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到冬宫去

到冬宫去

作者:[美] 苏珊·P. 麦卡弗里

分类:文化

ISBN:9787545219630

出版时间:2023-1

出版社:光启书局

标签:  

章节目录

致谢
引言
绪论
第一部分 君主制表演的新舞台
1 “一个不同的冬宫”
2 砖木结构的宫殿
3 新城市中心
4 展演君主制
第二部分 展演城市君主制
5 爱国之宫
6 皇室内眷及其主人
7 文化之宫
第三部分 观众登台
8 继承人
9 到冬宫去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对照表

内容简介

冬宫为何能在欧洲革命浪潮中屹立不倒?

这座舞台上暗藏着一个王朝国祚绵长与最终消亡的线索。

内容简介:

在俄国君主制最后的150年里,欧洲风云变幻,工业化迅猛发展,市民阶层崛起,现代政治思潮席卷各国,无不给罗曼诺夫王朝带来挑战。

正如君主制并非一成不变,冬宫及其广场也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是皇室居所、帝国展示权力的舞台、匠人与建筑师的训练场、艺术品博物馆,也是首都市民生活的中心。在这里,君主与平民相遇,皇宫与城市交汇。

成千上万民众从各地来到圣彼得堡,成为宫殿的建筑工、建材供应商、差役仆从、守卫士兵、艺术家、文物管理员……他们与皇室成员一起上演着一幕幕精心编排的君主制大戏。而1917年,当布尔什维克占领冬宫,这座由人民搭建、打理、参演的舞台也最终由人民继承……

编辑推荐:

这是俄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奢华宫殿,也是一座巨型的历史舞台,这里曾上演:权力争斗、篡位政变、皇室丑闻、暗杀爆炸、化妆舞会、节庆阅兵……成千上万民众与皇室成员共同演绎这一幕幕精心编排的君主制大戏。

欧洲的革命年代,当卢浮宫、巴黎圣母院与杜伊勒里宫被焚烧,冬宫为何毫发无伤、屹立不倒?在舞台控制权的争夺中,一座宫殿如何从君主制的象征转变为公民国家的代表?

从皇室成员到冬宫的建筑工、供应商、差役仆从、卫兵、艺术家、文物管理员……全景式展现圣彼得堡的崛起与俄国君主制最后的150年。

评论推荐:

冬宫,这是一个权力登峰造极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宫闱扑朔迷离的私人空间,它更是平凡人们透视不平凡人生的历史空间。从夏宫到冬宫,从彼得大帝到女皇伊丽莎白,再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们看似宫廷和国家的主人,但是本书作者却告诉你:人民不仅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这些统治者命运的真正主宰者。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俄国史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副理事长

这是一部既渊博又妙趣横生的空间文化史。冬宫是了解帝俄历史的一个独特视角。作为一个物理空间,它是君主的居所,是皇室展示财富与权力的舞台;随着人民逐渐登场,它又成为公民活动乃至政治事件的场所。我读的时候经常在想,希望能看到以类似手法书写中国建筑历史的书!

——陆大鹏《罗曼诺夫皇朝》译者

这是一项雄性勃勃且研究充分的著作,它以冬宫为线索,描述并分析了统治者与首都人民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它将政治、建筑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揭示了皇宫作为君主统治工具的作用。书中有关于皇宫的建造、工匠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及其与帝都的关系等部分,都有很有启发性。

