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游牧者的抉择

游牧者的抉择

作者:王明珂

分类:历史

ISBN:9787208150683

出版时间:2018-6-30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章节目录

序(许倬云)
自序与谢词
前 言
第一章 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
自然环境
畜产种类及其动物性
畜产构成
游牧与其移动模式
游牧生产、分工与消费
辅助性生业:狩猎、采集、农作、贸易、掠夺
游牧社会组织:家庭与牧团
游牧社会组织:家族、氏族与部落
分支性社会结构、领袖威权与外在世界
第二章 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
有关欧亚大陆游牧起源的一些问题
考古学有关中国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讨论
公元前15 至前3 世纪中国北方的人类生态与社会变迁
环境、经济生态与人类社会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
游牧“国家” 问题
地理与自然环境
匈奴的游牧经济
游牧经济下的匈奴国家与社会
匈奴牧民在国家与部落间的生存抉择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
河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态
河湟羌人的游牧经济
羌人部落及其社会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择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与鲜卑
秦汉时期辽西的地理环境
乌桓、鲜卑的游牧经济
乌桓、鲜卑的部落社会
第六章 游牧部族与中原北疆历史
魏晋隋唐的中原王朝与炎黄子孙
汉代以后游牧部族与中原帝国的互动
游牧国家兴衰:历史循环论
历史本相与表相
结语 边界• 移动• 抉择
参考书目
图表目录
图一 世界主要游牧类型分布简图
图二 阿穆拉贝都因人各氏族所宣称的祖源关系
图三 布里雅特蒙古各氏族部落祖源关系
图四 中原北方、西方三种传统游牧类型分布图
图五 匈奴牧区及其周边
图六 汉代北方游牧者的形象
图七 河湟及青藏高原东缘的羌人牧区图
图八 汉代边官出巡图
图九 汉代的乌桓与鲜卑及其迁徙图
图十 献鲜卑降俘图
表一 汉军与匈奴战争中掳获匈奴牲畜记录
表二 史籍所见匈奴入寇汉帝国之发生季节
表三 汉羌战争中汉军掳获羌人牲畜记录
表四 史籍所见羌入寇汉帝国之发生季节
表五 史籍所见鲜卑入寇汉帝国之发生季节
彩图目录
彩图一 汉帝国边郡的太平之世
彩图二 匈奴墓出土铜牌
彩图三 铜马
彩图四 牦牛铜牌
彩图五 兽噬羊铜牌
彩图六 草原游牧人群的青铜短剑
彩图七 鸣镝
彩图八 草原游牧人群的青铜短剑
彩图九 蒙古草原上的牧主与牧工(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
彩图十 蒙古族牧民村中围牲畜的栅栏 (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彩图十一 天山下的草原( 新疆巴里坤)
彩图十二 蒙古草原上初春牧马(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
彩图十三 蒙古草原上的沙漠地( 毛乌素沙地)
彩图十四 草原上的羊群( 新疆巴里昆)
彩图十五 青藏高原上的夏季移牧 ( 四川红原)
彩图十六 青藏高原上牧民的冬场(四川若尔盖)
彩图十七 长江上游的高原游牧 ( 四川色达)
彩图十八 青藏高原上的夏季牧场 ( 四川红原)
彩图十九 河湟地区的高原河谷 ( 青海互助县)
彩图二十 河湟地区的大河谷盆地 ( 青海贵德)
彩图二十一 林间牧地与“ 林中百姓”(新疆阿尔泰地区喀纳斯湖附近)
彩图二十二 落叶松林边上的夏季牧场(新疆阿尔泰地区喀纳斯湖附近)
彩图二十三 森林草原游牧人群曾活动的地方 (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内容简介

