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虚无主义

    作者:[荷兰]诺伦·格尔茨(Nolen Gertz)

    先要直面虚无, 才能找到意义——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反“空虚”指南!

    《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真探》……当代流行作品中,隐藏着怎样的逃避本质?

    算法、社交网络、现代技术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维持一种被赋能的幻觉?

    宅在家里刷手机、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打工人的职场生活竟处 处都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当某人被贴上虚无主义者的标签时,通常并不意味着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相信一切都无所谓?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我们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那么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汉娜•阿伦特、让-保罗•萨特,本书追溯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理解。

    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在与“悲观主义”“犬儒主义”和“无动于衷”的对照下澄清何为“虚无主义”,以及什么是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丛书简介:

    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题,提供由各领域专家撰写的知识概述,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切入关键论题,使读者得以理解并探讨更为复杂的观念。

  • 文献综述写作

    作者:[美] 何塞·L. 加尔万 / [美]梅丽莎·C. 加尔万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以及讲授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师和指导论文写作的导师。

    对于要求撰写学期论文的大学生,本书可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告诉他们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如何综合已有研究报告,写出一篇观点独到、结构紧凑的文章。

    对于开始撰写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生,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他们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冷静和逻辑,大大减轻焦虑感。

    对于撰写期刊论文和申请基金资助的文献综述者,本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需的文献综述的概貌和关键部分。

    对于讲授学术写作课程,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大学教师,本书是最佳教材。

    以下特点使得本书在教授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的教科书中独树一帜:

    组织结构遵循写作过程中系统而自然的步骤。

    侧重撰写针对原始研究的批判性综述。

    基于定义了 21 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数字环境。

    按照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的顺序组织各种步骤和准则,并用大量学术期刊实例进行说明。

    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套有助于顺利完成文献综述的特定技巧。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1.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将文献综述写作的全过程掰碎了讲给你听,近40年学术生涯智慧凝结,独家心得倾囊相授,文献综述领域权威指南。

    2. 1999年首次出版,第7版全新修订,作者女儿倾情加入,只为帮助在数字图书馆背景下成长的你,顺利检索、分析和综述最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3. 畅销全球20余年,被美国上百所大学选为写作类指定教材,美国亚马逊社会科学研究热销排行榜第9名、心理学研究方法热销排行榜第2名、医学心理学研究热销排行榜第1名。

    4. 运用多步骤写作方法,完整解密文献检索、分析、撰写和修改奥秘,31步环环相扣,分解文献综述整个过程,115条准则简明扼要,击破文献综述写作痛点,让文献综述变成一次轻松愉悦的学术旅程。

    5. 正确引用文献,避免剽窃风险,完美解决学术写作后顾之忧,为你的学术生涯铺平道路。

    6. 不知如何引用原始资料?没有批判性分析思维?第一手的资源才是最可靠的,有自己的观点才是好的文献综述!颠覆你的僵化习惯,打造全新的写作模式!

  • 管控危机

    作者:[英国] 斯图尔特·霍尔 等

    批判传播学译丛。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当代文化研究之父霍尔经典著作。深入剖析战后英国社会。

    【编辑推荐】

    ●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文化研究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经典著作,从社会暴力问题入手,探讨战后英国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 一部广阔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文化霸权与政治合法性的社会史。

    ●因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独特的社会政治批判视角以及对葛兰西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成为霍尔在伯明翰时期的巅峰之作。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行凶抢劫”现象时会走入极端?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暴增”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 无神话,不艺术!

