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西方文化史

    作者:徐新

    《西方文化史》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 西方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它的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西方文化史》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其内容包括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合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西方文化史》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现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的思想、运动和成就 。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历史、社会形态、思想、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艺术等无不包含其中。阅读本书无疑将扩大视野,有助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特别的视野、高度的概括、独特的评说、精美的图片构成了《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色。
  • 刁嘴

    作者:汪朗

    《刁嘴》分为“饮馔谈往”和“吃食探微”两大部分,共收文章五十多篇,既涉及饮食潮流、社会风俗,也关注日常吃喝、人情世态;从帝王、高官到文人、百姓,从猪头、火腿到萝卜、白菜…作者为文每引经据典,笔触幽默调侃,借古喻今,意趣盎然。
  • 侯仁之与北京城

    作者:朱祖希 著

  • 《茶香茶味茶道》

    作者:陈龙主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金贵矫情之物,而是“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的“开门七件事”之常品。 作为“水中至清之味”的茶,虽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却自有脱俗之处。生活中,我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雅心,以茶修禅,以茶祭祀,以茶为媒,以茶礼佛……茶可以说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宋人杜小山有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更是将茶提升到了一种既含蓄又深情的境界。茶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有人说,饮酒可登仙,品茶能得道。何为茶道?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就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周作人说得更直白一些,“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只有将茶与心完全结合在一起,才能体味到茶的真谛。当我们将身心完全放松,让甘洌的茶水顺着舌根滑入喉咙中,顿时会有种满足而寂静的感觉,仿佛茶水顺着心脉,将心灵也抚得平顺了。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还说:“喝茶当于瓦房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这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赏茶、品茶、茶艺、茶道于一体的精品茶书,将天南地北常见的名茶与泡茶茶具、泡茶技艺、茶风茶俗、茶道知识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 相信有了这本书,你会更爱茶,更懂茶! 这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赏茶、品茶、茶艺、茶道于一体的精品茶书。全书分为以下几部分:寻茶,从茶的文化渊源、茶区分布等方面探寻茶的足迹;制茶,详述制茶工艺、影响成茶品质的因素等;鉴茶,从茶的外形、色泽、叶底、汤色、香气、滋味等不同角度对六类茶的名品进行鉴赏;茶香,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泡茶之水、泡茶之器两相宜,再加上火候到位,才能产生足够的火花,激发出佳茗最好的香味;茶味,佳茗还需细细品味,慢慢享受,享受的同时达到养生的效果;茶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茶中尽显民俗风,饮茶可以悟道,饮茶可以达到最高境界,此部分是全书的升华。
  • 茶经

    作者:陆羽,沈冬梅

    《茶经》内容简介: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号竟陵子,居上饶(即今江西上饶)号东岗子,于南越(今广东)称桑苎翁。陆羽在所写《陆文学自传》中称自己不知所生,三岁时被遗弃野外,竟陵龙盖寺(后改名为西塔寺)僧智积在水滨拾得而收养于寺。陆羽长大后以《周易》为自己占卦,得“蹇”之“渐”卦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因而用它们作为自己的名姓,姓陆名羽字鸿渐。一说因智积俗姓陆,故以陆为姓(见《因话录》卷三)。
  • 美德的种子

    作者:翟小宁 编著

  • 文化、权力与国家

    作者:[美] 杜赞奇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 世界文化产业经典案例

    作者:李季 主编

  • 北大国学课

    作者:经典课程编委会

  • 立德格言

    作者:国子

  • 《中国普洱茶品饮入门图册》

    作者:陈龙主编,孙瑞江副主编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普洱茶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它被尊称为“可入口的古董”,茶中特殊的“陈香”往往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值。本书将详细讲解普洱茶的历史渊源、各个种类普洱茶的不同制作流程、冲饮方法以及其香韵,还对普洱茶的辨别和贮存方法,做出了说明,对普洱茶收藏爱好者来说大有裨益。 本书以大量图片将普洱茶的品质特征、普洱茶的选购、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普洱茶的产区、普洱茶的制作、独特加工工艺、品鉴技巧、冲泡步骤娓娓道来。特别是书中还介绍了市面上不多见的普洱茶特殊品种,如螃蟹脚、老帕卡等。还有少数民族日常饮用的民族特色茶,如凉拌茶、竹筒茶、土锅茶、龙虎斗茶等。
  • 落花一瞬

