面了解古罗马奴隶制度与社会结构。

    ——刘津瑜

    美国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

    ◎ 内容简介

    奴隶制是贯穿古罗马的核心制度。对罗马人而言,拥有奴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专攻罗马史的杰瑞·透纳先生,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VR手法,将故纸堆中庞大艰涩的资料幻化成一位活生生的奴隶主马尔库斯·西多尼奥斯·法尔克斯,让他开口告诉我们公元 1—2 世纪罗马帝国中的贵族是如何看待与管理奴隶的。而透纳先生甘愿成为法尔克斯的评述者,为他的建议加上了文化背景、延伸阅读,并且对其中毫无建设性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可进一步挖掘的原始素材。

  •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

    作者:爱德华·吉本

    这部书从奥古斯都立为皇帝,将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写起,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还写了罗马的政变,到教皇重新控制罗马。延续近乎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以及罗马帝国周边国家对罗马的影响,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短历史,甚至还提到了长城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北匈奴的西迁,忽必烈的舰队对日本不成功的入侵。整部著作气势恢弘,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 全书被分成好几卷,本书为其中的第二卷。 全六卷本简体中文版《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纵横一千三百年。全书涵盖三大特点:一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帝国扩张与防卫、内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权力拔河,二是蛮族入侵与其间之重大战争,三是基督教的发展,政教之争,回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颂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学光彩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
  • 拜占廷帝国史

    作者:陈志强

    《拜占廷帝国史》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有关拜占廷帝国的知识,引起读者对拜占廷历史兴衰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思考,进而使更多的人关心、支持或致力于我国拜占廷学的研究。 延续了千余年的拜占廷帝国对中世纪欧洲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拜占廷帝国史》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拜占廷帝国史的专著,按王朝成立时间顺序,全面介绍了该帝国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特色。 全书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以时间为序,系统勾画了各个时代的军政大事及其影响;第九章则以拜占廷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该书的出版,对推动国内“拜占廷学”的进一步发展,当有助益。
  • 论李维

    作者:马基雅维里

    《论李维》是对李维《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一本怀古的、品德高尚的共和派手册。马基雅维里在《论李维》中涉及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在此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在这里我们尤其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自己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 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羅馬共和最黑暗的時刻

    作者:羅伯特‧歐康納

    一場地中海霸主之爭、一位軍事奇才的復仇之戰,一段歷時17年的征戰、一群 忍辱15年的老兵洗刷冤屈最後的機會─漢尼拔之戰。 迦太基戰爭是兩種文明的交手,因為軍隊的組成與戰鬥方式是社會體質與思想的極致表徵。 前後歷時118年、分為三次的迦太基戰爭,是義大利羅馬與北非迦太基的戰爭。一方是以農家子弟、羅馬公民的軍團加上臣服羅馬的盟邦提供的「輔助軍團」,另一方是自己專注從事通商貿易發財而廣泛使用僱傭兵的迦太基。雙方第一次的交手讓羅馬從陸地走上海洋,而第一次迦太基戰爭(西元前264─241)結束後的23年又爆發了第二次戰爭,這第二次戰爭是由9歲便立志復仇的漢尼拔在29歲那年發動的(西元前218年),他帶著多國聯軍與大象跨越冬季的阿爾卑斯山、宛如天將神兵般的殺進義大利半島。他在坎奈一役(西元前216年)所創造的戰術神乎其技,不只以寡擊眾而且是壓倒性勝利,此戰役已是軍事史經典範例,後世多少將領都想從中取得靈感,特別是在一戰及二戰期間。 堪稱軍事奇才的漢尼拔縱橫義大利16載所向披靡,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是為何最終漢尼拔無法贏得這場戰爭呢?這一直是歷史上值得探討的重大事件。(就像當初他跨越阿爾卑斯山的路線,軍事史家至今依然沒有共識) 最終漢尼拔為了拯救祖國、回師北非,並且在查馬一役敗於西比奧與坎奈老兵之手,含辱15年的「坎奈的幽靈」贏了、羅馬贏了。ㄧ度面臨存亡危機之秋的羅馬,不僅絕地逢生逃出了漢尼拔的虎口,而且在長期對抗漢尼拔的過程中羅馬體制被焠鍊的更為強大。漢尼拔一死,地中海世界已無人是羅馬的對手了,帝國之路已無攔阻了。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不過是羅馬人的圍城之戰,是強大的羅馬已經容不下富裕的迦太基。 但是羅馬為了打敗漢尼拔也種下了軍閥崛起的條件,後來羅馬人自己打了2次內戰─羅馬人父子兄弟舉起刀劍刺向對方─才能達成和平,這是否可以說是漢尼拔死後的復仇呢? 作者歐康納傑出的研究並以機敏和博學支筆寫出,《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是這場在歷史中餘波盪漾之戰爭的定論作品。 譯者翁嘉聲教授特別撰寫了「漢尼拔的遺產」使得本書更見豐富、更加完整。
  •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作者:Peter Heather

