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执法的边界

    作者:[美]唐纳德·布莱克

    《警察惯常的行为方式》是唐纳德·布莱克继《法律的运作行为》和《社会学视野下的司法》之后,运用法社会学理论解读警察执法行为的法律量及其方向,全书共有五章,分别是导论(法律层面上的警务工作和社会空间的相关性以及警务、警察行为等相关概念);法律的动员即法律在警察执法行为中是如何运作的;犯罪率的产生(犯困侦查的社会组织和犯罪的法律规定性等);逮捕的社会组织和警察在解决纠纷中的法律量的及其运作方式等内容。

    本书第1章阐释了作为法律职业的警察工作,讨论了如何运用法社会学理论来预测并解释警察工作,证实了该理论在不同的警察研究背景中——包括巡逻、侦查、青少年、贫民区、交通以及运制叛乱等工作——的相关性。第2章考察了案件是如何引起警察和其他法律官员的关注,以及对运用法律实施大规模社会控制这一过程的意义。接下来的三章讲述了在三个城市里对巡逻警察的观察结果,考察了他们的日常工作,涉及他们把事件界定为犯罪和实施逮捕的的社会条件,以及他们对待熟人之间的纠纷的处理模式(如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孩子以及邻里之间)。最后一章探讨如何鼓励人们自己处理冲突,而不是依赖于警察和司法官员。最后,本书附录部分是关于法律在科学测量中被视为问题的相关笔记(*次在一份西德的期刊上发表),以及在三个城市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观察表格。

  •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作者:黄宗智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黄宗智成名之作。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本书基于大量史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大学问出品。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了解中国经济史和 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为“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本书亮点】

    1.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获奖图书,长销30年的经典力作,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纽约书评》杂志、《亚洲史研究》刊文评论,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7号图书。

    2.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3. 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华北自耕农较之江南佃农表现了更高的积极性?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深入考察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4.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华北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正是农业内卷化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5.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书中以华北地区33个自然村为考察对象,以明清至民国为考察时段,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6.基于丰富详实的史料,对中国小农经济做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全书深度利用满铁资料、清代刑名档案和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由经济领域进入社会政治领域,指出了华北乡村在20世纪前的农业内卷化和社会分化现象。

    7.全新再版,精心校订,作者新增长篇《合序》作为导读。

    【名家推荐】

    黄宗智教授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详细。我认为,这是迄今关于华北农村最好的研究著作。黄教授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和创业的专业理论,他对这些理论都做了清晰、公正的评论。

    ——[美]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纽约书评》杂志

    黄宗智将这么多种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使得他这本书在中国农村研究领域中不仅达到了迄今未见的深度,而且还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 《亚洲史研究》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经济史著作。它既不同于传统经济史著作的从某一微观经济现象出发,剥茧抽丝,精雕细刻,也不同于汤因比,韦伯等哲人型史学家上下几千年,纵横环宇内,对历史进行宏观、整体的描述,而是以华北这一不大不小的经济区域为考察对象,截取由明清至民国时期这一不长不短的时段,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个方面进行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寓大于小,小中见大。这种研究已难说是经济史研究还是社会史研究,而是将二者融为一炉同时也很难说属于明清史抑或是近现代史的范畴,它已“跨越了近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鸿沟,把近现代一些历史的变迁,追溯到清代前期”。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更新,使黄宗智先生在对华北地区的研究中得出许多不同寻常的结论。

    ——马敏 《读书》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秦晖认为,我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作为“农民和农民的子孙”,你需要了解农民的历史,欲了解中国农民,推荐从黄宗智先生的这本经典之作开始。

