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庄子

    作者:[日] 蜂屋邦夫

    本书依照《庄子》文本对庄子的人生和思想做了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讨论,通过“大鹏寓言——对世俗世界的超越”“庄子的生平——清贫自适的人生”“庄子思想的形成——与惠子的对话”“庄子思想的核心——齐物的理论”“道的体悟——技艺高超者的世界”“庄子的生死观——超越生死”等多个方面的考察,展现了庄子其人其学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庄子?通过浸润于其独特的思想世界而从日常生活的种种心灵忧苦和世俗羁绊中解脱出来。

  • 文字的故事

    作者:[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舍尔

    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语言、文字、信息传播等,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非凡。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把文字当作文明产生的要素之一。《文字的故事》研究了全球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从最早的石版画、甲骨文开始讲到今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语言,作者放眼全球,对整个文字发展过程做了梳理。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角度,来看待文明和历史。

    文字都是抽象的,因而图片就显得特别重要。本书中有大量的古文字图片,让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即使不是研究学者,也能轻松阅读。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发现,供学生、专家和一般读者作为参考。

    ·历史够长,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后来逐渐发展处文字,再展望未来文字发展的方向,时间跨度长达万年;

    ·范围很广: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等大陆的文字都有所涉及;

    ·类型多:从开始的绳结、图画,到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再发展到字母文字、汉字,中间介绍了几十种不同形态的文字;

    ·图片丰富:175张图片,把种种文字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过瘾。

    《文字的故事》研究了全球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从最早的石版画、甲骨文开始讲到今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语言,作者放眼全球,对整个文字发展过程做了梳理。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角度,来看待文明和历史。

  • 发现东亚

    作者:宋念申

    ★清华教授口碑之作,万历十五年之后的东亚新史,一本书读懂东亚五百年

    ——以全球史视野横观东亚,重建“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中日韩何以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力荐!

    ★打破偏见、颠覆常识,重新发现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

    ——清朝没有“停滞”,日本未曾“锁国”?“亚洲”原来是现代人集体发明的另类传统?“中国”的概念竟然晚至清朝才定型!

    ——东亚和西欧,谁代表文明和胜利,谁代表蒙昧和失败?我们应该指责侵略者不义,还是被侵略者不够“先进”?我们所谓的“共识”,实际只是偏见,其后徘徊的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幽灵。

    ★以历史回应时代情绪,追寻东亚现代困境的源头

    ——风口浪尖上的“东亚”:教育内卷、家庭创伤、性别困境、精神内耗……围绕“东亚”展开的舆论话题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是“东亚”?“东亚”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探讨东亚‘是什么’,其实就是探讨东亚人群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记忆。”——宋念申

    ★精装焕新封面,增补序言与章节,全面修订文字,收录28幅彩色插图

    .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役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东亚”的历史脉络图,讲述五百年来,在今天被称为“东亚”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 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伯重

    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应人手一册。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陆扬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新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孙歌

    本书融合了最新的学界讨论成果与个人思考,对东亚如何进入现代的问题提出了具有特色的看法。不仅在写作上深入浅出,而且搭配了不少的时事与流行文化,不仅能作到雅俗共赏,而且也适合作为大学东亚史课堂的教科书或补充教材。相信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对明清以降的东亚局势和演变有概括的了解,而且能为更深入的思考提供准备。

    ——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蔡伟杰

    对地理概念的知识考古,也是对历史政治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发现东亚》实践了这一方法论,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梳理了中、日、韩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重构了16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冲撞、变革与重组,也凸显了全球史与地域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自觉地将课堂探究转化为公共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展开方式均有一定的爆发力和争辩性。

    ——文景历史写作奖评委会推荐语

  • 康德与现代政治哲学

    作者:[英] 卡特琳·弗利克舒

    【编辑推荐】

    当代英语世界著名的康德研究学者,不列颠学院院士,伦敦政经学院政治理论教授卡特琳·弗利克舒代表作。

    重新阐释康德政治思想及康德式形而上学与以罗尔斯、哈贝马斯为主导的当代自由主义的联结与分歧。

    以康德《法权论》为根基,重新探讨康德对政治自由、政治义务等的论述之要义,由此引出对当代全球正义的一些思考。

    【内容简介】

    在《康德与现代政治哲学》中,卡特琳·弗利克舒探讨了康德的政治思想与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议题和问题的相关性。她提出并论证了两个主要观点:康德的法权哲学认可形而上学在政治思想中的作用,这与当今该领域对形而上学的普遍敌视态度截然不同;康德关于政治义务的论述从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优先考虑的是全球而非国内背景。她详细阐述了康德的“自由作为实践理性的一个共同观念”是如何支撑其正义理论的世界范围的,并得出结论说,尽管“康德主义”在当代思想中复兴,但康德对正义的论述在许多方面与当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主流方法具有显著差异。她的研究将对政治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思想史学家有所启发。

