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时间与权力

    作者:[澳]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从在“三十年战争”的炮火中饱受摧残,到第三帝国时期企图掌控世界,德国在不同统治者治下走出了一条逶迤曲折的道路。我们不禁追问:德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决策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是在何种理念的引领下做出决策,从而决定国家命运,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的?

    为解答这一意义非凡的问题,德国史专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匠心独运,抓取“时间意识”这一富有哲学意义的切口,以四位德国历史的塑造者,即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作为研究样本,对“掌权者的权力与其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一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

    时间意识有关一个国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预设未来可能的危机和变革,并指导当下的决策和行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国家政治决策者的基本思考逻辑。克拉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取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言论和政治动作等信息,以深思熟虑而热情洋溢的笔触,揭示出决策者如何理解与运用时间的概念、权力与时间有何互动关系,以及时间意识对大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

    这一切口细长而深邃,不仅能让我们洞悉德国历史复杂而恢宏的另一面,也为我们了解当下世界大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博弈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 大宋之法

    作者:吴钩

    继《风雅宋》《宋仁宗》后,“吴钩说宋”系列又一力作

    ★中国好书奖得主吴钩新作,真实还原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

    从宋人笔记与历史文献中发掘大量真实可考的案件记录,诸如宋朝拆迁每户能补偿多少钱?宋朝女性怎样做婚前财产证明?宋朝法律职业考试会考什么?苏轼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审的?潘金莲可以和武大郎离婚吗?宋朝法官懂得程序正义吗?宋朝有行政诉讼吗?……这些千年以前的故事,彰显了宋朝早熟的法律精神,也让人为它的湮灭深感惋惜。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故事,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包公是元明清以来的流行大IP,包公故事的作者大多是明清底层文人,对宋朝的司法制度缺乏了解,杜撰的故事“戏剧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比如宋朝司法有严格的回避制度,法官不能审理亲属的案件,因此“包公铡侄”一案全无可能。此外公孙策、打龙袍、当事人下跪听审等,也都是背离史实的想象。

    ★“以宋朝为方法”,将宋朝司法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

    许多异邦美谈在中文世界广为流传,如德国“国王与磨坊主”的故事,树立起“国家应该尊重居民财产权”的价值观。其实在宋朝的历史中,不难找到相似的故事。

    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内容简介】

    “吴钩说宋”系列新作

    历史作家吴钩通过撰写一系列宋朝司法笔记,从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介绍宋代中国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宋朝的司法制度可谓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最高峰,但长期以来被埋没和误解:一方面,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包公戏、包公案小说,导致大众对宋代法律制度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清末以来的启蒙知识分子,热衷于为异邦构建优良传统,却忽视了中国本身的历史源流。

    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宋人记录的法律案件,并与宋朝法条相互参证,真实还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同时也是“以宋朝为方法”,从中国历史深处打捞已有的优良传统,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这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 读墓

    作者:郑嘉励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本书以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的两浙地区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 临床拉康

    作者:若埃尔•多尔

    本书是一本研究法国学者、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临床思想及其实践应用的作品,拉康被誉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本书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欲望经济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三种精神结构——强迫、倒错、癔症,以及 三者的诊断和区分问题,不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指导,都有极高的价值。本书适合对精神分析感兴趣想要入门的读者、精神分析学习者、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者阅读。

    国内学者评论

    多尔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拉康派分析师,作为第二代拉康派分析师和巴黎第七大学的教授,他撰写了诸多重要的引介拉康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书籍。本书阐述了拉康的主体结构理论,以及拉康派结构诊断的机制、意义及其与倾听的临床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展现了不同类型的神经症、倒错、同性恋等的拉康视角,并且透过非常具体的临床现象,把它们和弗洛伊德的临床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本珍贵的拉康派临床实践书籍。

    ——张涛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精神分析行知学派创始成员

    本书以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诊断和精神结构为基础,阐述了倒错、癔症和强迫症的特征、理论要点和临床关键,旨在较为系统地呈现拉康派临床。除了对拉康临床相关理论的梳理,若埃尔·多尔还谈到了弗洛伊德关于这些临床的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照、联系和理解两人的理论观点。关于拉康临床的书籍向来不多,本书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谭羽辰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跨学科研究硕士,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硕士

    对拉康派精神分析实践感兴趣的人很难不被《临床拉康》这个题目吸引。弗洛伊德作为创始者,其临床理论有时过于简明,以致形成了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拉康以“回归弗洛伊德”为旗号批判的观点;拉康则以充满了“不可能”的风格让精神分析工作者们不得不时时刻刻“回归拉康”。