    作者:(英) 克里斯托弗·戴尔

    人类创造了神话,而神话成就了人类的艺术。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到古埃及的墓葬绘画,从古希腊的彩陶图案到古罗马的庞贝壁画,从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到波斯细密画,从欧洲古典油画到亚洲经典水墨画,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器物到非洲原住民的木雕……艺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神话的影子;神话传唱的故事,都成了艺术的主题。理解神话,也就掌握了打开艺术奥秘的钥匙。

    《无神话,不艺术!》是由神话解读艺术秘语的实用读本,也是由艺术进入神话世界的图像指南。作者选取世界神话中的82个关键词,精选世界艺术史中的400余件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神话的基本内容,并呈现出由神话滋养的想象世界。本书立足比较神话学的学术视角,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反复出现的符号与图像——从世界起源、人类诞生,到英雄人物、传奇史诗,内容涵盖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古埃及神话、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国神话、日本神话、印度神话、阿兹特克神话、玛雅神话等重要地域和文明。丰富的图文内容,揭示出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和浪漫想象,展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为品味多样的艺术、解读古老的文明提供关键线索。

    【编辑推荐】

    1. 你敢信吗,相隔万里、跨越千年的神话,竟然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众所周知的挪亚方舟故事出自《圣经》,而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也有在洪水前建造方舟的记载,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也发动过洪水,就连印度教神话、阿兹特克神话中也有洪水的情节。西方有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东方有波利尼西亚的盗火英雄毛伊,遥远的巴西还流传着从美洲豹手中取得火种的故事。神仙多住在山上,冥界少不了河流;太阳神不约而同地坐马车,风神行走江湖多扛着袋子……这些是巧合,还是源自人类共通的文化心理?《无神话,不艺术!》整合了世界6大洲的古今神话故事,从中梳理出82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以言简意赅的文字阐释其基本概念,揭示神话构成的原理,展现不同地域神话的共性与个性。

    2. 脑洞大开的神话故事+想象力爆棚的艺术作品=原来艺术可以这样看!神话自古就为艺术家提供着各类“脑洞”,而艺术家披着神话的外衣展开疯狂的想象,否则很难解释他们什么执著于画拿着苹果的男女与蛇,画母亲与婴儿,甚至给好端端的狮子画上人面、双翅……了解神话,就能快人一步get艺术中的隐藏知识点:比如电影《雷神》里奥丁的独眼,是角色设定还是另有隐情(他其实是个十足的“卷王”);鲁本斯名画《帕里斯的裁判》,竟然揭示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出现在艺术品中的事物——豺狼虎豹、乌鸦孔雀、金子、血液等等,没有一个是打酱油的。《无神话,不艺术!》中的82个神话关键词,涵盖各类艺术主题,让你透过神话的“脑洞”看出艺术的“门道”。

    3. 世界各地神话雨露均沾,古今艺术珍品一网打尽。从希腊神话故事入门世界神话,无异于背单词始于abandon!《无神话,不艺术!》拒绝罗列老生常谈的神仙故事,而是直接阐释构成神话的关键要素,并配以大量艺术作品,让古今艺术中的象征与隐喻无处遁形。本书由英国独立艺术史学者,研究妖怪、巫术与魔法等“邪门歪道”的专业户克里斯托弗·戴尔精心编撰。作者深耕记录神话的一手资料,参阅《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亡灵书》《埃达》《波波尔·乌》《山海经》等26种古典文献,囊括6大洲重要文明的神话传说,以学术眼光筛选出代表性的82个神话主题。他同时发挥自身“阅图无数”的优势,从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美术馆、卢浮宫、法国国家图书馆、乌菲兹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等收藏机构的典藏,以及庞贝、埃及墓葬壁画等遗存中,选取400余件压箱底级艺术作品和珍稀文献,时间跨度达4000年。高密度呈现神话与艺术交织的想象世界,堪称“世界神话图鉴”。

    4. 夜晚会发光的神话书,沉浸式体验诸神的世界!《无神话,不艺术!》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艺术画册,封面采用夜光UV工艺,充足光照后置于暗处,可呈现独特的荧光效果。22cm×23.5cm的超大16开尺寸,基于图片形式量身打造,不委屈每一张重要图片,满版图片占全书一半以上;高清全彩印刷,古画的裂纹、石雕的颗粒感等细节清晰可辨;锁线装订,180°平展不费力,不惧反复翻阅。

    5. 自2012年英语版问世后,被译为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韩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深受世界各地读者喜爱。

  • 桥上桥下的中国

    作者:李晓杰

    《桥上桥下的中国》是李晓杰教授专为“九说中国”撰写的读本,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在本书中。

