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战败者

战败者

作者:[德] 罗伯特·格瓦特

分类:历史

ISBN:9787544769471

出版时间:2017-1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标签: 历史  政治 

章节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战败
1 一次春天的火车之旅
2 俄国革命
3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4 胜利的滋味
5 命运逆转
第二部分革命与反革命
6 战争没有结束
7 俄国内战
8 民主的大胜
9 激进化
10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第三部分帝国的崩溃
11 潘多拉的魔盒:巴黎和帝国的问题
12 重塑中东欧
13 败者遭殃
14 阜姆
15 从士麦那到洛桑
结语:“战后时期”与欧洲20世纪中叶的危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简介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下载说明

1、战败者是作者[德] 罗伯特·格瓦特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虾米的评论
    一本有叙述有分析的佳作。作者驳斥了两个观点,一是各大帝国的解体所需的民族离心主义早在十九世纪就已迅速成长。但作者认为始作俑者乃是一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此人抛出这个理想之后拍拍屁股一溜了事然后就让一众小民族厮杀不止。事实上,这几个老帝国包括那个据说异常凶残的奥斯
  • 维舟的评论
    强调了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延续性,尤其是战败国应对崩溃局面所带来的全面社会危机所导致的激进化;由此也突出了一战对1914年之前秩序的突变和断裂。叙述清晰,但似略欠理论深度,稍逊于《野蛮大陆》。
  • songtong2010的评论
    19.极为精彩的叙述类作品。书中主要关注了两大主题,从直接动因来看,是战败,以及战败造成的贫困,动荡,引发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与暴力,而非制度决定了成败。这本来是显而易见,却由于不成熟的结构主义视角,越来越被遗忘。而另一个启示更加具有价值。所谓现代的民族国家,说到底是战胜国用以肢解战败国的产物。种族隔离支持者威尔逊,共产主义者列宁,处于不同目的提出了民族自决,根本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被肢解的所谓前现代帝国,却在共生共存,多元发展层面远胜这个现代制度。民族,几乎成了政治工具与宣传载体。同时,由英法美开启的民族自决说,另一面就是不同民族难以共存,发展到极致,就是文明冲突论。从这个角度说,如今西方再一次把民族视角引入中国史研究,其用心不好推测,但路径和方法论的荒谬,恰恰可以从本书做个借鉴。
  • 旧金山旅客的评论
    400页的书有160页是参考文献,还有16页照片,大哥如果你真读了这么多参考文献能不能写得有点干货啊?
  • 樵诗的评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于中欧东欧的血腥历史,其值得人类铭记的程度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本身。格瓦特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不仅仅只有布尔什维克一种乌托邦,民族自决背后的民族主义同样也是一种乌托邦,那段血腥的历史恰恰就是两种乌托邦实践的历史。当代人在反思共产主义的时候往往把民族主义视为理所当然,这是非常致命的。反思民族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过去被称为“民族监狱”的帝国体制,在维持国内和平以及民族共存这件事情上,帝国体制在过去乃至在今天,可能一直都比民族主义做的更加出色。
  • 二十世代马蹄鸭的评论
    大一统的多民族独裁帝国压迫内部纵有万般不好,也比各种林立的单一民族小帝国互相毁灭要好
  • 凱達格蘭大道的评论
    罗伯特认为一战后的民族国家反而不如一战前的帝国,一战后的不公正的巴黎和会直接导致了二战(这个观点并不新颖),一战后的血腥和暴力打开了人类血腥暴力的潘多拉的盒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战是真正改变了一切的战争,