    【名人评价及推荐】

    ……引人入胜,富有创新……《康德与现代政治哲学》为我们理解康德的法权理论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

    ——《哲学评论》

    [本书]的一个明确目标(以及显著的优点)就是,让我们在审视康德的政治思想这一常常令人费解的内容时,摘下那种普遍的后罗尔斯式的眼镜……弗利克舒的这部作品是关于康德政治思想的杰作之一。它成功地洞察到并解决了该领域的一些核心技术问题,无疑是一部极为全面透彻的著作……对于康德政治思想和当代政治理论的研究者来说,《康德与现代政治哲学》是一部必读之书。

    ——《哲学探究》

  • 洞穴公案

    作者:秦涛

    一个虚构案例,14份辩词,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以古代 “食人案”为原型,反映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等核心价值冲突,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一部极简版的中华法系思想史!

    梁治平、邱澎生、尤陈俊、赵晶、张向荣一致推荐,继《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实验

    ☆ 内容简介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 名家推荐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借由这一思想实验,作者让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互相驳难,据以展示古人的法律理念与关切。在作者笔下,这些引经据典的古代论辩被转化为现代人熟悉的语言,从而令读者在领略中国古代法律智慧、感受其魅力和独特性的同时,也对其现代意义有所了解。本书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叙述引人入胜,不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味,而且启人思考。

    ——梁治平(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西书院&光华法学院全职兼任教授)

    作者将中国法律思想史重要内容融汇交织一处,全书基于唐人编纂《意林》收录西晋傅玄《傅子》这部亡佚书籍留存一件“管秋阳食人案”,作者开始铺陈这件“通过虚拟法律案例,来研讨实际的法律难题”的传统中国法律“公案”,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借助“管秋阳食人案”典故,作者宣称要将西方法系内生的“洞穴奇案”脱胎变成中华法系内生的“洞穴公案”。于是,作者假想有件“华朝本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男子陈祥向洞阳县廷自首犯有杀人、肢解”罪行引发的司法大案,在送达一位“年轻而审慎的皇帝”之后,为应对这件“备受天下人瞩目”的大案,皇帝与重臣商议决定颁下诏书,开启了一次由宰相主持的“集议”行动,然后“大司寇、太学生、御史、经博士、刑部尚书……”等人物逐一登场,依序对本案发挥包含十四种中国法哲学观点的慷慨陈词,全书结尾再补上“最终判决”并还附加一篇“华朝法律往事”。作者强调这部“洞穴公案”不是“洞穴奇案”的山寨与舶来,他其实是想大胆尝试另类风格的《中国法思想史》。有幸先睹为快,我不禁想起作者早先出版另一部专书《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2012),觉得这两本书肯定都会是中国法律史的佳作,同样言之有据、奇妙有趣,并且都能够给人重要启发!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此书并非在写作形式上简单模仿美国法学家朗•富勒在上世纪中期虚构的“洞穴奇案”及其不同裁判理由之间的精彩论争,而是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通过对真实发生于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之案情加以改编,“发明”一个虚拟案例,然后萃取汇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和观念,再巧妙地将其折叠并置在一个架空的王朝背景之下,展示“时人”围绕该案应当如何判决而发生的唇枪舌战和相互驳难,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精彩呈现了中华法系内部那些影响深远的独特价值观念及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的潜在冲突。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

    开卷之初,读者应能感受到作者“六经注我”的雄心,而在邂逅若干匠心独运的经典解读后,自然又会为作者“我注六经”的姿态而拊掌击节。在对话中放飞思想,在实验里恪守家法,作者的确深谙中华法系的精髓。