    因此,《临床拉康》终究得是一本偏向理论的作品。但细品之下,不难看出若埃尔·多尔已经尽力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和临床之间寻出了一条中道。

    ——何逸飞

    精神分析实践者,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硕士

    国际学者评论

    若埃尔·多尔在本书中生动地展现了拉康派精神分析实践与临床的方方面面。他用了许多个案作为例子,解释了症状与主体实际精神结构之间的区分,这种结构可以由病人在精神分析情景中的话语揭示出来。

    《临床拉康》是一部令人赞叹的著作,本书深入浅出,又带有幽默的风格。若埃尔·多尔强调要区分出癔症、恋物癖及强迫神经症的那些幻想和行动。除了区分这些不同的精神结构之外,多尔还对爱、欲望与理想化有着深刻的洞见。多尔的书读起来很令人愉悦,因此受到学者、临床工作者以及所有对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感兴趣的人们的青睐。

    ——克里斯多夫·莱恩,威斯康辛大学

    临床工作者一直寻求着对拉康理论的享乐。先前大多数著作都面向的是学术派读者,并且这些书的内容都多少有些模棱两可,拉康自己将这种模棱两可视为必须,并以此来对抗那种直白性。现在,至少我们得到了一本极具挑战性,同时又较为易读的著作,这本著作的主旨也落脚在拉康理论的临床面向,这让我们对无意识欲望的力量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种欲望在任何治疗理论中都是一个关键能指。

    ——乔治·费舍曼,波士顿精神分析协会及哈佛医学院

    若埃尔·多尔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者,他兼具作为理论家的广阔视角,以及临床大师的耳聪目明。他的著作对我们大家均有诸多教义。

    ——斯蒂芬·H·库珀,波士顿精神分析协会及哈佛医学院

  • 黑色大西洋

    作者:[英]保罗·吉尔罗伊

    【亮点推荐】

    ★国际著名黑人理论家首部中文译作!斯图亚特·霍尔得意门生、伯明翰学派代表、霍尔贝格奖得主保罗·吉尔罗伊,用“黑色大西洋”理论颠覆主流种族话语,展现黑人如何用苦难与崇高浇灌出现代文明之花。作者倾情作序,邀中文读者共同踏上海上航程!

    ★“黑命攸关”(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历史与文化同样攸关!回顾大西洋场域内的黑人离散史,直指种族压迫与西方理性的共谋关系,剖析黑人处在西方之内和之外的二元/双重位置,强调不同种族间的互动交融,突显黑人对现代性的关键价值。

    ★对种族本质主义和黑人民族主义保持警惕,向白人至上主义和族群绝对主义坚决说不,用“黑色大西洋”理论构建流动开放、多元融合的历史。路径(Routes)比根源(Roots)更重要!

    ★诺奖、布克奖,黑人作家为何近年来在国际文坛屡屡折桂?布鲁斯、爵士、嘻哈,黑人音乐如何获得全球性影响?从作者对著名黑人知识分子杜波依斯、理查德·赖特,“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等人的分析中找寻答案。

    ---

    【内容简介】

    以多元视角对抗单一种族话语,挑战黑白分明的现代性叙事

    《黑色大西洋》是国际著名种族理论家保罗·吉尔罗伊的经典作品,也是重塑了黑人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作者充分运用和发展“黑色大西洋”概念,将其作为一个历史场域、一个分析单位、一种理论视角,追溯了黑人在非洲、美洲和欧洲 间的迁移过程,深入分析了黑人离散对黑人文化自身以及西方现代性的影响,将黑人从现代性话语的边缘挪至中心。

    吉尔罗伊认为,无论是在奴隶制还是后奴隶制时期,黑人都不是无力的受害者,他们有自身的能动性和完整的思想文化史。大西洋内的离散之旅,赋予了黑人文化不同于其源头的特性,它不完全从属于非洲或西方,但又融合了非洲和西方,以此种二元化、双重性的方式,黑人成为西方现代性独特的建构者,其经济、政治、文化实践也是现代历史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关评论】

    他的作品影响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化研究、种族批判研究、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非裔美国人研究……《黑色大西洋》是一部里程碑之作,它改变了当今人文社科领域对离散的研究。通过展现种族、民族和族群是如何在文化上构成的,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替代本质主义身份概念的选项。

    ——霍尔贝格奖委员会

    西方黑人文化中,既有对非洲传统的承袭与发展,又融合了现代性的核心精神,它吊诡地扮演着西方文化的批判者和辩护者的双重角色。自从上个世纪下半叶西方人文学科发生政治转向,尤其是“BLM”之类社会运动展开以来,它占据的位置日益重要。但在中国,许多知识人对西方黑人文化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本书作为非裔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提供了绝佳的入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朱国华