    本书中,黄老师以学术的方式对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农的困境做了普遍性揭示。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在与经营农场的竞争中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并最终击败后者?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华北自耕农农较之长江三角洲的佃农表现了更高的积极性?黄宗智认为,正确把握小农家庭自身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的特殊性是回答以上问题的关键。使用雇佣劳力的经营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面对同样的人口压力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经营农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雇或解雇劳力,家庭农场则不具备相同的弹性。在生计压力下,家庭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力,远比使用雇佣劳动力的经营农场大得多。这就是发生在华北乡村的农业内卷化,正是农业内卷化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黄老师曾在一篇自述文章《感情,是我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动力》中说:“自己在价值观上,一直把‘老百姓’的福祉认作人生和学术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在黄老师这本书中也有这样的话:“贫农确实犹如一个处身于水深没颈的人,即使是一阵轻波细浪,也可能把他淹没。”黄老师以学术的方式对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农的困境做了普遍性揭示,其冷峻的笔调背后是何等的悲天悯人!所以,每一个渴望增长知识和启迪德性的读者,我想通过阅读黄老师这本书都肯定会有所收获。

  • 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

    作者:赵静蓉 等

    文化记忆研究领域的一部原创力作,赵静蓉教授的新著,就国家记忆的生成机制与经典建构、数字时代国家记忆的危机和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数字时代,我们如何以及为什么要记忆?是什么形塑、建构和控制了我们的记忆?媒介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网络、微博、微信等)的出现,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记忆的形态以及记忆与权力的关系、记忆的储存和传播方式?这些是或将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

    记忆的主体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但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种种方式引导和塑造着个体记忆,从区域、情感、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体记忆,从而构成了个体记忆的“结构或框架”,并最终形成了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在政治上具有统一性、在情感伦理上具有同一性的国家记忆。

    --

    从一系列社会和文化现象来看,“国家记忆”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国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和焦点词。

    作为记忆的主体,国家是集体性的主体,是象征性的主体,是功能性的主体。集体性在于记忆的结构和框架,象征性在于记忆的精神和意识形态意义,功能性在于承载形塑和传承记忆的职能。

    在数字时代,国家记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面临的危机或问题同样彰明较著。

  • 大明风华

    作者:陈宝良

    本书汲取大量史料精华,以新颖的视角,明快的解读,打捞明朝城市生活的繁华记忆,从衣食住行等多个角度,图文并茂地还原了明朝城市里达官显贵、贤士大夫和市井众生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一个真实、多样且充满活力的明朝世界,既是一部明朝生活指南,又是一部带有浓厚市井烟火气的历史佳作。

    编辑推荐:

    1、本书汲取大量史料精华,以新颖的视角,明快的解读,打捞明朝城市生活的繁华记忆,还原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呈现出一个真实且充满活力的明朝世界,颠覆你对明朝的刻板认知。

    2、近百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展现明朝城市生活美学,还原明朝这个斑斓多彩的黄金时代。

    3、本书既是一部明朝城市生活指南,也是一部带有浓厚市井烟火气的历史佳作。

    4、作者陈宝良是明代社会史研究的知名学者,多部作品被国内外名校指定为参考用书,学术影响广及海内外。

    5、四色全彩精美印刷,内文采用进口纯质纸,锁线精装。

    6、随书附赠精美签名书签,书签正面印有明代大画家吴彬《岁华纪胜图》,背面为《明南京城复原图》,实用与收藏两相宜。

  • 再会,公共人

    作者:[美]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本书为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探讨西方研究现代公共问题的代表作。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作者对文学、宗教、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收录了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案例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桑内特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导致了公共人的退场。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 绘画反对图像

    作者:汪民安

    知名学者汪民安对话当代艺术

    【内容简介】

    当代艺术的材料、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为艺术作品呈现和表达意义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尝试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他们的作品不再聚焦于对个人娴熟技法的炫耀,而是更加关注时间、空间、人和物,更加关注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更加关注艺术家自身的感觉的逻辑。本书以 尚扬、陈丹青、刘小东、丁乙等当代著名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与思考,深刻揭示当代艺术内部的逻辑和张力。

    【编辑推荐】

    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还是对现实的逃避?艺术是对自我的呈现,还是对自我的救赎?面对当下人的迷惘,当代艺术家用作品呈现自己眼中的世界;面对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学者汪民安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他用絮语式的诉说与当代艺术进行对话, 这也是他与自己的对话:“我愿意面对一幅画,也发明这幅画,在发明这幅画的同时,也发明自己,发明自己随心所欲的随笔。”