☆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下载说明

1、游牧者的抉择是作者王明珂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信风的评论
    读到对北方民族的不同之处的分析,就想到儿时对汉满蒙回藏这个概念的天真启蒙。那也是根植在内心对地缘政治深厚兴趣的爱的芽。
  • 辣太阳的评论
    只有学会如何“吃利息”(乳),并尽量避免“吃本金”(肉),游牧经济才得以成立。 一本学术书籍,竟读起似散文。
  • 奥疯子的评论
    此书宜与王明珂老师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配合阅读。本已读过台版,但此次再版仍然毫不犹豫地买来并重新阅读一遍,可谓酣畅淋漓。
  • 大橙橙子的评论
    独家签名本在当当有售
  • 子文东的评论
    赶在2020年前终于完成的又一本。看完终于大概清楚了匈奴、羌、乌桓、鲜卑等游牧族群各自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而具备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在历史上曾与汉人政权如何互相影响,不至于再把他们模糊的归类在“北方游牧族群”这个大标签之下。之前困惑就是因为不知道差异是什么,因何而产生,说“地理环境决定”肯定是不够的,这是表相,不是回答,因为根本不知道不同族群生活的地理环境各自什么样,又如何带来影响,最重要的,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很欣赏作者所说,这本书并不是“解释”,而是“诠释”,也就是说是在尝试分析“人”本身情感与意图(本相),告诉了我们当年的人是怎样主动“抉择”生活方式的。也正因为这样,明确的“边界”才模糊为“边缘”,文化的交流因边缘的存在得以发生,并反过来又因为交流得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 austerlitz的评论
    以布尔迪厄的表相-本相理论 对拉提摩尔、巴菲尔德的历史循环论的修正 突出人类生态对于人的抉择机制的影响力
  • hector的评论
    与其说是抉择(带有自由意志的意味),毋宁说是自然环境强迫的顺应。但整体读来,感觉作者在一本书中想要表达的几个核心观点之间联系不太紧密,似乎有点散。
  • [已注销]的评论
    二读。
  • 久道的评论
    对羌人名字和社会组织的分析部分很有意思。但我不认同王明珂将华夏视为想象或建构出来的共同体这种观点。
  • 太平道法的评论
    我是先看的《反思史学》,然后是《华夏边缘》,最后才是这本《游牧者的抉择》,因此对我的冲击明显不如前两本,尤其是不如第一本——全书的主基调还是不变的“表象”与“实际”的相互作用,着重体现于对不同游牧人群与汉人及其朝廷不同交互的分析上。 王明珂先生的著作还是那个问题,即用历史学来解释人类学,有的地方读着就使人觉得缺乏了一些论证该有的重量,但是这在实际上无关痛痒,因为其本身就是试图打开一种“史学思路”以反思主流史学界因太过重视固有模式和思路导致的不足。 王明珂先生不仅为我自己提供了一个思路,更是解决了我长期的一个问题:如何反驳“别人xxxx”的观点? 那就请从边缘,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个思路不仅适合历史学,社会学科甚至可以说是近乎通用的。
  • 成知默的评论
    2019081:王明珂先生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提倡“通过一些新方法、角度、概念,来突破认知的'茧'”的反思性历史研究,本书即可视为其认识论基础上的研究实践。作者擅于结合多种社会科学进行历史学研究,本书即引入人类学的相关议题,从生态环境、经济生产模式、社会组织结构、与汉帝国不同的互动模式,考察汉代中国北方草原游牧、高原高山河谷游牧、丘陵森林草原游牧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根源。本书亦体现了作者“在文献中做田野调查”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前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吸收与批判,通过北方游牧世界与中原间的历史事件的表相,探讨中原帝国与游牧部族间争夺北方生存资源的历史本相。同时纠正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认知误区:游牧不是介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与农业之间的一种生计手段,它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时间远晚于原始农业。
  • 黄信滚的评论
    先横后纵,沉稳精准地全方位绘制了游牧民族生活全貌,仅是浅读几段就大开眼界略知其所以然。后面纵向讲各民族因为个人兴趣读起来较为艰涩。因为读史对北亚史的空白产生好奇读到此书,虽然并非我本来想看的时期,但依然收获颇丰。
  • 傻瓜西蒙的评论
    其实缺点就是太短。。。分析比较游牧生态和政治的理论构架很好用。在生态这一面,详述了游牧经济的诸多限制性参数以及平衡的两难,使得我们看到游牧的技术含量(在考古中常因器物少而冠之以“落后”)。在政治这一面,可以和“逃避某某的艺术”对起来读,“移动能力”与扁平政治生态的相关性,大帝国的生灭为什么会同步化,以及帝国化对游牧经济的伤害等等。。。
  • 中世与近世之间的评论
    人类学,理论性的东西在所难免,死了不少脑细胞。作者打破了游牧生活及经济代表同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这一惯性思维,本书以三类典型游牧民族为例,解析了因何匈奴为“国家”,西羌为“部落”,鲜卑则由“部落联盟”走向集权制国家,三种形态的要因,作者认为这一现象取决于其辅助性经济,颇有说服力。通过阅读本书相信对史书记载中游牧民族一些习俗及中原政权关系会有更透彻的了解,最后一章融合了作者许多经典观点,如秦汉华夏帝国经魏晋转变为隋唐中原王朝,祖先记忆也由黄帝之裔变为炎黄子孙,长城边缘地带对于游牧民族分裂产生的影响等等。
  • 空山的评论
    有点啰嗦,三个游牧民族的故事从完全相同的几个维度去剖析,学术上是合适的,阅读上是冗繁的。从资源,边界和移动性来解释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有不少启发,配合着刚看完的《冬牧场》对游牧民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Tairman的评论
    对我来说,本书倒着看就够了,作者的结构主义的历史学方法、本相表象的辩证方法等等都不是我得到的新内容,想看的不是边界本身,而是对边界的移动和跨越。所以吸引我的内容是从黄帝后裔到炎黄子孙、从华夏帝国到中原王朝、汉对羌的无可奈何、凝聚与分散的流变
  • 三曹餵馬的评论
    与反思史学配合食用更佳。不过反过来说,可能读一本就够了。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按需。
  • 栗子有毒_91910的评论
    秀子认为我对这书不感兴趣,没想到还有兴趣读完,比华夏边缘更好读,本书和胡鸿的书能组成南北的一个整体,就历史而言,羌反而成了汉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有时候越高级的实体反而容易征服。汉之后的华夏再也达不到汉对四夷的高度,从这点来说是华夏退步了,在文明上虽然越来越精细,但是没有突破,政权稳固了,活力丧失了,控制力范围广了,效率低了,自我满足了,心态保守了。离汉的高度也就越来越远。
  • 東郷天一的评论
    终于再版,前年淘宝上买了本台版,看着像盗版。为了检验一下就拿去请王明珂老师签名,结果王老师看都没看就签了,回来看着还是像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