    The death of the Roman Empire is one of the perennial mysteries of world history. Now,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Peter Heather proposes a stunning new solution: Centuries of imperialism turned the neighbors Rome called barbarians into an enemy capable of dismantling an Empire that had dominated their lives for so long. A leading authority on the late Roman Empire and on the barbarians, Heather relates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how Europe's barbarians, transformed by centuries of contact with Rome on every possible level, eventually pulled the empire apart. He shows first how the Huns overturned the existing strategic balance of power on Rome's European frontiers, to force the Goths and others to seek refuge inside the Empire. This prompted two generations of struggle, during which new barbarian coalitions, formed in response to Roman hostility, brought the Roman west to its knees. The Goths first destroyed a Roman army at the battle of Hadrianople in 378, and went on to sack Rome in 410. The Vandals spread devastation in Gaul and Spain, before conquering North Africa, the breadbasket of the Western Empire, in 439. We then meet Attila the Hun, whose reign of terror swept from Constantinople to Paris, but whose death in 453 ironically precipitated a final desperate phase of Roman collapse, culminating in the Vandals' defeat of the massive Byzantine Armada: the west's last chance for survival. Peter Heather convincingly argues that the Roman Empire was not on the brink of social or moral collapse. What brought it to an end were the barbarians.
  • 罗马共和国政制

    作者:[英]安德鲁·林托特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是寡头制还是民主制?抑或是古人所说的混合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本书以波里比阿的混合政体理论为出发点,对罗马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的起源、职能及其内部运作做了深入而简明的阐述,兼及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宗教与社会基础,并对混合政体的变化、共和国的灭亡和遗产有精到的论述。
  • 信任帝国

    作者:(美国)托马斯·F.梅登

    《信任帝国》讲述了:将罗马的故事同阿布格莱布虐囚丑闻、恐怖主义和欧洲纷争醒目地放在一起——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F,梅登教授对政教分离、家庭价值观、军事冒险主义和选举委任状等现代辩题亮出了他的观点。他研究了美国的建国元勋从罗马那里所继承的遗产,但是最主要的是,他陈述了美国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信任帝国,在未来数个世纪内建立一个更为繁荣和平的新世界。 作为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美国学者,梅登在《信任帝国》中的许多论述带有浓重的美国情结、美国理念特别是他那居高临下的大国心态每每导致有些论述失之偏颇。这就需要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去阅读、去分析、去评判。
  • 罗马:帝国荣耀的回声

    作者:戴尔・布朗

    《失落的文明》各卷所展示的,正是文明肇端及其早期嬗变的轨迹,是后世人们久已淡忘了的,读起来就像成人重看儿童时期的老照片一样,每幅图景都会唤起一丝涉茫的追忆。这套丛书可以作为艺术图集来欣赏,同时也可供前往世界各的旅游者参考,了解那里不可错过的古迹名胜。 《失落的文明》整体设计较好,古代世界的各种文明,包括新旧大陆,基本都已覆盖。本书是普及性读物,但其内容终究有其专业性,尤其是翻译成中文,殊非易事,复制书内这么多的图书也有难度,实在值得赞赏和感谢。
  • 罗马革命