    作者:李冬君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是一次关于日本文化的审美式阅读,为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新颖而深刻的视角和思路。樱花被日本人视为国花,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日本人骨子里那种 “与其狂妄地追求永恒,不如抓住瞬间的残美”的精神底色。 全书通篇以日本社会生活中的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为切入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生死之道的领悟,作者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让读者感受了日本文化那种“具体入微”的美丽,尝试了那种“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忍恋终极”的落花之美。日本人的内心是紧张的,但情感却是极其认真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都讲究“道”,在各自传统的文化道场里,固守日本其本身的社会文明,其修身养性就是通过认真的仪式讲述人生的真谛,又将日常茶饭事升华为“道”,将人生的体验全在“道”上。 花道是对草木的信仰。花之所以美,归根到底还不在花自身,而在于它的根源——野山和水边,离开了根源,花就不自然。 茶道是草庵里的宗教,一种对“残缺”的崇拜。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俳道是灵魂之于花月,而根柢于禅,有一股子深深的寂味。寂之美是看不到的,要用心灵去体贴。因此,俳句里的苦寒气,往往是极品。 武士道是看透死亡,带着美去死!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在神的眼里,人之事,如落花一瞬,所有是非、善恶,都可以忽略不计,唯有美,被神关注。
  • 城市价值与文化伦理

    作者:姜晶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由此产生的诸多后果令人不断反思,出现了众多关于“发展”的理论,究竟城市该如何发展才能真正契合人的需要与可持续?这一过程中“文化”的价值何在,应该如何定位,又该如何发展?城市的传统文化、现代性与个性之间在发展面前又该如何“取舍”?伦理精神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从发展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世界历史的城市文化发展的剖析与解读中,探索了城市文化何去何从以及城市价值与文化伦理的契合问题,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参考。
  • 朱光潜谈读书

    作者:朱光潜

    《朱光潜谈读书(剪纸漫画珍赏版)》讲述了对于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先生来说,书既是他通向学术顶峰的必经途径,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非尘世的丘壑。文艺的珍贵的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至深处,我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我自己。”深厚的美学修养,让他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
  • 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

    作者:于少东,李季 主编

  • 其实,大家都想做菜

    作者:庄祖宜

    炉灶间调和东西食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为你呈现别具一格的饮馔观点与巧手菜色! 出于一股“有如火花引燃油田,奔放流窜不可收拾”的澎湃热情,庄祖宜从学术殿堂奔向厨房,投笔从刀,放弃博士改当厨师,摇身变为“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风靡了饮食界和文化圈。做菜的最大乐趣在于“分享”,此书即是作者厨艺心得与饮馔乐趣集大成的极致分享:既有扎实有料的食谱,也有孕育美味、生儿育女的身体领悟;既有餐饮界趣闻轶事,也有潮流趋势的前沿报导,更不乏深刻的饮食文化观察与思索。
  • 中华文化大智慧

    作者:罗英桓 著

  • 鲍鹏山品水浒

    作者:鲍鹏山

    《鲍鹏山品水浒(修订版)》讲述了鲍鹏山学养深厚、思维缜密而又激情澎湃,他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善于直达事物本质。他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和宋江等五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
  • 武平客家山歌选集

    作者:王民发

  • 蓝色蒙古的苍狼

    作者:高陶布·阿吉木

    《狼图腾》作者姜戎为此书书写长达1.5万字的序言,称其为《狼图腾》的姊妹篇,并在序中兴奋地说:“我预计,这些‘故事狼群’将对故事严重匮乏的中国影视界、文学界、娱乐界以及渴望新鲜故事的广大读者产生冲击波。” 《蓝色蒙古的苍狼》(作者高陶布·阿吉木)是一部正宗权威、百科全书式的蒙古狼文化经典之作,收录了蒙古著名作家、学者阿吉木多年来研究蒙古狼、狼图腾崇拜、蒙古人与狼的关系的学术论文、杂文十余篇、附图几十幅;百多个闻所未闻的有关狼的真实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另附出自纳木达格的小说《老狼的呼唤》。《蓝色蒙古的苍狼》雄辩有力地论证了“狼是蒙古人的图腾”这一命题,为蒙古狼图腾文化奠定了坚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