    ——赵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本书的“洞穴公案”并非西方“洞穴奇案”的中国版本。这个思想实验展现了作者思考与写作的独特、丰富和趣味性,犀利探讨了礼与法、律令与经学、世俗与统治的冲突;而且历史感十足,列国和帝国时代的诸子、经师、君主和官僚们都坐在了集议的朝堂上,读者不妨一一指出他们的真面目。

    ——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作者、书评人)

    ☆ 本书卖点

    1.一部极简版中华法系思想史,梁治平、邱澎生、尤陈俊、赵晶、张向荣一致推荐,继《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实验。

    2.以古代真实“食人案”为原型,原创性极强的法学虚构写作

    本书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3.深谙中华法系的精髓,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本书以“朝堂辩论”的形式,萃取汇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和观念,展示“时人”围绕该案应当如何判决而发生的论战,讨论的范畴不仅涵盖罪与罚、对与错等问题,更包含了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

    4.严谨的法律推理,用14份辩词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

    在“食人案”的审判中,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方案,各方观点正面交锋,法律推理层层展开,逐步演进,让“善”与“恶”的定义有了更为丰富的外延,且书中并没有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呈现了一种开放式的理性辩论。

    5.一部生动有趣,激发思辨的通识读本

    本书探讨的虽然是中华法系内部那些影响深远的独特价值观念,但作者文笔简洁流畅,独白式的行文(14份陈词)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生动有趣,启发思辨,有着极强的阅读快感。

    6.为了更好地贴合本书的主题,设计师结合了汉代浮雕元素,采用手绘的形式,呈现了“食人案”的犯罪现场。

  • 奥本海默传

    作者:[英]瑞·蒙克

    “这本传记的首要目的就是了解奥本海默这个人本身”

    一本全新的奥本海默传记

    首次翻译出版

    继《维特根斯坦传》《罗素传》后

    瑞·蒙克

    又一倾力之作!

    瑞·蒙克以全新角度描绘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生平

    首次将视角聚焦于奥本海默事业成就

    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经历

    这部传记也比以往的著作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奥本海默的复杂性与精彩之处

    《奥本海默传:深入核心》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和可读性

    瑞·蒙克:我为什么要写一本《奥本海默传》

    关于奥本海默,有一部真正伟大的传记正等待着人们去书写

    这样一部传记需要

    公正对待他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需要展现他的非凡思想以及他那深入而广泛的智识兴趣

    这样一部著作需要

    阐述和解释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

    并将这些贡献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

    他在其他智识领域的兴趣以及参与公共生活的情况

    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得到体现

    奥本海默渴望进入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奥本海默有着发自内心的强烈欲望,他想克服他从德裔犹太背景中继承来的外来人意识,并渴望进入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瑞·蒙克:似乎对我来说,如果不能认识到这种欲望的重要性,也就无从了解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深入科学发现的核心

    奥本海默想要理解介子的决心至少部分受他的一种欲望所驱使,那就是他想知道在原子的核心深处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原子里,π介子是强大核力的载体,将核子(中子和质子)聚集在一起。

    当然,只有先理解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过程——奥本海默对此做出过贡献——才有可能制造出原子弹和氢弹。

    J.R.奥本海默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导期间,负责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这项工程帮助盟国击败了纳粹。原子弹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奥本海默也被称作“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兴趣广泛、智识超群。他的才华与激情,让自己与玻尔、波恩、狄拉克、爱因斯坦等人一道,跻身20世纪物理学名人之列,他也在各种实验室和课堂中发挥作用,以此不断改变着世界。

    但是,奥本海默的生平,并非一段简单、重复着科学成就和世界性声誉的故事。作为一个复杂而脆弱的人,洛斯阿拉莫斯的工程深刻改变了奥本海默。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二战后他致力于控制冷战的军备竞赛、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等因素,都让他深陷忠诚与背叛的漩涡。

    如同作者的《维特根斯坦传》和《罗素传》一样,这部奥本海默的传记同样无与伦比。《深入核心》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科学发现、隐藏秘密以及两难选择和空前毁灭的故事,这部传记也比以往的著作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奥本海默的复杂性与精彩之处。

