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旭日残阳

旭日残阳

作者:桑兵

分类:历史

ISBN:9787559810724

出版时间:2018-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历史  近代史 

章节目录

绪论:回到晚清再革命
一渊源/005
二承接/009
三转身/012
提要/019
国事共济会与国民会议
一组织及成员/026
二两面碰壁/041
三南北议和的关键议案/058
四袁世凯、唐绍仪的态度取向/068
五取代国会的政制选项/079
列强与南北和议的政争
一各怀鬼胎的不干涉/090
二英国变脸日本无奈/100
三向亲贵施压/116
南北和谈与国民会议
一国民会议的南北之争/124
二和谈陷入绝境/141
三舆情纷歧与风波再起/157
袁世凯《请速定大计折》与清帝退位
一重判《请速定大计折》的时间/178
二从退位到公决/185
三掩人耳目的双簧/192
四袁世凯逼宫/201
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清帝退位的南北相争
一另立临时政府/214
二再以国民会议障眼/226
三回归原轨/236
四退位与致政/246
五争议仍未结束/255
接收清朝旧署
一由新旧而南北/268
二接收与合组/276
三办理交接/286
四一副空架子/296
创建民国新阁
一以南北争新旧/308
二兼容新进与故旧/323
三专业化取向/331
四舆论与申论/343
民元孙中山与逊清皇室的交往:兼论清皇族的归属选择.
一逊清皇室的欢迎活动/354
二孙中山的满蒙危机应对/367
三清朝皇室的自我认同/376
人名索引/389
征引文献/401

内容简介

近代史大家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

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关键历史节点

拆解辛亥政坛政治博弈,孙中山袁世凯间的政坛斗法

【内容介绍】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八篇。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本书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半年左右时间里,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严格意义上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此间孙 中山与袁世凯的政坛过招,可谓棋逢对手。

本书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辛亥时局动荡之际,杨度、汪精卫等人牵头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以国民大会公决的形式解决重大国事纷争,对以后中国政制架构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武力对峙为背景的南北和谈,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孰取孰舍,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其间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日本的态度至关重要。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最终导致南北和谈破裂,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通过清帝退位,辛亥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果,在实现帝制到共和的跨越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同时也留下重大隐患。前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摇身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在接收清朝旧署与创建民国新阁之际,精心导演了一场南北新旧之争的开国大戏,最终坐收渔人之利,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

【编辑推荐 】

1.理解晚清民国关键时期的近代史力作——本书是近代史研究大家桑兵教授继《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之后又一力作,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探究历史进程的脉络走向。

2.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武昌起事后的半年时间内,中国的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中国往何处去,并不是一个已知的命题。关于清朝如何结束,民国如何建立,既有认识还存在不少盲点误区。本书通过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澄清关于此段历史的诸多误解。

3.解析辛亥政局各方势力的消长与博弈——辛亥政坛局势瞬息万变,清政府、革命党、以英国日本为主的外国各方势力,都在因应时势变化调整方略、提出诉求。两千年帝制结束最终走向共和,谈判桌上与桌下的密谋斗法和交易妥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方势力角力的结果,是南北和谈由停滞走向破裂,直接迫使清帝退位成为破局之选。

4.展现辛亥鼎革之际重要人物的枢纽作用——袁世凯、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杨度等辛亥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对晚清民国转折时期时局的发展、历史的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本书尤为细致地展示了袁世凯、孙中山两位政治博弈高手之间的政坛过招。以袁、孙为主的这些辛亥重要人物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共和”在中国的命运。