    《黑色大西洋》是吉尔罗伊影响最为深广的代表作。可以说,伯明翰文化研究的早期对象——阶级、种族、性别——是直到霍尔的学生吉尔罗伊异军突起才被补充完整的。本书给西方现代性研究开拓了一种“反文化”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视野,是后殖民主义种族研究的扛鼎之作。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陆扬

    英国当代著名的非裔学者保罗·吉尔罗伊在这本书中,运用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研究范式,在追溯大西洋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重要的跨文化概念——“黑色大西洋”。相信本书的出版会有助于国人对非洲历史和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推动国内学界对黑人思想史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沐涛

    吉尔罗伊对学术界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将黑人视为现代世界创建过程中的核心参与者,改写了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历史。

    ——耶鲁大学教授 哈兹尔·卡比(Hazel Carby)

    本书有着诸多优点,它将道格拉斯、赖特、杜波依斯、莫里森等人精巧的本土性文本,阿多诺和鲍曼的研究,以及从爵士到嘻哈的流行文化进行了结合。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

  • 艾希曼审判

    作者:[美]德博拉.E.利普斯塔特(Deborah E.Lipstadt)

    【编辑推荐】

    根据一手资料深挖庭审细节,细腻笔触还原艾希曼审判现场,深度讨论人性的“恶”的问题。

    补充论证阿伦特等对于大屠杀的讨论,冷静客观评述《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利普斯塔特是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顾问,为大屠杀研究事业奋斗终身,《艾希曼审判》是其集大成之作。

    本书有冷静严肃的陈述,也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为深入探索艾希曼审判和幸存者对后世的影响提供重要资料。

    【媒体评论】

    艾希曼审判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利普斯塔特以难得一见的简洁语言,构建和探索了艾希曼审判所开启的道德困境的大门。她为记录20世纪可怕和令人沮丧的事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华盛顿邮报》

    利普斯塔特将这一事件还原成一部扣人心弦的法律剧,并将其描述成以色列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做出结论时,她是冷静而公平的。——《纽约时报书评》

    《艾希曼审判》既引人入胜又细致入微,任何不想翻阅八卷审判记录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耶路撒冷邮报》

    【内容介绍】

    1960年5月,纳粹战犯、“ZUI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捕。随后,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其进行了一场全球瞩目的审判。在世界面对种族灭绝这一仍在持续的行为并思考幸存者命运的时候,这场审判成为全世界司法程序的试金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法律和道德框架,使我们能够直视“恶”的问题。著名历史学家利普斯塔特详述了艾希曼审判的过程,并对汉娜•阿伦特等哲学家在犹太人大屠杀方面的学术研究进行了补充论证,深入分析了大屠杀幸存者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本书结合了历史视角和当代紧迫性,在叙述中注入了扣人心弦的情节。

  • 希腊神话的完整世界

    作者:[英] 理查德·巴克斯顿 / Richard Buxton

    一本书读懂希腊神话

    英国著名古典学学者理查德·巴克斯顿

    带你遨游瑰丽神奇的希腊神话世界

    已译为 9 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

    ◎ 编辑推荐

    瑰丽神奇、纷繁复杂的希腊神话,要从哪里开始读起?

    诸神争斗、英雄壮举、家族传奇,怎样才能理清头绪?

    ☆ 权威作者,倾情展现异彩纷呈的希腊神话世界

    作者理查德·巴克斯顿(Richard Buxton)是英国著名古典学学者,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多样的资料展现希腊神话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300余幅插图、谱系图、地图帮助你熟悉和理解希腊神话

    300余幅插图,展现了与神话相关的古代遗址以及瓶画、雕塑、宝石、钱币等文物。11张诸神与英雄谱系图,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目了然。7幅详尽的地图,展现了古代希腊世界的基本面貌和英雄们的传奇之旅。

    ◎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史料,吸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沿着希腊神话中的起源故事、家族传奇、景观以及后世的重述等线索,重新整理并讲述了最具代表性的一些神话故事,亦对希腊神话世界做了全景式的介绍。

    300 余幅丰富多样的插图,展现了与神话相关的遗址、瓶画、雕塑、宝石、钱币等。此外,本书还配有详细的诸神与英雄谱系图和特别绘制的地图,有助于了解这些位于西方文明中心的经典故事。

    ◎ 媒体推荐

    本书引人入胜,图文并茂,再次证明了希腊神话为何如此持久地受到欢迎。巴克斯顿将博学和洞察力融为一体,使这些古老的传说焕发出新的活力。

    ——《出版人周刊》

  • 手的精神史

    作者:[英] 达里安·利德

    为何当代人沉迷于用手点按手机屏幕?