    令人印象深刻……一段出色的故事。——《纽约时报》书评

    见解独到,全面而可靠……目前为止对奥本海默的物理事业最全面的考察。……一幅可信的人物画像。——《华盛顿邮报》

    非常吸引人。——《纽约客》

    奥本海默很幸运,有这样一位堪称楷模的传记作者。——《新科学家》

    奥比爱好者的必备书,即便不懂宇宙射线中的介子也没事!——《芝加哥论坛报》

    一堂如何写好传记的大师课,让我们比任何调查都更接近那个时代氛围。——《卫报》

    蒙克是一位头脑清醒、志趣相投的向导,指引我们进入奥本海默的生平。……书中对奥本海默在物理学上的描述是本书最重大的贡献之一,也是之前的传记一直忽视的一个方面。——《野兽日报》

    一部极为丰富的传记,精心研究,文笔流畅。学术成就相当出色。——《泰晤士报》

    差不多是我读过的最好传记。——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新政治家周刊》

    在关于这位充满谜团的物理学家的著作中,蒙克深入研究了奥本海默的性格形成因素,清晰描述了他在原子弹计划中的复杂身份,深刻分析了新的物理学中的哲学意味,蒙克将这几项工作无缝衔接。这不仅是一部伟大的传记,也是一件影响重大的艺术品。——《新政治家周刊》

  • 战争、法律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作者:[英] 琳达·科利

    【内容简介】

    现代时期,不同国家纷纷采用成文法律作为政治工具,推动变革,这一趋势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联系。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追溯了现代时期七年战争等跨大陆战争,回顾了海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的立法活动,分析了这一时期军事压力与关乎权利的立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展现了印刷业、出版业的普及和远距离交通工具的发展如何促进成文法律在不同国家和大陆传播,推动权利发展和政治变革;作者也指出,在发展的趋势下,成文法律也会成为排斥妇女及殖民地居民权利的工具,而一些非西方国家借鉴成文法律以巩固国家认同,抵抗西方的殖民扩张。可以说,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是各国创制成文法律,推动权利发展和国家变革的历史过程。

    【编辑推荐】

    现代时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世界经历了流血战争和变革,走向现代化。这一时期,在生产力方面,发生了工业革命;在政治方面,开启了民主化进程;在社会生活方面,经历了平民化进程。

    这一过程复杂而曲折。而本书作者从战争和成文印刷法律这种特殊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作者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使现代战争规模更大,对政治法律产生重大影响。军事和财政压力促发了政治让步,推动了立法和权利发展。欧美多国受战争的历练,催生了各种新法律。

    作者也放眼欧洲之外的世界。轮船和火车加速了不同大陆之间的交流,放大了战争的影响。而印刷术便利了法律文本的广泛传播,影响了民众的政治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成文印刷法律确认和巩固了政治现代化的成果,又会成为排斥的工具。在欧洲多国,成文印刷法律规定了普通男性的公民权,同时固化了妇女无参政权利的事实。美国宪法中,黑人没有与白人平等的权利,埋下了内战的种子。而在西方各国的殖民地,成文印刷法律成了确认殖民占领、排斥土著居民的手段。

    【媒体推荐】

    从地中海到日本,这是一个耀眼、文笔优美、令人惊讶的故事,揭示了现代战争的转变与全球法律兴起之间的深刻联系。必读。——穆罕默德·瓦尔迪,巴黎政治学院

    科利的作品与研究民族主义的大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工作相呼应……对这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有趣的是,科利表明,(现代)早期的法律不仅仅是自下而上的要求的结果。本书对任何对政治发展感兴趣的人都是重要的一课。——谢里·伯曼,《纽约时报书评》

    科利以如此的优雅和热情来写作,这段旅程及其所涉及的人物总是令人着迷。这是一部原创的全球历史,增加了读者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这本书雄心勃勃地广泛讲述了从18世纪中叶到今天推动法律创制的力量,正是这些法律定义了现代世界。——《经济学人》

    科利的广泛研究涵盖了法律对全球的影响的许多方面,从印刷者和出版者的至关重要性,到托马斯•潘恩将政治和法律理念写在纸上的兴趣,再到杜桑·卢维杜尔在1801年反抗法国人并为未来黑人统治的海地发表宪法……这种精心的探索展示了多年来法律如何助推人类行为、思想、信仰方面的非凡革命。——罗杰·毕肖普,《书页》

  • 女主临朝

    作者:胡戟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且极具争议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关于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赞扬和贬斥分化严重,有人甚至将之指斥为女祸,也有人赞扬其在打破士族门阀上的进步意义。

    武则天的权力之路艰辛曲折、残酷血腥,到底是怎样的社会背景、主观条件和历史机遇造就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踏上权力宝座,武则天又施展了哪些权谋与驭臣之术?武周时代又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政治遗产?我们该如何评价她的功过与是非?