——理查德·沃特曼(Richard Wortman)哥伦比亚大学欧洲法律史荣休教授

下载说明

1、到冬宫去是作者[美] 苏珊·P. 麦卡弗里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malingcat的评论
    以冬宫为核心的俄国君主制文化史,将冬宫视为君主制的绝妙舞台,“展演”主题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1852年冬宫的一部分作为皇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新沙皇搬出了冬宫,民众逐渐占据了这一城市的中心空间,确定其公共属性,直到1917年布尔什维克占领冬宫,完成了权力空间的转移。本书的底层理论脉络清晰可辨,总体构想宏大,可惜因为史料局限——依然以宫廷史料为主,其他阶层的声音过于微弱,一位16岁的商人女儿在日记中留下了1831年元旦舞会的记载,是难得的亮点。冬宫与凡尔赛、白金汉等皇家宫殿是不同的,君主制其实也是有差异的,读懂这一层,就读懂了俄罗斯文化。总体而言,国内有关俄罗斯历史的著作相对不多,本书大可一观。
  • 少看手机的评论
    视角比较新颖。
  • 打蜡群岛的评论
    主要展示了冬宫的多重角色及其演变,从建造之初冬宫作为圣彼得堡中心的无墙之宫就展现了俄国君主制的父家长制特性,18世纪这座容纳贵族、匠人和上层精英的宫殿,逐渐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君主与平民相交汇处和君主制的展演舞台,却又在19世纪下半叶因为君主的离去逐渐被视为公共财产和公共场所,最终在20世纪初期转移到革命者和大众手中
  • 百器徒然的评论
    这本书看名字还以为是讲十月革命,读了才发现居然真是讲冬宫。围绕着冬宫,从沙皇到布尔什维克轮番登场,以一座宫殿来审视俄国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还是值得一看的。
  • 我恨古板水星人的评论
    以冬宫的经历和在此举行的活动,思考俄国皇帝、帝制与其政治影响和民众心理,是个冷门又不错的角度。可惜内容太少,如果能继续深入讲解或者横向对比其她帝制国家的宫廷礼仪活动,本书的精彩程度会上一个甚至是几个阶层。
  • 朱圆通的评论
    由人民建造的冬宫最终还是回到了人民手中。
  • 秋山雪見的评论
    以露西亚君主制象征冬宫的变迁为中心的文化史。冬宫伴随着罗曼诺夫君主制的登场,也见证了王朝的落幕。与奢华的凡尔赛宫不同的是,冬宫这个文化舞台扮演的是绝对君主制舞台的文化空间角色。20世纪初,在作为君主制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冬宫扮演了自己。作者指出,冬宫建筑群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在19世纪越来越多的市民以雇员或游客的身份进入皇家艾尔米塔什。有人则进入冬宫,参加各种文化团体的聚会。在君主制结束之前,露西亚君主基本上已把冬宫让渡给了朝廷,朝廷机构则由圣彼得堡文化专业人士主导。这样一来,宫殿岸堤上的这些建筑获得了比君主制更长久的意义和功能。19世纪末,有两个平行的过程:君主制退出冬宫舞台以及圣彼得堡的文化精英获得了冬宫和艾尔米塔什的文化权力。
  • 横转中子星的评论
    以文化和建筑的角度来切入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对俄罗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君主在冬宫之中运作广袤的土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冬宫也成为培养民众文化的场所。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构建民众对于国家的认同与爱国情感的生成。随着君主制的崩溃,冬宫的作用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成为人民的官殿。本书整体上以细节的勾勒,不乏有当事者的回忆,让阅读更具有生动的体验。
  • Jenny007的评论