    为何电影中的僵尸走路时双手总是向前伸直?

    为何手必须保持忙碌,而“游手好闲”成了一种罪恶?

    从宗教仪式到流行电影,无处不在的手与我们的精神生活究竟有何关联?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手的使用史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达里安·利德

    穿越医学 、艺术史、流行文化多个领域

    书写手的趣味文化史

    《泰晤士报》《卫报》等权威媒体共同推荐!

    ————

    【编辑推荐】

    ※达里安·利德是英国著名作家和精神分析师,被《卫报》誉为“当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从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各种面向,兼具深刻透彻的分析与生动优雅的文笔,是了解当代精神分析与精神医学的理想入门读物。广受包括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内的著名作者称赞。

    ※本书是利德围绕手书写的一段趣味文化史。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跨越临床医学、艺术史、流行文化等多个领域追寻手的踪迹,往往通过解读一部电影或一篇故事的细节,探索手丰富多样的形象背后隐藏着的关于我们内心,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存在的真相。作者通过这段历史最终要唤起的是对我们当代人生活与精神状况的反思,在手的忙碌中包含了我们的各种焦虑、躁动与不安。

    ※本书系明室推出的达里安·利德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本,这不仅是这位知名精神分析师书第一次被系统翻译为中文,也极好地填补了相关类型书籍的市场空缺。

    ————

    【内容简介】

    为何当代人沉迷于用手点按手机屏幕?为何电影中的僵尸走路时双手总是向前伸直?为何手必须保持忙碌,而“游手好闲”成了一种罪恶?无处不在的手与我们的精神生活究竟有何关联?从婴儿的游戏到成人的社交,从古代的宗教仪式到现代的数字生活,手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手的使用史。改变的是手的使用方式,不变的是手对于人类存在的巨大影响。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临床医学、艺术史、流行文化等领域内纷繁材料的生动分析,书写了一段关于手的趣味小史。这段手的精神奥德赛最终通向了我们自身存在的真相:既折射出个人内心深处的躁动与不安,也反映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化逻辑。手的精神意义与我们现代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

    【名人推荐】

    “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卫报》

    “一段引人入胜的沉思,展示我们的手对于理解我们自身与我们的世界是何其重要。”

    —— 《泰晤士报》

  • 西方旅游史

    作者:(法)马克•布瓦耶

    一部具有跨学科视野、百科全书式的西方旅游文化史,透过500年西方旅游变迁,看旅行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广雅出品

    法兰西学院基佐奖得主马克•布瓦耶代表作,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金龙格领衔翻译,历史学家王笛力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视野下的西方旅游文化史。作者介绍了16至21世纪旅游在西方世界如何出现并演变为全球性活动,阐明了乡间度假、登山、滑雪、阳光浴、泡温泉等当下依旧热门的旅游方式如何出现及演变。并首次聚焦游客身份,发现游客在旅游产生、命名、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从社会、经济、文学、文化、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等角度,考察了从精英旅游发展成大众旅游的历史。

    本书不仅是首部西方旅游通史,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史,有助于理解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生活的。

    【本书亮点】

    1.法兰西学院重磅历史奖“基佐奖”得主、法国旅游研究先驱马克•布瓦耶代表作。马克•布瓦耶创立了法国第一个旅游系,出版了《旅游的发明》等15部旅游专著。曾获法兰西学院基佐奖,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和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第一部西方旅游通史,深入探究500年西方旅游变迁。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着笔,追溯旅游这一活动产生的源头,视野广阔,脉络清晰地梳理了16至21世纪500多年间西方旅游活动随社会变革、习俗演进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特点。

    3. 首次聚焦游客身份,发现游客在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围绕不同时期引领旅游风潮的人群对旅游的影响展开,从英国贵族到法国大文豪,从蒙田、卢梭、大仲马,到巴尔扎克、福楼拜、歌德,如何以自己的旅行经历或记录方式,开创了新的旅行方式和文学形式,扩大和丰富了旅行的体验,塑造了一个时期的旅游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后人的审美选择和生活趣味。

    4.百科全书式的旅游史,多角度阐述历史上的旅游现象。不仅是一部旅游史,也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文化、地理、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的历史。比如从最古老的治病方式到广受欢迎的社交方式,泡温泉的功能变化,背后是医学观念和养生理念的变化;从不穿衣服泡温泉到穿衣服泡温泉,背后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5.两度斩获傅雷翻译出版奖、著名法语翻译家金龙格领衔,历时三年打磨,精心翻译之作。

    6.著名历史学家王笛、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王昆欣一致推荐。王笛称此书“让我们知道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王昆欣赞其跨学科视野为西方旅游与文化研究树立了标杆。