    “总之,没有什么事情令人刻骨铭心。一些微末的愿望,小小的满足,对琐事的关注,力比多对日常事物的投入,对瞬间状态的全神贯注——所有这些,都在咀嚼,甚至是在品尝着,生活的庸碌。”

  • 作者:[荷]乔治·范·德瑞姆(George van Driem)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茶道哲学学者倾情翻译

    ★ 一部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几乎涉及茶的所有方面

    ★ 四位中国人民大学茶学研究院茶学专家倾情翻译

    ★ 大16开,全彩印刷,400多幅精美插图,800多页厚重文本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茶水也是全球饮用量第二大的饮料(仅次于水)。茶树作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麓的一种植物,在成为食物和饮料之后,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本书以茶(这一事物或这个词)的语言学起源切入茶的全球史,角度颇新颖,但本书确是一部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茶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诸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多年考证和调研走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茶从史前时代起源到在六大洲的传播并成为全球性饮料的历史,从茶的角度描述了全球化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无谓光荣 但逐梦想

    作者:金兆钧

    作者以时间为轴,以亲历为纬,全面实录改革开放之后四十余年间中国流行音乐在大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

  • 魂归伤膝谷

    作者:[美] 迪伊·布朗(Dee Brown)

    ★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

    ★ 一部展现印第安人淳朴顽强和美国西进运动血腥残酷的不朽名著

    ★ 美国经典西部历史影片《魂断伤膝谷》原著

    ★ 第59届美国电视艾美奖 最佳迷你剧集/电视电影类

    ★ 第59届美国电视艾美奖惊人的17项提名

    ★ 第65届金球奖电视类 最佳限定剧/电视电影提名

    一部展现印第安人淳朴顽强和美国西进运动血腥残酷的不朽名著,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多项第65届金球奖提名。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 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最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 裂土称王

    作者:[英]罗宾·沃特菲尔德(Robin Waterfield)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从希腊本土延伸到印度次大陆,他的死引发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争,其间欧、亚、非三个大陆上充斥着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和王朝联姻。当男人们在战场上厮杀时,以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为代表的王室女性们却在深宫内院里策划阴谋。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野蛮的战乱时期,仍然不乏璀璨的文化成就,继业者不断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最终使其在从地中海到阿富汗的广阔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便是所谓的“希腊化时代”。《裂土称王》一书通过快节奏的叙述,捕捉了这个动荡时代的光影,重现了一直身处亚历山大大帝阴影下的继业者们的历史。

  • 新神话学入门

    作者:[日]山田仁史

    山田仁史作为日本神话研究的“新时代翘楚”,这部《新神话学入门》是他向恩师大林太良的致敬之作。如果说大林先生的《神话学入门》(1966)扼要地勾勒和构建了他心中的神话学学科的框架,是“一个人眼中的神话学学科”,那么这部《新神话学入门》则更注重呈现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源远流长而又多姿多彩的各国神话,是“一个人眼中的世界神话”。书中既展示了神话学理论方法对不同族群神话研究的普适性,又顾及到了各地域神话的差异及其本土的学术脉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神话学入门读本。

  • 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

    作者:[日]滋贺秀三

    在与欧洲、日本比较的基础上,本书以清代的诉讼和审判为中心,对法制度与审判的实践形态、作为与国家权力对应的民间组织秩序、含儒家经义与民间习惯要素的法源与处理纠纷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发掘与深度的理论探讨。在“司法是行政一环”的分析框架下,作者从中国固有的表达与解决纠纷的实践逻辑中提炼出情、理、法三个关键性概念,视基于情、理、法平衡感觉的民事诉讼处理为一种教谕式调停。全书致力于揭示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中国社会秩序原理,系统而且立体地勾勒出清代诉讼审判的制度体系与民事诉讼处理结构。