    《桥上桥下的中国》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园林飞虹、诗中赏桥、桥上战事、佳话典故、神仙传说、桥俗民风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技术,还是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来说,都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

  • 金翼

    作者:林耀华

    别具一格的学术写作文体实验

    比肩《乡土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传世经典

    以小说笔法讲述传统中国家族制度

    中国社会学“燕京学派”的扛鼎之作

    --

    《金翼》是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他将在福建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和自小的成长经历两相结合,以小说笔法,采用“生命传记”的形式,生动塑造了黄东林和张芬洲等人物。全书特别围绕黄、张两人及其背后的宗族势力展开叙述,融真实的民风民俗于虚构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两个家族从清末至抗日战争时期三十余年的起起落落。经由这一番书写,中国(特别是南方)传统乡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跃然纸上,举凡吃穿用度、婚丧嫁娶、习俗信仰和地方网络等等,都随着叙事展开次第呈现。

    林先生将自己的学理思考巧妙埋于故事表层之下,用亲切平实的口吻提出了不少令人赞叹的洞见,这样的学术写作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极少见。书中从“平衡论”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努力,也仍然富有启发意义,称得上是中国社会学“燕京学派”的传世之作。

  •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

    作者:马 勇

    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多神教皇帝尤利安

    究竟是“哲人王”还是“叛教者”?

    绵延千年的多神希腊-罗马文明

    为何不敌一神基督教文明?

    新柏拉图主义

    能否挽救罗马帝国的文明危机?

    -------------------------------------------

    【内容简介】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一书全面考察了尤利安皇帝对晚期罗马帝国统治危机的应对和思考。全书就“理想君王”尤利安的历史形象、哲学思想、王政观点、军事行动等重要问题做了一一梳理和回应,深入分析了他在青年求学和成年执政过程中逐步显露的哲学天赋、军事才干和政治智慧。虽然尤利安的短暂执政难改帝国衰亡之命运,但其所代表的异教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决战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全面考察了尤利安试图挽救罗马帝国衰亡命运的诸多努力,细致分析了晚期罗马帝国危机的表现和根源。3世纪的大混乱的确极大冲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新柏拉图主义针对帝国危机给出的方案是成功的、有效的,尤利安基于新柏拉图主义创造的政治方案和文明方案足以解决罗马帝国的危机,但这一切都因尤利安英年早逝而戛然而止了。

  •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

    作者:[日]川本芳昭

    本书译自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汲古书院,1998年)。

    族群间的遭遇与融合是形塑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演进。本书对此开展了全景式的考察。第一至三篇聚焦于十六国北朝的胡汉交融,从社会观念、国家制度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北族入主中原所带来的变化。第四篇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汉化进程,细腻地描绘了国家权力以及普通民众同“蛮”的接触。第五篇通过探寻南北朝政权与朝鲜半岛、日本古代国家的互动,揭示出中国的民族形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作者川本芳昭先生是当前日本在中国中古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这部著作汇聚了他踏上研究之路以后二十年间的成果。

  • 大学怎么学

    作者:[英]加文·费尔贝恩 / [英]克里斯托弗·温奇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并不容易,你要做些什么才能在大学阶段取得成功?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写作是展示自我的工具,思辨是发展独立思维的基石。但是,在大学里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该写些什么、怎么写?论文里应该展现出怎样的逻辑,如何培养这种逻辑思维?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那么,这本书就非常适合你。

    本书第一部分引入了“SQ3R”阅读法,探讨了如何通过阅读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第二部分帮助读者解决如何开始写作、如何避免抄袭以及如何构建文风等学术写作中常遇到的重点问题,并帮助读者提高英语写作中词汇、标点、语法使用等基础写作能力;第三部分带领读者提高思辨能力,分析了如何更为有效地展开论证,从而说服读者采纳你的观点。

    本书语言平实风趣,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练习,可以帮助你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质量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业进步并在未来得到更好的职业机遇。

    ★编辑推荐

    1.贴近学生需求:从如何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到如何撰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再到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并提升论文的说服力,本书为初学论文写作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提供了阅读、写作和思辨这三方面的基础指导。