    【名家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旅游这个今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一定要读这部《西方旅游史》。这本书把环境、历史、文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非常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们知道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

    ——王笛(历史学家、澳门大学教授)

    《西方旅游史》这部皇皇巨著视野之广阔、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深刻令人折服,为我们开展旅游教育、旅游研究打开了一扇窗。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游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文化、地理、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的历史。马克•布瓦耶《西方旅游史》的跨学科视野为西方旅游与文化研究树立了标杆,可谓旅游史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王昆欣(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布瓦耶把旅游和相关历史作为他的主要方向,开创了旅游现象和旅游文化影响力的研究,留下了大量宝贵有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作品。

    ——菲利普•克莱雷(法国史学家,法国诺曼底维尔迪厄博物馆文物馆馆长)

    布瓦耶在旅游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广受尊敬。获得了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是旅游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

    ——约翰•文森(法国南布列塔尼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从斗兽场、万神殿的罗马古迹巡游,到遍及欧洲的温泉浴疗、海滨度假、冰川探险,

    冬天到温暖的尼斯海滩享受阳光浴,夏天到巴斯泡温泉,

    在阿尔卑斯山巅体验滑雪的刺激,从登顶勃朗峰中感受征服的愉悦,

    这些一波又一波旅行爱好者乐此不疲的打卡项目,原来数百年前西方人早已精通。

    这些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旅游,如何变成了现在普通人也消费得起的活动?

    依云、巴黎水,这些全球热销的矿泉水,背后竟是一段温泉小镇崛起的历史?

    《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卡门》……一经问世便风靡的文学作品如何带动一批批游客前往故事发生地,并催生出一系列旅游指南?

    旅游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精英主义的扩散史,从最初为了提升自我的精英壮游,变成享受生活艺术的大众旅游。

    《西方旅游史》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着笔,介绍了16至21世纪旅游在西方世界如何出现并演变为全球性活动。首先,介绍16世纪欧洲旅游萌芽和18世纪旅游的新发现,精英主义旅游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启充满好奇心的时代,人们通过旅游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逐渐从宗教朝圣之旅发展为文化性和个体性的人文旅游。而启蒙运动之后法国凭借在知识和文艺上的影响力,成为继意大利之后另一个欧洲旅游胜地。18世纪后,随着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思潮兴起,乡间度假、登山运动、高山旅游等掀起热潮,文学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影响着游客审美和旅行选择。而19至20世纪则是旅游大众化的过程,随着精英旅游的季节性和一批规模化的疗养地出现,大众旅游兴起,反过来又造就了新的旅游季和滑雪运动、洲际旅游等度假模式。

    通过对过去500多年间西方历史上随文明和社会习俗演进的旅游活动进行系统梳理,重新发现旅行在人类探寻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中的独特魅力。

  • 和魂汉神

    作者:吴伟明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

    本书是有关中国民间信仰在日本德川时代本土化的开拓性研究。通过对“圣帝明君”“文武二圣”及“守护神灵”这三大范畴中八位“汉神”(伏羲、神农、大禹、孔子、关羽、妈祖、石敢当、钟馗)的个案考察,探讨中国民间信仰如何在近世日本入乡随俗,并产生跟中国不同的形象、传说、文学、祭祀形态及文艺表现。这些渡海东迁的“汉神”虽然保留了中国的名字,但他们的形象及精神已逐渐本土化,纷纷被纳入日本民俗传承及宗教系统,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 知所先后

    作者:裘陈江

    《大学》开篇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书取“知所先后”为书名,并非有“近道”的企图,而是本书的内容多涉近代人物、史事和文献的考索,定其时序,求其始末而已。

    书中所收文章,多以散佚文献和隐晦人事的考证入手。作者认为前一项工作近似于文物残片的修补缀合 ,通过找寻残片的边缘痕迹或原有纹路,使之与已知史事或文献相印证,以冀稍能发抉幽隐。而社会的变迁,往往以人物的升降为枢纽,因此后一项工作关注“人与人之离合,事与事之交互”,也自然成为钩沉历史的必由之路。

  • 寻觅意义

    作者:王德峰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2022作品

    “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编辑推荐

    ☆全网爆火的复旦大学哲学王子

    王德峰教授被复旦学子亲切地称呼为“哲学王子”,独树一帜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和网友的喜爱。

    ☆写给大众的人文讲义合集,亲笔校订

    王德峰教授亲笔校订,包含《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哲学与大学精神》等颇具影响力的名篇。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除了成功和挣钱,人生还有其他意义吗?