    本书的目的,就是从史料出发,逐一考察关于武则天生平中的各个谜团,以期澄清被历史恣意夸大和渲染过的史实,洗去泼在她身上的污水,在理解她的基础上还原一个真实的武则天。

    本书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围绕武则天的成长和权力之路,抽丝剥茧,细致考辩,还原一处处被后世夸大、歪曲的历史,拨开武周时代的层层历史疑云,深动讲述一代女皇孤绝非凡的传奇人生,为还原历史真相做最严肃、最有步骤的努力。

    本书在写作上兼具史料的严谨与叙述的流畅,见识独到,在内容形式上图文并茂,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作品。

    ★隋唐史知名学者代表作,史料严谨,细致解读、考辩,不夸饰,不隐恶,以史学家的良心,直面历代关于武则天研究的重大争议问题,还原被夸大、歪曲的历史,拨开武周时代层层历史疑云,深动讲述一代女皇孤绝非凡的传奇人生。

    ★叙事通俗流畅,画面感强,要点突出,以武则天的权力之路为线索,立体呈现武周时代的历史面貌和真相。

    ★从女性视角书写历史,为具有“野心”的政治女性正名,凸显中国历史舞台上女性的巨大政治能量。

    ★全书插图70余幅,多幅精修彩插,图文并茂,全方位呈现武则天时代的历史风貌。

    ★双封面锁线精装,护眼柔彩超感纸,珍藏级印装品质。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千载以来,关于武则天的评价聚讼纷纭,她到底是残忍好杀、篡弑大唐的“女祸”,还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一代英主?从后宫才人到唯一女皇,她的权力之路艰辛曲折、残酷血腥,到底是怎样的社会背景、主观条件和历史机遇造就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踏上权力宝座,武则天施展了哪些权谋与驭臣之术?武周时代又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政治遗产?

  • 法国哲学的历险

    作者:[法] 阿兰·巴迪欧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批评文集,汇集了作者对萨特、阿尔都塞、德勒兹、利科、利奥塔、朗西埃等法国当代哲学家的评论文章,这些人中既有他的师长、友人,亦有其“敌手”。在巴迪欧看来,书中谈及的哲学家所各自代表的“奇点”构成了法国当代哲学一个非凡的历险时刻,其规模和创新性足以与希腊古典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媲美。这一时刻的法国哲学充分关注主体、现代性、政治和德国哲学遗产等问题,并与文学和精神分析展开竞争,表现出当代哲学家摆脱贤者身份而独树一帜,成为热衷战斗的作家、描绘主体的艺术家和专注创造的爱慕者的热切渴望。作为这一哲学时刻的见证者与在场者,巴迪欧向哲学家同行致以诚挚敬意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质疑与批判。在充满激情与哲思的观点碰撞中,巴迪欧引导我们踏上一条通往未知,也通往真理的哲学历险之路。

  • 制造亚洲

    作者:宋念申

    ️一部亚洲的诞生史,就是一部现代世界形成史。

    ️一部书写在古地图上的全球史。让沉默的地图开口说话,揭开百余幅珍贵古地图背后的故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写给历史爱好者和地图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国内历史学、地理学权威学者李孝聪、孙歌、唐晓峰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名家推荐】——

    从众多相关古地图中提取历史线索,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深入讨论,这是不多见的。因而本书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唐晓峰

    亚洲一词,来自亚述语的亚苏(asu),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后欧洲人将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地区都称作asu,并将其读成Asia。人类早期对地球大陆认识的逐步深化是靠不断的地理考察达到的。这种地理考察无论是航海还是陆路跋涉;无论是为了远程贸易,或是殖民者的军事征服,都推动了人类对未知大陆地理视野的逐步深入。人类或靠文字记述认知历史,或绘制地图表达对地理空间的理解。本书的看点在于作者通过解析各个时代地图绘制的历史叙事,告诉读者不要以为地图上的亚洲只是一个自然的产物,而是有着被制造的过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孝聪