    2.重视实践训练:本书提供了众多练习,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不同学科通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论文写作的通用教程,提取论文写作的公约数,选取不同学科具有共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4.助力学业精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学术写作的核心要素,获取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质量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读者在大学阶段脱颖而出,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遇。

  •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编辑推荐】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是东京大学硬核教授上野千鹤子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首版于1994年,当年即获得“三得利学艺奖”(相当于日本的“年度最佳图书奖”),其首文“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和重点。增订版2020年出版。与首版相比,增订版在第一章增加了两节,分别为“家庭的临界点:以看护力量的分配公正为核心”“家庭:过载的方舟”;第四章增加了一篇附论:“战后批评的嫡子”;书后增加的一篇“自著解题”(即作者说明),从当下回看当年的文章和观点,更看出当年文章的前瞻性。

    【内容简介】

    在家庭形态日益多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高呼“家庭”走向了解体。

    究竟,何以为家?是不论远近无从选择的血缘,还是一屋几人三餐四季的共同生活?与其说“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应该说更多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Family Identify)中,也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认同和个人选择。对在血缘、种族、婚姻等界限之外的亲密关系的形容,常常说“像家人一样”,也就是个人的心理认同。

    从家庭到“像家庭一样”,家庭的临界点在哪里呢?

    此外,作为从充满社会竞争压力的公共领域“逃脱”出来的私人领域,在性别视角下,家庭,仍充斥着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压迫结构。

    依赖性成员(老幼)的存在是不是使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看护老幼,为什么成了主妇们的“天职”?家务为什么成了女性的“强制劳动”?在家务这种无偿劳动未曾减轻的前提下,女性进入职场,真的是获得了平等和解放吗?当一个个疑问提出时,作为“爱的共同体”的家庭的盖子,也就被揭开了。

  • 圣武亲征录

    作者:[法]伯希和 / 韩百诗 注

    《圣武亲征录》是一部由不知名撰人所作的蒙古史著作,全书共一卷,对成吉思汗早年事迹及统一蒙古各部,向西发动军事征讨、南下攻金和窝阔台汗灭金等均有记载,虽较《蒙古秘史》简略,但有些记事可补《元朝秘史》《元史》之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历来此书有多种版本,但影响最大的应是是伯希和译注本,是蒙元史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在伯希和本人的著作中,堪与《马可波罗注》比肩;其学术重要性,不下于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因其为法文译注,国内利用不便,尹磊、魏曙光两位将之翻译为中文。

  •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作者:[英]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 [英]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 / [英]麦丽莎·泰勒(Melissa Tyler)

    本书以思考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立意于女性主义并非为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或分类领域,而是从根本上审视了过往主流社会学诸多未曾考虑性别差异的概念和观点,并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

    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

  • 案例研究的艺术

    作者:[美]罗伯特·E. 斯塔克

    本书作者罗伯特·斯塔克是案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书是案例研究理论分析方面的经典之作,借鉴自然主义、整体论、民族志、现象学和传记学研究方法,探索了质性的案例研究方法。

    在本书中,斯塔克首先界定了何谓案例,按照他的分类标准确定了案例的类型,阐述了案例选择并做 出推论的问题 ;其次,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分类探讨,揭示了质性研究的本质;接着阐述了收集、分析和解读资料的过程,区分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结论,界定了“自然推论”的概念,阐述了五种案例研究者的角色和进行三角验证的目标和策略;最后,作者分享了自己常用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作者还以哈珀学校案例研究报告为基础,讲解了案例研究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本书还在每个章节末尾设计了研讨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方法和新观念。

    本书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成为确立社会科学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的里程碑著作,适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寻求更全面地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学者阅读。作者将中小学的真实案例用于大学和研究生案例研究方法课程,说明案例的选择、分析、阐释和报告撰写,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都有借鉴意义。此外,因为案例研究日益成为评估战略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也会从中受益。

    ★编辑推荐:

    1.《案例研究的艺术》作者罗伯特·斯塔克是案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2.《案例研究的艺术》是案例研究理论分析方面的经典之作。