    在这本书中,王德峰与你畅谈读书、教育、哲学、理想、古典音乐,带你重新梳理当下的生活处境与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标尺:“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当我们把时代的意义标尺真正地领到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我们的生命理想。”

    ◎内容简介

    没有意义,我们将无法生活。但是,我们对于我们日常的意义的基础从未追问过。倘若我们追问今天的成功人士、当代英雄,追问他们的成功的究竟意义,他们的回答将始终只是“成功即意义”,“成功就是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

    我们背负小小的行囊,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我们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却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付出我们的辛劳。尽管这些意义在这个时代的标尺上没有位置,但它们真实。我们在这些虽不起眼,却又真诚的努力中获得我们真实的愉悦。

    不必害怕精神上的流浪,在这种流浪中,我们也许真的会发现绿洲。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要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说:“背上一个小小的行囊,去做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情。”

  • 故园惊梦

    作者:贾珺

    [内容简介]

    古典园林是了解中国文明的一扇窗,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花园,寄托着我们对理想生活、与自然同居的向往。

    从先秦的高台厚榭到六朝的山庄田园,从唐宋的风雅端丽到明清的曲折婉约,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园林。如今,这些园林少数幸存至今,大多烟消云散,或沦为遗址。

    清华大学教授贾珺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重现了古代名园的景观,生动讲述了掩藏在园林背后的故事。搭配大量园林摄影、建筑平面图、古画等,读者更可直观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充分领略古人的审美意趣,以及他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梦想。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建筑史学者贾珺全新力作,探寻园林里的中国

    从皇家园林到南北名园,从赏花品石到四时节令,跟随清华大学建筑史学者贾珺,纸上游园,深入探寻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底蕴、审美意趣,体验传统文化的伟大精妙。

    ★跨越时空,揭示历代名园的景观与往事

    《琅琊榜》未曾提到的大梁华林园往事有哪些?乾隆帝曾经把千古名楼黄鹤楼搬进皇家园林?“古典园林的百科全书”圆明园的原貌究竟如何?古人在园林中如何过新年?……详实考据、立体呈现古代名园景观,揭秘掩藏在园林背后的传奇故事。

    ★纸上游园,读懂古人的审美情趣与理想

    借景、叠山、理水、植栽、匾联、楼斋……领略古人的造园艺术

    曲水流觞、避暑纳凉、下棋品茗、赏花品石……重现园林的生活图景

    园林古画、高清摄影、建筑平面图,图文并茂,直观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作者:[日本] 丸山真男

    奠定了“二战”后日本的新政治学的基础

    开创一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经典之作

    --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是丸山真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初版于1952 年。丸山在以本书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运用独特的思想史方法,对日本近世以来的政治思想做了开创性的阐发,奠定了战后日本的新政治学的基础,也创建了超越政治学领域的、为战后日本社会科学所共有的基本研究范式——从日本人的深层心理和精神构造入手,分析其政治乃至社会行动样式,从而寻找从人和文化的角度而非经济结构的角度来深化社会科学认识的途径。

    在书中,丸山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现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现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他着重描绘了作为德川幕府统治意识形态的朱子学的解体过程,以及与此相伴的徂徕学、宣长学等富含现代转换契机的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思想的日本学术界,丸山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丸山还从满怀现实观照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了论述。

    如今,本书在日本知识界早已成为一个典范,是后世无论持何种论点的人都要参照的坐标,也是丸山真男以其超凡才智谱写出的“作为思想史家”的华彩乐章。

  • 恋恋红尘

    作者:李孝悌

    聚焦明清文人的心态和生活世界,对士大夫、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感动向进行大胆的描述和复原,展示了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

    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本书看点】

    1.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王德威、“中研院”史语所王鸿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大木康一致推荐

    2.“物质文化史”的新进路

    作者的记叙视野从宏大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转向了微观的娱乐、欲望、节庆、文物、建筑的实证性研究,从戏曲、画报等资料中去探讨城市民众的生活、心态和娱乐等课题,以求描摹出一个广阔、整体、真实的社会历史。

    3.关注士大夫的心理,以生活史为聚焦重点

    作者以袁枚、郑板桥、冒襄等文学名士的生活为切入点,点明文化精英在世俗与精神世界、传统礼教与浮华之间的挣扎。通过深刻剖析中国士大夫的个体自由和情感动向,展示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

    4.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尤其对明亡之际的女性人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摹

    书中对民间普通男女冲破礼教的狂欢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跨越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重构秦淮河畔诸多女性人物的生活图景,并将其嵌入时代拼图中:咬舌自尽的葛嫩、以头碰柱的李香君,她们的香消玉殒成为朝代更迭中颇为壮丽的一笔。