    作者:[英] 罗纳德 · 塞姆

    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权威之作,20世纪英语世界最出色的古罗马史家所著。《罗马革命》的最大价值在于对所谓“革命”的领导人奥古斯都及其追随者的细致入微且生动形象的叙述,在于对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婚姻、血缘和共同利益编制成的家族关系网,在“革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的深入分析,从而为罗马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20世纪后期的罗马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 條條大道通羅馬

    作者:鹽野七生

    條條大道「通」羅馬,不如說條條大道「起」羅馬。羅馬作為龐大帝國的心臟,循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將資源及政令源源不絕的送至帝國的各個角落,也將羅馬人引以為傲的公共建設推廣至西方文明世界。 為了讓人的生活過得像人,羅馬人展開了這必需的大事業──公共建設。 硬體的大道、橋樑、水道,打通了帝國血脈,也滋養了每一寸土地;軟體的醫療、教育、郵政制度,給予人民最舒適健康的環境和知識的力量。無論是首都或是邊省、貴族或是奴隸,只要進入羅馬的世界,就能理所當然的享有──在帝國安全便利的旅行,隨時可以取得奔流不止的山泉。 羅馬人證明了道路並非僅能靠雙腳踩出來,水不一定只能依靠人工打水取得,鬼斧神工的工藝技術加上腳踏實地的民族精神,創造出文明偉大的里程碑。
  • 羅馬帝國的崛起

    作者:波里比烏斯

    西方史學傳世精典,華文世界唯一譯本終於問世! 希臘政治家波里比烏斯(POLYBIUS)四十卷的《歷史》整個主旨在於回答:何以羅馬能在220-167BC年的五十三年間統一當時所知的世界! 美國是繼羅馬之後西方最大的帝國,他們都是當時的世界秩序制定者,「羅馬和平」與「美國和平」的異同?美國會步上羅馬衰敗之路嗎? 全書從第一次迦太基戰爭開始敘述(264BC)直到第三次迦太基戰爭(146BC)為止,紀錄羅馬人如何迎接每次嚴峻的挑戰,從不知大海為何物到打敗海上強權的迦太基,歷經三次慘敗後如何擊退一代名將漢尼拔,也讓高傲的希臘人願意臣服於羅馬帝國,並且使地中海成了羅馬人的內海。作者一生(200-118B.C)與這一時代有部份重疊,其政治軍事長才讓他有機會接觸一些最具政治影響力的羅馬人,並且陪同小希奇皮歐‧「非洲征服者」參加第三次迦太基戰爭,親眼見證文明古國迦太基的覆滅。 波里比烏斯的《歷史》全書對羅馬崛起的理解主要歸因於羅馬採行了能達成平衡穩健的混合政體,此點見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多少人都企圖從中受得啟發。西塞羅的《論國家》、李維的《羅馬自建城以來》、普魯塔克《布魯圖斯傳》、馬基維利、布丹(Jean Bodin, 1530年-1596年)稱波里比烏斯是史撰中的偉大導師,1595年荷蘭的Justus Liosius主張波氏的軍事見解是對抗鄂圖曼土耳其的拯救之道,維科的《新科學》、1750年孟德斯鳩的《法意》。歐洲只要討論憲政體制與國家興亡之道,波里比烏斯就不曾缺席! 原書40卷,只有部份傳世:第一書到第五書是完整的,第六書的許多篇幅,以及其餘三十四書的斷簡殘篇(十七書、十九書以及三十七書幾乎完全不存,這些早在九世紀就以完全佚失,我們也完全沒有第四十書,整本書的索引。 「研讀歷史既是最真正意義的教育和從政生涯的訓練,而且也是教導人們在遭遇災難時,要如何能有尊嚴地承擔命運所帶來的浮沉,其最可靠以及唯一的方法便是被提醒到其他人所蒙受過的災難。」—波里比烏斯。
  • 羅馬人的故事XIII最後一搏

