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

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

作者:赵静蓉 等

分类:文化

ISBN:9787108075376

出版时间:2023-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标签:  

章节目录

绪 论 国家记忆:概念辨析与研究路径
一、中国记忆: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二、祖国记忆:文化心理学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三、民族记忆:民族志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四、政党记忆: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第一章 国家记忆:记忆归属及生成机制
一、位置叙事:国家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
二、国家记忆的生成机制:强制性“嵌入”与“诗性自觉”
第二章 “嵌入”的集体记忆
一、《歌唱祖国》:媒介动员、文艺评价与仪式确证下的 国家记忆
二、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选流变:体制化的国家记忆
第三章 “诗性自觉”的集体记忆
一、《东方红》的时代变奏:感性之维的国家记忆
二、港台地区学界的存在主义接受:理论·渗透及其记忆 建构
第四章 经典: 阐释国家记忆的形成
一、经典对国家记忆的形塑
二、经典场域: 博物馆的文化治理功能
第五章 文化创伤: 一种特殊的国家记忆
一、创伤的文学表征
二、创伤记忆的结构和力量
三、文化自主性下创伤的核心表征
四、文化创伤建构中的媒体记忆策略
第六章 道歉: 反观国家修辞与国家记忆的政治性核心
一、记忆修辞
二、情感叙事
三、创伤复原的结构性构成
结 语 数字时代的国家记忆: 危机与未来
一、数字时代: 记忆研究的现实语境
二、国家记忆的危机与未来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简介

文化记忆研究领域的一部原创力作,赵静蓉教授的新著,就国家记忆的生成机制与经典建构、数字时代国家记忆的危机和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数字时代,我们如何以及为什么要记忆?是什么形塑、建构和控制了我们的记忆?媒介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网络、微博、微信等)的出现,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记忆的形态以及记忆与权力的关系、记忆的储存和传播方式?这些是或将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

记忆的主体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但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种种方式引导和塑造着个体记忆,从区域、情感、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体记忆,从而构成了个体记忆的“结构或框架”,并最终形成了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在政治上具有统一性、在情感伦理上具有同一性的国家记忆。

--

从一系列社会和文化现象来看,“国家记忆”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国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和焦点词。

作为记忆的主体,国家是集体性的主体,是象征性的主体,是功能性的主体。集体性在于记忆的结构和框架,象征性在于记忆的精神和意识形态意义,功能性在于承载形塑和传承记忆的职能。

在数字时代,国家记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面临的危机或问题同样彰明较著。

下载说明

1、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是作者赵静蓉 等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豆豆大宝要奋斗的评论
    文不对题,东拼西凑
  • 赫耳墨斯教徒的评论
    很多车轱辘话,但是对文化创伤的媒介建构那部分论述挺有意思的
  • 鸳鸯零肆陆的评论
    借用了文化记忆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国家记忆的定位与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感觉更像是史料爬梳与文献综述,但是对我来讲已经很够用~
  • 早睡要提醒的评论
    想说的太多,结果做成文献综述和学生作业汇编
  • illusionce的评论
    入门类书籍,个人更喜欢存在主义那篇,结语比较有价值。
  • 西班牙三棵树的评论
    个人认为文献梳理部分做的很好,个案分析部分文化创伤印象深刻。博物馆和情感政治对自己的研究有帮助。
  • jakdan的评论
    三联书店
  • RIC的评论
    文献考据的工夫与学术共同体的意识值得学习,但内容质量层次不齐,关于经典的论述比较精彩,结语“数字时代的记忆”本应该更详细展开,期待赵老师未来可以专门花一本书来谈这个问题
  • 达克米米的评论
    学术类读物,概念辨析、个案阐释、观点提炼都有亮点。可能跟我读这领域的研究不多有关,于我挺有帮助。
  • Friend_Laurie的评论
    和记忆相关的学术梳理还算马马虎虎
  • 朱颐钊的评论
    讲关于国家记忆的有关理论与其在现当代中国的一些案例,如博物馆的功能、创伤记忆、国家道歉等,汇总国外记忆研究的经典理论亦较为详细,惟在行文上偶有晦涩,值得参考与再读。
  • 苏拉维西的评论
    其实更想打3.5星或7.5分。强制嵌入与诗性自觉这俩概念提的不错,尤其是后者,很有想象力。但具体落实到案例分析上,就感觉不太深刻(看了一下后记,似乎有学生参与,这可能是部分原因 ),例如传唱歌曲与教材编辑,前者已有周海燕珠玉在前,后者则是类似研究太多了,存在主义那篇相对好一点。至于经典与文化创伤几章,对于前者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已经足以覆盖,对于后者,作者更多与亚历山大对话,然而当她讨论情感时却忽略了埃尔曼,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结语部分写的很好,从中能挖出不少选题来。全书的编排上,可能是由多篇论文汇成结集,所以整体较为松散。如果作者能以强制嵌入与诗性自觉两大概念来对首章的四个记忆概念逐一解剖,章节间可能更凝聚、阅读逻辑更顺畅。总之本书更适合作为记忆研究的入门类书籍,学习该领域的一般理论与写法
  • 豆友xgKp1hlzow的评论
    此书读起来真是过于晦涩,过多的社科名词和研究综述让人看得头晕眼花,经常会出现看完一章后返回去看竟然毫无印象的情况,估计就是因为自己对记忆研究太不熟悉。总之,不适合作为记忆研究的入门书。
  • 蜡笔的评论
    国内学者的著作框架比国外译作清晰很多,围绕“国家记忆”这一核心概念(作者认为属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但与文化记忆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介绍了“嵌入”(自上而下强制记忆)和“诗性自觉”(潜移默化自下而上自觉接受)两种记忆生成机制;然后分析了经典和创伤两种国家记忆的表征,由创伤的施害者角度引出道歉这一政治修辞,总体而言比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