    5.以小见大,追问“明清转型”等社会文化大问题

    作者通过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易代之际的个人选择: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园林隐匿,以此来展现明清时代波动与发展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时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及消费百态。

    6.装帧精美,设计与内容契合

    本书采用内外双封的装帧形式,同时,为了更好的贴合本书的主题,封面采用乾隆南巡图元素,将江南的富庶和明清之交的景观一一展现。

    【 内容简介】

    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通过运用文集、情歌、戏曲和图像数据等资料,处理了十八至二十世纪的士大夫生活、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欲世界及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等课题。

    作者从最初的大众文化研究出发,过渡到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围绕明末至民国初年士大夫文化与城市生活,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中心,通过对余怀、冒襄、王士禛、郑板桥、袁枚等人的研究,描绘其文化生活、内心世界等面向,展示出自明末以来的中国江南城市及这些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想象。

    【名家推荐】

    《恋恋红尘》记录了明清到二十世纪中国进入现代的漫长历程。这三百年见证朝代兴亡,家国世变,也铭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巨大冲击断裂。繁华还是衰糜,盛世还是乱世,声色还是死事,个人还是宗法,千回百转,此起彼落。李孝悌教授笔锋所至,无不精彩而犀利。南朝遗民恨事与民国启蒙政治,文人礼教风雅与士子宗教度脱,种种欲望、行动与怅惘浮沉历史内外,融入滚滚红尘,也烘托出中国的日日夜夜。本书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王德威

    袁枚、郑板桥、冒襄、王士禛,这些本属文学名人,不乏文学史之讨论,然李孝悌却能另辟新径,利用各种不同性质乃至不太“正经”的材料,别出心裁地建立饶富新意的历史情境,从而入乎其中地深刻体认之间人物的情感动向,再出乎其外地讨论时代氛围与社会文化。由此曲径通幽,鞭辟入里,洞悉表里精粗,同情地了解人物内心与社会文化,且能由小见大,追问诸如“情欲与礼教”“明清转型”“传统与现代”之类的社会文化大问题,细致地拼组成立体饱满的历史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推究各色人物的幽微心境,再将之嵌合于时代拼图中,由此丰富乃至改变社会文化的历史构图。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王鸿泰

    本书极为高效地整理并揭示了有关从明朝到清朝,进而到民国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几个问题。问题一是从明朝到清朝的王朝交替,主要探讨了明清变与不变的问题。问题二是文人生活的全貌。李孝悌先生更加注意聚焦于容易被忽视的侧面,由此来凸显人物的全貌。问题三自不待言,即南京、扬州、上海等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城市。李孝悌先生正是将这些问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功而生动地刻画出以清朝为中心,包括其前代的明朝及后来民国的时代相貌。从这个意义上,我将本书称为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好向导。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大木康

  • 女生怎样活?

    作者:[日] 上野千鹤子

    “学生会长为什么多数是男生?”“女孩子为什么不能背黑书包?”“我想选报理科,可爸妈不同意”等等,日常生活中女孩们心中抱有的困惑与疑问,统统交给上野老师吧,她将全力为你答疑解惑!挖掘社会之中潜在的性别不公与歧视,或大众早被洗脑的陈腐价值观,培养每个女孩自主选择、活出自我的能力,磨炼女孩的智慧与感受力。这是一本满载宝贵建议的“女孩生存指南”。

  • 瘟疫之王

    作者:[英] 罗伯特·S.戈特弗里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只有鼠疫和霍乱。

    鼠疫是名副其实的“1号病”。

    是我们战胜了病毒,还是病毒放过了我们?

    “这天灾人祸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其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书揭示黑死病的致命恐怖和绝处逢生:

    近半欧洲人丧生,中世纪陷落终结;

    却无心插柳,令现代文明变革的火种相继点燃。

    ※编辑推荐※

    1.人类为传染病付出的,是信仰、经济、人命,甚或文明?大疫之下,社会何去何 从?

    “也许要理解14世纪和15世纪——这道中世纪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分水岭,关键是要明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关于1347—1351年黑死病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影响,后人怎样夸张都不为过。大写的“The Plague”(瘟疫)甚至可以直接指代“黑死病”。

    本书讲述黑死病的两面:一面是肇始400年噩梦,致死近半数欧洲人,社会常识分崩离析,愚昧荒唐大行其道,中世纪走向终结。一面是百废待兴,市民阶级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的火种竞相点燃,初显现代文明的曙光。

