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巴巴罗萨脱轨.第二卷

巴巴罗萨脱轨.第二卷

作者:(美)戴维·M.格兰茨

分类:历史

ISBN:9787516823521

出版时间:2019-6-28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标签: 历史  二战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前情回顾 背景
1941年6月22日—8月6日,中央集团军群的“成就”
截至1941年8月6日,中央集团军群的问题
1941年6月22日—8月6日,苏联面临的问题
1941年8月6日—24日,中央集团军群的“成就”
1941年8月6日—24日,德国人面临的问题
1941年8月下旬,交战双方的策略

第二章 北翼,施图梅集群攻往托罗佩茨,1941年8月22日—28日
背景
8月22日—24日,第22集团军遭包围,苏军指挥的混乱
8月26日—28日,德军朝托罗佩茨的追击

第三章 德方战略规划和争夺杰斯纳河沿岸位置,1941年8月22日—24日
德国人的战略规划:向基辅倾斜,8月22日—25日
战役间歇:8月22日—24日,争夺杰斯纳河沿岸位置
8月22日—24日,德国人准备基辅攻势

第四章 第2装甲集群渡过杰斯纳河,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进攻计划,施图梅集群攻往安德烈亚波尔和西德维纳,1941年8月25日—9月9日
8月25日—28日,古德里安渡过杰斯纳河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进攻计划
北翼:8月29日—9月9日,施图梅集群攻往安德烈亚波尔和西德维纳

第五章 苏军的第三场反攻: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进攻战役,初期行动和第一阶段,1941年8月25日—31日
初期行动,8月25日—27日
第一阶段,8月28日—31日

第六章 苏军的第三场反攻: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进攻战役,第二阶段,1941年9月1日—10日
西方面军的总攻,9月1日—3日
西方面军的总攻,9月4日—5日
西方面军转入防御,9月10日

第七章 苏军的第三场反攻: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进攻战役,1941年8月30日—9月10日
策划和初步行动,8月24日—29日
第24集团军的突击,8月30日—9月3日
9月4日—5日,德军撤离
后记

第八章 苏军的第三场反攻: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罗斯拉夫利—新济布科夫进攻战役,第一阶段,1941年8月29日—9月1日
8月29日的态势
策划和行动,8月29日—31日
8月31日—9月1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进攻策划和行动

第九章 苏军的第三场反攻: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罗斯拉夫利—新济布科夫进攻战役,第二阶段,1941年9月2日—14日
9月2日—6日的全面反攻
后记:通往基辅之路,9月7日—14日
总结

第十章 总结
“巴巴罗萨行动”的任务
德国的战略和行动
战后的批评
评判
苏军的战略和行动
红军的问题
损失对比
士兵和他们的指挥官
观点概要
关于斯摩棱斯克交战的新观点

附录一 交战双方将领照片
附录二 1941年8月1日—9月1日,交战双方的作战序列
附录三 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交战中的数字编成
附录四 斯摩棱斯克交战开始时,苏军军队集群当面之敌集团的数字编成
附录五 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红军在斯摩棱斯克交战期间的人员损失
附录六 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交战期间的损失(苏方视角)
附录七 年7月10日—9月10日,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交战期间武器和装备的损失(苏方视角)
附录八 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平斯克区舰队在斯摩棱斯克交战中的编成
附录九 红军1941年9月30日的实力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戴维戴维•M. 格兰茨关于斯摩棱斯克交战的鸿篇巨著的二卷,主要讲述1941年8月25日—9月10日发生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战斗,让一场重要的“被遗忘之战” ——苏军在当年9月初发动的第三场反攻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具体来说包括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进攻战役、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进攻战役,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罗斯拉夫利—新济布科夫进攻战役。作者指出,这一系列消耗战规模巨大,给德军造成的损失也远比过去人们认为的要大,导致了*央集团军群1941年12月在莫斯科门前遭遇挫败。

下载说明

1、巴巴罗萨脱轨.第二卷是作者(美)戴维·M.格兰茨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冉某的评论
    看到最后,其实会回归历史宿命论。——“巴巴罗萨计划”的基本假设是错的,希特勒不该按照德国的动员能力来估计苏联的实力。那正确的估计了苏联的实力又如何呢?德国难道就能拿出足够战争资源,从而取得胜利了?国运,其实就是天命。
  • 三青的评论
    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虽然冷门,但也算得上是苏德战争中非常重要且激烈的一场战役了。此战不仅让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1941年12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门前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戴维·格兰茨不是故事的讲述者,他只是冷静地将他收集到的数量庞大的史料交到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手里。通过这样一本书,你可以真切地触摸到1941年斯摩棱斯克战役这段历史,了解到它对“巴巴罗萨计划”产生的实质影响,从而做出自己的客观判断。这就是“戴维·格兰茨”这个名字的魔力,和他被人们记住的原因。
  • 库曰天的评论
    士兵羸弱,指挥员幼稚,最高统帅也不见得怎么英明。更糟糕的是人人自危、政治挂帅,还到处充斥着揣测圣意式的表忠心和表决心。台风行动之前的喘息之机,是靠四个方面军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当然,苏联人口多,死得起。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公民使命这些看似崇高的东西从来都和不堪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作为小民百姓,最担心的还是怎么在这种交换比一边倒的战斗中生存下来。不过有人开导我说:“不要只想着自己活下来,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理想。”嗯,一下子释然了。爆破筒呢?炸药包呢?我要往上冲了!
  • 车轮上的向日葵的评论
    没有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真的就是斯摩棱斯克战役的作用吗
  • kathy的评论
    在一二两部里,作者的观点差点没圆回来。第一部里说斯摩棱斯克战役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南下,不敢直取莫斯科,这就是“巴巴罗萨行动”的脱轨;第二部里又说南下消灭苏军有生力量符合“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设想,真正脱轨之处是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被打残了。呵呵~
  • 安安的评论
    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一直算是个冷门,知名度和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没法比,估计是失利的战役不受待见,也没人宣传吧。至于是不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德军台风行动的失利是在斯摩棱斯克损耗过多造成的,这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就跟现在的人站在上帝视角说德国战争潜力不如苏联,所以注定要失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