  • 追慕与忧惧

    作者:[美] 罗伯特·马克利

    英语世界中国形象研究的“转向”之作

    为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做出重要修正和补充

    一部“亚洲主导秩序下的英国文学史”

    一幅“远东中心”的欧亚交流全景图

    作者对殖民主义欧洲中心的否定,和对后殖民批评范式局限的批评,这一共存的双重叙述,使得这部十余年前出版的专著,至今仍具有其重要性,或者说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重要。

    ——马丁·普赫纳(Martin Puchner)

    --

    17世纪至18世纪,中国、日本和香料群岛等远东异域令英国人一度目眩神迷。当时的远东供应着欧洲渴求的香料和奢侈品,也是欧洲幻想中潜力无限的商品外销市场。作者罗伯特·马克利重新思考了彼时英国文学对国族和个体身份的想象,由此考察富强的远东如何唤起英国的追慕与忧惧。

    本书是英语世界中国形象研究的“转向”之作,也是一部“亚洲主导秩序下的英国文学史”。继萨义德《东方学》及后殖民研究之后,马克利进一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理论框架,审视了弥尔顿、德莱顿、丹尼尔·笛福和斯威夫特等作家如何应对一个愈发陌生又颇具挑战的世界格局:迄至1800年,远东帝国主导着全球经济,而英国则身居边缘。

    为了还原早期现代欧洲作为“弱势”文明对富庶的亚洲的历史想象,在细读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作者还广泛探讨了荷兰商人、欧洲传教士、俄国使团、西方地理志作者等群体撰述的两百余种作品和史料,勾勒出一幅“远东中心”的全球史图景,深刻影响了同领域此后至今十余年的研究方向。

  • 纵乐的困惑

    作者:[加] 卜正民

    明代中晚期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蓬勃发展,改变了明朝人日常劳作、旅行和消费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通信交通系统,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的真金白银,换作跻身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过写作诗文、远途旅行、做小生意彰显自身的存在。旧有的阶层结构和道德界线变得模糊,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让上层士大夫感到困惑与焦虑……

    卜正民凭借严谨而深刻的学术眼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图,再现明代三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令人得以一瞥一个王朝风雅、狂欢的最后身影。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数首见。

    ——史景迁

  •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

    作者:[英] 斯特拉·科特雷尔

    批判不是否定,逻辑可以习得

    学习技巧研究专家二十年成果

    在系统的练习中磨砺大脑思维

    ◎ 编辑推荐

    ☆ “缓坡”前行,像散步一样轻松地提升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是学习技巧研究专家斯特拉·科特雷尔专为批判性思维打造的学习指南。它将从你开始,帮助你了解自 己,从而有针对性地逐步提升能力。从生活中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到求职、就业中批判性思维的应用,你将经过认识、了解、实践、拓展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它们不会太难,但会让你收获提升的成就感。

    ☆ “没有虚头”的操作指南,每一句话都有用。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的每个部分都经过科学的考量,以大脑学习的规律为基础。它包括插图、概念、示例、练习、评估、拓展、反思、提示等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助于你的学习。插图轻松有趣,可以让你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示例以故事的方式让你具体地理解技巧的含义,练习则帮助你学会技巧的应用……阅读本书,以充分的效率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

    ☆ 新增“就业”章节,为大学生和职场新人量身定制。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新增了“对未来职业和就业能力的批判性思考”章节,帮助你了解自己在工作方面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认识求职者常犯的错误并学会避免这些错误,了解雇主的需求,掌握准备简历、笔试、面试的技巧,从而让你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拥有舒心的职业生活。

    ☆ 畅销近二十年,广受读者好评。

    本书初版于2005年,至今不断再版,以实用、有效在读者中广受好评。

    ◎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习分解成循序渐进的步骤,通过丰富的示例和科学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在了解批判性思维和自身思维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分析、论证和反思的能力,并学会将之应用到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任务中。它有助于学习者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更为严谨的方式听、说、读、写,提高效率和成绩。