    地图凝聚了三维时空,却不动声色地伪装成平面。线条下隐藏的故事,时空中流动的色彩,定格在一张张指示地理位置的地图中,等待着有识者的发掘。在这个读图时代里,最有含量也因而最难解读的图像就是地图。本书作者在地图中寻路,在平面中发掘,为我们激活了那些已然定格的动态历史,揭示了地图如何说话的秘密,并且,在“世界”这个整体的人类空间想象中,为我们呈现了亚洲饱经沧桑而充满能量的生命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孙歌

  • 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

    作者:姜宇辉

    《黑噪音、白噪音与幽灵之声》是姜宇辉老师多年声音研究的哲学文选。包含了“绘画与声音”“声音与意义”“节奏”“想象理性”等多个主题的讨论,为当代国内的声音哲学研究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号召。声音是按捺不住的,它如实表达,而声音对于周遭并未言明的东西,将由学者对声音事实的谨慎表达作为值得依凭的补充。

    -------------

    姜宇辉是优秀青年教师,从教十几年,一直深受学生欢迎。他对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有广泛了解和深入理解,又能生动地加以呈现。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姜宇辉不仅真正把握了当代欧陆哲学的精髓,他还具备一颗罕见的敏感而热忱的哲学心灵。他的视野、思考和写作在同代人中显得卓而不群。

    ——汪民安(清华大学教授)

    姜宇辉老师是哲学界的青年才俊,尤其擅长现当代欧陆哲学的研究,他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于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有着独到的体悟。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

  • 哲学思维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

    社交媒体上滚动的“热搜”、病毒式传播的网络“爆梗”、口号式的“生活小贴士”,在注意力经济和情绪传播的夹击下,我们被海量的信息和观点吞没,很容易迷失在数字丛林里,无法辨明真相和重点。在这个不确定性愈发凸显的时代,我们亟需重新确立哲学思维的价值。

    在《哲学思维》一书中,“英国畅销哲普天王”朱利安•巴吉尼重新梳爬了20年间对58位全球当代顶尖哲学家的访问,勾连起百余位哲人的思想火花,淬炼出12条明晰思考的关键原则:集中注意力;质疑一切,包括你的质疑本身;推敲每一个步骤;遵循事实;使用准确的语言;兼容并蓄,全面思考;学些心理学;捕捉重点;培养自知之明;独立思考,但不要独自思考;把万物联系起来;永不放弃。

    从青霉素的发现到有机食品的争议,从性别议题到公共卫生问题,朱利安•巴吉尼以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警句为索引,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解析,阐明这些关键原则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引导我们得出更理性、更深刻的结论。

    12条清晰思考的黄金原则,12种解决生活问题的普适方法,12项抵御信息轰炸的思想武器,朱利安•巴吉尼邀请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养成哲学式思考的习惯。这些原则不仅可以让我们辨明信息的真伪、观点的正谬,还能指引我们解决职场焦虑、数字倦怠等实际生活问题,过好自己的生活。

  • 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宣传语: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编辑推荐/图书亮点: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媒体评价: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 杂交种文化

    作者:[日] 加藤周一

    ★日本国民级“知识巨匠”加藤周一的代表作

    ★刷新世人对日本文化认知的经典社会文化评论集

    ★首提“杂交种文化”论,解码日本现代化历程

    ★思想纵游欧亚,笔锋犀利鲜明

    --

    1956年,讲谈社出版了加藤周一论日本文化的代表作《杂交种文化》(日文书名:雑種文化),副标题为“日本的小希望”。全书收录《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杂交种日本文化的希望》等多篇评论文章,从比较文化学角度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加藤指出,英、法文化是纯种文化,日本文化则是典型的杂交种文化。海外学者对加藤的部分观点持有异议,指出英、法文化并非纯种文化,也是多元文明长期融合的结果。对此,加藤在之后的研究中有所回应与补充。

    这是日本学者首次提出“杂交种文化”的观点,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日本学界评价加藤周一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第一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力令人惊叹。1974年,经作者调整篇目,讲谈社以文库本形式重新出版该书,使之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杂交种文化》现已成为日本各个大学日本语言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必读书之一。“杂交种文化”这一表述也得到广泛使用,作为一个文化类型学概念,它不再特指日本文化,也用来泛指各种混合型文化。