    3. 作者借鉴自然主义、整体论、民族志、现象学和传记学研究方法,探索质性案例研究方法,在案例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4.从案例选择到提出问题,从资料收集与分析到撰写报告,涉及案例研究的全过程。

    5.作者以哈珀学校的实践为基础,在每个章节末尾设计了研讨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方法和新观念,课堂实操性强。

    6.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成为确立社会科学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的里程碑著作,适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寻求更全面地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学者阅读。

    7.作者将中小学的真实案例用于大学和研究生案例研究方法课程,说明案例的选择、分析、阐释和报告撰写,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都有借鉴意义。

    8.因为案例研究日益成为评估战略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也会从中受益。

  •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史

    作者:[日] 梅森直之

    消失在近代黎明中的先驱者们

    “凛冬时节”的最后抗争

    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进入近代化转型的国家。从明治时代起,一批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思想,为其建立平等而和平的社会的理想所倾倒,并翻译相关经典著作向社会推广,由此诞生出了日本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中江兆民、幸德秋水、大杉荣、堺利彦等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思想家。虽然在日益黑暗的大环境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历史长河中折戟沉沙,但这些先驱者留下的探索足迹依然能给后人重要的启迪。

    本书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梅森直之的思想史代表作,聚焦明治后期到大正时代,对这一时期日本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结合日俄战争、伊藤博文暗杀、大逆事件等重要社会事件,展现了包括大杉荣在内的诸多早期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行动的意义,以及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性格、思想、命运之间的相互影响。

    作者认为,日本早期社会主义并不应仅仅被视为到达马克思主义的中途点,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性矛盾的审视和追问。尤为珍贵的是这些思想家直面问题的姿态,有人在决定论式的社会观与个体自由之间挣扎,有人为如何在民族主义之外找到能成为普世团结纽带的共同性苦恼,而困扰他们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因此重新审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其多样性与深刻性,其意义至今亦未过时。

  • 爱生活,不爱也行

    作者:[法] 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

    「内容简介」

    受够了那些让你爱生活、爱自己、接受自己的脆弱和失败的箴言?这本哲学指南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每一天,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充满 了哲学的灵光一现。这些日常琐碎虽没有什么宏大主题,但却有意想不到的惊人深度。如果你受够了各种箴言,不妨细品周遭之物,回归哲学本质,点亮日常时刻。

    ·

    反鸡汤、无箴言,一部独一无二的哲学指南

    别再“慢慢来”,停止“活在当下”

    细致解构日常,重获真实生活的勇气

    “算了吧,也没关系”

    ·

    「作者推荐」

    当我们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总会回归“惊异”这个概念。它是哲学的第一驱动力,也是哲学的精髓所在。是惊异,让我们睁大眼睛,让我们满心生疑,让我们选择排斥或珍惜周遭之物,换言之,“惊异”促使我们提出问题。而说到“惊异”,日常生活则不愧为其取之不尽的源泉。此次,终于有幸和中国读者相见的本书也将不遗余力地向大家印证这一点。

    无论是身处法国还是居于中国, 无论正当青春还是年过半百,“惊异”永远是那最为普世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它不分男女老幼,也无关乎于你有没有家庭、孩子或是工作。

    ——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

  • 人文启蒙的知识传播原理

    作者:徐贲

    徐贲老师说:“启蒙不是万灵药,启蒙不一定能解救我们,但没有启蒙,我们肯定永远不会自由,肯定没有解救的可能。”

    本书是徐贲老师“启蒙三部曲”的第三部。徐贲老师从他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经验中总结出关于人文教育与人文启蒙的“知识传播原理”, 这些“原理”涉及人文教育与人文启蒙问题的十个重大方面(又细分为百多个可持续扩展的论题)。

    人文启蒙传承的是人类追求智慧的古老传统,并非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的目标是求真、向善、通达、去除寡智和愚蠢,以及情感成熟的明白人生。它传播的是一种与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相一致的理性智识和伦理知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人文启蒙有关的古代智慧、知识和哲思观念前史。第二部分讨论当下启蒙知识传播的核心构成: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手段和环境,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话语与写作。第三部分讨论与启蒙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态、认知特征与伦理取向。

  • 解放

    作者:【英】欧内斯托·拉克劳(Ernesto Laclau

    ◆后马克思主义核心代表人物

    ◆反思解放的逻辑,激活新的解放想象

    ···

    【内容简介】

    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特殊主义抗争——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的——风起云涌,反抗着先前统治了政治视域几十年的各种总体化的意识形态。这无疑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和对解放的期望。为此,拉克劳开始探索以下问题:启蒙时代以来的经典“解放”概念,如何在新条件下被重构?