    本书为第三版,增加了在求职和就业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章节,补充了一些示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 读者推荐

    “这是一本必读书!”——戴得丽·凯莱赫(都柏林大学,爱尔兰)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有趣又新颖!”——朱莉·恩斯特龙(杨百翰大学,美国爱达荷州)

    “这是我整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学生

    “这本书真的帮助我掌握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我的成绩!”——学生

    “这是一本非常使用的参考与实践指南。它很易读,结构清晰,又有见地,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Ceecee

  • 敦煌大历史

    作者:邢耀龙

    一个人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带上这本书,才能心中有底!从敦煌出发,见证中国历史的大场面!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

    ★90后学者、敦煌石窟“扫地僧”,写给大家的敦煌历史文化一本通!

    以全新的知识体系,饱满的情感投入,鲜活生动的文笔,为你讲透敦煌的前世今生。

    ★大视野、多维度,立体呈现敦煌全貌

    人口、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思想、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全景展现。原来:敦煌≠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莫高窟。

    ★从敦煌这个小地方出发,见证中国历史的大场面

    凿空西域、佛教东传、北击匈奴、三国开启、五胡入华、炀帝西巡、玄奘取经、安史之乱、蒙古西征、统一青藏、闭关锁国……都与敦煌息息相关,都在书中有独特、精彩的讲述。

    ★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

    数十张高清大图,图文对照,生动见证。

    ★多位学界专家鼎力推荐

    著名敦煌学学者沙武田先生作序推荐,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于赓哲先生,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培红先生诚挚推荐。

    -----------------------------------------------------------------------

    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最新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最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潮流,早已改写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进程,但是学术前沿的认知更新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用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

    ----------------------------------------------------------------------

    读完邢耀龙的《敦煌大历史》,让我有一种惊喜和惊叹。惊喜,是因为终于看到有人在普及敦煌文化方面走出一条很独特的路子;惊叹,是因为作者的眼光和笔法颇为老练,不像初学者所为,颇有后生可畏的感觉。

    ——沙武田(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敦煌是中国的小地方,却承载着中国的大历史。它是汉唐的一扇窗。《敦煌大历史》不仅讲述敦煌的历史,也讲述敦煌守护者的心声。每次去敦煌,总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游走全身,看了这本书,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戈壁滩下,榆林河畔,一个年轻人的眼中绵延数千年的敦煌大历史。视角独特,野蛮生长,炽热而有张力。

    ——冯培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 路史校注

    作者:王彦坤撰

    《路史》47卷,南宋罗泌撰,是一部记述上古以来传说、历史的集大成之作,备述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包括《前纪》9卷,述初三皇至阴康、无怀氏之事;《后纪》14卷,述太昊至夏桀之事;《国名纪》8卷,述上古至三代诸国姓氏地理,下及于两汉之末;《发挥》6卷、《余论》10卷,为单篇独立的辨难考证之文。此书征引材料浩繁,涉及文献近900种,保留了四部典籍大量佚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书中原有罗泌之子罗苹所作注,补充正文史料,训释文意。

    《路史校注》对《路史》原书和罗泌注文做了极详尽的校勘注释,成书篇幅数倍于原书。本书以明万历三十九年乔可传刻本为底本,参校《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刻本残卷、明嘉靖洪楩刊本、明崇祯吴弘基刊本、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详尽列出各版本异文,并予以辨析取舍。注释则考虑到《路史》难读难懂,以疏释原文、追溯出处为主,征引大量历史文献,务求详尽,纠正原书误说误记。书中还收入其他版本保留的相关插图,并附各版本序跋。

  • 另类的殖民主义

    作者:[美]伊芙·M.特劳特·鲍威尔

    本书主要研究19-20世纪埃及、英国与苏丹地区之间的关系史。作者考察了19-20世纪英国、埃及和苏丹地区之间的殖民主义三角,即英国、埃及与苏丹地区、苏丹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影响埃及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当时,埃及既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又将苏丹地区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自身对苏丹地区的统治权利。由此,埃及成为了“被殖民的殖民者”,对其宗主国英帝国态度矛盾,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因此充斥着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之处。