下载说明

1、旭日残阳是作者桑兵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六平斋旧主人的评论
    侯宜杰:《袁内阁请速定大计折》上奏问题商榷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6期
  • 云淡风不清的评论
    另一个角度,看“走向共和”的近代中国
  • 3birds的评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那些逐渐逝去的背影,总有一种正面相对、仔细审视的冲动。也许这就是史家的天性。
  • 王荣欣的评论
    第271页后、第281页等与《历史的本色》中的《民国开国的岐见、新说与本相》文字有重复。
  • 半岛铁盒的等待的评论
    9,20181210标记说回家买一本收藏,但是没买,在书店读完,大部分早在期刊读过了。桑兵这是个大题目,论文基本把这个过度时代勾勒的精准,连接紧密,他做政治史的功底早在《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中就体现出来了,这又是一大作。但也有疏忽被侯宜杰仔细指出来了,应与《<袁内阁请速定大计折>上奏问题商榷》对读,虽然侯的考证应该很可信,但是对于民国和孙中山的认识的基本观点是错的,仍然是非常坚定的革命史观,讨论题外话时仍大量使用偏袒孙的史料。一言蔽之,袁是南北的众望所归,孙没能窃取到共和国的果实罢了。
  • 中世与近世之间的评论
    刷新了许多认识。过往研究重视袁世凯在此期纵横捭阖施展权谋的一面,其实高估了袁的能力,袁主要关注权力归属而非国体政体的形式,共和制对于袁来说并非最初的选择,其面临阻碍有二,外则英日态度,内则满洲贵族的抵抗。尤以前者影响最大,英日最初都支持君宪,英国态度转变主要惧怕其在南方利益受损,而日本则担心中国共和制成立对其天皇制的冲击,两国态度的最终变化都有不得已的一面,其实已为日后复辟张本。袁为避免成为南方傀儡而失去权力,所以在退位诏书上玩起了文字游戏,欲将其合法性上承至清朝而非南京临时政府,此手段唯孙中山认识最为清楚,两人的博弈虽以孙失败告终,但非孙自身能力的缺失,今人不察误以为袁称帝有清受权。关于孙与逊清皇室的交往,颇为感慨,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本为一良好开端,其后的乱局虽非时人所能预料,然并非偶然。
  • 苏斯洛夫的评论
    学术著作,自知功底尚浅,自觉拣些能懂且有兴趣的部分来读,感受有五:一、从古至今,日本皆为我心腹大患,亡我之心不死;二、辛亥革命的南北谈判远比战局要波谲云诡;三、改朝换代如何使用“旧人”是个难题,个人倾向只留用技术人员;四是虽有个别人不服,但隆裕太后和宗室近支基本老实,公私心皆有而维护共和。五、土地问题断不可久拖不决,就如当今,有能力却错过了最佳时机。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按需。
  • 纤歌凝的评论
    史家!
  • Hood的评论
    补标一下,看了两遍之后基本理清了辛亥革命到民国建立的历史,其中对“失语者”清廷的政治行为以及清方的身份认同的描述尤为精彩。
  • 鸿胪寺发言郎的评论
    虽然是个假共和,好歹共和有点名目了。
  • 霍斯特-威塞尔的评论
    千年大变局中,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真的是天佑中华
  • 万箭齐发的评论
    还没开始~
  • [已注销]的评论
    越读书,越少见拍案称绝的书,对什么是好文好书,也日渐迷茫不已。对历史书写的实证知识构建方式,也日趋怀疑。
  • 卖火柴的呵呵帝的评论
    桑老师真的是大家!!!!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 江城少年知不知的评论
    鼎革之际的大历史
  • 栗子有毒_91910的评论
    以时间顺序排列文章。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一文最好,作者说大头浑身是眼,其实也简单,有兵在手 歪果仁承认。有兵在手就能打,歪国承认就有钱,那就更能打了。近代以来豪杰兴也是这两手 亡也是这两手,民党为何制不住辛亥的大头,就是少了这两个。蔡锷一呼,大头为何就挂了,兵不听調,歪国不肯承认。 隆裕其实挺好,比满清一帮男人有格局,奈何光绪外貌协会。
  • 冰冷的太阳的评论
    通过当时报刊报道和人物文章,描绘了辛亥革命后,满清与民国临时政府谈判的艰苦历程以及人物动机,心理变化。 尤其是在新政府成立后与旧政府交接情形的描写,和现在两家公司合并后的忙乱混乱场面是一样一样滴。
  • 沧海寄屿乔的评论
    桑兵的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后再也不看了
  • 宋公明的评论
    自然界的旭日残阳,绝无交集的可能。而帝制终结与共和登台,却是相互交错。只不过夕阳余晖,尚有人恋恋不舍;旭日东升,还须穿云破雾。这与清帝退位和接收清朝何其相似。 由共和取代帝制,对于在皇权的灵光笼罩下生存了数千年的中国人,实在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那些逐渐逝去的背影,总有一种正面相对、仔细审视的冲动,也许这就是史家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