    2.一部以方法立足脚跟,出版四十年后在今天仍被引为“学界共识”的黑死病研究专著。

    作者有力的论据和清醒的判断并不过时,解释了400年鼠疫不断再燃的欧洲如何重生,对于任何想要了解黑死病和封建时代生活的人都十分有益。你无须阅读1000页的长篇大论,只要读300 页就可以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式历史著作,追溯了1347—1351年在整个欧洲大陆蔓延的臭名昭著的瘟疫暴发的原因和深远后果。历史学家利用修道院手稿和树轮年代学研究(树木年轮测量法)等多种来源,展示了老鼠、跳蚤传播的杆菌带来怎样的生态恐怖——每三个欧洲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死亡,无数村庄和城镇被消灭,并且动摇了中世纪社会和文明的基础。

    ※媒体推荐※

    作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如何肆意地摆布人类。——《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以轻快刺激的风格描述了瘟疫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特别是其对医学界的影响。——《亚特兰大月刊》

    本书代表学术共识,发人深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戈特弗里德对黑死病的审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以及我们最黑暗的过去。——《波士顿环球书评》

  • 给善恶一个答案

    作者:[美] 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 Pojman) /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

    善恶之间是否有答案?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回答如此意义之大的问题,但与善恶有关的事件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决定采纳何种道德观点、采取何种道德立场。

    车轮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为了以最小的摩擦来促进物体的运输。道德之所以被构建出来是为了服务于人生存的需要和对繁荣与幸福的欲求。理想的道德应该充当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蓝图。

  • 翦商

    作者:李硕

    李硕中国史 开篇之作

    许宏作序;罗新+许纪霖+刘苏里+杨斌一致推荐

    许宏:“这书读起来就让你放不下,最后,我要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和心情了。”

    ★界碑: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

    本书带有界碑性质,作者攀爬到了该研究领域的顶端,还将是同类研究和写作绕不过去的作品。

    同时,它还设立了一个出发点:凡对古典中国思想、信仰、伦理、风俗,以及政治、制度有兴趣的研究者或普通读者,可以先从这本书开始你的探索。

    该部作品还是过往几十年社会承平和财富积累的结晶,让我们在再次进入幽暗的历史通道前,一窥我们这群人何以如此,何以至今。它将予我们鼓励,认识自己,直面未来。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数学家的逻辑,文学家的想象

    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仅要数学家的逻辑,还要文学家的想象。由此观之,李硕的《翦商》,宏大处堂堂正正,细微处绵绵实实:详述了人祭现象在早期华夏文明的出现和消失,以及为什么“武王克商”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权更替,更是华夏文明形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

    因此,我愿意以“商周变革”来归纳李硕的洞见:对于华夏文明而言,这场变革比两千年后的唐宋变革的意义更深、更远!

    ——杨斌 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作者

    ★用考古成果读懂玄奥文献,重构武王伐纣的历史认知

    在传统的上古历史叙述中,商周易代的面目是模糊的。对于背后的细节,我们知之甚少。纣王“无道”的表现有哪些?商朝王室的贵族生活是怎样的?商朝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祭祀之间有何秘密?本书运用大量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对应甲骨文卜辞及《易经》卦象,将费解的言辞重新释义,为读者揭开了华夏上古历史中重要的一页。

    王国维之后,商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而李硕则把这一重要性,形象生动地描画了出来。

    ——罗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再现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

    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沿袭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杀人献祭的风俗,并在商朝登峰造极。周文王因受商纣王怀疑而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长子伯邑考也被纣王献祭。此后,文王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并记录了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本书从人祭开始,讲述了商朝的祭祀与战争为何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及殷周之变是如何发生的。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发掘上古时代的人文精神,追忆华夏文明的启蒙熹光

    向起源回溯,商周易代正是华夏新生的起点。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朝代更迭。周朝所开启的礼乐文明,取代了商朝的鬼神文化;周公和孔子的人本主义,战胜了武丁与纣王的“宗教神秘主义”,为中国人的信仰奠定了基石。

    ★青年历史学家、《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重磅新作

    李硕著有《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等有影响力的历史著作;本书则深入上古史,用鲜活的叙述,深入探索了商人与周人的民族起源、信仰习俗、战争军事与日常生活,将故纸堆与遗址变成了生动的情节故事,用史料赋神话中的人物(姜太公、周文王、商纣王……)以血肉。

    【内容简介】

    “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 人鱼

    作者:[美] 沃恩·斯科莱布诺

    中世纪的教堂雕像、荷马《奥德赛》中的海妖塞壬、裹着蜜糖的美好童话《小美人鱼》,半人半鱼的生物形象在人类历史的角落中比比皆是。是摄人心魄的水中魅妖,还是梦幻迷人的虚构之物?是一次次被目击到的奇迹,还是一场场精心布置的骗局? 在人鱼形象的历史变迁,与人鱼文化的集体记忆之中,探索更加多样的人类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