    圣彼得堡的冬宫,作为曾经的俄罗斯专制政府的至高建筑象征,它见证了罗曼诺夫王朝最后150年间的辉煌与悲惨终结。它既有旧日沙皇统治者的权威象征和绝妙舞台的一面,也有其附属的皇家艾尔米塔什艺术博物馆最接近普通民众的一面… 尽管沙皇曾在19世纪中叶竭力做出一些统治者自救式的变革与改进,但整体收效不彰。唯有面向公众开放的皇家艾尔米塔什艺术博物馆得到了民众的热烈追捧。 当然,这也少不了俄国革命前的最后一任馆长【德米特里-托尔斯泰伯爵】的慧眼收藏与精明管理。 公民意识曾经在俄罗斯民众头脑中闪现……但很快就被布尔什维克的红旗所席卷… 时值今日,冬宫的政治意义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作为顶级艺术殿堂的国际地位(包含皇家艾尔米塔什)则将会被永久珍藏…
  • Pinkler的评论
    意义的建立不只是垂直的——即竖起一座越来越高的意义之山。意义的建立也是横向的,来回的,像是一场竞赛,一场谈判。只要这一建筑不倒,创造意义的过程就不会结束。在作为君主制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冬宫扮演了自己。
  • 临安的评论
    目前相对较难读进的一本书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冬宫,从君主制展演到慢慢转变为现代博物馆,从君主的私人空间到人民公产。可惜还没去看过冬宫,否则读这本书应该会有很多梦幻联动的地方。读这本之前刚好读完《张爱玲的假发》里面“姑姑的遗产”这一章恰好分析了遗产从宗祧概念的家产按(男性继承人为核心的)房分到近代个人财产概念下的遗产按照(男女都认可的)继承人分。两相对照,冬宫可以说是君主私产到国家公产的一种类似的概念认知、管理方式和法律制度的变化。
  • 阿梦的评论
    在《罗曼诺夫四姐妹》中,末代沙皇一家给人聪明、善良、勤俭、优雅,富有责任心与爱心,深爱着俄国与俄国人民的印象。在《到冬宫去》中,对此给出一种解答:“在宣传和民主的时代,只有公开的美德才能使君主制维持下去。”这提醒我皇室对外界展示的一切,不管是对侍从、贵族、臣民,还是外国使节,都是皇室典范展演的一部分。冬宫的新建和重建对于国民来说算是一桩好事,因为此举持续拉动了国内的经济,并为百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皇室还赞助侍从和工匠接受公费教育。这些让人更好理解为什么会有保皇党。冬宫的选址与功能设定让人不禁为俄国皇室捏了一把冷汗,俄国皇室可真敢啊,也不怕刺杀、叛乱!而且确实也发生了多次刺杀。君主制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看的不是君主做对了什么事,而看君主做错了什么事,很多时候存在本身即是一种错误。
  • 苟活。的评论
    敏锐又好看,翻译得也很好
  • 鱼的九思的评论
    冬宫广场很美,埃米尔塔什即使排长队也值得等待,看过欧洲那么多宫殿,对冬宫里面倒真没太大感觉,绿颜色的外墙算是独树一帜,可是这书写得一点趣味也没有。
  • 一縷雪的评论
    建筑的修建如何体现君主的治理理念(对用地设计的预想,分配比邻土地的做法),如何影响平民的生活(农奴与持执照的工人)。
  • 韧勉的评论
    美国学者麦卡弗里以冬宫为俄国君主制舞台的政治场域加以研究,某一特定环境中政治文化的更迭。起初俄国冬宫是沙俄收留意大利工匠展现天主教建筑才艺的地方。继而随着国力强盛,此处出现了大量的珍宝馆与博物馆成为了君主向贵族与公民展现国威及其历史的地方。最后随着一系列发生在冬宫场域中的暗杀君王贵族的活动,俄国君主制也落下帷幕,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此之中作者还提及了诸多宫殿日常维护与建筑常青的原理技艺,是一本可谓从文化空间与建筑史等跨学科角度研究俄国政治制度的特色专著。
  • 猫咪建筑师的评论
    可以入一本,theatre state视角的冬宫,18世纪就有为了保护森里资源要求用刨花板而不是整板哎
  • 哪端世界微尘里的评论
    俄皇建冬宫的砖头木料居然要用买的,沙皇还出来接见市民参加假面舞会,看看大清……
  • 豆火的评论
    “然而,我希望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地方的意义是多人劳动的成果,是劳动和生活经验积累的产物。此外,意义的建立不只是垂直的——即竖起一座越来越高的意义之山。意义的建立也是横向的,来回的,像是一场竞赛,一场谈判。只要这一建筑不倒,创造意义的过程就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