  • [已注销]的评论
    把敌人有罪化和非人化,不仅限于外部的敌人,也适用于不同形式的内部敌人。这种对于“平民敌人”的新态度,其核心是人们普遍认为,在一个乌托邦式的新社会出现之前,需要清除他们社会中的“异己”元素,并铲除那些被认为对社会平衡有害的人。这是现代大屠杀屡屡发生的重要因素。
  • 清微的评论
    绝无仅有的一战史好书
  • 历史的车辙的评论
    作者立场中立偏左,对于中西欧地区的左翼革命者以及犹太人抱有一定的同情。总的来说,仍是一部优秀作品。一战虽然使得欧洲帝国秩序的瓦解,但是旧制度的快速瓦解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民主或者民族自决,往往会使得之前被帝国秩序所压制的极左翼或者极右翼势力崛起,而且特殊年代往往这些极端语句特别吸引人。本书还简要介绍了欧洲反犹思潮的崛起(不仅极右翼反犹,部分极左翼也是一样,只是因为和GC主义相对立而被统统归类于极右翼),他们认为这之前犹太人总是和恐怖的革命政治相互联系,再加上宗教原因使得犹太人最终遇到接下来的悲剧。本书中有大量篇幅描写俄国内战及其细节,在出版制度日益严厉的当下,应当买入收藏。(P.S 威尔逊是个既蠢又坏的家伙&哈布斯堡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且民族认同不足的国家,在战后迅速分崩离析显得格外合理)
  • brudermann的评论
    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指出了凡尔赛和约和二战之间的关系,但又不同于两战之间法西斯分子对凡尔赛的一边倒的抨击。以及拒绝了把中欧和东欧帝国的崩溃看作是民族觉醒的必然的传统的陈词滥调。
  • 明羽波·秀川的评论
    Nice!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很有价值,行文非常流畅,翻译也非常通顺,可读性很强。怎么说呢,巴黎和会并不是一战的终结,而是二战的前奏。“战争终结了?可笑。我们就是战争。”
  • 谢里登大道的评论
    书中关于多民族帝国的论调显然很符合当下肉食者的胃口。
  • 笑望江湖的评论
    堪称是“20世纪欧洲暴力史”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野蛮大陆》和《审问欧洲》),都是关于欧洲内战的黑暗酷烈往事,尤其是东欧和巴尔干,残忍的战争罪行和数不清的种族屠杀简直是罄竹难书,题材比较小众,有些内容比较冷门,但错综复杂的革命暴力与国际纷争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由于组织能力更高、阴谋诡计更黑,欧洲人一旦乱起来,比中东地区那帮土蛋恐怖十倍)。作者虽然被注明“[德国]”,但该作品是不折不扣的英文著作(作者是牛津大学博士后,现定居爱尔兰),文风和语调也都充满英美史学佳作的特色(但个别段落明显摘自《长长的阴影》),作者虽然生于德国,但在书中对德军昔日各种暴行仍然揭露的体无完肤,毫无溢美和掩饰
  • 1997xhp的评论
    本来想说20世纪20年代是极端年代,极左、极右死磕,民族、种族血战,可又一想古往今来哪个时期不是如此?区别不过是影响范围大小、流血多少罢了。
  • 再见列宁的评论
    2016年的书,译林的嗅觉很灵;翻译也过得去,“一战终站百年”。可以视为是甲骨文出的《野蛮大陆》的前传。
  • Visada的评论
    【听】
  • 犯罪系数Zero的评论
    国内近十年来出版读物里,对俄国内战描述内容最多的一本,居然过审了,还谈到了芬兰、奥地利、波罗的海地区的红白合战。对于这些国家而言,1918年战争才刚刚开始,
  • 烟斗客甲的评论
    1922年9月,士麦那城(今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西临爱琴海,奥斯曼帝国时最繁华的城市,伊斯兰和基督徒一直相安无事,1919-1922年间,希腊军队进攻该城屠戮伊斯兰人员,当凯末尔战胜希腊人挥师进入士麦那的那天,城里的基督徒开始恐慌,果不其然,随着东正教大主教被活活残杀之后席卷全城的大屠杀开始了,基督徒难民逃亡海边但协约国船只不提供援助,听任他们滔海自尽或被杀害;海明威记录之,丘吉尔谴责之。一战结束但和平没有到来,在1918-1939的两次世界大战的中间,地区间的战争悲剧一再重演,东欧和中欧战乱不断,苏联红白军之战导致300万人丧生;爱尔兰经历独立战争和内战达5年之久。欧洲内战三种模式:国家之间,内战和政治暴力。民族国家代替帝国存在,战胜国得利,世界进入新格局的划分时期。
  • 远古善良战斗君的评论
    写的挺流畅的。但总觉得还可以更好一点。