    除了旧有的史学研究材料,本书还援引大量通俗文学、非洲历史作品,并采用了另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重新审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民族主义者自身的独特地位。本书挑战了欧洲帝国与非欧洲殖民地之间二元关系的许多公认原则,打破了欧洲帝国作为单一殖民者的传统叙事。

  • 知识论的未来

    作者:[澳] 斯蒂芬·海瑟林顿 主编

    《知识论的未来/知识论译丛》以探究知识论的未来发展为主旨,收录了十三篇在当前知识论界富有活力的领域与问题,试图描述出未来知识论的可能图景。

    《知识论的未来/知识论译丛》中包含众多的提议与推测,例如要放弃什么样的知识论论题与方法,什么样的知识论论题与方法应该赢得更多的关注,我们能否清楚地识别知识论的限度,知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以及把什么样的概念作为知识的核心能够使得知识论走向繁荣,等等。这些提议与推测来自当前才思敏锐的知识论学者。

    《知识论的未来/知识论译丛》彰显了知识论的雄心壮志与探索精神。

  • 作者:[美] 大卫·弗莱

    ★从万里长城到柏林墙,一部书写在墙上的世界史

    从两河流域到华夏腹地,从古代埃及到希腊罗马,历史上的文明,无不位于墙后。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间不断轮回。

    ★从墙外望进墙内,凝望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

    不建墙的斯巴达人保守封闭,建墙的雅典人却无比开放?

    哈德良长城、马奇诺防线,边境墙究竟拦得住谁?

    21世纪短短十余年,新边境墙长度远超史上任何时期!

    ★当安全与自由相互矛盾,墙的历史即是现实的教训

    边境墙、防火墙,从领土边界到虚拟空间,各类壁垒层出不穷。

    墙是历史,更是现实,一本书满足你对墙的所有好奇。

    .

    墙一旦建成,就一定会倒塌;一旦倒塌,就会再次崛起。

    墙如是,文明亦如是。

    自人类兴建第一座城市起,历史上的灿烂文明无不位于墙后。各式各样的长墙与城垣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欧亚草原上绵延数千里的古墙遗迹,到古希腊与罗马针对墙的迥异态度,再到火器时代墙的全线溃败,最后抵达柏林墙倒塌现场,墙始终塑造着我们的历史与文明。

    而在21世纪的今日,墙的概念本身,已经比任何砖石结构都更彻底地将人们隔开。

    .

    《墙》将五千年历史翻转过来,大卫·弗莱巧妙采用独特的历史观,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作者

    这是一次幽默而深刻的探索,直抵历史的核心张力——对安全与自由的渴望相互矛盾。墙源于恐惧,但只有在墙后,文明才能发展。这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永不过时的教训。

    ——拉尔斯·布朗沃思,《拜占庭帝国》作者

    我年少时曾在哈德良长城边漫步,青年时曾沿中国长城奔跑数里,而后又在柏林墙下张口结舌。阅读这本精彩至极的书是百分百的享受。

    ——西蒙·温切斯特,《教授与疯子》作者

    这段历史拥有卡瓦菲诗歌与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具备的一切怪诞特质:皇帝们等待蛮族人,神秘沙漠中发现了迷宫般复杂的墙体。一项难以忘怀、才华横溢的成就。

    ——汤姆·霍兰,《波斯战火》作者

    趣味无穷、研究详尽,适时地提醒了人们,从封闭式社区到国界,世界各地正日渐用围栏将自己隔开。

    ——《先驱报》

    一次充实的历史之旅,墙、筑墙者,以及筑墙者对墙的不满尽在其中。引人议论、写作上乘,伴随着墙在全球各地的崛起,这项研究极为适时。

    ——《科克斯书评》

    写作风格轻松而幽默……读者会发现弗莱对墙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原因、具备与不具备的作用,以及对文明发展的贡献的深思,内容充实、贴近现实、发人深省。

    ——《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