    拉克劳考察了源自现代性主流视域的“解放”观念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固有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政治身份的形成,以及政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的状况,用独特的领导权的解放策略为重铸激进政治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资本和数据控制横行的世界上,我们需要一种解放的新希望,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需要重读拉克劳的原因。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如果没有欧内斯托·拉克劳的思想影响,我们许多人的著作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本杰明·阿尔迪蒂(Benjamin Arditi),《星丛》(Constellations)

    毫无疑问,拉克劳对政治理论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乔恩·比斯利-默里(Jon Beasley-Murray),《当代政治理论》(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在右翼民粹主义政治和算法控制的今天,我们值得重新回去阅读拉克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蓝江

    ···

    【编辑推荐】

    ◆ 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 拉克劳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与墨菲合著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对于左翼政治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收入本书的文章写于1989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世界舞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苏东剧变、南斯拉夫内战、右翼民粹主义在西欧抬头、多元文化的抗争在北美扩展、种族隔离在南非终结。所有这些文章都可以看作围绕具体事件而进行的介入。

  • 法国大革命

    作者:[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写于法国大革命爆发二百周年之际,首次出版于1990年。霍氏探讨了两个世纪中从资产阶级自由派到共产主义者,不同人群对大革命的引用和解读,说明他们如何将大革命模型应用于自己的时代和事业,并指引读者走出“修正主义”史学的迷雾。无论史家如何阐释,无可辩驳的是,法国大革命让人民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它曾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更在持续影响人类的当下和未来。

  • 银魂

    作者:赵柏田

    “商业道德正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高度” ——张嘉璈

    ▶中国第一代银行家、中国银行业之父张嘉璈传记

    ▶金融巨子张嘉璈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

    ▶大时代里的英雄与贤哲 | 筚路蓝缕开启现代性转型之路

    ▶一部现代中国版的“食货志”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赵柏田最新长篇人物传记

    ▶ 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连舸作序,作家李敬泽、历史学家马勇、金融史家吴景平隆重推荐

    ▶艺术家邱志杰题签书名

    ————————————————————

    【内容简介】

    ◆《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奠基者、中国银行业之父、金融家张嘉璈的首部长篇文学传记。

    ◆本书采用金融史与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互参考寻,细密地考察了张嘉璈的生平踪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描绘了这位二十世纪初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在清末最后十年创立的大清银行。后经过以张嘉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开拓,逐渐实现了现代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初的崛起与变革。

    ◆以张嘉璈为中心,本书同时讲述了一段置身金钱政治漩涡的南北金融界群雄的故事,展现了近一个世纪神州大地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端、成长与变革,以及一代金融精英在时代大变局中立身谋国的气魄和胆识。

    ◆在传主张嘉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一代银行家魂魄所寄: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张嘉璈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对今天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也具有深刻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

    【名人推荐】

    ◆我私心倾慕于张嘉璈这个前辈,不只因为他品行的“高、洁、坚”和炉火纯青的专业水准与职业精神,也不只是因为他在中行改组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后,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全方位改革,“定屋基”“立屋柱”“打图样”,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位前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这一代银行家的魂魄所寄:建立不依赖于外部的、独立的金融市场,培植进行金融交易、执行金融契约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最终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

    ——刘连舸(中国银行董事长)