    加藤周一从事文化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思想深处挖掘日本文化中保守主义、集团主义等问题的症结,其主张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是为了防止狭隘的大和民族至上主义。他在本书中表述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其超越时间的独到价值。

  • 饥饿与国家

    作者:[加] 史蒂芬·塞勒斯

    本书用新的理论范式解读苏丹1883—1956年的饥荒、奴隶制和国家权力嬗变,对马赫迪王国的兴起和覆灭、土-埃政府的解体、英-埃政府的建立和治理实践、苏丹本土精英的崛起及其影响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观点。就学术贡献而言,本书不仅重新确定了苏丹社会发展及其分期,挑战了20世纪关于苏丹奴隶制及其被废除的传统观点;还跳出了传统的殖民/反殖民框架拘囿,从宏观的经济和环境历史学角度更全面地还原苏丹近代历史发展。

    长期的政治纠葛与军事对抗,无效的市场投资与粮食管理模式,意外的自然灾害打击,一系列原因导致苏丹深陷贫困的泥淖,无法摆脱饥荒和粮食危机的循环,而英-埃政府官员的“把控”和苏丹精英群体的“自救”从未曾真正着眼于奴隶与农民……通过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影响苏丹北方、中部和东部的反复的饥荒的研究,本书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苏丹经历的饥荒,其实就是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一个长期剥削过程的结果。

  • 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

    作者:[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内容介绍】

    “文化并不创造人,而人创造文化。”

    “我已做出了选择,将不再为我的女性气质而感到歉疚。”

    2012年,阿迪契应TED演讲之邀,作了一次关于女性主义的演讲,迅速风靡世界。《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即是该演讲内容的修订版。

    女性主义者是不快乐的人?憎恨男人的人?不喜欢涂唇彩和穿高跟鞋的人?阿迪契从自身经验出发,纠正了“女性主义者”这个词所承载的某些成见;她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讲述女性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她借用在尼日利亚和美国亲历、见证的一系列小故事,点出了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启发人们一起为建设性别更平等的未来而努力。

    【编辑推荐】

    ⭐ “我已做出了选择,将不再为我的女性气质而感到歉疚。”

    ⭐ 非洲天才女作家阿迪契风靡世界的演讲,同名TED演讲超5000000人观看

    ⭐ 畅销全球,被译成30余种语言

    ⭐ 以切身经验谈论深刻议题,深入浅出拆解女性主义

    ⭐ 瑞典政府统一采购,全国16岁青少年人手一本

    ⭐ 碧昂斯引用演讲原声,用单曲《完美无瑕》(Flawless)向其致敬

    ⭐ 精装全彩插图×称手小开本×舒适阅读体验

    ⭐ 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南京大学副教授、知名学者陈星精心迻译,展现演讲魅力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喜欢文章的雄辩,极具说服力,并不强求你的认同,因为无需如此,她的故事本身就说明了一切。真正重要的是,她如何通过这些强调女性主义关乎的是性别平等——这是女性主义的核心,但在今天的社会中往往被忽视。

    ——《卫报》

    这是我希望我16岁时所有男同学都能读到的书。

    ──克拉拉·贝里隆德(瑞典妇女游说协会主席)

    我要把这本书放到更多男孩和女孩手上,激发他们想象“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更加快乐、更加忠于自我的世界”。

    ——《独立报》年度选书

    阿迪契的文章可能是探索女性主义樶容易的方式,你可以在网上的任何地方阅读它。这篇文章并不是在欺骗你或是让你感到可怕。在标题中她就指出了“要点”……在其余部分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尚未接触过或不信任女性主义者的人来说,《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这本书恰好再适合不过。在叙述上,比起愤怒,阿迪契更多地展现了同理心。有了技巧与无限的关怀,阿迪契将女性主义提升为全人类都应关注的议题。

    ——《喧嚣》杂志

    奇玛曼达·恩格兹·阿迪契的《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或许会是你今年读过的樶重要的书……根据这位尼日利亚作家2012的TEDx演讲改编而成的《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是推动性别平等的强大助力,它是耳语而非叫喊,是倾诉而非责骂。