    作者:塩野七生

    走出三世紀危機的迷霧,羅馬該何去何從?帝國防線的殘破不堪,已非投入一名猛將就得以解決。因此戴克里先皇帝做了一個果決的判斷──將帝國分成東西兩邊,由兩位皇帝分頭負擔帝國的防衛工作。 「雙頭政治」體系雖然為帝國帶來和平,但很快的,兩位皇帝也無法負荷外族的侵擾和盜匪的騷動,「雙頭政治」只好再擴大成「四頭政治」。容易傾頹的平衡使羅馬再度遭到內戰的蹂躪,直到君士坦丁勝出,成為羅馬唯一的皇帝。 此時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基督教的壯大。儘管戴克里先強力鎮壓,但已勢不可擋,在君士坦丁的提振下,成長更是突飛猛進。君士坦丁為什麼支持基督教?是曾獲神蹟相助或是另有其他目的?本書提出一個看法:時代改變了,羅馬無法只將統治權委託給某人,為了延續帝國,必須創造權威,權力必須從「人類」身上轉移到「神明」身上,基督教能夠提供這樣的需求! 從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也正是羅馬走上絕對君主政治的關鍵時期。他們復甦羅馬帝國,可是卻將羅馬轉換成另一個帝國,才能繼續走下去。但是,羅馬帝國有必要為了延續國祚做到這個程度嗎?
  • 羅馬人的故事ⅩⅣ-基督的勝利

    作者:塩野七生

    君士坦丁大帝逝後,留下他親手改造的羅馬帝國。此時,東方波斯的威脅與蠻族的不時南下入侵已成為常態。然而,這對於龐大的羅馬帝國仍非最沉重的打擊,更厲害的對手來自內部──急速壯大的基督教。 君士坦提烏斯追尋父親的腳步,一手繼續提振基督教會的地位,一手開始排擠羅馬傳統宗教。傳統神祇宙斯、雅典娜和神君凱撒、奧古斯都,都成了被禁止的偶像,諸神的神殿也被封閉。羅馬即將變天之際,「叛教者」朱利亞努斯豋場,為眾神力挽狂瀾。 朱利亞努斯的幼年在王位爭奪的風暴中渡過,如同幽禁的生活使他可以徜徉在希臘羅馬的哲學世界中,然而,他最後還是被推上了政治的最高舞臺。對蠻族出乎意料的戰功和推動政策大刀闊斧的態度,為他贏得軍民愛戴。但是,「叛教者」朱利亞努斯做的不僅於此,他下定決心要反抗五十年來強力來襲的基督教潮流。試圖扭轉乾坤的他,身殉波斯戰役,好不容易重啟的神殿大門,再度緊閉。 朱利亞努斯的逝去,帶走了眾神最後的希望。之後的羅馬帝國節節敗退,基督教大獲全勝,終成為羅馬的國教。眾神遭背棄,也決定放棄羅馬,羅馬的結局,竟是基督的勝利!
  • 結局的開始

    作者:鹽野七生

    告別了賢君的世紀,帝國的光環褪色了嗎? 「哲學家皇帝」馬庫斯‧奧理略,實現了柏拉圖的理想。沉醉哲學的他肩負起龐大帝國的重擔,責任感的鞭策,使他為羅馬帝國鞠躬盡瘁。然而高尚的品德和絕佳的能力卻無法力挽狂瀾,心靈細膩真摯的皇帝不好殺戮,卻因蠻族侵擾而陷入長期戰事,心中的無奈可想而知。奧理略燃燒心力延續了帝國的生命,雖贏得後世稱道,夕陽的餘暉卻漸籠罩帝國。 相較於賢能的父親,康莫德斯似乎符合一切昏君的形象:不體下情、近視短利、猜疑心重、重用私人,甚至多部電影著墨於其繼承的正當性,不相信賢明如奧理略者,會將帶領羅馬帝國的重任交付給能力不足的親生兒子。 隨著康莫德斯被暗殺,羅馬帝國更陷入危機,長期的軍事緊張使軍人掌握強大的力量,嚴守邊境的軍事領袖成為皇位角逐者,同胞相殘彷彿一世紀末的重演。 最後賽埔提謬斯‧謝維勒奪得最後的勝利,軍人皇帝異於以往的強硬手腕,也代表著羅馬帝國將走上不同的道路,帝國內外勢必面臨更嚴酷的考驗,羅馬的結局似乎已在道路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