    ◆赵柏田是“食货志”作家,那是由司马迁开辟的伟大而寂寞的历史写作传统,它注视着“食”与“货”,“货”是货物、也是货物赖以交换流通的货币,在传统的历史视野中,这不是前台,不在聚光灯下,但这是前台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然后,就在这寂寞的根基上,赵柏田写出了英雄与贤哲,写出了历史的九曲回肠与回肠荡气,他对近现代金融史的钩沉建构,既具史学意义又有文学意义,他扩展了我们对自身历史的想象和认知,同时,他也在力图辨认和塑造一种知行合一的中国式刚健人格。

    ——李敬泽(著名评论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代中国金融业形成于清末民初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段,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金融家,张嘉璈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历史学界对这批金融家有过一些研究,特别是资料梳理,但是不容讳言阅读体验太差。赵柏田先生恰恰具备融通文学与史学的优势,他的作品和历史学家一样深挖史料,又以文学的笔调书写,可读可信。我相信这部《银魂》不仅会让张嘉璈这个几近被遗忘的人物重新浮出台面,而且能让读者深切体验现代中国金融业辉煌的岁月,继而还会发现近代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张家”,张嘉璈、张君劢、张幼仪、徐志摩等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银魂》视域开阔,叙事翔实,评析缜密,考察了张嘉璈及其同时代银行家群体,为中国银行业的现代转型和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也为行业精神的养成、凝练进而升华铸魂,殚思竭虑、矢志求索,又不无顿挫的坎坷历程,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好书。

    ——吴景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

    ◆赵柏田的写作可贵的是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确实在他的笔下,历史与当下常有天涯比邻之感。……他是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把日常化、民间性提上来,以此与大历史构成对话。

    ——毛尖(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副教授,文学评论家)

    ◆赵柏田的写作在史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经验之间架起了一道奇妙的桥梁,经由一个个隐秘的通道,把现代性和人类性的经验在历史场景中还原。与当下流行的所谓“文化散文”不同,赵柏田的非虚构性作品把一种带有强烈“现代主义”色彩的个体存在经验,灌注进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追忆与想象中,以个人的生命体验打开历史的“黑匣子”,让消失了的人与事,向当代经验敞开和发声。

    ——张闳(同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赵柏田写作的特点在于沟通了古今,沟通了文史。我个人感觉是气息醇正,用心良苦,因为正好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状况构成了对照,有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把时局变化揉合于小说笔法,绵密、平静的叙述和小说笔法的交互使用,是赵柏田的语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作者叙事的瓷实轻省,学识的通达圆润,在中国作家里,是一个稀罕的品种。最可贵的,还是作者的见识,该叫史识,一种才气与学识的结晶。

    ——韩石山(《山西文学》主编,作家)

    ◆赵柏田对历史的叙事有一种小说化的训练。他把一个小说家的训练有素的目光投向了历史深处,小说化的叙事里又尽量做到了学术上的严谨,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对历史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他通过一种小说化的叙述方式找到了历史的真切度。

    ——施战军(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

    【编辑推荐】

    ▶一段置身金钱政治漩涡的南北金融界群雄的故事

    ▶一代金融精英在时代大变局中的气魄担当与家国情怀

    ▶金融史与生活史的碰撞,学术性与故事性的融合

    ◆失落多年的张嘉璈手写日记

    ◆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与函电

    ◆中国银行及近代多家银行的历史档案

    ▶内附精美插页,收录多幅珍贵照片

  • 论颜色

    作者:[奥]维特根斯坦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人生最后十五个月里做的关于颜色的笔记。如何得当地言说颜色?这是本书的根本追问。维特根斯坦背后有他反对的本质主义的传统颜色理论,特别是牛顿的颜色理论,更有让他欣赏又令他不满的歌德及其友人伦格的颜色学说;他尝试颜色探讨的第三条道路,可谓“现象学-语言哲学的颜色论”。这种颜色探讨是开放的和自由的,它力图超越科学还原论,也想与文艺的和神秘的色彩言说保持距离,而首先是要唤醒一种敏感的颜色感觉力。因此,本书没有告诉我们颜色是什么,而是留下了一个不定的结论,即颜色和颜色感知的不确定性。诚如作者所言:“在每一个比较严肃的哲学问题中,不可靠性直抵根底。我们不得不总是准备好去学习某种全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