    ——《每日电讯报》

    这位屡获殊荣的尼日利亚小说家本次的诉求非常动人,她将对性别不平等的愤怒引导为积极的转变。在面对性别的特殊问题时,阿迪契引用了个人经验……不动声色但十分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篇动人的文章应当抵达所有学生与老师,以激发新的对话及认识。

    ——《柯克斯书评》

    《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是奇玛曼达·恩格兹·阿迪契所著的袖珍书,它以一种非学术的方式为女性主义作辩护……阿迪契将对于理论经验丰富的女性主义者所耳熟能详的观点,有效地分解为更广大的读者群体所能接受的语言。

    ——劳伦·福尼耶(《加拿大女性研究季刊》)

    在YouTube上获得一百五十万次浏览后,这则小而完美的演讲如今变成了一本同样小而完美的书……真的没有理由不买上几本。

    ——《哈泼时尚》

  • 盎格鲁-撒克逊人

    作者:[英] 马克·莫里斯

    一千六百年前,不列颠脱离罗马帝国,原本的文明迅速湮灭。城镇被人遗弃,社会陷入混乱。此时,一个新的人种进入这个废墟世界,他们是罗马帝国北部边界以外的人,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入侵者进入了这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并逐步使自己成为新的主人,建立起新的文明。

    本书利用大量原始证据,区分了真实与传说,追溯了这段动荡的历史,展示了这片士地上的早期统治者是如何为了荣耀和权力相互斗争,又几乎被维京人毁灭的;描绘了城镇和贸易的复兴,以及影响至今的制度和习俗的起源。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社会、文化和统一国家的诞生历程。

  • 彼特拉克的战争

    作者:[美] 威廉·卡费罗

    一部新颖独特的微观史研究

    黑死病阴霾笼罩下的一场战争

    编辑推荐:

    人们通常认为,瘟疫的暴发能让所有活动中止,但回眸人类历史,不难发现瘟疫与战争往往相伴而来。威廉·卡费罗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档案研究,聚焦于黑死病暴发后不久在佛罗伦萨发生的一场战争。他不仅关注到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与这场战争之间密切的联系,还通过对一系列档案材料,尤其是经济数据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瘟疫和战争同时发生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对14世纪中期佛罗伦萨的历史做出了极具独创性的诠释。这部微观史新作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历史细节,还能很好地开拓历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内容简介:

    14世纪中期,黑死病阴霾笼罩整个佛罗伦萨,与此同时发生了另一场灾难——“彼特拉克的战争”。因为挚友遭遇豪强乌巴尔迪尼家族的抢劫和殴打,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致信佛罗伦萨执政官,呼吁这座城市向这一显赫家族宣战。

    这是一部围绕佛罗伦萨反对乌巴尔迪尼家族之战而展开的微观史新作。作者将战争与瘟疫叙事相联系,通过详细解读档案中的经济数据,尤其是士兵的工资数据,重新审视佛罗伦萨的雇佣兵、公职人员,以及政治、经济体制,试图揭示瘟疫和战争带来的影响。

    本书将经济、军事、文学和社会历史等都纳入对瘟疫后佛罗伦萨社会的考察中,探索了一种分析性的叙事,是一部结合了军事史、经济史和文学分析的独创性研究。

  • 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中国妇女

    作者:[加]朱爱岚

    本书是加拿大汉学家、人类学家朱爱岚教授的代表作。作者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记录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妇女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如何发挥其能动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农村社区的即时结构所提供的资源,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以改善生活的生存智慧。展现了中国妇女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的重要作用和各方面变化,揭示了农村社会性别关系的整体结构变迁过程。

  • 中国租界通史

    作者:费成康

    本书定名“通史”,“通”之要义贯穿全书。作者把对租界的论析置于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采用“纵观”和“综观”两种视野进行考察:纵观租界百年的发展过程、历史阶段,包括租界的开辟、扩展、收回的源流、脉络、走向、趋势,揭示各个阶段之间的特点、联系及其内在动因;综观租界百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重点探讨各租界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进而剖析其特征,比较其异同。作者挖掘与利用大量以往未被发现的中、英、法、德、意文原始资料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报等档案资料,系统、清晰地梳理出了中国租界百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补充、修正了国内外学界对租界问题的一些认知。本研究所呈现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学术思想性,将租界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